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太多了,它不止关系到军事因素,还有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等。但是仅从军事角度而言,由隆美尔代替希特勒指挥东线战事,确实会给东线战场的局势带来根本性的变化,至少是好的一面的变化。

希特勒和隆美尔究竟有何不同呢?隆美尔是一位真正的懂军事的将领,从其在法国战役和非洲战役中的表现来看,隆美尔是一位优秀的装甲兵将领,尤其擅长机动作战。而希特勒并没有接受过体统的军事教育,也没有任何指挥经验,他在一战中连低级军官都没有做过。这意味着希特勒缺乏基本的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军事能力,尽管他拥有一些“军事直觉上的天赋”,但是无法弥补他基本军事指挥能力的缺乏。这也是为何希特勒总是从战争经济的角度来思考战略问题,而不是军事角度,说白了他不懂。

所以如果隆美尔负责指挥东线战事的话,最大的改变就是一切战略问题都以军事上的获胜为基本出发点,而不是希特勒的战争经济角度和政治角度。例如在1941年的基辅和莫斯科问题上,隆美尔会毫无犹豫的选择莫斯科,力求在冬季到来之前同苏军在莫斯科决战,占领这个交通枢纽。在将苏军战线分割为南北两段时,再回过头来对付波罗的海三国的苏军或者南翼的苏军,择其弱者而进攻。

由隆美尔指挥东线的另外一个重大改变就是作战方式的改变,隆美尔是装甲兵将领,深谙机动作战的优势所在,他无疑会大大加强对装甲部队的正确使用,不会采用希特勒的“硬性防御”的策略。机动作战是德军最为擅长的,所以隆美尔接管东线指挥权虽不能说一定取得最后胜利,但是显然苏联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至于说隆美尔本身的军事能力,尤其是其战略指挥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说隆美尔是“战术上的巨人,战略上的矮子”的人都是没有深入了解隆美尔的人,他的军事才能令人叹服!

最佳贡献者
2

希特勒是战争狂人不假,但是他绝不是智商和情商低下的疯子,纳粹德军在东线战场跟苏联红军厮杀的都是功勋卓著经验丰富的老将,后起之秀隆美尔去了算老几?将一手快速提拔起来的“网红元帅”派往苏德战场打仗这事,希特勒连想都没有想过,因为无论是资历还是能力,隆美尔根本不可能胜任。



隆美尔是1943年3月被希特勒召回德国的,美其名曰“养病”,其实是此时德军在北非战场大势已去,弄不好爱将就被抓俘虏了。可是苏德战场大战犹酣,如果隆美尔真有在东线扭转乾坤的能力,希特勒为什么让他坐了大半年冷板凳呢?

即便是把板登坐热乎以后,给他的职务也是西线的“B集团军群”总司令一职,需要对付的是美英盟军,而不是苏联红军,显然,希特勒不看好他能在东线有什么作为。

(克鲁格元帅)

隆美尔在国防军中的资历和辈份太低。

虽然隆美尔1942年6月就晋升为陆军元帅,但众所周知,这里面有一定希特勒拔苗助长的成分,政治因素占据很大比例。我们不妨下回忆1940年法国战役期间,德军的作战序列和隆美尔少将的隶属关系。

隆美尔的第7装甲师隶属于A集团军群(龙德施泰特)的第四集团军(克鲁格)之第15装甲军(霍特),法国战役大获全胜后希特勒论功行赏,龙德施泰特和克鲁格晋升陆军元帅,霍特晋大将(一级上将)军衔,而隆美尔刚刚获晋中将。到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时霍特还是大将,如果隆美尔元帅舞舞扎扎去了苏德战场指挥全盘战事,这帮曾经的上级不得集体辞职啊?



