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建成身边的顶级文臣武将,其实并不比李世民少,甚至还要出众!

我们先说武将,在李建成被杀后,东宫的将领冯立、谢叔方、薛万彻等人依然率军反攻秦王李世民,并打得秦王府军队几乎招架不住,还杀死了支持李世民的将领敬君弘、吕世衡。

危急时刻,尉迟恭扔出了李建成、李元吉的人头,东宫、齐王府的军心遂大乱,这几个人才无奈接受失败的事实,然后选择了逃亡。后来李世民不仅称赞他们为真义士,还把他们都招降到自己麾下。

薛万彻投降李世民后,受到李世民前所未有的重用,并成为贞观年间最著名的将领之一。李世民晚年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今名将,唯李勣、道宗、万彻三人而已。”其中这个万彻,正是这位薛万彻。

我们要知道,秦王府出身的骁将尉迟恭、秦琼、程咬金都不能位列李世民心中当世三大名将之列,而原东宫出身的薛万彻却可以,由此也可见他的能力之强。

还有冯立,他是李建成的心腹小弟,李建成死了,他继续与李世民顽抗到底;大有一副我生是太子建成的人,死是太子建成鬼的架式。

后来冯立归顺李世民后,盖棺定论就是童叟无欺的忠义之士。而且他还在二十四史中,被列在《忠义传》中,这是一种什么规格的肯定,大家可以想象。

李建成还有一位心腹小弟,叫做李安俨,他在李建成死后,也是依然与李世民玩命到底。最后被李世民俘虏了,李世民就说,你能这样忠于我哥哥,肯定也能这样忠于我,于是就让他负责自己的安保工作,并把他当成自己的亲信。

后来贞观十七年后,太子李承乾想造反,于是特意收买了这位李安俨。而当李世民知道这件事后,直接惊得浑身冒汗,因为太子承乾要造他的反,还把李安俨这种关键人物收买了,那还了得?

当然,最后李安俨因此被杀,所以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就变得无法与前面两位相比。

说完武将,我们再来说文臣,最知名的当属魏征和王珪,这两位都是太子建成的铁杆亲信,而且都曾积极鼓动太子建成火并秦王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就斥责魏征说,你为什么一直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

面对李世民的斥责,人们都为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并没有直接回答李世民,而是告诉李世民,如果太子建成愿意听我的话,就不会发生这种今天的事了。

看到魏征这种气势,李世民自然不敢再责问魏征,更不敢试图让魏征低头。因为这样一问一答下去,李世民有可能会下不了台的。因为魏征这种人,肯定是死,也不会输掉自己气场的。所以,李世民马上换了一种求贤若渴的面孔,开始对魏征各种拉拢。而后来魏征的地位有多高,就不用我多说了。

王珪呢,比魏征还要猛,他一直都是公开怂恿李建成与秦王争斗,以至于被唐高祖李渊点名批评,并因此被流放到了边远的地方,因为在唐高祖李渊看来,李建成、李世民关系越来越紧张,就是因为王珪等人从中挑拨。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第一时间召回王珪,并对王珪表达了自己的求贤若渴之情。

虽然后来王珪的知名度,不及魏征,但在李世民时代,他的地位之高,一点也不逊色于魏征。

最简单而言,王珪在贞观二年就是大唐宰相了。更主要的是,王珪和魏征一样,都是以直言敢谏,刚正不阿闻名于世。

有一件事情最能说明王珪的地位,李世民非常宠爱魏王李泰,因此要求公卿将相见到魏王李泰,都要下拜。但魏王李泰见到王珪从来都是行弟子之礼,而王珪见到魏王李泰,也总是摆足了老师的谱。而李世民也告诉魏王李泰,你对待这位王先生,应该就象对待我一样。

当然,上面所说的这五个人,其实只是冰山一角,因为李建成的实际影响力、东宫的整体实力,远不是靠薛万彻、冯立、魏征、王珪等几个人撑起来的。

因为,李建成的太子府中,光从四品及以上的文武官员,就有近三十个!至于下六品、七品的文武官员,就更是多的数不胜数。魏征在东宫系统中,不过是一个正五品的太子洗马,王珪的太子中允,也只是个正五品职位;冯立是正四品将领、薛万彻是从四品将领。

换句话说,他们这些牛人在李建成手下,除了冯立之外,其他人几乎都排在十名之外,尤其是魏征和王珪,都排到了三十名之后。只不过,因为李建成成为失败者,所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机会展露自己的风采

