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题主说的应该是唐顺宗李诵。真实情况不是他不相干,实在是身体原因没办法理政,为宦官所迫退位,把一把手位置让给了儿子李纯。

李诵是唐德宗李适长子,19岁时被立为太子。史载他“慈孝宽大,仁而善断。”喜好各种技艺学术,通佛典,工书法,尤擅隶书。李诵居储君之位26载(实际上整整25年),政治上极为小心谨慎,周围形成了“二王刘柳”为首的东宫集团。因多年储君生”活的压抑,李诵心理抑郁成疾,继位前四个月(804年九月)突发中风,卧病不起,失去言语功能。德宗同时病重,并于805年正月二十三驾崩。正月二十六李诵即位,立即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进行改革,史称“永贞革新”。但此举遭到了宦官俱文珍等人的阻挠,并以顺宗病重不能视事、权柄为王叔文等操纵为发端,清洗了王叔文在宫内的宦官盟友,三月立顺宗长子李淳为太子,更名李纯;七月,俱文珍等以顺宗名义下诏,由皇太子主持军国政事。八月四日,拥立李纯,顺宗退位称太上皇,史称“永贞内禅”。


王叔文等人轰轰烈烈地搞了八个月的永贞革新也就此宣告失败。806年正月十九,顺宗李诵驾崩,年仅46岁。唐顺宗当太子26年,当皇帝186天,当太上皇5个月,“永贞”是他当太上皇时的年号,因他退位的次日才确定改当年的贞元二十一年为永贞元年,这个年号只维持了几个月;而宪宗皇帝李纯改807年为元和元年。



宠辱不惊:顺宗在生活的每一环节中,无论是接受了祖父代宗皇帝的才人成为自己的妃子,还是把自己的亲生儿子送给父亲作儿子;无论是身为皇太子时的深藏不露,还是登基后的革除时弊;无论是面对父皇对舒王李谊的偏心,还是儿子对自己的进逼;无论是宦官强求他选立储君,还是逼他退位;无论是位居九五,还是成为太上皇,他都是随遇而安,几乎看不出他曾有过怎样的争强好胜。这才是顺宗一生中最明显也是最擅长的一面。

最佳贡献者
2

题主问的应该是唐顺宗李诵。想借用一下电影《妖猫传》的一个情节:皇帝驾崩后,白乐天和空海找到一个木牌,上面写着“德宗驾崩,后即李诵”。果然没多久,李诵也偏瘫了。

电影的情节固然是假,但多少有点契合历史。唐德宗李适在位26年,李诵也也当了26年的皇太子。然而贞元二十年,李诵突然中风,口不能言。贞元二十一,德宗驾崩,遗照传位于李诵。

因为李诵身体不好,言语不便,整个大唐的权力中心处于风雨飘摇状态。李诵以身边的近臣王叔文,王伾等人为班底,组成了二王八司马集团,开始了永新革新,刘禹锡和柳宗元也是改革集团的成员。

然而因为顺宗口不能言,王叔文等人的改革缺乏名正言顺的理由,再加上改革触动了宦官集团的利益,史载:叔文行政,上利于国,下利于民,独不利于弄权之阉宦,跋扈之強藩

所以宦官集团联合起来,控制了顺宗,二王八司马也迅速被击败。李诵也被逼禅让皇位给儿子李纯,是为“永贞内禅”。随后没多久,李诵病逝。

李诵当了26年皇太子,却仅仅当了几个月的皇帝,就被宦官逼迫退位,也正是宣告唐朝进入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局面。

3

26年的太子,在历史上其实不算啥,三十多年的太子一大把。可是苦尽甘来,刚坐上皇位又匆忙给自己办理“退休”手续的皇帝,恐怕只有一例。

他就是唐顺宗李诵,登基仅仅半年,连皇后嫔妃还都来不及册封,就匆匆退位,“升格”为太上皇。不过,李诵的“退休”生活,似乎并没有“夕阳红”的快乐,仅仅五个月后,他就驾崩了,还留下了一段令人惊骇的传闻。

李诵是唐德宗的嫡长子,唐代宗的嫡长孙。民间大名鼎鼎的沈珍珠,就是他的奶奶。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李适即位,当年就册封18岁的李诵为太子。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李诵,“窝囊”或许比较适合。他一生逆来顺受,在位时间很短,搞了个短命的“永贞革新”,输得羞于说不出口,似乎李诵就是个庸碌无能之辈。

