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政府平定准葛尔叛乱,从1690年开始至1757结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共计70年的时间。

准葛尔贵族葛尔丹执政时,先后吞并了新疆境内的杜尔伯特部和辉特部,又攻占了青海的硕特部和南疆的诸城。

康熙帝1690年御驾亲征,于乌兰不通大败葛尔丹。葛尔丹派遣使者向清朝乞和,之后平静了几年。

雍正继位后,准葛尔的执政者是葛尔丹策零。他在沙俄的支持下,多次进行叛乱活动,均被清朝出兵平定。

到乾隆继位时,准葛尔内部开始分化,各个部落征战不断。 清政府决定为了大西北的稳定,趁此良机出兵新疆, 可彻底解决西北问题,完成国家统一。

1755年,清政府出兵五万,直捣伊犁。1755年准葛尔贵族的叛乱被清政府彻底平定。

准葛尔部叛乱时曾把大小和卓扣为人质多年,被平定后,天山南路(回部)大小和卓也开始叛乱,并于1757年自立为巴图尔汗。

1758年乾隆帝任命兵部尚书雅尔哈善为清逆将军,统兵一万多人,进军天山南路,讨伐大小和卓。

期间换了几任将领,历时一年多的时间,才彻底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新疆又一次回到祖国的怀抱。

最佳贡献者
2

导语

准噶尔是清代西蒙古的一个部落,属于厄鲁特(明称“瓦剌”)部的分支,从1635年起就归顺清朝。大小和卓,指波罗尼都和霍集占两兄弟,他们是维吾尔族首领。1755年,清军西征准噶尔,大小和卓降清。两个原本都是归顺清朝的少数民族(之所以叫叛乱,就是源于此),在后来都相继发生叛乱。


康熙九年(1670年),噶尔丹夺得准噶尔部的统治权,成立准噶尔汗国。同年噶尔丹在沙俄的支持下开始开始向南扩张,占领新疆地区。维吾尔族首领大小和桌兄弟被作为人质困于伊犁。1755年,乾隆二十年,准葛尔叛乱终于平息。被囚禁于伊犁的大小和卓被释放,于是他们俩兄弟表示愿意归顺清朝,并回旧部进行招抚。


没想到的是,仅仅没过多久。属于准葛尔旧部的阿睦尔撒纳(阿睦尔撒纳原来在争夺汗位之争中失败后,也归顺了清朝),在清军消灭其余准葛尔旧部势力后,举兵自立,开始叛变。在阿睦尔撒纳叛变的同时,大小和桌也趁机控制了叶尔羌(今新疆莎车)、喀什噶尔等地。1758年,乾隆正式发兵征讨大小和桌。两年后,大小和卓兵败西逃被巴达克山首领素勒坦沙擒杀,叛乱遂平。


那为什么在清军平定准噶尔后,又发生了平定大小和桌之战呢?

一、清廷将重点放在准葛尔余部,放松了对大小和桌的警惕

当困扰清朝70年的准葛尔叛乱平息后,乾隆认为西北边患已除,于是仅留少许兵力驻守乌鲁木齐、伊犁等处。但此时身在清营,心在外的阿睦尔撒纳并未罢休。虽然乾隆料到阿睦尔撒纳有觊觎准噶尔汗位之志,但“料伊亦不敢遽尔妄行”,并指示诸大臣:阿睦尔撒纳“不过希图肥己,不必过于苛求”。1755年八月,阿睦尔撒纳叛徒,其伊犁所属旧部,比如宰桑、喇嘛等也起兵响应。此时,清廷又不得不派军镇压。


与此同时,小和桌霍集占趁阿睦尔撒纳叛逃的同时,偷偷潜回叶儿羌招兵买马并参与到阿睦尔撒纳的叛乱之中。1757年,小和桌杀死清廷遣往的招抚副都统阿敏道后,大和卓留波罗尼都受到鼓动,起兵反清。


小和桌以及大和桌能轻松地在准葛尔叛乱平息后的两年中相继叛逃,清廷招抚副都统也轻易被杀,这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清廷在准葛尔叛乱后的放松警惕,所以当清廷将重点放在准葛尔余部的时候,大小和桌的反清势力就悄然兴起。

二、大小和卓不满清廷,借由宗教怂恿信徒叛乱

大小和桌家族在南疆统治近二十年,大小和桌本是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在噶尔丹攻占南疆后被俘。清军平息准噶尔叛乱后又归顺清廷,而此时的新疆实际统治权显然被清政府收回。


