1

东汉末年分三国,说不清对与错。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歌词,事实也确实如此。东汉末年,经桓灵二帝昏庸把持,朝政一片混乱,可以说,一个腐朽的王朝该有的,他全有

宦官乱政、外戚干政、权臣议政、割据称霸、皇帝空壳。他被成为历史上最腐朽的时期,该是十分合适的。

一.宦官、外戚大火拼

东汉末年,灵帝驾崩后,当时的继承人有刘辩刘协二人,刘辩稍长,便继位,为少帝,但是朝政把持在何太后和舅舅何进手里,何进仗着国舅的身份,官至大将军,耀武扬威,但是问题就是,这个大将军实在是,德不配位,何进其实就是杀猪的市井之人,可以说,他这个大将军,就是靠着裙带关系爬上来的,文不行武不就,干啥啥不行。公元189年,黄巾军战乱基本平息,朝廷内部又恢复了混乱状态,何进一方外戚,与十常侍为代表的宦官集团展开激烈斗争,何进一方支持少帝刘辩,十常侍一方支持陈留王刘协,当时的情况,灵帝的母后董太后支持刘协,便支持十常侍乱政,一手遮天,而何进便想要除掉十常侍 ,但是十常侍又尽心服侍何皇后,何进两方为难,竟不听陈琳、曹操等人建议,召外地军阀入宫平乱。

曹操评价何进:乱天下者,必此人也!

很快,何进中了十常侍奸计,被骗进宫去,斩了首级。宫中顿时大乱,少帝仓皇出逃,正巧这个时候,董卓进京,火速控制了京城的势力,剿灭了宦官集团,并迎回了少帝,不过,却是引发了接下来更加混乱黑暗的一段乱政。

二.董卓乱舞

董卓刚刚进京,打算立威震慑内外,于是听从毒士李儒的建议,废了少帝刘辩,立刘协为帝,这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傀儡皇帝,汉献帝

自此, 董卓把握朝政,比起十常侍和何进更加烧杀抢虐,民不聊生。董卓虽然残暴,但是确实是个将才,于平定黄巾军是立下很大功劳的。公元191年,董卓于虎牢关与联盟僵持不下,于是听从毒士李儒的建议,烧毁洛阳,迁都长安,并于汴水击败追击而来的曹操军队,自此更加蛮横,于长安作威作福起来。

董卓可以说完全开启了天下大乱的局面,架空皇帝,引发割据,并毁灭都城洛阳,对民生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打击。当之无愧第一代的汉贼。

三.挟天子以令诸侯

公元191年,王允以美人计,使吕布刺杀董卓,长安大乱,李催郭汜叛乱,汉献帝再次仓皇出逃,袁绍本来可以最快勤王,但是眼界有限,恐成董卓二代,于是龟缩不前,曹操把握机遇,迎回汉献帝,开始了长达将近30年的专政,曹操利用皇帝的旗号,大行扩张自己的势力,完全架空汉献帝,期间,汉献帝也曾发动血衣带诏事件,密谋除贼,可惜事情败露,竟被曹操当面杀死心爱的董妃,皇帝威严荡然无存。至此,已是一具行尸走肉,任凭曹操摆布,由于宫中吏治已被曹操垄断,于公元220年,被众多大臣逼宫,三让帝位,是的,禅让本就已经目中无人,竟又被逼迫做戏三次,实在是已无半点皇帝的样子。

东汉末年的朝廷相当腐朽,除了一个名号,完全没有权力,纵观历史,完全没有这样的例子,君不君臣不臣,天下,早就已经不再姓刘,怎么不是最腐朽的时期呢?

