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古以来,攘外必先安内。国内不稳,一是无法为对外战争,提供稳定的人力丶物力丶财力保证;二是怕国内势力,勾结外敌,形成内外夹攻之势。

第一次鸦片战争于1840年爆发,英国人没占到多大便宜。第二次鸦片战争于1842年爆发,英国人也没取得其预期成果。于是英国人就开始利用宗教。

1843年,洪秀全在广东,从英国传教士那里接触到了基督教后,就着手创办拜上帝教,并且在西方教会的支持下,开始组织武装力量。

当时清朝最大的敌人是沙俄,清朝虽有一百多万军队,但大部分都在塞外防卫沙俄,余下的兵马主要驻防中原。相对而言,南方的清军较少。而当时南方的清军,主要布防在沿海地区,南方内陆的清军更少。

洪秀全本是广东人,他之所以选中广西作为起义之地,主要是:

1,当时广西人口偏少,广西的清兵不到三万人,相对而言,太平军面临的压力不大。

2,当时天地会在广西造反,广西清兵,大部分被天地会牵制住了。

3,广西北面的湖南省,所驻清兵更少,兵力不足万人。这就为太平天国提供了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

1849年,洪秀全带着六年积攒的一万九千多名太平军,进驻广西金田一带。太平天国经过两年的准备,于1851年,起事!

正如洪秀全的设想,太平军沿湖南北上,除了在长沙城遇到了一些阻力外,一切顺利,一路攻下南京城。

太平天国,激化了清朝的内部矛盾,使清朝最重要的财政来源地江浙地区丶江南地区陷入危机,清朝若不倾力镇压太平天国,清朝就会亡于财力枯竭。

清朝为了夺回财政源泉,为了消灭太平,为了不让外敌与太平天国勾结,就不得不两害取其轻,一边向洋人服软,一边倾力荡平太平天国。

1864年,湘军攻下南京,太平天国大势已去。1872年翼王石达开的余部李文彩部在贵州,被彻底剿灭。太平天国自此彻底覆灭。

从1851年至1872年,历时21年。在这21年里,清朝国力损耗严重,国土大量丢失,与洋人签下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综上所述,清朝对洋人退让,对太平天国等势力,进行血腥镇压。站在国家层面上看,也是不得已为之。因为洋人一时半刻要不了清朝的命,而太平天国是要清朝老命的。清朝无力同时对付洋人和太平天国,因而只能向洋人妥协。

太平天国给清朝造成的最大打击,还不完全是严重的损耗了清朝的国力,而是太平天国彻底消耗掉了,清朝的国家战略机遇期、国家战略转型期,从而使得清朝后来空有振兴之志,却无回天之力!

清朝亡了,太平天国灭了,作为后人,议论他们谁是谁非没有意义。作为后来者,应该从这段历史中去汲取经验和教训。

最佳贡献者
2

我的回答

在抵御外国入侵过程统治者满清政府,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切肤之痛。而真正动摇满清政府统治根本的是“驱除鞑虏”或者“反清复明”的汉人。所以清政府对外软弱,对内强硬。

图·影视剧当中威风凌凌的八旗军

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在于精神文明的不发达和封建王朝这一社会制度的局限性,没有必要探讨民族天性具有歧视性的话题。所以我的论述主要以客观事实进行论述。

内忧外患的时候,政府需要有所作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对外打不过,只有对内用力。

图·动摇大清王朝根基的太平天国运动

回顾整个满清王朝在军事上除了开局的几个皇帝,军事上领先于外国。在工业革命后,满清王朝的军事科技逐步落后于西方世界。尤其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经过多番的交手整个满清王朝上下群臣都一致给出一个结论就是,洋人火器厉害,大清王朝如果与列强硬碰硬来讲毫无胜算。但是大清的武力对于国内军事变革还未开启处于蒙昧阶段的起义军,还是非常有优势的,既然攘外不行那就安内。对外软弱对内强硬其实这也是由大清的军事实力决定的。