大和桌被清廷任命遣返叶儿羌统领回部,小和卓则被留在伊犁掌管伊斯兰教务。作为具有浓厚教权色彩的少数民族部落,这样的安排让大小和桌并不满意,他们几次向清政府申请自己掌管叶儿羌、伊犁等地。但出于安全考虑,清政府均予以否决。


于是,大小和桌在清军将注意力放在阿睦尔撒纳叛乱之时,以和卓名义进行号召,积极怂恿“信徒”反对清朝统治。大小和桌的势力也由原先投降30多人迅速发展到近十万多人。由此大小和桌的反清势力正式形成。

三、平定大小和桌叛乱是清朝统一中国的最后之战

大小和卓叛乱之后,叶尔羌、喀什噶尔等南疆重镇相继沦陷,据维吾尔史料《伊米德史》记载,其中的各族人民遭到残酷的镇压。


1757年,大小和桌重新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且小和桌霍集占自立为巴图尔汗。1759年。清军分两路出击,经过近两年的军事行动,大小和桌叛乱基本被平定。之后,为了更好的统辖新疆各部,清廷专设设伊犁将军与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管理回部。


大小和桌的叛乱让本来基本平息的西北重燃战火,这是清军入主中原后,统一中国的最后一场战役。此后,南疆重回祖国版图,清代中国的疆域也在此时达到最盛。这场战争后的六十年里,新疆再无重大动乱,同时也为清代往后的繁荣稳定提供了保障。

结语

乾隆曾自称“十全老人”来显示自己的丰功伟业,而平定大小和桌之乱正是其中一全。乾隆平定大小和卓之战是统一新疆的需要,是稳固政权的需要。战乱平定之后,新疆各族人民更加团结,清代中国变得更加强大。


参考文献:《平定准噶尔方略》、《圣武记》、《伊米德史》等

3

感谢邀请。

这个问题本人的好友论史君已经解答过,这是链接,大家可以看一下,关于大小和卓反叛的论证的很不错,本人也将引用论史君的一个观点。

https://m.zjurl.cn/answer/6719434997977055501/?app=news_article&app_id=13

大小和卓曾经被准噶尔汗国囚禁,因为清军灭亡准噶尔汗国重获自由,由于其二人为白山派的宗教领袖,因此清朝安排他们管理新疆回民事务。

而且相比于卫拉特的下场,清帝国对待回民可谓是宽厚,毕竟释放宗教领袖,并且收的税也非常低,这也可以理解为收买人心。但是小和卓霍集占忘恩负义,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而反叛清帝国。

不过大和卓波罗尼都还算有点良心,知道不能忘恩负义,不过在小和卓的煽动下大和卓还是从贼附逆,最后两人自取灭亡。说实话清帝国对天山南北的统治可谓是宽厚,毕竟清帝国依然允许当地贵族以本部习惯法来管理基层,只不过需要接受帝国的军政大员指导,而且将地方管理事务上报朝廷。

如此宽厚的政策,再叛乱的话那真就是忘恩负义,而且白山派的大小和卓挑起叛乱,很多白山派的贵族并未相应,反而和黑山派在一块归顺了朝廷,为平叛大军出力。

不过我个人觉得,另一个原因属于当地的教派之争,毕竟当时两大派分别是白山派和黑山派,而且两派是世仇,历史上互相仇杀过多次。

但是个中细节太复杂,我一时半会儿又说不清楚。不过叛乱平定后清帝国将白山派贵族迁到北京,名为恩赏实为囚禁;同时基层得伯克的权力被压缩,完全受当地驻军和行政官员的节制。可以说这是乾隆在叛乱之后的政策调整,谁让你给脸不要脸。只不过黑山派因为站在清帝国那头被优待,而且后来的张格尔叛乱黑山派同样站队清帝国。

道光朝逆贼子孙张格尔又在安集延的支持下窜回新疆发动叛乱,再次被清军剿灭,张格尔本人也被杨芳生擒,在午门献俘之后被清帝国凌迟处死。而且在南疆的安集延人也被清帝国清算,他们财产被剥夺,全部被清帝国驱逐。

