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体内有湿,而且需不受补,怎么调理?

体内有湿,而且需不受补,怎么调理?

2020-11-20 11:03阅读(59)

体内有湿,而且需不受补,怎么调理?:现在,秋天来了,很多人开始准备冬天进补的事情了,这在南方是风俗,是好事,对身体的保护很重要。但是,这事儿,还真要看

1

现在,秋天来了,很多人开始准备冬天进补的事情了,这在南方是风俗,是好事,对身体的保护很重要。

但是,这事儿,还真要看体质,首先是不要补反了!比如这人参,是养生佳品。香港亿万富豪邵逸夫爵士活了一百多岁,在生前,他曾经长期服用野山参,每天服用一根价值两万港币的山参,后来学习了气功,才慢慢不服那么多了。可是,人家服用越来越健康,度百岁而去。而有的人,服用后就会流鼻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参补气,气虚之人,服用了身体会越来越好,可是,如果阴虚,或者有实热之人,服用后就会越来越热,您看,流鼻血也是必然的结果啦!

所以,进补必须要考虑体质,不要把方向搞反了。

另外,还有的体质,是根本就不能进补的,而是要清,比如,今天我们讲的痰湿体质。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湿气”

湿气是我们摄入的水分,身体因为某些原因,无法全部运化,无法排出,结果潴留在体内,成为了影响气血运行的障碍,这叫内生的湿邪。

外面天气潮湿,那是外部的湿邪。两者结合,那就更严重了。

那么,“痰湿”的“痰”,又是什么东西呢?

中医说的痰,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的区别。所谓有形之痰,指的是我们咳嗽出来的痰。而无形之痰,指的是那种体内黏稠的病理性的液体,比如水湿凝聚,逐渐凝练成的痰,或者整天肥甘厚味地吃,营养过盛,导致代谢产物潴留而形成的痰。

这湿气重了,会导致痰的增加,而痰的出现,又会导致湿气更重。而痰湿结合,则雪上加霜。

那么,痰湿体质的舌象是什么样的呢?

那么,痰湿体质的人,都有什么样的症状呢?

我们来一一列举一下吧!

1.舌象:舌体胖大,苔滑腻,厚,舌苔颜色发白或者黄色,舌边常有齿痕。

2.体形面色:体形肥胖,尤其是腹部肥满而松软,四肢容易出现浮肿,面部皮肤油脂较多,面色淡黄而暗,眼泡微浮,容易困倦,睡觉时鼾声如雷。

3.口中与肢体的感觉:口中粘腻,口唇色淡,很少感觉口渴,不想喝水。容易出汗,汗粘腻,汗出后皮肤多凉,头身重困,经常感觉头昏昏沉沉,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易出现耳鸣。

4.感觉及睡眠:身体酸乏无力,慵懒,容易困倦。胸闷,痰多,容易出现肠胃不适,喜欢吃肥甘厚味。

5.大小便:大便次数多,不成形,容易粘马桶,小便浑浊。

6.脉象:脉濡而滑。

7.在西医体检中,痰湿体质者的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血糖显著高于非痰湿体质者。

我估计,讲到这里,很多朋友开始觉得自己有这个痰湿体质的倾向了,于是会问:“那到底该怎么办呢?”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这种体质的人,不要轻易进补,如果进补,就跟火上浇油差不多,会越补越乱的。我曾经见过,一个痰湿体质的企业家,被一位高人开了补药,那个方子里面几乎汇集了所有我见过的具有补的作用的中药,气血阴阳,一起来补,估计是按照中药学教材的目录开的方子吧?最终,这位企业家被补的头晕,当众昏倒过一次。

补到扑街……

那么,痰湿体质的人,该怎么调理呢?

非常简单,就是清谈饮食,加强锻炼。

这种体质的人,我建议多吃点萝卜白菜,少吃肥甘厚味,能忍住,能改变口味,则有希望改变体质。

另外就是运动,这种体质的人,如果能够坚持运动,则对身体的恢复大为有利。

记得我有位朋友,是我在长江商学院讲课时认识的,叫朱国凡,他创办了一个企业,叫良子健身,总部在北京,当时他在长江商学院学习。他请我去他们企业参观,当时讲我他的故事,令我大呼吃惊。


