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朱高炽登基一年就死了,朱高炽的死亡原因是什么?

朱高炽登基一年就死了,朱高炽的死亡原因是什么?

2020-11-20 14:01阅读(59)

朱高炽登基一年就死了,朱高炽的死亡原因是什么?:朱高炽是朱棣的嫡长子,也是最胖的一个。他胖到什么程度呢?走路需要两个人扶着才行。朱棣当然就比较不喜欢这

1

朱高炽是朱棣的嫡长子,也是最胖的一个。他胖到什么程度呢?走路需要两个人扶着才行。朱棣当然就比较不喜欢这个儿子了,相比之下,二儿子朱高煦就是个典型的高富帅,不光长相俊美,而且身材一级棒,打仗也贼溜,就等着接班了。

朱棣常常安抚二儿子朱高煦说:老大身体不好,你要好好努力啊!这是人说的话吗?还真有咒自己儿子早点死的。

为此朱高炽非常隐忍,愣是把朱棣给熬死了,自己也没死。不过他这身体其实也是强撑着熬到了登基,仅仅做了9个月皇帝后,朱高炽也挂了。关于朱高炽的死,那野史正史猜测等等版本实在是太多了。


正史说,朱高炽是胖死的。

朱高炽登基的时候,已经46岁了。这个年纪在古代来说,其实也算不小了。当年苏东坡40出头就称呼自己为老夫聊发少年狂了,可见朱高炽也可以称呼自己老夫了。

这个岁数,再加上300多斤的体重加持,朱高炽的身体能好到哪里去呢?他自幼便体弱多病,称帝以后,这身体就越来越不像样子了。

太祖高皇帝奄有四海,太宗文皇帝再造寰区。然犹翼翼兢兢,无敢豫怠。先皇帝嗣统未及期月,奄弃群臣。揆厥所由,皆憸壬小夫,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去冬,简以愚戆应诏上书,言涉不敬,罪当万死。---《明史》

千金难买老来瘦,朱高炽这是自己作死。岁数大了还这么胖,那什么三高啊,糖尿病啊,什么心血管疾病啊,全都跑来找他麻烦了。

朱高炽做了皇帝以后,自然是事情也多了起来,整个大明朝的担子也都是他一个人挑了起来,可以说是身心俱疲。


一边是身体不好,一边是工作太忙,人家朝九晚五,你偏偏要九九六甚至九九七,这不是要把自己往死里整吗?所以在《明史》、《明实录》里,关于朱高炽的死,大多都归罪于体重和劳累。

此外《明史》里还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朱高炽吃丹药。丹药这玩意儿我们现在知道,那跟催命符没什么区别,可是当时的人不知道里面啥成分,以为丹炉里蹦跶出来的,都是宝贝,真把自己当成孙了?吃了能火眼金睛吗?

显然朱高炽是吃了不少丹药的,这些丹药极有可能是导致朱高炽病死的重要原因。当然了,这种事情没有化学验证是查不出来的,这也是那些炼丹大师之所以能横行几千年的重要原因,反正你查不出来,你说他死了?我还说他吃了我的丹药成仙了,你信不?


野史说,朱高炽被毒酒给搞死的。

朱高炽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老实巴交的憨憨样,可是这哥们风流程度却不比他老爹差多少。他的后宫里,有封号的女人就有11个,没有封号的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女人多了,事情也就变得复杂了。这11个女人当中,以张皇后和郭贵妃的地位是最高的,但是这两个人当然也有尊卑之分,张皇后自然是大老婆,而郭贵妃虽然是贵妃,却也只是小老婆里的头头罢了。

仁宗郭妃以中宫诞辰,邀过其宫上寿,上亦往,妃进卮于后,后不即饮,上曰:“尔又为疑乎?”遽取饮之,妃失色,无及矣。俄而,上崩,妃自经死,时适雷。---《野记》

那郭贵妃心里当然就很不服气啊,她是开国功臣郭英的孙女,而张皇后的父亲只是个兵马副指挥,家族势力悬殊有点大。

郭贵妃认为这个皇后的位置,就应该让她来坐才对。因此郭贵妃开始跟张皇后斗法,久而久之便结了仇。

在一次宴会上,郭贵妃特地为张皇后准备了一杯毒酒,郭贵妃将酒杯递到张皇后跟前的时候,张皇后一直不肯喝下去。

毕竟她们俩之间的仇恨可不小,万一下了毒,可是防不胜防的。这个时候坐在张皇后身边的朱高炽看到这杯酒,就问张皇后为何不喝?顺手拿起来自己就给喝了。

这下子郭贵妃脸都铁青了,本来打算搞死张皇后的,结果没想到把自己的丈夫给毒死了。因此郭贵妃本来是可以不用殉葬的,因为她给明仁宗朱高炽生了三个儿子,可是她还是被逼殉葬了。


猜测说,朱高炽是被儿子朱瞻基给害死的。

朱高炽上位的时候是46岁,当时朱瞻基只有26岁,正值青春年少的时候。这个年纪不登基的皇子还有很多,朱瞻基应该也没有那么着急吧?

事情要从朱棣活着的时候说起,当年朱棣觉得朱高炽是个废物,所以一心想要把他给废了,改立高富帅的儿子朱高煦为继承人。

可是大才子解缙告诉了朱棣三个字,好圣孙。就是这三个字,让朱棣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因为朱高炽虽然不是个东西,但是朱瞻基这个孙子是个好孙子。将来让朱瞻基继承皇位,岂不是很好?所以朱棣就把朱瞻基立为了皇太孙。

因此朱高炽这才保住了自己的太子之位。那么朱瞻基心里当然就志得意满了,他总觉得是自己的功劳,才让朱高炽有了皇位。

上曰:君父在上,天下归心,岂有他心,且予始至遽还,非众所测况。君父召岂可稍违,遂由驲道驰还北京。——《明宣宗实录》

但是朱高炽不只有朱瞻基这一个儿子,他有10个儿子,其中嫡子就有3个,所以他凭什么一定要选你做继承人?就因为你是皇太孙吗?

夜长梦多啊,朱瞻基心里当然要盘算这件事,万一事情有什么变化,那他岂不是要后悔死?为此朱瞻基就安排了这场弑父杀君的戏码。


做出这一推测有什么凭证呢?

  1. 证据一:当时朱高炽已经病重了,就亲人来安排后事,而朱瞻基当时在南京留守,所以朱高炽就派遣宦官海寿到南京去找朱瞻基回来。可是同一天内,南京城内的百姓们都知道朱高炽要挂了的消息了。这件事是怎么泄露出去的呢?
  2. 证据二:朱瞻基进入北京前,他的手下人让他多带点兵马前去,可是朱瞻基却表示,自己之前来南京的时候,就已经预料到自己马上要回北京了,所以早就已经做好安排了。这件事就更可以了,难道你早就看出了自己的父亲要挂了?甚至连后事都给安排好了?