全文完

4

乾隆皇帝趁准噶尔汗国内乱统一天山南北。

准噶尔汗国是在康熙皇帝时期噶尔丹建立的卫喇特蒙古汗国,更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的瓦剌帝国。康熙皇帝在位之时曾经三次出兵消灭了噶尔丹,但是准噶尔汗国并没有灭亡。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于1698年即位成为大汗,在位时于1717年派军进攻拉萨,杀死了拉萨汗,并建立政权。1720年,清军驱逐了准噶尔汗国在西藏的军事势力,恢复了西藏的统治。

1734年,雍正皇帝和准噶尔汗国签订了和平条约,以杭爱山为汗国和大清的边界。策妄阿拉布坦的儿子噶尔丹策零汗于1745年去世,他死后准噶尔汗国陷入长期的混战之中,各部互相攻伐。1753年,达瓦齐在准噶尔汗国的附属国哈萨克斯坦汗国和辉特部酋长阿睦尔萨纳的支持下登上了准噶尔汗国的汗位。曾经无限风光的准噶尔汗国到了这个时候还要依赖自己附属国的帮助才能登上汗位,可见长期的内乱,准噶尔汗国的军事势力已经大不如前了。(1734年,大清和准噶尔汗国边界图,涉及东北地区禁止汉人进入耕种区域的柳条边)

达瓦齐在登上汗位之后,骄奢淫逸,非常暴虐,原来曾经支持他登上汗位的辉特部酋长阿睦尔萨纳和他反目成仇。主要原因是阿睦尔萨纳支持达瓦齐是有条件的,达瓦齐没有满足辉特部的条件。于是两个部落大打出手,辉特部的阿布尔萨纳被击败,投降了清朝。

阿布尔萨纳投奔清朝,让清政府掌握了准噶尔汗国的虚实。乾隆皇帝大喜,曾经与大清对峙作战了将近七十年的准噶尔汗国极有可能灭亡在自己手中,天赐良机,果断出兵准噶尔汗国。

清军约定和哈萨克汗国阿布赉汗的军队同时进击准噶尔汗国的达瓦齐汗,已经虚弱不堪的达瓦齐在两路军队的夹击下很快溃散,达瓦齐汗也被反对者擒获后移交给清军。(达瓦齐汗像,准噶尔汗国汗王)

清军在获胜之后,大军撤往内地,只留下少量部队在新疆各地。曾经投降清朝的辉特部酋长阿睦尔萨纳希望自己成为卫喇特蒙古四部(准噶尔部、辉特部、土尔扈特部、杜尔伯特部)的总汗,觊觎已经灭亡的准噶尔汗国的汗位。乾隆皇帝自然不会在将准噶尔汗国再次恢复起来,这等同于培养自己的对手了。

1755年8月,阿睦尔萨纳在前往热河途中找借口回到新疆塔城,然后发动叛乱,占领了伊犁,刚刚平息的新疆变乱再次反复了。清军再次进剿,阿睦尔撒纳于1756年3月经哈萨克斯坦逃亡到了俄国,于1757年得天花病死,至此,准噶尔汗国彻底灭亡。(哈萨克斯坦阿布赉汗像,他率军与清军协同进攻准噶尔汗国)

大、小和卓再次叛乱。

大、小和卓中的“和卓”是波斯语,翻译成汉语就是“圣裔”,也就是圣人的后代。大、小和卓的祖先是玛赫杜米·阿札木,据传是伊斯兰教创教始祖穆罕穆德女儿的后裔,这里所说的“圣人”是指穆罕穆德。大和卓是波罗尼都,小和卓是霍集占,同为和卓玛罕木特的儿子,维吾尔人。

1755年清军进入新疆后,大和卓波罗尼都率领30多人投诚了清朝。战乱平息后大和卓被清政府委派到叶尔羌(新疆莎车)统率回部,遵从清政府;小和卓霍集占则被留在伊犁负责伊斯兰教的教务。准噶尔汗国统治新疆各地时,采取的首领做人质的制度,控制新疆各地的部落和国家,清政府也基本沿用了这一措施。

辉特部阿睦尔撒纳叛乱时,小和卓参与了反叛清朝的叛乱,失败后,小和卓逃亡到叶尔羌大和卓的管辖地。

清朝也不愿意随便开战,于是于1757年派遣副都统阿敏道去叶尔羌劝降大小和卓,阿敏道反被大小和卓所杀,并鼓舞天山南路的民众反对清朝的统治,大和卓自立为巴图汗。叛军很快控制了天山南簏的大部分地区。

1758年2月,乾隆皇帝再次在吐鲁番派满汉军队一万多人进入南疆平叛。经过一年的平叛,大小和卓率领亲眷侍卫逃亡到阿富汗东部,清军同阿富汗当地的部族进行交涉,当地的部族将大小和卓杀死,并将尸体移交给清军,大小和卓叛乱平息。(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图,箭头所指为大小和卓被阿富汗部族杀死的地点,阿富汗的巴达克山地区)

为何平定噶尔丹汗国后连续两次出现反叛?

