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永乐皇帝朱棣,原本是太祖朱元璋分封在北平的燕王,因建文帝削藩,朱棣打起“奉天靖难”的旗号起兵反抗,并于建文四年成功的攻入京师应天(南京),夺取了皇位。朱棣在位期间多有建树,五征漠北,南征安南,组织郑和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等等,文治武功彪炳史册,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一代雄主。

明成祖

永乐二十二年永乐皇帝第五次北征漠北,七月十八日在回师途中驾崩于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东南)。九月,皇太子朱高炽继位,上谥号曰:“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所以永乐皇帝也就成了明太宗文皇帝。

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这在礼法严明的古代是非常严谨庄重的事情,尤其放在去世的皇帝身上更是如此,毕竟这可是评定其在位时成就作为的概括性评价。比如谥法中的“文”的解释有“经天纬地曰文”,所以朱棣谥为文皇帝是一等一的美谥,仅次于开国皇帝谥的“高”字,而太宗通常是第二代皇帝的庙号,比如唐太宗、宋太宗,而朱棣庙号定为太宗也表明了其继承太祖朱元璋法统的合法地位,这对于一生致力洗清得位不正骂名的朱棣来说,是最希望得到的庙号。

原本朱棣就这样应该被后世一直称作为“太宗皇帝”的,可谁知过了一百来年,到了他的六世孙嘉靖皇帝在位时,因大礼议事件,被明世宗嘉靖帝重新追谥,改成了明成祖,这个庙号看起来是拔高了朱棣的地位,但无形中却否定了其继承太祖江山的法统地位,朱棣若泉下有知,也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那么这大礼议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波及到永乐皇帝的庙号呢?这起因还得从嘉靖帝继位时说起。

明世宗

正德十六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因其无子皇位空悬,张太后召集阁臣商议新帝人选,首辅杨廷和认为孝宗皇帝(即弘治皇帝,武宗朱厚照之父)也没有其他子嗣,这一脉传承已断,便建议迎立孝宗的兄弟兴献王(明宪宗第四子)世子朱厚熜入继大统,杨廷和还援引《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条文来表明,这是最合乎法统的,内外大臣没有异议。

于是远在湖南安陆州(今湖北钟祥)本应承位为兴王的朱厚熜(兴献王朱佑杬正德十四年已经去世)便被迎取来京,嗣皇帝位。

此时的朱厚熜年仅十五岁,虽然年幼却异乎寻常的聪慧,在他刚到达京师郊外时就给主政的首辅杨廷和出了难题,朱厚熜拒绝按照礼部的安排,以皇太子继位的礼仪,从东安门入居文华殿,择日即位。朱厚熜认为他是来当皇帝的不是来当太子的,“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看到未来的小皇帝如此有坚持,杨廷和不得不退让,最后张太后令群臣就在郊外劝进,十六岁的朱厚熜接受劝进之后,当天中午他依天子礼从大明门入奉天殿,随即登极。

朱厚熜的强势还不止如此,他对礼部原拟的年号“绍治”不满意了,因其含有继承弘治帝位之意,自改年号为嘉靖,并命群臣议定兴献王的主祀与封号,坚决反对大臣们让他成为明孝宗朱祐樘的嗣子,不能当了皇帝,就得把自己的父亲变成叔叔,这算哪门子事。

几度交锋后群臣只能同意把兴献王尊为“本生父兴献帝”,生母蒋妃尊为“兴国太后”,虽然大臣们退让,可嘉靖皇帝毕竟刚刚即位,帝位不固,身边也无什么嫡系人马,他也不得不做出妥协,仍尊孝宗为“皇考”,这“皇考”在礼法上可要大过“本生父”,这意味着嘉靖帝此时还是以孝宗儿子的名义嗣位。

在礼仪方面如此坚持的嘉靖帝,着实令朝臣侧目,大臣开始意识到这位少年皇帝必定成为强势君主。礼仪之争暂告一段落,但这却仅仅是开始。

嘉靖三年,帝位稳固的嘉靖帝开始寻求将其父亲追封为真正的皇帝,杨廷和无奈致仕,朱厚熜追尊父亲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母亲则为“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并于嘉靖三年七月,令礼部为父母上册文,祭告天地、宗庙、社稷。这下大臣不干了,都纷纷跪在左顺门,请求皇帝收回成命。

这便有了著名的左顺门案,嘉靖帝暴怒命锦衣卫抓人,四品以上官员罚俸,五品以下官员廷杖,共打死十六人。

左顺门事件发生后,大臣们无人敢再反对皇帝。七月,将兴献帝神主奉安于奉先殿东室观德殿,上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九月,嘉靖帝更定大礼,改称孝宗为皇伯考,生父为皇考,并编纂《大礼集议》和《明伦大典》,至此朱厚熜终于在帝位继承法统上脱离了孝宗一脉,自成一系,同时也彻底摆脱了前朝旧臣对朝政的掌控,将权利收归到自己手中。