这两处证据,都出自于《明实录》,因此可靠性和正史没什么区别。这里只是没有点名朱高炽的死和朱瞻基有关,却足以让人浮想联翩了。


总结:我认为朱高炽就是身体不好累死的。

明仁宗朱高炽是第一位在紫禁城登基的皇帝,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才是紫禁城真正的第一位主人。他上台以后,其实是相当勤奋的,虽然只做了9个月的皇帝,但是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身体那么差,还如此努力的工作,我认为朱高炽的确是把自己给累死了。他此前已经做了二十多年的监国,所以身心俱疲也是可以理解的了,毕竟明朝前期的皇帝里,从他开始,长命的并不多。再加上磕点药,能活47岁就不错了。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2

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根据《明史》和《明实录》对明仁宗体型的描述(体相痴肥,连走路都需要两个人扶着,就跟相扑运动员似的),推测明仁宗的身体可能不太好。而他继位之后,政务又多,最终可能是累死的。

另外在《明史》中还有记载。大致就是说明仁宗身体不好,所以他令人给他炼丹药吃。

先皇帝(仁宗)嗣统未及期月……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明史·罗汝敬传》

根据这个记载,有人就怀疑仁宗继位后,感觉身体不好,就吃了丹药。结果中毒身亡。



第二种说法是阴谋论,怀疑是明宣宗朱瞻基杀了他的父皇。

由于《明实录》和《明史》中都没有记载明仁宗是因何而死,所以关于仁宗的死因,坊间就一直有流言蜚语,认为是他儿子朱瞻基弑父篡位。理由来自《明宣宗实录》中这样的一段记载。

上曰:君父在上,天下归心,岂有他心,且予始至遽还,非众所测况。君父召岂可稍违,遂由驲道驰还北京。——《明宣宗实录》

话说朱瞻基在南京留守期间,仁宗感到自己可能不行了,就急召尚书蹇义、大学士杨士奇等四人到思善门安排后事,并派宦官海寿赶到南京,召朱瞻基火速回京。等到海寿跟朱瞻基说了这事后,朱瞻基当天就上路,但就在这个时候,南京城里却到处流传仁宗要归天的消息。

当时朱瞻基身边的人害怕流言扩散,便委婉地向他建议,要带点兵马走,小心行事。结果朱瞻基却说:君父在上,天下归心,难道还有人敢有别的想法?况且我来南京的时候就料到我会马上回北京了,早就有安排。

这段记载,有两个重点。

①:宦官海寿上路时,仁宗还没死,只是快不行了。古代又没有手机,南京城里的谣言出自何处?谁有那么大的胆量和本事能搞到这种最高机密呢?

②:朱瞻基的话让人感到莫名其妙,来南京之前就已经作了安排,他不想也不可能再南京久留。这是啥意思?是不是说他压根就不愿到南京留守,是仁宗硬逼他来的;还是说他笃定仁宗一定会死,他早就知道仁宗的死讯了?而且他离京之前做的安排又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勾结某些人毒死了仁宗?

史书中没说清楚,难免会让人浮想联翩。

另外,仁宗和宣宗性格吧不同。宣宗更像他的爷爷朱棣。坊间也一直有传言,认为仁宗和宣宗关系不好。由此看来,朱瞻基无法抵抗皇权的诱惑,勾结近臣害死父亲也不是不可能的。

3

我看了几个回答,表示严重反对。说什么纵欲过度、贪恋酒色。而且,这些回答是机器人,自己准备了一份模板,只要是短命皇帝,就会给配上“纵欲过度”、“性格暴戾”这样的标配。

更扯的,还有被儿子朱瞻基弑父。朱高炽、朱瞻基父子都是宽厚之人,皇位也稳稳的在朱瞻基手里,为什么会弑君登基?

而说纵欲过度的,是因为被李时勉进谏,在朱棣死时,接近女色。重点是服丧期间,而不是接近女色。怎么就成了纵欲过度了?明朝的言官就是这毛病,捕风捉影。皇家服丧期间,你一个外人是怎么知道皇帝接近女色的?朱高炽之所以发怒,也是因为对方说的不是实情,且是鸡蛋里挑骨头。所以,朱高炽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李时勉当廷辱我”。

尽心尽力的那么苦干。无耻言官还这样说。能不委屈吗?

历史上的朱高炽是个有口皆碑的好皇帝。在明朝历代皇帝中,按照贤明程度,朱高炽稳进前三。朱高炽当政虽然仅有一年,但其执政时间并不短。

众所周知,朱高炽有个混蛋老爹朱棣。朱棣从小骑马砍杀,跟着一帮朱元璋时代的开国武将们纵横驰骋。当了皇帝,也没安分过,五次亲自率兵深入漠北。最终死于征途。朱棣在外征伐时,作为太子的朱高炽负责监国。


国家行政全由朱高炽代理。如果说自己做皇帝,把这些活儿分派一下,也能落得清闲。问题是,头上还有个皇帝爹,身边还有个虎视眈眈的弟弟朱高燧。朱高炽就只能自己亲力亲为。这劳动强度并不算小。

在朱棣还没坐上皇帝之前,朱高炽作为燕王世子陪着朱棣在北京也没过上什么好日子。当时,建文帝急于削藩,对朱棣的管束也越来越严格。朱棣又是个暴躁脾气,在家里应该也是没少发火动怒。可夹在皇帝堂哥和藩王老爹之间,自幼憨厚的朱高炽也是担心恐慌更多一些。甚至,有段时间,朱高炽本人就在南京建文帝身边。那种随时都可能爆发的危险,一般人是受不了的。这是成年后的心理上的伤害。


说到体质上,朱高炽从小就胖。长大后有腿疾。但肥胖的背后是什么呢?古代叫做消渴症。现在名为糖尿病。糖尿病又叫富贵病。不是穷人能得的。


至于发病机理,大概是古代人常年吃不饱,所以身体内有一个非常强的储存营养的功能。但当人富裕了,天天能吃饱饭了,这个储存的功能却没有消失。于是,大量的储存在身体内的热量,导致了糖尿病。糖尿病又引发了末梢循环的障碍,导致了腿疾。

而朱高炽能得上糖尿病,也有家族原因。他爷爷朱元璋在年轻时候要过饭,家族中甚至有饿死的。可到了朱高炽这代,就已经成为了皇族,妥妥的皇三代。不仅能吃饱,还能吃好。但,那个身体中的储存功能,却也不可能短时间消失。于是,朱高炽得糖尿病的几率,自然的就会很高。


所以,朱高炽得糖尿病是没跑儿了。而朱棣朱高炽父子,长期的分工就是,老子在外面骑马砍杀,儿子在家里操持政务。朱棣做皇帝二十二年,朱高炽监国就有将近九年。

常年坐着批阅奏折,大量的案牍工作,又没有现代人的防病意识,当朱高炽登基时,就已经是病入膏肓了。他是被人搀扶着坐上龙椅的。


之后的几个月,朱高炽勉强活着,但也发布了很多政策,用以修正和弥补朱棣当年的错误。停止了对外用兵,停止造船出海。防止劳民伤财,与民休息。集中平反冤假错案。其中,赦免了方孝孺、齐泰等建文一党的后裔。被朱棣诛十族的方孝孺后代,被他全部赦免。只此一件,也当一个“仁”字。


明朝的第一个富庶时期,是朱高炽开创的“仁宣之治”。

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可以比肩汉代的文景之治。一个四海承平明帝国,从他手中开始稳定。朱高炽是死在龙椅上的,推测应该是糖尿病、高血压一类引起的心肌梗死。


这是一个带病坚持工作,操劳过度,死于工作岗位上的好皇帝。他的庙号是明仁宗。

本性上,朱高炽是个仁慈、宽厚的人。

当年,朱元璋为了培养自己的孙辈,让他们清晨天不亮时,去检阅士兵。只有朱高炽没去。朱元璋问他原因。

朱高炽说,天气太冷,想让士兵们吃了早饭,再检阅。被朱元璋夸奖为“有君人之识也”。

请问,这样一个勤于政务的糖尿病患者,被说成了纵欲过度,这些历史发明家们不愧吗?