其实在清朝初期和中期,天山南北的主要势力有两个,一个是以卫喇特蒙古准噶尔部建立的汗国,另外一个则是以信仰伊斯兰教的回部,准噶尔汗国始终实行的是高压政策。

清军趁着准噶尔汗国内乱虚弱之际控制了新疆及其周边地区,在当地已经控制多年的准噶尔等蒙古部不愿意接受清朝的统治,因此才有了辉发部阿睦尔撒纳的马上叛乱,这些人在心理上认为,清军并没有真正打败他们,他们希望再次建立准噶尔汗国。不过反叛的结果显示,企图恢复准噶尔汗国的那些人低估了清军的作战能力和清政府控制新疆的决心,因此很快战败。

准噶尔汗国的败亡,使得新疆的局势为之一变,原来控制压迫回部的卫喇特蒙古失去统治地位,新疆回部人的压制力量暂时没有了,他们也希望建立属于自己的汗国,在控制了一部分天山南簏的区域之后,自认为时机成熟,于是杀了清朝的招降使者,悍然反动叛乱,建立汗国。

大小和卓的叛乱主要是长期受压迫后的反弹,根本没有看清当时的大局势,他们的军事势力根本赶不上当时已经衰落的准噶尔汗国,也没有培养出属于自己的常规军,在清朝一万军队的进攻下土崩瓦解,很快败亡。

乾隆中期,清军消灭准噶尔汗国,平定阿睦尔撒纳、大小和卓的叛乱,基本清除了新疆及其周边的反对势力,彻底巩固了清朝对新疆及其周边地区的控制,西北边疆日趋稳固!

5

准噶尔的势力核心在天山北路,而大小和卓的根据地在天山南路。因此,消灭了准噶尔,并不等于稳定了南疆的局势。

大小和卓兄弟,名叫波罗尼都、霍集占。

他们都是白山派后裔。自噶尔丹时期起,天山南路就被准噶尔汗国间接控制着;策妄阿拉布坦上台以后,将回部直接置于统治之下,白山派的和卓都被强行迁徙到伊犁囚禁。大小和卓兄弟都是准噶尔汗国的囚徒。

直到清朝发动平定准噶尔的战争后,这对兄弟才被释放回去,希望他们能够帮助清朝招抚天山南路的居民。

但是,这对兄弟是有自己野心的,不甘愿臣服于清朝。这就是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之战的由来。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趁着阿睦尔撒纳反叛之际,霍集占杀死清朝副都统阿敏道,随后举兵自立。

等到天山北路的局势稳定后,清朝于次年(1758年)开始了征讨大小和卓的战斗。

最终,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彻底击败大小和卓,将他们逼入中亚的巴达克山境内。

经过外交的协商,巴达克山首领素勒坦沙(Sul?ān Shāh)将这两人擒杀,并献出霍集占的首级。

这一事件标志着大小和卓之战的彻底结束。自此,清朝一统天山南北,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庞大的王朝。

6

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和阿睦尔撒纳部之后,下一个目标指向了大小和卓木叛乱集团。大小和卓木是兄弟俩,是回疆伊斯兰教(俗称回教)教主后裔。大和卓木波罗泥都(布罗尼特),小和卓木霍集占(霍吉占),他们的祖父是天山南路回教白山派教主阿布都什特。这段故事由于大小和卓木兄弟集团是少数民族,名字十分拗口,读起来特不顺畅。

回疆问题,同准噶尔问题纠结在一起。明末,回教传入天山南路各地。清初,天山南路的回教徒为争夺领导权,分裂成黑山派、白山派。两派相争中,黑山派战胜了白山派。白山派教主阿帕克经克什米尔逃到西藏,向达赖喇嘛求助。达赖喇嘛利用他对准噶尔可汗噶尔丹的影响,命噶尔丹帮助阿帕克。噶尔丹早就垂涎天山南路地区,便于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对南疆发动进攻,在回教白山派教徒的配合下,打败了黑山派,占领了叶尔羌等地。历史上,南疆是成吉思汗二子察合台汗国的属地,南疆各城的当权者大都是察合台后裔。噶尔丹“尽执元裔诸汗迁居天山以北,回部及哈萨克皆为其属”。

