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书生进京赶考,一般人能走多少里路?这个问题在交通发达的新时代,年轻人恐怕较难回答得切合实际。我因文革时期徒步串联,曾经连续步行十几天,一天最多行走过138华里,最少一天也有70∽80华里。这恐怕与上京赴考有点类似。题友没问清是每日平均还是最多行程?根据个人徒步经历,每天行程是会受客观因素影响的:一,天气变化;二,本人身体素质;三,考期临近时间(时间近,恐怕要走得快些);四,路途中的旅店远近(如果当天走50华里左右就有旅店,若不住则需再走60华里,况且随行佣人肩挑着书及生活用品等);五,古代书生大多是有钱少爷、公子;穷人能读得起书的极少。料想他们自小娇生惯养,一日行程不会太远。太远了,身体吃不消。六,其它影响行程的原因……。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如果是富家子弟,恐怕平均行程是在50华里之内;若是穷书生,为节约盘缠,身体素质也相应较好,平均行程最少在80华里以上。

浅见勿喷!

最佳贡献者
2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从隋代开始,一直至清代末年持续1300年。全国各地举人学子,从天南海北,四面八方汇聚到当朝的京城赶考。由于古代科技、交通条件所限,学子家境富裕的还好,可以骑坐骡马舟车,佣人书童相伴,大把金钱支撑,一路欣赏湖光山色,倒也象出游般轻松自在;而多数家居边疆、农村、山区的穷苦学子,条件较差,路资银两少之又少,只有徒步而行,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一路前行,一路奔波,往往要走上数天数月。每天行走几十华里就不算慢的。当然,富人子弟家的考生,就比较?洒轻松气了。车马舟船之速度快许多,日行百十里,很快到京城。十年寒窗苦读,期盼金榜提名。

3

提此问题者,可能对古人进京赶考不了解。古人进京赶考是会考考贡士,殿考考进士,这是人生入仕的大考,京外的举人、贡生都会高度重视,提前数天或坐船或骑马到京城租住旅馆(个别离考场近的京外考生也不会当天步行)。因此,谈不上赶考一天能走多少里路了。至于京城里的离考场近的考生也不叫进城赶大考了。京城里考秀才、考举人,也不叫进京赶考了。

4

有钱家可骑马还有书童陪。估计比步行快点吧?还有一个问题要考虑,就是住宿问题,要不注意会出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滴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