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感谢头条邀请,苍茫大地又读了两天《三国志.蜀志》,回复如下:


一、蒋琬。

蒋琬,字公琰,零陵郡湘乡县人。二十岁与表弟刘敏都有名气。蒋以州书佐身份随刘备入蜀,任广都县长。一次被先主来县视察发现政事没治理,老蒋又大醉,先主大怒,要治罪,军师将军孔明求情说:“蒋琬,国家栋梁级人物。他治政以安定百姓为本,不讲求外在形式。"刘备信孔明犹刘邦信萧何,只免了蒋的官职。可见孔明对蒋的赏识。建兴元年,孔明开府视事,征召蒋碗为东曹掾。五年,孔明进驻汉中,蒋琬与长史张裔主持留守相府事务。八年,替张裔任长史,加官抚军将军。负责给前线的孔明搞后勤,孔明常说:“公琰以他的忠心和正直来寄托报国的志向,他应该是和我共同辅佐皇上统一天下的人。”后来他给后主阿斗呈密表:“我如果有什么不幸,后事应托付给蒋琬。"孔明世后,蒋琬一直升至大将军,总领尚书台事,封安阳亭侯。后又受命成立府署,次年加官大司马。延熙九年病世。

二、费祎。

费祎,字文伟,江夏郡人。刘备平定蜀郡,费祎留益州。他和南郡人董允、汝南人许叔龙齐名。许靖公子死了,董允、费祎一同吊丧。董允找父亲董和,董和派了辆侍从用的小车,董允一脸难堪,费祎从前面首先上了车,遇见孔明等的华车,董允感到别扭,费祎安然自如。董和由此高看费祎。后费祎任黄门侍郎。孔明南征返回,百官到数十里外迎接,费祎按官阶资历稍靠后,但孔明却特地让他和自己同坐一辆车。后出使东吴,受孙权器重。回国任侍中。孔明驻守汉中,以费祎为参军。建兴八年,调任中护军,后又任司马。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内讧,老魏生猛时不时举刀比划,杨仪涕泪横流,费祎常坐中间,做和事佬。加上孔明威望,两人在孔明去世前,没撕破脸。孔明去后,费祎任后军师。不久,代替蒋琬为尚书令。蒋碗从汉中返回涪县,费祎接班升大将军、总领尚书台事务。后封成乡侯,延熙十五年,受命成立府署。说白了蒋、费后来都接近孔明的地位。十六年岁首大宴会,大醉被魏国来诈降的郭修杀害。

三、魏延。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刘备被拥立为汉中王,魏延以牙门将军身份被刘备提拔为督汉中镇远将军,兼汉中太守,全军大惊。当先主问:文长,你在此岗位上有何打算时?魏延豪迈地答道:如曹操领天下兵马而来,我为大王抗击他;如偏将率十万兵来,我为大王吃掉他!刘备称帝,升魏延为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孔明驻军汉中,魏延统率先锋部队,兼任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大败郭淮,升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晋封南郑侯。(县侯?爵位超过老领导孔明)魏延善待土兵,自己勇猛过人,但性情高傲,许多人避让他甘居其下,只有杨仪不买他的帐,两人势同水火。后在孔明死后,魏延想接替孔明北伐,和杨仪杠上,因人际关系太臭,被同僚视同叛逆向后主诬告,魏延被杨仪派马岱诛杀,死后还被杨仪踢脑袋,并夷三族。

四杨仪。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先被关羽任命为功曹,派为使者西行入蜀见先主。先主和他一席谈,被任命为左将军兵曹掾。到刘备立为汉中王时,杨仪被提拔为尚书。建兴三年,任孔明参军,代理丞相府事,准备南征。是孔明得力助手。孔明军中的调度指挥,都直接交由杨仪承办。(相当于孔明的总参谋长)。但与魏延交恶,后两败俱伤。孔明生前已有秘令,认为杨仪急躁狭隘,因此让蒋琬接班,升尚书令、益州刺史。杨仪只授了中军师闲职。杨仪比蒋琬资格老,满腹牢骚,又管不住嘴,后来居然对后军师费祎说:当年丞相去世,如果我率全军迎合魏延,处境怎会像现在这样?老牌卧底费祎密告后主,建兴十三年,废为平民,后自杀。

