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无敌舰队远征英国发生于1588年至1601年,在这13年的时间内,无敌舰队一共进行了五次远征,每次都无果而终。在国人模糊的印象中,无敌舰队的失败似乎标志着西班牙帝国的衰落,英国海洋霸权的崛起。然而最近的很多历史研究显示,无敌舰队的远征只不过是西班牙与尼德兰的八十年战争的一段插曲,无敌舰队的失败也没能让英国获得海上优势,只不过1588年无敌舰队的第一次失利意义重大,这个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宗教上,基督教新教势力站稳了脚跟,对欧洲大陆未来的历史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重点来谈一下1588年的无敌舰队第一次远征。
1517年,马丁路德在威登堡大教堂门口贴出了“九十五条论纲”,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1517年之前,罗马天主教是西欧的国教,罗马教皇凌驾于西欧各国之上,凡事不信奉罗马国教的都会被戴上异端的帽子,遭受迫害折磨。宗教改革运动使天主教世界出现了分裂,一些国家为了摆脱罗马的控制和压榨,逐渐倾向于新教。
1555年,坚决反对宗教改革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来自哈布斯堡家族,同时还是西班牙国王、德意志国王、尼德兰统治者)因为战败,被迫跟新教势力签订了《奥格斯堡和约》,承认路德宗,德意志诸国有选择宗教信仰的自由。但是拒绝承认尼德兰地区的加尔文派。查理五世统治的领地非常庞大,包括西班牙(涵盖了那不勒斯、西西里岛、撒丁岛以及美洲殖民地)、奥地利、尼德兰、卢森堡、松散的德意志邦联、突尼斯、奥兰,这是人类史上的第一个“日不落帝国”。《奥格斯堡和约》签订后,查理五世开始退居二线,并于1566年退位。退位前,他将庞大的帝国一分为二,奥地利和德意志加上有名无实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给了他的弟弟费迪南,而将军事和经济来源地西班牙和尼德兰给了他的儿子腓力二世(果然还是自己的儿子亲啊)。
2、教皇的利剑
腓力二世也是个坚定的天主教徒,非常敌视新教,反对宗教改革。1554年,还是王储的腓力二世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血腥玛丽)结婚。玛丽一世也是个天主教徒,在位期间,在英国复辟罗马天主教,烧死了几百名新教人士。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继位后才又恢复了新教。
腓力二世希望继续维持一个单一的天主教世界,对内镇压新教徒,对外也不遗余力的维护天主教的势力,最著名的便是1571年的勒班陀大海战,西班牙与威尼斯、罗马教廷组成的联合海军击败了奥斯曼帝国海军。
1566年,尼德兰革命爆发,革命的主力是加尔文派新教徒,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天主教会。1567年,腓力二世派军队前往镇压革命,很快攻占了布鲁塞尔,并且实施残酷恐怖政策,处死了一大批包括贵族在内的新教徒。贵族们纷纷外逃,其中奥兰治的威廉逃到了德意志,向新教诸侯寻求帮助。
1568年,奥兰治的威廉带着雇佣军回到尼德兰,跟西班牙军队遭遇,战争爆发,八十年战争开始。
1581年,包括荷兰在内的尼德兰北部7省成立了乌德勒支同盟,宣布脱离西班牙,荷兰共和国诞生。腓力二世加强兵力,誓死要消灭乌德勒支同盟。
3、新教守护者