(霍特一级上将)

隆美尔一直被东线国防军将领所鄙视

东线战场被德军内部称为“地狱”,战争极度残酷,龙德施泰特、克鲁格、古德里安这样的名将,都因为撤退和抗命被解职过,包括利斯特、克莱斯特等元帅莫不如此,他们在东线苦苦支撑,每天被希特勒骂的狗血淋头,而隆美尔却在北非两年多连蹦四级,这些将军心里岂能平衡。

估计他们早就私下抱怨过,你隆美尔来东线试试?you can you up!隆美尔后来在西线的两任上级龙德施泰特和克鲁格,都是在东线被免的,在法国看见隆美尔气就不打一处来:“你指挥过比一个师大一点的部队吗”?军中是讲资历的,在他们面前,隆美尔也得憋着。



隆美尔根本不具备丝毫与苏军作战的经验

隆美尔没有参加波兰战役,那会他还是负责希特勒安保的“大本营”警卫指挥官,虽然在法国战役中作为一名师长表现出色,但随即就被派往北非战场,跟英联邦军队和美军都有交手,但根本没有跟苏军的作战经验。在笔者看来,仅就陆军战斗力而言,二战时期的英军比毛子军队至少差了两个段位。

所以希特勒的任命是有道理的,既然隆美尔熟悉英美军队和作战方式,就应该去“大西洋壁垒”准备对付肯定要来的两栖登陆,至于东线还是算了,搞不好就得把这位“直升机干部”打回原形,在1943年,希特勒还是非常信任和宠爱隆美尔的,轻易不会让他冒这个风险。



隆美尔的特长不适合1943年的东线战场

到1943年以后,纳粹德军在东线已实际丧失战略主动权,双方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战线,基本没有了战争初期的大纵深大合围机会。一直争取东线指挥权的曼施坦因元帅,就非常排斥希特勒的“静态防御”战法,而力主进行机动防御,最终矛盾加剧被希特勒给撸了(法国战役期间曼施坦因是军长,级别仍然高于隆美尔)。

我们知道,隆美尔“沙漠之狐”的称号,来自于他善长快速的机动作战,无论是长距离奔袭还是撤退,都以运动战为主。既然曼施坦因的机动防御理论都不能被希特勒所接受,隆美尔的作战特点更是无从发挥,而让他去打阵地战的话,阿拉曼输给菜鸡蒙哥马利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去了干嘛?他去了能干嘛?

(曼施坦因在东线战场)

3

44年让隆美尔,去统领所有德军,他可以打赢美、苏、英吗?

1944年的德意志帝国可谓是摇摇欲坠,在东边的苏德前线接连惨败,不得不不停的收缩防线,被动防御如同猛虎下山般勇猛的苏联士兵。

在西边也没有好的安稳日子过,英国、美国的主导下,地中海、非洲、英吉利海峡密布英美联军,他们磨刀霍霍向德国。同时英美在天空中日夜不停的轰炸,早已让德国的军事工业陷入了瘫痪状态,除了少数能动,大多数已废铁一堆。

面对着这场必输的战争,德国军方开始出现了“异声”,7月20日在克劳斯·冯·施陶芬贝格上校的主持之下,以及众多德军高层军官默许之下,杀死希特勒,然后建立新德国秩序的“刺杀行动”开始执行了。

施陶芬贝格将炸弹放入公文包中,然后以职务之便带入了有希特勒参与的会议。从执行上看,计划并没有出任何的差错,炸弹是准确的带入了会议室,且放在了希特勒的一旁。

但是让所有没有想到的是,桌子救了希特勒,会议现场4人当即毙命,结果作为重要袭击目标的希特勒,因为桌子倒在了他面前,为其阻挡了绝大多数炸弹的冲击波,只是受了小伤。

由于在纳粹分子的宣传下,当时希特勒在德国国内有着媲美“神”的声望,很快他就将战役平息了,并展开了疯狂的报复行动,那些知道这个刺杀计划,却没有汇报以及本身就是计划参与者的军政要员,纷纷被逮捕。