4

九年的世子,二十年的太子,九个月的皇帝,这就是明仁宗朱高炽一生的轨迹,登基不足一年就驾崩,朱高炽的死亡原因是什么?

大明一十六帝中,要说悲催,明仁宗朱高炽绝对能排上号,有个英明神武、好大喜功的皇帝父亲,再加上一个一直不安分守己的兄弟,朱高炽可谓是一直生活在战战兢兢当中,好容易苦熬苦业的熬到了父亲朱棣驾崩,还没享几天福,自己个身体不济,继位九个月也追随朱棣而去,真是一个苦命的人。


关于朱高炽的死因,后世有很多版本,有纵欲过度之说,有后宫纷争之说,还有服用丹药之说,最让人瞠目结舌的,就是儿子明宣宗朱瞻基加害之说。这几种说法,容晓生一一道来:

1、纵欲过度之说

纵欲过度嘛,很好理解,就是对于女人没有节制,守着后宫佳丽三千,那还不夜夜箫歌?

其实也能理解,朱高炽当了二十年的额太子,在父亲朱棣的阴影下,惶恐谨慎、战战兢兢,至少在朱棣活着 的时候,从不敢有任何放肆,再加上弟弟朱高煦时不时的对其搞一些阴谋诡计,意图将其拉下太子之位,朱高炽确实不敢以什么破绽被抓住。

终于把父亲熬死了,自己也成为了一国之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同时经过朱棣的励图精治,大明到了朱高炽时代,已经是蒸蒸日上,只要做好守成之君就成了,外有悍将守关,内有能臣理政,你说,这个时候的朱高炽,怎么能够不想着放松一下?

一个正常男人,天下最大的权力已经在手,那么除了开疆裂土这种壮志之外,那就是对女人感兴趣了,恰好,朱高炽有个这权力,因此,将精力放在这方面也不足为奇。

但不幸的是,朱高炽从小就身体不好,首先是胖,胖到需要两个人搀扶才能走路,因此,在过度的纵欲后,就造成加速的身体恶化,因此而死,也不奇怪。


2、后宫纷争之说

这个说法出自野史,说是朱高炽有一个妃子,是大明开国功臣郭英的孙女,在陈我给贵妃后,要更进一步,想尝尝皇后的滋味,奈何皇后是已经有人,于是郭贵妃就明里暗里的与皇后争风吃醋,想方设法的使绊子。

在多次使绊子没能成功的情况下,郭贵妃就像一劳永逸,将皇后暗杀掉,这样自己才有机会,于是,宫廷争斗中的重要角色-毒酒,就此闪亮登场。

再一次有朱高炽、皇后以及郭贵妃同时出席的宴会上,郭贵妃准备了一杯毒酒,借着敬酒,想着让皇后喝下,但皇后不傻啊,眼见着来着不善,无缘无故的敬酒,肯定不安好心,于是就说死也不喝,在两相僵持下,憨憨的朱高炽出场了。

朱高炽见这两个女人相互推让,心中很高兴,暗道这后宫还是很和睦的嘛,想到这里,就端起酒杯说,朕替你们饮了这杯酒,希望以后你们好好相处。

说完,一仰脖就喝了,这下郭贵妃傻眼了,本想毒害皇后,却不曾想自己丈夫喝了,这下完了,结果,朱高炽毒发身亡,郭贵妃也被迫殉葬。

宫廷内斗害死人啊!


3、服用丹药之说

服用丹药,这在历朝历代都不新鲜,每一个皇帝都或多或少的向追求永生,即便是不能永生,多活些年还是可以的,于是,这些个炼丹的方士 ,就大行其道。

明仁宗朱高炽也不例外,对于丹药,也是相当迷恋,本来身体不好,寻思着吃点丹药,让自己身体倍儿棒,多干些年,在当上皇帝后,这个朴素的愿望,就更加强烈。

丹药这个东西,其实大部分都是重金属,正常人吃了尚且受不了,何况朱高炽这个病秧子,在方士的一同乱补之下,朱高炽的身体越来越差,最终,因为重金属摄入过多,造成了中毒死亡的后果。

以上三种,都是朱高炽死亡原因的半只一部分,各有各的道理,但是,我认为,最有可能的,就是第四种,朱高炽死于其儿子之手,是明宣宗朱瞻基提前结束了朱高炽的生命:

4、死于朱瞻基之手

朱高炽这个皇位,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沾了儿子朱瞻基的光,想当年,朱棣在太子之位的人选上,也曾犹豫不决,朱高炽确实仁厚不假,但是身体残疾(瘸子),并且胖的不像样,完全没有朱棣那种英明神武的样子,朱棣对他很不满意,而朱棣的二儿子,也就是汉王朱高煦,却生的仪表堂堂,最重要的是,朱高煦善于打仗,曾经在靖难之役中,多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这个儿子,适合朱棣最像的,朱棣也对他十分满意。

因此,在立太子时,朱棣曾有过将朱高煦封为太子的想法,但最终在大学士解缙的一句“好圣孙!”下,朱棣才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太子。


好圣孙是说谁?为什么三个字就决定了朱高炽的命运?

这就要说说我们的明宣宗朱瞻基了,朱瞻基是朱高炽的长子,从小就深得朱棣的喜爱,并对其寄予厚望,而解缙正是抓住这一点,才让朱棣下定了决心,因为只有立朱高炽为太子,才能使朱瞻基未来能够接班。

事情的发展一如既往的顺利,朱高炽在当上皇帝后,立朱瞻基为皇太子,但似乎朱瞻基过于心急了一点,在明知道未来天下必定属于自己的情况下,却依旧迫不及待,干出了惊天动地的事情。

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在朱高炽病重之时,不安分的朱高煦想趁此机会搅一搅浑水,意图在权力出现真空之时,籍由朱瞻基在南京需要赶回北京的路上,截杀朱瞻基,自己趁机夺取皇位,

在确定朱高炽驾崩后,朱高煦第一时间在朱瞻基回京吊丧的必经之路上埋下伏兵,但左等右等,最终等来的却是 朱瞻基已经在北京登基的消息。

从南京到北京的必经之路上,朱高煦提前埋伏了伏兵,按照时间推算,朱瞻基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逃出手掌心的,但为何朱瞻基能够避开所有伏兵,早早地到了京城?唯一的解释就是,压提前到了。

要知道,没有皇帝的召唤,太子使不得私自进京的,更何况,在朱高炽死后,朱瞻基已经做好了一切等级的准备,似乎,他知道他的父亲在哪一天会死亡。

他怎么会知道的如此清楚,并且准备的妥妥当当?唯一的解释就是,朱瞻基制造的了父亲的死亡!

只有这样,他才能够从容不迫的准备所有东西,才能够完美避开朱高煦的截杀,因为,他就在京城守着。

按道理来说,朱瞻基已经是太子,他这样做完全没有理由,但事实就是这样发生了,唯一能解释的,就是朱瞻基害怕夜长梦多,早早下手!