事实上我们应该对李诵刮目相看。

李诵才艺出众,尤其擅长书法,德宗赏赐臣下书画,都是李诵代笔,他还对儒学、佛学有较深的研究,是个多才多艺的太子。

李诵为人宽和仁孝,默默无闻的他,在“泾原之变”中,为了掩护唐德宗,仗剑断后。又在四十余天的“奉天之战”中,身先士卒,与士卒们一起,披甲执锐,打退了叛军。

平时不显山露水,一副谦恭和煦的君子模样,危难之时又顶得上,大唐帝国有这么一位储君,唐德宗有这么一个儿子,岂不是睡着了都会笑醒?

事实让人大跌眼镜,唐德宗李适心目中最理想的接班人,却是舒王李宜。让人称奇的是,这位李宜却不是唐德宗的亲儿子,而是他的侄子。

其实唐德宗有九个亲儿子,搞不清楚为啥就喜欢李宜。这还不算麻烦,假如他把皇位传给另一位偏爱的“儿子”,那就麻烦大了。这位“儿子”叫李謜,因为早逝被唐德宗追谥为“文敬太子”,他居然是李诵的亲儿子!

是的,你没看错,唐德宗因为喜欢孙子李謜,将他过继为自己的第六子!老爸疼孙子疼成这样,李诵该多纠结!

唐德宗一心想撤换太子,还真被他逮着机会了。一场大变故,大唐差点再次上演“喋血太子宫”。

李诵有个丈母娘,叫“郜国公主”。这位郜国公主,按辈分其实是唐德宗的姑姑,李诵的姑奶奶,不过古代差辈的婚姻,见怪不怪。

郜国公主的命不大好,两次嫁人两次寡居,为了弥补自己的不幸,她四处寻觅自己幸福的晚年——养了四个“小鲜肉”。皇帝是自己的侄子兼亲家,太子是自己的侄孙兼女婿,女儿是未来的皇后,身边“四小鲜”簇拥,郜国公主忘形了,她拿皇宫当自家后花园,骄横得以为自己是“皇太姑”。

结果玩大了,她搞出巫蛊诅咒事件,被唐德宗幽禁至死,太子妃也受牵连被处死。因为这件事,李诵遭到唐德宗责备,储位岌岌可危。

关键时刻,“仙级”牛人李泌出手了。看过《长安十二时辰》的人都对李泌印象深刻,这是一位四朝元老,每一朝他都穿梭于朝堂和山野之间,总在关键时刻出现。

李泌一面安慰李诵,防止他走上绝路,一面跟唐德宗数十次争辩,以当年建宁王李倓,和章怀太子李贤被杀的悲剧,引导唐德宗。唐德宗最终恍然大悟,李诵才逃过了被废的命运。

有这一次教训,李诵非常谨慎小心,他把自己对朝政的见解,隐藏于内心,不敢对父亲明说,生怕被误以为结党营私。

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唐德宗驾崩,做了26年太子的李诵登基即位。仅仅183天后,李诵就禅位于太子李纯,自己退居二线。二十六年等待,换来半年皇帝生涯,难道李诵就是为了过把瘾?

当然不是,他也不想退位,是被逼的,被宦官俱文珍逼的。

李诵即位后,立刻推行“永贞革新”,正是这个革新的失败,让他丢掉了皇位。永贞革新的核心内容有三条:第一条干掉宦官势力;第二条干掉藩镇势力;第三条干掉豪门势力。

这哪是“革新”,分明是“革命”,大唐帝国最厉害的三股政治势力,都成了打击的对象。一般情况下,要想同时完成这三条使命,只有一个办法——改朝换代,推倒重建,想从内部修补,绝无成功的可能。

以俱文珍为代表的宦官势力第一个跳出来,拒绝向李诵任命的官员交接兵权。可能你会问,皇帝想夺谁兵权还不是一句话的事?中唐之后还真不是个按理出牌的年代。

从唐代宗之后,皇帝根本掌握不了兵权,京师以外是藩镇势力的“家兵”,中央禁军掌握在宦官手中。以神策军为例,各级将领都是宦官的私人部曲,他们只认自己的主,不认皇帝。又因为皇帝对宦官们的信任和纵容,导致宦官势力军政一把抓。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怪现象:当一个宦官势力过于强大,皇帝联合新的宦官亲信,干掉出头鸟。这位亲信于是接过前任的军权,又慢慢演变成另一支出头鸟,高兴了就叨皇帝玩。