当否?望读者斧正。

最佳贡献者
2

谢谢问答邀请。古人云,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户之邑,必有忠士。蜀汉虽小,也有百万人口。当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后,见到马忠,就说道,虽然失去了黄权,但是又遇到了马忠,可见天下人才是不会缺乏的。因此,在诸葛亮去世时,虽然大家都感到是蜀汉的巨大损失,可蜀汉依然后继有人。诸葛亮在去世前,向刘禅秘密推荐的继承人是蒋琬。蒋琬接替诸葛亮职位后,下一个接替他的是费祎。费祎死后,姜维接任大将军的职务,发动了北伐。

由于诸葛亮是秘密定立的继承人,在诸葛亮去世的时候,就有几个人认为自己的才能,是足以接替诸葛亮的。除了蒋琬、费祎和姜维外,剩下的这几个人是谁呢?


首先第一个人是魏延。魏延在当时官居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他在蜀军中,地位仅次于诸葛亮。在诸葛亮去世的时候,不但魏延自己,当时的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他必然会接任诸葛亮的职务。

魏延这个人军事才能很强,智勇双全。在刘备手下时,就深得刘备的器重。在选择提拔汉中太守的时候,就越过张飞选拔了魏延。在诸葛亮时代,由于老一代的将领纷纷凋零,魏延成为了蜀军的顶梁柱。他在阳溪之战时,独自率领一支蜀军,在曹魏的腹地机动穿插,把郭淮打得大败,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战绩。


在诸葛亮去世后,安排魏延为撤退的大军断后。魏延对此十分不满,他拉住前来报信的费祎,想要接管军权,继续率领蜀军北伐。但是大军都按照诸葛亮的布置撤退,魏延一怒之下,率领部下抢先赶回汉中,拦截大军。最后兵败逃走,被杨仪派马岱追杀,灭了三族。

第二个人是杨仪。杨仪此人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才能,在诸葛亮北伐时,担任蜀军的参军,主管军务和后勤。杨仪安排筹划后勤工作,驾轻就熟,十分快捷。但是,杨仪此人心胸狭隘,和魏延势同水火。诸葛亮对魏延、杨仪十分倚重,同时对他们两人不能和睦相处十分感叹。在诸葛亮去世前,将军权交给杨仪,让他按照自己的遗策将蜀军带回汉中。


魏延对诸葛亮的安排十分不满,为了争夺军权,和杨仪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由于魏延平时过于高傲,和同事关系不好。再加上杨仪有诸葛亮的遗命,这使得魏延的部下纷纷离散。杨仪派马岱追斩了逃亡汉中的魏延,并灭了魏延的三族。

但是,杨仪对魏延的所作所为确实过分了。在他率领蜀军回到蜀国后,发现一切都不是他所想象的。诸葛亮的位置已经被蒋琬接替,而蜀军也被各个将领接管,汉中也被吴懿接管。他最后只得到了一个中军师的虚职,没有任何权力。

杨仪自认为对蜀汉有大功,自己无论从年龄上、资历上、才干上都超过蒋琬。可现在却落得个无所事事的下场,心中十分怨恨。因此,他总是口出怨言,最后被人抓住把柄,削职流放。在流放的场所杨仪不汲取教训,依然我行我素,最后被逼自杀。


魏延和杨仪是正在诸葛亮军中的人员,还有两人的才能也可以继任诸葛亮。可惜的是,这两人都在诸葛亮的时期都因错误被削职流放了。这两个人一个是李严,一个是廖立。

李严是刘备临终前的托孤大臣,诸葛亮总揽政务,而李严作为副手统中外军事。李严的军事能力很强,在作为地方官的时候,镇压当地的叛乱,他不动用正规军,用数量远少于对方的民兵就消灭了对手。因为他的军事才能,被刘备提拔为托孤大臣,率领一支两万的精锐军队,镇守永安。


李严镇守永安的时候,在开始时与诸葛亮关系密切,配合默契,深得诸葛亮的称赞。但是随着时间的延续,两者之间逐渐发生了矛盾。这是因为,为了弥补夷陵之战的损失,诸葛亮亲自训练了新的蜀军,而这支军队诸葛亮掌握在自己,并不交给主管军事的李严。

诸葛亮在随后的岁月里,又亲自指挥作战,发动了南征和北伐。李严无所事事的镇守在永安,自然和诸葛亮有了隔阂。诸葛亮在发动第四次北伐的时候,为了增加兵力,想动员李严手中的军队。李严百般推脱,诸葛亮只得任命李严的儿子都督江州军务,接管李严的职权。李严这才率领两万人马进驻汉中。