隆美尔将军就因为刺杀行动参与者,曾向其咨询意见,并许诺事成之后,将其作为新的德国政府重要要员,被希特勒直接赐死,而此时他正在积极的准备着“大西洋壁垒”。

加之战后丘吉尔给予其“尽管我们在战争中互相厮杀,但请允许我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将军”的评价,以及1941年隆美尔曾经在意大利军队被英国人打的抱头乱窜的情况下。

以弱打强的将英国人“反杀”,迫使其主力不得不退回埃及,放弃对意大利军队的全歼计划,在非洲给德国和意大利稳定出了一个优势战局。

所以很多军迷每每谈到1944年,总是喜欢做出若隆美尔在那一年,全权指挥德国所有军队,说不定可以打出一个“反杀”,或者是“逼和”的局面,而非是历史记载的全面被占领。

对此小袁的观点是,工业产出造就的现代战争靠“枪支弹药”交战的方式,决定了战争不再像古代那样,仅凭1个人就可以扭转乾坤了,真正打的是综合国力。

工业生产能力强,可以造出源源不断的武器,农业能力强,可以让士兵吃好,身体壮。假如2个交战双方,武装能力差的太远,弱的一方根本没有能力施展所谓的“战术”。

美国在二战中最常用的就是,用数不尽的炮弹轰死你。太平洋战场上,日本士兵在研究用什么战术守岛的时候,很多时候美军根本不陪日本人玩,飞机、舰艇齐鸣,炸到日本并尸横遍野为止。

在欧洲战场同理,美国、英国、苏联,利用飞机已经将德国的军工业打的几乎瘫痪,随着战争的持续,德军可用武器弹药就会越来越少。

加之隆美尔最擅长的是装甲士兵作战,而德国在1944年已经很难造出坦克,以及提供充足的石油,隆米尔已经是没牙的“老虎”。

所以隆美尔只要不能将德国的工业恢复,让他去统领所有德军,也根本打不赢美、苏、英。

4

国内媒体经常见到这样一句话:决定战争成败的不是先进的武器,而是人,人才是战争的根本。

这句话放在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无疑是正确的,打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兵多将广,粮草充足,加上一两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谋士,就是打胜仗的标配了。

诸葛亮等人能在历史上占据一席之地,靠的就是这种观念。

但对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变化,以及战争观念的变革,老传统变的越来越不适用。

就拿上世界50年代的朝鲜战争来说,志愿军以数倍的兵力硬抗美军先进装备,虽然在战略上取得了一定胜利,但却是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换来的,如果是全面战争,肯定是后继乏力,无法维持。

《亮剑》中的李云龙、丁伟、孔捷曾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以前以为美国士兵都是少爷兵,不能吃苦,不能打仗,交手以后才知道美军士兵素质很高,空军海军陆军的协同作战出神入化。

三位老兵的感悟可以看做是先进军事理念对传统军事理念的巨大冲击,打战不再是一人一队,也不是一时一事,一个点子可以逆转乾坤,而是涵盖陆海空天军事经济情报人员素质等综合实力的竞争,缺一不可。

隆美尔与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并称为“德国三大名将”,在北非战场大放异彩,就连他的对手也对他的指挥才能赞誉有加。

丘吉尔曾在一次演讲中讲道:“尽管我们在战争中互相厮杀,但请允许我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将军。”

据此有好事者推断,如果隆美尔指挥东线作战,是否可以虎口拔牙,逆转乾坤。

这一推断显然陷入了传统的军事理念思维方式,片面夸大了指挥员的作用,忽视了决定战争胜败的其他因素。

作为二战名将,隆米尔还有一个称呼:战术上的巨人,战略上的矮子,用以形容他只会考虑战场上的变化, 对于间接影响战争的因素,或者战略方向缺乏判断力,不适宜作为统帅。

这种说法并非毫无依据,隆美尔的大部分功绩都来自北非,而他在北非指挥的兵力有限,战役规模也不能与东线相比,不同环境不同的对手,拿来做比较,并不适宜。

同时代的另一位名将-曼施坦因倒是可以做个参照物。

作为北方集团军群的主要指挥官,曼施坦因的综合实力还在隆美尔之上,但他面对上下一心兵多将广的苏联同样没办法,纵然在哈尔科夫战役和刻赤战役获胜,却依旧被苏联源源不断的兵力打的他喘不过气来。

