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战还没有爆发的时候,法国当时的陆军号称世界第一陆军。在各大军事强国中陆军不管从人数还是装备上都排名世界第一位。法国人敢号称世界第一是有原因的。二战没有开始之前,法国拥有280万军队,预备役300万。法国陆军拥有150以上口径的火炮10000门,陆军拥有120多个师,将近250万人。法国陆军装备有坦克3000多辆,坦克不管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要比德国的先进。法国的索玛重型坦克和B1重型坦克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坦克。还有不计其数的装甲车辆和卡车。法国空军当时装备有2000多架各种型号的飞机,其中战斗机将近1000架,轰炸机300多架,法国空军的装备在当时的欧洲算是比较精良的。法国还有一只实力不错的海军。但是为什么法国会在战争爆发以后短短的40多天里被德国击败。

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法国准备不充分。德国在和波兰的战争中胜利以后,法国高层人物德国不会对法国动武,麻痹大意,等德国人打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还有就是法国菌多高层的战术思想有问题,偏重于防守,对马奇诺防线看的太重,认为只要守住防线德国人就没有办法入侵法国。等德国人绕过马奇诺防线以后,德国人的装甲部队的闪电战战术,让法国人难以适应,在等坦克的进攻下法国军队溃不成军。当时的法国军队的高层军官法军战术思想老化,故步自封,把先进的坦克分散配备给了步兵当做火炮和掩体使用,限制了装甲部队的使用方式。最后一战时法国军队死伤惨重,军队普遍都有厌战情绪,士兵都不想打战,怎么能不输。所以结果就是德国用了43天就占领了当时欧洲的第一军事强国法国。

最佳贡献者
2

其实没别的原因,就是法国人不想打。或者也可以这么说,战争还没开打,法国人就已经未战先怯了。

↓法国国旗的另类含义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作为波兰的盟国,法国自然是要出手帮忙的。

当时,德军在西线只有43个师,其中的32个师还是预备役部队。(整个西线德军没有一辆坦克)

而当时的法军有98个师(其中有28个师是后备师和要塞师)和2,500辆坦克。战力是德军的三倍左右。如此大的实力差距,用当时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首长威廉·凯特尔的话说,只要法国下达东进命令,法军很容易就能够突入德军防卫薄弱的西部防线。

但是,法军并没有发动实质性的进攻。法军士兵在德军入侵波兰后,只是向法德边境前进了5千米(3英里),就停止了进攻。

那么,法国当时为什么不进攻德国呢?原因非常复杂,这里不赘述。简单的说,就是法国没有最好与德国全面开战的准备——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法国都没有最好战争准备

因此,在波兰投降,苏德瓜分波兰,德军主力西调之后,法国做出了如下决定:在整个1940年,不采取主动行动。法国政府在这一年内,执行并落实一个巨大的现代化和扩军方案,其中包括大约24个装甲师。在扩军完成后,法国于1941年夏天,联合荷兰、比利时对德国实施一个决定性的攻势。(如果荷比卢三国不愿意出兵,就强迫它们出兵)

也就是说,按照法国的计划,法军与德国的决战时间是1941年6月,早于这个时间,法国没有跟德国死磕的勇气。至于在这个准备期,如何应对德国的进攻,法国则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了马奇诺防线上。

不过,大家也都知道,德军并没有让法国的计划如愿。1940年5月10日,德军在法国预定计划的前一年,就发动了西线战役。并且德军根本没进攻马奇诺防线,而是从防线北侧的荷比卢三国绕过了马奇诺防线。

前面说了,法国没有完成战争计划是不敢跟德国决战的。因此,当德军闪击荷兰和比利时两国时,法国上下全部懵了。

具体懵到什么程度了呢?战争开打后的第六天,也就是1948年5月16日,当英法联军被围困于敦刻尔克,英国首相丘吉尔质问法国总保罗·雷诺为什么不派兵增援时,保罗·雷诺尴尬的说——自己没有战略预备队。

也就是说,本土作战的法国居然拿不出战略预备队增援前线。而无法援救,自然也就说明法国没有发动反攻的能力。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心里也清楚了。法国虽然号称有三百万陆军,但当它面对德军的闪电战时,它根本就没有快速聚拢部队,组织有效抵抗的能力

1940年五月底,面对德军有可能发动对巴黎的总攻。法军新任司令马克希姆·魏刚拼凑了49个师加上英国的2个师,编成了3个军团在索姆河和埃纳河一线构成了东西大约300英里的魏刚防线,企图以这条如同“危房”的稀烂防线,阻止德军南下。