可是在这一次北伐中,李严并没有上阵的机会,他的主要职责是后勤运输。由于连续长时间的降雨,使得后勤运输困难,无法保证前线的需要。李严与诸葛亮商议,要求诸葛亮撤军。可是诸葛亮撤军之后,李严的表现却十分反常。他一面散布说粮草充足,不知道诸葛亮为何撤军。一面向刘禅上奏,说诸葛亮是为了引诱对方出战,才故意撤退的。

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李严的用意,他一方面是推卸运粮不力的责任,一方面是给诸葛亮抹黑,想要嫁祸于人。结果李严的诡计被大家识破,诸葛亮拿出李严的书信作为证据,使得李严低头认罪。诸葛亮上奏刘禅,将李严削职为民,流放梓潼郡。李严到了流放地,还抱着被起复的希望。等到诸葛亮一死,他发现没有了希望,不久发病而死。


另外的那个人的名字叫做廖立。他是荆州人士,投奔刘备手下后,年纪不到三十就担任了长沙太守。刘备和诸葛亮对他的评价都很高,诸葛亮称他的才能和庞统相当。后来在湘水之争时,面对吕蒙的袭击,廖立弃城逃走,回到刘备的手下。刘备也没有过于追究廖立的责任,还让他担任巴郡太守。

诸葛亮认为廖立的才能和庞统相当,可见其人的才能出众。可是这个人过于恃才傲物,对自己的待遇斤斤计较。他在诸葛亮时代,认为自己的才能仅次于诸葛亮,不应该屈居李严之下。于是,廖立成天牢骚满腹,处处惹是生非,胡乱攻击人和事。这对当时本来就不稳定的政局带来了不良的影响。诸葛亮被迫将他削职为民,流放到了汶山郡。


廖立和李严一样,都抱着起复的希望。当得知诸葛亮去世的消息时,廖立也是痛哭流涕,说自己将要终老边荒了。最终,廖立死在了流放地,再也没能回到蜀汉的朝廷。

结语:

蜀汉并非没有人才,只是缺乏正确驾驭的人。在刘备的时代,蜀汉人才济济。即便是经过夷陵之战,刘备还是可以识别马忠这样的人才。可是,到了诸葛亮的时代,人才匮乏成为了蜀汉的痼疾,这与蜀汉对人才的选拔使用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就算是在诸葛亮去世的时候,在蜀汉依然还有才能出众的人。除了蒋琬、费祎和姜维外,魏延、杨仪、李严、廖立都能够独当一面。可惜这些人才不是死于内讧,就是因错弃之不用,终老边荒,这使得本来就人才缺乏的蜀汉政权雪上加霜。最后,蜀汉变成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早早灭亡了。

本文内容全部来自《三国志》。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3

历代公认的接班人是:蒋琬费祎姜维。蒋琬费祎是诸葛亮交待接班的。姜维很多人是把他当成诸葛亮徒弟。后来也是军事一把手。蜀汉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号为四相。董允也是接班人。自认为是诸葛亮接班人的有杨仪廖立魏延。杨仪确实有大才,是有能力有资格接班的。杨仪认为自己功劳大又有能力,应该接诸葛亮班。但诸葛亮曾说过他性格不好,不能让他接班。廖立诸葛亮曾大嘉赞赏,认为可以和庞统相提并论。自命才能宜为诸葛亮第二。但他不满人事安排,诽谤先帝诋毁众臣。诸葛亮免他官。魏延也认为诸葛亮死后,他应该接诸葛亮的班。

4

诸葛亮去世,留下的其实是比刘备更烂的摊子。

1. 内部不团结,功勋老将魏延与诸葛亮的秘书长杨仪内讧,导致魏延被杀,杨仪被贬后自杀。托孤重臣李严被废,荆州集团和东州集团人员长期存在矛盾,虽然表面上不对着干,但工作都不踏实做

2. 人才凋零,刘备的儿子被诸葛亮夺权后一直没有操练机会,掌权后也没能力和经验来管理国家;关羽的儿子关平战死、关兴病故,关索不被重用(是不是有能力还不清楚),孙子辈年纪还小;张飞的儿子张苞早夭、张绍是文官,能力也平平;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为避免被皇帝猜疑,选择在家读书种地,当然他的能力也远不及蒋琬、费祎等人。其他有能力的人员年纪也都偏大

