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南明永历皇帝被杀前,为何竟然有满八旗清军企图营救永历皇帝?

南明永历皇帝被杀前,为何竟然有满八旗清军企图营救永历皇帝?

2020-11-19 00:31阅读(59)

南明永历皇帝被杀前,为何竟然有满八旗清军企图营救永历皇帝?:就好像当年土木堡之变后被瓦剌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虽然是个战俘,身边的蒙古人却费尽心思保护他

1

就好像当年土木堡之变后被瓦剌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虽然是个战俘,身边的蒙古人却费尽心思保护他,甚至瓦剌上层贵族与之成为好朋友。

永历皇帝也是如此,的确有满洲八旗的清朝官兵被永历皇帝的个人魅力所折服,甚至去辫为号准备护送朱由榔反清复明。当然,这只是小众行为,最终以失败告终。

史书记载:满洲军中有蓝旗章京兀儿特者,见而大愤曰:“吴三桂食明厚禄,何无毫发恩乃尔。”谓其下曰:“此真天子也,可奉之为百世功。”

意思就是说满洲八旗正蓝旗中,有个叫做“兀儿特”的官吏非常看不惯忘恩负义的吴三桂,认为其背叛明朝不忠不义,而看了永历帝朱由榔的相貌之后,认为朱由榔天生有天子相貌,非常值得拥戴。而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位正统汉人皇帝的朱由榔,相传其自幼英气不凡与其祖父——明神宗朱翊钧非常相似。

这群清兵准备拥护永历帝杀出重围,北上川陕进攻北方的清廷,最终“反清复明”。当然,最终以失败告终,吴三桂以重兵绞杀

而关于这群清兵为什么准备拥立朱由榔,因为朱由榔有天子之相这种说法自然太扯了,真正比较合情合理的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这群背叛满洲的清兵,属于海西女真或者叶赫部族,并非建州女真。与明帝国之间一直都有暧昧不清的纠葛,自然是希望拥护永历皇帝恢复明朝江山

第二种的话,就是这些清兵准备“挟天子以令诸侯”,女真诸部也分成很多种,这群清兵如果借帮助永历帝恢复江山为名,干脆反了建州女真。最终让永历帝做个傀儡,自身就能够掌握天下大权

无论历史真相如何,明朝灭亡清朝定鼎天下最终都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实。

2

满洲人要“反清复明”这种事儿搁到现在绝对让人难以置信,但是要搁在大清朝,人们就不会感到任何奇怪或不理解。因为现在的“满族”基本上是以大清朝的“旗人”阶层为主。而旗人在历史上一直就是个身份,类似于周之“国人”、汉之“功臣”、元之“怯薛”、明之“勋卫”,都属于君臣关系,是“政治概念”,而非“民族概念”。

好,既然是君臣关系,那按照近代以前的惯例,就要“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如果 “君若无礼,则臣亦不忠也”。也就说大家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

只有概念先讲清了,才可以再分析细节。

据钱海岳先生《南明史?昭宗本纪》记载,明昭宗,也就是永历帝纵使蒙尘之后也不失一位帝王和君子所应有的气概:

上自蒙尘,冠马尾楞鬃帽,衣屯绢大袖袍,束黄丝带,举止端庄,甲士参谒,静坐不视,奏语不答。满兵中有蓝旗章京兀儿特者,见而大愤,曰:“吴三桂食明厚禄,何无毫发恩乃尔!”谓其下曰:“此真天子也,可奉之为百世功。”八旗将士拜呼万岁,争去辫为号。统领邵尔岱牛录下蟒出洒出,纠兵官阿尔必、岳得济、苏间色、对大拜、门都海、住厄西兔等四十余人,自称平汉王,刻印缮装。乘城演剧举事,共扈上幸汉中起义,尽杀汉中大营兵。事泄,死者二千余人。”

好,很多人会说,钱海岳有“倾向性”,所以其言不足为据。那我们在看一看当时的目击者怎么说的。清初独立学者刘献廷先生从当时的亲历者、明降臣吉坦然那里得到的记载。

“永历之自缅归也,吴三桂迎入坐辇中,百姓纵观之,无不泣下沾襟。永历面如满月,须长过脐,日角龙颜,顾盼伟如也。有满洲人见之,以为真天子,遂有密谋以图中兴者。事泄,诛四十余人焉。予(刘献廷)曰:“我向闻其人,而遗其人之名,先生犹忆得否?”(吉)坦然曰:“亦忘之矣。然于法场上见为首者长七尺余,形如虎豹,皆言其膂力绝人,骑射为满洲之冠,永历以此益不得更延时日矣。”