然而,“死马”就是“死马”,一堆临时拼凑的部队终究是乌合之众。当德军以137个师的兵力对“魏刚防线”发动总攻后,这条防线仅仅抵抗了十天就崩溃了。在这十天时间,仅古德里安的装甲兵团就抓了25万俘虏。

1940年6月10日,法国政府高层意识到,法国北部怕是守不住了。他们能做的,无非就是三个选择:

一、死守巴黎;

二、退出巴黎,在南部聚拢部队继续抵抗;

三、退出巴黎,与德国展开谈判;

第一条绝对不可行,所以直接被否了。为什么不可行呢?因为按照法国人的观念,力尽投降不是丢人的事,如果因为战争而让巴黎葬于火海,这是非常不划算的事情。所以巴黎决战的提议被直接否了。(法共提议“宁愿巴黎毁灭,也不愿投降”,但法共当时不是执政党)

由于第一条不可行,而剩下的两条选择不管选哪个,都是要放弃巴黎。于是法国政府便不战而退,把巴黎拱手送给了德军。

1940年6月14日,法国政府退到波尔多。此时法国政府还有两个选择:是继续抵抗,还是立即投降。

继续抵抗的资本是当时的马奇诺防线还没有被德军攻破,防线内还有几十万精锐;立即投降的资本也一样,就是有几十万部队,如果现在投降,手上还有谈判的筹码。

如果此时,做决定的人是中国领导人或者苏联领导人,肯定是要抵抗到底的。但法国人的理念不一样,其高层经过内部协商后,在临时首都波尔多宣布:停止一切抵抗,并派代表与德签订停战协定。

随后,德国接受投降。至此,持续一个月时间的法国战役结束,法国正式投降。


那么,法国高层为什么不选择抵抗呢?其实原因在前面都说了。

第一、法国北部的防线已经崩了,法政府手里只有南部地区。而以法国的实际情况,一旦北部失守了,以南部的条件想要进行有组织的抵抗是不可能的。

第二、法国人的心态崩了。毕竟一个月之内被消灭百万大军,不管换做是谁,都会产生无法赢得这场实力悬殊的战争的感觉。中国不也有汪精卫之流么?

第三、法国人认为力尽投降不丢脸。这是西方国家对战争的共同认识。如果英国没有英吉利海峡隔着,情况估计也一样。

另外,还有一个说不出口的原因,就是法国及时投降,可以把战争转移到别国身上。比如英国和苏联。而它可以继续保存实力



法国投降后,法国没事了。可英国被炸成了稀巴烂,苏联被炸成了月球表面。而同盟国战后论功行赏,法国的好处一点不少。一个抵抗了才一个月的国家居然也能位列安理会五常。它凭什么?还不就是凭借它在战争期间保存了实力。有被英国拉拢的资本。

3

二战爆发时候的法国不管啥军都不咋地,包括陆军也不强。迅速投降这有多方面的原因,狗子就随便梳理一些~

首先法国人在二战时期对战争的态度是消极的,毕竟一战主战场就在自己地盘上打,也付出了130万人的代价,真的打怕了。而且一战的堑壕战表现出了防御战的巨大优势,所以法国人在一战之后主流的作战思路就是防御战。所以也不惜花费巨大代价修筑了马奇诺防线。

当然,修马奇诺防线倒也不是法国人一厢情愿的希望德国人来硬刚这条线,因为一战的时候德国人也没从这块山地进攻,而是借道比利时打过去的。所以说,法国人把马奇诺防线修到比利时那块停止的原因就是,逼着德国人只能再一次绕比利时。这招的目的是脱比利时、荷兰、英国人一块下水,以一种拉帮结派而非自强的心态来维持国防本身就是一种怯战消极的表现。

德国的上层由普鲁士这种非常带有军事风格的架构组成,加上一战结束后,法国对德国近乎剥削性质的不平等条约让德国人在二战充满着复仇+极端民族主义心态。而法国信奉自由主义,公民的国家责任意识很淡薄,二战前夕还在搞什么每周40小时工作制,加上2-30年代金融危机,整个民族心态和工业产能极为废材。

整个消极的心态令法国的军队建设也非常糟糕,到危机四伏的1939年,虽然法国已经动员了57个步兵师,但坦克师才1个。大多数枪支和火炮都还是一战时期遗留的,空军甚至连意大利都不如,作战思路也很陈旧,军队的训练程度也远不及德军。