1558年,血腥玛丽去世,由于她无子嗣,便由伊丽莎白一世继位。伊丽莎白一世实施新旧教兼容政策,但是依然遭到了天主教势力的敌视。伊丽莎白一世所考虑的都是从英国利益出发,为了国家利益,她甚至终身未婚。她支持德雷克的海盗事业,劫掠西班牙从美洲运回来的珍宝船,获取巨额利润。由于英国跟尼德兰的贸易关系非常密切,西班牙在尼德兰的所作所为严重影响了英国的商业利益,因此伊丽莎白一世选择支持荷兰人。
1584年,奥兰治的威廉被腓力二世派去的刺客刺死,荷兰面临着覆灭的危险。伊丽莎白一世立即派出英国军队,援助荷兰人。此时的法国正在内战,天主教徒和胡格诺派打得死去活来,当然了,法国天主教徒背后也是西班牙在输血。本来支持荷兰的法国国王亨利三世此时根本顾不上荷兰人了。
腓力二世起初对伊丽莎白一世还能忍,是把希望寄托在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身上。这个玛丽一世是伊丽莎白一世的表侄女,也是个天主教徒。她出生六天就成了苏格兰女王,后来她嫁给了法国太子,后来成为法国王后。1560年,玛丽守寡,1565年,她又嫁给了达恩利勋爵亨利·斯图亚特。这场婚姻让伊丽莎白一世感到了威胁,因为达恩利是英格兰贵族,玛丽和达恩利的孩子理论上可以同时继承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王位。玛丽很快就生了一个孩子,也就是后来的詹姆斯一世,同时继承了苏格兰和英格兰的王位。不过那时候伊丽莎白一世暂时还拿她没办法。但是机会很快就来了,玛丽刚生了孩子,就爱上了博斯维尔伯爵,两人密谋害死了达恩利,并且很快结婚。但是这次婚姻带来的是苏格兰贵族的背叛,玛丽被迫逃亡到英格兰。
1568年,逃到英格兰的玛丽立即被伊丽莎白软禁起来,这一禁就是十八年。这十八年间,天主教势力一直希望利用玛丽来推翻伊丽莎白一世。1587年,伊丽莎白一世鉴于玛丽威胁太大,决定处死玛丽。此举彻底激怒了腓力二世,同时也激怒了整个天主教世界,教皇将伊丽莎白斥为异端,还封玛丽为圣徒。
为了彻底截断英格兰对荷兰的援助,打击新教力量,腓力二世在得到教皇的许诺支持后,决定派出无敌舰队远征英格兰,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二、海上大对决
1、准备
1580年,腓力二世兼任葡萄牙国王,他将葡萄牙和西班牙合并,葡萄牙海军也被并到了西班牙海军。因此,腓力二世当时掌控着世界最强的两大海军。
腓力二世在决定远征英格兰之前,一直很谨慎,但是在玛丽被处死之后,伊丽莎白公然派兵支援荷兰人,腓力二世似乎变得有些鲁莽。也许是情报造成了他的错觉,当时西班牙驻巴黎大使门多萨来信称“英格兰舰队很弱”。不过事实是在无敌舰队出发前几个月,德雷克就带着几艘船攻击了葡萄牙沿海,抢了很多钱财。腓力二世无视这个事实,依然选择相信门多萨的情报。
德雷克还烧毁了很多物资,尤其是制作水桶的木材,这些木桶本来都是为无敌舰队准备的,用来装淡水。事后无敌舰队的遭遇证明,这个无心之举对无敌舰队产生了灾难性后果。由于缺乏这种木材,水桶都是用的劣质木材,不仅漏水,还会让水变质,导致船员大批生病,丧失战斗力。
腓力二世的计划并非是让无敌舰队直接进攻英格兰,而是让无敌舰队掩护在尼德兰的帕尔马公爵,他希望无敌舰队和帕尔马的部队会合之后一起前往英国,他的计划是让帕尔马的部队登陆英国,然后英格兰内部的天主教徒发动起义,一起推翻伊丽莎白一世。腓力二世始终对英国国内的天主教徒报以幻想,这份执拗令人钦佩。
无敌舰队最初的指挥官是圣克鲁兹,他是勒班陀海战的指挥官,拥有极高的威望和指挥能力。腓力二世一直催促圣克鲁兹启航,但是期限却非常短,在有限的时间内,他要监督造新船,铸造大炮,尤其是远程重炮,招募水手和船员,准备食物和弹药。当时西班牙海军所用的船大多是加莱桨船,这是勒班陀海战中常见的船,船体很高大,很适合近身接舷作战。接舷作战是当时海战的主流,能够充分发挥西班牙步兵的优势。但是经过德雷克之前的攻击,圣克鲁兹知道要对付英国海军,必须建造更多的盖伦帆船。盖伦帆船是海上使用的大帆船,两侧装满重炮,适合远程攻击,德雷克所用的船主要是盖伦帆船。不过当时英国的盖伦帆船数量也不多,后来得知无敌舰队准备入侵英格兰,伊丽莎白下达了造舰计划,所造的新舰以盖伦帆船为主。
