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可惜复可惜,报国寸心赤!
几度事戎行,九死衽金革。

这首《绝命》诗相传为明天启年间辽东经略熊廷弼所作。

明天启五年八月(公元1625年)经历了三年多牢狱之灾的熊廷弼被朝廷以“失陷广宁”“纳贿贪赃”处以死刑,家产被籍没,尸体不得安葬必须“传首九边”——即将尸首传到辽东、蓟州、宣府、太原、大同、榆林、固原、宁夏、甘肃等九个边镇,以儆效尤。如此残酷的刑罚,如此悲惨的下场。熊廷弼到底是何许人,又犯了什么样的大罪,才落得“传首九边”的下场?

其实熊廷弼的死在当时就已经有人认为是大冤案。

《明北季略》一书中这样评价此事:“广宁事,廷弼以控扼山海而罪其西奔,然王化贞一败实为首罪,但不能收散卒固守宁前耳。唯杀王化贞而戍廷弼始称平允,至于传首九边,过矣。”

那么事实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先简要的概括一下熊廷弼的生平

熊廷弼生于公元1569年,湖北武昌人,字飞百,万历二十五年乡试第一,第二年就已30岁的年纪考中进士,后担任御史。

由于熊廷弼文武双全,长于谋划又精通骑射。在万历36年(公元1608年),熊廷弼被任命为巡按辽东御史,主要负责考察大臣、审理案件、查算钱粮、整顿风纪等工作。此次赴辽,熊廷弼处事果断、雷厉风行,坚决杜绝贪污受贿的风气,重点考察军纪问题,一时间使辽东地区军队面貌耳目一新。但也因为此都得罪了辽东官场,不久后弹劾熊廷弼的奏章不断送到御前,熊廷弼不得已革职回乡。

熊廷弼第二次到辽东任职是在万历47年(公元1619年)由于萨尔浒大败,熊廷弼接替杨镐被任命为新任辽东经略。此时的熊廷弼面对的是萨尔浒战败之后,辽东地区军无战心、军备废弛、粮草短缺、民生凋敝的悲惨景象,而且他还没到任,开原和铁岭就又失陷。此时熊廷弼“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到任之后果断采取措施,处理畏敌退缩的将领、筹措前线粮饷修缮防御工事、激励将士士气。并且上书朝廷提出了:联合蒙古和朝鲜,海陆结合对后金采取全面打击的战略。这一次担任辽东经略的一年时间,熊廷弼成功了稳定了战败后的局势,整顿了前线四散的军队,可谓功勋卓著。

《明史》中评价熊廷弼本次的功绩:一时大臣,才气魄力,足以支柱者,唯熊司马一人耳

正因为熊廷弼的努力有效的遏制了努尔哈赤的攻势,在任期间后金一年都没有军事行动。但就在熊廷弼即将要反守为攻的时候,因为受党争牵连,熊廷弼又一次被革职,接任的袁应泰,刚刚到任就接连失陷沈阳和辽阳,一举毁灭了熊廷弼苦心经营一年的大好局势。

由于熊廷弼离任后辽东局势急转直下,于是在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朝廷派熊廷弼第三次担任辽东经略,这一次熊廷弼提出了有名的“三方布置”的战略:

  1. 以广宁为中心,集中优势兵力,沿河防守,正面阻击后金骑兵

  2. 在天津、登州整顿水师,跨过渤海海峡,从水路进攻后金后方

  3. 联合朝鲜和蒙古,侧面骚扰,形成掎角之势,夹击后金

可这个战略决策被当时的辽东巡抚王化贞否决,他认为熊廷弼的策略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实现的。此时应该借助明军降将为内应,直接率军剿灭后金。

王化贞有阉党做后台而当时朝廷会议被阉党把持,所以熊廷弼的决策被“斟酌推用”。而王化贞指挥西平之战进攻失败,直接导致广宁失陷。熊廷弼和王化贞残部只得退守山海关,自此明朝在辽西地区的所有战略要地全部沦陷。

