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要求同志,凡标点符号用不对的问题,就别邀请我作答了。让那些南阳砖家自问自答、自说自话好了。??????
俗话说得好:“宁跟读书人打一架,莫跟泼妇说句话。”想批臭习凿齿,口气大了吧?谁能穿越到一千多年前去批臭东晋习大国史呢?真做到了,至裴松之作注时会恭恭敬敬写上“据南阳市砖家所言,亮躬耕于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解放路666号”,而非“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况且《诸葛亮集》夲由陈寿整理,还不知道“臣夲布衣,躬耕于南阳”这句话吗?事实上《出师表》就出自《三国志》。那为什么陈寿在著《三国志》时还要说“依荆州刘表”、“避难荆州,躬耕于野”呢?【“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臣寿等言:……,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
大家都知道刘表的荆州治所在襄阳,说成“依宛城张绣”或者“玄死亮躬耕于宛城”不是赤裸裸地篡改陈寿《三国志》,在编造谎言吗?“躬耕于荆州(襄阳)之野”,能“野”到三百里外的“宛城”吗?真佩服南阳砖家的神逻辑!照这种野法,韩国人说“躬耕于韩国”,诸葛亮是韩国的,完全没有问题!所以持“南阳说”的砖家人品有问题,最起码是“屁股决定大脑”。
再来看,“邓县隆中”与“躬耕于南阳”矛盾吗?查《汉书.地理志》,荊州七郡之南阳郡辖邓、酂、阴、山都、蔡阳等县(这些今都在襄阳境内),你能说这些县不属“南阳”吗?严格上说,《汉书·光武帝纪上》“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汉书.张衡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都没有疑义,不用争辨。
当然,我们不能苛求诸葛亮未写明“躬耕于南阳邓县”,那是在外地给后主上表,又非填户籍档案。但在《隆中对》中明确说过“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即“宛(城)”已归曹待时机成熟宜北上取之!诸葛亮说的没错,是南阳人在断章取义,专挑对已有利的!
今襄阳隆中不是“始见唐宋文集”由“诸葛庵”演变而来的(见嘉庆《南阳县志》),更不是习凿齿取的名。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未尾有【蜀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今我来思,觌尔故墟。……)】此《立碣表闾》之事发生在西晋永兴年间,早习凿齿亲至隆中考“亮宅”作铭文七十年,时习凿齿尚未出生。这时怕又有南阳砖家出来扯,以《尔雅》“宛中,隆”来附会宛中也是“隆中”,以实例释“隆”的辞书能这样用,天下人皆佩服南阳砖家的零智商!这又是在赤裸裸篡改裴注《三国志》对隆中地名的记述!想成为“隆中”很简单,申请成为“分号”即可,何必这么可怜地造假呢???????
况且九十年代前南阳政府相关部门即承认“躬耕地”是“传说”:
语文不差的高中孩子,通读裴注《三国志》诸葛亮传,都会得出“躬耕于荆州(襄阳)之野”、“邓县隆中”的结论!否则只能去上“野鸡大学”了。
诸葛亮的原话,“躬耕于南阳”只是上半句,还有下半句“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南阳人喜欢依“躬耕于南阳”,把单独一个诸葛亮扯到“荆州”数百里外依附张绣和曹营,让他远离荆州的亲朋师友甚至隆中家人种种社会网络,孤苦伶仃在卧龙岗种地,在牛车泛滥的时代,不是有病吗?东汉末中原大乱,南阳世族纷纷南下避祸,连李严也跑到巴蜀去了,先于荆州皇叔势力在益州掌权,知道不?
还自说自话,天天跟襄阳吵黄架,有意思吗?南阳砖家写的文章有价值吗?不都是在断章取义篡改《三国志》、否定《裴松之注》吗?干这种事儿的人,人品都有问题,谁还敢看你文章呢?况且你们那种逻辑写文章,不又是在编故事祸害人吗?史都否定了,你的文章所依者何?!一群连史都读不懂或不愿读懂的南郭先生,造讹传讹!天天蛊惑制造网络暴民,其心当诛!
为何不整简单的:直接穿越到两晋、北朝北魏、南朝宋,把陈焘、习凿齿、裴松之、郦道元、范哗等全都给宰了,自已想咋写咋写,岂不快哉!纯属给南阳历史文化名城抹黑,给河南人民抹黑,丧心病狂。
历史问题,历史自有答案。你读不懂就不要谈,你断章取义就更不该谈。“躬耕之争”的话题该结束了,各种手段都用尽了还是证明不了“宛城卧龙岗”是躬耕地,伤害的不是襄阳,而是南阳!
所以南阳卧龙岗门口还缺一块石头,上书“天下有变,以向宛洛”,才是对诸葛丞相的尊重!至于“以( )”是什么,天下读书郎皆曰:荆州之军。声摧妖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