兴献帝被追尊为皇帝,王坟自然成了皇陵,更名为显陵,嘉靖五年时,嘉靖帝还专门在京城为兴献帝建了世庙,将其神主迎了进去时时祭祀。可比起真正的皇帝来说,还是差了点,兴献帝没有庙号,自然也不能入太庙奉祭,这对嘉靖皇帝来说当然不能忍受。可将没当过皇帝的兴献帝迎入太庙并不容易,这可不是一句话的事,嘉靖帝不得不玩起了曲线战略,先拿已经满员的太庙说事。

嘉靖初太庙九室图示

太庙的主体建筑为前、中、后三大殿。前殿为享殿,用于祭祀仪式,中、后殿为寝殿、祧庙,分别用于供奉先祖和远祖的神主,祧庙与享殿、寝殿有一墙之隔,三大殿面阔均为九间,到了成化皇帝去世时,太庙九间已经是满了,于是朝臣商议将德祖(朱元璋的高祖父被追尊为德祖)定为始祖,作为不迁之主,自德祖以下依次迁往后殿的祧庙,这就是“奉祧”,所以到了嘉靖朝时,已经依次将太祖朱元璋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的神位都祧出了太庙。

现在嘉靖帝为了将兴献帝祔庙,就不得不先提前挪走一位祖宗,德祖之前定为始祖不让动,排顺序该轮到太祖了,这就尴尬了,太祖皇帝是开国皇帝没人敢动,太祖以下的也都是正儿八经的皇帝,不可能为他这位没当过一天皇帝的父亲给奉祧,法理上说不通啊,于是嘉靖十年正月,明世宗下诏立太祖为不迁之祖,将德祖奉祧,从太庙正殿和寝殿中就给兴献帝腾出了一间位置。

但没有庙号称宗的兴献帝还是不能入主太庙,嘉靖帝还只能从礼仪入手给生父祔庙铺路。

嘉靖十七年六月,致仕扬州府同知丰坊上疏,奏请复古礼,建明堂,加尊皇考献皇帝庙号称宗,以配上帝。明堂祭天与郊祀一样是古代礼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在宫殿里进行的“堂祭”,祭昊天上帝,并需要有功德的祖先配祭。

嘉靖皇帝很高兴让大臣讨论,可朝臣多数不买账,就连靠阿谀皇帝起家的严嵩也含糊说道,以兴献帝配明堂没问题,可称宗就没有必要吧。

更有大臣言道,参照周礼,周代明堂配祀的是文王,以此来论太祖皇帝相当于周的始祖后稷,那太宗就是文王,明堂配祀也应该是太宗皇帝。

嘉靖皇帝见重臣都不赞同,惩处了言辞激烈的朝臣,可即使这样,作为礼部尚书的严嵩虽说赶紧上书,引经据典赞同兴献帝称宗,可至关重要的神主入太庙一事绝口不提,这毕竟太过惊世骇俗,历朝历代也没这样干过,严嵩也没胆量开这样的先河。

没办法,事情到了这一步,嘉靖皇帝只能赤膊上阵,亲自写了一篇《明堂或问》明确表示,称宗必须祔庙。同时为了解决明堂配祀的礼仪问题,又将明太宗朱棣的庙号升格为成祖,与太祖朱元璋一道成为大明的二祖,同时出现在每年的郊祀祭天典礼上,配祀天帝。

在完美解决了礼法问题后,明世宗朱厚熜终于在嘉靖十七年九月,为其生父献皇帝追尊谥号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追尊庙号为“睿宗”,神主祔太庙。

明睿宗

就这样自嘉靖十七年后,耗时多年的大礼仪事件终于完结,永乐皇帝庙号也由大礼仪的牵扯,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明成祖。

最佳贡献者
2

中国历史上君王死后皆有庙号,一般开国之君为太祖、第二代君主为太宗。如唐代开国皇帝李渊为太祖,后继位的李世民为太宗。宋代,赵匡胤建国为太祖,赵光义为太宗。明朝虽然在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后由其孙子朱允炆即位,但很快便被其叔朱棣推翻。朱棣上台后将朱允炆在位期间几乎所有的起居注、实录等资料抹去。甚至不给建文帝加谥号与庙号,否认其合法地位。

所以照常理而言,在朱棣死后,他应该会被后任皇帝顺理成章地加上“太宗”的庙号。但熟悉历史的我们都清楚,如今提起朱棣,多称其为明成祖而非明太宗,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朱棣死后的庙号

朱棣死于公元1424年,翻看《明史》我们也可以更清晰地梳理其死后的庙号改易过程。《明史》卷三《成祖纪》曰:“秋七月庚辰,……次苍崖戍,不豫。庚寅,至榆木川,大渐。遗诏传位皇太子,丧礼一如高皇帝遗制。辛卯,崩,年六十有五。九月壬午,上尊谥曰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长陵。嘉靖十七年九月,改上尊谥曰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成祖。”

??图一 现存明实录中关于朱棣统治时期的部分仍称“明太宗实录”

可见朱棣死后确实被明仁宗尊为太宗,但嘉靖十七年时其庙号又从太宗改为了成祖。这不禁令人生疑,为何在一百多年后的嘉靖朝皇帝要突然改了自己先祖的庙号?这就不得不提到嘉靖皇帝的身世与“大礼议”之争了。