3. 宦官当道,刘禅宠信黄皓等人,导致政务费怠

4. 国库空虚。诸葛亮事情没有很好的发展农业和经济,连年作战,钱粮耗尽。

这些问题不解决,除非刘备从棺材里爬出来,蜀国早晚是个灭亡。

5

历史上,一般称有蜀汉四相,即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实际上诸葛亮是掌握军政大权的实权臣相,而后三人是公认的有相国之才,治国能臣,而无丞相之权,并且三人都不能与丞相的军事、政治、外交、经济等全才相比,只是擅长某一方面。

公元234年10月8日,诸葛丞相去世。从此以后,蜀汉并无一人成为真正丞相,直至公元263年蜀亡。

孔明病危之时,后主派尚书李福星夜至军中问安,兼询后事。李福领了言语,急急辞去。

孔明昏绝之中,李福又匆忙返回,言曰:我误国家大事也!"

孔明苏醒后,告之:"吾死之后,可任大事者,蒋公琰其宜也。公琰之后,费文伟可继之"。

不待回答"文伟之后,谁当继者?"就己气绝而亡。

可见,丞相己指定当然继承人蒋琬、费祎。而不待回答己亡的费祎之后,应该是指姜维。

所以说,诸葛亮死后,除了姜维,自认为可以接班诸葛亮的有费祎、杨仪、魏延、董允。

为何没提蒋琬呢?因为蒋琬当时己是除诸葛亮之外第二个掌握蜀汉实权的重臣,丞相专心北伐中原,主外军事。蒋琬担任丞相长史,加抚军将军。负责蜀中内政,筹集粮食,组织运输,补充兵源。诸葛亮常说:“蒋公琰忠心耿耿,雅量宽和,应该与我一起复兴汉室。”诸葛亮曾密表刘禅:“臣如果出了什么意外,军国大事交给他就行了"。

所以说蒋琬是当然继任丞相人选,而不是自认为。果然,丞相死后,后主任命蒋琬为大将军,开府治事,加大司马。

其实还有一个人:李严,由于是先帝的托孤重臣,己是蜀汉权臣。但由于个性原因,蜀在北伐督运粮草不力事件中,己被诸葛亮贬为平民,早已退出历史舞台,闻丞相死亡,知己不能再被启用,心怀激愤而病死。

费袆(?-253年2月),字文伟,江夏(今河南罗山县)人,三国蜀汉名臣。曾担任太子舍人,太子庶子。刘禅即位后任黄门待郎。费祎性格谦恭真诚,为人忠厚,善于调和,颇为廉洁。

费祎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多次出使东吴,孙权、诸葛恪、羊茞等人以辞锋犀利刁难,而费祎据理以答,辞义兼备,始终不为所屈。孙权惊其才识,厚以礼遇。其出色的外交能力维护了与东吴的同盟关系。

费祎由于忠厚正直又善于协调关系,诸葛亮北伐时初为中护军,又转为司马。马谡错失街亭导致北伐功亏一溃,诸葛亮就委托他全权调查马谡、王平一案。

后魏延与杨仪不和,经常争论,丞相也左右为难,费祎常为二人劝解协调,两相匡护,以尽其用。

丞相病危之际,费祎随侍左右,知晓内情,心急如焚。可惜丞相并没授权于自己,否则不会发生魏延之乱。而费祎从内心来说也觉得可担当丞相之职,但乃忠厚事君之人,不敢擅权。

丞相死后,费祎初为军师,再为尚书令,官为大将军,封成乡候。

在蒋琬任大司马执政期间,蒋主管军务,任尚书令的费祎主管内政,协助蒋琬全盘治理蜀汉,并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公元246年,蒋琬病逝。费祎单独执政7年,为蜀汉的发展尽心竭力。

公元253年2月,被魏国降将郭循(一作郭脩)行刺身死。葬于今广元昭化古城西。

其二,董允(?—246年),字休昭,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掌军中郎将董和之子。其才学俱佳,为人正直,是非分明,礼贤下士,敢于谏言。