最佳贡献者
2

东汉末年时期的朝廷被有些人称为历史上最腐朽的时期是因为当时皇帝发布的买官制度。


当时的皇帝为了敛财,对所有的官职明码标价,只要你有钱,就能够当官。不要说一般的官职,只要你出的起钱,朝廷最高官职三公九卿都可以出售,但标价很高,超过了一千万。


而且为了顺利的卖出去,皇帝还允许买官的人赊账,可以先走马上任,但时候再挣钱还给皇帝。皇帝不会管你的钱是不是民脂民膏,只要把钱还上就行。可想而知,当时朝廷发腐朽程度。

3

首先想说一个王朝既然会覆灭,其朝廷必然有其昏暗腐朽的一面,否则也不会被人推翻。至于东汉末年时期是不是历史上最腐朽时期我们有待商榷,但是以下几点却实显现出了东汉末年朝廷的黑暗腐朽。

其一:君主昏庸无道

诸葛亮《出师表》一文中曾写过这么一句话: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说先主刘备十分遗憾东汉末年出了汉恒帝,汉灵帝这两位皇帝。汉恒帝在位期间放权给宦官,至此开始了宦官祸乱朝政的先河,其次再是这位皇帝十分专注享受,荒淫无度,据传后宫宫女最多达五千多人,当国库的钱不够他挥霍时候,他又开始通过大肆贩卖官来填补空缺。其继位者汉灵帝看谥号就知道是什么的君主,汉灵帝活脱脱就是汉恒帝的翻版,甚至更加变本加厉,他的父亲在位发生了第一次党锢之祸,有其一就有其二,所以在他在位期间发生了第二次党锢之祸。不仅如此,他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达二十多年的黄巾之乱也是在他在位期间爆发。

其二:官场黑暗,民间疾苦

皇帝都那样做“榜样”了,底下的大部分官员也上行下效。皇帝卖大官,下面的人也跟着卖小官。地方的政治交给了那些通过银两买来的人,此消彼长,很多真正有才能的人做官的道路反而被断。等到这群贿选的人走马上任,他们必然会想尽办法将这笔钱从普通百姓手中捞回去,捞来的钱再去买更大的官位,如此一来,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终最上层的经济需求还是转嫁到普通百姓身上。

其三:朝政紊乱,政治动荡

由于皇帝的无能,皇帝总是想借助一方势力来清除一方威胁到皇权的势力,却无法做到平衡。这样就导致了屠龙者最终变成了恶龙,宦官,外戚,世家大族循环主导朝政,每一次胜利者都会进行一次对失败者的清洗,而频繁的政治势力更迭空耗了国力,动摇了国之根本。

其四:皇权逐渐削弱,地方权利逐渐做大

后世史学家以公元25年为界,将汉分为西汉和东汉。而实际上刘秀称帝也是一直都是尊称国号为汉,到是王莽建立的新朝更像是两汉的分界线,我个人认为原因之一就是刘秀依靠各方势力称帝,而刘秀没有像刘邦那样清洗帮他打天下的人,所以东汉从建立之初,皇权就没有西汉那样集中。到了东汉后期,东汉发生了所有封建王朝都会发生了的问题,土地兼并加剧,致使地方豪强割据愈加严重,各个州县管理者对地方掌控权利空前强大。黄巾之乱后,这些人就几乎成了地方霸主、土皇帝;各方势力的战争需要财力人力的支持,普通百姓难免成了搜刮剥削的对象。

其五:灾难不断,民生凋敝

据不完全统计东汉中期人口最多时达五千万,可是到三国时期政府统计人口却不到一千万,人口不到原来五分之一。人口都去哪了?因为战争死亡的人数远没有瘟疫和饥荒导致人口减少的人数多,插标卖首,易子而食成了司空见惯之事。当最基本的生存都无法保障的时候,人性的黑暗面就会暴露出来,各种犯罪行为则会频发,从个人性质的烧出来杀抢掠到集体性的落草为寇甚至起义造反。

上至皇宫贵族,下至黎明百姓,每个阶层都出现了矛盾且集中爆发在同一时间段,但却无法及时解决,这些原因共同造成造成了腐朽的东汉末年。

4

东汉末年时期的朝廷为什么被称为历史上最腐朽的时期,因为历史上致使王朝崩塌的诱因它都有,宦官,外戚,昏君,都汇聚一堂,且传承的很到位。

宦官与外戚之争是东汉末年朝廷的主旋律,但说到其罪魁祸首却是桓灵二帝,而东汉末年朝廷为什么最腐朽我们可以从这两位皇帝身上找到答案。

汉桓帝刘志—长期压抑导致报复性昏庸

公元146年,年仅9岁的汉质帝刘缵被大将军梁冀所害,接着梁冀立蠡吾侯刘志为帝,梁太后临朝听政,而大权在握的梁冀越发跋扈,拥有权臣标配权力:“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汉桓帝刘志彻底沦为傀儡。