从此,南疆成为准噶尔部属地。噶尔丹可汗死后,策妄阿拉布坦为准噶尔可汗。由于他们两人是政敌,策妄阿拉布坦又在南疆地区扶植黑山派、打击白山派。在伊犁准噶尔部当人质的白山派教主后裔阿布都什特(大小和卓木祖父),利用准噶尔内部动荡之际,投降清军。康熙派官员将他护送至哈密地区安置。后来,他儿子玛哈木(大小和卓木父亲),不堪准噶尔部的欺压,起而反对准噶尔,占据南疆叶尔羌自立为一部。策妄阿拉布坦出兵南疆,把玛哈木和他的两个儿子(大小和卓木)抓到伊犁。玛哈木最后病死在伊犁,大小和卓木兄弟俩被留在伊犁领着回教徒垦荒种地,不得回南疆。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夏,“王师定伊犁,释大和卓木,以兵送归叶尔羌,使统其旧部;而留小和卓木,礼之,使居伊犁掌回务”。当年八月,阿睦尔撒纳反叛清朝,小和卓木霍集占也被卷入了反叛行动。清军重新攻占伊犁,阿睦尔撒纳兵败逃跑,小和卓木逃回南疆。当时清廷的重点是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对于小和卓木霍集占参与阿睦尔撒纳的反叛行动不作追究,清巴里坤办事大臣兆惠奏遣副都统阿敏图去南疆招抚大小和卓木。大和卓木波罗泥都认为清朝对他们家族有厚恩,愿意归顺清朝;小和卓木霍集占由于参加过阿睦尔撒纳的反叛活动,担心朝廷找他算账,反对归顺清朝。他认为现在准噶尔已被消灭,清朝对天山南路鞭长莫及,正是据城自立的最好时机。大和卓木被小和卓木说动了,兄弟俩走上了分裂反叛道路。小和卓木霍集占自立为巴图尔汗,占领了库车、拜城、阿克苏,建立起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号召反对“异教徒”,并传檄新疆各地,“集士马峙糗粮器械以待”。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大小和卓木杀死清廷派往南疆招抚回教民众的副都统阿道敏,公开与清朝决裂,举兵反清。二十三年,清廷任命巴里坤办事大臣兆惠的部下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领兵前往平定。七月,清军在库车打败了小和卓木霍集占,但由于雅尔哈善贻误战机,大小和卓木逃脱,未能一举将其擒获或歼灭。清廷命兆惠领兵南下追击,大小和卓木逃到阿克苏,由于阿克苏伯克霍集斯已经降清受封,闭城不纳。小和卓木霍集占逃往乌什城,又被拒,只得逃回叶尔羌;大和卓木波罗泥都逃往喀什噶尔。十月,兆惠率领先行部队到达叶尔羌城外的黑水河畔驻营,等待后续部队。小和卓木霍集占手下有一万多人,兆惠的先行部队被围三个月,天天有伤亡。

二十四年正月,天山北路富德率领的援军到达,才将小和卓木霍集占击败。清廷下令将贻误战机的雅尔哈善斩首,晋封富德为一等伯。七月,兆惠和富德兵分两路,兆惠进军喀什噶尔,富德进军叶尔羌,追击大小和卓木。八月,富德部将明瑞在阿勒楚尔大败小和卓木霍集占,回教徒一万两千多人投降。大小和卓木逃入清朝属国巴达克山(今阿富汗东北部,元朝时为察合台汗国属地)。小和卓木霍集占因伤死亡,大和卓木波罗泥都被巴达克山部落首领素勒坦沙捕获。素勒坦沙奉乾隆帝谕,将小和卓木霍集占的首级献上,由兆惠转送京城示众。

三年后,大和卓木波罗泥都也死在巴达克山。此后,清朝对新疆天山南路、北路重新划分行政区划,派遣大小官员,加强了对新疆的治理和管辖,这一战,也成为了乾隆“十全武功”中的一战,至此,中国才彻底统一,清朝奠定了中国最大的版图。