无敌舰队的造舰计划还没有完成,也许是年龄大了,也许是腓力二世不断的施加压力的缘故,圣克鲁兹就突然死了。腓力二世于是任命西多尼亚公爵为无敌舰队总司令。西多尼亚之前没有任何海战经验,甚至还会晕船。他一再拒绝任命,结果不知何故,腓力二世就非他不可。西多尼亚无奈之下只要走马上任,他向腓力二世争取了几个月的时间,多建造盖伦帆船和远程大炮,直到实在不能再拖了,才启航出发。在西多尼亚的努力下,大炮和炮弹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食品和水手的问题一直是个隐患。西多尼亚一共征集了130艘船,熟练的水手非常缺,熟练的炮手也很缺,那个时候火药很昂贵,实弹演习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英国人也一样不可能有实弹演习,只不过英国人的水手和炮手熟练度要好于西班牙,大概是因为长期当海盗的缘故。
西多尼亚公爵率领的无敌舰队中,有28艘盖伦帆船,而英国有34艘,其实数量相差不大,但是由于时间仓促以及指导思想的问题,无敌舰队的盖伦帆船在性能上比英国稍微差一些。英国看起来有远程优势,但是在那个年代,炮弹是实心弹,大炮也没有准头,远程杀伤力其实比较有限。
2、决战
那个时候的海战运气非常重要。无敌舰队好不容易出发了,结果航行了20天,遇到了风暴。一些船被吹散了,舰队不得不在半路的港口停泊,修理船只、医治伤员、补充食物。停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舰队得以恢复,再次出发。
无敌舰队靠近英格兰海岸后,跟英国舰队发生了小规模交火。无敌舰队摆出的新月阵型,让英国人感到很震撼。要知道,英国人一直干的都是几艘船在一起打劫的活儿。他们面对阵型如此严整的无敌舰队,感到无从下手。略微接触后,英国舰队就撤退了。不过他们攻击了那些掉队的西班牙船,收获颇丰。西多尼亚公爵遵照腓力二世的命令,前往加莱和帕尔马会合,一直避免跟英国舰队开战。有人因此指责西多尼亚公爵,认为他应该直接派兵登陆。这对西多尼亚公爵是不公平的,因为此时英国早已经临阵以待,集结了所有武装力量,防备西班牙人登陆。就在无敌舰队出现在海岸线的那一刻,烽火台的烟火已经传到了伦敦。而且无敌舰队并不是一支适合登陆作战的舰队。
无敌舰队抵达加莱之后,却没有等到帕尔马的部队,因为荷兰人封锁的海口,帕尔马根本没办法出海,而且他也没有足够的船运送部队。英国人一直跟随着无敌舰队,此时英国已经召集了大量的船,足有上百艘,数量甚至超过了无敌舰队。他们利用夜晚和涨潮对无敌舰队发起了火攻。火攻本身没有对无敌舰队造成太多损伤,而是火攻引起的混乱,使得无敌舰队一时间无法组成新月阵型,陷入各自为战中。英国人利用这种混乱,对无敌舰队进行打击。但是混乱也对英国海军造成了影响,他们搞错了目标,把一艘大船当成了旗舰拼命攻击。而真正的旗舰得以逃脱,重新发布命令,没多久,无敌舰队又重新布阵。之后经历了10天的战斗,双方的弹药都耗尽了。问题是英国舰队可以很快得到补充,而无敌舰队却没法得到补充。
3、惨败
西多尼亚公爵意识到无敌舰队事实上已经战败,决定尽可能保全更多的船回到西班牙。他率领舰队一路北上,英国舰队一路尾随,一直看到无敌舰队开进了苏格兰海域才返回。不过开到高维度地区的无敌舰队再次遭遇风暴,舰队被吹散了。一些在战斗中损毁严重的船只沉没了,还有一些搁浅了。此时舰队根本得不到补给,没有食物,没有淡水,船员们几乎都生了病。无敌舰队绕过苏格兰,往西靠近爱尔兰,在爱尔兰海岸又遭遇了损失,大量奄奄一息的士兵被爱尔兰人杀害。最终回到西班牙的船有60多艘,无敌舰队损失了将近一半的船,减员近20000人,大多属于非战斗伤亡。西多尼亚公爵直接回到了他的庄园,背负了一切后果,抑郁而终。