最佳贡献者
2

这是被历史假象欺骗后的一种误判,中国历史由唐太宗李世民首开了篡改历史的恶例,因此,读历史、学历史往往不能浮于表面,“尽信书,还不如无书”。

秦王李世民麾下文臣荟萃、猛将如云确实不假,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出自秦王府的就有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尉迟敬德、屈突通、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李勣、秦琼12位;此外,还有高士廉、段志玄、长孙顺德在玄武门之变中站队李世民,李靖、柴绍、唐俭属于天策府成员,是天策上将李世民的下属;由此可见,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实质是李世民的功臣,而非大唐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大家就更加看不到许多与太子李建成有关的人物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以李世民为代表的秦王府、天策府中文臣荟萃、猛将如云,同样以李建成为代表的的东宫也是文臣荟萃、猛将如云。魏征、王珪、韦挺就是太子东宫的文臣代表,冯立、薛万彻是太子东宫的重要将领,李世民都认为“当今名将,唯李勣、道宗、万彻三人而已”。


李建成作为是李渊反隋活动的协谋者和组织者、建唐军事战争的指挥者、建唐战略方针的制定者、唐初对抗突厥总指挥,其麾下文臣武将也不仅仅局限于太子东宫的那点势力。甚至可以说,玄武门之变就是李世民的秦王府、天策府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铤而走险的翻盘方式。同样,在李世民成功后,不得不隆重安葬李建成、李元吉,满足宫府旧僚的哀思,释放反对情绪;重用魏征、王珪、韦挺等,进一步笼 络李建成旧部。即便如此,唐太宗李世民与群臣当面议定开国元勋长孙无忌等人的爵位食邑,也引来了李神通等人的不服,认为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只是捉刀弄笔之人,而李瑗、王君廓、李孝常、罗艺、韦云起、郭行方的反叛,也足见李建成培植的一批亲信的忠诚度。


3

谁说太子李建成身边没有顶级的文臣武将?事实上李建成的势力并不比李世民弱多少,当时李建成有三大谋臣:王珪、魏征、裴矩,五大猛将:罗艺、薛万彻、冯立、李瑗、韦挺。这些人在当时和历史上都是名声赫赫的牛人,才干丝毫不比李世民手下的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人差。(不熟悉这几人的可以自己去百度就知道他们有多牛了,在此不详述。)

在此我想重点讲一讲玄武门之变爆发的前因后果和李建成为什么争不过李世民的根本原因。

早在玄武门之变发生之前,李世民和李建成为了争夺皇位继承权明争暗斗就已几乎公开化,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发生在公元624年的杨文干兵变事件,杨文干为庆州刺史,是李建成心腹。当时李渊正带着李世民、李元吉等人前往长安以北的北宜君县仁智宫避暑,让李建成留守京城,突然得到密报(应该是李世民得到的消息让人报给李渊),说李建成暗通杨文干,正密谋造反。李渊大怒,立刻让人传召李建成往仁智宫见驾,李建成惊恐万状,有部下劝他据城起兵,另有人劝他孤身请罪。李建成听从了后者意见,孤身前往仁智宫请罪,见到李渊,倒地便拜,长跪不起,李渊盛怒难平,当即把李建成拘押起来,随后又让人去传召杨文干,不料传令之人却把李渊已获悉他要谋反的消息告诉了杨文干,杨文干随即起兵。李渊震怒,让李世民带兵去征剿杨文干,并许诺等他得胜回朝后,就废了李建成,立李世民为太子,李世民欣然率兵出征,大军还没到,杨文干军就已溃乱,杨文干也死于部下之手。

现在看来,此事其实是颇有诸多蹊跷之处的,李建成有着太子的名分只要不犯大错皇位就是他的,干嘛要甘冒奇险和杨文干密谋造反呢?李渊派去传令的人为什么又要把李渊已经知悉杨文干谋反的事告诉他呢?既然杨文干早有反意,应该准备充分,为何李世民的平叛大军还没到,他自己的部队就已溃乱,他自己还被部下杀了呢?我大胆猜测一下,这件事多半是李世民得知李建成要对付他,将计就计,逼反杨文干,又发动早已埋在杨文干身边的内应,杀死杨文干,不战而胜。

李渊多半也是事后想明白了这件事没那么简单,又有宰相裴寂力劝,所以事后并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废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改立李世民。反而是各打五十大板,将太子府的王珪、韦挺和秦王府的杜淹同时流放,说他们挑拨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不睦。

李世民从李渊态度的转变知道自己想用阴谋手段平稳抢夺皇位继承权的计划无望,正好李建成因为杨文干兵变事件实力大损,王珪、韦挺被流放,武力最强的罗艺镇守边境,不在长安,这才悍然发动玄武门之变,武力夺位!