不仅如此,苏联糟糕的天气,恶劣的交通以及督战队威吓下生死置之度外的苏军极大震撼了满是骑士精神的德国将官,他们口头上鄙视崇尚蛮力、缺乏技巧的俄国人,但在战场上却无能为力。

一力降十会,纵然换了隆美尔,也是一样的结局。

当然,隆米尔做为一个纯军事家,可能不会像希特勒那般过度考虑政治经济因素。例如在东线作战开始后,不执着于歼灭乌克兰的苏联西南方面军,而是早日集中兵力围攻莫斯科,也许战役的结局会有变化。

但这种假设是建立在苏联按部就班的基础上,要知道,即便是基辅战役,也是因为斯大林刚愎自用,不听从参谋长朱可夫的建议,才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溃败,如果德国选择了变化,苏联同样会有应变。

再远一点,拿破仑的军事实力比之隆美尔如何?不是同样也败在莫斯科城下。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5

笔者认为,即便将隆美尔放到东线战场上指挥与苏联的作战,德国也绝对无法扭转败局。首先来说隆美尔这个人,虽然隆美尔与古德里安,曼施坦因并称为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但是隆美尔更专注于战术上的指挥,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则更擅长考虑全局。并不是说隆美尔不厉害,他在北非战场上还能游刃有余,但是东线战场上的作战规模完全不是北非能与之相比的,库尔斯克会战,列宁格勒保卫战等战役,动辄8000多辆坦克和两三百万人的大规模战役,需要一个能够纵观全局的战略指挥家,然而这正是隆美尔的短板。

隆美尔之所以在北非惨败,是因为当时德国仅有两个港口的黎波里和班加西。缺乏燃油补给被英军活活耗死了。可在东线战场上,德军的损耗又岂止是燃油这么简单,在西伯利亚茫茫的荒原中,人员的损耗,后勤的供给,恶劣的作战环境和苏联的钢铁洪流,哪一个条件不都比北非要差 。在这种情况下更考验人的全局观,而后人评价隆美尔是战术上的天才,战略上的矮子,只能说他这样的指挥官在东线战场上很难发挥作用。

咱再来说说当时德军和苏联的整体实力差距,德国的战争潜力远远比不上苏联,当时苏联在全国动员下,其坦克产量远远高于德军数倍,而且在战争情况下,苏联人大量简化坦克生产步骤,坦克工时大量缩短。反观德国,由于希特勒的瞎指挥,将大量资源全部消耗在重型坦克的制造上,直到1944年,德军的虎王坦克还使用公母两种履带,难以维护的交错式负重轮。甚至在铁路运输时还要换装专门的运输窄履带。德军到这时候还在纠结这些!

而且当时的德国为了粉饰太平,直到1943年才开始进行战争动员,这时候一切已经晚了。当时的苏联背后还有英国和美国的大量援助,美国曾援助给苏联M4A2(76w)坦克和大量汽车等等物资,而英国也曾援助给苏联玛蒂尔达坦克和丘吉尔坦克,总的来说,双方的资源和武器产量对比都是很悬殊的,战争打的不仅仅是战术,打的更是综合国力和后勤。在这一点上,就算给德国十个隆美尔都弥补不了生产力上的绝对劣势。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当时适合在东线苏联战场作战的,只能是曼施坦因这样的将军,曼施坦因出身贵族,从小受过良好的军事教育,在战术,战役和整体战略上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其一手制定的侵略法国的计划和占领苏台德地区的计划,都是天衣无缝,可以说是德国最全面的将才,不过无论如何,在东西两线作战,国内迟迟不进行战争动员,盲目追求武器质量的情况下,给德军再多优秀的指挥官,都无法弥补其在战略和资源上的巨大劣势,其实有很多问题并没有出在德国的将军身上,问题最多的还是希特勒自己,完全不懂军事却盲目插手指挥甚至武器的研制。最终德国落败也就不奇怪了。