同样记载了明昭宗一望而知的君子气象和满洲将士对这位真天子的仰慕,同时也透露了这样的信息,清兵之中满洲人和吴三桂的旧部一直关系紧张。而且《唯罪录》的史料还透露了这些满洲将士是两白旗和正蓝旗的。

到此揭开这个“谜团”的关键就出现了。大清朝从老憨王起兵反明到三藩之乱以来半个多世纪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内讧不断几乎就没停止过。

永历通宝,在清初藏有这种钱是要杀全家的

明永历帝殉国处。


比如老憨王杀弟舒尔哈赤及三子阿尔通阿、阿敏、札萨克图。而皇太极、多尔衮兄弟对兄弟功臣的“萁豆相煎”比之于汉明二高帝之“鸟尽弓藏”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有两次株连甚广,那就是天聪九年,正蓝旗旗主,御弟五王莽古尔泰在死后被揭发私刻帝玺、图谋篡位,以大逆之罪追夺爵位,子孙由黄带子降为红带子。 同时,正蓝旗建制被取消,属员被分别编入正、镶两黄旗,“八旗”一时成了“七旗”。虽然时隔不久,皇太极又将正蓝旗恢复,但此时的正蓝旗已不复当年的风光。再往后,正蓝旗又因为新旗主豪哥被整肃而再受牵连,并被发去戍边当差而且待遇恶劣。

此后,两白旗因为旗主摄政王多尔衮主政,取得了许多利益,如在京畿周边侵占原两黄旗圈占的旗产土地;但在多尔衮和阿济格死后,两白旗受到清算。多尔衮一党如罗什、博尔惠、額克亲、吴拜、苏拜、刚林、巴哈纳、冷僧机、谭泰、拜尹图皆被论罪。如此频繁和大面积的内讧,在旗人内部,尤其是正蓝旗和两白旗的将士们因受到株连,以至于心怀二志者自然大有人在。所以趁势起义,甚至反清复明也就不足为怪。更何况旗人之中更有大量的尼堪外兰部、叶赫部、哈达部、乌拉部这些和建州女真有杀君亡国之恨的部族,如果这些人决定发动起义那就更在情理之中。

自古降王难瓦全”——纵然苦心竭力,但也难逃“成王败寇”的结果,爱新觉罗的子孙比朱家的宗室只是早晚;看着江山易改,生灵涂炭,清之遗老比明之孤臣也不过是异代同悲。

3

大明王朝万历十九年,努尔哈赤率领着自己的大军挥师东进,攻取了鸭绿江路,誓要以此和明廷分庭抗礼;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八旗满人和大明“天皇帝”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政权争夺战。而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的时候,努尔哈赤已经建立了后金政权,从此割据辽东,称霸一方。

满清内部的“党争”是部分八旗兵想要救永历帝的原因

在明永历十六年前后,本是去剿灭这个残留政权的部分八旗兵,在看到永历皇帝仪表非凡后,居然有了“反清复明”的想法。其实就实际来说,这些八旗兵并不是因为“只是看了他一眼”就决定了为他卖命,而是因为八旗兵内部的重重矛盾,以及女真部落之间的氏族之争,据说这位拥护永历帝的八旗人是蓝旗的“兀儿特”所以也有相关专家推测,这个所谓的“兀儿特”可能是与努尔哈赤有着世仇的叶赫部后人。

大明政权的覆灭与南明政权的出现

明天启皇帝七年,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王二起义”拉开了农民军造反的序幕。根据历史记载,明末的这次农民军造反,从天启年间开始一直持续到了清顺治年间,共计为三十一年的光景。农民军起义虽然没有影响到清王朝的统治,但是却将曾经延续了两百多年的明朝政权搅得天翻地覆。在一六四四年的时候,李自成率领着自己的“闯军”耀武扬威的攻入北京皇城,这一事件宣告的是明朝政权的覆灭、朱家“大一统”统治的结束。

虽然在崇祯十七年的时候,明朝“大一统”的统治地位丧失了,农民军“霍乱皇城”,满清八旗兵“长驱直下”,但是大明还有淮河以南的“根据地”可以作为依托点,所以很多不愿投降起义军和满清兵的忠良之辈大都逃往了南方,在南方以应天府、奉天府、天兴府、云兴府等为主要城市,建立了后来“四帝一监国”的南明政权。