孝桓皇帝讳志,肃宗曾孙也。祖父河间孝王开,父蠡吾侯翼,母匽氏。—《后汉书》

为了除去梁冀,刘志绞尽脑汁,终于计上心头,他依靠宦官发动兵变,最终成功除掉了梁冀,但他没想到,宦官集团乘势崛起了。而此后士大夫与宦官的斗争愈演愈烈,这也引发了后来的党锢之祸。

而除了各派之间的斗争,汉桓帝的作风也完全称得上荒淫无道。在掌握大权后,他开始了放飞自我,汉桓帝后宫嫔妃众多,人数以千计,其口味也相当独特,让人叹为观止。

而更让人大开眼界的是,作为一名皇帝,为了解决财政赤字,居然公开卖官鬻爵,匪夷所思,而那些买官者为了收回投资,必然加大力度剥削百姓,人民苦不堪言。

是岁,有司奏,和、安、顺、桓四帝无功德,不宜称宗,又恭怀、敬隐、恭愍三皇后并非正嫡,不合称后,皆请除尊号。制曰:"可。"—《后汉书》

汉灵帝刘宏—让你模仿没让你超越

汉桓帝驾崩后,由于无子,解渎亭侯刘宏被选为接班人,论昏庸,这位哥们比他堂叔刘志有着更高的造诣。

孝灵皇帝讳宏,肃宗玄孙也。曾祖河间孝王开,祖淑,父苌。世封解渎亭侯,帝袭侯爵。母董夫人。—《后汉书》

同样重用宦官,同样卖官鬻爵,同样的党锢之祸,而不同的是他卖官所得是公款私用,而正是汉灵帝的昏庸,外戚与宦官之争也到达了白热化,最重要的是黄巾起义爆发了。

而汉灵帝对东汉末年最大的影响就在于他接受了刘焉的建议,设置了州牧制度,这使得东汉朝廷成了摆设,也为三国乱世埋下了伏笔。

以焉为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东海刘虞为幽州牧。州任之重,自此而始。—《资治通鉴》

总结:综上所述,东汉末年由于连着出了两位昏君,致使朝政腐朽,加上外戚宦官的频繁斗争,更是使得朝廷积重难返,一步步走向了败亡。

5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东汉经历了光武、明、章、和四代皇帝近80年的统治,就结 了其兴盛时代。此后的东汉政权像一个早衰的病人蹒跚地走 上那通向死亡的、漫长的途程。从殇帝刘隆开始,经安帝刘祜 、少帝刘懿、顺帝刘保、冲帝刘炳、质帝刘缵、桓帝刘志、灵帝刘宏 、少帝刘辩到献帝刘协,在这十代皇帝113年的统治过程中,东汉 统治阶级日益腐败,内部矛盾重重,政治昏暗,对人民的压迫剥 削加剧。豪族地主势力不断膨胀,最终导致统治集团公开分裂, 和农民起义的爆发。



一、外戚宦官擅权

东汉政权腐朽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外戚、宦官擅权使政治更加昏暗。外戚和宦官,这是封建专制制度下的一对怪胎。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外戚、宦官擅权的时期对此历代史学家都一概持否定态度。

尤其对宦官参政,多数学者是深恶痛绝的,明人黄宗羲说“奄宦之如毒蛇猛兽”(《明夷待访录·奄宦下》可代表一般人的看法。现代学者也有人沿袭这种看法,断言凡宦官专权、参政的年代都是“最黑暗的年代”。这种不加分析,对外戚、宦官一概否定的观点是不够全面的。以今天的观点衡量,对某一时代的宦官、外戚专权肯定或否定,应以他们执政期间推行的政策对当时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如何为标准,而不以他们的血统地位而一概否定。不然就会陷入封建的“正统论”的陈旧论调。