我们得知道,德国人的闪电战简直就是一战那种堑壕防御战的克星,而闪电战非常依赖机械化部队和前线轰炸机,而法国人在这方面非常缺根筋。

德军入侵法国的战术当然也很优秀,先用类似一战的套路干比利时,然后英法联军跑比利时帮忙,陷入胶着。然后一波装甲部队直接从阿登森林绕后,直接切断了法国本土和法比边界联军的联系和补给,结果就是将大量英法联军直接包了饺子。

这种狂风暴雨一样的打法让本身就很消极的法国人提不起一点反抗的念头,甚至感觉被按在地上摩擦还有点小舒服

所以说,法国人的迅速投降和法国人本身的文化理念,消极的军事建设态度,陈旧的战术和武器装备都有关,法国人在开战前压根就没做好战争的准备。

4

法国快速沦陷的原因有三:一是德军战略决策正确;二是法军战略决策失误;三是德军作战理念先进,法军作战理念落后。有关这三方面原因的具体阐述,笔者曾分别写了二战系列第40篇,第58篇,第57篇,现在按照顺序贴过来。

第一个原因,德军战略决策正确

说起德军如何取得二战期间最大战果这件事,实在是让人无限感慨:这世间事,有太多的不可预测。因为从德军最初制定的计划来看,他们本不会取胜。可当一次塞翁失马的事件以及一次弄巧成拙的事件发生后,局面发生了大逆转。最终导致德军采用了全新计划,迎来了二战期间最大战果。

1、原计划差强人意

波兰战役结束后,德国元首就命令部下尽早制定出进攻法国的计划。德军统帅部倒是很快就完成了任务,鼓捣出了一份方案。但这个方案却无法让德国元首满意,因为它完全就是一战时德军“施里芬计划”的翻版,这里我们称之为山寨版“施里芬计划”。而且与原版的施里芬计划相比,这个山寨货还存在明显的缺陷:

一是因为法军本就认为德军的进攻方案不会超出施里芬计划的范围,法军主力正是集结在比利时一线,等待德军再次从低地杀来,面对法军布下的口袋,德军获胜的机会渺茫。

二是这个“山寨版”的施里芬计划最大的弱点,它仅仅以割裂英法联军为目标,而没有把歼灭法军主力作为目标,德军将再度进入消耗战的状态。如果不能速战速决,德军有可能再度陷入一战时的困难处境。

不过以常规视角审视德军与英法联军对峙的局面,尽管山寨版“施里芬计划”差强人意,却又别无他选。

2、塞翁失马

山寨版“施里芬计划”制定后,英法的情报人员千方百计地想要获取有关这一计划的内容,却毫无进展。正当他们束手无策之时,天下掉下个大馅饼。1940年1月10日,德军总参谋部一位军官携带着山寨版“施里芬计划”的全部资料,前往波恩与空军商讨计划细节。途中,因迷失方向而迫降至比利时境内,这位德军军官未能将文件全部焚毁,该计划就此落入英法之手。至此,这个山寨版“施里芬计划”再无成功实施的可能。

德军A集团军群参谋长曼施坦因其实早就对山寨版“施里芬计划”颇有微词,在注意到这一计划明显缺陷的同时,他也思考到了一个绝妙的破局之策:把主力攻势转移到阿登地区,这也是敌人最意想不到的路线。而且,他在请教了坦克战专家古德里安后,更加坚定了这一信心。以往因阿登地区山路崎岖,一向被兵家视为不适合开展大兵团作战的区域。但古德里安告诉他,德军的装甲车辆完全可以从这里通过。如今,山寨版“施里芬计划”泄密,曼施坦因认为正是将自己的构想付诸实践的最佳时机。

可曼施坦因多次将自己的计划上报统帅部,却遭到了统帅部高层的反对,他的计划被置之不理,曼施坦因多方游说无果,直到转机的到来。

3、弄巧成拙

德军统帅部高层对曼施坦因到处游说他自己的方案,藐视统帅部的做法极其不满,于是他们(时任陆军总司令的伯劳希契、时任总参谋长的哈尔德)决定把曼施坦因调离,让他离决策层远远的,去做一个步兵军的军长,这就剥夺了曼施坦因的发言机会。