值得一提的是,玄武门兵变之后,李建成的部下除了后来起兵造反的罗艺、李瑗等少数人,大部分都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成为开创贞观之治的功臣,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建成手下不是没能人,而是因为他谋事不密,优柔寡断,才斗不过李世民,他在玄武门之变的失败在杨文干兵变事件之后就已经注定了。

另外需要说明一下的是,李建成并不是如楼主所说的主要参与国政,没有带兵打战,李建成其实也是很有才干的,为开唐立下了不少功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平定刘黑闼了。如果李建成真的是个昏庸无能的人,也不可能得到王珪、魏征这些牛人的认同和辅佐,可惜的他有一个同样才能出众而且很有野心的弟弟,否则他未必不能成为一代贤君。

对于李建成为什么斗不过李世民,后世有很多说法,不过我认为主要还是他性格的原因,论才干李建成或许并不比李世民差多少,论势力在杨文干兵变之前他的势力或许还在李世民之上,为什么会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呢?主要还是他优柔寡断,用厚黑学的观点来说是脸皮不够厚,心也不够黑,才会成为历史的失败者!




4

顶级文臣武将要发挥自己的才能,必须有慧眼识人的君王。如果没有秦穆公,百里奚的后半生只会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奴隶;没有齐桓公,管仲也只是个战场上的逃兵;没有刘玄德,诸葛亮可能一辈子高卧隆中,不可能成为千古一相。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李建成手下真的没有顶级文臣武将吗?这显然是刻板印象。《隋唐演义》为大众提供了认识隋唐之际历史的视角,但它毕竟是文学作品,虚构的内容很多,而在塑造人物的方面,其主要塑造了以李世民为核心的秦王府权力系统,而对李建成的系统很少介绍。所以很多只看过《隋唐演义》而将之当做正史的人,会觉得隋唐之际的名将只有尉迟恭,秦琼,程咬金,李靖,李勣等人。但实际上,这不过是凤毛麟角。贞观年间的名将系统中,不少人是原李建成集团的骨干。


《神探狄仁杰2》中江州案,紧紧围绕一个人“薛青麟”而 展开。剧中薛青麟的设定是唐朝贞观年间名将薛万彻之孙。这位薛万彻,在贞观年间可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此人将当时有名的少数民族政权打了个遍,未遭败绩,深得李世民的重用,。但这位薛万彻,最初可是李建成的帐下听用,宣武门之变后薛万彻等三人攻打秦王府,几乎成功,若非尉迟恭将太子和齐王的首级带来,秦王府恐将不保。可以说,薛万彻之勇,不在尉迟恭等为人熟知的名将之下。


除了薛万彻之外,东宫的冯立也是个人才,此人可谓文武双全,宣武门之时与薛万彻一同攻打秦王府的,便有这位冯立。唐太宗获胜后,冯立逃走,但不久又回来请罪,得到了唐太宗的重用。这位冯立也没有辜负唐太宗的知遇之恩,他曾以几百骑兵大破突厥于便桥;后来屡任地方官,所治之地政通人和。

除了此二人之外,魏征、王珪、韦挺等人均是太子的幕僚。但他们在李建成手下,均没有太过亮眼之处。可见,伯乐对于千里马有多么重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5

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为争夺太子一位,明里暗里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要说作为父亲和皇帝的李渊毫不知情,有点小瞧这个起兵于乱世的人物了。李渊为什么不拿出可行的手段来调解一下呢?原因无它,两个儿子实在太优秀了,怎么处置都不妥善。
<李建成>

公元618年李渊起兵,到626年玄武门政变爆发李建成被杀身亡,李建成当了8年的太子,这8年可不是太平时期,大唐就是在这八年的血于火的拼杀中建立起来的,如果,李建成在这段时间内的表现很平庸的话,李渊早把他废了。

李建成被杀时38岁,这个年龄的政治人物无论是心智,谋略,还是为政的手段,虽达不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也一定是相当成熟了。那么,李建成就不注重网罗人才吗?非也,如果,真是如此,李建成也就当不了8年的太子了。相反,李建成手下也是人才济济。