经常有客人说: 清风,我也想学你用点药膳调养身体,可我容易上火吃啥都补不进去,喝个当归水脸上都冒痘。

这种人你看下她的舌相,基本舌边都有明显齿痕且舌苔白厚或者黄腻,那也就是说,有湿气或者湿热重且气虚。

湿重的感觉,特别让人不爽。整天没劲四肢无力,肚里老是有气似有什么东西顶着,头发容易油脸上也泛油,大便黏冲两次水才能赶走。如果加上这个人好吃鱼肉,不仅湿还会生热形成痰湿体质,口苦口臭脾气急躁,皮肤易长痘和湿疹,女性还会白带增多下焦不利。

沿海城市、下雨多的季节、江南水乡,还有熬夜、久坐不运动、爱吃冷饮重口味都会让身体湿气(湿热)衡生。

有湿气的人常伴随着气虚(中气不足),但健脾补气必首先得先打掉体内的湿气,否则啥都补不进去。经常运动、喝赤小豆薏米水、赤小豆茯苓煮鲫鱼汤、煮花椒水泡脚的确能很好祛湿,但如果我们的脾阳不够中气不足,湿气会随时卷土而来。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先祛湿然后调理脾胃补足中气。

健脾补气方:

1斤生怀山粉(河南焦作垆土的铁棍怀山)、1斤2两熟薏米粉、1斤生莲子粉、300克熟芡实粉(南芡)、150克茯苓粉,混合搅拌均匀装瓶。

早上挖3勺,可加入10来粒葡萄干(老人用枸杞),先用点温开水或者凉开水化开搅拌,再加入开水拌成糊糊。

此方健脾胃补中气且祛湿安神,作用很强大,一个月即有明显感受,可做早餐。

2

为什么会虚不受补?

进补的人那么多,有些人吃了感觉很好,面色好,精神好;有些人补完不是嗓子痛、口腔溃疡,甚至有人流鼻血。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脾胃不好。脾胃功能虚弱,或脾胃不通,无法消化和吸收这些补益的精华,淤积在身体里,就出现上火症状。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要想吃进去的补品转化成我们需要的气血,一定要脾胃壮、脾胃通。通常下面这四种人,因脾胃不好,容易出现虚不受补:

一、脾胃虚寒:经常饭后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好,吃得不多,容易大便不成形,吃寒凉食物或受寒会肚子痛、拉肚子

二、脾胃积食:嘴里有酸臭味儿,时而便秘、时而大便不成形,大便非常臭,不想吃饭,吃完肚子胀,舌苔厚

三、脾胃湿热:胃容易灼热疼痛,经常反酸,吐酸水、恶心,口干口苦,小便黄,大便黏马桶,舌苔黄腻

四、肝郁脾湿:心情不好,容易腹胀,两胁胀疼,乳房胀痛,胸闷,爱叹气,大便不成形,食欲不好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力 ,要想补得好,得先慢慢调养脾胃。


怎么补才补的进去?

脾胃虚寒的人常吃生姜大枣粥,暖胃补气血;

脾胃有积食,常吃山楂粥,消食化痰;

脾胃有湿热,常吃薏米红豆粥、青菜粥,健脾、清热利湿;

肝郁脾湿,常吃黄花菜粥,清热利湿、疏肝解郁。

另外,调养脾胃有几件事情必须坚持做,才有效果:

少生吃寒性水果、蔬菜,寒易伤阳,减弱脾胃功能;

晚餐少吃,七八分饱足以,千万不可暴饮暴食;

不要吃从冰箱刚拿出来的东西,寒湿最伤脾胃阳气;

生气后不要吃东西,「怒后不可即食,食则不化」,带气吃饭会造成气机不畅而胃痛。

3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湿气重的问题已经开始困扰越来越多的人,而且大家都知道,湿气重真的调理起来非常麻烦,很难见到成效。

其实,湿气重,跟身体虚弱有关,主要是跟脾胃虚弱有关。如果想要清除体内的湿气,一定不要急着去进补,这样不仅没有效果,而且还会导致湿气越来越重。那么到底如何祛湿呢?虚不受补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咱们需要弄清楚,身体里的湿气主要有两大来源,内湿和外湿,内湿主要是跟脾胃虚弱,长期的饮食习惯不好有关,外湿则是因为居住环境比较潮湿有关。

所以说,一方面通过改变所处的环境,另一方面就是通过调理脾胃,健脾利湿,从而达到祛湿的目的。

我们在临床上主要通过磁疗杯疏通,加上艾灸调理来疏通经络,驱寒除湿,健脾利湿,调节阴阳,已经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今天就简单的把我的调理方法介绍给大家,仅供参考。