广宁兵败后,按照大明律:封疆失守,国法难容。熊廷弼被下狱调查,最后才落得在开头中所描述的“传首九边”的下场。

其实熊廷弼的的结局是由两大原因导致的:根本原因是明朝末年政治黑暗腐败党争激烈,而另一个原因则是熊廷弼自身的缺陷。

首先谈党争

可以说明末的党争贯穿了整个熊廷弼的辽东生涯。

  • 第一次集中的体现是在熊廷弼第二次担任辽东经略并取得一定的战略成果的时候,由于朝中楚党和东林党斗争的关键时期,熊廷弼从根基上讲是楚党,但是他又和东林党的核心人物关系匪浅,受到两方斗争的牵连,熊廷弼被革职调查,在他离任之后苦心经营一年多所取得的战略成果也随着沈阳、辽阳的失陷而毁于一旦。

  • 第二次则体现在辽阳失守后,明朝内部对于辽东战区战略的决策上。如果单就军事战略而言,是否要继续防守辽西本来不是一个该讨论的问题,所谓寸土必争。但是由于此时东林党和楚党、浙党、阉党的斗争已经如火如荼,一党提出的策略其余党派必然反对。由此,在战略决策上不断地贻误战机,导致后金得以利用这个时间整顿军备、厉兵秣马。
  • 第三次集中体现就是著名的“经抚之争”首先是朝廷用人不当,东林党推荐熊廷弼担任辽东经略,为了平衡,阉党则委任王化贞担任辽东巡抚,两人工作上相互制约,决策上互相掣肘。两人各行其是,内耗严重,为后来的战败埋下祸根。而王化贞又是有名的刚愎自用、夸夸其谈,为了迎合朝堂上党争的意图,处处与熊廷弼作对,熊廷弼提出“三方布置”的战略,王化贞坚决反对,提出了所谓“一举荡平”的口号迎合上方的好大喜功,直接导致了战争指挥的失误。
  • 最后则是体现在战后对熊廷弼的处置上,熊廷弼被“传首九边”时,东林党和阉党的斗争已经到了你死我活最后关头,随着东林党左都御史杨涟和左光斗弹劾魏忠贤失败,被下狱迫害,东林党兵败如山倒,此时已经被关押三年的熊廷弼又受到东林党的牵连,成了阉党的清算对象,这才有了“传首九边”的惨剧。
当时《明北季略》一书就评价此事:廷弼不死于封疆而死于时局;不死于法吏而死于奸党。

可以说,熊廷弼就是当时明朝政治腐败党争黑暗而作为政治牺牲品的典型代表,“传首九边”也是典型的冤案,因为导致广宁战败的罪魁祸首王化贞还在阉党的庇护下“逍遥法外”和袁崇焕的悲剧一样,熊廷弼的死也是明朝自毁长城的政治悲剧之一。

那么为什么又说,熊廷弼自身的问题也同样是导致他悲剧的原因之一呢?

  • 首先是他自身性格的原因

《明史》记载:熊廷弼刚烈自负、好谩骂人、不甘为人下。这从他第一次在辽东担任御史因得罪官场可见一斑。但同时他的这种刚烈又是局限的,既然您熊廷弼大人刚烈,为什么在跟王化贞争论战略的时候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

后来广宁战败,王化贞固然是罪魁祸首,可是在王化贞败逃之后到熊廷弼的防区时,你熊经略手中尚有五千精兵毫发无损,而广宁此时还没有沦陷敌手,熊廷弼作为辽东经略畏敌如虎竟然没有丝毫抵抗,和王化贞一道逃遁山海关,将辎重粮草全部便宜了后金,实在是难以让人理解。所以看来熊廷弼的的所谓刚烈自负,实际上是色厉内荏,在面对战败时的种种表现,实在是气节有亏。

  • 第二,就是熊廷弼长于战略谋划,短于实战应变

在第二次担任辽东经略时只是做了战略恢复工作,并没有直接和努尔哈赤交手的经验。在关宁之战中,面对后金骑兵的进攻,熊廷弼选择的是放弃广宁城墙的优势反而将重点放在沿河设置防线,而且各个据点呈“品”字形,相互独立,没有形成联系,最后都被后金割裂后各个击破。

广宁失陷是由于叛将投降,明朝的军队有生力量却并没有损失多少,熊廷弼依然有可能趁后金立足未稳,组织反击,何至于望风而逃?