7

这个内容涉及到噶尔丹和大小和卓的势力问题,根源在1649年第一次抗清战争,也就是姜瓖之乱。姜瓖是反清战争,当时在大同城下,清军全部主力来对付姜瓖。

姜瓖是当时抵抗清军的主力

姜瓖之乱中,噶尔丹的父亲巴图尔珲台吉是姜瓖的援军,但是巴图尔珲台吉因为接受了顺治的和亲诏书,不帮助姜瓖了。因为巴图尔珲台吉打算做未来皇帝姥爷,相当于背盟。在姜瓖之乱的时候,巴图尔珲台吉率领厄鲁特蒙古四部归顺大清,当时大清的边境能抵达伏尔加河畔,那里生活这土尔扈特人。

巴图尔珲台吉是中国疆域的重要保护者,他多次抵抗了俄罗斯的入侵

同样是姜瓖之乱,有回疆的援军帮助姜瓖,他们就是丁国栋部,是原来米喇印部的后裔。在丝绸之路上,在明朝,是回疆人控制。但是因为清朝取代明朝,丝绸之路被蒙古人和西藏人控制,回疆人很不高兴,所以姜瓖之乱的同时,他们帮助姜瓖。

姜瓖之乱中,米喇印和丁国栋领导的军队是坚决支持大明的回疆军队。

但是姜瓖之乱失败,回疆人也失败,残存的人进入天山,人口很少。

噶尔丹之乱是噶尔丹背弃父亲巴图尔珲台吉的意志,专门做独立。噶尔丹带领厄鲁特蒙古最强大的准噶尔部独立,所以其他三部的厄鲁特蒙古都惨遭不幸,最可怜的土尔扈特人,他们最后万里东归,有些一直留在国外,被称作卡尔梅克人。

噶尔丹作乱的时候,回疆人趁机做大。他们原本就和清朝不和,算是继续抵抗清朝。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大小和卓此时已经不完全是回族人。回疆人有很多,丁国栋那次很多是回族人,但是大小和卓已经基本上是维吾尔族人,他们和境外的独立势力勾结妄图独立,和噶尔丹一样是一丘之貉,忘记了祖先优秀传统。

因为噶尔丹和大小和卓都做独立,清军自然会消灭他们。

8

准葛尔是蒙古族的一枝,大、小和卓是回族叛乱。

9

准噶尔信仰藏传佛教,和卓信仰回教,和卓的意思是圣人的后裔,其实都是自称的。准噶尔征服新疆南部地区后,将和卓兄弟长期关押。


清军征服准噶尔后将大小和卓释放,结果大小和卓不但不心怀感激,反而一心想建立政教合一的独立国家,清政府当然不会答应,这就有了后来的平定大小和卓之乱战役。

但是遗憾的是,虽然平定了大小和卓之乱,没能一网打尽,和卓的后裔之后又为祸西域数十年。

10

大小和卓叛乱指的是清朝时期新疆的两位领袖带领自己的军队反抗清朝的一次叛乱。之所以出现此次叛乱,肯定是有背景的。大小和卓叛乱的背景一共归结为以下三个。

?

大小和卓叛乱图片

大小和卓叛乱的第一个背景,在清朝之前,新疆就有了两个派系分别对立,其中一个派系黑山派得到当时一个少数民族王室的支持,发展壮大起来。另一个白山派则被驱赶出来了,到了西藏以后也得到了主持,于是便主动向黑山派发起攻击,最后黑山派被打败了。白山派领导人占据了新疆的更多地方。不久白山派领导人去世了,又陷入了一片混乱,在稳定之后,这两个派系的民众都被转移到其他地方。其中大小和卓也被关起来了,因为大小和卓就是白山派代表人物的后代。

大小和卓叛乱的第二个背景就是清朝军队在去往新疆的路上,目的就是把新疆稳定下来并由清朝管理。在途中,大小和卓分别都向清朝派来的将军表示衷心,接受清朝的收复,可之后黑山派的后代又挑起了战事,为了平定战事,大和卓就被送到了战区,指明他是清朝派来的将领,也就表面此片区域已成为清朝的领地。最后黑山派后代也都被消灭了。

大小和卓叛乱的第三个背景就是清朝顺利把新疆伊犁占领以后,因为过于自信,在此地就留有很少的军力来看守。可是没过多久就出现了叛乱,小和卓带领着当地的民众都逃离了此地,在战事平定后,小和卓又以投降的名义向清朝打探各种消息,造成了内部叛乱!。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