首先,需要打通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因为后背督脉主一身之阳气,而且通过经络和神经传导,管控五脏六腑。后背薄一分,命长十年,虽然有些夸张,但是还是很有道理的。

一般会从大椎穴开始借助于磁疗杯,顺着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开始往下进行疏通,如果湿气重,一般在脾胃的后背反射区,在第七八九胸椎,会有条索状结节,或者阳性反应点,一定要彻底疏通开,一般一周一次。如果前面的胃脘区有结节或者压痛点,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疏通。

疏通以后,就开始加上艾灸调理,艾灸方法比较多,比如说督脉灸,长蛇灸,扶阳重灸,或者是盒子灸,只要是坚持艾灸,都会有效果。后背加上前面的脾胃,以及腹部艾灸,整体调理效果会更好。

艾灸不仅可以驱寒,还可以通过艾灸化掉体内的湿气,增强脾胃运化功能。

只有脾胃功能得到纠正,达到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因为脾属中央脾土,土壤肥沃了,其他脏器功能都会慢慢增强,身体虚弱也就不复存在,再想通过食疗或者是进补一些营养品,不但不会上火,也可以被脾胃所接纳,被身体正常吸收。

4

想要知道体内有湿气如何调理,首先你得知道湿气到底是什么?体虚是否真的是由湿气引起的?严不严重?知道了这些,才能对症下药,所以先讲讲什么是湿气先:

什么是湿气?

其实“湿气”一词是个中医的概念,中医认为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 中,尤以湿邪为重。自然界的六气太过或不及致机体发病即为六邪。

湿气重有内湿和外湿之分。内湿是由于机体脾虚而导致运化水湿能力下降,湿气无法由内及外的排出致使人体感到头重如裹,四肢酸软沉重。外湿是由于外感湿邪,或因气候潮湿而致头重、胸闷、肢倦等不适。

怎么判断自己有无“湿气”?

注意观察,假如你每天早上七点该起床的时候还觉得很困,觉得头上有种东西再裹着,让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觉得身上有种东西在包着,让人懒得动弹,基本可以判断体内湿气很重。中医里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洗过没干的衬衫似的那么别扭。

早晨起来感觉四肢是不是发酸、发沉。当四肢发酸发沉时,也是体内有湿气的典型特征。刷牙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舌头: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

“湿气”的恶果

当湿邪最初侵袭身体时,可呈现头昏沉重地,像裹着一块布;身体困重,四肢沉重,浑身不舒适,似乎身上附着重物。此外,还会有发热、微微怕冷怕风,流清鼻涕等表湿证。湿气困扰脾脏,危害其正常运化功能,会出现胸闷腹胀、食欲欠佳、饭量下降、大便溏等。

脾虚运化失常又会使体内湿气加重,会出现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却不想饮水、倦怠乏力等气虚、湿困的表现。此外,当湿邪伤及到关节时,湿性粘滞不去,影响气血运行,气血运行不畅,会有四肢关节酸痛沉重,关节屈伸不利甚至关节变形等表现。

5

虚不受补是因为不通,不通当然补不进去了!调理方法是先通后温补才对的,体内有湿,调脾胃,脾主运化功能。。一般黄色的食物都入脾胃的。。。

别动不动就红豆薏米啥的,一步步来,看看湿在哪?是寒湿还是湿热还是风湿!?搞明白了在对症下药就好调理了。

6

中医的养生调理当中常说到“虚不受补”,即体虚,不能承受补药的威力。在“虚不受补”的人群中因为脾胃虚导致消化吸收不好,进补后会出现腹痛、腹胀、拉肚子的情况最为常见。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谷气竭,命乃绝;胃气一败,百药难施,因此,良医治病,当时时重视保养胃气!推荐熬粥熬汤时放点老陈皮,能很好的和胃气,化痰湿。

7

天竺幽兰观点:中医说的湿我不理解,也不深究,脾胃虚寒、虚弱胖瘦体型都可能发生,由于饮食不节、不当引起,很多中成药都可以对付,对症治疗,中医理论重在平衡调理,平衡即健康,人体就如同精细化工企业,生物化学工厂,各种微生物、细菌,激素、酚、肽、各种氨基酸,脂肪酸的平衡才能确保健康。



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至今发现的有六七十种以上,食物来源最安全,均衡饮食是关键,少盐控油,拒绝油炸食品,肠道菌群就平衡,细胞的渗透压正常,水份就不会滞留,所谓湿气就能排除,不食低于体温的食物,生冷寒凉慎食,在歺后两小时吃,包括水果,冷冻食品不吃,歺后腹部不受凉,就能保障胃肠不发生应激性痉挛、呕吐、胃肠不适,便溏,腹泻,最后导致营养吸收不足,不是胖就是瘦。



