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为什么图书馆里很多同学都很努力复习考研,但大部分人却考不上呢?

为什么图书馆里很多同学都很努力复习考研,但大部分人却考不上呢?

2020-11-19 00:31阅读(59)

为什么图书馆里很多同学都很努力复习考研,但大部分人却考不上呢?:努力不一定有结果,有的人努力只是表象并没有用心,强中自有强中手。图书馆复习考研的人很多

1

努力不一定有结果,有的人努力只是表象并没有用心,强中自有强中手。

图书馆复习考研的人很多,但很多只是随波逐流者,占着“茅坑不拉屎”

如果你去到每一所大学图书馆,特别是早上六点多的时候,图书馆还没有开门,门口就排起了进图书馆的长队,他们都是来图书馆占座复习考研的。进入图书馆你会发现每一张桌子都堆满了复习考研的各种资料,给人感觉就是这些学生很用功。的确现在的工作压力大,毕业即失业不是什么新鲜事,考研是暂时规避就业压力,未来某好的发展的一条道路,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参加考研,不断努力复习,这样的学生有很多。

但是有的人参加考研是没有目的的,人家考我也考,这就造成了很多人天天去图书馆占座,或者一直占着座位,人却不见踪影,使得图书馆的座位不够用,使用效率降低。这些人肯定是考不上研究生的。

考研是选拔性的考试,不是努力就能考上,总有人去“垫背”

虽然每年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和考研人数增长比,仍然是“僧多粥少”。考研和高考是一样的,通过考试把那些成绩好的学生选拔进研究生队伍。所以在录取人数不变的情况下,折优录取。有的人说我已经很努力了,但为何考不上,其实你努力有人比你更努力。

其次考研得讲究方式方法,考研的内容还是蛮多的,包括专业知识、数学、英语、政治。关键考研没有人教你复习,完全是靠个人自主复习。特别是专业科目,没有真题,你都不知道要考什么内容,需要你去联系报考的学校学院,师哥师姐购买复习资料,了解考试内容。否则你再努力复习,也只是纸上谈兵,没有结果。

写在最后

对于本科毕业生来说,考研不是唯一选项,很多人已经可以去工作。有的人考研只不过是给自己增加一个选择,有“投机”的意味在里面。看似都在考研,都在努力,实则没有用心、用力,结果就成为考研的“垫背”。

2

你好,请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图书馆里很多同学看起来都很努力,起早贪黑,悬梁刺股,很是勤奋。但是,你如果去图书馆里面转一圈,就会发现,很多人都是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玩游戏的有之,聊天的有之,刷微博刷抖音的有之,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在认真学习的。

我把这种现象叫做“假勤奋”,有些人只不过是换了个地方消磨时间,欺骗自己“啊,我又学习了一天”而已,其实他们的学习效率非常低下,根本就没有进入考研应有的那种状态。

当然,从客观上说,随着考研人数的逐年增加,考研的难度显然也是水涨船高的。仅仅五年时间,全国的考研人数就翻了一番,超过了四百万人,这使得考研的战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激烈的竞争也使得每一年都有很多人落榜。

事实上,考研能不能上岸,取决于明里暗里很多因素:学习的努力程度,个人的天资,目标学校的考研难度,甚至家庭的背景,运气的好坏等等。如果有人没有顺利上岸,那并不能一概而论的说是这个人本身的问题。

比如说,去年(2020年)宁夏大学人文学院,为了留出招生指标招收调剂学生,给几乎所有的一志愿学生“中国文学”(811)科目都打了不及格,让成千上万的考生一年的努力付之东流。这些学生莫名其妙就成为了学校“招生策略”的牺牲品。遇到这样吃相极其难看的流氓招生单位,我们考生纯粹就是刀俎上的鱼肉,一点反抗余地都没有。因为这样的原因而没有上岸,只能说是运气太差了,不是这个考生本身的问题。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3