这就是朱高炽的死亡原因,这些原因中,有正史记载,也有民间野史,但我认为最可信的,还是朱瞻基的加害之说,同时,加上朱高炽在早年间精神和身体压力太大,自登上皇位后,猛裔放松下来,身体就扛不住。朱瞻基正是借此机会,让朱高炽提前永久退休,自己接了班。

5

1424年,朱高炽从朱棣手中接过掌管大明王朝的权力,成为仁宗皇帝,但他命浅,1425年5月9日,当了8个月的皇帝就上天了,仅接着年仅24岁的儿子朱瞻基接位,史上称之为明英宗。

仁宗皇帝的死亡原因,朝庭的史书中并没有记录,只是因病二个字一带而过,这就引起后来人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各种版本,最为集中的是气死说,好色说,中毒说三种。

气死说的原由是仁宗在临死前说\"时勉庭辱我\",意思是说李时勉在朝庭上羞辱他。当时有个大臣叫李时勉,见仁宗上朝无精打采,远不如当太子时的谦卑,于是上书仁宗,希望仁宗打起精神,处理朝政,并说了许多刻薄的语言,仁宗大怒,命人酷刑李,李差点丧命,仁宗本来脾气很好,也很和善,与大臣们都很亲近,但这次发火实属意外。仁宗过度肥胖,重300斤,按现在医学,当时47岁的仁宗肯定有三高,而一受气,血压必然升高,血管爆烈,死亡就成为不可避免。

好色说的原由是明朝人陆釴在他的著作《病逸漫记》中关于“阴症\"的说法,说仁宗时常不上朝与妃子们交欢,结果得了\"阴症\",我的观点是仁宗性生活过度,再加上太医们不断加药,结果掏空身体,气绝身亡。

中毒说是明朝人祝枝山的观点,当时的郭贵妃与张皇后争宠,郭贵妃请张皇后吃饭并暗中下毒,不明真相的仁宗去凑热闹,结果喝了郭贵妃给张皇后的毒酒而死,祝枝山为了证明自己观点正确,他指出仁宗死后由郭贵妃陪葬,按当时规定,生过皇子(女)的妃子都不予陪葬,而郭贵妃陪葬显然是违制的,只有郭贵妃毒死仁宗这一种可能。

以现在医学的观点,勤于政事的仁宗,因身患三高病,劳累过度死亡是最大的可能。

6

据统计,中国古代皇帝的平均年龄为三十九岁,多数皇帝是跨不过四十岁这道坎的,如若能跨过去,也就能算是一个长寿皇帝了。而明仁宗活到四十八岁才驾崩,其已经算是一个高寿皇帝了,所以他的死其实并不稀奇。

当然,因诸多民间史书皆记载明仁宗是“实无疾骤崩”,就是没有任何疾病的症状就突然逝世,以我们现代话来说就是“猝死”,所以大家对其的死因很是好奇。

对于明仁宗的死因,现在流行着两种说法:

第一、纵欲过度,死于补药。秉持这一说法的,其采用的论据,就是国子监祭酒李时勉在仁宗皇帝即位不久所上的一道奏疏,在这道奏疏中,李时勉劝谏仁宗要谨嗜欲,也就是要戒色。而后明人陆釴在《病逸漫记》一书中又记载:“仁宗皇帝驾崩甚速,疑为雷震,又疑宫人

欲毒张后,误中上。予尝遇雷太监,质之,云皆不然,盖阴症也”
,所谓“阴症”,说白了就是纵欲过度,致使阳气受损,阴气入体。

之后,《明史·罗汝敬传》又记载:“……先皇帝(仁宗)嗣统未及期月……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基于以上记载,部分人就认为仁宗是一个好色的皇帝,最后因为治疗“阴症”,误服所谓的“补药”而死。

第二、明宣宗朱瞻基暗害。有部分人认为明仁宗之所以会突然无病而亡,那是因为是朱瞻基所害。他们得出这个结论的论据主要有三点:一、朱瞻基当时被明仁宗命令南行祭陵,先前往凤阳的皇陵,然后前往南京的孝陵,但此时朱瞻基却并没有听从明仁宗的命令,而是直奔南京。他们认为如若朱瞻基没有异心,他怎敢违抗仁宗的命令,不去凤阳祭祖,而是直奔南京。而朱瞻基之所以敢这么做,唯一的解释,就是宣宗知道仁宗不久就会驾崩。



二、当时明仁宗还未驾崩,甚至都还没有传出身体不好的消息,但南京官场却已经在传仁宗已经驾崩的消息。要知道,古代的交通可不向我们现在那么方便,北京到南京相距甚远,快马加鞭也得三四天,试问南京官场是怎么知道的?要知道,诅咒皇帝,这可是死罪,那为什么他们还敢传呢?这唯一的解释,就是南京已经有人知道,仁宗必死。

三、《明宣宗实录》载:“君父在上,天下归心,岂有他心,且予始至遽还,非众所测况。君父召岂可稍违,遂由驲道驰还北京”,就是,宣宗在接到仁宗驾崩的消息后,准备赶往北京时,有人叫他带点兵过去,可是此时宣宗却不以为事,反而是说道:“我来南京的时候就料到我会马上回北京了,早就有安排”,试问宣宗怎么知道来南京不久就能回去的?如若仅仅只是知道仁宗会诏他回去,他为何要在北京做出部署?这根本没必要。

由此,基于以上疑点,有人就怀疑仁宗之死绝非是因病而死,乃是宣宗暗害,其目的就是为了以防万一,早点坐稳那至高无上的皇位。



此外,对于仁宗的突然死亡,除以上两种流行的说法,还有中毒而死、雷击而死。

那么,仁宗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只得说,对于仁宗的死因,目前暂时定论。

但是,个人认为,仁宗之死,绝非是纵欲过度,更非是宣宗暗害,而是操劳过度,压力过大,再加上其本身因肥胖本身就有疾病,如此三者合一下,最终造成了仁宗的“猝死”

首先,仁宗皇帝自小就体胖,走路都需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就算是有人扶着,也是跌跌撞撞的,由此可知仁宗是十分肥胖的,而我们都知道肥胖的人会携带着一些疾病,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这三高疾病,即使到现在,如果不经过药物的治疗,它是会随时让患者早逝,甚至是促使的,总的说仁宗的身体状况是极差的。

其次,我们都知道,朱棣被誉为是“马背上的皇帝”,他一生近乎一半的时间是在外打战度过,而朱棣在外,朝中自然就需要有人处理,此时站出来全权处理朝政的就是明仁宗,可以这么说,仁宗虽是四十七岁才登基,但实际上三十岁就开始全权处理全国朝政事务,形同皇帝。而在当时,因朱元璋废除宰相,总领六部的关系,全国政务都需皇帝亲自处理,这时虽有内阁,但其职权却不似宣宗朝那般,此时的内阁此时一个秘书机构,只负责提供建议,并不参与决策。



由此,试想,这等繁琐的政务,让一个本身就身体状况不好的仁宗去处理,这最终会出现什么情况?自然就是仁宗积劳成疾,让自己的身体状况越发恶劣。

最后,仁宗皇帝不但要承受着繁琐的政务,还要时刻面临着太子之位被废掉的压力。但是,因仁宗体弱,自小不喜武,只喜文,所以他很不得朱棣的宠爱,而反观他的弟弟朱高煦,他因为勇武过人,性格也十分像朱棣,而且在靖难之役中还数次救过朱棣的命,所以他是深的朱棣的宠爱,当时朱棣就曾跟朱高煦这样说过:“努力吧,世子(明仁宗)身体不好,多有疾病”,有意让他继承自己的位置。



因此,当时明仁宗所面临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不但朱棣有意将太子之位给朱高煦,而且朱高煦也是经常做出一些事情来逼迫明仁宗主动让出储君之位。

试想,明仁宗所面临的就是这等环境,在本身有疾病的情况下,又要忙于处理全国政务,又要去应对自己的父亲与弟弟的欲废太子之举,你说他能不身心疲惫吗?能不积劳成疾吗由此,基于这些原因,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明仁宗为何会突然驾崩,这完全就是因为积劳成疾,压力巨大而造成的“猝死”啊!

