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所以说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所以说从古代到现在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楷书隶书行书草书这八大类加上繁体字和现代简化字都是我们语言文字中国的精髓传承。除了科学论断描述用的很多的奥妙字和专业术语以外,我们写文章用语言文字有几百个字够用了!至于同音字和边旁部首的读音那更是奥妙无穷的。有个大概的说法,不懂的字就有边读边无边读中间。我顺便说一两个字就行了: 到底你给了多少钱我?航空母舰的油料补给?第一个给钱就是给,第二个油料补给应该读作"底"。我的东西全都没有了是因为被沒收的,第一个没是"每",第二个沒读"默"!

最佳贡献者
2

“沒”和“没”,是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不是两个字。

上面这张图的“沒”和“没”,就都是颜真卿写的。

唐五代,是中国古代图书由人工抄写向雕版印刷的转变时期。

这个时期开始,包括到宋代,往往以著名书法家的字体作为刻板字体。

这样,经常会把一个书法家所写的一个字的不同写法,或者,把不同书法家对一个字的不同写法,都雕入了版中,以致形成了“同字异体”的现象。

“沒”和“没”,同一个字的这两种不同写法,就是这样形成的。

现在,“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还有《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均只收“没”字,而不收“沒”字了。

在规范以前的书籍中,或者海外汉字书籍中,还存在“沒”和“没”两个字都用的情况。

题目本身就是这样。

再多说几句“没”字的演化过程。

小篆的“没”,写如以下——

这个字是“形声”加“会意”。“氵”是“形旁”,右边“上回下又”,是“声旁”加“义旁”。

“上回下又”,古时是独立字,音“mò”。

《说文》曰:“入水有所取也。从又在回下。……回,渊水也,读若沫。”“又”,即手,所以说“有所取也”。

段玉裁说:“没者,全入于水。”这是“没”之本义。

《庄子.列御寇》:“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

这是在本义上使用“没”字。

“没”的这个本义,引申出不少新义。

一个是“沦落”。

《汉书.苏武传》:“后随浞野侯没胡中。”“沦落”于胡人之中。

一个是“被收”。

《史记.平准书》:“匿不自占,占不悉,戍边一岁;没入缗钱。”“没入”、“没收”皆此义。

一个是“尽头”。

《诗.小雅.渐渐之石》:“山川悠远,曷其没矣?”《传》云:“没,尽也。”

《论语.乡党》:“没阶,趋进,翼如也。”孔安国曰:“没,尽也。”

一个是“沉溺”。

《晋语》中的“不没为后”;《史记》中的“乾没”,皆此义。亦解为“贪”或“逐利”。

一个是“过头”。

《礼记.坊记》:“君子不以美没礼。”《疏》云:“没。过也。”

另外,“没”还通“殁”。

《论语.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以上这些含义,“没”,均音“mò”。

还一个是“无”、“没有”。

《论语.阳货》:“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孔子的这个用法,是现在“没”字的“主流”。

也只有在这个含以上,“没”,读“méi”。

基本就是这些了。

3

一字多音不同笔画,没有,罚没,淹没,没去,没来。

4

1957年中国大陸的漢字简化分三个部分:

1.《简化字总表》

2.《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3.《新旧字形对照表》

“没”与“沒”便是《新旧字形对照表》中所列的字之一。

“没”是表中规定的大陆法定字形,而“沒”是台湾采用的字形。

5

简化字就别求深解了。比如“虎”字,虽沒简化,但原字是规范解法下面不是“几”而是“儿”。可在繁体字典证实。

肖萧、闫阎、乾干、幹干……尤其“乾净”和“幹部”并非一个字,却同简化为“干”。所以,跟简化字别较真,就依当下实用罢。

6

只是繁體和簡體的區別而已。

7

今天丶电子数字时代沒没通用。

8

“没”和“沒”完全是俩个异体字。

因为《简体字总表》中没有说明「没」是「沒」的简体字,《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亦未提及「沒」字,因此「沒」当属《一异表》外「没」的异体字。然而各大输入法却将「沒」与繁体挂起了钩,百度翻译的简繁体转换功能亦是如此。

故没必要费心!

9

分mo和mei两种发音。前一个意思是莫了,死了。

后一个是没有、空的意思。

10

通假字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