民以食为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吃五谷生百病,食六畜,生百毒,病从口入,这是不争的事实,平衡即健康,充分理解五千年的中医养生智慧,身体有问题,用中药调理,小问题食疗,病毒用中药对付,细菌用抗生素治疗,当中医的望、闻、问、切被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化验室,B超、CT、核磁共振替代时时,包容、接纳,以时俱进才是善待自己的表现,方舟子吼叫十几年“废医验药”,该淘汰的自然会淘汰,中医的精髓在中药,而不是那些装神弄鬼的筋、脉、胳。每个省份都属于自己的制药企业,福建片仔黄,云南白药,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欢迎补充,占有GDP较高。

8

谢邀!这个问题可以咨询一下养生方面的专家,我不太懂??..不过我个人认为光靠补也不好吧,也要加强锻炼!而且秋天天干物燥,容易上火,流鼻血啊,还是找到合适的食补方法为好!

9

千寒易去,一湿难除,湿气如油入面,易夹杂风寒暑的邪气,湿性缠绵,难以痊愈,湿有内湿和外湿,临床治疗以脾胃为本,兼顾肺脾肾以及三焦,用药要平衡,不可乱用滋补,恐伤脾胃,可以配合艾灸,气功和跑步等运动

【治疗要点】

1.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所以在治疗脾病时,应酌用健脾祛湿之剂,脾湿盛者,少用甘润滋腻之晶;在治疗胃病时,宜酌用甘凉润降之剂,燥热伤阴者,慎用辛香燥热之药,以防伤阴。

2.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故在治疗脾病时,常用健脾、升提之晶;在治疗胃病时,习用和中、降逆之药。

3.脾病多虚、多寒;胃病多实、多热。故疗脾之虚常用健脾、益气、温中之晶;疗胃之实多用消导、和胃、泻热之药。

4.胃以通为补,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故治疗胃、大肠病证时,常施通降之法。

5.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治疗脾胃病时,尤应时时顾护胃气,尽量避免大苦大寒伤脾,大辛大热伤胃。

6.五脏之邪,皆通脾胃。脾胃肠病证也可由他脏病变所致,如肝克脾土,肾阳不温脾土等,所以在治疗本类病证时,应兼治相关脏腑,全面考虑,整体治疗。

7.防治脾胃肠病证时,应注意生活调摄,特别应注意饮食。宜进易消化的食物,必要时进食流质饮食,慎食油腻、鱼腥、辛辣,忌食生冷、粗硬、醇酒类食物。营养要平衡,避免偏食。进食要有规律,也可遵医嘱少食多餐。要注意饮食卫生,忌食腐馊不洁之食物,可配合食疗加以调养。居处要寒温适宜,避免冷湿,防止外邪侵袭。注意劳逸结合,平时加强体育锻炼,病情较重时,应适当休息,必要时须卧床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服药时要冷热适宜,对于呕吐病人,应该少量频服。

湿气被称为“万恶之邪”“万病之源”,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与寒在一起,称为湿寒;与热在一起,被称为湿热;与风在一起,被称为风湿;与暑在一起,被称为暑湿。湿邪如不去除,病情迁延难愈。

人体的湿气过重时,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痰湿有关。


减湿去湿从生活方式着手

第1招:越懒越要运动

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都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运动可以缓解压力,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第2招:饮食清淡适量

肠胃系统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经常食用。

第3招:避开湿气的环境

人体内产生湿气,除了自身代谢的问题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环境有关。经常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就容易导致湿气入侵体内。

所以日常生活中应当留心: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不要盖潮湿的被子,洗完澡后要充分擦干身体,吹干头发;房间内的湿气如果很重,建议多开窗透气,如果外界湿气也很重,还可以借助电器进行除湿

10

谢邀;苡米粥

主料

苡米40克,粳米100克。

调配料

精盐1克。

制作

1.苡米打碎成颗粒。使用前和粳米一起淘洗干净。

2.净沙锅置火上,加清水1000毫升,下米料,在中火上烧开,改小火慢煮至米烂汤稠,表面浮有粥油时,下精盐调味即成。

效用

健脾胃、利水湿、抗癌肿。适用于脾虚腹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及老年性浮肿等症。并可作防治癌肿的一种辅助措施。水湿行业、冷库工作的人,经常食用可免受湿邪浸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