二、嘉靖的身份与“大礼议”事件

嘉靖皇帝的皇位继承自明武宗正德皇帝,但他并不是正德皇帝的子嗣或是兄弟,而是堂弟。正德皇帝一生耽于享乐不仅不务政事,生儿育女的正事也耽误了。他一生风流自在却未留下子嗣,再加上他是明孝宗的独生子,并没有兄弟以承袭皇位。因此,皇位传给皇室旁支就成了无奈之举。在正德皇帝弥留之际,当时的首辅杨廷和果断将皇位继承人选定为明孝宗兄弟朱祐杬的儿子朱厚熜,是为明世宗嘉靖皇帝。

按照礼法,嘉靖皇帝朱厚熜是由旁支小宗入继大统的,因此朱厚熜不能将自己的亲生父亲称为皇考,而需要奉明孝宗为皇考,以尊正统。原本杨廷和等大臣也是这样安排的,他们以为这个14岁的老实孩子应该会乖乖听话。但偏偏朱厚熜本人并不想这么干。他坚持要认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皇考,而拒绝遵循礼法入继为明孝宗子嗣。并且他还要追尊自己亲生父亲为皇帝。

这下子群臣不干了,这一举动对礼法是极大的挑战。于是形成了群臣同嘉靖帝对于皇帝该尊谁为皇考问题的争议,史称“大礼议”事件。这起争执绝不仅仅是礼法上的分歧那么简单,这一行为的背后是年轻的嘉靖帝并不甘心做杨廷和等人傀儡的决心。同时将自己的父亲尊为皇帝又可以大大加强自己皇位的合法性。表面上礼法的争执,其实是嘉靖帝登基立威的方式,这意味着他并不屈从于杨廷和等人的安排。

同时,朝中又有以张璁为首的一批大臣支持皇帝的这一行为,嘉靖帝也在利用这种形式扶持大臣以建立自己的政治力量,挑战着杨廷和等人的权威。

?? 图二 在“大礼议”事件中站在嘉靖帝一方的张璁等人日后多飞黄腾达

最终,持续三年“大礼议”事件以嘉靖帝一方获胜,杨廷和一方的大臣要么被罢免,要么被降职,有的甚至死于梃杖。嘉靖帝也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称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皇考。但相关礼法的争议其实并未结束。

三、嘉靖帝对皇权合法性的进一步构建与改易朱棣庙号

虽然“大礼议”事件嘉靖帝获胜,但是实际上嘉靖帝并没有完全称心如意。他还是做出了妥协。嘉靖帝称自己亲生父亲为皇考,但并没有完全达到最初追尊自己父亲为皇帝的目的。其父亲由于从未即位,因此不可能称“宗”而进入太庙被祭祀。

?? 图三 2014年在北京行知实验小学附近发掘出的明代明堂遗址

不过嘉靖帝想出了另一个主意——恢复早已废止的明堂祭祀,在祭明堂时以自己的父亲配天。这样就可以称“宗”以入太庙。

不过这里有一个小问题,就是明堂祭祀时并不一定以皇帝父亲配以上帝。按《礼记·明堂位》:“祀帝于郊,配以后稷。天子之礼也。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大庙,牲用白牡。”也就是说在古代郊祀礼时以后稷为配,明堂配以周公。《后汉书》又载汉章帝时期:“宗祀五帝于孝武所作汶上明堂,光武帝配,如雒阳明堂礼。”可见东汉章帝明堂祭祀时配以爷爷光武帝。

这种情况到了宋元时期有了变化,以宋代为例,明堂祭祀时常以当时在位皇帝的皇考为配。如《宋史·礼志》载宋仁宗嘉祐七年七月:“詔復有事於明堂……設昊天上帝、五方帝位,以真宗配。”仁宗死后“英宗即位,禮官議仁宗配明堂。”所以这之后的明堂祭祀多配以当朝皇帝的父亲。

不过明代一开始是没有明堂制度的。但既然有政治需要,这种东西就自然会被重新抬出来。但是出于明堂制度在历朝的变化以及《礼记》中明堂以周公以配上天的记载,群臣们肯定是不会那么轻易让嘉靖帝这么轻松地将自己的父亲放入明堂祭祀的。于是很多大臣上议称恢复明堂祭祀应该配以明太宗朱棣而非生前未当过一天皇帝的朱祐杬。

这些大臣里有明面上反对的,还有打太极和稀泥的。前者以唐胄为代表,他直接陈说如果要恢复明堂之制就需要以太宗为配,而不能配以皇帝的父亲。结果嘉靖大怒,将他抓进了锦衣卫的大牢里。严嵩则属于和稀泥的一派,他上疏的用语十分值得玩味。《明经世文编》载严嵩如是说:

“明堂以祭五帝、郊之祭以始封之祖、有聖人之功者配焉、明堂之祭、以繼體之君、有聖人之德者配焉……其所當配之帝、亦唯二論而巳。若以功德論。太宗文皇帝。再造家邦。功符太祖。當配以太宗也。若以親論。則獻皇帝陛下之所自出也。……伏乞聖明裁定”