7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在国内引起了巨大震动,其中“狄胖”饰演的朱高炽认识让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他那臃肿的身材、维诺的身子、自哀的深情,仿佛是历史人物的倾诉。洪熙元年(1425年),在位仅仅一年的明仁宗朱高炽病逝,这位兢兢业业又提心吊胆的世子最终迅速度过了他与皇位的短暂年华。




朱高炽:咱家祖传隔代亲!

老朱家祖传隔代亲!

朱高炽与其长子朱瞻基相同,都很受爷爷的宠爱。朱元璋对朱高炽这位雅量高致、颇有儒君风采的皇世子很是欣赏,朱棣又对朱瞻基这位梦境造福的皇孙很是看好。如此一来,朱高炽在很年轻的时候便已经呗政治潮流所聚焦。

“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母仁孝文皇后,梦冠冕执圭者上谒。寤而生帝。幼端重沉静,言动有经。稍长习射,发无不中。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明史》



朱高炽是朱棣与仁孝文徐皇后所生的长子,17岁时被册封为皇世子,准备继承父亲燕王的衣钵。朱高炽文雅端庄,喜好研究经学古典,做谈论道。射箭也练过,有一定水平,但也仅限于射箭。射箭是朱高炽的唯一武力技能。

因为不喜欢动,只喜欢静静的坐下来研究儒家大道理,朱高炽的体型十分的臃肿,体型华而不实。时常因为虚胖、体质条件不佳而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朱元璋十分喜爱这位皇孙,喜欢他的言行时度、喜欢他的博闻强识。于是在朱高炽十七岁的时候就被御笔钦点为燕王世子。

人言东宫多失德,汝至京师,可多留数日,试观何如,密奏来!奏字须大,晚至即欲观也。——《明史》



虽然做了燕王世子,朱高炽的日子却并不舒服。祖父朱元璋死后不久,父亲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比起朱高炽,朱棣更加喜欢有更加强悍武力值的朱高燧和朱高煦。身体硕大的朱高炽只能留守北京大本营。

朱棣虽然帅军出征,将后方交给燕王世子,但他却并不放心,留下礼部侍郎胡濙监视朱高炽。朱棣直言不讳道朱高炽有失德的行为,不论是真是假还是试探,但都表现出朱棣对朱高炽的猜忌。此时的朱高炽已经来到了他的“冰河期”。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明史》

没想到,朱高炽却在自己的“冰河期”打出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朱棣南下之后,李景隆50万大军突袭北京。此时的北京城兵甲稀少、将帅乏人,守军仅仅一万。朱高炽却靠着一万人守住九门,李景隆愣是没有打进去。在此期间,朱允炆亲自写信意图策反朱高炽,却被朱高炽将策反信件扣押转寄朱棣。朱棣对朱高炽的态度大为转变,看法也不同于往日。

立储之争



燕王定鼎天下之后,立储问题成为凸显问题。一面是自己老爸钦点的“胖子”世子,一面是自己“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高富帅”朱高煦,朱棣一时半会儿也拿不定主意。

对朱高炽极为不利的是,朱高煦与朱棣特别像。古代皇帝选择接班人的一般原则是“身肖朕躬”,也就是说要像先帝爷。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表现的极其英勇,像极了北伐时期的朱棣。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在“燕王扫北”之时,兵至浦子口,不料被朱允炆的部队打败。朱棣只能被迫后撤,此时的朱高煦恰好赶来,朱棣就气喘吁吁的对他说:“努力吧,世子身子不好,常常生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世子很可能先去了,到时候储君就很难说了,你现在的表现就是以后的筹码。这就是“浦子口之约”。



朱棣只是有点不中意朱高炽,但却不恨。有点喜欢朱高煦,但却不是爱之入骨。朱高炽常年镇守北京,颇有治国理政的才能,在文臣方面享有很高的地位。朱高煦杀伐征战屡立战功,在武将之中威望很高。两难之际,朱棣开始比孙子,前面说过,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很受朱棣喜爱,这便成了朱高炽的加分项。在解缙以“好圣孙”来说服成祖的时候,朱棣终于下定决心,于永乐二年立朱高炽为皇太子。

二十年太子,三百天皇帝



朱高炽成为太子之后,表现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自己的身体呢已经是保持在了三百斤的程度,走路都需要两个人扶着。上朝下跪起身,别人三秒钟,他得几十秒。真是可怜了胖胖的朱高炽。这皇太子一坐就是二十年,永乐二十二年朱棣驾崩,朱高炽在文臣的簇拥之下有惊无险的登上地位,改元洪熙。

朱高炽是实际上的第一位紫禁城主人,他是第一位在北京紫禁城登基为帝的皇帝。可这位苦命的皇帝还没做到一年便突然离世,这给后人留下了很多谜团,主要推测有以下几点:



①:肥胖导致的心肺功能负担过重而引发的猝死。这种说法一般被认为是主流说法。朱高炽是中国皇帝当中体重最胖的,而明朝在洪武废丞相之后,皇帝的工作量就被大幅度增加。朱元璋是个硬骨头,能挨得住,朱棣却只能叫苦,朱高炽也不例外。虽然是个勤勉的皇帝,但是身体条件的确不能支撑他的身体高复核的运转,最终猝死。

②:纵欲过度。这种说法并非捕风捉影,而是有据可查。大臣李时勉就在朱高炽在位期间上疏让其保重身体,不能纵欲,结果引起了朱高炽的极大怨恨,险些丧命。

③:被雷劈死。没有实据,在当时也只是谣传。



④:不治之症。明人陆釴《病逸漫记》中有记述:“仁宗皇帝驾崩甚速,疑为雷震,又疑宫人欲毒张后,误中上。予尝遇雷太监,质之,云皆不然,盖阴症也。”这个“阴症”指的就是一种在当时难以治愈的绝症。

⑤:药物中毒。《明史·罗汝敬传》中曾有记载,“……先皇帝嗣统未及期月……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金石之方是用来治疗“阴症”的药物,这也从侧面佐证了朱高炽患有重大疾病的可能,根据这条消息也可以推断朱高炽可能是服用治“阴症”的金石之方而中毒身亡。

涂舟说



朱高炽因为父亲朱棣太耀眼,儿子朱瞻基也不错,自己又在位时间太短而常常被人们忽略,实际上朱高炽与朱允炆实行的政治路线是相同的。他们都主张宽儒清政,我们也可以见朱高炽当作是朱允炆意志的继承者,大明王朝的关键人物,是他一手开启了“仁宣之治”。

朱高炽是如何死的,以上几种分析都有可能,也或许是个别原因共同作用,您觉得呢?动动小手,将您的看法分享给我吧!