却不想,统帅部高层这次失算了。

因为德国元首决定,要召见新上任的几位军长,这其中就有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抓住了这次机会,向德国元首陈述了自己的构想。据曼施坦因回忆,德国元首对他的计划:“简直像精灵似的理解地非常快”,并且对他完全支持。

尽管德国元首在事后宣称,主攻阿登地区的做法完全是他本人的构想,而曼施坦因不过是“当我谈到西线方面的计划时,在所有的将领当中,就只有曼施坦因一个人了解我的思想。”

但那时候德国的事情就是这样,有了元首的支持,没有办不到的。德军统帅部被迫接受了主攻阿登地区的构想,并在1940年5月法兰西战役开始后成功实施,德军只用了39天就击败了号称拥有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而德军突破法军防线的计划,史学界称之为“曼施坦因计划”。

第二个原因,法军战略决策失误

谈到“二战时,法国为何败亡那么快”这个话题,目前最中规中矩的答案就是:法军的军事思想僵化,完全拘泥于一战时所取得的战场经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建立起来的马其诺防线,却被德军绕过,随后在德军的“闪电”袭击之下不堪一击。

这的确可以说是法军迅速败亡的原因,但并不是唯一的。抛开军事理念方面的差距,法军在战略部署方面也存在严重失误,他们犯下了一个“南辕北辙”式的错误。

怎么个南辕北辙法呢?

当时,英法联军在研判了西线局势后认为:德军不外乎从南、中、北三个方向进攻法国。

南路,是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如果德军从这里来,将是英法最愿意看到的,他们有信心使这里成为德军的噩梦。

中路,是阿登地区。这里地形崎岖,一向被兵家视为不利于展开大规模运动作战。

北路,是比利时,这是一战时德军曾走过的老路,其路线是经比利时中部以巴黎为主要突击方向。

综合对这三个方向的分析,英法联军决策层认为德军最有可能选择的,还是一战时的老路,所以就把这个方向作为了防御重点。

而德军在最初的时候,也的确是这么计划的,进攻北路。这个计划一旦实施,德军将走进英法的圈套,陷入对德军不利的僵局中。然而在1940年1月10日,德军发生了一次空难泄密事故,其进攻计划就此落入英法之手。

这迫使德军对原计划进行了修改,德军名将曼施坦因提出:将主要突击方向由北路的比利时改为中路的阿登地区,他在请教了坦克战专家古德里安后,确定德国的大规模坦克群是可以通过阿登地区的,曼施坦因计划最终被采纳。

与此同时,英法联军在得到德军的原计划后,丝毫不认为德军会在计划泄漏后做出任何的修改,依然坚信德军会走北路。

就这样,英法联军犯下了这个“南辕北辙”的错误。在德军决定主攻阿登地区后,英法却依然不断地加强法军北路的实力,削弱在中路部署的部队,这无疑是完全配合了德军的新计划。英法联军的主力部队向比利时中部推进得越远,那么德军的机械化部队就越容易向阿登地区推进,进而迂回到英法联军的后方并将其截断。

也就是说,英法联军越在北路努力,就离自己阻击德军的目标越远,法国战役的结果就此注定。

第三个原因,德军作战理念先进,法军作战理念落后

公元1934年,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发生了一件事。在现代人眼里,这件事在世界军事史上是有划时代意义的。但在时人眼中,却是件不起眼的小事。因为与那一年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大事件”相比,法国的这件事实在是微不足道。

那一年,溥仪在日本人的扶植下恢复帝制,成为了“伪满洲国”皇帝;

那一年,那位奥利地人正式成为了德国元首,其势力在德国已是根深蒂固;

那一年,苏联开始了一场长达五年的内部运动。

就连意大利队在本土夺得世界杯都显得比法国的这件事要重要得多,毕竟法国只是有一个叫戴高乐的人,出版了一本名为《建立职业军》(又名未来的陆军)的书而已。

但就是这本书,却导致了二战爆发后,法国的灭亡。

在《建立职业军》中,未来的法国总统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可能的作战对象及其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他科学地预见到未来战争中战斗行动的机动性空前增大,并有坦克战河机械化程度日益提高的运动战等新特点战争也会在未来的战场上相继出现。

戴高乐认为:唯一可靠的保卫法国的措施不是沿用过时的要赛式防御,而是必须建立一支由10万人组成的精悍职业军队——6个机动能力很高的装甲师。这种装甲师与航空兵协同,实施广泛地机动作战,将成为现代战争中决定胜负的重要突击力量。