在1644年时,曾经的明朝著名将领吴三桂,一“气”之下打开了大明门户山海关,将他曾经守了很久的清军“白白”放了进来。

虽然当时的八旗满人是少数民族,但是在捏造“出战理由”这方面,是一点都不输给中原的汉人集团,他们为了使得自己建立的政权合法化,在后来一直宣称:“自己是为了已经灭亡的“明朝”来剿灭这些乱臣贼子”。其实八旗满人集团的这一“理由”有几个切入点,一是为了说明自己率军进关的“合法性”,二是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非法化”,最重要的是间接否定了南方“南明政权”的“正统性”,将其直接打入到了和闯贼一样的非法地位。正是这样的否定,才使得八旗满人政权在赢得了李自成后,可以正大光明的去打击“非法”的南明集团政权。南明政权可谓是一路坎坷,从最初的南京应天府到后来的安龙安龙府,从曾经的发达地区到后来的贫瘠之地,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此政权的“节节败退”之势。

收拾完了李自成后,在南明弘光元年时期,已经入主京城的满清政权此时紧紧地掌握在多尔衮手中,他为了防止这个被他认为非法的“明”政权影响力扩大,制定了南征的国策,清初名将多铎奉命南征。就在清军已经准备向南明政权发动攻击的时候,这个苟延残喘的政权内部还爆发和存在着激烈的党争,只是为了那一丁点的权力。

所以说,不论是正统的明朝政权还是后来延续的南明政权,他们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党争”,所以后世人常说“明朝亡于党争”是有一定道理的。

八旗满人之间的“党争”

很多人都会觉得,满期八旗铁骑之所以能够将不可一世的大明王朝蚕食掉,是因为明朝政权内部的人员过于“逐利”、各自为营。但大家要知道,当时的八旗满人集团内部也是矛盾林立的。

满族人内部的矛盾,其实最先是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和他的弟弟舒尔哈齐开始的;舒尔哈齐是努尔哈赤的弟弟,在哥哥起兵反明后一直更随在他的左右,为后金政权的建立有着赫赫战功。毕竟他们是两个兄弟,都是从小到大一起生活,所以从舒尔哈齐的角度出发,他对于自己的这个哥哥、这个后金政权的统治者是知根知底的。自古以来人都会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和一个人熟悉后便会无所顾忌和忌惮,不论是下属对领导,还是臣子对君主,尽管他们有亲戚和血肉的关系;正是因为舒尔哈齐和努尔哈赤的这层关系,再加上他又屡立战功,所以他在一些细节和礼仪的处理上会让这个哥哥有所担心,这种担心不仅是亲情方面的,也有关权力。努尔哈赤害怕自己的弟弟会在有一天将自己取而代之,所以在一些事情上有意借题发挥。

例如在著名的乌竭岩大战中,舒尔哈齐因为一系列的原因久久不派兵增援在里血战的后金将领,导致了这场战役从最初的优势变成了劣势。而且在此次战役中不仅舒尔哈齐如此,他的两个心腹将领也是如此,后来在努尔哈赤知道了此事后顿时大怒,不仅训斥了弟弟,还想要将这两个被称为舒尔哈齐“左右手”的将领处死,舒尔哈齐因为和他们都是过命的交情,所以不断的向哥哥求情。关于这件事情的后续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努尔哈赤处死了舒尔哈齐集团中的这两个中坚力量,然后剥夺了他的军事指挥权。还有一种说法是努尔哈赤调走了弟弟的“左右手”,然后削弱了弟弟的兵权。虽然这两个结果的处理不一,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努尔哈赤为了巩固自己权力所做的一切,我在这里之所以举他弟弟的例子,是为了达到以微显著的效果。

综上所述,当时有八旗兵想要反清复明,是因为他们内部的党争和世仇。

4

说到这个话题,可能很多人都觉得匪夷所思,八旗子弟居然做起了“反清复明”之事?的确,当年真的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那么,这件事的具体经过是怎么样的呢?

当年在云南驻军的不止吴三桂一人,还有八旗子弟,特别是一个名为兀儿特的正蓝旗将领,他特别看不上忘恩负义的吴三桂,并且兀儿特还一直都觉得朱由榔有天子之气,是一个值得拥戴的皇帝。

于是,兀儿特便集结了他手下的将士想要拥护朱由榔杀出重围,然后再图“反清复明”大业,不料兀儿特根本斗不过吴三桂,最终被吴三桂击败,而永历皇帝也被吴三桂杀害。

那么,究竟为什么这些八旗子弟要这么做呢?