魏征,就是一个顶级人才。可能在后世大多数人眼中,他只是一个敢于忤逆龙鳞的人物,其实,魏征的谋略并不次于李世民的房,杜两位谋士。
<魏征﹥

玄武门之变后,大唐上下人心慌慌,关健时刻李世民起用了魏征,是魏征的身体力行才安顿了山东的乱象。

李世民曾经问过魏征,为什么要离奸他们兄弟。魏征说,前太子如果能够听从他的建议,事情可能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他的话中透露出,他曾经给李建成建议用非常手段除掉李世民。这也说明,李世民的玄武门政变手法对于魏征来说并不新鲜,他也有过类似的想法,甚至在时间上还早于李世民。

再说一个人物薛万彻。玄武门政变打的难分难解,差一点让李世民政变功箦一馈的就是薛万彻率领的东宫卫队。如果不是李世民提前杀了李建成,说不薛万彻能把结局反转过来也未可知。
<薛万彻>

后来,李世民说的当世三大名将,薛万彻就是其中之一。

后世的人们至所以认为,李世民手下猛将如雨,谋臣如云,是因为,李世民是胜利者,李建成是失败者而己。其实,李建成手下的人才没有那么差劲。

6

唐朝初年有个让人一直不太理解的现象。李建成是太子,李世民只是秦王。但是,李世民身边全都是能臣名将,比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秦叔宝等等,简直多得数都数不过来。别的不说,光是凌烟阁中的二十四功臣,个个都是响当当的名字。

但是,李建成的身边,则几乎没有什么文臣武将。稍微有一点名气的,也就是魏征。而魏征出名,还是在他后来跟了李世民之后。武将中比如冯立、谢叔方、薛万彻等人,都能是二流角色。要是没有去仔细研究“玄武门政变”这段历史,我们几乎就不知道他们。

(李建成剧照)

这里就奇怪了。明明李建成才是太子,所有人都知道,只要去投奔太子,将来就可以吃香的喝辣的。而李世民只是秦王,要是投奔李世民,将来不但不可能飞黄腾达,很有可能连汤也喝不到一口。李建成当了皇帝以后,他一定会忌惮拥兵自重的李世民,一定会削藩。只要削藩,李世民手下的人,都会跟着倒霉。如果中途转去投奔李建成,一方面会被别人批评不忠,另一方面,依然不会受到李建成的重视。总之,只要跟着李世民,将来李建成当了皇帝,李世民身边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

既然如此,为什么那么多文臣武将,而且还都是一些有远见卓识的文臣武将,却不投奔李建成,却要投奔李世民呢?难道当年他们就已经知道了,李世民会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掉李建成自己当皇帝吗?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玄武门政变”只是小概率事件。也就是在机缘巧合之下,李世民才做了这件事。如果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间,不是一种剑拔弩张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不是已经闹到水火不容的地步,李世民“杀兄篡位”的事情,大概率不会发生。

(李世民剧照)

那么,怎么解释这个现象呢?

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至少有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李世民是打江山的那个人。

李世民和李建成在大唐建立的过程中,各自所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李建成主要是在长安坐镇,处理朝廷的事情。而李世民则主要是去南征北战,消灭那些在隋末割据一方的诸侯李密、刘黑闼、窦建德、王世充等人。

因为是这样一种情况,实际上前往投奔李建成的人才是并不多的。因为李建成那里没什么事做,呆在李建成身边,不会有建功立业的机会。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当大官的可能性就不大,除非你能成为李建成的心腹。但是,哪有那么多机会成为太子的心腹呢。所以一般只会去投奔李世民,谋求建功立业。

除了主动投奔李世民的,还有很多人才,是李世民与上面那些诸侯们作战的过程中,从战场上俘获过来的。比如尉迟恭、秦叔宝、程咬金、徐世勣等等。既然是俘获过来的,他们自然只可能跟着李世民,不可能跟着李建成了。

还有,李世民在留用人才的时候,非常在乎一个人的忠贞问题。比如同样是俘获过来的,他对待尉迟敬德和对待单雄信,就不一样。他认为单雄信是个不忠的人,而尉迟敬德是纯臣,是忠臣。因此,他把尉迟敬德留在身边,并重用他,而杀掉了单雄信。