6

在二战开始的时候,德国利用闪电战取得了巨大成功,被称为地球最强陆军的法国军队基本上没派上用场,因为马奇诺防线的失守,导致法国失去了抵抗德国的信心,此后,在整个二战除了戴高乐将军进行过零星的反抗之外,法国基本上没什么存在感,很多时候还是在英国的拉拢下一起参与一些战争,而这也只是因为英国为了遏制美国的影响力。



随着战争的深入,德国渐渐有点支撑不住,意大利擅自开辟的北非战场而且打的很惨,希特勒只能派隆美尔驰援意大利,间接导致希特勒进攻苏联的计划延后,使得,德军经历了,一场极酷的严寒,许多德军士兵还没有打仗,就已经先被冻死了,而许得武器装备,因为糟糕的天气,使得汽车根本发动不起来,所以物资根本运不进来,这就导致许多德军或冻死在了进攻苏联的路上。

而此时的隆美尔已经被困在了北非战场上,当时德军和意大利军队在经过了阿拉穆·哈尔发战役后非常疲惫,但此时他在兵力和装备上仍然有优势,问题在于此时的英联邦军队从印度,英国等地召集了不少军队调入北非,同时还获得了美国一些汽车等物资,隆美尔的优势完全没有了。



隆美尔向德国国内求援,但是此时的德军正被苏联军队牢牢地吸引在东线战场,德国有限的资源也先提供给了苏联战场上的德军,根本无暇顾及北非的隆美尔,隆美尔只获得了少量的资源,隆美尔只能寄希望于苏德战场上,德国可以快点胜利,这样他的非洲军团就会和位于苏联南部的德军联合起来,打败位于北非和中东的英联邦军队。

但是苏德战场上德军胜利的消息迟迟没有到来,隆美尔不得不想办法应对即将进攻自己的英联邦军队,由于缺乏情报,隆美尔不知道他们会从哪个方向进攻,所以只能布置了50万颗地雷,将德国和意大利军队交错分布在前线,但这会,损耗大量的油料,这正是龙苗所缺失的,而且优势兵力被分散,不利于他们抵御英联邦的进攻。



如果隆美尔全权可以指挥轴心国的作战,也未必会扭转战局,德军早期的胜利,无非就是靠着闪电战和装甲部队来获得的,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物资问题成了决定德军胜负的重要因素。

二战坦克的出现改变了战争形式,美国的谢尔曼坦克和苏联的t34坦克,以数量上的优势压制的德军的装甲部队,证明了在坦克战争中,数量要远比质量重要的多,当然,天气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德国的虎式坦克在苏联严寒的天气中根本发动不起来,特别是凌晨和深夜,而此时往往是苏军进攻的最佳时刻,

许多物资也因为车子抛锚而送不到前线,就算是隆美尔也没办法,而苏联广泛的战略纵深也是无法改变的,苏联可以向后方撤退,无非就是损失的多少和撤退位置的不同。

闪电战适合的是国土面积小,战略纵深浅,短时间内就可以推进全国的国家,像苏联这种面积广阔的国家根本不适合闪电战争,这是一种长期的拉锯战,德国耗不起,一场寒冬就足以让德军垮掉,就算是隆美尔,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联合也没办法在德国准备不充足的时候挑战全世界。

(本文由琅琊利剑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7

二战时希特勒让隆美尔全权指挥的话,德国会失败的更快。

从隆美尔在一战和二战的表现来看,是一个不错的军、师级指挥官,擅长快速攻击,把握机会,创造了不少出色的战绩,但是他的缺点也非常明显:

首先,隆美尔缺乏战略眼光。

隆美尔是个不错的军、师级指挥官,但是也仅此而已。希特勒把隆美尔派到北非。仅仅是希望帮助意大利人稳定局面。实际上北非除了事关英国和意大利的颜面之外,在当时毫无战略意义。英国的地中海航线在意大利参战以后,已经基本放弃使用,连驻埃及英军的补给都是从好望角经红海运到埃及。而且当时中东的时候也集中在基尔库克、阿巴丹、阿瓦士等地,在北非和埃及除了尼罗河三角洲的粮食外,没有任何有价值的资源。在北非投入太多力量毫无意义。

但是隆美尔为了个人荣誉,不顾德国参谋部的警告,一再扩大战争规模。有些人觉得非洲军的规模并不大,但是非洲军的新式坦克数量比例超过了东线,而且为了给非洲军运送物资,非洲军的汽车几乎的东线四个坦克集群的汽车总数差不多。耗费了巨大的资源,仅仅是为了获得隆美尔的个人荣誉,这样的人放在最高指挥官的位置上,只能是灾难。

其次,隆美尔缺乏大兵团特别是战略指挥的经验。

隆美尔实战指挥最大规模的部队不过是非洲军团,他之前的战绩大多是指挥师以下的部队担任突击任务,而不是把控战略全局。而且即使是指挥非洲军团的时候,由于北非除了沿海有少量公路外,其他内陆都是无边的沙漠,因此战斗是局限的海边的,隆美尔并不需要考虑各条战线的配合。

而苏德战场不一样,从列宁格勒到黑海,双方的战线长达4000多公里,双方参战部队数以百万计,战线错综复杂,这不是一个毫无经验的军官能指挥的。

第三,隆美尔不重视后勤,这在苏德战场是上非常危险的。

在北非战场的时候,由于缺乏足够的港口,而且缺乏铁路,所以无法支持隆美尔的进攻计划。尽管后勤部门一再警告隆美尔,继续进攻后勤将无法保证时,隆美尔却毫不在意,除了一再提出根本无法满足的要求外,并不考虑如何去解决问题,最终遭到了失败。

而苏德战场的后勤补给要比北非复杂的多,面对的敌人也凶猛的多,一个不重视后勤的指挥官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取得胜利的。


8

德国在二战中被苏联击败,主要是因为苏联的战争潜力强大,综合国力比德国更强。


在苏德战场上,曼施坦因的指挥能力丝毫不亚于隆美尔,然而曼斯坦因仍然没能改变德国一败涂地的结局。在苏德双方巨大的综合国力差距下,德国在二战后期的失败已经无法挽回,并不是一个隆美尔所能改变的。

隆美尔是二战时期非常优秀的一位指挥官,他的指挥艺术高超,被人们称为“沙漠之狐”。在希特勒上台前,隆美尔只是德国军队中的一名中层军官。

希特勒上台之后,偶然看到了隆美尔写的《步兵攻击》这本书,在看完《步兵攻击》这本书后,希特勒非常欣赏隆美尔的指挥才华,将隆美尔一路提拔重用。

隆美尔也因为这本书成为了一路晋升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法国战役期间,隆美尔率领的第7装甲师平均一天行进50英里,首创了使用高射炮攻击坦克的战法,第7装甲师在战后被称为“魔鬼之师”,这种首创式的作战方式也让隆美尔成了德军名将。

法国战役结束后,隆美尔被派往北非帮助意大利盟友抵御英军的进攻。

因为隆美尔被派往了北非对付英军,在苏德战争爆发后,隆美尔并没有参加对苏联的作战。在隆美尔没有到达北非之前,意大利军队已经快要被英军全歼,意大利作为德国的政治盟友,战斗力实在是太差,意大利军队在北非战区几乎被摁在了地上摩擦了一边。