仅仅从兀儿特一人觉得朱由榔有天子之气肯定不是不够的,毕竟当时永历皇帝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凭着相貌就能让人给他卖命,听起来总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真正出问题的地方是在八旗内部的矛盾上。如果放在现在来看的话,满族无论是什么旗,都是一个民族,但是在过去,不同旗的人只属于他的身份,民族观念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强烈,而且还在某种意义上带着政治理念。

从君臣关系上来看,我国历史上发生了多少谋反之事?简直数不胜数,但是最后真正成功的并不多,君臣之间的关系不过是忠与不忠罢了,而这种关系也可以反应到兀儿特和康熙身上。

要知道,清朝的皇室都是来自建州的爱新觉罗氏,但是,以兀儿特为核心的这些人并非来自建州,之前和爱新觉罗是并无关系甚至可能是敌人,他们大多数都是来自海西的女真人,或者是来自叶赫那拉氏部落。

随着建州爱新觉罗氏统一了整个东北大地,他们这些部落也走上了被同化的道路,但是,不同部落之间的矛盾依旧得不到妥善解决。

所以,当年那些以拥护永历皇帝为由的女真人,很有可能是之前的海西人或者叶赫那拉氏人,被强行编入了正蓝旗或者其他的旗。

而他们这两个部落的人,和建州爱新觉罗氏的观点不同,对于明朝的态度一直都以较为亲近为主,并非敌对。本来他们的祖先就拥护明朝,这个时候他们站出来拯救永历皇帝也是有道理的。

不仅如此,他们这些人还可能希望借着这样的机会,将建州的女真部落干掉,要知道满族各个部落的关系非常复杂,之前都是被爱新觉罗氏以武力征服,不仅他们这两个部落对爱新觉罗氏不满,其他的部落也难免会有很多人对爱新觉罗氏不满。

将永历皇帝挟持之后,号召其他反对爱新觉罗的女真人,推翻爱新觉罗氏朝廷,然后让永历皇帝做个傀儡,他们便可以掌握天下大权了。

所以说,这次营救永历皇帝的行动完全是女真内部矛盾的展现,但是这次造反的规模并不大,最终被吴三桂轻轻松松镇压。

只不过,经过了这次叛乱之事,吴三桂心中也非常恐惧,等不及将永历皇帝押送到北京便杀害了。

5

一部《南明史》,读来实在虐心,初期形势远比南宋看好,最后的结果却比南宋天差地远,无论是吴三桂的弓弦还是施琅的战船,葬送汉家江山的,还是剃发易服的汉家旧人。

汉人中最勇猛最能打的,屠戮的却是汉人对手,南明之亡,不在于满清铁骑,而在于小朝廷的内讧,在于叛将的进攻,说到底,是一场前明军对现明军的胜利。

前明军,从关宁军到辽西军到左良玉军,再到江北四镇军,无非是投降顺序差别,合在一起构成了所谓清军的主力。

而现明军,反倒有大半是前大顺军或前大西军投靠来的忠勇,当年他们作为起义军被前明军追打围剿,等到他们成为真正的明军了,还是要被前明军改编成的现清军追打。身上的衣装是换了,战斗结果仍然是一样。

墙倒众人推,最后推翻那堵破墙的不一定非要出动自己的核心群体,山河破碎,神州陆沉,大明倾颓之势,终究无人能挡。

南明永历朝廷(包括其他昙花一现的小朝廷)有内讧的光荣传统,对手清军其实也一样。

从三十来个手下和十三副铠甲,努尔哈赤一路走来,先是收拢了建州女真,后来又统一女真各部,收服蒙古各部,再到把满州八旗里吸引进高丽兵和汉族士兵,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化,其核心基础也在不断随之膨胀。待到增设绿营兵、占据南明广大地盘后,即使是扩大后的核心都已经被对应成小群体。

说铁板一块那是假的,从野人女真到蒙古各部,除了仅有的瓜分胜利果实的源动力,几乎没有任何凝聚的基础,当果实被瓜分得差不多,问题就出来了。

题目中所说的南明永历帝被杀时,就有了钱海岳先生的《南明史》中的这段记载内容:

当看到被俘的南明永历帝的风采后,满族兵将中有一位叫兀儿特的蓝旗章京,顿生仰慕之感,继而愤怒异常:

“吴三桂食明厚禄,何无毫发恩乃尔!”

这吴三桂是一个典型的恩将仇报的白眼儿狼啊!

然后这位章京对他的手下士兵说:

“(永历帝)此真天子也,可奉之为百世功。”

我们应该奉他为真正的天子,开创百世基业!