董允少时与费祎在蜀中因才学名闻遐迩。刘禅为太子时,二人均为太子舍人,后董允调任太子洗马。刘禅即位后任黄门侍郎。

诸葛亮北伐,长驻汉中,费祎为丞相府参军,随军服侍左右。

董允留驻成都,为侍中兼领虎贲中郎将,统率宫中护卫亲兵,相当于大内总管。

当时后方的蒋琬负责处理丞相府政务,而董允则负责在宫中匡扶君主,共同保持蜀汉后方稳定。

所以,董允是除蒋琬之后的第二实权人物。作为蜀汉四相之一,继承丞相之职,当然无可厚非。但是,董允与费祎一样,勤劳忠厚,不擅权专权,没有野心,忠心君王。

后董允以侍中兼尚书令一职,协助大将军费祎处理国政,于公元246年病逝。

《三国志》中常把子孙后辈的事迹记在父兄长辈事迹之后,合为一传,但董允却独立记述为一传,可见其优越。

杨仪(?—235年),字威公,今湖北襄阳人,三国时蜀汉大臣。先为荆州刘表部下,后投奔关羽,刘备非常喜欢他,升为尚书,丞相北伐时任参军,制定规划,筹措粮草,井井有条,颇具才干,深得丞相器重!

但杨仪性情急躁狭隘,常发怨言岔恨之语。一是与魏延有隙,不能很好相处,文武不和常使丞相左右为难,竞相安慰,不忍心偏废文武双方中的任何一方。

二是自认为资历、才能超过蒋琬,看不起蒋琬。特别是丞相临终时把在成都的蒋琬确定为继承丞相之职,连蒋之后的费祎也确定了。而虽委以近在身边的自己临时大权,岔恨之下,借丞相委托全权撤兵之大职,激怒魏延,以泄一己之私愤斩杀了魏延。

杨议率领部队撤回,又扶丞相灵柩回家,又斩杀魏延,自恃有功,可继承丞相之职。然事以愿违,未有重赏,口出怨言,谓费祎语:“昔日丞相初亡,吾将全师投魏,宁当寂寞如此耶!"

费祎密报后主,遂贬杨仪为民,流放到汉嘉郡,后羞愧自杀而死。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平氏(今河南桐柏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得刘备信任器重。其作战勇猛,文武双全,但性格孤傲,自视甚高。

诸葛亮北伐中原,后期主要依靠魏延带兵打仗。而他又与管理军中事务的长史杨仪不和,闹得不可开交。

丞相病危,魏延不在身边。当费祎告之魏延,丞相把一应大事,尽托杨仪。用兵密法,授与姜维。

魏延大怒:"杨仪不过一长史,安能当此大任。吾今官任征西大将军,安肯与长史断后!"

后杨仪率军徐徐退却,魏延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面前,烧绝阁道,惹发蜀中将士众怒!

后杨仪、魏延皆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蒋碗、董允支持杨仪。

魏延被马岱所杀,并被诛灭三族。

魏延自认为丞相之后能继任者非本人不可,哪知杨仪抢先。杨仪怕被魏延相害,造谣说北上向曹魏投敌,遭致被杀。

魏延乃蜀汉五虎上将死后硕果仅存的一员大将,他之死于叛乱之名,实乃冤案,也是诸葛丞相临危安排不妥导致,致失蜀汉白白折损一员中流砥柱的大将军。

6

包括姜维在内,一共只有四位蜀汉大臣自认为是诸葛亮的“接班人。”第五个人留待网友们增添。这四位大臣是:姜维、杨仪、魏延、李严。依据如下:

一,姜维

魏青龙二年(234)八月,五丈原秋风萧瑟,河山静穆,诸葛亮病故于北伐征途中。

由此北伐关中的战略方针暂时宣告结束,三国纷争中的蜀国处于“ST”状态中。司马懿是大赢家,开始逆袭曹魏政权称霸的局面,于是,老百姓获得一个喘息的时间,血肉横飞的江湖,趋于平静。

但是,有一个人却是“凭栏处,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他就是姜维。

姜维,字伯约,天水翼县人。他和之前的马超情况有几分相似,都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奔的蜀国,都是陇东地区的同乡。当时是马谡街亭失守,不甘心失败的诸?亮顺便攻克了西县(今甘肃天水市西南),蜀军将西县一千多户人口和朝廷任命为中郎将官职的姜维带回成都。

诸葛亮人很耿直,凭自己多年经验,他认为姜维是一个人才,尤其是在蜀汉政权正值用人的时候,任命姜维为仓曹椽、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这时的姜维才二十七岁,多么酷似自己当年跟着先主走出隆中的情景啊!应该说,诸葛亮最看好的接班人就是姜维,但是,姜维缺乏管理政权的能力,单论军事行动,姜维可以单纯北伐。这就是诸葛亮遗嘱:“臣有不幸,后事可托付给蒋琬”的一种平衡办法。