下面我来大致说一下严嵩的意思,他首先把明堂之制的来龙去脉先说了一通,后来直接说以太宗为配或以皇帝之父为配都可以。至于如何定夺,就看皇帝了。这等于把皮球又踢回给了嘉靖帝。嘉靖看后大怒,他下令让群臣再议以统一说法,确定到底应该让谁配以明堂之祭。

虽然,嘉靖帝盛怒之下让许多大臣害怕。但嘉靖帝心里也清楚自己干出这种不太符合礼法的事情是不会让士大夫们满意的。于是,嘉靖帝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将明太宗的庙号改为成祖,在郊祀的时候与太祖并配。而在明堂祭祀的时候配以自己的父亲。这样既没有委屈朱棣。也使得自己能称自己父亲为“宗”。可谓是一个两全之策。

所以,朱棣之所以由太宗改为成祖,是嘉靖帝为加强自身皇权合法性与士大夫阶层做出的妥协。他想要让自己的父亲在明堂之祭中以配上天,并且称宗,就绕不开为何不以功劳更大的朱棣配天的问题。而且嘉靖帝时期郊祀改制,已经将之前太祖、太宗并配郊祀改为太祖独配。此时如果明堂之祭中不以太宗为配,士大夫们明显会反对。所以,朱棣的庙号看似简单的改动,其中暗含着皇帝与士大夫阶层的角力。

参考文献

《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陈子龙:《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62年。

赵克生:《明代郊礼改制述论》,《史学集刊》2004年第2期。

张一兵:《明堂制度研究_明堂制度的源流》,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3

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大明皇帝朱棣,在第五次北征鞑靼途中,病逝于榆木川。近臣秘不发丧,徐徐回军,暗地遣使持遗诏疾驰返回京师,奏报太子朱高炽,立即即皇帝位。

朱高炽即位后,给父亲上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上庙号“太宗”;所以朱棣在此后百年时间里,庙号都是“太宗”。

九十七年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太宗朱棣的六世孙、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没有儿子,也没有同母兄弟。所以辅臣杨廷和等,以武宗遗诏名义,“兄终弟及”、“伦序当立”的理由,迎武宗叔父、孝宗朱佑樘之弟---兴献王朱佑杬之子、时为兴世子的朱厚熜继承大统,奉其入京,为大明新帝。

朱厚熜时年十四,年纪虽幼,但是极为老成,且性格坚韧、心思缜密。对于朝臣所安排的“入承孝宗为嗣子”、“以皇太子名义继承皇位”的礼仪很是不满,坚决反对。还没有正式登基,就与大臣们闹得不可开交。最终在文臣们的让步下,及孝宗张皇后的旨意下,朱厚熜自大明门入宫,于奉天殿即位,即明世宗嘉靖帝。

世宗即位后,就与文臣们对于以谁为皇考(宗法制度上的父亲)展开激烈交锋。文臣依据祖制、儒家道德伦理思想,力主世宗以孝宗皇帝为皇考,武宗生母、孝宗张皇后为母后。而世宗生父兴献王朱佑杬则改称“皇叔考兴献大王”、生母蒋氏改称““皇叔母兴国大妃”。从而使大明皇统保持在孝宗一系。

世宗一生,对于妻子儿女诸臣都可以说是凉薄,唯独于父母确实感情深厚,对于文臣们所议定的谥号礼仪之事勃然大怒、明言绝不可以接受,说:“朕父母俱全,怎么可以给别人当儿子!”

为此,年轻的世宗面对绝大多数朝臣的反对,毫不示弱,坚决表示不可能改称自己父母为叔父母。在争吵最激烈时,世宗甚至面对诸辅臣嚎啕大哭,放言自己宁愿退位,奉生母返回湖广安陆兴藩封地,也不愿做不孝子,弄得诸文臣尴尬不已。

嘉靖三年(1522年),经过三年半的往来对抗,世宗与诸臣勉强各退一步,世宗奉孝宗为“皇考”、张太后为“圣母昭圣慈寿皇太后”;而生父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生母为“本生母章圣皇太后”,尚在世的祖母(兴献王朱佑杬生母、明宪宗邵贵妃)为“寿安太皇太后”。宗法上暂时以孝宗夫妇为父母,而生父生母则加“本生”二字,实际只是承认了为世宗的血缘父母。但是这是世宗和文臣们都不满意的,双方都想彻底推翻对方主张,获得最后胜利。

嘉靖三年七月,世宗再次出击,直接令礼部为亲生父母预备册文,准备祭告天地、宗庙、社稷;而这些,是正统皇帝皇后,才会有的待遇,所以群臣闻讯哗然。

其中新科状元杨慎(致仕首辅杨廷和子)对于世宗过河拆桥、在自己父亲主动迎取其入京继承大统后,却因尊崇父母一事翻脸,并逼迫其致仕的所作所为极为不满,于是趁机煽动诸臣,声称:“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就在今日!”聚集大批文臣,前往皇宫,于左顺门下跪闹事,乞求(要挟)世宗收回诏令。