隆美尔到达北非后,很快便将战场的局势扭转过来。

在隆美尔出色的指挥艺术下,德国军队在北非多次以少胜多,逐渐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希特勒为了表彰隆美尔的攻击,破格提拔隆美尔的军衔为元帅,给予隆美尔十分高的荣誉。

然而在北非作战后期,英军名将蒙哥马利被派往北非对付德军,隆美尔在阿拉曼战役中被蒙哥马利击败,德国在北非的作战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蒙哥马利的到来,成为隆美尔一生中在北非最大的军事噩梦,他不知道一次次的击退隆美尔在北非的坦克集群,还让隆美尔在希特勒心中的地位大大下降。

隆美尔被蒙哥马利击败后,希特勒逐渐冷落了隆美尔。

隆美尔从北非回到德国的时候,正值德国和苏联在欧洲战场决战的关键时期,然后在这个关键时期,希特勒却把隆美尔调到了意大利和法国等地担任驻军司令员,没有让隆美尔继续回到前线作战。

在北非作战结束后,很多人都评价隆美尔是一个战术上的天才,战略上的矮子。

这个评价对隆美尔来说是比较的中肯,对于隆美尔而言,他最为擅长的是独立指挥军队灵活作战,但是一旦面对军团作战的时候,他很容易心慌意乱,失去阵脚。

作为军事统帅的他,这一点是他最为致命的缺点,随着德国战争的不断进行,隆美尔虽然成为了一方统帅,但是他还没有足够的能力能够驾驭北非的庞大坦克军群,以至于在蒙哥马利进入北非战场之后,隆美尔屡战屡败,退出了北非战场。

在大兵团决战方面,德军最优秀的将领毫无疑问都是曼施坦因。

而在苏德战场上,曼斯坦因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战绩,他曾经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一败涂地的时候,通过诱敌深入的方式,取得了哈尔科夫战役的胜利,重新夺回了战场的主动权。后来又在库尔斯克会战德军战败的情况下,打了一场漂亮的反击战。


然而这些胜利都没能改变德国失败的结局,在苏德战争的后期,希特勒也逐渐放弃了希望,将多次触怒自己的曼斯坦因从前线调回。其实德国一直都不缺乏优秀的指挥官,德军在整个苏德战争期间的伤亡情况远低于苏联。德军之所以败给苏联,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苏联的综合国力更强,战争潜力更强。即使让隆美尔、曼斯坦因、古德里安三人强强联手,在巨大的综合国力差距之下,德国也没有任何翻盘的机会。


其实战争并非一己之力能够决定,更多的时候,大家需要的是配合,纵使隆美尔有很多的独立作战的军事天赋,但是在大兵团作战中,能够依赖的还是大家的同仇敌忾,万众一心。

9

战争从来不是一个人能够主导的。



首先,在1944年,不管是谁去指挥德军,都不可能赢了。

再说隆美尔,隆美尔一向都被批评为”战术上的天才,战略上的矮子”。我之前仔细看了一下绝大多数的观点,大多数都是这么认为:

(北非德军一开始的装备不比法国时好多少,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后扔得不到升级,图中是只装了一门37短管炮的三号坦克)

......希特勒在将隆美尔派到北非之前,明确说明只是希望牵制英法军队,给他的部队也不过是一个装甲师和一个轻装甲师。但是隆美尔击退了英军的追击后,扩大了战事,不仅让德国在北非投入更为庞大的军力,一昧地穷追猛打还加重了补给的压力,为日后德意军队的困境埋下伏笔......



