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战邓艾时很不堪吗?未必,当时邓艾率领的军队本来就不多,虽然都是精兵,但经过长途跋涉又翻山越岭之后,早也是一支疲军了,诸葛瞻最早选择和邓艾正面交战其实也不能就说他错了。
蜀汉炎兴元年,大将军姜维和曹魏镇西将军钟会相持于剑阁,钟会兵粮不足有退兵的打算,此时征西将军邓艾率兵三万人,自阴平沿景谷道偷渡到剑阁背后,一路上遇山开路、遇水搭桥,穿越七百余里的无人区,在马阁山还以毛毡裹身滚下山坡。
跋山涉水数天后,邓艾军队终于来到江油小城,在迫降了江油守将马邈之后,蜀汉原丞相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急忙率兵前来阻挡邓艾,跟随诸葛瞻一起的,还有多名蜀汉的二、三代子弟,如张飞之孙张遵、黄权之子黄崇、李恢侄子李球等。
诸葛瞻没有听从黄崇的建议,迅速占领要地,被邓艾抢占了先机,打败其前锋军队,诸葛瞻退守绵竹,在拒绝了邓艾的招降后率军出战,原先邓艾所派出攻打绵竹的邓忠、师篡两支军队,都因诸葛瞻的坚守而落败,直到邓艾亲自上阵才拿下了绵竹,诸葛瞻、张遵战死沙场,诸葛瞻之子诸葛尚自入敌阵殉国,邓艾攻破绵竹,进军至成都,大局已定。
很多人都认为诸葛瞻本事不高,又因为诸葛亮的名气而虚名在外,被吹捧得太高了,可是诸葛亮晚年得子,又长年在外征战,诸葛瞻得其本事不过十之一二,而黄月英精于文事、技术,却不通战事,所以养出了这么一个金玉其外的诸葛瞻出来,还把蜀汉的国运都给送了。
可其实这是有点冤枉诸葛瞻了,据《三国志.邓艾传》记载,邓艾当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绕过姜维、钟会,通过阴平深入姜维背后,引姜维分兵救援涪县(此地和雒城同为成都北方门户,离成都不过三百余里,当年刘备就在此地和刘璋大军进行大战),减轻钟会的压力,要是姜维不救援的话,那涪县兵少不能抵抗,必然被占据,姜维将陷入前后夹击的局面。
而诸葛瞻之所以在涪县时,对黄崇分兵占领各处险要的建议犹豫不决,其实原因就在于自己手里的兵太少了,据后来刘禅上《士民薄》里记载,蜀汉的军队不过十万二千人,而在当时,蜀汉的主力部队分别在姜维以及赶去救援的张翼、廖化手里。
此外东面防御孙吴的永安都督罗宪、南面镇守南中的庲降都督霍戈又分走了一些,还有各个关口,如白水关、葭萌关、绵竹关等,每个关口都有不少于三千的守卫军队,如此一来,能够给诸葛瞻运用的军队可就是少之又少了。
要是他派兵去抢占险要地方的话,涪县的防备力量势必减弱,那面对邓艾至少两万的军队(原先以三万军来配合钟会伐蜀,偷渡阴平时有钟会部将田章率兵支援,经过过山越水、滚落山坡、夺取江油后,打个折算还有两万军队),涪县也是保不住的,涪县一丢,雒城也就是邓艾的囊中之物了,成都门户尽失,即使不被攻破,但对战场的稳定也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诸葛瞻才会踌躇不前,也才会被邓艾所打败,可是在经历了首败后,诸葛瞻立刻调整策略,把守住绵竹关,以绵竹关配合剑阁的姜维,反把邓艾夹在中间,本来这个策略是对的,邓艾的两支先锋军都在绵竹关下折戟,邓忠、师篡还因此丧失了斗志,可惜的是,诸葛瞻遇上了邓艾,正如赵括遇上了白起一样,邓艾大军已无退路,只能背水一战,诸葛瞻一来经验不足匹敌邓艾(事实上连姜维也多次败在邓艾手里),二则兵力不足,失守绵竹也是情理之中的。
何况诸葛瞻到最后也没向刘禅一样贪生怕死,他和儿子诸葛尚、张飞之孙张遵、黄崇、李球等人都没于王事,为国捐躯了,也实在不负于其父诸葛亮的寄托,没损害到诸葛家的声名,算是忠勇可嘉了。
至于说他不堪的,也是因为内不能杀黄皓,外不能挡邓艾这两件事,诸葛瞻是空有报国志向,却无报国本事,名过其实了,但在阻邓艾这件事上并不能全部怪他,毕竟他身为蜀汉尚书令,管的是内政,让他带兵是赶鸭子上架,偏偏遇到的又是曹魏后期最有名的名将邓艾,这只能说是“天不助蜀汉”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