世宗此时已经即位三年,政治手段日臻成熟,对于朝政大权也逐渐掌握在手。臣子们有如儿戏般的逼迫,他也十分恼怒,但也有一举终结数年争论的念头。于是先命內官传谕,让诸臣退朝,但杨慎等人自料世宗年少,不敢过于放肆,于是继续哭闹,左顺门外“声震阙庭”。世宗闻报立即下令,命锦衣卫逮捕为首者下诏狱。其他官员自然不服,更加喧哗,左顺门一时有如市井菜场,混乱不已。

世宗顺水推舟,以“要挟君上、无人臣礼”为由,将在场闹事官员,五品以下一百三十四人下狱,四品以上八十六人停职待罪。然后予以重责-“四品以上官员停俸,五品以下官员当廷杖责”,并在执行中,杖死十六人。

而罪魁杨慎,世宗深恨之,欲杀之后快,但是考虑到还是要给杨廷和面子,所以廷杖后革职充军云南,永不叙用,遇赦不赦。

此后世宗趁热打铁,给生父生母去掉尊号上“本生”两字,直接称“皇考恭穆献皇帝”、“章圣慈仁皇太后”;并改称孝宗为“皇伯考”,张太后为“皇伯母昭圣慈寿皇太后”。至此,历时三年的君臣争斗,终于在世宗雷霆手段高压下,以皇帝大获全胜而告终。

围绕“皇帝尊父”而展开的交锋,看似有些小题大做,实际则是君权与臣权相争,以夺取朝政控制权,这在后世被称为“大礼议”,这也是明朝历史上,极为有名的历史事件。

此后,世宗再接再厉,于嘉靖十七年(1548年),进一步追尊父亲“恭穆献皇帝”庙号为“睿宗”,预备将其神主牌位入主太庙。

大明太庙,依据周礼,并稍做修改,供奉九神主,始祖以下,四昭四穆。在世宗时期,共有德祖朱百六(太祖之高祖父)、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等九庙。懿祖朱四九、熙祖朱初一、仁祖朱五四(世珍)等神主,为空出位置给后世嗣皇帝,已迁往“祧庙”单独供奉。

所谓“祧”就是把牌位从太庙正殿中挪出,另以偏殿(祧庙)单独供奉。大明太庙中,太祖朱元璋以开国之功,“万世不祧”,稳居太庙正中,不管血缘多远。

而德祖,是大明皇室所可以追尊的最先一人,孝宗时有诏令“以周后稷例,不可祧。”所以也一直安奉于太庙。

世宗要做孝顺儿子,将其父“睿宗”朱佑杬的神主放进太庙,享受后世子孙的尊崇,那就必须将现有太庙中距离自己血缘最远的先皇帝神主迁出,以腾出位置。而“太宗”朱棣,就是德祖、太祖之下,距离世宗最远的先皇帝。只有将他的神主迁出,才能给“睿宗”腾位置。

但是,朱棣靖难起兵,夺取皇位,实同于开创基业。其文治武功赫赫威名,大明后世皇帝之所以能够继承皇位,都是由太宗朱棣始。其功业昭昭,是后世子孙崇敬万分的,世宗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就算世宗要给老爹在祖庙里挤位置,也不敢明目张胆去迁太宗朱棣的牌位。

但是,越过太宗朱棣,去迁他下面其他皇帝的牌位(世宗其实最想把那个不着四六、嘻哈荒唐的堂兄-武宗正德帝的牌位迁走),于宗法礼制上确实没有理由,而且文臣们在“大礼议”中一败涂地,吃了暗亏,总要找回场子,无论有理没理,都要和皇帝在其他地方争一争,更不要说于礼法祖制是有理的事,于是纷纷也上疏反对。

嘉靖十七年(1538年),世宗为了拔高太宗朱棣,同时也是为了使自己的继位更加名正言顺,于是正式改太宗朱棣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升庙号为“成祖”,并明确其与太祖一样“万世不祧”。

之后,将“成祖”之下的仁宗朱高炽神主迁往“祧庙”奉安,和懿祖、熙祖、仁祖等老祖宗他们去作伴。

这样,太庙里终于腾出位置,世宗父亲“睿宗”朱佑杬的神主,也得以进入太庙,堂而皇之地跻身于历代先皇之间,“既无昭穆,亦无世次,只序伦理”、“奉于太庙之左第四,序跻武宗上”。并被追谥“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接受后世子孙的世代拜祭。

在儿子近三十年的努力下,一天皇帝也没有当过的兴献王朱佑杬,终于在身后享受到了与真正的皇帝一样的待遇。

自嘉靖十七年(1538年)起,朱棣的庙号,正式升为更高大上的“成祖”。

4

大明朝自立国以来,开国者朱元璋因“建基立业,功盖天地”的成就,所以被称为“太祖高皇帝”。而后的建文帝因被军事推翻,连帝位都被剥夺了,所以没有庙号。

朱棣虽非开国者,其文治武功在明朝历史上也是明列前茅的。而且迁都北京这一大创举改变了明朝的政治走向,南京成为了陪都,而北京开始成为了大明朝的政治文化中心。在位二十二年,庙号“太宗”。在庙号中一般是“祖有功宗有德”,可是朱棣起兵夺了侄子的帝位,何德之有?