其实说实话,我认为这么说是非常有失公允的。而恰恰相反,在很多人眼中无足轻重的北非和地中海,却是极其重要的。其中最直接的就是,当轴心国失去了北非后,下一个目标就是意大利和西欧。

当然更为重要的就是,一旦德意彻底拿下北非,不仅可以有机会将直布罗陀和苏伊士封锁,切断英国与亚洲和非洲殖民地的联系,还可以进军中东,拿下丰富的油田。

而事实上,这些东西早已经在隆美尔的手稿中预料到的。隆美尔是最早认识到地中海对德国的重要性,以及大西洋海战和战略轰炸的重要性。



(英国著名战略家哈特,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英国著名战略家利德尔哈特就很早承认,隆美尔是一个极具战略天赋的人。从现在来看,隆美尔这方面的天赋,还是淹没在他的战术之下。



所以有时候在看到对他战略上的批评的时候,我会比较可惜隆美尔在法国之后,就没有胜任更重要的职务。他没有到参谋总部,没有去苏联指挥作战,也许到时候他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隆美尔几乎拿下了埃及以西的所有北非土地)

至于他能不能帮助德国赢得对苏战争,我认为不行,因为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等人的前车之鉴已经证明了,在希特勒直接干预之下,这些极具才华的军人,有时也无法发挥他们的真正实力。

(1944年,隆美尔被派往次要的西线,去修筑大西洋壁垒,在他上任的几个月时间里,脆弱的大西洋壁垒才有了质的飞跃)

10

针对以上如问,我心生了一个疑惑:难道希特勒的统战能力比起隆美尔会差吗?这个问题似乎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无论是苏德战争中德国战败,亦或是二战期间法西斯国家战败,如此结局都是综合因素权衡作用下的最终结果,我们也可以将其简单理解成为是:时代潮流决定了德军战败的最终结果。那么这样论述的话,我们也就不难理解题中所问了,放眼于当时的苏德欧洲战局来看,无论谁来担任德军统帅,战争结局都是一定的,战败者也只能是德军。隆美尔元帅固然十分优秀,但是也引领不了德国战败的“时代潮流”


二战时期统领德军的隆美尔元帅素来被称为“沙漠之狐”、“帝国之鹰”,隆美尔元帅也是二战期间德军之中为数不多的“好元帅”。无论是战争策略、统兵打仗,还是战争中的人道主义,隆美尔元帅都可以说是十分出色的了,由他所统率的军队也在历次战争中获得了“魔鬼之师”的称号。1942年,隆美尔被从少将晋升到了陆军元帅。北非战役结束后,隆美尔元帅在认清时势的基础上,毅然决然参与了谋杀、推翻希特勒政权的计划当中。事情被揭露后,一代名将隆美尔在希特勒的步步紧逼之下,最终于1944年服毒自尽。


其一:隆美尔的个人军事素质

纵观隆美尔元帅所指挥的各场战役来看,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出了这么一个现象:隆美尔元帅一生的战争胜负大致可以以“他所全权指挥的北非战役”为分水岭,北非战役之前、作为师长的隆美尔的确是百战百胜、势如破竹,鲜有败绩;但是北非战役之后,荣升德国陆军元帅的隆美尔确实也是没有了之前的辉煌战绩。另外,隆美尔元帅虽然优秀,但是众多战役之中,隆美尔只知进不知退,这也导致了德军大幅度损兵折将。由此便在很大程度上拉低了隆美尔统帅德军能够战胜苏联红军的可能性。其实在我看来,隆美尔也许只适合担任师长,指挥一些区域性小型规模作战,并不太适合大规模的组织作战。


其二:苏联红军的“不败优势”

丘吉尔曾这样评价隆美尔:“尽管我们在战争浩劫中相互厮杀,请准许我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将军。”通过丘吉尔的评价,隆美尔的确是一位十分优秀的元帅。但就当时来看,隆美尔虽位居步兵元帅一职,但却从始至终都未曾深入苏德战争之中,他只是一直都在坚守着“大西洋堡垒”,因此我们也就难以对隆美尔产生相应的评定了。苏德战争时期,苏军主要由朱可夫元帅所统领,从两人毕生战绩来看,隆美尔根本不是朱可夫的对手,甚至和英国元帅蒙哥马利都不能相提并论。另外,如同我首段所言,难道希特勒比起隆美尔会差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