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快速沦陷的原因有三:一是德军战略决策正确;二是法军战略决策失误;三是德军作战理念先进,法军作战理念落后。有关这三方面原因的具体阐述,笔者曾分别写了二战系列第40篇,第58篇,第57篇,现在按照顺序贴过来。
一是因为法军本就认为德军的进攻方案不会超出施里芬计划的范围,法军主力正是集结在比利时一线,等待德军再次从低地杀来,面对法军布下的口袋,德军获胜的机会渺茫。
二是这个“山寨版”的施里芬计划最大的弱点,它仅仅以割裂英法联军为目标,而没有把歼灭法军主力作为目标,德军将再度进入消耗战的状态。如果不能速战速决,德军有可能再度陷入一战时的困难处境。
不过以常规视角审视德军与英法联军对峙的局面,尽管山寨版“施里芬计划”差强人意,却又别无他选。
2、塞翁失马
山寨版“施里芬计划”制定后,英法的情报人员千方百计地想要获取有关这一计划的内容,却毫无进展。正当他们束手无策之时,天下掉下个大馅饼。1940年1月10日,德军总参谋部一位军官携带着山寨版“施里芬计划”的全部资料,前往波恩与空军商讨计划细节。途中,因迷失方向而迫降至比利时境内,这位德军军官未能将文件全部焚毁,该计划就此落入英法之手。至此,这个山寨版“施里芬计划”再无成功实施的可能。
德军A集团军群参谋长曼施坦因其实早就对山寨版“施里芬计划”颇有微词,在注意到这一计划明显缺陷的同时,他也思考到了一个绝妙的破局之策:把主力攻势转移到阿登地区,这也是敌人最意想不到的路线。而且,他在请教了坦克战专家古德里安后,更加坚定了这一信心。以往因阿登地区山路崎岖,一向被兵家视为不适合开展大兵团作战的区域。但古德里安告诉他,德军的装甲车辆完全可以从这里通过。如今,山寨版“施里芬计划”泄密,曼施坦因认为正是将自己的构想付诸实践的最佳时机。
可曼施坦因多次将自己的计划上报统帅部,却遭到了统帅部高层的反对,他的计划被置之不理,曼施坦因多方游说无果,直到转机的到来。
3、弄巧成拙
德军统帅部高层对曼施坦因到处游说他自己的方案,藐视统帅部的做法极其不满,于是他们(时任陆军总司令的伯劳希契、时任总参谋长的哈尔德)决定把曼施坦因调离,让他离决策层远远的,去做一个步兵军的军长,这就剥夺了曼施坦因的发言机会。
却不想,统帅部高层这次失算了。
因为德国元首决定,要召见新上任的几位军长,这其中就有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抓住了这次机会,向德国元首陈述了自己的构想。据曼施坦因回忆,德国元首对他的计划:“简直像精灵似的理解地非常快”,并且对他完全支持。
尽管德国元首在事后宣称,主攻阿登地区的做法完全是他本人的构想,而曼施坦因不过是“当我谈到西线方面的计划时,在所有的将领当中,就只有曼施坦因一个人了解我的思想。”
但那时候德国的事情就是这样,有了元首的支持,没有办不到的。德军统帅部被迫接受了主攻阿登地区的构想,并在1940年5月法兰西战役开始后成功实施,德军只用了39天就击败了号称拥有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而德军突破法军防线的计划,史学界称之为“曼施坦因计划”。
第二个原因,法军战略决策失误
谈到“二战时,法国为何败亡那么快”这个话题,目前最中规中矩的答案就是:法军的军事思想僵化,完全拘泥于一战时所取得的战场经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建立起来的马其诺防线,却被德军绕过,随后在德军的“闪电”袭击之下不堪一击。
这的确可以说是法军迅速败亡的原因,但并不是唯一的。抛开军事理念方面的差距,法军在战略部署方面也存在严重失误,他们犯下了一个“南辕北辙”式的错误。
怎么个南辕北辙法呢?