于是手下的八旗将士们纷纷就势跪倒,山呼万岁,争先恐后的剪去发辫,作为行动的记号。

这次叛乱行动纠集了四十多员将领,自称平汉王,刻了王印,换了服装,开始起义。当然,结果很悲催,起义被扑灭。

如果说蓝旗章京兀儿特可能是心中并未臣服最核心层的蒙古或野人女真各部中的一份子,那来自于正黄旗的定西将军舒穆禄·爱星阿则属于根正苗红的紧密核心层成员,当吴三桂要残忍处死永历帝时,他也和几名满族将领上前表达了审慎的反对意见:

“永历尝为中国之君,今若斩首,未免太惨,仍当赐以自尽,始为得体。”

相比执意请旨攻打永历残余势力,后来又坚持把永历帝用弓弦勒死的“曲线救国”分子平西王吴三桂来说,蓝旗章京兀儿特可能是仅有的“内部”不识时务者,识时务者都当了光鲜靓丽的俊杰,不识时务者却在披着污衣默默地创造历史的同时,捍卫着一点残存的灰突突的道义尊严。

6

满清皇室对大明的态度很有趣。

一方面,满清认为江山是从“反贼”李自成手里夺过来的,并非得自于大明,自家与大明没有立场上的冲突,不是仇敌。因而,满清皇室对大明表现得十分尊重。

尤其顺治皇帝福临,也许是作秀,也许是内心真的敬重崇祯,曾亲自为崇祯撰写碑文,并到思陵前失声痛哭,说“大哥大哥,我和你都是有君无臣啊”,这大概是一种同病相怜。

顺治还穿过明朝皇帝的翼善冠衮龙袍,将自己打扮成明帝,对明朝心向往之。

但另一方面,满清对明朝宗室赶尽杀绝、绝不容情。朱家后裔建立的弘光、隆武、永历等小朝廷,遭到满清的残酷打击,最后全灭了。

其实这才是正常的,满清对明朝的尊敬流于表面,而且是出于政治上的需求,并非发自本心。在当时满清是异族,人数还比较少,想要统治人数众多的汉人,就不能站在汉人的对立面。

明朝是汉人建立的,满清做出尊敬明朝的姿态,将明朝灭亡的原因全部推到李自成身上,能起到收汉人之心的效果。

说白了,自打满清崛起,对大明就没安着什么好心,虽然直接灭亡明朝的是李自成,可满清若有机会,也绝对不会放过,双方本质上是对立的。明朝想镇压满清,满清想取代明朝,其矛盾不可调和。

然而凡事都有例外,据《南明史》记载,有一位名叫兀儿特的满洲将领,头脑清奇,想法与众不同。

当时他被派去清剿明朝残余势力,见到被吴三桂抓获的南明永历帝之后,深深地为永历帝的气度风采所折服,愤怒地说“吴三桂食明厚禄,何无毫发恩乃尔!”

意思是说,吴三桂得到明朝皇帝赐予的高官厚禄,怎么一点也不思报答呢,简直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

如果只是简单的表达一下对永历帝的同情、以及对吴三桂的鄙视,还不能说兀儿特“头脑清奇”。

之后他做了一件令满人、汉人都万万想不到的事儿,对手下士兵说“此真天子也,可奉之为百世功”,带着部属剪掉了满人的象征,辫子。准备救走永历帝,奉其为天子,反清复明,开创百世基业。

这次行动有40多名将领参与,兀儿特自称平汉王,带着人马换了服装就开干。结果完全可以想像,那会儿满清大势已定,如此规模的起义很快就被扑灭。

为何这位老哥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去救永历帝呢,真的是因为仰慕永历帝吗?可能的确有这个因素,但更主要的是,满清内部也非铁板一块,和其它任何政权一样,有着内讧的“光荣传统”。

清朝的奠基者努尔哈赤,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建州左卫一个小部酋长的家里,生母去世得早,继母对他很刻薄,但努尔哈赤还是凭着自己的努力,成长为一位杰出的青年。

那时的明朝,在辽东的军事力量不如以前强盛,但政治上的控制还是很有力度的,经常利用女真各部落之间、以及和其他民族部落之间的矛盾纵横捭阖,确保明朝的超然地位。

因而,辽东各部落的日子都不大好过,常有交战,努尔哈赤的父亲和祖父死于战火中。早想做场大事的努尔哈赤指天立誓,用祖、父所遗的十三副甲胄起兵,开始统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战争。

注意这里的词语“女真各部”,虽然统称女真,却有各个部族。换句话说,满清是由不同的部族组成的,大家有着各自的文化和习俗,不可能融洽得像一家人。

而如果与利益挂钩,产生的问题就更多了。满清的八旗,本身就是八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旗与旗之间,也没那么和睦。或者说,各个家族之间,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竞争和矛盾。

