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改革是一个系统性,多方位的改革。国家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得到了有效缓解。
一、建立全民医保制度,医疗保险由期初的单一的职工医疗保险,逐步开展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现已合并为居民医疗保险),实现了医疗保险全方位全覆盖。居民医保是由财政与参保人员共同分担,财政拿大头,个人出少部分资金。在个人出资方面,各地还有许多的减免政策,比如,我所在地80岁以上的老人个人应承担的由地方财政代为缴纳,个人是不缴一分钱的;特殊群体,农村独生子女家庭都有相应的减免政策。
二、建立公共卫生服务制度。财政投入资金也由2009年的每人每年9元、2010年的每人每年15元,逐年递增,到今年应是每人每年60一65元了。这项制度的建立,改变了人们的传统健康意识。特别是健康教育宣传,慢病管理,老年人管理等具体措施的实施,人们认识到了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对自己的健康管理也由原来的重治疗,到现如今的防治并举,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
三,基层医疗体制改革。改革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的是自负盈亏经营方式,经营收入与医疗费用直接挂钩,医疗收入高,职工的收入水平就高,反之,收入水平就低。势必导致有些不合理的治疗存在。改革后,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核定收入,核定支岀、结效考核,差额补助”的财政补助政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能也由原来单一治疗变为防治结合的医疗模式。
四、健立基本药物制度。首先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药品省级集中采购,零差销售制度,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公立医院也实行了药品零差价销售制度,有效地扼制了以药养医。
五、公立医院改革,改革前,财政对公立医院基本实行的是定额补助政策,改革后。人员支出部分离退休人员费用全部由财政负担,在职人员的费用也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同时在医院的基础实施建设,医疗器械釆购等方面给予专项补助,有了资金的支持,医院可以在加强医疗管理,提高治疗能力,服务水平上下功夫,更好地服务患者。
当然,任何新生事物的发生,发展都会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医改也如此。
实施基药期初,一方面基药目录与基层医疗人员用药习惯不相适应。另一方面基药目录品种少只是307种,而且还不能及时采购到药品,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度因药品短缺,开展医疗服务受阻现象的发生,但随着基药品种的增加,这一现象很快得到解决。
目前基层医疗机构仍存在医疗人员不足,技术力量薄弱,医疗设备相对滞后等现象。相信随着医联体制度,医疗集团健立完善这些不足之处会有所改进。
至于工资待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就是楼主指的卫生院)执行的是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标准,村(社区)机构实行的是政府购买服务政策。
说明:以上医疗机构不包括私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