当时,英法联军在研判了西线局势后认为:德军不外乎从南、中、北三个方向进攻法国。
南路,是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如果德军从这里来,将是英法最愿意看到的,他们有信心使这里成为德军的噩梦。
中路,是阿登地区。这里地形崎岖,一向被兵家视为不利于展开大规模运动作战。
北路,是比利时,这是一战时德军曾走过的老路,其路线是经比利时中部以巴黎为主要突击方向。
综合对这三个方向的分析,英法联军决策层认为德军最有可能选择的,还是一战时的老路,所以就把这个方向作为了防御重点。
而德军在最初的时候,也的确是这么计划的,进攻北路。这个计划一旦实施,德军将走进英法的圈套,陷入对德军不利的僵局中。然而在1940年1月10日,德军发生了一次空难泄密事故,其进攻计划就此落入英法之手。
这迫使德军对原计划进行了修改,德军名将曼施坦因提出:将主要突击方向由北路的比利时改为中路的阿登地区,他在请教了坦克战专家古德里安后,确定德国的大规模坦克群是可以通过阿登地区的,曼施坦因计划最终被采纳。
与此同时,英法联军在得到德军的原计划后,丝毫不认为德军会在计划泄漏后做出任何的修改,依然坚信德军会走北路。
就这样,英法联军犯下了这个“南辕北辙”的错误。在德军决定主攻阿登地区后,英法却依然不断地加强法军北路的实力,削弱在中路部署的部队,这无疑是完全配合了德军的新计划。英法联军的主力部队向比利时中部推进得越远,那么德军的机械化部队就越容易向阿登地区推进,进而迂回到英法联军的后方并将其截断。
也就是说,英法联军越在北路努力,就离自己阻击德军的目标越远,法国战役的结果就此注定。
第三个原因,德军作战理念先进,法军作战理念落后
公元1934年,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发生了一件事。在现代人眼里,这件事在世界军事史上是有划时代意义的。但在时人眼中,却是件不起眼的小事。因为与那一年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大事件”相比,法国的这件事实在是微不足道。
那一年,溥仪在日本人的扶植下恢复帝制,成为了“伪满洲国”皇帝;
那一年,那位奥利地人正式成为了德国元首,其势力在德国已是根深蒂固;
那一年,苏联开始了一场长达五年的内部运动。
就连意大利队在本土夺得世界杯都显得比法国的这件事要重要得多,毕竟法国只是有一个叫戴高乐的人,出版了一本名为《建立职业军》(又名未来的陆军)的书而已。
但就是这本书,却导致了二战爆发后,法国的灭亡。
在《建立职业军》中,未来的法国总统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可能的作战对象及其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他科学地预见到未来战争中战斗行动的机动性空前增大,并有坦克战河机械化程度日益提高的运动战等新特点战争也会在未来的战场上相继出现。
戴高乐认为:唯一可靠的保卫法国的措施不是沿用过时的要赛式防御,而是必须建立一支由10万人组成的精悍职业军队——6个机动能力很高的装甲师。这种装甲师与航空兵协同,实施广泛地机动作战,将成为现代战争中决定胜负的重要突击力量。
也许戴高乐没有意识到,他这本书的出版,是多么的不合时宜。因为那时候法国政府正在加足马力修建马其诺防线,从1928年起,每年都将国防经费的一半投入其中,法军信奉的是一战后的成功经验,即所谓“野战炮兵掩护下的,经过要塞加强的,不间断线性防御”。
组建机械化部队?这与法军内部的主流思想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戴高乐的书在法国无人问津,只卖出了750册,但却引起了德国人的极大兴趣,购买了200册。后来的“德国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得到这本书后,把戴高乐的军事思想与自己的主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装甲师编制和坦克战术以及“闪电战”作战理论的雏形。6年后,德国人将戴高乐的理论付诸实践,只用了33天就击败了拥有世界第一陆军的法国。
德军占领法国后,有一位法国记者采访古德里安,古德里安问那位记者:“我的那位伟大的法国同行最近在战术上又有些什么新发展?”这位记者竟呆若木鸡,不知所云,因为他压根就不知道戴高乐这个名字和他的著作。
后来,法国作家博那在《夏尔·戴高乐》一书中,引用了一位法国人对德国人讲的一句话:“德国人赢得战争只花了15法郎”——15法郎,是戴高乐那本书的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