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复可惜,报国寸心赤!
几度事戎行,九死衽金革。
这首《绝命》诗相传为明天启年间辽东经略熊廷弼所作。
明天启五年八月(公元1625年)经历了三年多牢狱之灾的熊廷弼被朝廷以“失陷广宁”“纳贿贪赃”处以死刑,家产被籍没,尸体不得安葬必须“传首九边”——即将尸首传到辽东、蓟州、宣府、太原、大同、榆林、固原、宁夏、甘肃等九个边镇,以儆效尤。如此残酷的刑罚,如此悲惨的下场。熊廷弼到底是何许人,又犯了什么样的大罪,才落得“传首九边”的下场?
其实熊廷弼的死在当时就已经有人认为是大冤案。
《明北季略》一书中这样评价此事:“广宁事,廷弼以控扼山海而罪其西奔,然王化贞一败实为首罪,但不能收散卒固守宁前耳。唯杀王化贞而戍廷弼始称平允,至于传首九边,过矣。”
那么事实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先简要的概括一下熊廷弼的生平
熊廷弼生于公元1569年,湖北武昌人,字飞百,万历二十五年乡试第一,第二年就已30岁的年纪考中进士,后担任御史。
由于熊廷弼文武双全,长于谋划又精通骑射。在万历36年(公元1608年),熊廷弼被任命为巡按辽东御史,主要负责考察大臣、审理案件、查算钱粮、整顿风纪等工作。此次赴辽,熊廷弼处事果断、雷厉风行,坚决杜绝贪污受贿的风气,重点考察军纪问题,一时间使辽东地区军队面貌耳目一新。但也因为此都得罪了辽东官场,不久后弹劾熊廷弼的奏章不断送到御前,熊廷弼不得已革职回乡。
熊廷弼第二次到辽东任职是在万历47年(公元1619年)由于萨尔浒大败,熊廷弼接替杨镐被任命为新任辽东经略。此时的熊廷弼面对的是萨尔浒战败之后,辽东地区军无战心、军备废弛、粮草短缺、民生凋敝的悲惨景象,而且他还没到任,开原和铁岭就又失陷。此时熊廷弼“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到任之后果断采取措施,处理畏敌退缩的将领、筹措前线粮饷修缮防御工事、激励将士士气。并且上书朝廷提出了:联合蒙古和朝鲜,海陆结合对后金采取全面打击的战略。这一次担任辽东经略的一年时间,熊廷弼成功了稳定了战败后的局势,整顿了前线四散的军队,可谓功勋卓著。
《明史》中评价熊廷弼本次的功绩:一时大臣,才气魄力,足以支柱者,唯熊司马一人耳正因为熊廷弼的努力有效的遏制了努尔哈赤的攻势,在任期间后金一年都没有军事行动。但就在熊廷弼即将要反守为攻的时候,因为受党争牵连,熊廷弼又一次被革职,接任的袁应泰,刚刚到任就接连失陷沈阳和辽阳,一举毁灭了熊廷弼苦心经营一年的大好局势。
由于熊廷弼离任后辽东局势急转直下,于是在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朝廷派熊廷弼第三次担任辽东经略,这一次熊廷弼提出了有名的“三方布置”的战略:
以广宁为中心,集中优势兵力,沿河防守,正面阻击后金骑兵
在天津、登州整顿水师,跨过渤海海峡,从水路进攻后金后方
联合朝鲜和蒙古,侧面骚扰,形成掎角之势,夹击后金
可这个战略决策被当时的辽东巡抚王化贞否决,他认为熊廷弼的策略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实现的。此时应该借助明军降将为内应,直接率军剿灭后金。
王化贞有阉党做后台而当时朝廷会议被阉党把持,所以熊廷弼的决策被“斟酌推用”。而王化贞指挥西平之战进攻失败,直接导致广宁失陷。熊廷弼和王化贞残部只得退守山海关,自此明朝在辽西地区的所有战略要地全部沦陷。
广宁兵败后,按照大明律:封疆失守,国法难容。熊廷弼被下狱调查,最后才落得在开头中所描述的“传首九边”的下场。
其实熊廷弼的的结局是由两大原因导致的:根本原因是明朝末年政治黑暗腐败党争激烈,而另一个原因则是熊廷弼自身的缺陷。
首先谈党争
可以说明末的党争贯穿了整个熊廷弼的辽东生涯。
第一次集中的体现是在熊廷弼第二次担任辽东经略并取得一定的战略成果的时候,由于朝中楚党和东林党斗争的关键时期,熊廷弼从根基上讲是楚党,但是他又和东林党的核心人物关系匪浅,受到两方斗争的牵连,熊廷弼被革职调查,在他离任之后苦心经营一年多所取得的战略成果也随着沈阳、辽阳的失陷而毁于一旦。