8

简单的给大家介绍正史和野史里的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因纵欲过度而死。 其实朱高炽的贪色程度在明史上还算比较低的,不过作为九五至尊的皇帝纵欲也是可以理解的,男人吗。朱高炽虽然肥胖,但也不会例外。 并且从当时的位名叫李时勉的大臣的一份奏折中就可以看出,朱高炽的确存在纵欲的情况。李时勉在奏折中劝朱高炽“谨嗜欲”,朱高炽看完后大为恼火,当时就下令将李时勉处死。在李时勉生命垂危之际,他仍难忘此恨,说“时勉廷辱我”。由此可见,朱高炽确实纵欲无度,李时勉奏疏触及其痛处,否则不会如此耿耿于怀。

第二种说法:被长子朱瞻基谋害。 这个说法来自于刑事案件的第一大经典逻辑,谁受益最大谁就越有可能是犯人。 不过这种说法问题很多。朱瞻基和父亲的关系向来很好,而且朱高炽能够得到皇位,还与他多少有点关系,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当时朱棣被立储之事搞得整天郁郁寡欢,时间久了自然身体憋出了点毛病。一天正当他又为立皇子的事情感到苦恼的时候,朱瞻基来到朱棣身边,对朱棣说:“爷爷,我爸爸听说你的身体最近不适,总是睡不好觉,他让我转告您,您一定要多注意身体。”朱棣听到这句话后,那种家庭的温暖扑面而来。虽然他不喜欢朱高炽,但面前这位小皇孙他却十分喜欢,因为他觉得小皇孙朱瞻基聪明英睿,胆识过人,有帝王之相。如果将来他成为大明朝的皇帝,自己得到的江山一定会永世长存。可是眼下又不能隔代传位,为了能让朱瞻基将来称帝,他只能将皇位传给他的父亲朱高炽。(不排除后来宣德皇帝自己改的情况) 由此可以见,朱瞻基成为皇帝已经是迟早的事了,他没有必要去谋杀自己的父亲,提前称帝。再者,正史上或者野史中也毫无父子二人大动干戈的记载,所以这种说法基本靠不住。至于所谓的躲开追兵则很难讲,从南京到北京不走运河、不过山东也是可以的,甚至朱瞻基还可能在南方坐着郑和的船直接跨海到了天津。(后面的纯属个人脑洞,但绝非不可能,郑和船队的大本营就在南京,南方到天津的航线元朝就已经很成熟了。“自浙西至京师,不过旬日而已”,只要十余天朱瞻基就可以从南京直接跑到。这还是运粮船,理论上速度还有提升的空间。) 第三种说法:朱高煦谋杀说。 这个说法则是侦办刑事犯罪的另一大逻辑:谁和你有仇。要论有仇的话,怎么能少的了叫花猪朱高煦。 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自小性格沉稳,这与他父亲的行事风格截然不同。也许是从小喜静厌动的关系,朱高炽开始了“横向发展”。有记载说,朱高炽的体重足足超过了300斤,甚至需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够行动。 对于一生推崇武力的朱棣来说,这样一个行动不便的胖儿子,显然并没有遗传他的良好基因。朱棣不喜欢他,喜欢无论外貌还是性格都更像自己的二儿子朱高煦。 不过,由于深得朱元璋的喜爱,朱高炽在很小的时候,便被钦定为世子。这让朱高煦颇有不服。为了证明自己才是更好的那个,朱高煦在后来的靖难战争中,奋勇杀敌,还多次营救朱棣,这也增加了他即位的希望。 朱棣称帝后,朱高煦正式加入了皇位的竞争中。在朱高炽已经被定为太子的情况下,朱高煦曾多次进谗,诬告太子失德。在后来朱高炽监国期间,朱高煦又诽谤他未能完成皇命。 可以说,朱高煦是世界上最恨朱高炽的人了。 不过,如果从后来发生的事情来看,却又证明了朱高煦并没有谋杀朱高炽。在朱高炽死后,朱高煦曾专门派人半路截杀从南京赶往北京奔丧的朱高炽儿子朱瞻基。而且最关键的是,由于准备仓促,朱高煦的截杀计划还失败了。 假如朱高煦谋害了朱高炽,决心要抢皇位。那么他绝不会那样的手忙脚乱,至少已经在各个要道上埋伏了人,甚至干脆往南京再排一个连太子一起弄死也不难(比起弄皇帝,弄太子简单多了)。因此朱高煦谋杀一说,个人认为不成立。 第四种说法:遗传病说。 自朱棣以后的明朝皇帝,很少有能活过40岁的。哪怕是活得较长的明神宗,也没能活到60。但奇怪的是,朱元璋和朱棣两父子,却都活过了60岁。这就意味着,很有可能从朱高炽开始,便代代患上了遗传病。 从徐达暴病而亡,再到他的女儿,也就是朱高炽的母亲徐皇后只活了40多岁来看。遗传病有可能是来自于徐氏家族。不过这也仅仅是一种推测,如今已经无从考究。但在我个人印象中,徐氏魏国公一系好像只有徐俌活的比较久,他儿子死的也早。 第五种说法:心脑血管疾病猝死说。 早在靖难战争中,朱棣为了鼓励朱高煦卖力杀敌,就曾专门对他说:“勉之,世子多疾。”从这个可以看出来,朱高炽的身体确实是比较虚弱的。 事实上,朱高炽体型过于肥胖,用现在的话说,他属于典型的“三高”人群。这样的人,得心脑血管疾病猝死的可能性非常大。同时,他又监国多年,劳心劳力。他即位后,发布了多项政策,可以说永乐后期他就是代理皇帝。 本来身体就不好,再加上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劳累,所以,猝死的可能性肯定非常高。(这一点可以和第一点结合来看) 第六种说法:死于后宫之争。 在野史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郭贵妃凭借自己给朱高炽生育了三个皇子,并且这三个皇子都被封王,而想成为皇后。一天,她设宴邀请朱高炽以及当时的皇后。席间,她亲自为皇后斟酒,并向她敬酒。不过,皇后早就知道这位郭贵妃对自己的位子窥视已久,所以迟迟没有接过那杯酒。就在这时,朱高炽见宴席上的气氛十分尴尬,便说道,郭贵妃向皇后敬的酒有什么不能喝的?然后抢过那杯就一饮而尽。看着朱高炽喝了那杯酒后的郭贵妃顿时大惊失色,随便找了个借口结束了这场宴会。而朱高炽在喝完那杯酒不久之后便去世了。 但这件事并没有到此结束,朱高炽死后,根据《明宣宗实录》记载,这位郭贵妃也在殉葬之列。要知道其实郭贵妃原本不应该殉葬的,因为她生有三个皇子,并且每个都被封王了。按照明朝殉葬制的规定,只有那些没有子嗣的妃嫔才会被殉葬,而郭贵妃为什么也在殉葬之列,这是否与那杯酒有关,就不得而知了。