但是,作为政府的一把手,面对全川的财政赤字,蒋琬不敢“按既定方针办,”继续北伐,而是将防区前沿移到陇东,任命姜维为凉州刺史,自己的办公行辕北上移到涪县(今绵阳市涪城区)靠前指挥,作为成都屏障。

这一等待就是二十年。直到继任的费祎遇刺身亡。蜀国能够堪当军事重任的只有姜维了。姜维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诸葛亮的知遇之恩。

二,楊仪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最早投奔的到襄阳太守关羽门下,被任命为功曹。义字当头的关羽和杨仪摆投机了,于是举荐给自己的大哥刘备,作为一国之君当然谈军国政事的得与失。

杨仪把刘大哥也摆懂了,高兴之余,任命为“左将军兵曹椽”、“尚书”,由于与秘书长“尚书令”刘巴不能配合工作,刘备一气之下,把他弄到“老、少、边、穷”的地方管理农业。建兴五年(228),还是丞相拉了他一把,一纸公文调到汉中为自己的秘书长,加封为绥军将军。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楊仪以叛逆罪置“不同政见者”魏延于死地,这个人就不多说了,因为他辜负了丞相的提携,以小人之心 度君子之腹,滥杀无辜,使蜀国再失一员大将。

三,魏延

应该说魏延和楊仪都是“才高德薄”的典型例子。以军事才干而论,在蜀国大将凋零之后将领中的皎皎者。独自奉刘备令守汉中时,利用汉中的地势地貌,建立纵深防御体系。建兴八年就在阳溪大破魏军大将郭准。但魏延“性矜高,”难与同僚配合,更是与楊仪势同水火,但是,诸葛亮仍然升任他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这已经是政府相当高级別的方面大员了。

现在一些议论认为诸?亮没有尽用魏延,冷漠了人才。但是,诸葛亮也有话说:“国事唯和,可以克?。”如果高级官员不和,造成不好影响,我是第一责任人。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解决团结问题。所以造成以后的悲剧,诸葛亮是有相当大的责任。

四,李严

李严,字正方,南阳人。年轻时就是政府吏员,才华横溢。曹操攻进荆州时,作为当时秭归县令的李严,没有投降曹操,而是聪明的夜奔成都。刘璋感动之余,任命他为成都县令,相当于首都市长。

当刘备在益州对刘璋大打出手时,作为护军职责的李严到绵竹防守,这次他又判断正确,投奔了刘备。取了成都后,李严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由于后来平定益州内乱有功,章武二年,刘备调李严到永安宫,任为尚书令。章武三年,刘备病重,在永安宫托孤:“与诸葛亮同为顾命大臣,共同辅佐少主;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

刘禅继位后,当场封为都乡侯,授予符节,加光祿勋。

诸葛亮是很欣赏李严的,他在对孟达的信中说:“(李严)处理公务如行云流水,迅速解决问题,此是正方性格。”

李严此时改名为平。建兴九年春,诸葛亮驻祁山准备北伐,李严负责粮草运输,由于对诸葛亮说假话,两面三刀,被诸葛亮废为平民,流放梓潼郡。建兴十二年,与诸葛亮同年去世。

结语

魏延以勇猛谋略著称,李严以干略气度著称,杨仪才干与官职相当而出名,姜维粗具文武之才,有志于建功立业,他们都身居高位,纵观他们的行为,处世之道,祸患和罪责,都是自己造成的。这是陈寿的点评,我认为其中对姜维的评价最高,虽然带了一个“粗具”的形容词,可能因为曾经是姜维下属而避西晋政权的嫌疑所致。

7

三国里面最缺乏人才的就和蜀汉了。当诸葛亮病危之际,尚书李福问诸葛亮:丞相百年之后,何人可继之,诸葛亮道:蒋公延可继之,李福道:蒋琬之后呢,诸葛亮道:费文伟可继之,李福道:费祎之后呢?诸葛亮也就不说话了,可见,诸葛亮也知道后面没人了。而实际上,姜维的职务始终没有达到蒋公延和费文伟的地步,更谈不是诸葛亮接班人。而自诩为诸葛亮接班人的是自以为是。诸葛亮没有把他们当接班人。