当李诵交接兵权的命令下达后,俱文珍大怒:交权我们必然死无葬身之地。于是各派宦官势力空前团结,奉命接管兵权的人,都进不了军营。紧接着,俱文珍联合宦官大佬们,和部分文官,逼李诵写下禅位诏书。

历史上有名的“永贞内禅”,就凭几位宦官,上下嘴皮子一碰就完成了。

“永贞革新”咋就这么快变成了“永贞内禅”?这么大动作的改革,总得有周密的准备吧?那些改革派干什么吃的?

其实,“永贞革新”,早在李诵还是太子时,就已经悄悄谋划,核心成员有王伾、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四人。虽然筹划时间很长,很显然这个变革更像闹剧。

首先,前面讲过,“永贞革新”设计就有大问题,哪有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改革?那分明就是自杀。改革只能团结一部分人打击另一部分人,循序渐进。

其次,李诵用非所人。刘禹锡和柳宗元我们很熟悉,说白了,这就是一群理想大于能力的文人墨客,从他们的改革方案设计,就可以看出他们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王叔文等人,还被韩愈等人指责为靠阿谀奉承上位的投机主义。

其三,革新派内部不团结,相互拆台。革新派大将韦执谊,公开与王叔文唱对台戏,核心层之间表现出明显的意气用事。

其四,得罪了文官集团。其实文官集团也恨宦官,本来是革新派可以利用的帮手,可搞笑的是,他们一上来就把手伸进文官集团的利益范围,导致以三宰相为首的文官势力,站在他们的对立面。

其五,唐顺宗李诵健康出了大问题,根本不能主导革新,对这个问题我们重点说明。

在李诵即位的前一年九月,他就得了严重的中风,不能下床。老皇帝唐德宗忧心忡忡,不断探视李诵,给他请医问药,不久也病倒了。直到唐德宗驾崩,李诵都没能下床看望父亲,估计登基仪式都是被人架着完成的。

作为永贞革新的灵魂人物,李诵的健康问题,根本不可能起到领导作用。由于中风,李诵说话没人听得懂,只能靠牛昭仪和宦官猜测并传递信息。这种情况下,革新派怎么应付得了改革庞杂的局面?

俱文珍就是利用了李诵的健康问题,先提出册立李纯为太子,后又提出李纯监国,接着逼他禅位。一个健康的李诵,估计都不一定能赢得“永贞革新”,何况病成这样?

元和元年正月,退位五个月的唐顺宗李诵驾崩。关于唐顺宗的死因,历史上有一个说法认为,他是被谋杀的,其过程非常诡异。

有一篇叫《辛公平上仙》的笔记,以光怪陆离的手法,隐晦地描述了李诵被谋害的过程,读起来让人有一种汗毛倒立的感觉。限于篇幅不赘述,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相关资料。

4

题主这个问题的确是若有所指啊,一看就是唐顺宗李诵啊!说到李诵,真的是也挺让人同情的,做太子26年,做皇帝不到一年。这里,我们详细说叨说叨唐顺宗李诵。

李诵,唐德宗李适长子,唐朝第十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以外)。 李诵初封宣城郡王,后进封宣王,779年立为太子。805年,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继位,是为唐顺宗。同年八月,禅位给太子李纯,自称太上皇。


好不容易熬上了皇帝位,怎么就舍得传给儿子了呢?原因无他,关键是身体不争气。在唐德宗死前,李诵突然中风,不能说话,依靠身边人处理政务。具体依靠的是谁呢?是王叔文,王邳等一批文人,他们的声望与和能力都不足,加上当时宦官的权力过大,顺宗依靠他们,想要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并积极推行革新,出发点是好的,只能说理想有多么美好,现实就有多么惨痛,“永贞革新”的失败显而易见。

805年3月,宦官俱文珍等人一手操办将顺宗长子广陵王李淳立为太子,更名为李纯。7月,俱文珍等以顺宗的名义下诏,由皇太子主持军国政事。8月,宦官拥立李纯即皇帝位,即唐宪宗,顺宗退位称太上皇,史称“永贞内禅”。唐顺宗李诵就这么被迫结束了自己的皇帝生涯,之后过了五个月人就去世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