第四种说法:服用“灵丹妙药”而死。 这种说法也很有意思。身为皇帝的朱高炽同样也想长命百岁,永远当皇帝,因此难免会相信丹药能延年益寿的说法,并且整个明朝几乎历代皇帝都有服用丹药的习惯。关于这种说法在《病逸漫记》一书中也有记录,说当时朱高炽的一位贴身太监,给朱高炽送去了当日要服用的丹药,朱高炽服完丹药后没多久就去世了。这种说法受到后人的认可,说朱高炽很有可能是因此而丧命的。

9

明仁宗朱高炽登基才10个月就暴毙了,在位不到一年,享年48岁。可是朱高炽去世前三天还在日理万机,然而从他生病到死亡只用了两天的时间。然而,《明史》和《明仁宗实录》却对朱高炽的死因只字未提,这令人更加怀疑朱高炽的死因了。

被宫人毒害

《明朝小史》等书中记载,朱高炽的贵妃、郭英的孙女郭氏趁着皇后过生日时,便邀请百官为她祝寿,朱高炽也来了。席间,郭贵妃向张皇后敬酒,张皇后坚持不喝。朱高炽说道:“你又开始疑心了。”说完便自己喝下了郭贵妃准备的酒,郭贵妃想要阻止却来不及了。

不一会儿,朱高炽就驾崩了,郭贵妃也因此被问罪了。

当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非常低。作为贵族之女,郭贵妃不会做这么傻的事。虽然生了三个的她最终还是陪葬了朱高炽,但也不可能是这个原因导致的。

如果朱高炽真的是被毒害的,也不可能由郭贵妃动手,因为实在太容易暴露了。

身体原因导致的

勉之,世子多疾。

这句腹黑话非常出名,一代卓越的皇帝为了鼓励自己的二儿子,竟然拿大儿子朱高炽的身体状况来刺激他,帝王之心让人恐惧。

朱高炽作为一名皇子,他不仅长得丑,而且身体还特别不好,这让老皇帝朱棣感觉非常没有面子。并且由于太过肥胖,他走路时必须要由两个人搀扶才行,所以朱棣也曾动过废掉太子的想法。

朱高炽本就身体不好,且他当太子时总是战战兢兢,生怕招致父亲的不满。这样一来,心理负担过重的他身体状况自然每况愈下。

当他即位后,没有了束缚朱高炽便开始沉迷女色。为此,大臣李时勉曾上书道:

侧闻内宫远自建宁选取侍女,使百姓为之惊疑,众人为之惶惑。若曰:天子之宫,古有常制,则大孝尚未终;左右侍御,不可无人,则正宫尚未册。恐乘风化之原,有阻维新之望。

朱高炽看后又羞又怒,当即命令左右对李时勉动刑,李时勉几乎丧命。后来朱高炽弥留之际还不忘这件事,嘴里念叨着“李时勉他当面羞辱我”。可见,他是被李时勉戳到了痛处。

并且《明史》中还记载了另外一件事:

先皇帝(仁宗)嗣统未及期月,奄弃群臣,揆厥所由。险壬小夫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

朱高炽本就身体不好,但他一点儿也不爱惜自己,在女色和丹药的双重刺激下,终于使他命丧黄泉。

被朱瞻基杀害

这个说法就非常让人胆寒了,自古权力斗争非常残酷,但朱瞻基却为此杀害自己的父亲,那实在令人心寒。

朱瞻基很早就被封为太子了,按理说没必要再做这种事情,可是权力的欲望会让人疯狂。

公元1425年三月,朱高炽命朱瞻基去南京祭陵。朱瞻基于四月十四日离京,出发前他让自己的亲信、宦官海涛加害朱高炽,到了五月十三日朱高炽就去世了。

此外,朱高炽刚驾崩时,南京城里便有了消息,可见朱高炽驾崩是在一些人预料之中的。

如果朱高炽真的是被朱瞻基杀害的,那朱瞻基的手段实在太厉害了,毕竟刺杀一位皇帝从来都不是一件易事。

10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明成祖朱棣之子,明朝第四位皇帝,他在位时间不足十个月,但是,他对于大明王朝的政治贡献是很大的,基本上扭转了朱棣的政策方向,他不像他父亲那样喜欢战争,而是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使天下民众得以休养生息。他善良敦厚、沉静识度,为政开明,重视发展生产,他废除了许多苛政条款,赦免了建文朝的不少旧臣,平反冤案,与民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朱高炽(剧照)

因为朱高炽在位时间太短了,而且,他死得非常突然,因为关于他的死因一直存在着争议,那么,朱高炽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炽猝死于宫内钦安殿,终年47岁。死后被谥为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庙号仁宗,葬于献陵。从登基到去世,朱高炽在位时间不足十个月。而且,他去世前三天,还在日理万机地处理朝政,而从身体不适到“崩于钦安殿”仅仅两天时间,表面看这是无疾而终,但疑点却不少。

朱高炽登基未足一年,便“崩于钦安殿”,为何会“崩”死呢?这其中必有缘由,要么久病积累下来突然恶化;要么是突发疾病;要么是外因致死。更令人怀疑的是,在《明仁宗实录》《明史·仁宗本纪》等官方史书中,对朱高炽的死因只字不提,这使得人们对于朱高炽因何而暴卒产生了更多的疑问。

朱高炽画像

对于朱高炽死因之谜,历来有多种不同看法:

第一种看法,是认为朱高炽的死因是:因纵欲过度得“阴症”,服用丹药致死。

纵欲过度损耗身体,使身体撑不住,因而过早死亡,这常常被用来解释古代帝王致死的原因。而朱高炽确实也有纵欲的爱好。史书有记载,翰林侍读李时勉在上书议政时有劝仁宗朱高炽应谨嗜欲之语,朱高炽看了奏折后,非常愤怒,令武士对李时勉动刑,李时勉险些丧命,事后被投入监狱,还好李时勉曾有恩于某位锦衣卫千户,这位千户来视察监狱时见李时勉受刑严重,便悄悄请来医生为他看病疗伤,才是李时勉才得以不死。仁宗病重时还在生气,他对夏原吉说:“李时勉在朝廷上侮辱我。”不久,仁宗便死了。仁宗死后,明宣宗朱瞻基继位之后听说李时勉侮辱先帝,勃然大怒,令人把李时勉捆来,他亲自审问,非之他死敌不可,可是,宣宗审问时,李时勉叩头说道:“臣说在居丧守孝期间不宜亲近嫔妃,不宜让皇太子远离于左右。”明宣宗朱瞻基听后才知道真相,他最后不但没有杀了李时勉,而且,还称赞李时勉忠诚,马上赦免了李时勉,恢复侍读的官衔。由此可见,朱高炽确实有纵欲无度的不良习性,而李时勉的奏疏触及其他的痛处,仁宗才会在临死前还耿耿于怀大骂李时勉侮辱他。(参看《明史·列传第五十一》)李时勉在宣宗要杀他时上奏说他劝仁宗“丧守孝期间不宜亲近嫔妃”,这也表明朱高炽确有喜好纵欲的习性,否则,李时勉没有那么大的胆略,敢在朱瞻基面前讲他父亲的不是。

这种观点还认为,正是由于朱高炽纵欲过度才形成不治之症的。明人陆釴于《病逸漫记》中记述道:“仁宗皇帝驾崩甚速,疑为雷震,又疑宫人欲毒张后,误中上。予尝遇雷太监,质之,云皆不然,盖阴症也。”这“阴症”的说法出自宫中太监,而太监是朱高炽身边人,所以,评论者认为朱高炽的死与纵欲过度有关,是“阴症”所致的说法有相当的可信度。