对于姜维,诸葛亮的评价是: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诸葛亮的意思很明白,姜维可以掌军,但由于属于降将,根基太浅。来到蜀汉阵营时间太短,根基太浅。适宜当管控政治方面,不能服众,而绝不是《三国演义》演义的那样里直接顺位接班。而诸葛亮死后,蒋琬为大将军,费祎为大司马。即便是在费祎被刺杀以后,姜维继任担任大将军,但陈祗为镇军大将军与姜维相互制衡。姜维始终没有进入蜀汉核心阶层,但姜维始终以诸葛亮接班人自诩倒是不假。


而头一个自诩为诸葛亮接班人的就是魏延 。而诸葛亮死的时候蒋琬、费祎、杨仪才是重心,而钦定接班人是蒋琬和费祎。魏延自然不服,一个长史(文官)如何统帅三军,魏延至少自认为在蜀汉他是仅次于诸葛亮的人,是诸葛亮之下,万人之上,自己无论是从地位,能力各个方面都是诸葛亮的当然继承人,取诸葛亮之位而代之是必然的选择。但诸葛亮在死后,在任何一个方面都没有看好他,何况魏延为人自傲,满朝文武没有看上魏延的,有点刺头的意思,向来死看不上杨仪,掐半拉眼角都瞧不上杨仪,而且魏延始始至终相信自己攻击杨仪的政治正确。既然诸葛亮不给,那就强行夺权必。结果却是身首异处。而魏延的职务是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都亭侯,假节。魏延没有造反,他的死属于政治幼稚。归根结底,魏延只是因为看杨仪不爽。


杨仪是第二自诩为诸葛亮接班人的,他比魏延政治更幼稚。魏延那就句话说的不错,一个小小长史(文官)如何调动三军。杨仪不过是奉命带领部队后撤,而不是统帅三军。诸葛亮死后,一定程度上是杨仪“逼反”魏延。待魏延死后,杨仪见自己的官职没有升迁,不由得抱怨,我一要带三军投靠北魏如何?杨仪自以年宦在琬前,虽同为参军、长史,己常征伐勤苦,更处琬下,殊怨望,谓费祎曰:“公亡际,【吾当举众降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耶!”(当时杨仪是中军师,费祎低于杨仪是后军师)这简直是作死,不是政治幼稚,而是没有政治头脑。如果说魏延是个性矜高,看不起人,那杨仪就是个性狭隘,容不得人。但杨仪能够让诸葛亮长期引为相府主要的属官,才干也不可谓不出众。错就错在管不住自己的嘴,杨仪的性格缺失,野心导致其败亡。四个字,咎由自取。



蒋琬和费祎是诸葛亮公然的接班人。而二人也没有辜负诸葛亮的嘱托。蒋琬是诸葛武侯精心朋培养的接班人、一手提拔的嫡系。他是诸葛亮法定第一接班人。诸葛亮死后,蒋琬为尚书令。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费祎最初为后军师,蒋琬死为尚书令,官至大将军,封成乡侯。《三国志》著者陈寿评道:“蒋琬方整有威重,费祎宽济而博爱,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然犹未尽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也。”


可以说,蜀汉之所以政治稳定,和蒋琬和费祎的能力分不开的。而二人死后。就和诸葛亮不讲话一样,蜀汉就难以维系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8

三国时期,诸葛亮是一个治国大才,在蜀汉拥有很大的权力。刘备死后,蜀汉国势飘摇,大厦将倾,是诸葛亮凭借一己之力将蜀汉拉回了正轨,可以说没有诸葛亮的话,在刘备死后,蜀汉就会分崩离析。诸葛亮死后,我们大家都知道姜维是他的接班人,而除了姜维,实际上还有四人自认为是诸葛亮的接班人,他们都是谁呢?

一、马谡

其实相比于姜维,马谡是更加的受诸葛亮重视的。马谡兄弟五人,在当时都是非常有名气的,其中最出名的当属他的哥哥马良了,所谓“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而由于马谡早就名声在外,受到刘备的重视,也曾做过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马谡这个人,才气器量远超常人,喜欢谈论军事谋略,深得诸葛亮的器重。不过刘备在去世前,曾告诫诸葛亮不要重用马谡,他觉得马谡此人名声大过于才华。很显然,诸葛亮并没有听从刘备的建议。

