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当然不傻。工业技术也足够,生产个坦克头盔还不是事。你注意观察下波兰战役、法国战役期间的德军装甲部队,在那些早期的一号、二号坦克炮塔里冒出来的德国兵,都戴着一定硕大的黑色贝雷帽,好好回忆有木有?那就是有橡胶内衬的的坦克头盔,正是因为里面塞了东西鼓囊囊的,所以这型坦克头盔看起来真心丑陋,也难怪德国兵不爱戴。
(德军装甲兵制服)
坦克兵头盔的主要作用是啥?当然不是像M35钢盔那般用来保护头部,坦克兵坐在坦克里面自有装甲防护,比普通步兵那一层薄薄的钢盔安全多了。所以要注意,坦克兵头盔的主要作用,是保护乘员在颠簸的行驶中别撞脑袋!坦克内部空间狭小到处都是钢铁,撞狠了一下子就得懵比,那还打什么仗了,所以德军早期的黑色大贝雷帽加橡胶衬,就是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在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德军全面取消了这种贝雷帽式的坦克头盔,原因有三:第一是德军装甲部队的无线电通讯是比较先进的,直接配备到单车,这也是德军在战争初期“闪电战”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即坦克作为相对独立的作战单元,可以通过上级的无线电指挥和协调,在战场上形成准确的战术协同和集群战力,这一点苏军早期就不成,他们的坦克单车不配备无线电,通讯基本靠吼,或者敲击。
(注意这黑色大贝雷帽)
然而这个硕大的贝雷帽极大影响了无线电耳机的佩戴,关于这一点,其实大家自己试试就明白了,我们早年上网用的就是形状结构类似的耳机,帽子太大必然导致耳机不能最大程度贴近耳朵,在二战时期坦克巨大的噪音下,那还听什么上级指示了。这事不能跟美军比,美国人参战比较晚,同时对飞机坦克乘员人身保护的观念也比较强,所以人家的坦克头盔和耳机那是一体的,而德国人已经没这个时间进行研发了。
第二点原因说出来有点可笑,那就是德国人制造钢盔和头盔的方式过于刻板,他们根据德军士兵脑袋大小设计了至少四种型号的头盔,这种方式虽然很“人性化”,却极大影响了产能,没有做到统一制式,一扩军产量就跟不上了。而美国人聪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钢盔头盔都一个型号,然后通过不同的内衬来解决士兵脑袋大小不一的问题,如此再加上橡胶的短缺,于是德国人干脆放弃了对坦克头盔的大规模生产。
(换装的坦克部队)
第三点其实是最关键的,也证明了德国在机动车领域的先进性,那就是德国坦克的行驶稳定性特好,二战中后期德国的三号、四号、虎豹等坦克,其负重轮几乎全部采用交错排列的双排大直径负重轮的设计,并且每个负重轮都有独立的悬挂系统,相对于采用单排负重轮的美制或苏制坦克采用的那种扭杆悬挂系统的小直径负重轮,其减震效果非常优秀。所以德军坦克即使在非常颠簸的路面上行驶,也能基本保持车体非常平稳,坦克乘员与坦克车体碰撞的情况的机率很小,“开宝马、坐奔驰”不是盖的。
与此同时,德国人也充分考虑了坦克乘员在车内的碰撞问题,他们在坦克车体内部容易与乘员身体发生碰撞的部位都敷设了厚厚的保护层,同样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而且在炎热气候条件下和恶劣的内部环境中,还避免了乘员戴橡胶质或皮质坦克帽带来的闷躁感,算是另外一种“人性化”吧。在这三种因素的叠加下,1941年德军装甲部队全面取消了橡胶贝雷帽,改以简单轻薄的战斗帽,或者称为“野战帽”。
(早期的装甲兵野战服)
另外有一种说法是当年德军坦克更加追求火力和装甲,所以时速一般较低,也不大会出现脑袋乱撞情况,因此没必要进行特别防护,虽然有点牵强,反正也算个理由吧。德国装甲兵喜欢佩戴的是1935年式无檐野战帽,上面缝一个帝国鹰徽,下面有一个倒V字的兵种色色条,所以即便是戴同样的原野灰野战帽,还是能够区分出来装甲兵的。1942年德国军方下令取消这一兵种色条,但是命令并没有得到很好执行。
德军装甲兵的黑色制服(主要是防脏,坦克在战场上里外都埋汰)特容易跟党卫军的搞混,尤要注意,德军装甲兵也用“骷髅徽”作为标志,但是这个骷髅形状尺寸与党卫军的并不相同,而且装甲兵只是佩戴于领章上却不会顶在野战帽上,最大的特点是两侧领章都有徽。而党卫军是把骷髅徽顶在军帽上,负责集中营看守的“骷髅总队”也只是单侧领章有骷髅徽,不难区分。
(美军坦克头盔)
到了二战后期,随着兵员的增加和物资大量消耗,德军装甲兵也有部分换装“M1942野战帽”和1943年以后生产的“标准野战帽”(M1943等),显著特点就是带檐了,上面还有俩纽扣,按德国军制,军帽是两年才发一次的,所以战争末期装甲兵的帽子多少有点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