这样一来,实际上留在李世民身边的,都是一些既有本事,又忠贞不二的人,他们自然不可能中途去投奔李建成了。

(玄武门)

其二,李建成身边的人没有得到表现才干的机会。

也许李建成身边的人,也是有一定能力的,是能够有一番作为的。可惜的是,因为他们没有展现的舞台,因此,就算有能力,也没有表现出来。

比如上面提到的冯立、谢叔方、薛万彻这样的将领,毕竟他们是参与过“玄武门政变”,打击过李世民的。虽然李世民并没有为难他们,但是,肯定也不可能重用他们,不可能把兵权交给他们。

既然不可能把兵权交给他们,他们自然就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所以在历史上就没有留下什么事迹了。

李建成身边唯一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并且有大才干的人,也就是魏征。魏征之所以脱颖而出,应该说是得益于魏征的性格。因为他敢于指出李世民身上的缺点和错误,而李世民为了留下“善于纳谏”的好名声,也容忍他。李建成身边的其他文臣,就不敢这样大胆,他们也没有脱颖而出的机会了。

总之,由于李世民身边的大臣,有非常好的岗位,又获得了锻炼。而李建成身边的大臣,没有这样的机会。因此,两类人的结局,自然就不一样了。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

7

我是赏心乐史,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楼主的这个问题是有部分是错误的,太子李建成身边其实并不缺少顶级的文臣谋士,其中就有王圭、魏征等后来的贞观名臣。自古以来古代都是立长不立幼,李渊建立唐朝的过程中,他的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在战争的过程中,都各自扩大了自己的力量,逐渐形成了唐政权中的两大集团,李建成被立为太子后,李建成周围也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势力,也为后来的“玄武门之变”留下了伏笔。

自李渊建唐以后,经过六七年的奋战,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实现唐政权对全国的统治。在统一战争中,李渊的得力助手便是他的两个儿子: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这兄弟二人都是当时的杰出人才,李渊对他们是格外信任和重用,命他俩分领左、右军,他们功业卓著,才能非凡,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战争过程中,他们各自扩大力量,渐渐形成了唐政权中的两大集团,为“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那么,李建成、李世民兄弟长期的明争暗斗,高祖李渊倾向于哪一方面呢?概括起来,不外乎三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

李渊处处偏袒李世民,放手地让他与兄长争个高低,以取而代之。据不少史籍记载,太原起兵以后,李渊就曾对李世民许诺过:“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当有的大臣眼看着李世民的权力日重,威胁到了太子的地位时,建议早将其打发出去。李渊不仅没有采纳,反而给予李世民更大的权力,特准其为“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之上,还增邑二万户,准许他“开馆于宫西,延四方文学之士”,促成其积聚更强的势力;当玄武门事变发生时,李渊正在“泛舟海池”,有人将这个消息传递给他,并说:“建成、元吉本不预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之功高望重,共为好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士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太子),委之国事,无复事矣。”李渊当即回答:“善,此吾之夙心也。”可见他的倾向性是何等明显。

第二种看法

虽然确有许多史籍做了李渊倾向于李世民的记载,但大多出于贞观史臣们的虚构。李世民是成功者,由他当政时期编写的史籍,当然会进行种种有利于自己的修饰。其实李渊是一直站在长子李建成一边的。作为一位封建时代的帝王,“立嫡以长”的观念在他的身上并没有动摇过。如在早年安排职务时,李渊就让李建成统率左三军,而让李世民统率右三军;李渊进封唐王后,李建成为唐世子,李世民则为秦公;及李唐王朝创立,李渊还是毫不犹豫地立李建成为太子;后来李渊多次发现李世民有专制行为和夺嫡图谋时,对其流露过强烈的不满:“此儿典兵既久,在外专制,为读书汉所教,非复我昔日子也。”

第三种看法

鉴于隋王朝的废立太子而引起骨肉相残的教训,李渊面对儿子们争权夺利的斗争,往往采取不偏不倚、摆正摆平的中立做法。例如武德七年,杨文干兵叛一事连及李建成,李渊一边许诺李世民为太子,一边要封李建成为蜀王,不得诛杀骨肉。最后还把兄弟不能相容的罪责归咎于东宫与天策府官属;当夺嫡斗争愈演愈烈时,李渊就打算将李世民封往富庶的洛阳,但遭到李建成、李元吉反对时,又只好作罢。