  • 第三,“三方布置”的战略过于理想,缺乏实践的条件。

首先熊廷弼“三方布置”的第一条沿河据守已经被实践证明,并没有起到阻击的效果。第二从海上阻止偷袭,首先需要在登州、天津的等地组织水军,而后金的威胁已经是迫在眉睫。明朝末期灾害频繁、贪官污吏横行,朝廷财政紧张,有哪里来的人力物力组织新的海上武装力量?

况且背后突袭尤其是渡海作战,变数太大。一旦有灾害发生或者消息泄露到后金,那么水师即使能够出海也是羊入虎口。

至于结盟蒙古、朝鲜形成对后金的包围,首先是靠不住,此时蒙古和朝鲜的军事力量非常有限,能够防御后金已经困难,况且分属不同民族,他们各自的利益都希望以邻为壑,巴不得后金只集中力量进攻明朝来缓解自身的压力,明朝自身尚且损兵折将,又怎么指望他们他们结盟的可靠呢?

总结的评价熊廷弼:一生经略辽东,有功有过,不失为忠臣。虽战略失误、气节有亏,却远不能使之有灭门身死、传首九边的结局。

正如他自己《绝命诗》中所说:

长城万里余,将星中垒折。不念君父忧,徒饶广长舌。他日傥拊髀,安得起死魄,绝笔叹可惜,一叹天地白。

最佳贡献者
2

看熊廷弼的一生,颇具正义感,也颇有一丝悲凉的气息。


明朝的武将都有一个特点,他们大多是文人出身,可是明后期众多的文若书生开始渐渐走上了战场。看明朝的武将,你会突然发现,尼玛!


这些家伙居然都会作诗。


没错,因为他们都是正儿八经的牛逼读书人,可泼墨、可挥刀是明朝武将最为明显的特点。


进士出身的熊廷弼也许不是因为他的暴脾气,可以当一个正直的好官员。可是,熊廷弼一向厌恶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并且对此深恶痛绝。


公元1619年,此时的熊廷弼已经整整50岁。


已经半百之年的熊廷弼可能自己都不会想到,朝廷会在这种关键的时刻派他前去经略辽东一地。当时的辽东可以说是多事之地,萨尔浒大战之中,明王朝数十万军队被后金击败,整个辽东地区的防线开始迅速被后金势力击溃。


大明朝的未来也许就要毁于这场战役之中,值此生死存亡之际,50岁的熊廷弼奔赴辽东战场挑起了辽东大梁。


了解一个人最好从他日常的生活小事看起。


初到辽东之地的熊廷弼就开始疯狂的燃烧他心中的怒火,在萨尔浒战败后的辽东守将都以为这位军门(军门,一种尊称。)仅仅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没有什么多大的能耐,仅仅是为了能够立威。


然而辽东地区最为可怕的还不是那些已经怯战的将士,而是朝堂之上那些层层克扣军饷的官员,克扣军饷这种弊病已经积疴成疾,整个辽东的将士和士兵并没有多少的军饷可拿,更多的是被官员所层层剥夺。


熊廷弼每次听到这里就将拳头狠狠的砸在桌案上,随后便破口大骂。


为了能够尽快的改变这种官员贪墨横行的弊病,熊廷弼就立马杀人立威。可是身为书生的熊廷弼不会先到其实整个辽东已经成为了一滩污水,这里面有朝廷的眼线,也有安守一方的朝廷官员。


熊廷弼一生最为致命的缺点是不懂得如何“自保”。


在明朝末年那种动荡的格局中,“求自保,方能保国”的道理对于直率的熊廷弼而言或许一生都想不明白这个问题,他所理解的忠义也好、朝廷党争也罢。只要自己尽心尽力的为朝堂做事,自己就能够得到皇上的信任。


可是他却不明白,朝堂上的流言蜚语才是整倒他的最大的利器。



明朝后期的党争有多可怕,其实很多人心里面都会明白。


很多时候,那些飘进皇帝耳朵里的不仅仅是流言,而是一把把索命的利剑,而熊廷弼正是死于这些利剑之下。官员的弹劾、帝王的猜忌直接导致了熊廷弼的悲剧命运,在明末那个烂摊子中,熊廷弼想要洁身自好,为国效力已经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了。