满清最大的赢家是爱新觉罗氏,但要说其余所有家族都服爱新觉罗,那就太夸张了,总有一些人希望爱新觉罗玩完,自家顶上。

兀儿特很可能就是其中的一个,不想再为爱新觉罗卖命,意图打着永历帝的名义,另起炉灶,创造属于自家的辉煌,而且他有这个想法肯定不是一天两天了。

否则解释不了兀儿特的行为。毕竟这说来太玄幻了,此前未有交集,见了永历帝一面,就背叛自己的阵营,不惜生死营救永历帝,还打算以后奉其为主,一生效忠。这不像实事,像小说。

真当永历帝有天子之相、王霸之气呢?他要这么厉害,就不会像丧家之犬一样四处奔逃,最后还被吴三桂抓了。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7

不邀自答。

本来我对这个问题是没什么兴趣的,因为在我看来这不过是清初一帮子明朝遗民死鸭子嘴硬而已,不过看到有人一本正经的说是真的,那好吧,我们就从逻辑的角度来看看这个问题。

为什么说这段故事不过是死鸭子嘴硬?你要说是清军当中的绿营官兵妄图劫走朱由榔去建立不世之功业,这还有点可信度。但是说是清军满洲人要劫走朱由榔,Are you kidding me?

清军绿营基本上都是以投降的明军官兵经过整编组成,如果你说是部分绿营官兵因为不忘旧主而妄图起事,这说得过去;你说是满洲官兵要劫持永历去建设万世功业,我只能说这是在编故事,因为逻辑上根本说不通。

因为旗人在清初的利益是完全和清朝的国运绑在一块的,只有大清统御四海旗人才能因此而获利。比如说,清初因为八旗人口稀少,旗丁仅仅十万左右,所以每个八旗男丁身上都有差事,不是当官就是当兵。而以武立国的清朝对旗人的要求就是只有建立武功才有肉吃,所以这段时间武德充沛的满洲人建立了赫赫战功,因此每户都过得不错。

更何况当时朱由榔已经被引渡到清朝,其死期将近,只要是个人都盼着能够赶快回家享福,因为人都会安于现状,不会在天下基本太平的时候再把脑袋别裤腰带上去打打杀杀。所以,这个故事从逻辑上根本说不过去。

而且,这项罪名在古代属于大逆不道,既然是大逆不道,除了本人处决之外,连带亲属也要跟着吃瓜落,最轻也是家族当中成年男子一律处决,女眷以及未成年男子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可是,各种版本的故事却没有交待对家属的处罚,那么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编故事的人也知道编不下去了,所以就只能把这段略去,故事也草草了结。

另外,我把《清圣祖实录》以及《清史稿》康熙元年部分翻了个编都没找到相关记载,《逆臣传》名单翻来覆去也没看过有此等人物。而且清朝对自身的龌龊事一般都没有什么隐晦,像这种事不可能没有记载。

至于有人说什么朱由榔有天子之相,我只能呵呵,一个被吓的只会跑路甚至跑到缅甸的走天子,又有何帝王之命可言?

所以,我只能认为这段故事是假的,是一帮子人死鸭子嘴硬罢了。

全文完

8

首先要弄清楚是满八旗哪支旗军要营救永历帝,先说明以下永历帝在1662年,在昆明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

而在12年前,清朝内部发生了一件了不得大事,权倾天下摄政王多尔衮在打猎回来的途中去世,满清有八个旗,除去皇帝亲自统领的两黄旗,多尔衮及其兄弟统领两白旗。多尔衮刚去世没多久原先隐忍的顺治立刻就对多尔衮的两白旗下手,两白旗的大臣苏克萨哈见势不妙投靠顺治,其他多尔衮的死忠纷纷受到处罚,估计有些人就被迫带着两白旗的军队去剿灭剩余的明朝“余孽”。

满洲八旗都是在关外苦寒之地长大,用现在语言说怕热不怕冷,现在被发配到西南去剿灭前朝余孽,一去就是十年历经煎熬,虽终于抓到了最后一位前朝皇帝永历帝,但还有李定国的一部分军队在负隅顽抗,不知道何时才能返回家乡。

又见永历帝有帝王之相,凑齐一万人遂起兵造反,无奈实力不济,被吴三桂消灭在萌芽之中。

9

17世纪中叶的南明,实际上就是四个或者五个抗清政权的统称,他们都无一例外的抬举了明朝某位亲王充当明帝国的皇位的继任者,而他们之间彼此却并没有承袭关系,每个政权的生存时间,短的不过一两年,长得也仅十来年,整个所谓的南明时期,总共也不到二十年,这样的所谓的朝代实际上只能被称为“历史的瞬间”。而在南明这段短暂的时间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一位皇帝,应该是永历帝无疑。