因此,如前所述:当东汉和帝时外戚窦宪虽专权于一时,但终被朝廷铲除;宦官郑众虽因功封侯而参政,但其“一心王室,不事豪党”(《后汉书·宦者列传》)。并未因其参政而使皇权削弱。因此,尚未造成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而使政治昏暗的后果,所以和帝时尽管已开始了外戚、宦官擅权的历史,但终未造成对整个社会的危害,于东汉历史向前发展尚无严重影响。

而和帝以后,朝廷上和宫闱内演出的一幕接一幕的外戚、宦官争权夺利、你死我活的斗争,则直接使东汉王朝的统治更加腐朽,使胼手胝足地挣扎于苦难和死亡线上的劳动人民陷于更加深重的苦难之中。从此,东汉王朝一蹶不振直至灭亡。

东汉中期以后宦官、外戚交替擅权的历史,如果把从和帝后邓氏到安帝后阎氏,外戚——宦官——外戚政视为第一个循环;那么,从顺帝(126年-144)经冲帝(144年-145年)、质帝(156年-146年)到桓帝(147年-160年)这40年间的外戚宦官斗争,即可视为第二个循环。比起第一个循环来第二个循环斗争得更加激烈,而双方对政治的危害都较前者为大,从而加深了东汉政权的危机。



先后有外戚阎氏擅权、宦官孙程拥立皇帝、梁氏外戚骄横淫逸、宦官“五侯”肆虐,再到灵帝时外戚宦官相互残杀,一时间政局的黑暗程度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那些依靠父兄、姻亲势力而为官的人,自然无所谓才能和品德,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贪残凶暴、荒淫无耻,这就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苦难,从而为即将爆发的东汉末年农民大起义增加了助燃剂加速了革命风暴的到来。

二、皇帝荒淫昏庸

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根本原因固然是地主阶级整个阶级的痼疾,但与当时的几代皇帝昏庸、荒淫有极大关系。桓帝好色而无能,灵帝则比桓帝更甚,这是助长宦官擅权和造成东汉末期上层统治者普遍荒淫好色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搜刮供挥霍所需的财物,这个在政治上毫无作为的灵帝想出不少别出心裁的办法:如规定郡国所送的贡献,先输入中署,名为“导行费”这实际上就是在应缴纳的贡献外,再索上笔苛捐杂税。

为搜刮金钱,光和元年(178年)竞开西邸公开明 码标价卖官,自关内侯以下之官皆可以钱买得,据《后汉书·灵 帝纪》引《山阳公载记》可知,当时卖官价格为三千石官价二千 万,四百石官价四百万。



所卖之钱藏于西园,供皇室私用。中平四年(187年)连关内侯也公开标价出卖,钱五百万。而且还可 赊欠,即先到官,然后再加倍偿付买官之钱,官位既成为商品,则这种商品的惟一用途就是用来榨取比其自身更多的价值。因 此,用金钱而取得官位之人,当官的惟一目的就是搜刮、剥削人 民,榨取更多的财富。

尤为荒谬的是,灵帝嬉戏无度,淫欲满足之余,还喜作无谓之游戏,常于西园驾四白驴,亲自操辔执鞭,驰驱于宫内。公卿贵戚也竞相仿效。还令宫女为客舍主,灵帝身穿商人服与宫女饮酒取乐。他还喜听俗闾小事,在鸿都门下,聚集了一批无行之徒,投其所好,伴其游乐。

一面开西邸卖官,一面赏鸿都学士高位,其官爵之滥则不言而喻了。灵帝如此昏庸,其朝政自然拱手让权宦把持,甚至公开宣称“张常侍(张让)是我公,赵常侍(赵忠)是我母”(《后汉书·宦者列传》),难怪在灵帝时“宦官得志,无所惮畏”了。



中平五年(188年)34岁的灵帝死后,17岁的皇子辩即位,是为少帝。不久少帝被度,9岁的刘协被拥上帝位,是为献帝。此时,皇帝成为名副其实的傀儡,不久,东汉政权就名存实亡了。