朱棣的这个庙号一直到了明世宗嘉靖十七年九月被其不“肖子孙”嘉靖帝朱厚骢改为了“成祖”。隔了那么多年,为什么嘉靖要这么干呢?原来,在打败了杨廷和赢得大礼仪之争后,嘉靖不满足于追认自己父亲为皇帝,还要让他爸爸兴献王朱祐杬得以进入“太庙”。但那并不容易,其难度不亚于“大礼仪之争”。



因为自古太庙也是有严格制度的。

《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太)祖之庙而七。

《礼器》:“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

简单说,就是太庙只能供奉七个老大,除了太祖以外,其他宗字头的老大必须遵循“父昭,子穆”的原则,超出这个关系的,就要请出太庙正殿,但是太祖不一样,不论风吹雨打“万世不祧”,一直稳居太庙正位。

明朝的制度,太庙增员到了九个,自太祖朱元璋已降,太宗朱棣、仁宗、宣宗、英宗、代宗、宪宗、孝宗、武宗,正好九位老大,满员了。而嘉靖本人对父亲的名分极为看重,一心想让自己死去的父亲入太庙,为此不惜发动“大礼仪之争”,追认一天皇帝也没有做过的已故父亲为“睿宗”皇帝。之后更是通过“制度创新”,把大明朝第二大神朱棣的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直接与太祖归入第一梯队,永居太庙正殿,于是“宗”字就能腾出一个空位,让自己的父亲卡位成功。



费尽心思的嘉靖帝很聪明,即抬高了朱棣,又实现了理想,感觉从此走上了人生的“癫疯”。而明成祖就这么“诞生”了。不过,朱棣本尊应该对此不怎么开心,因为嘉靖二十年四月太庙发生了火灾,这应该是“原”太宗文皇帝朱棣的怒火吧。

5

文/炒米视角(更多精彩请点击关注)

《明史》里讲,朱棣原本的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长陵。直到嘉靖十七年九月,嘉靖皇帝把朱棣的谥号改成了”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成祖。

在现在人的眼里,那么长的谥号都记不住,还要该来改去,还有祖宗祖宗,分那么清干嘛?但实际上,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内涵机理关系到权力和命运!

首先我们看下”祖与宗“的区别!所谓开创为祖,守成为宗!朱棣在历史上比较特殊,他似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藩王造反最终做成皇帝的,所以从他守成朱元璋的基业的角度,可以叫宗。但是他其实也是一刀一枪打下的 江山,所以叫祖也能说得过去!

但是嘉靖皇帝为什么要改朱棣庙号呢?从来都是活人拿死人做文章,问题的根子在活人身上。我们知道嘉靖皇帝他和其他儿子继承老子位置的情况不一样!他也是藩王入京,他的堂兄正德皇帝无嗣。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他入京继位!关键是正德皇帝连个嫡亲兄弟都没有,只能找堂兄弟。内阁像杨廷和那帮老头子,千挑万选,选了兴献王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他们觉得你的皇帝位子几乎就是捡来的,一个小屁孩,还不得千恩万谢,我们说啥你就听啥!可是、但是玩了一辈子鹰的一帮老头子被鹰啄了眼。

嘉靖皇帝是个少年老成的权谋高手!他为了争取和维护自己的权力,他懂得在什么地方着手,而且进退有据,懂得什么是底线,坚决不能让步;什么是可以妥协的,不至于撕破脸皮!正是因为正德皇帝的爹不是嘉靖的爹。所以一帮内阁老头逼着嘉靖叫自己爹妈为叔叔婶婶!着实没把皇帝当皇帝,完全就是在欺负小孩子!所以嘉靖皇帝知道,此刻一旦认怂,这辈子都要被这帮人牵着鼻子走!所以最终一手策划了著名的”大议礼“事件!为了给自己给自己的父母争名份,活生生地把自己锻炼成了一个礼学大家!其实是他对礼学感兴趣吗?当然不是,而是他要为自己的统治权找法理、找道德依据,从而巩固其对明帝国的统治地位!嘉靖的前半生几乎都在做着这样一件事情,所以当内阁当百官都最终臣服于他的时候,他就开始炼丹修道,以求长生不死,继续荣华富贵!

而那个让他认为彻底找到合法依据的点就在为一个死人改庙号!这个死人就是朱棣。改朱棣”太宗“为”成祖“,那么像他这样藩王继位就有了合法依据了!这个对于我们现在礼学知识浅薄的人,感觉完全没有逻辑合理性。但是在儒家的礼学体系下,这叫“根正苗红”!