永历帝在位十六年,虽然历经多次抗争,仍旧没有挽救大明彻底覆亡的命运,作为明朝皇室抵抗清廷的最后一支力量,永历帝曾在兵败后逃亡缅甸,最终却因为缅甸国王的出卖而被吴三桂抓回云南,这位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在篦子坡被吴三桂命人用弓弦勒死。鲜为人知的是,在永历帝被害之前,负责看守其的清军八旗官兵竟然被其“帝王之相”所震惊,好多清兵甚至主动减掉辫子,企图营救并拥立永历皇帝。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永历其人:

永历帝朱由榔出生于明天启三年,其父为明神宗万历皇帝之子桂端王朱常瀛,天启七年,朱常瀛奔赴衡阳就藩,朱由榔至此离开北京,与父亲一同赴衡阳。崇祯六年,朱由榔被崇祯皇帝封为永明王,十年后因为张献忠的大西军攻陷长沙,所以朱由榔随父南逃,由于当时局势极为混乱,所以朱由榔在南逃的路上一度与父亲走散,还曾被大西军所俘获,后被明朝官员营救,才得以脱身,死里逃生的朱由榔在广西梧州与其父重逢。同年十一月,朱由榔的父亲朱常瀛病逝,桂王之位被朱由榔的三哥承袭,这便是历史上的桂恭王,然而这位恭王也在承袭王位后不久便病逝了,朱由榔因此得以承袭桂王爵位,此时弘光政权已经到台,隆武政权也即将覆灭。

荣登大位:

隆武二年,隆武帝在福建汀州被俘,随即绝食而死,刚刚承袭桂王王爵的朱由榔在在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巡按王化澄与吕大器等人的拥戴下自称监国,这就是永历朝廷的雏形,然而,永历帝还与众臣还未来得及庆祝新朝的建立时,便因为清军攻陷了赣州而惊慌失措,虽然赣州距离永历帝所在的梧州还有一段距离,但是犹如惊弓之鸟的永历君臣还是仓皇的逃向了云南,这实际上等于将永历朝廷控制下的两广地区拱手让给了清军,这不仅使永历朝廷失去了相当大的一片领土,还让这个原本风雨飘摇的王朝在两广失尽了人心。

为收拾广东民心,朱由榔于十一月十二日东返肇庆,十八日宣布即皇帝位,改第二年为永历元年。同时,追尊其父朱常瀛为端皇帝,兄为桂恭王;嫡母王氏为慈圣皇太后,生母马氏为昭圣皇太后。至此永历朝廷正式建立。一个月后,由于清军来势汹汹,永历帝君臣再次放弃肇庆,逃往梧州。从此永历朝廷居无定所,终其灭亡,始终处于一种颠沛流离的状态。

咒水之难:

公元1658年,清顺治十四年,南明永历十二年,清军三路大军攻入永历朝廷最后控制的据点云南,永历朝廷兵败如山倒,云贵沦陷。第二年,朱由榔在李定国的保护下,由昆明撤到永昌,又由永昌退到腾越,此处已经是南明和缅甸的边境地区,朱由榔撤退至此,一方面说明南明的抗清形势已经极为严峻,另一方面说明,南明君臣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一旦清军尾随而来,永历帝君臣将撤至缅甸境内。

最终,由于清军的步步紧逼,永历帝君臣由腾越逃到缅甸境内,缅甸王莽达非常同情永历帝的遭遇,因此将颠沛流离的永历帝君臣收留。清军眼见永历帝逃出国境,为了以绝后患,清军将领吴三桂攻入缅甸,莽达之弟莽白乘机发动政变,杀死其兄后继位。1661年8月12日,莽白发动咒水之难,将永历帝身边的侍从官员屠杀殆尽,随后,又将永历帝朱由榔及其皇后王氏和太后马氏以及朱由榔太子等人交由吴三桂,吴三桂将永历帝君臣挟至篦子坡后将永历帝及其太子用弓弦勒死,王皇后自尽,马太后自尽未遂,被送至北京由清廷养老。至此明朝皇统彻底断绝。

帝王之相:

据说永历帝朱由榔长的相貌端正,仪表堂堂,谈吐斯文儒雅,虽然成为阶下之囚,但仍然镇定自若,颇有仁君风范。这种独特的气质和坚强的心境一定是经过长期的风雨磨炼而成,因此当时负责看守永历帝的八旗将领纷纷震惊,这些满洲官兵非常同情永历帝的遭遇,并且他们都认为永历帝终能够成大事,因此他们纷纷剪断发辫,并宣誓效忠永历帝,准备拥立其继位,但是事情最终败露,参与叛变的八旗将领被尽数处死,永历帝最后也被吴三桂处死。