三、悲壮的抗争——”党锢之祸”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迭相擅权所造成的政治腐败.遭到来自两方面的反对:广大劳动人民以其强有力的武装起义英勇地反抗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统治阶级内部则有一部分官僚形成反对派。但在他们周围只有一些手无寸铁的太学生和郡国生徒。

这部分地主阶级反对派软弱无力的抗争,只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一幕壮烈的悲剧“党锢之祸”丝毫未改变东汉王朝没落的趋势。



外戚宦官专朝政,士大夫必然消极避世。自顺帝时,就有不少士大夫因不满政治腐败而相率毁裂冠带,避祸深山,至桓、灵帝时期,在外戚宦官把持下的朝政更加黑暗,除给广大劳动人民造成越发沉重的苦难外,又因卖官鬻爵,选举不实及权宦、贵戚控制从中央朝廷到地方各级官府堵塞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出路,从而引起太学生、郡国生徒以及士大夫的极大愤懑。

于是,朝廷上的”清流官僚”,和在野的士大夫,太学生,郡国生徒这些知识分子就联合起来形成了外戚官官专权的反对派。

“清流”官僚,士大和太学生等对外戚宦官控制的腐朽政治抨击,最主要的基地是知识分子聚集之地—太学,最主要的手段则是“清议”。

“清议”是抨击当时腐朽政治的一种方式,也是党人制造舆论的重要手段。对于朝廷施政的臧否、官吏人品的高低,以及吏治的清浊,这些知识分子们都指摘评论,相互呼应,而这种“清议”往往又传为乡谣,至广为播扬。

这种以谣谚方式出现的评论,正是“清议”的结果。表示了世人对政治及官吏人品的看法,而有些谣谚编造得相当形象生动,就更扩大了这种舆论在社会中的影响。太学生对官僚评论,虽不免有相互标榜之处,但所称道的官僚大多是敢于同地方豪强或外戚宦官等恶势力斗争的正直之士,这也是不能否认的。

这种“清议”虽对改善吏治不会起到什么根本作用.但因其“危言深论,不隐豪强”而对官僚贵族权宦、佞幸有一定的威胁,因而“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屣履到门”(《后汉书·党锢列传》)。



随着外戚宦官的权势日炽,部分清正官僚及在野的知识分子对他们的攻击也愈加激烈,在恒、灵时期形成当权的腐朽势力同不当权的党人间公开对立。两者的斗争终于白热化而最后导致“党锢之祸”。

延熹九年(166年),宦官们终于动手向“党人”们反扑了!这些“党人”,“皆海内人誉,忧国忠公之臣”,都是朝廷重臣,须经三府签署。但太尉陈蕃拒绝平署,桓帝愈怒,遂下诏将李膺下狱拷问,辞所连及杜密、陈翔、陈寔、范滂等二百余人。有的“党人”闻风逃遁,朝廷悬重金购募,派出执行大逮捕任务的使者相望于道,全国一片恐怖气氛。皇帝诏令所到之处,官吏为报命邀功,乱捕无辜,髡答掾吏,被刑讯迫供之“党人”,钩连所及,有一州至百数者。钩党之称至此而流行。

在大逮捕中,有许多“党人”表现出英勇的气概,陈寔闻被捕者日众,自往请囚,宣称“吾不就狱,众无所恃。”度辽将军皇甫规见被捕“党人”皆天下名贤,耻自己未能被列入,而上书自称“附党”,要求朝廷收捕。陈蕃不断上书极谏,终被皇帝策免而丢官。

永康元年(167年)五月,陈蕃被罢官后,朝廷上再无人为“党人”说情,太学生贾彪主动入洛阳鼓动外戚、城门校尉窦武,尚书霍谞等上疏。由于窦武、霍谞等有力之近臣请求,即将离开人世的桓帝才“意稍解”。