这个问题涉及很多方面,考不上也不一定是不努力,我分析主要有3方面。

首先,是自己的原因。本来学习的底子就差,考研的专业、政治、英语,有些甚至涉及数学专业,就算是经历了4年的大学学习,说句实在话,有些人的天赋确实是很低。

再次,是报考失误。因为对自己学校不满意,就要完成学校的逆袭;还有些明知道学校坑,歧视双非院校还要报考。

最后,是个人努力,这个也是最重要的。有些人在考研的过程中假勤奋,感动自己式的,不注重学习效率,觉得每天打卡就肯定有收获。

我自己考研也算是挺传奇的,当个失败案例吧。

2011年山西文科高考,由于生病地理历史两门大题没做,数学两道大题也没做,原本稳上重本的水平,总分518分上了省内二本地理专业。

大学比较爱玩,四六级没过,整学期的旷课,可以说是学渣中的学渣。大三后半学期准备跨考历史,历史大纲都刷了很多遍了,考研前让劝退重新学习地理。

考研前4个月,我没有准备数学、英语、政治,甚至每天玩英雄联盟,在考研教室睡觉。但是在考研前3个月的时候我女朋友和我说,考不上研父母让分手。所以我从2014年10月1号开始准备,每天发疯一样的自闭学习,报考院校选了山西大学,最后成绩是理学英语一61,政治69,数学50分放弃,250分的专业考了220。

从我的经历中得出:考研的时候信息准备不足,信念不坚定;对待考研不够勤奋,导致前期学习节奏很乱。

最后能成功主要靠高中底子实在太好了,英语一和政治我都没复习,成绩还挺不错的;报考学校属于双非,竞争压力不是特别大;数学占比小,虽然350分的总分不算高,但是我是自然地理学专业,相对来说学科大冷门。

以上分享希望对大家有用。

4

很正常,并非努力就会成功,况且这里面分几种情况:

1、很努力复习,但是报高了。我们上届就有这种情况,该同学很优秀,怎奈报得高,没上去。

2、单科成绩不够。

3、初试通过,复试被刷。这种情况也很常见。

但是不能因大部分同学没考上,就否定了考研的意义。

5

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值得探讨。

的确,每年都有很多考研的同学很努力,通常去图书馆复习的同学,几乎每天都早早在图书馆门口排队等待开馆,一整天都泡在里面复习备考,直到晚上闭馆才离开,但很多人考研结果依然不理想,最终大部分人依然名落孙山。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3条原因。

1、全国整体考研难度不小。考研这事儿,和高考有差异。高考是考普通大学不难,难的是考名校;考研则是考上也不容易,考名校更难。

尤其是,这几年考研竞争越来越大,报考人数直线攀升,从2019年的285万,到20年的341万,再到今年超过400万(有人说今年报考人数是422万,但目前尚未有权威媒体发布确切数据,暂时存疑,但超过400万是基本可以确定的),从全国平均录取率来看,2020年的考研全国平均录取率大约25%,今年的录取率显然会低于这个数据,只有大约20%,也就是每5个考生只有1个能成功。

从宏观的角度,决定了大部分人考研不能成功。



2、报考目标不太合理,导致失利。这个目标,既包括目标学校,也包括目标专业。

从学校来看,由于就业竞争加剧,社会对名校越来越看重等因素,使得考研“扎堆”名校成为一种显然易见的现象,太多人考研把眼睛盯在了985、211名校身上,不少人罔顾自身实际情况和考研大环境的严峻,比较盲目地追逐名校,追逐相对于自身过高的目标,最终导致失利。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司空见惯。

常见的情况是,很多普通本科考生去冲击211甚至985,最终差距较大,导致失利;以及,不少211、985考生去冲击顶级211甚至一流985,最终因为竞争太大而失利。其实这些同学备考用功,本身实力并不差,其中部分人甚至实力很强,但因为目标不合理而失利。

比如我认识的一个学弟,本科财经211,以清华五道口为目标,考了两次,都失利了。实际上,这位学弟本身实力很强,两次考研初试都接近400分,如果不是报考五道口,而是选择其他985、211,基本上第一次就可以成功。

从专业看,同样存在“扎堆”的问题。当前很多考生喜欢跨考,造成热门专业“扎堆”的现象。比如,经济类、法学类、管理类、计算机类、学科教育类等当前热门专业,报录比都很高,竞争很大,这种现象的结果,必然是绝大多数人会失利。

