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一直打到底,先不说能不能打败英军,清王朝的统治能不能继续稳固,都是问题。
南京是两江总督的驻地,清王朝江南财富之地,分量特别重。而清王朝从虎门,厦门,定海,宁波,镇江,一路打到了南京城下。
这下就尴尬了。
皇帝已经严令沿海督抚严加防范,甚至道光皇帝还用缓兵之计,让英人暂退,给了当地守军足够多的准备时间。但是,清军分驻各地,集结效率很低,都打成了添油战术。
南京地位重要,一在经济,二在政治。
经济上,北方为都,实靠南方物资转运补充给养,大运河开发出来其中原因即是为此。
政治上,南京为东南半壁核心城市,一旦为贼所据,分庭抗礼,朝廷心腹之忧。
即使英军攻不下南京城,就在南京城上砸下几个炮弹,也会造成大清武力衰退的印象。
清朝统治中国,靠的并非仁政,而是军事威慑和文化压制。一旦军事上的虚张声势被戳破,对清朝来说,意味着政治破产。
稳定大于一切。
清王朝承担不起全国军队调动造成地方上控制力度减弱从而给其他民族起义造反的机会而形成的混乱局面的后果。
英军劳师远征,打到南京也打不动了,人数毕竟太少,清王朝又太大,根本打不过来。英军还没准确的洞察到自己所具备的多米诺骨牌的力量,在对现实做出判断后,选择了和谈。
清王朝也不想打,真打下去,也肯定能赢,但是如果花费太大力气赢了这场战争的后果,谁也不能预知,至于香港岛和2100万银元的代价,并非不可接受。以后清王朝的各种对外战争,决策者往往都会出于类似的顾虑而造成战场的被动。
有人说,中国官场腐败,海禁废弛,清朝不具备打赢的条件。
可是,同期在阿富汗,英国人派遣了1.6万人,结果全部损失。在中国战场的英军,不足阿富汗战场的一半。而清王朝之大,战争潜力之强,要远远大于阿富汗。之所以不战,不是不想打,而是不能打。
为避免出现更为不利的局面,清王朝就此匆匆了结了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