如果熊廷弼能够生活在帝王开创基业之初,他一定是一位数一数二的将才。


他曾经所鄙视的党争,他曾经所鄙视的阉党。


一一成为了熊廷弼毙命的最佳利器。



许多东西都随着明王朝的灭亡而渐渐消散,可是那些曾经惨遭帝王屠戮的明末将帅却成为了大家最为关注的焦点。


因为结局的凄凉,因为故事的悲情。


如果从民众的角度来讲,他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将军。但是对于明朝的那些官员来讲,他是破坏明朝政治潜规则的一个狂妄之人。


无论怎样,在明朝乱象横生之际,这位书生总自己的满腹豪情和铁血手腕将后金死死的挡了几年。


这份功绩我们不应该忘记。

3

熊廷弼是这样一个人:



一、学霸

曾经是乡试头名,就是全省的高考状元。这是很牛掰的。后来又中了进士,说明这个熊廷弼文化水平还是相当高的,学习也勤奋。

二、AB血型双子座

性格复杂多变,温柔时柔情脉脉,发怒时血溅当场,悲壮时慷慨激昂,得志时扬天长歌,眼里不揉沙子,无惧无畏,对军纪要求十分严厉,对待犯错的部下和同事,张口就骂,毫不留情。



三、壮士

熊廷弼是有武艺的人,身高力大,颇有胆气,敢于亲身入险地,又擅长骑射功夫,左右手都能开弓射箭,很厉害的人物,文武双全。

四、腹黑男

熊廷弼主持辽东政事主要的政略为:

开源节流,修城守土,经济封锁,不断骚扰。

这就让努尔哈赤感觉很恶心了。想打却打不着,熊廷弼却步步逼迫,不给发展和安定的机会,双方在仇恨的对视中互相用小刀伤害。

本质上,就是想双方都一点点地不断流血,最终要凭借自己庞大的体量生生地耗死努尔哈赤。

五、没朋友

说到这个,就比较悲哀了。由于熊廷弼比较一根筋吧,他在朝中唯一的依靠只有皇帝的信任。万历信任他,给了他尚方宝剑(注意这个破玩意儿,明朝的尚方宝剑,谁敢拿,谁就不得好死),但换了皇帝,天启就不那么信任他了。

由于他的性格和做事的原则,他在事业上有知音,而政坛上却没朋友。



最后来总结一下吧,

明朝末期的政坛,这种踏踏实实办事的人,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那就是个喷子的时代。

熊廷弼的战略没有什么问题,野战力量无法抵抗对方的情况下,采取这种步步为营,不断骚扰的方式是最明智的。有些将领不是那种风光无限,战果辉煌类型的,但能在不知不觉中把敌人榨干。

熊廷弼应付辽西事变的措施也没有问题,弃关撤民,是最明智的选择。有人还抱收复之望,那是瞎琢磨,努尔哈赤嗅觉很灵敏,刀也锋利。



就像有人攻击袁崇焕不救觉华岛一样,脑子莫非在福尔马林里浸过?当然,如果是蒋总裁的粉,那就不奇怪了。

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熊廷弼都是被冤枉了。那时候,明朝还仍然挺狂妄,至死都挺狂妄,觉得屈杀几个人无所谓,直到上吊前,还那么狂妄。

当然,现在还依然狂妄,还吹“守国门,死社稷”呢。

4

明朝末年的历史有两条线,一条是和后金(清)的对抗史,一条是明朝和李自成的农民起义的斗争史。

大部分人了解明朝和后金对抗的历史都集中在几场战役,比如,萨尔许之战1619年,宁远大战1626年,宁锦大战1627年,松锦大战1640年。

熊廷弼就是出现在明朝萨尔许之战后,明朝丧失辽东战场主动权后一直到宁远大战这段期间的人物,可以说,了解了熊廷弼,就了解了这段历史。

熊廷弼在明末属于来自社会底层的力挽狂澜的人物,在辽东局势危机时刻,熊廷弼担任兵部右侍郎成为接替杨镐的辽东经略,对于辽东的局势,熊廷弼认为朝廷应该给与足够的支持,不要节制他的费用,不要延误他的时限,不要用一般的规矩来使他沮丧,不要从旁阻挠来掣他的手肘。

在熊廷弼经略辽东期间,抵挡了后金的攻势,史书上说熊廷弼身高七尺,有胆量,通晓军事,在辽东问题上主张防守,但是因为脾气太爆,性格又太耿直,因此得罪不少人,后来明神宗去世,朝廷上的动荡,也导致辽东局势不断恶化,熊廷弼也因为诬陷被免职,后来沈阳辽阳相继失陷,天启皇帝又想起熊廷弼,后来也难逃流言蜚语,最后被斩首后,传首九边。