6

开创为祖,继承为宗。明成祖朱棣继承帝位,没有经明太祖朱元璋认可,而是从其侄子建文帝朱允炆那里夺得的,可以说得位不正。朱棣自己却很怕别人说自己皇位不是合法继承的,就在临死时,遗嘱自己庙号为太宗,以彰显自己得国正统。到了嘉靖帝,也是藩王入继,但他的得位和朱棣大不相同,朱棣得位,那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自然实权在握;而嘉靖就不一样了,藩王本来远离朝堂,是杨廷和等在朝实权大臣迎立的,朝权自然在当朝大臣一边,如果嘉靖不争权,就只能做傀儡皇帝。嘉靖不甘心,就想法要把权力夺过来。用什么办法呢?嘉靖和其身边的人就想出了这么一出“大礼仪之争”。所谓“大礼仪之争”,分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将自己已逝的父亲改为皇考睿宗皇帝,以显嘉靖得国之正。经过争论,嘉靖取胜,赶走了有实权的杨廷和等大臣。第二阶段是嘉靖父亲入配享明堂之争。如果将其父入明堂配祭,明堂享祭牌位已满,除称祖的不能出明堂外,可将关系最远的一个挪位出明堂享偏殿祭祀,那样最远的朱棣作为明太宗,就得搬离明堂。要知道不是朱棣,嘉靖一脉可是永远难做皇帝的,嘉靖是万不敢将朱棣搬离太庙的。于是嘉靖就将明太宗改明成祖,与太祖朱元璋一起,永享明堂太庙之祀,将明仁宗搬离,这样就可将其父入享太庙了。一个藩王违制定为皇考也就罢了,又要配享太庙,真是太有违礼法了。因此遭到不少大臣反对,嘉靖软硬兼施,最终又取得了胜利,不仅牢牢把握了朝政大权,也使群臣从此屈服。杨廷和等人本来想通过迎入老实巴交的嘉靖,控制朝权,不想嘉靖却是表面老实内有城府的玩权高手,反而在嘉靖面前一一认栽。当然嘉靖虽然搞了个“大礼仪之争”,取得了朝权,但却不是个励精图治的主,在嘉靖一朝,可圏可点政绩了了。

7

朱棣“靖难”成功,废除“建文”年号,不承认朱允炆的皇帝身份,将自己作为朱元璋的直接继承者。朱元璋的庙号是太祖,朱棣称太宗,合情合理。其后的明朝皇帝,没有谁觉得不妥,朱棣一朝的实录,也一直叫《太宗实录》。

情况在朱厚熜,即嘉靖即位后发生改变。朱厚熜和朱棣一样,是以藩王身份入继大统,且不顾群臣强烈反对,将自己的生父追谥为皇帝。这个时候,朱厚熜就想到通过抬高朱棣,来增加自己的合法性。于是在嘉靖十七年,朱厚熜下诏称:“我国家之兴,始皇祖高皇帝也,中定艰难,则我皇祖文皇帝也,二圣同创大业,功德并焉,宜同称祖号”,接着话锋一转,“我皇考献皇帝躬备大德,是以延及朕身,入嗣祖位,宜荐宗称矧”。

上面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朱棣(文皇帝)功劳很大,不在朱元璋(高皇帝)之下,一样有资格称“祖”;而朱厚熜的父亲朱祐杬(献皇帝)因有“大德”惠及子孙,才让朱厚熜有机会当上皇帝,那么也应该有资格称“宗”。于是,朱棣的庙号由太宗变为了成祖,朱祐杬也乘着东风,获得了睿宗的庙号。同时,朱棣、朱祐杬的谥号也都被加长。

图:嘉靖为生父“睿宗献皇帝”朱祐杬修的明显陵

对于朱厚熜的做法,后世人大都不以为然。清人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引用宋高宗故事说,赵构死后,洪迈曾建议给其加世祖庙号,但大臣尤袤反对,说“光武以长沙王后,布衣崛起,不与哀、平相继,称祖无嫌。太上继徽宗正统,以子继父,非光武比。”就是说,汉光武帝刘秀白手起家,重新打下的江山,当然有资格称世祖,至于赵构是继承父亲宋徽宗的法统,不能和光武帝比。

说完这个故事,王士禛反问道:“明嘉靖十七年,加上太宗庙号日成祖,岂未闻袤之言耶?”在明朝的官方宣传中,朱棣继承朱元璋,原本是合法的,一旦改为成祖,反而坐实了朱棣造反,夺取江山的事实。

8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为什么朱棣会从明太宗变为明成祖呢?

如果是一般的皇帝,如果有子孙给立祖,那么肯定高兴坏了,就像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武功均有作为,并且开创了大唐盛世的皇帝,都没能称“祖”。但是,朱棣要是泉下有知的话,肯定得把嘉靖带走。

要知道朱棣是篡位登基当皇帝的,登基之后不承认朱允炆的皇帝身份,而是千方百计的说自己是嫡子身份,连生母都不认了,非说自己的马皇后所生,开口闭口就是我皇考皇妣,以正自己的法统。

到嘉靖的时候,嘉靖把朱棣的庙号从太宗改为成祖。关于嘉靖为朱棣改庙号的原因很多,下面就来分析分析。

因为嘉靖是旁支夺嫡,所以他的父亲没当过皇帝,但是古时候都讲孝道,自己当了皇帝,肯定要追封自己的父亲啊,在追封自己的父亲为皇帝后,嘉靖还想让父亲进太庙,在明朝只有称“宗”才能进太庙,而嘉靖又是一个十分迷信的皇帝(嘉靖之死就是因为吃丹药中毒造成的)。