- 第二次则体现在辽阳失守后,明朝内部对于辽东战区战略的决策上。如果单就军事战略而言,是否要继续防守辽西本来不是一个该讨论的问题,所谓寸土必争。但是由于此时东林党和楚党、浙党、阉党的斗争已经如火如荼,一党提出的策略其余党派必然反对。由此,在战略决策上不断地贻误战机,导致后金得以利用这个时间整顿军备、厉兵秣马。
- 第三次集中体现就是著名的“经抚之争”首先是朝廷用人不当,东林党推荐熊廷弼担任辽东经略,为了平衡,阉党则委任王化贞担任辽东巡抚,两人工作上相互制约,决策上互相掣肘。两人各行其是,内耗严重,为后来的战败埋下祸根。而王化贞又是有名的刚愎自用、夸夸其谈,为了迎合朝堂上党争的意图,处处与熊廷弼作对,熊廷弼提出“三方布置”的战略,王化贞坚决反对,提出了所谓“一举荡平”的口号迎合上方的好大喜功,直接导致了战争指挥的失误。
- 最后则是体现在战后对熊廷弼的处置上,熊廷弼被“传首九边”时,东林党和阉党的斗争已经到了你死我活最后关头,随着东林党左都御史杨涟和左光斗弹劾魏忠贤失败,被下狱迫害,东林党兵败如山倒,此时已经被关押三年的熊廷弼又受到东林党的牵连,成了阉党的清算对象,这才有了“传首九边”的惨剧。
当时《明北季略》一书就评价此事:廷弼不死于封疆而死于时局;不死于法吏而死于奸党。可以说,熊廷弼就是当时明朝政治腐败党争黑暗而作为政治牺牲品的典型代表,“传首九边”也是典型的冤案,因为导致广宁战败的罪魁祸首王化贞还在阉党的庇护下“逍遥法外”和袁崇焕的悲剧一样,熊廷弼的死也是明朝自毁长城的政治悲剧之一。
那么为什么又说,熊廷弼自身的问题也同样是导致他悲剧的原因之一呢?
首先是他自身性格的原因
《明史》记载:熊廷弼刚烈自负、好谩骂人、不甘为人下。这从他第一次在辽东担任御史因得罪官场可见一斑。但同时他的这种刚烈又是局限的,既然您熊廷弼大人刚烈,为什么在跟王化贞争论战略的时候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
后来广宁战败,王化贞固然是罪魁祸首,可是在王化贞败逃之后到熊廷弼的防区时,你熊经略手中尚有五千精兵毫发无损,而广宁此时还没有沦陷敌手,熊廷弼作为辽东经略畏敌如虎竟然没有丝毫抵抗,和王化贞一道逃遁山海关,将辎重粮草全部便宜了后金,实在是难以让人理解。所以看来熊廷弼的的所谓刚烈自负,实际上是色厉内荏,在面对战败时的种种表现,实在是气节有亏。
第二,就是熊廷弼长于战略谋划,短于实战应变
在第二次担任辽东经略时只是做了战略恢复工作,并没有直接和努尔哈赤交手的经验。在关宁之战中,面对后金骑兵的进攻,熊廷弼选择的是放弃广宁城墙的优势反而将重点放在沿河设置防线,而且各个据点呈“品”字形,相互独立,没有形成联系,最后都被后金割裂后各个击破。
广宁失陷是由于叛将投降,明朝的军队有生力量却并没有损失多少,熊廷弼依然有可能趁后金立足未稳,组织反击,何至于望风而逃?
第三,“三方布置”的战略过于理想,缺乏实践的条件。
首先熊廷弼“三方布置”的第一条沿河据守已经被实践证明,并没有起到阻击的效果。第二从海上阻止偷袭,首先需要在登州、天津的等地组织水军,而后金的威胁已经是迫在眉睫。明朝末期灾害频繁、贪官污吏横行,朝廷财政紧张,有哪里来的人力物力组织新的海上武装力量?
况且背后突袭尤其是渡海作战,变数太大。一旦有灾害发生或者消息泄露到后金,那么水师即使能够出海也是羊入虎口。
至于结盟蒙古、朝鲜形成对后金的包围,首先是靠不住,此时蒙古和朝鲜的军事力量非常有限,能够防御后金已经困难,况且分属不同民族,他们各自的利益都希望以邻为壑,巴不得后金只集中力量进攻明朝来缓解自身的压力,明朝自身尚且损兵折将,又怎么指望他们他们结盟的可靠呢?
总结的评价熊廷弼:一生经略辽东,有功有过,不失为忠臣。虽战略失误、气节有亏,却远不能使之有灭门身死、传首九边的结局。
正如他自己《绝命诗》中所说:
长城万里余,将星中垒折。不念君父忧,徒饶广长舌。他日傥拊髀,安得起死魄,绝笔叹可惜,一叹天地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