不过更多的人认为,唐王朝建成不久,作为开国皇帝的李渊倍尝创业艰辛,深知守业重要。为了使李唐江山不陷隋朝覆辙,采取了一系列颇有耐心的谨慎的暗中支持李世民而抑制李建成,待时机成熟而一举换掉太子的计划。这是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取胜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渊抬李世民抑李建成,首先继续提高李世民的权力。李渊认为前代官位不能与李世民身份相称,特耀之为天策上将,准其开馆网罗人才。后人称为十八学士登瀛洲的杜如晦、房玄龄等纷纷集中在世民周围。精兵猛将加上谋臣慕僚,使世民如虎添翼,使秦王府初步成为政治、军事大权一体的集团,与东宫集团分庭抗礼。以至造成这样的政治局面:“太子令,秦王教与敕诏并行,有司莫知所以,唯据得知先后为定。”建成在兄弟中太子独尊地位消失了。当世民力量可以抗衡建成时,李渊把自己心里要立李世民为太子的意思反复告诉了世民,并告诚世民不要操之过急。深明春秋大义的世民知道一场生死攸关的恶斗势在必发。他想把事情干得更漂亮既要篡夺太子位,又不留下乱臣贼子的逆名,要等建成发先难,“然后以文讨之”。

李渊与世民虽然没有结成公开的废建成太子的联盟,默契却达成了。有了皇帝老子的支持,世民篡夺太子位披上了“替天行道”的外衣。当争夺太子位斗争白热化时,李渊怕世民吃亏,就要把世民派往洛阳。“自陕以东皆主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洛阳为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秦王若至洛阳,有土地甲兵,不可复制”,建成、元吉都对此竭力反对。李渊只好作罢。可是世民早已派亲信控制了洛阳,一旦有变,就可以以洛阳为根据地。李渊密切注视着世民、建成的明争暗斗,当世民危险时,他就出面救世民。元吉以世民功高震主不利于李渊,要李渊杀世民,李渊坚决地回绝了元吉。李建成夜召世民“饮酒而鸩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数升。”李渊知道了马上命李建成:“秦王素不饮,自今无复得夜饮。”建国后,突厥常犯边,李渊几乎每次都让世民去讨伐,借此让世民可以掌握兵权。

在李世民日夜加紧准备篡夺太子位的时候,建成,元吉抢先了一步,李渊巡幸仁智宫,命三兄弟都去。建成、元吉决定在宫内起兵,表里相应,杀害世民。这时,世民毫不知情,其危险就如处在玄武门事变中李建成的地位。李渊知道了此事,当即将建成扣押在身边,派专人监守,使这次兵变失去了首领而流产。杨文干因事泄露而起兵举事。世民片面看待这一事件,认为随便派人讨伐就行了。李渊却洞察秋毫,认为杨文干之事牵连建成,若任意派人讨伐,可能引起与建成有联系的更多部队响应杨文干,后果不堪设想。李渊当即派世民亲自讨伐,以正名声,避免了一场内乱。在世民出军讨伐杨文干之前,李渊明确告诉世民,讨伐完了这次叛乱,就立世民为太子,而将建成贬为蜀王;如果在蜀的建成服从世民,就保全他,否则就消灭他。

李渊亲授的这个不流血而使世民为太子的计划,因为突厥犯边而搁了下来。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夏,建成乘北征突厥的机会准备再次诛杀世民,世民将建成要杀他的事告诉了李渊。李渊决定在宫内亲自审问这件事,决定不留后患。李世民利用这个时机,于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在长安城的北门——玄武门埋下伏兵,射杀了建成、元吉。事后,李渊马上就立世民为太子,不久又把皇位让给了世民,并说:“善,此吾之夙心也。”

总结:李渊虽然没有亲自安排在玄武门杀死建成、元吉,可是在整个建成与世民争夺太子位斗争中,李渊深谋远虑,既没有倾向建成,也没有保持中立,而为李世民登上皇位定下了基础。并暗中支持了世民颠覆建成的活动,在主观和客观上为李世民取得玄武门事变的胜利创造了条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回答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了解更多有趣的历史知识可以关注@赏心乐史

