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一百年之前,鱼是取之不尽的?
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辩证的来看待,不过可以肯定的说,即便是没人说“一百年前鱼是取之不尽”的我们也应该知道这一情况。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实际上主要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程度、所掌握的科学技术以及环境有无破坏等有关。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她是包括咱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并且绝大部分生物主要生活在地球的表层。
本题中所提到的鱼,就生活在地球上的的江河湖海之中,也就是地球外部的水圈(地球上水圈各部分所占的比例分别是:海洋水占96.53%、淡水占2.53%、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占0.94%)里,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以我国为例,一百年前也就20世纪初,这个时候的中国处在清末民初,由于晚清的没落和民国初期的军阀割据,年年征战和列强的不断干预,这一时期的社会十分混暖,民不聊生,国内陷入一片黑暗之中,无论是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教育状况等,都处在相当低的水平,而且大部分土地集中在地主和土豪劣绅手里,普通百姓只能通过给地主种田种地维持生计,根本就没有现在这样分工明确的“渔业”,也不可能有所谓的“全鱼宴”,顶多也就是农闲时抓几条鱼打打牙祭而已。
由于清末民初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等都非常的低,社会整体生产力低下,因此对自然的索取就非常有限。以捕鱼为例,只能通过垂钓、刀叉、渔网等传统的方式来获取,效率非常的低,并且由于清末民初人口大约只有4万万多人,大约只有现在的约1/5左右,市场需求较小,因此渔业资源就显得非常丰富。
同时,一百年前以传统的工商业、农牧业为主,对环境的污染也非常的小,不像现在随着一些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使得陆地上的江河湖泊和大陆架近海水体遭到一定的破坏,使得鱼类的栖息地和产卵地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鱼类资源逐渐被萎缩。
再者,一百年前人类还没有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能力,一些江河没有被人工兴建的工程阻断,鱼类能够正常的洄游产卵保持正常的种群规模,然而现在由于一些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直接阻断了一些鱼类迁移洄游。以三峡工程为例,三峡工程的兴建直接改变了三峡库区和大坝下游区域的生态环境,大坝直接阻断了鱼儿正常的洄游路径,一些鱼类从此“两地分居”。
总之,鱼类资源的丰富与否,主要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关,只有良性循环才能确保鱼类资源不会枯竭,而“竭泽而渔”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的行为势必会造成渔业资源的枯竭。
举例说明——长江鱼的保护
长期以来受拦河筑坝、水域污染、过度捕捞、航道整治、挖砂采石等活动影响,我国“黄金水道”长江的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珍稀特有物种资源全面衰退,白鱀豚、白鲟、鲥、綜等物种已多年未见,中华鲟、长江江豚等极度濒危。
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危机长江水生生物种群繁衍,而且也给渔业生产带来重创。据统计,1954年我国长江流域的捕鱼量约为43万吨,到了80年代锐减至20万吨左右,而近几年基本在10万吨左右。
为了保护长江鱼,我国实施了“两步走”全面实施长江禁捕,分别如下:
第一步:自2020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
第二步:最迟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期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除了实施禁捕外,还将从人工繁育、强化就地保护等方面着手,逐渐使珍稀濒危物种的濒危状况得到明显缓解。
以上内容,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