其实,不止是熊廷弼,后来的袁崇焕也希望通过获得足够的自主权来主导辽东局势,其结果都是惨不忍睹。

没人看,写不下去了。。。

5

腐朽制度下的党争牺牲品。

文官利益集团中左右不讨好的士子。

被文人集团用作对付宦党的马前卒。

让外敌仇寇为之无奈而又惧怕的战将。

善于调度任人,对战争局势有着一定的战略观的统帅。

脾性任性严厉而又浪漫自负。

时代大背景下终将会被牺牲的典型。


6

熊廷弼,江夏人,出生地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在江夏,他是一位颇受人尊敬的历史名人,江夏区政府所在地纸坊有熊廷弼路、熊公巷,在该区青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中还有一座叫熊廷弼公园的园中园,公园中央立有一座石碑,上刻清乾隆皇帝论熊廷弼和熊廷弼传略碑文。

那么我们首先看看历史是如何记录和评价这位“被杀后还要传首九边”的明末将领的。《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中关于熊廷弼的记载8000余字,抛开细节,且截取两段述之。“廷弼身长七尺,有胆知兵,善左右射。自按辽即持守边议,至是主守御益坚。然性刚负气,好谩骂,不为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惜乎廷弼以盖世之材,褊性取忌,功名显于辽,亦隳于辽。假使廷弼效死边城,义不反顾,岂不毅然节烈丈夫哉!广宁之失,罪由化贞,乃以门户曲杀廷弼,化贞稽诛者且数年。”

熊廷弼少时家境贫寒,放牛读书,刻苦强记。万历二十五年(1597)举乡试第一,次年中进士,授保定推官,尽释被税监王虎冤系狱者多人,并上撤矿疏,以能擢为监察御史。我们且来看看他的史载功绩。 

 

一、以守为战、严明治边

万历三十六年,熊廷弼巡按辽东。他指出巡抚赵楫与总兵官李成梁弃八百里领土,把当地六万老百姓迁移到内地来安家,罪可至死。熊廷弼提出保卫辽东的方略——“实内固外”和“以夷攻夷”、实行军屯、以守为战的存辽大计。建粮仓屯粮谷,修边墙,筑城池墩台,同时按劾将吏,严明军纪。

二、召置流移,联朝御金

萨尔浒之战后,擢升熊廷弼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为辽东经略。熊廷弼到任后,逮捕了准备逃跑的知州李尚皓,斩杀逃将刘遇节等,稳定了军心。随后督造军器,修缮城堡,扼守要冲,守备大固。

他还亲巡沈阳、抚顺,沿途看到几百里地不见人影,廷弼祭祀了那些为国而亡的将士后哭了一场。然后一路上招集流民,修整防守战具,分派兵马驻扎,因此当地军民的心重新稳定下来了。

他还联合朝鲜牵制后金。后金军一年多内不敢轻进。泰昌元年,一月天子朱常洛继位,努尔哈赤兵犯沈阳,熊廷弼亲自督阵,击退后金。

三、 忍辱复出,献御敌良策

16岁的木匠皇帝朱由校先是听信杨渊、冯三元、大顾慥等之言,将熊廷弼以“误国欺君”下革职狱。可不到一年,沈阳、辽阳相继失陷,接他班的袁应泰畏罪自杀,辽河以东全部被后金掌控。

危难之际,忙于干木匠活的朱由校再度起用熊廷弼。熊廷弼提出三方布置策:在广宁厚集步骑以牵制后金主力;在天津与登、莱各设巡抚,置舟师,乘机入辽南;在东面联合朝鲜从后方打击后金;在山海关设经略,节制三方。只可惜,巡抚王化贞却狂言“三个月内荡平后金” ,主张主动出击,并得到了朝廷的支持,熊廷弼则徒拥经略虚名,眼睁睁地看着干着急。

天启二年(1622)正月,努尔哈赤亲率五万人马,三路人马渡过辽河。王化贞以卵击石,三万大军全军覆没。王化贞狼狈逃出广宁,熊廷弼认为事已不可为,遂撤回山海关,接着王化贞也退入关内。山海关以外的整个辽东完全被努尔哈赤占领。