也许戴高乐没有意识到,他这本书的出版,是多么的不合时宜。因为那时候法国政府正在加足马力修建马其诺防线,从1928年起,每年都将国防经费的一半投入其中,法军信奉的是一战后的成功经验,即所谓“野战炮兵掩护下的,经过要塞加强的,不间断线性防御”。

组建机械化部队?这与法军内部的主流思想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戴高乐的书在法国无人问津,只卖出了750册,但却引起了德国人的极大兴趣,购买了200册。后来的“德国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得到这本书后,把戴高乐的军事思想与自己的主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装甲师编制和坦克战术以及“闪电战”作战理论的雏形。6年后,德国人将戴高乐的理论付诸实践,只用了33天就击败了拥有世界第一陆军的法国。

德军占领法国后,有一位法国记者采访古德里安,古德里安问那位记者:“我的那位伟大的法国同行最近在战术上又有些什么新发展?”这位记者竟呆若木鸡,不知所云,因为他压根就不知道戴高乐这个名字和他的著作。

后来,法国作家博那在《夏尔·戴高乐》一书中,引用了一位法国人对德国人讲的一句话:“德国人赢得战争只花了15法郎”——15法郎,是戴高乐那本书的售价。

5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主要是法国国土面积太小,回旋余地不够。

法国在我们心中似乎是个欧洲大国,其实本土只有20多万平方公里,而我国东北都有面积47万平方公里,等于两个法国大。

更要命的是,德军的主攻方向,北方和中部都是平原,一马平川,非常适合装甲部队的突飞猛进。

所以,在德军突破马奇诺防线以后,法军就很难抵抗。


当时法军的主力联合英军,都在法国北方的低地国家,正在和德军激战。

另外法军主力,就在固守马奇诺防线。

现在既然马奇诺防线被突破,北方的法军来不及回头,马奇诺防线的法军步兵根本追不上装甲军团的突击速度。

正面的少量法军也挡不住德军的攻势,色当战役只持续了1天,整体防线就被突破。

而德军13日突破防线以后,20日就杀到了海边的努瓦耶勒,完成了合围。


由此,北方低地国家的英法联军主力崩溃,马奇诺防线的法军也七零八落。

从战略角度来说,法军已经战败,除非全军退守南部山区,说不定还能坚持一段时间。

但南部地区面积也不大,不能长时间坚持。

况且,法国南部在一战期间也没有遭到战火破坏,此次如果退守持久战,恐怕就要被打成七零八落。


这种情况下,法国政府决定投降。

其实,法兰西战役5月10日爆发,仅仅10天就结束了,以后就是收尾工作。

这就是平原地区作战的劣势,强大的一方就更强,弱的一方就更弱。

6

莫里斯·居斯塔夫·甘末林

法国在二战中快速沦陷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 甘末林错误的指令,他始终认为德军在阿登的进攻是佯攻,所以只派出第2、5骑兵师前去增援比利时友军,但没有想到的是第2骑兵师遇到的是德军第10装甲师这支精锐部队,骑兵对阵坦克群,结果可想而知。相继,法军的第5骑兵师也被德军第1、2装甲师打垮,法军一下没了士气,指挥官也吓破了胆,居然把聚集在马斯河东岸的部队全都撤到西岸,放弃既设阵地,主动为德国人让开了道路。5月12日下午,德军第15装甲军也到达马斯河东岸,此时马斯河对面已布满德军,法国第9集团军司令科拉向联军总部请求支援,但总司令甘末林还没有意识到情况的危机,只是先后调动了分布在法国内陆各地的10个师增援,绝对是远水解不了近渴。13日上午,德国装甲军渡过马斯河,德国空军也同步展开空袭。德军的炮击和空袭再一次摧毁了法军的士气,许多法国士兵甚至还没见到德军就逃之夭夭。就在德军势如破竹地突破马斯河之时,法国甘末林将军依旧自我感觉不错,直到消息传到英法联军总部,甘末林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慌忙投入自己的战略预备队实施反击。而此时的反击都显得无力,稍微遭遇空袭或者坦克,法军就溃不成军,甚至有的刚刚取得反击效果,指挥官就撤回待援,不敢继续进攻,以致错失良机。

从德国方面,德军充分利用了法国的失误,快速西进抢渡阿登运河,切断法军第2、9集团军之间的联系。15日将大部队开过马斯河,向英吉利海峡猛扑过去,法国及英国、比利时的重兵集团被合围在敦刻尔克至麦茨之间的狭长地带,他们与法国南方的联系被完全切断,这意味着整个法国战局已无可挽回。