8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

理解题主的疑惑,从历史展现的角度来看,李世民的部下一数一大堆,什么房玄龄、杜如晦、秦琼、程咬金等等。而太子李建成那边却感觉没几个有名的属下,给人的感觉有些奇怪。我觉得这种现象会产生,不是因为太子李建成下面没有顶级的文臣武将,而是历史资料展示的偏颇性,毕竟胜者书写历史,自然对站队正确的人要多给些镜头,对于尤其像“隐太子”李建成这样的失败者,连他的信息都会被削减,何况是他的部下们。所以,到了今天看来,才会有一种太子身边人才太少的错觉。其实,在目前的史料当中,也是有好几个有名的顶级文臣武将最初是在太子一边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太子身边的主要文臣武将

1、魏征

第一个要说的就是最为大家熟知的一个人,他就是唐朝大名鼎鼎的谏臣魏征。唐太宗夸他是自己的“镜子”,以观得失。魏征这个人的经历其实非常的丰富,他最开始并不是效力于李世民的,而是地地道道的太子党。公元621年,太子李建成任命魏征为太子洗马,对魏征是礼遇有加。太子洗马说白了就是太子身边的侍从官,是天天围绕在太子身边的近臣。所以说魏征作为太子党代表是绰绰有余的。魏征还曾经向李建成谏言先下手为强,除掉李世民,但是李建成没有重视或是下不了手。因而,有一种说法是,如果李建成能像李世民那般心狠手辣,说不定赢的人会是李建成。在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并没有杀害魏征,而是看重他的才能,收为己用。

△魏征剧照

2、王珪

王珪这个人虽说没有魏征在后世的名气大,但也绝对是太子府的核心人物。在李建成被封为太子的时候,他就被封为太子中舍人,辅佐太子,也是太子身边的近臣。这是个品行俱佳的雅人,颇有才干,深受李建成的器重。可惜在玄武门之变前两年,因为杨文干造反事件,为李建成背了锅,贬去了四川。玄武门之变时,他已不在太子身边,所以说也帮不上什么忙了。直到李世民登基后,他才被召回,并予以重用,后来还成为唐初四大名相之一。

3、薛万彻

薛万彻和他哥哥都是唐初的名将,当时薛万彻跟随了太子,哥哥薛万钧跟随了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时,薛万钧倒是在京城,还在听到太子死讯后第一时间带兵猛攻玄武门,可惜终究是有心算无心,慢了一步,李建成的人头被尉迟恭先一步斩了下来。于是,他便跑到山上躲了起来。李世民后来经过多次安抚,他才从山中出来谢罪。后来也被重用,四处征战,击突厥、吐谷浑、薛延陀,都有他的功劳。

△薛万彻剧照 李东恒饰

结语

以上便是从太子李建成一边中选出的名气比较大的三人,其实还有很多人,比如东宫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左翊卫大将军罗艺等等。其实,作为一朝太子身边怎么可能没有几个像样的人才呢,只不过史料的篇幅有限,“隐太子”就更是如此了,因而能够显名的人只有那么几个罢了。

9

历史是胜利者写的,无论是《新唐书》还是《旧唐书》都把李世民描述得如神一般的存在,他也确实创造了贞观之治,以致于现在的人们一说起唐朝的历史,就会大赞徐茂公、程咬金,还有那一对门神叫尉迟和秦琼。

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时,李建成就一直跟在父亲身边出谋划策,唐朝建立后,李建成被封为太子,这也是众望所归,但太子李建成并没有处理好与秦王李世民的关系,以致于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甚至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作为太子,未来的皇帝,身边的文臣武将自然都是当朝顶级人物,比如文臣魏征,武将薛万彻等等都是很有才能的人,这些人对太子都是忠心耿耿,当李世民有异样举动时,魏征就建议过太子要先下手,但太子并没有放在心上,只是要求薛万彻和禁军统领做好防备,哪知禁军统领早已被李世民买通,这就说明李建成在军事才能上与身经百战的李世民相差甚远,如此重要的禁军首领都会被别人买通,自己的灭亡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上位,他对李建成的旧部并没有采取极端的手法将他们全部处死,而是仍然重用他们,在别人看来都认为李世民大度,但本人认为当时的李世民杀兄夺位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他在朝庭的根基也不深厚,滥杀必然会引起众怒,李世民只能继续留用他们。李世民地位稳定后,以策反太子李承乾,干预朝政为由,第一个杀悼的便是武将薛万彻。虽然魏征顺从了李世民,但魏征死后第三天,李世民还把他挫骨扬灰,以解心头之恨。

10

因为他没有远见,没有卓识,没有谋划自己争雄的计划,单凭是太子这根线是不行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