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兔死狗烹”的悲剧一再重演。许多封建王朝的开国功臣都难逃被诛杀的下场,因为飞鸟被射尽以后,弓箭就没用了,兔子被捕杀完了,猎狗就没用了。天下平定了,那么将领们的兵略,谋臣们的智慧,反而让统治者感到害怕,这就是所谓的“功高震主”。皇帝最怕别人造反,而死人是不会造反的。可是在光武帝一朝,未杀一个功臣。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开国之勋臣,光武帝一个未杀
在汉明帝时,绘中兴功臣二十八人画像于南宫云台,号称“云台二十八将”,这些是对东汉开国功勋最著的功臣。二十八将分别是:邓禹、吴汉、贾复、耿弇、寇恂、岑彭、冯异、朱祐、祭遵、景丹、盖延、铫期、耿纯、臧宫、马武、刘隆、马成、王梁、陈俊、杜茂、傅俊、坚镡、王霸、任光、李忠、万脩、邳彤、刘植。后来又补充了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四人,共计三十二人。
二十八将也好,三十二将也好,这只是一份不完整的清单。有几个重要的人物没有列入名单中,比如马援、来歙等人。在这些将领中,有些人是死于战场,比如来歙与岑彭都是在攻打公孙述时遇刺,马援是在平定南蛮的战争中染病身亡,其余大多数人都得以善终。开国功臣中,光武帝不曾杀害其中的任何一人。
第二,不杀功臣,与光武帝的修为有关系
为什么在历代反复上演的屠戮功臣事件,在东汉却得以避免呢?这显然与光武帝刘秀的修为有关。他从来不是一个嗜杀之人,而是一个重感情、重交情的人。作为一名帝王,他并非冷冰冰的,而是富有人情味。
他把这些功臣视为兄弟,推心置腹,在他的私人信件中,并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式,他自己称呼“吾”而不是使用“朕”这个字眼。他所受的儒学教育,让他有“仁慈”之心,甚至在写给隗嚣、公孙述等对手的信件中,仍然流露出情真意切。光武帝的胸襟宽广,只要是真心投诚,既往不咎。包括曾经参与杀害其兄刘縯的朱鲔,他仍然接受其投降而不追究杀兄之仇。在来歙、岑彭等爱将遇刺后,他写信给公孙述,强调只要投降,不必顾虑东汉政府会秋后算账。即便对于敌人,能不杀的,他也不愿意杀,更何况对于功臣。
第三,光武帝不担心功臣造反吗?
这里我们还要讨论一个问题,光武帝就没有担心功臣造反吗?
事实上,光武帝就遇到几次严重的叛变事件,包括彭宠、庞萌等人的叛变。吴汉曾经是彭宠的部将,而庞萌则是光武帝认为可以托孤的大臣。刘秀信任到认为可以托孤的人,居然都叛变了,还有什么人可以值得信任呢?然而,刘秀没有受这些人叛变的影响,吴汉曾是彭宠的部将,可是刘秀照样信任;马援曾是隗嚣的部将,刘秀没有怀疑他的忠心。这就是刘秀非凡、伟大之处,这种胸襟,确非常人所有。
第四,广博的胸襟来源于自信
那么这种胸襟又是从哪来的呢?是从自信中来的。
刘秀的自信,源于他非凡的才干。他不仅能驾驭将领,也能带兵打仗。他初出茅庐时,便以昆阳之战而声名远扬,此役可列为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战例。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刘秀的军事才能更是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诸葛亮曾评价他说:“光武神略计较,生于天心,故帷幄无他所思,六奇无他所出。”就是说光武帝的英明神武有兵略,这是天赋,运筹帷幄、妙计奇谋都在众人之上。
这种军事天赋给予他强烈的自信,自然不会因为手下大将的战功卓著而严加防患。反观汉高祖刘邦,被韩信称为最多只能统率十万大军,而韩信则自称带兵是“多多益善”,这怎么能让刘邦吃得好饭、睡得好觉呢?
第五,光武帝有驾驭诸将的能力
在刘秀身上,有一种豪侠的气质,这也使他极富个人魅力。正是这种气质,吸引着许多优秀的人才汇集到他的身边。
刘秀对诸将领有很高的驾驭本领,他从不吝惜于赞美之辞。比如他评价邓禹:“谋谟帏幄,决胜千里。”当诸将领纷纷谈论自己功劳时,贾复总是不言语,刘秀就说:“贾君之功,我自知之。”论及耿弇平齐时,赞叹道:“有志者事竟成。”冯异破赤眉,刘秀赞其:“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诸如此类,举不胜举,都可以看出刘秀十分懂得赞赏别人,并以此来激励他们。反过来,这又使得诸将领更加效忠于他。
在平定群雄后,刘秀偃武修文,未尝不是削弱诸将权势的一种手段,引导他们从武转向文。这种手段,比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要高明。事实上,自从平定公孙述后,列侯之中,除邓禹、李通、贾复等人得以参议国家大事外,其作功臣皆不用。由是可见,刘秀也并非毫无防患,只是手段太高明了,所以有了皆大欢喜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