从这件事情中,我们不难看出,永历帝的个人魅力是十分巨大的,以至于能够让敌军将领都被征服,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也非常鲜见。

原创:历史微书

10

南明永历皇帝被俘后,一群八旗兵合谋要救出永历皇帝反清复明,听来有些不可思议。然而,这绝不是天方夜谭,历史上确有其事。

在西南称帝永历皇帝被吴三桂率兵击败后,仓皇逃入缅甸。至此,南明最后一个政权彻底灰飞烟灭,再也没有任何力量威胁清朝的统治。

坐镇昆明的平西王吴三桂,为了邀功请赏,讨主子欢心,上书顺治皇帝,要求带兵进入缅甸境内,擒拿永历皇帝,永绝后患。吴三桂的要求很快得到准奏,于是,吴三桂带领关宁铁骑和八旗兵深入缅甸,他们越峡谷,穿雨林,兵锋直指缅甸首都阿瓦。缅甸王迫于吴三桂的压力,不得不献出永历皇帝。

吴三桂押着永历皇帝,凯旋回到昆明。为了显示自己威风,羞辱一下已是阶下囚的永历皇帝,让人把永历皇帝带到自己面前。他本以为永历皇帝见他跪下磕头求饶,哪知永历皇帝是面不改色,神情自若,看见他就平静地问了一句:你可是大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做贼心虚的吴三桂吓得慌忙匍匐在地,浑身发抖,口不能言,连看一眼永历皇帝勇气都没有了……他手下见状,赶紧把永历皇帝带出去。

此时吴三桂可谓是踌躇满志,自以为擒获永历皇帝立下不世之功,只等着清廷封赏了。殊不知,一场劫走永历皇帝的兵变正在悄悄酝酿之中。发动这场兵变的不是汉家子弟,而是跟随吴三桂的八旗兵。有人该问了,这群八旗兵想劫走永历皇帝反清复明,他们是不是脑子进水了!其实,这群人脑子很正常,他们之所以要劫走永历皇帝反清复明,完全是为了报复清廷对他们迫害。

原来,在多尔衮摄政期间,他独断专行,架空皇帝,图谋不轨。多尔衮病死后,顺治皇帝立马对多尔衮展开政治清算。不仅剥夺多尔衮所有的封号,还对他的党羽进行残酷镇压,杀的死,抓的抓,流放的流放。而跟随吴三桂的八旗兵,来自襄白旗与正蓝旗,属于多尔衮的旧部。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些八旗兵虽然远在云贵,但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清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八旗兵受到朝廷打压后,早就心生不满,起了反心。但造反总得有个理由,永历皇帝被俘后,他们觉得机会来了。这永历皇帝生的龙眉凤目,气宇轩昂,被抓后,淡然自若,不卑不亢,好似真龙天子下凡,这群八旗兵完全被永历皇帝气度折服了。他们认为如果能把永历皇帝劫持走,然后打出反清复明的口号,就能赢得汉人支持,肯定能成就一番大业的。

说干就干,这群八旗兵纷纷剪去辫子,拥戴一个叫邵尔岱的军官为首领,他们计划把永历皇帝劫走后,攻入四川,恢复明朝,再利用四川险要的地形与清朝抗衡。就这样数千八旗兵在邵尔岱的率领下,杀奔永历皇帝的关押地。吴三桂得到消息 ,立即命人将永历皇帝及其太子转往他出,自己亲率关宁铁骑杀气腾腾扑向八旗兵。历史上狗血的一幕上演了,曾经是明朝的精锐之师关宁铁骑,与想恢复明朝的八旗骑兵,在昆明城内展开了一场厮杀。尽管八旗兵剽悍善战,但架不住关宁铁骑人多势众,经过恶战,八旗兵被斩杀殆尽。

经过这次兵变,为防止夜长梦多,吴三桂决定处死永历皇帝。在一个冷风凄凄的早晨,永历皇帝及其太子一行25人被秘密押往昆明城外,用弓弦一一勒死。永历皇帝没有天子之命,却有天子之相。据说,他临刑前,神情自若,引颈受死,行刑的官兵无不肃然起敬。

吴三桂杀害永历皇帝后,马上上报清廷。清廷对这个卖主求荣的大汉奸,给予最高嘉奖,封他平西亲王,节制云贵川大小事务。一个“亲”字表示清廷对吴三桂的认可,意思是你虽是汉人,但朝廷已经不把你当外人看了。吴三桂踏着永历皇帝的血,如愿以偿走向了他人生的巅峰 ,成为横行一方的土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