于是,在永康元年(167年)桓帝下诏,大赦天下,放党人二百余皆归田里,但其名皆书于三府,禁锢终身,永远不得为仕。从此,“党人”虽被赦免,但朝野正直之士被废放,邪佞之流气焰益愈嚣张。这就是有名的“党锢之祸”。

四、水深火热的百姓

1.惊人的贫富对比

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地剥削,使人民贫困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桓帝时,刘陶上疏中疾呼:“窃见比年以来,良苗尽于蝗螟之口,杼柚空于公私之求,所急朝夕之餐,所患靡鹽之事”(《后汉书杜栾刘李刘谢列传》)。在这种极端困苦的生活中挣扎的,并非少数人。如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秋七月,郡国三十二蝗,河水溢。百姓饥穷流冗道路,至有数十万户,冀州尤甚”,“(桓帝)时天下饥馑,帑藏虚尽”(《后汉书·张法腾冯度杨列传》)。



在这种困境下的人民,冻饿而死已是常见的事,《后汉书·桓帝纪》载,“建和元年(47年)三月,荆、扬州人多饿死”。延熹九年(166年)“三月癸巳,京师有火光转行,人相惊。司隶、豫州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户者”。北方地区有的人民严冬无衣,卧草中取暖:“(桓帝时)五原土宜麻葈,而俗不知织绩,民冬月无衣,积细草而卧其中,见吏则衣草而出。”(崔意《政论》)这哪里是“俗不知织绩”,分明是穷困所致。以五原严冬之酷寒,那些“衣草”的贫民不冻死而何待!

在饥饿的驱迫下,人吃人的野蛮场面,不断的在我们这个文明的古国大地上重演!《后汉书·桓帝纪》载:元嘉元年(151年)夏四月“京师旱。任城、梁国饥,民相食”。永寿元年(155年)“二月,司隶、冀州饥人相食”。灵帝时,盖勋“领汉阳太守。时人饥,相渔食”(《后汉书·虞傅盖臧列传》)。就连夫妻也有相食、产子也有杀掉的:灵帝建宁三年(170年)“春正月,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后汉书·灵帝纪》)。“郑产为白土啬夫。汉末产子一岁则出口钱,民多不举。产乃令勿得杀子,口钱当代出,因名其乡曰“更生乡”。

2.暗无天日的社会

统治者的压榨、抢掠,导致最严重的后果就是社会生产的严重破坏。愈来愈多的农民无法继续在本乡本土生活下去,社会上出现大批的“流民”。那些脱离土地的“流民”造成对东汉统治者的极大威胁,以至封建政府不得不屡次下令解决“流民”问题。由于连年对少数民族的战争及贵族地主的无度挥霍,社会财富丧失殆尽,连再生产的可能性也愈来愈小,东汉末年社会出现一片凋零的残破景象:“男寡耕稼之利,女乏机杼之饶”(《后汉书·李陈庞陈桥列传》)。



由于战争和灾荒,田中缺乏男劳动力,只有一些妇女在收获几颗可怜的粮食,桓帝时因有童谣曰“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人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后汉书·五行志》)。

大批的壮丁被饿死、战死,社会最宝贵的财富劳动力被无端消耗,生产停滞,在这种暗无天日的统治下,社会走到了绝境,不仅劳动人民无法活下去,知识分子和士大夫也毫无出路。整个国家在一群恶魔、淫棍、刽子手、白痴和人类的渣滓统治下,陷入无可缓解的危机。

6

东汉末年,笼统的讲就是汉灵帝执政的时期。汉灵帝的谥号取得很有水平《谥法》曰:乱而不损曰灵。也可以从他的谥号看出来,东汉末年有多乱。


《后汉书 李贤注》记载“桓帝之初,京都童谣曰:‘城上乌,尾毕逋,父为吏,子为徒。一徒死,百乘车。车班班,入河闲。河闲姹女工数钱,以钱为室金为堂,石上慊慊舂黄粱。粱下有悬鼓,我欲击之丞卿怒。’‘城上乌’者,处高独食,不与下共,谓人主多聚敛也

一、卖官鬻爵

初开西邸卖官,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

当时灵帝为了充裕自己的金库,大肆卖官,只要有钱,就可以步入殿堂。还明码标价,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卖关内侯直五百万