但是,当时的大臣都不同意,当时的权臣严嵩还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嘉靖的父亲可以称宗,但是不能进太庙,嘉靖还是不满意。

而且,太庙中的名额已经满了,依次分别是太宗,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机制如嘉靖,灵机一动,将朱棣的庙号从太宗改为成祖,这样自己的父亲也能进太庙,而不用把太庙中的某一位给挪出来了。

按照嘉靖的说法:我太宗当皇祖初定之中,又值建文所坏复兴起之,便是再创一般。今同太祖百世不迁此,乃报崇之正。然称号太宗未免无异于列圣,当以祖字列之,庶见其宜也,此人情之真焉。夫何谓古以祖有功而宗有德,令概以宗尊之,太宗所谓有功者焉可同宗称之,此当别之者也云。

于是朱棣就成太宗改为成祖了,还有人说,嘉靖本身就是旁支夺嫡,怕别人非议,于是就把朱棣的太宗改为成祖,表面上是尊称,其实暗示咱大明王朝早就有旁支夺嫡了,我这也算正统了。

不过,祖有功,宗有德,以朱棣的文治武功,都北京,修大典,下西洋,征四夷,兴盛世,说他为“祖”也并不为过。

就如同后来的康熙,已经是清朝的第四任皇帝了,雍正还是称他为“圣祖”。

9

这是世宗嘉靖皇帝改的。世宗是武宗的弟弟继位的,想自己的父亲进太庙。

一般来说,按照礼制,天子七庙,“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礼器》:“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

这个意思是说,太庙正殿中只能供奉七个皇帝,除了开国之君(一般是太祖)外,其他皇帝的牌位都是“亲尽则祧”。

什么叫亲尽则祧?“父为昭,子为穆”,与现任皇帝的关系疏远了,就得被祧,所谓的“祧”就是把牌位从正殿中挪出来,放到太庙后面的偏殿(称为“祧庙”)中单独供奉。

朱厚熜不仅把自己父亲追认为皇帝,还想他进入太庙,但到了世宗这里,太庙人数占满了,就得挑一个去祧庙

明朝礼制不同,太庙供奉九位皇帝,朱元璋肯定是不能动的,在疏远就是朱棣了,但动朱棣他也不敢动啊。

于是嘉靖十七年九月,改朱棣的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则改为“成祖”,

这样可以使他与朱元璋并称祖,同为“万世不祧”之君,在太庙正中供奉。

朱棣之后,就该轮到朱棣的儿子,仁宗朱高炽了。于是徐阶等人也上书说“今仁宗为皇上五世祖,以圣躬论,仁宗于礼当祧”,于是兴献王成了睿宗,于嘉靖二十九年入太庙,而仁宗则被祧出来放进了后殿。

10

综合来看是个礼制的问题。

按周礼,天子建七庙,供奉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但王莽还建过“九庙”。至魏晋,每庙一主变为一庙多室、每室一主的形制。魏有四室,晋为七室,东晋增至十室至十四室。至唐代,定为一庙九室。明清亦沿袭一庙九室,另立祧庙之制。亲尽则祧迁。

嘉靖帝继位后,太庙里已有这些先帝:①太祖洪武帝、②太宗永乐帝、③仁宗洪熙帝、④宣宗宣德帝、⑤英宗天顺帝、⑥宪宗成化帝、⑦孝宗弘治帝、⑧武宗正德帝。

注:建文帝和景泰帝是没有庙号的。太子朱标追认的皇帝称号,也被四弟取消了。

在大礼议之争中,以藩王入嗣大统的嘉靖帝,极力提高生父兴献王的政治地位,但争得庙号是十七年以后的事情了。

「嘉靖三年加称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建庙奉先殿西,曰观德殿,祭如太庙。七月,谕去本生号。九月,诏称孝宗皇伯考,称献皇帝曰皇考。四年,修《献皇帝实录》,建世庙于太庙左。六年,以观德殿狭隘,改建崇先殿。七年,加上尊谥曰恭睿渊仁宽穆纯圣献皇帝。十七年九月,加上尊谥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庙号睿宗,祔太庙,位次武宗上。明堂大享,奉主配天,罢世庙之祭。」

这时嘉靖帝把生父兴献王的睿宗牌位放入太庙,按九个小室来分析,恰好还有一个位置。但他死后,太子继位则会面临尴尬。因为按照亲疏远近,要把太宗朱棣给请到祧庙中去。但朱棣是造反夺的皇位,没有这位祖宗,也就没有后来他们这些儿孙皇帝了。于是才有了改宗为祖,万世不祧。(推测原因,没有明确书面记录)

嘉靖十七年九月,嘉靖帝下诏:“我国家之兴,始皇祖高皇帝也,中定艰难,则我皇祖文皇帝也,二圣同创大业,功德并焉,宜同称祖号。……我皇考献皇帝躬备大德,是以延及朕身,入嗣祖位,宜荐宗称矧”。 于是为朱棣改上尊谥曰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成祖。

图是明末的一张太庙图,可以看出来,把仁宗和宣宗给迁到祧庙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