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杀鱼的方式很特别,他们将锋利的弯刀竖起来固定在木头上,然后拿起鱼往刀上撞,很快就可以将整条鱼分解开,并“撞”成一小块一小块的鱼肉。
印度人杀鱼为什么是“鱼撞刀”,而不是“刀切鱼”?
关于这个问题,有人认为与印度的宗教有关,印度人信仰印度教,是不允许杀生的,于是他们想到一个办法,就是用竖刀杀鱼。“鱼撞刀”代表是鱼“自杀”,而非“他杀”,这样杀鱼的人就不算破戒,事实真是如此吗?
印度被称为宗教博物馆,是世界宗教的发祥地之一,目前印度人信仰最多的还是印度教,大约占全国宗教信仰人口的83%。
印度教自古以来就有“不伤害”的概念,但是这个概念在早期并不等于是“不杀生”。大约在公元前15世纪,“不伤害”的精神就已经在印度教中体现,不过当时只是对“祭品不做伤害”。
古人对祭祀活动非常重视,不管在世界哪一个国家都是如此。古印度人在祭祀时使用的动物是牛,但我们也知道,牛在印度一直都被视为最纯洁和神圣之物。印度人视牛为珍宝,在印度的大街上也随处可见牛的踪影,这种对牛的崇拜也是从“不伤害”的宗教思想发展而来。
但是印度人并不是完全不能杀牛,如果完全不杀生,印度就不会存在屠夫这一类的职业了,实际上,屠夫在印度是一直存在的,只是地位很低。一般情况下,古代印度在祭祀活动中用牛作为祭品,但是活动结束后,作为祭品的牛还是可以用来食用的。
印度教的“不伤害”发展为“不杀生”,也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大约到了初期奥义书的时代(大约公元前6世纪左右),“不杀生”的思想才开始在印度教里慢慢发展起来,一直到近现代,在甘地等名人的宣扬下,“不杀生”的思想基本上在印度高种姓人群中扎根。如今印度的婆罗门,他们当中有很多人都是素食主义者。
印度教将“杀生”列为禁忌,初衷并不是要保护动物。我们追溯这一历史就会发现,早期的古印度法律《摩奴法论》里面,会有很多与印度教禁忌相关的规定。
比如《摩奴法论》中对食物的要求很严格,里面规定高种姓的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不可以吃蒜头、葱和菇类,这些食物在佛教中被列为“荦”的范围。
不管是早期的法律,还是早期的印度教,这些禁忌都是为了保证高种姓人的“纯净”。古印度人认为,越纯净的人越容易受到污染,于是高种姓的人禁忌就很多;但是对于低种姓的人,会被认为这些人已经受到污染,限制也就少了,所以在印度从事宰杀动物和制作皮革的这一类人,几乎都是社会地位很低的人。
所以从印度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印度的种姓制度与“不杀生”是有一定关系的,并不是所有印度人都不杀生,低种姓的人还是会从事屠夫这种职业。如此看来,杀鱼的鱼贩自然也不需要顾虑自己是否破戒的问题了,他们本来就是可以杀生的,而且在印度种群制度的约束下,这些职业基本上是一代传一代,屠夫的儿子仍然是屠夫。
印度“鱼撞刀”的历史
印度人为什么要使用鱼撞刀的方式杀鱼?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我们可以看看生活在印度底层的人,他们不仅杀鱼用竖刀,切菜、切调料、切肉,全部都是用竖刀!
这种竖刀在印度的历史也很久了,但是这样的刀具也只会出现在穷人家里,印度富人是不会使用这种刀具的,虽然有些富人不杀生,但他们就算切菜、切水果这些,也会像我们一样,使用案板和普通刀具。
其中的原因就是,以前印度穷人的家里几乎没有灶台,甚至没有案板。一般情况下他们都是直接坐在地上处理食物,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竖刀对于他们来说更适用。对于长期使用竖刀的印度人,他们已经掌握了熟练的技巧,不仅可以用竖刀杀鱼切肉,甚至可以将蔬果切成丝。不过这种刀剁馅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是在这些人家里做客,想要吃顿饺子估计很难。
印度人处理食材使用的竖刀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如今这种刀具在一些印度的普通家庭也使用的少了,案板和普通刀具处理食物的方式更多,也更卫生,而且危险系数也低。不过对于鱼贩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使用竖刀,更重要的是这种刀不需要案板,占用的地方小,处理鱼的速度更快,所以更适合“商用”。
结语
印度也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对人类发展也有着巨大的贡献,特别是数学,最早的阿拉伯数字就是古印度人发明的,如今已经流传至全世界。
不过印度人对于食物的烹饪和处理方面还是不如中国,他们的菜最主要的就是调料的使用,对于食材的加工方式并不怎么重视。不管是鱼肉还是鸡肉,都是切成块以后直接烹饪,再配上各种调料。这样的方式对于食材的加工程度要求不高,所以古老、简单、快捷的“鱼撞刀”就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