在当时,并没有治疗“阴症”的特效良药,所以,只能听信于一些假道士的话,用丹药之类的来治疗,这反而加重了病情,死得更快。所以,《明史·罗汝敬传》中曾记载道:“……先皇帝(仁宗)嗣统未及期月,……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参看时涛、宋岩:《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81——明朝明仁宗朱高炽》: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年)由此看来,导致他死亡的直接原因,极可能是服用治“阴症”的金石之方而中毒身亡。

不过,这种说法也只是根据一些正史的记录而推断,并以野史的描述作为根据,但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朱高炽是因纵欲过度病重服用丹药而死。这种看法只能算是对朱高炽死因的推测之一。

朱瞻基(左)与朱高炽(剧照)

第二种说法怀疑朱高炽是他的儿子朱瞻基害死的。

有一些学者对于明朝正史对朱高炽死因只字不提感到奇怪,并在研究史书时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因而推测朱高炽是被他的长子朱瞻基,即继位的宣宗所害死的。

朱高炽生性温厚仁慈,嗜欲享乐,并且一直想改变朱棣的政策方向。对此,敬重崇拜和一直效仿朱棣的朱瞻基对他父亲的做法非常反感,他父亲的行为举止和政策追求让他感到是很软弱的。朱瞻基从年轻时起便善骑射、谙武事,权力欲很强,且喜好帝王权谋,所以,对内,他一直想除掉他的两位叔父;对外,他热衷于对外征战,他要继承他爷爷征伐境外之敌的未竟事业。朱高炽监国时,已感到他的长子朱瞻基并非安分之辈,所以,他屡屡劝诫朱瞻基,可是,朱瞻基心中的高大形象是他的爷爷朱棣,对于他父亲的话他根本听不进去。他反而感到他父亲的做法与他的追求大相径庭,因而,他迫不及待地想登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执掌朝政。于是,他不顾亲情,择机加害了朱高炽。

据传,洪熙元年(1425年)3月,朱高炽命朱瞻基南行祭陵(凤阳的皇陵与南京的孝陵),朱瞻基便于4月14日离京,此时,朱瞻基便与他的亲信、随行伺候朱高炽的宦官海涛预先密谋,在5月13日加害朱高炽。当时,朱瞻基离京之后并没有按既定日程安排直接去孝陵,而是先到南京的宫城去了。令人质疑的是,朱瞻基在离开南京前,南京城中就有传言称“仁宗上宾”,可是,当时朱高炽在北京去世,京城尚未发丧,在靠骑兵传达消息的明代,朱高炽在南京传“上宾”,乃属于预料之中,这知道得太早了。当时朱瞻基还说:“……予始至遽还,非众所测。”表露出他有大臣们难以想象的重大安排。朱瞻基匆匆忙忙由南京返北京,他一到北京,就有大臣劝诫他:人心汹汹,不可掉以轻心。朱瞻基答曰:“天下神器非智力所能得,况祖宗有成命,孰敢萌邪心!”表露出他已经掌控了一切的心迹,流露出对弑父谋位活动的自信和自得。(同上)

不过,仔细看看持这一种观点的论据,也很难说服人,说朱瞻基弑父谋位,无论是对于“弑父”过程的推论还是对于“弑父”的猜测都是难以说服人的。他匆匆出行南京,又匆匆回北京,去南京时也许是体现去陪都料理政事,因为此前他曾驻守南京一段时间,提前到南京宫城,乃属正常;至于匆忙返回北京,表现出非常冷静,很可能是因为他父亲一直身体不太好,他对于父亲的死并不感到那么突然,此外,他之前就对他的两位叔父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他对于继位胸有成竹,所以不惊慌,这不能用来作为他弑父谋位的理由。

当然,还有关于朱高炽遭雷击(遭雷击不祥,所以正史不记录)或中毒(怀疑是朱瞻基或他的两位叔叔害死了朱高炽)等,但皆缺乏确凿的证据。

最大的可能性是,朱高炽生来就肥胖,且他喜欢暴饮暴食,同时,他又纵欲无度,这导致了他身体损耗过大,而肥胖伴随着高血压或其他疾病,这使得他的病情一直是比较严重的,虽说平时没有病没有爆发时还能处理朝政,甚至还能好色纵欲,但是,一旦疾病爆发了,就无药可治了。而在他死前不久,正史记载着翰林侍读李时勉上奏劝告仁宗谨纵欲,即便在服朱棣之丧时还与其妃子有性关系,这都证明了朱高炽纵欲是比较严重的。所以,肥胖加上纵欲过度,极可能导致了如一名大太监的报告所说的,是死于心脏病发作。这种说法更为可信。(参看孟森:《明代史》,第105—114页;寺田隆信:《永乐帝》,第9—12页)

明仁宗朱高炽虽然在位时间不到十个月,但他的政治成就是应该肯定的:

首先,在他父亲朱棣起兵靖难时,他负责留守北京,在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进攻北京时,朱高炽善于凝聚部下力量,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李景隆大军的进攻,成功地保住了北京城。防守北京这一战役的胜利非常关键,朱高炽成功地为朱棣守住了大后方,这对于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在此期间,建文帝曾遣书给朱高炽,许若封他为王,劝朱高炽归顺朝廷,但朱高炽接到建文帝的书信之后,原封未动地将书信送至朱棣面前,表现了他对朱棣的忠心,使建文帝的反间计无法得逞。朱棣靖难时,北京战役表现了朱高炽的御将本事和指挥才能,这是他争夺太子之位的重要政治资源。

其次,朱高炽是一位善良而开明的君王,他模仿古代圣王,重视儒家仁政,坚持简朴、仁爱和诚挚的政治理想。他纠正了永乐时期的严酷政策和不受民众欢迎的经济管理措施;他大大减少边关战事,仁宣时期少战事是从他开始的,“自仁宗不勤远略,宣宗承之。”

再次,他改组内阁,加强阁臣的权力,让阁臣参与决策。他将永乐十二年(1414年)事件中被撤职的黄淮和被监禁的杨溥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兼大学士,他提拔他的老师及谋士杨士奇为首辅大学士和少傅;他让杨荣和金幼孜继续留任大学士。并对这些重臣提高封赏。比如,杨士奇兼任兵部尚书,杨荣兼工部尚书,黄淮兼户部尚书。使他们能直接过问在职大臣们的行政事务,改变了原来朱棣时期内阁只是秘书班子的性质,让内阁成员有一定的参与决策的权力,提高了内阁的办事效率和处理朝政的主动性。

此外,朱高炽针对他父亲朱棣耗费钱粮严重,国家财政困难的处境,在他短暂的统治中,颁布了几道诏令,取消皇帝征用木材和金银等商品的法令,代之以公平购买的制度;他免除受自然灾害的人的田赋,并供给他们免费粮食和其他救济品;他特下诏令,凡是之前避税逃亡者,若能重返故里,便免除他们所欠的税,重新登记后还免除两年同样的税和劳役。仁宗的经济政策的主调是“与民休息”。

《明史》对明仁宗朱高炽的赞许是有道理的:

“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然中遘媒孽,濒于危疑者屡矣,而终以诚敬获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尽子职而已,不知有谗人也’,是可为万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明史》卷八· 本纪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