《山阳公载记》曰:“时卖官,二千石二千万,四百石四百万,其以德次应选者半之,或三分之一,于西园立库以贮之。”

汉灵帝可谓掀起卖官浪潮,这样的作法使朝廷更加的混乱,也使朝廷的运行系统直接瘫痪。有的人通过买官来贪赃枉法,利用官职来压榨百姓的钱财,民不聊生,这也是东汉末年的动乱的原因。

汉灵帝通过自己卖官,攒了不少的钱财,也有了享乐的资本,帝著商估服,饮宴为乐。还给狗带黄冠,荒唐之极,还亲自驾驴,驰骋在洛阳郊区。

更宠信宦官,导致十常侍乱政,直接导致东汉灭亡。

二、黄巾起义

因皇帝东汉朝廷混乱,百姓无依无靠,只得寄托于宗教,便因此出现了黄巾教,发生了黄巾起义,一共三十六万人。

秦国因陈胜吴广起义而引发的灭亡,而东汉亦是,虽然黄巾起义大规模的被镇压,但黄巾起义一直持续着,直到汉灵帝去世也没有消灭掉,这加速了东汉灭亡。

当时朝政更在十常侍手里,他们通过皇帝的权力,为自己收罗钱财,使朝廷形成了一种金钱交易的升官之道。


灵帝去世后,皇帝尚小,大将军何进执政,左右动摇,导致自己被十常侍所杀,更使董卓进京乱政。

三、群雄割据

因董卓乱政,群雄便借讨董名义,大肆扩张地盘,大大小小十多的势力。幽州刘虞、公孙瓒之争;公孙瓒、袁绍冀州之争。

袁绍


这些诸侯连年争斗,丝毫不考虑百姓的生死。也让这场战斗持续了100多年。

各地独立丝毫不听皇帝号召,所以在官职是也是随意的任用,全都是毛遂自荐的典范。

大大小小的割据军阀都是自己封的官。

结语:东汉末年,汉帝通过卖官鬻爵的方法收罗钱财,更宠信十常侍。富甲豪绅也通过买官的方式,循环的收罗钱财,使当时的朝廷形成了一个不当的风气。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7

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说起东汉末年,我的大脑就想到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第一集的画面。幼主继位、后宫专权、宦官干政、农民起义不断等等。该剧取材于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三国演义》,专家们对罗贯中的这本小说有有“七分写实,三分写虚”的评价,可见上述情况并不是空穴来风。

东汉末年之所以出现这么多乱之又乱的现象,在东汉一朝建立之初就已经埋下祸根了。汉光武帝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新的王朝建立之初,千疮百孔,需要新的血液注入。在东汉,这股新的血液就是以邓禹、贾复、冯异为代表的“云台二十八将”,这些人在刘秀创业的开始时期就一个劲儿的跟着刘秀,为其打下江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东汉建立后,刘秀不同于刘邦和朱元璋大杀功臣,也不像赵匡胤那样“杯酒释兵权”,对他的兄弟们特别的好,只有不要刘秀的江山,要什么给什么,可见汉光武帝刘秀是一个非常厚道之人。

可是,厚道的背后又有一些危机。就像一个大家族一样,所有的人都靠掌柜的来养,并且这个家族还是有权势的人,还要世代世袭。这样,靠一个人的力量怎么能靠得住,万一有点儿闪失就可能导致破产,清代曹雪芹家族不就是这样吗?近代张恨水著名小说《金粉世家》中描写的金家不就这样吗?