7

法军当时战术思想老化,虽然有一定数量的先进装备,但是由于种种问题无法发挥出性能,而法国极小的纵深容不得这些错误,最终德国迅速击败法国。

一战中的主要作战样式是堑壕战,双方在较为固定的战线上作战,比较依赖防御工事和火力,因此战后法国认为直接修建一条防线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战后法国人口不足,兵力是个问题,所以修建一条防线,让少量机动部队依托防线进行作战着实是个不错的方案,所以法军一开始就是以守为主的,所以修建了马奇诺防线。

然后就是战术思想了。法军在很多武器装备方面要领先于德军,但是这些武器要么没有大量生产,要么就是使用不当。比如法军当时不少飞机性能还是不错的,但是由于管理,财政等问题没有大量生产。战术方面,法军拥有的如B1,2C等先进坦克没有集中使用,往往会被占据优势的德军装甲集群和及时有效的空中支援快速歼灭。

战争一开始,德军的打法就让法军高层震惊,法军战线被迅速突破,马奇诺防线被孤立,大量法军有生力量被切断,很快德军就来到了巴黎城下,最终新上任的贝当政府选择投降。

8

在二战爆发前,法国的陆军在理论上是非常强大的,这主要是表现在数据上,当时法军部队接近三百万,其中二百五十万是陆军,上万门大口径火炮,三千辆坦克,两千多架军事用途的飞机,这样规模的部队,即便在今天也足以威慑任何无核国家,结果在德军的猛烈攻势下,法国人才四十多天就战败了,这个结果是出乎所有国家意料的,为什么法国人完全不经打呢?

法军

一战损失惨重,绥靖政策助长法西斯势力对外扩张

事实上,在战争开始之初,不只是法国人不经打,英国人面对德军时也是吃了大亏,这个结果其实在战前就已经出现端倪了,在一战后,英法两国虽然是战胜国,但是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综合国力下降,严重的伤亡,经济衰退。

一战并没有彻底的解决各国之间矛盾,利益划分也不均衡,所以在亚欧大陆冲突还在持续着,但是英法两国并不愿意卷入一场新的战争中,苏联,德国,美国逐渐崛起。

二战前的美国

在希特勒上台后,德国逐渐走出了困境,但是也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面对德国的崛起和扩张,英法两国并没有在第一时间给予制裁,而是一味的容忍,并试图祸水东引,尝试激化德国和苏联的矛盾。在德国兼并奥地利,德国,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政等一系列事件发生之后,希特勒更加的肆无忌惮,助长了法西斯势力对外扩张的气焰。

经济衰退导致法国和德国的差距逐渐拉大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美国经济大萧条爆发,其影响也对欧洲各国造成严重冲击,英国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法国,德国失业率也是高居不下,德国在希特勒上台后,向美国大量贷款,大力新建基础设施,改革货币,解决了德国内部的失业率高居不下,通货膨胀严重等问题,工业也开始迅速发展。

而法国政府却始终没有出台积极的经济政策,也让德国在经济规模,工业体量等方面逐渐超过了法国,虽然德国受到《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在工业生产上,很多重要的工业设施,或者是用于军工的零配件不能生产,但是德国政府很快就无视了《凡尔赛条件》,不但扩张了军队,在工业上也不断突破限制。

《凡尔赛条约》

德国在经济逐渐复苏后,有进一步带动了工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就业问题,国家逐渐回到了正轨上,虽然这背后的风险是债台高筑,但是很显然希特勒已经想好了应对之策,而那些较为保守的国家,却在外交,内政上都陷入了不同的困境。

战略思想的落后,导致了法国迅速战败

一个人知道自己的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已经落后了,二战中的法国就属于战略思想落后的一方,修筑马奇诺防线本身没有什么问题,毕竟坚固的防御工事也是一个军事强国必备的环节。

法国在二战中,还在以步兵为主要战斗力这是最大的问题,用步兵来面对机械化部队,不但机动不灵活,战斗力也没法划等号,所以当法军面对德国的坦克群和机械化部队冲击的时候,立刻溃不成军,并且难以组织有效反击,这和欧洲某国用骑兵冲击坦克一样可笑。

