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东斯坦因,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
大陆军思想的影响
德国崛起,走的是一条铁与血的道路。而在这条艰辛的崛起之路上,为德国保驾护航,披荆斩棘的是德国陆军。所以在德国的历史上,陆军拥有至高的地位。但这也导致了大陆军思想在德国军事界的盛行。
德国空军作为德国军界的一分子,也没有跳脱出这种思想的影响。自纳粹上台,德国空军正式重新建立以来。德国空军一直以来都奉行以支援地面军队作战为主的作战思想。因为这种作战思想与德国陆军的闪击战理论相辅相成。
德国空军在以以支援地面军队作战为主的指导思想下,其作战飞机大都是与地面部队协同作战的中短途飞机,没有航程特别长的远程飞机。战略轰炸机更是无从谈起。
德国造不起,也养不起战略轰炸机
在没有核武器的情况下,单凭几架轰炸机的话,是无法取得什么大的战果的。想要战略轰炸起到效果,就必须派出大规模轰炸机群才行。这点可以从二战中,英美对德国和日本的大规模战略轰炸中得到印证。
可要造出庞大的轰炸机编队得耗费大量的钢铁;要让轰炸机群能起飞执行任务就要有充足油料保障。
而钢铁和石油,恰恰是二战中德国最短缺的。
由于没有足够的铁矿石冶炼钢铁,德国不得不将原本用于建造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钢铁,用来建造坦克和装甲车。而处于德军食物链末端的德国海军,为了顾全大局,不得不将主力舰项目下马,转而去建造吨位小的潜艇。
油料的短缺情况比钢铁更加严重。甚至出现了油料供应了陆军部队,空军飞机就无法起飞作战,海军舰艇就无法远洋作战的现象。例如,在诺曼底登陆当日,德国空军因为缺少油料,就只有一架BF109起飞作战。
没有足够的钢铁和油料,德国就算有心打造战略轰炸机部队,也是有心无力。
不靠谱的领导
二战前和二战绝大部分时间内,德国空军都是处于赫尔曼·戈林的控制之下 。可是戈林的眼光实在是不咋地。
1936年6月,空军参谋长韦佛因事故身亡,继任的凯塞林决定废除之前韦佛极力支持的研制乌拉山轰炸机(四引擎重型轰炸机)的计划。这一举动在德国空军内部的争论很激烈,于是就不得不由戈林定夺。戈林说:“元首只会问我共有几架轰炸机,而不会问是哪种。”于是,德国的战略轰炸机设计方案就这样胎死腹中。
战争一开始,在与欧洲大陆的中小型国家作战时这个毛病还不显。因为这些欧洲中小型国家就巴掌大块地方,德国的飞机就算是短腿,覆盖起来也是毫不费力。
可苏联作为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领土面积2240.22万平方公里,是西欧的数倍。而且苏联也非常擅长利用自己战略空间巨大的优势。面对这样一个横跨欧亚的庞大国度,德国空军那些小短腿飞机就算拼了命也无法深入苏联纵深。这时候德国空军短腿的毛病就暴露无遗。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