更为重要的是,“云台二十八将”中的所有人都是东汉立国的功臣,是一个国家统治阶层最重要的人,这些人如果懈怠了,国家的统治怎么办?就是刘秀变为刘优秀也是闲的。所以,这样的情况只会导致了统治阶层的腐化,到后期的时候只会让国家机器陷入瘫痪的绝境。

其次,越到后期,东汉的西北边疆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最大的莫过于发生于122年、138年、140年的三次羌人大起义。据史料记载:

羌,西陲牧羊人也。

西汉建立以后,羌人逐渐向内地迁移,形成了与华夏民族融合的趋势,主要生活于河湟、塔里木盆地附近、陇南至川西平原一带。羌人在东汉立国九十多年后实力大增,威胁着东汉的统治。羌人掀起的三次大起义耗费了东汉的人力、物力、财力,更加催化了东汉后期的腐朽。

东汉后期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还在于没有让儒家思想的合理因素成为其统治的工具。我们知道,儒家一直奉行“修身齐家平国治天下”,强调“尊卑秩序”、“忠君”观念。这些因素都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治。但是通过对东汉后期历史的了解,就会发现一些儒家的精英人物拒绝为东汉政府所服务,这其中就有著名的人物王符,荀悦,这两个人都是当时最优秀的儒家人才,王符的思想可以和董仲舒相媲美,荀悦的历史才华可以与司马迁、班固相比较。然而,他们都没有为东汉政府所卖力,而是选择一种恬淡的隐居生活,这也是当时整个时代的悲剧。

结语

东汉,作为王莽篡权之后又重新统一的王朝,人们对它的关注一直很少很少,在民间少,在学术界更少。这是什么原因呢?我的理解是他没法儿和西汉相提并论,人们一直沉浸在汉武帝征伐匈奴的壮阔画面当中,崇拜卫青、霍去病那样的英雄。另外,可能也与它的腐朽统治有关,与它的种种缺点有关,所以被人们所遗忘。但是,在美帝国主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当下,我们也要学习历史上比较弱的时代,比如东汉,时常怀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8

说东汉末年最腐朽,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门阀制度的推行使东汉末年的社会两极分化非常严重。门阀制度,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盗洞,当官的要从有等级的官宦人家选拔,寒门士子永远也没有出路,于是,穷的越穷,富的越富,土地兼并以及封建割据相当严重,终于激起民变。为什么曹操能趁势崛起?因为曹操就打破了门阀制度之陈规陋席,不管出身寒微,有才便用。所以他打败了官宦之家出身的袁氏兄弟。司马氏篡魏立晋,重拾门阀士族之等级制,但很快五胡乱华。

到隋文帝统一南北朝,为彻底废除门阀士族制度,维护社会稳定,实行了科举制度,开创了开科取士的先河。

9

第一,皇位更替频繁,从汉桓帝开始,汉灵帝,韩汉少帝直到献帝,他们在位时,外戚势力,宦官乱政,权臣专政,皇帝几乎无实权。

第二,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从汉桓帝中平元年爆发了张角兄弟起义,西边还有羌人的反叛,直到献帝,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第三,外戚掌权,宦官乱政。桓帝时外戚梁翼专权,他用宦官除掉梁翼,可是大权又被宦官操纵,汉灵帝时又有十常侍专政,激化了社会矛盾,爆发了黄巾大起义

第四,权臣专权,董卓进京后,逼迫十五岁的少帝自尽,这是东汉唯一被权臣废黜胁迫自尽的皇帝,后来董卓立刘协为帝,董卓败后,又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综上,在东汉末年,民间农民起义频繁,皇宫皇位更替频繁,宦官专政,外戚专权,朝野混乱,卖官鬻爵,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因此,东汉末年是个黑暗时期



10

东汉末年,是指从中平元年到建安25年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到公元220年曹丕篡汉持续三十六年。皇帝继位时年纪很小,宦官专权皇室内斗严重,尤其是十常侍横行朝野,买官卖官络绎不绝,中央政权十分黑暗,地方兼并日趋恶化,天灾温疫横行,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叛乱不断从黄巾之乱开始战争不断,各地豪强以反黄巾军之名发展自己的武装,黄巾军被铲除之后,实权派董卓更是残暴不仁,喜好杀戮,各地军阀又以反董卓的名义集结成十八路诸侯,灭袁绍后曹操势大挟天子以令诸侯,为继承大位曹氏兄弟骨肉相残,曹丕篡汉亲手杀了汉献帝,所以说东汉末年可以说是历史最为腐朽,最黑暗的时代。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