当时经过夷陵大败,蜀汉人才损失严重,年轻一辈的人才里面根本没有几个能拿得出手,现在有马谡这么出彩的年轻人在,诸葛亮怎么会不重用呢?说白了,诸葛亮重用马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马谡确实是有才华的,虽然缺少实战经验,但完全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二是蜀汉人才稀缺,刘备夷陵一仗把人才都败光了。

诸葛亮安定蜀汉后,开始出兵北伐,当然也是带上了马谡了。诸葛亮其实是非常看重马谡的,想要栽培马谡,甚至在马谡看来,诸葛亮的这种行为都相当于把他当成徒弟一样栽培了。如果马谡表现得好,说不定后续诸葛亮还真的可能考虑让马谡接替他的位置。不过在街亭一战中,马谡把一切都搞砸了。原本诸葛亮力排众议,让马谡获得军功,提拔马谡,结果马谡不听调度,使得街亭失守,危及蜀军,诸葛亮不得不选择撤退,最终导致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而面对诸葛亮的责罚,马谡说了这么一段话。

原文:谡泣曰:“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某之死罪,实已难逃;愿丞相思舜帝殛鲧用禹之义,某虽死亦无恨于九泉!”言讫大哭。

从马谡临终对诸葛亮说的话和平时诸葛亮对马谡的栽培来看,他是真的把马谡当作了接班人培养的,只可惜马谡没有这个福气。

二、杨仪

说杨仪是诸葛亮的接班人,大家都很奇怪,似乎诸葛亮根本没这个意思啊,而且诸葛亮还写信给刘禅,明确说过让刘禅不要重用杨仪。

原文:而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刺史。

虽然诸葛亮表面上是很看重杨仪的,但是实际上诸葛亮深知杨仪性情太过于急躁狭隘,如果由他掌权,必定于蜀汉不利,所以在诸葛亮去世前,就已经密奏刘禅了。这里就有一个很奇怪的事情了,既然诸葛亮不看重杨仪,为何他去世时又让杨仪统领大军撤回成都呢?他明明知道杨仪和魏延水火不容,为何会这么安排呢?

这是一处很奇怪的地方,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是肯定知道杨仪领军的后果。杨仪领军,魏延不服,必定生乱,但是诸葛亮仍然是这样选择了。只能说诸葛丞相心思深沉,正是想借机让杨仪除掉魏延,而除掉魏延后,刘禅必定是不容杨仪的,因为魏延是刘备一手提拔起来的,是刘禅的心腹。事实也正如诸葛亮所料,杨仪虽然斩杀了魏延,平定了魏延之乱,但是回到成都后并没有得到赏赐,反而是被贬官了,之后更是因为有不满情绪被刘禅下狱,贬为庶民。刘禅的好脾气大家是知道的,能把刘禅惹成这样,可见他有多么不满魏延之死。

可怜的杨仪,被当作刀子借刀杀人,而费祎和姜维只是站在一边冷眼旁观。

三四、蒋琬费祎

实际上,在诸葛亮去世前,他真正钟意的接班人是蒋琬和费祎。蒋琬费祎聪明过人、颇有大才,受到诸葛亮的看重。在诸葛亮临终前,刘禅派人前来询问,他去世后有谁可以辅助蜀汉,诸葛亮就点名了这二人。

原文:福谢曰:“福奉天子命,问丞相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适因匆匆,失于谘请,故复来耳。”孔明曰:“吾死之后,可任大事者:蒋公琰其宜也。”福曰:“公琰之后,谁可继之?”孔明曰:“费文伟可继之。”

事实也证明诸葛亮的选择是正确的,他去世后,蒋琬、费祎相继为政,使得蜀汉国泰民安,国力蒸蒸日上。

结语

除了姜维,还有四个人自认为是诸葛亮的接班人,他们分别是马谡、杨仪、蒋琬、费祎,只不过马谡由于没有守住街亭被军法从事了,而杨仪因为不受诸葛亮的待见,最终也没有好的下场。只有蒋琬费祎成功的接了诸葛亮的班,使得蜀汉更加强大。

9

我正好写了这个问题,其实蜀国有四大贤相,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

我明天会发一篇关于蒋琬的文章。后天会发一篇关于费祎的文章。

但是,姜维不是诸葛亮的接班人。诸葛亮的兼班人是蒋琬。姜维是通过非常手段上去的。我会在费袆那一章节谈到。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姜维是诸葛亮的接班人的话,诸葛过世之后,姜维就应该接班,而不是等到20年后。

10

杨仪、魏延、蒋琬、费祎。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