法军

近代的战争历史,每隔10-20年,就是一次跨越时代的转变,一战时期步兵加上坚固的防御工事是战争的主力,到了二战,德国的坦克集群,机械化部队让盟军吃尽苦头,发展还未成熟的潜艇,导弹也在战场上崭露头角,法国还在用一战的作战思维和德军较量,能坚持一个月已经很不错了。

9

在二战刚开始的时候,德国对波兰发发动了闪电战,标志着二战全面爆发。由于英法是波兰的同盟国,因此德国进攻波兰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对英法宣战,英法也正式加入到了战争之中。当时德军主力在东线猛攻波兰,在西线来说德军只有43个师,其中的32个师还是预备队,并且整个西线的德军没有一辆坦克。

而西线的法军呢?可以说实力非常雄厚,拥有98个师和2500辆坦克,就这样的实力,如果当时乘着德军主力进攻波兰的时候法军在西线对德军发动全面性的进攻,那么德国西线的防线将会很容易就被法军突破,法军会很轻易地攻入德国腹地。按照当时一位纳粹将军的话来说,如果英法在德国进攻波兰的同时在西线发动进攻,后果将不堪设想。

而奇怪的是,在德国对波兰开战后,英法联军在西线毫无动静,直到波兰被德国完全打败,也没在西线放一枪,法军也只是在德国进攻波兰后前进了5公里便再也没有进攻了,而英国的动作则更为缓慢,直到10月11日,也就是波兰战役结束后3个星期才从国内调集了4个师到法国参战。

由此,英法联军丧失了第一个击败德国的战机,那就是在开战的时候当德军主力进攻波兰的时候在西线发动进攻。之所以出现这种“静默战争”,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当时的英法还没有意识到世界大战已经到来,心理上完全没有准备;另一方面便是战争准备不足,虽然法军在西线拥有强大的军力,但是法国当时没有准备好足够的物资以保障部队的作战,即便真的发动进攻也会因为战备物资不足而可能陷入困境。

所以从这点来说,以前我们都认为当时希特勒集中主力进攻波兰,是在赌英法不会在西线对德国发动进攻,其实希特勒当时并没有完全在赌,而是他知道英法在战备方面的情况,由此认为英法在德国进攻波兰后暂时不会在西线发动大规模进攻,德国要做的就是迅速结束波兰的战争,然后把主力从东线抽调到西线,这样便能改变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局了。

▲进攻波兰的死后希特勒并不是完全在赌英法不会进攻,而是认为他们大概率不会进攻

在1939年德国迅速结束波兰的战争后,法国便调整了战略,这个战略在当时来说还是合理的:法国政府在一年之内大力扩军,扩军计划中包括了24个装甲师,在扩军完成之后再联合英国、荷兰、比利时对德国发动进攻,进攻时间计划在1941年。如果法国的这个计划能够顺利实施的话,那么即便不能打败德国,也会与德国打成类似于一战西线的场景,那就是德国与西线的英法长期对峙,谁也赢不了谁,但以当时德国的国力如果真的跟英法耗起来,最后吃不消的肯定是德国了。

所以法国计划在1941年之前对德国采取守势,防守德国主要就依靠马奇诺防线。说到这里,法国的战略就很明显了,防守反击。

在这里,法国犯了第二个严重的错误,就是照搬照抄了一战的模式,但当时已经进入了二战时期,一战时期的阵地战、堑壕战显然已经落伍,德国人也总结了一战失败的教训才发明了闪电战,为的就是打破阵地战和堑壕战的束缚。

其实如果能在马奇诺防线防守的话,其实也能守住,毕竟这条防线法国人也耗了巨资,花了12年的时间才建成,防御体系相当地完善且坚固。但这道防线最大的缺点就是,太短了!

如上图,马奇诺防线只修在了法国和德国边境,并没有修到卢森堡和比利时。因此德军在进攻法国的时候便直接绕开了马奇诺防线,从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攻入了法国境内。当时法军主力基本都集中在了马奇诺防线附近,而当德军主力攻入法国腹地的时候,此时法国竟然抽不出战略预备队来抵挡蜂拥而入的德军!