不过有意思的是,无敌舰队战败北上后,在欧洲流传的却是英国败了,一些渔民绘声绘色的讲述无敌舰队如何赢得战争,甚至还说德雷克被捕了。谣言传遍了欧洲大陆,引起了天主教世界的兴奋,连门多萨也相信无敌舰队赢了,向腓力二世和教皇报告“胜利的消息”。不过腓力二世突然又恢复了谨慎的状态,因为他从西多尼亚之前寄来的信件中看不出任何胜利的希望。教皇口头上也表示很开心,甚至表示要兑现之前的承诺,当然心中还是充满了疑虑的,毕竟消息来源不确定,而且他舍不得自己的钱。无敌舰队出征之前,教皇许诺,如果西班牙军队登陆英格兰,教皇将提供100万金达特资金。
最终,腓力二世通过一个确切的情报渠道得到了无敌舰队战败的消息。他遭受的打击很大,绝对不像很多史书记载的那样,他很平静之类的。他的信仰遭到了重击,之前他一直坚信上帝站在他这一边。而现在,上帝明显站在了英国人一边。
三、上帝的力量
腓力二世宣传无敌舰队是败给了上帝,以此来推卸失败的责任。有趣的是,伊丽莎白一世同样也把胜利归因于上帝。对腓力二世来说,他是瞧不起英国人的,因此不肯承认是败于英国人之手,而风暴则是上帝的旨意,人类败给上帝是理所当然的。对伊丽莎白一世来说,承认是上帝赐予的胜利,有利于维护新教的地位,打击天主教势力。
客观分析这次无敌舰队的失败,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战略上轻视了对手
腓力二世对于英国的海上力量认识不充分,骨子里鄙视英国人,这种傲慢导致他轻信了门多萨的情报,还导致无敌舰队的准备时间仓促。腓力二世也没有制定完善的计划,将希望寄托在了英国国内的天主教徒身上。
2、战术思想上的落后
无敌舰队虽然意识到海战已经更加依赖火炮,但是他们无论是军舰制造,还是人员配备,都没有完全抛弃过去的海战思想。还是希望通过近身肉搏的方式赢得胜利。但是英国人自知近身打不过西班牙人,一直避免近身格斗,而且在造舰时深化了海上炮战的思想,盖伦帆船完全是按照炮战的思想设计制造的。
3、后勤补给不利
无敌舰队长途奔波,遭遇风暴不说,物资的消耗难以得到补充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在英格兰海岸附近作战,英国海军拥有主场优势,虽然同样消耗弹药,但是英国海军可以迅速得到补给。而无敌舰队却得不到补给,在加莱停泊的时候,加莱总督也拒绝让无敌舰队补给。当然了,这也跟腓力二世树敌过多有关。
不管怎么说,这场胜利更多的是新教徒的胜利,意味着新教徒也能得到上帝的垂青,更加坚定了荷兰对抗西班牙的决心,也鼓励了法国的胡格诺教徒对抗天主教徒的信心。就在同一年,得知无敌舰队失败消息的法国国王亨利三世派人刺杀了洛林家族的吉斯公爵,吉斯公爵是天主教徒,背后得到腓力二世的支持。亨利三世虽然也很快死了,但他将王位传给了信奉新教的纳瓦那国王亨利,也就是后来的亨利四世。
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并没有因此被削弱,后来又发生了四次远征,虽然无果而终,但是英国舰队对西班牙的四次远征也遭到惨败。从当时双方的国力来讲,英国远征失败的损失几乎是毁灭性的。而西班牙却能依靠美洲的黄金白银支撑作战。因此,在第二次远征之后,伊丽莎白一世就终止了对西班牙珍宝船的劫掠。五次无敌舰队远征之后,跟西班牙在海上竞争的主要是后来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1639年,荷兰海军和西班牙海军在英国的唐斯进行决战,最终西班牙战败。而此战,英国海军无奈的保持了中立。唐斯海战后,西班牙的海上力量衰落,海上马车夫荷兰成为新的海上霸主。
我是迷蝶梦,欢迎关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