这也就有了熊廷弼被杀传首九边的悲惨结局。一直到崇祯元年(1628年),工部主事徐尔一上书位熊廷弼鸣冤“当年广宁兵十三万全都交由化贞管理。廷弼只有五千名援辽部队,不一起败退就够了,还能指望他屹然不动,坚壁固守吗?廷弼的罪在哪里呢?”崇祯二年(1629年)五月,大学士韩爌等上书将廷弼的尸骨安葬,明思宗这才下诏让熊廷弼的儿子拿他的首级回去安葬,算是平反了。

关于熊廷弼的功劳和其人,让我们看看后世对他的评价。乾隆帝:“熊廷弼为辽东经略时,抒诚效命,所奏诸疏,具见忠鲠,而其时主闇政昏,不惟不用其言,转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蔡东藩:“熊廷弼、孙承宗二人,为明季良将,令久于其位,何患乎满洲?”萧一山:“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皆以盖世之才,治辽事而有余。”

7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起了一句话:多给明神宗五年时间,后金问题就不是问题。

要理解这句话,只有知道熊廷弼是一个怎样的人才行。

熊廷弼是一个怎样的人:

1、敢说真话

万历三十六年,李成梁放弃宽甸六堡后,熊廷弼受命巡按辽东。

针对李成梁加官进爵的秘诀——捣巢,熊廷弼说出了一句很多人都清楚但却不敢说的真话“辽之积弊在捣虏巢,我之捣巢出其不意。窃其级以冒爵赏,虏亦挟其积恨……(捣巢实为)图近利而殆实祸也”。

2、不怕得罪人

巡按辽东期间,熊廷弼整顿军队,严查各级将领吃空饷、克扣粮饷、贪占军屯田等行为,使得大明在辽东的军事形势明显好转,以至于《明史》中给出了“廷弼在辽数年,杜馈遗,核军实,按劾将吏,不事姑息,风纪大振”的评价。

3、极具军事才能

熊廷弼巡按辽东仅仅三年,就修缮城池和墩台一百多座、边墙七百多里,新建粮仓十七所,并且凭着不怕得罪人,将辽东驻军锤炼成了一支能攻善守的精锐之师,使得努尔哈赤三年间不敢轻举妄动。

4、富有战略眼光

依据万历援朝之役、高淮乱辽后辽东军力孱弱、将领不法等问题,熊廷弼制定了“实内固外,以夷攻夷”的战略,使努尔哈赤面临了巨大的压力。

5、爱憎分明

熊廷弼虽然身为楚党,但却忽视了齐楚浙三党同东林党之间争斗日趋激烈的事实,对东林党中某些正直、能干之臣不加掩饰的表达赞赏,并与之交好。

总而言之,熊廷弼是一个长于谋国、短于谋身的人。

如果能遇到一位有魄力、能容人、知人善任的君主,熊廷弼就是一把刺向敌人的利刃,反之,熊廷弼就会被那些嫉贤妒能、贪恋权势的小人撕咬的骨头都不剩。

萨尔浒之战后,熊廷弼就是明神宗手里刺向后金的利刃,若能多给明神宗五年时间,在明神宗的支持下,熊廷弼极有可能平定羽翼未丰的后金。

很可惜,万历四十七年,明神宗令熊廷弼接替杨镐经略辽东,万历四十八年,明神宗就驾崩了,天启元年,掌权的东林党鉴于熊廷弼接连取得蒲河、沈阳之战的胜利后辽东形势稳定的事实,就一脚踢开了短于谋身的熊廷弼,换上了自己人袁应泰。

袁应泰自缢殉国后,明熹宗和东林党才又相想起了长于谋国的熊廷弼,结果熊廷弼凭着自己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屡次说出了不怕得罪东林党人王化贞的真话,因而与辽东巡抚王化贞结怨,进而导致了广宁失陷。

关宁失陷后,长于谋身的王化贞立即投靠了阉党,保住了性命,而短于谋身的熊廷弼却在是否投靠阉党上犹豫不决,最终落得个传首九边的下场。

8

明末将领熊廷弼和袁崇焕的命运一样,都曾镇守辽东,抗击清廷,结果都死于窝里斗。

熊廷弼是湖北武汉人,他长的身高马大,胆量过人,左右能开弓,而且通晓军事。但这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脾气火爆,禀性太刚,而且喜欢骂人,对下级不能礼贤下士,所以舆论不好。