当时的法国被德军的这种战术直接给打的懵逼了,懵逼到了什么程度呢?战争的第六天,也就是1940年的5月16日,英法联军被困在了敦刻尔克地区,当时的法国竟然派不出一兵一卒去救援他们。

由于法国对战争准备严重不足,国家没有动员起来,在5月底德军就要攻到巴黎的时候,法国菜东拼西凑了49个师和2个英国师在索姆河和埃纳河一线构筑了大约300英里长的防线,称为“魏刚防线”。由于是临时拼凑起来的防线,法国在137个德国师的猛攻下,仅仅10天就被打的崩溃,光是古德里安的装甲兵团就俘虏了25万战俘。

▲当时第一个打进巴黎的部队是第六集团军,后来这支军团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被全歼

到了6月份的时候,由于“魏刚防线”被德军粉碎,巴黎直接暴露在了德军的面前,当时的法国高层就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在巴黎死守,要么撤出巴黎。如果坚守巴黎,就意味着巴黎会被打成一片废墟,这对于法国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经过法国高层激烈的讨论,最终决定撤出巴黎。其实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巴黎也守不住,如果真的死守也只是多抗几天而已。

法国政府撤出巴黎后便搬到了波尔多,其实这个时候法国还是有些本钱跟德国人继续打的,首先在马奇诺防线哪里还有几十万的精锐,其次英国在这个时候还是法国的盟友,也会全力支持法国继续跟德国人干。当然,能继续打下去的前提是法国要能把全国动员起来,可是到了这个时候再动员似乎为时已晚了,高层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终决定投降。

其实当时法国宣布投降也是正常,因为法国要继续跟德国打下去,前提是全国要能组织动员起来,在当时来说已经是来不及了,并且在西方文化中投降并不丢脸,打不过了可以体面地投降,要是继续跟德国打下去,全国都得打成一片废墟,还不如把这个包扔给英国和苏联,让他们去跟德国人死磕,自己也能保存实力。

10

法国人在二战之初是一个非常消极避战的态度,从1935年,希特勒扩军,到1936年德军将军队开进莱茵兰,再到吞并奥地利、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法国都没做声,英国也忍了。而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了,然而英法却只是宣而不战。这就很明显,英法,全没准备好和德国开战呢。

准备不足、仓促上阵

德国发动战争的这个时间呢,其实对于英法明显是不利的。首先就是一战,一战在法国打了那么长时间,给法国打了个千疮百孔,法国当兵的死了124万,老百姓死了四万人,打仗还打出来一堆残疾人,这会儿他元神还没恢复呢。法国这个时候属于是无力出击,只能在家等着德国人来打,然后他在法德边境修了个马奇诺防线,稳固边境,把重兵集团调到法国北部,准备在比利时和德国人决战。

而1929年,又爆发个经济大危机,英法德都被这个经济大危机搞的一塌糊涂。而德国人呢,是最先从经济大危机里走出来的,英法还在那里面挣扎,德国人在这点占了一定的上风。德国军备什么的,他们在练兵了英法还在琢磨日用品呢。德国入侵波兰的时候,英法那飞机坦克啥的还得从画图纸开始,然后还要征兵,修军营,然后训练,到1939年,法国总共才57个步兵师,这够干嘛的?归根结底,没准备好,准备好了他就直接在1939年东进夹击德国了。

部署失误、自乱阵脚

而德国人进攻的时候,法国部署失策不说,他又慌神了,这是大忌讳。一来呢,法军在部署上,固守马奇诺防线,这没毛病,屯兵法国北部,准备和德军决战,这也没问题,都是他的剧本,最关键的是这个阿登山脉,法国人认为德国人过不来,结果,德国人就这么把坦克从山间小路开出来了。

这个时候的法国面临几个问题,首先是前线的法军容易被德军抄后路包饺子,其次是巴黎怎么办?而后是法国腹地一片空虚,根本打不过德军。这三项选择,就摆在法国人面前,怎么调兵?怎么应对?最关键的一点,法国上上下下,已经完全慌了,不知所措,面对德军的推进,法国已经吓傻了。

德国的A集团军过了色当之后就没打什么硬仗了,就是一路赶鸭子,德军杀向巴黎,法国人立马宣布巴黎不设防。其实从德军穿过阿登山脉开始,德军的装甲部队在法国空虚的内部纵横的时候,法军最薄弱的部分放在了德军面前,法国人内心已经崩溃了。这是德国人要的效果,闪电战、装甲师、坦克集群,带来的效果就是内心的震撼,制造恐惧,瓦解敌军,削弱士气,这些全做到了。

总结一下,就是法国人准备不足,仓促上阵,内心又消极避战,战术不当,战略失误,防御失策,德国人打来了,又自乱阵脚。法国企有不败的道理?这是命中注定,他就要完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