3、对考研本身理解不够,导致虽然备考努力,但成效并不很大。这个考研本身,既包括作为大型选拔性考试的实质,也包括考研对考生的内在要求

前者看,考研作为选拔性考试,优胜劣汰自然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准则,而这,对于个体而言,就主要体现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专业之间的报考者之间的竞争,所以,合理选择目标,选择合适的竞争群体,尽量发挥自己的优势,以便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是考研成败的关键性要素之一。盲目追求名校和热门专业显然是不可取的。



后者看,考研是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具有良好综合素养的考生,是考研对考生的内在要求。这个综合素养,不但体现在考试能力上,还体现在是否具有比较开阔的视野,良好的学科思维,以及是否具备一定的学术经历和基础等。只有这些方面组成的综合素养的强大,才容易成为考研的优胜者。

题主所说的那些天天努力在图书馆复习备考的同学,其实主要是提高考试的能力,这当然是必需的,但很多时候,仅仅这样是不够的,所以,很多人考研不能成功,也是难免的。

综上,在考研大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仅仅努力备考是不够的,要尽量提高自己的考研成功率,一定要注意合理选择目标,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而不只是做题能力),这样,才更有希望在竞争中胜出。

以上。

6

对于考研来说选择和努力同样重要。考研今年报考人数据说是422万,每年录取不过80多万。即使扩招录取也不到100万,也就是说名额有限,注定大部分人是考不上研究生的。那些想要去好一点的地方或者想要冲击名校的学生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考研对自己要有清晰的定位。不能过于自信,也不能妄自菲薄,选学校我建议要选自己努努力可以上的。

7

没考过研,不太清楚。但从录取的角度来说,个人猜测国家和学校应该会根据往年的录取情况和当年的报考人数或成绩来划定录取分数线或录取率。假设今年有100个学生考研,而国家只招5个,那这个5%录取率就决定了排名后95%的人会考不上,这个从机制上决定了大部分人无法通过的原因。如果要分析大部分人很努力依旧达不到那5%的成绩,那原因就多了去了,个人天赋,学习方法,专注程度等。普通人在努力,有天赋的人也在努力,你拼尽全力地奔跑,别人只需要轻轻地踩下油门你连背影都看不到。回到前面说的只要考试是一个筛选机制,那注定大部分人就是陪跑,中考,高考,考研,都是一个道理,择优录取,优中选优,再拔尖!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8

假勤奋,第一年考研去图书馆抢座,书放在那上个厕所的功夫就被人扔了,恶心,一个个学的啥也不顾,甚至连道德都没有了,为了个考研学的走火入魔,最后考完试几乎全军覆没。

第二年,一边上班一边考,在家自学,十月中旬开始复习,成功上岸。

能考研或者选择考研的,大学能读下来,智商基本都没问题,就是学的太假,一天学上十几个小时的大有人在,不知道在学啥,一点效率也没有。

9

早上6点起床,永远霸占图书馆VIP座,计划两个小时做完一套数学题,但选择题还没做完,就打着劳逸结合的旗号开始刷抖音;打开电脑准备听课,又想着先玩一局游戏,玩就是半天。等到晚上10点,再抱着一大摞书回宿舍。 ——这就是很多大学生的生活。

你以为这是学习,其实只是在“假努力”。

学习不是演戏,假装努力也拿不到奥斯卡,看似很努力的学习,如果一直三心二意,怎么能学得好。

什么才是真正决定你成绩的关键因素?不是你起了多早站在寒风中读书,不是你晚上学到多晚才回宿舍。不是你有多满腔热血,你有多心驰神往,你有多热泪盈眶。这是一个唯物的世界,没有上帝在关心你有多么虔诚,清北复交更不相信眼泪。不去关注效果和反馈的努力,都是低效的努力,最后只会感动自己而已。

天道酬勤,酬的是有效率的“勤”,而非一直重复会的东西,自我麻痹,混混沌沌,日复一日。成年的苦在于,别人看到的永远只是你当下的成绩,而非你多么辛酸感人的过程。

看着城市霓虹五光十色,道路车水马龙,“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0

读高中时通过努力有的考上了双一流大学,进入大学后再努力取得保研资格,这部分同学就不需要考研了。现在很多大学招硕土研究生的计划名额中,保研生占比例越来越高,其中“清北和华五”的个别专业保研生占85%以上,而考研的同学越来越多,可招收的名额越来越少,大部分考不上就很正常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