但这个人很有本事,在他任辽东巡抚其间,督造军械,修缮城堡,扼守要冲,安定民心,致使后金一年多都不敢轻进侵犯。可惜在后来的广宁之战中,因与巡抚王化贞不和,兵败溃退,广宁失守后沦为囚犯。又因同东林党关系密切,遭阉党魏忠贤的陷害,在天启五年的八月,被明熹宗所杀。



后人叹息道:自辽事者,所用人鲜有胜任者。当时所望成功者,惟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

9



“…… 大凡天下事,当局者迷,旁观者审……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败之因,苟能虚心平气以察之,不难立睹其致败之由。以阁下之英明,固已知之审矣。至清国而有今日之败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谙通变之所由致也。夫取士必由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臣,当道之达宪,倘比由文艺以相升擢;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耳,岂足以济世之实效?当今之时,犹如古昔,虽亦非不美,然使清国果能独立孤往,无能行于今日乎?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实以急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以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今贵国亦不可以不去旧谋为当务之急,亟从更张。苟其遵之,则国可相安;不然,岂能免于败亡之数乎?”

――这是甲午之战,曰酋致丁汝昌劝降书。于百年之后灯下静思,仍启人深省。无法想象日人一介武夫,识断已臻如此之毒辣深邃。

服不服?不服没关系,打得你服。吃痛了,六味地黄丸才能发挥作用。

题外话说完,再看下题主所问。该人简历度娘大把,不必在此拽文。我认为大多数人一致观感,这定是有能力、有个性、有战绩、有策略……且有硬伤标记的一位古人。

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酿就的一杯药酒和蓖麻,陈醋与普洱交织而成型的儒家武者。

精通政治但也不能逃避政治中的普世现实。加上为人刚强而不带妥协的性格,勿论你曾立下几许功勋,最终都只能成就一段实足道地的悲剧。

今月或曾照古人,但古人不懂今时月。熊廷弼如是。岳鹏举如是。袁崇焕如是。彭戴怀如是。巴顿亦如是。

答毕。谢邀。感谢被推荐到首页,虽然关注者少。无碍绝世才情。

10

自辽事者,所用人鲜有胜任者。当时所望成功者,惟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明季北略

萨尔浒之战后,努尔哈赤一路势如破竹,全辽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已是残局。而熊廷弼只身入辽,力挽狂澜,上任不过一年,使局势大为改观,后金一年之中亦无法破局,被迫陷入消耗战,熊廷弼成为努尔哈赤当时最头疼的人物。如朝廷肯专任熊廷弼,一举复辽或未易,固守辽东足有余。

可惜熊廷弼为人暴躁易怒,不易相处,纵有才华,在朝廷之中却难免遭馋言诽谤,故而熊廷弼只能草草下课,而继任者袁应泰一改熊廷弼主守之策,反中后金之计,辽阳兵败后,辽东失手,熊廷弼之心血付诸东流。

熊廷弼再次起复之际,辽事并非全无可为,后金东有朝鲜,西有蒙古,南有大明,完全陷入明军及其盟友的包围网中。依熊廷弼的策略,凭借辽西与登莱的明军为主力,朝鲜,蒙古为牵制,进行大规模反攻,从战略上看是可行的。

可惜王化贞与熊廷弼经扶不和,熊廷弼的策略难以施展,而王化贞又轻信蒙古林丹汗和孙德功,草率进攻后金,虽然期间毛文龙在镇江取得了一些战果,但引起了努尔哈赤对其南部防线的警觉,总体还是得不偿失。后经广宁大败,辽西崩坏,此王化贞之罪。以熊廷弼之能,辽西走廊或许可以一守,可熊廷弼恼怒王化贞,又不愿担战败之风险,故尽弃全辽。

大明朝是个充满意外的朝代,原本首罪当诛的王化贞投靠了正得势的阉党活了下来,而本来应该有机会戴罪立功的熊廷弼却因为和东林党的交情被传首九边,一代将才就此星陨。

熊廷弼为辽东经略时。抒诚效命。所奏诸疏。具见忠鲠。而其时主闇政昏。不惟不用其言。转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