民族主义的狭隘思想,还不具备中华民族大家庭思想。大清是满人的大清,不是汉人的大清。

图·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合影

由于整个社会思想还未进步,大清认为江山是满人自己的,不希望汉人染指,更不希望汉人推翻自己的政权。同样的道理。汉人认为满清属于外来蛮夷,不属于以汉人为主的中原正统王朝。无论是“反清复明”,还是“驱除鞑虏”建立新朝都是要建立以汉人为中心的统治政权。在这样的思想情况下就造成了阶级的对立,而且这种阶级的对立不可调和,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所以斗争之激烈残酷是可以预见的,所以清政府对内强硬。

江山虽然是大清的江山,但是在对抗外来侵略的时候汉人却是前线抵抗的主力。少量的赔钱换取一定时间的安定是一笔合算的买卖。

图·失去战斗力老态龙钟的八旗人

在抵御外敌过程当中,真正的满清人并没有损失多少,死得更多的是基层士兵(汉人)对于并不劳作就可以获得大量税收,赔钱能解决的事情就不是事,少量的割地也是崽卖爷田心不疼的感觉,所以说清政府对战争并没有切肤之痛。包括很多时候签订不平等条约都不需要满清人亲自出面,作为满人的奴才部分汉人就已经包办了。

图·李鸿章代表大清同列强签订《辛丑条约》

此时的大清和历史上的大宋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军事实力在全球来讲不算强,经济实力却是全球响当当的。大清王朝曾占据世界GDP总量的1/3。这个统计自然来自西方。关于此,一个较完整的表述是:在中国清朝康乾盛世的鼎盛时期,1750年,即清朝乾隆十五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32%,几乎是1/3;直到1830年,即清道光十年,也是鸦片战争发生的前十年,中国已从康熙盛世的顶峰衰落,但GDP仍占世界总量的29%。一点点赔款对于大清王朝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用少量的钱币换取一定时间的安宁其实是一笔划算的买卖。既然打不过,给你一点钱我再通过瓷器丝绸茶叶贸易赚回来,这笔买卖还是很合算的。这种合算一直持续到鸦片的大量涌入才被打破。

只是大清王朝没有预料到后期的帝国主义胃口越来越大。不但要钱而且要地,从开始的少量的要钱,少量的割地,发展到后来大清王朝后承受不起要钱,和亡国灭种性的割地。大清王朝才发现自己舍命也喂不饱这帮豺狼,已经为时晚矣。大清王朝对待帝国主义从前面小聪明似的软弱变成了后面的无能为力的软弱。

图·满清最后栋梁僧格林沁和他的部队

结语

大清王朝对内的强硬和对外的软弱及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保证满人的正常统治。这种局限性是封建王朝的普遍共性,并不能证明满人就一定带给中国落后,汉人一定带领中国强盛,所以在已经精神文明普遍发达的今天,没有必要为历史翻案,更没有必要一味的抨击满人天性如何,毕竟他们已经为保全国土尽力了。对于大清无论爱与不爱都已经成为历史的尘埃。

文/淦珩 图/网络

3

欺内怕外,这是一个国家落后的象征。就同一个家庭一样,家庭贫穷,对老婆子女,打打渴渴,对外人,毕恭毕敬。

4

你這个問題,可以借用蔣介石當年的一句話,就可以完美解答。話説當年,日寇進攻中国,可蔣介石不思抗日,反倒繼續派兵進攻蘇區。有幕僚問他為什么不抗日,反而急著進攻紅軍。蔣介石説,“攘外必先安內。即便被日本上占領了全中国,還可以當亡国奴。如果給中共打敗,亡国奴都沒得當”。由此,可以想見,腐朽沒落的滿清王朝,為什么會對外軟弱投降,對內殘酷鎮壓了。自知罪孽深重,難得人民的寬恕!

5

清政府之所以对外软弱对内残酷,根本原因其实是清朝统治者为了保住大清江山永固,好多时候是以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代价换取暂时的平安,所以,他们对外往往妥协退让,对内却是残酷镇压。

要分析这个问题的根源,就必须要说到一个人,这个人对大清皇室有功,但对国家和人民有罪。想必大家已经猜到了此人是谁了,对,她就是晚清一直掌握实权的西太后慈禧。在多数人的印象中,这个女人除了手段残忍思想保守外,剩下的就是只知道贪图享乐,与酒囊饭袋无异。

如果这样看这个女人,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个女人其实很不简单,她能在男权社会出类拔萃,就很能说明她政治手腕相当高明,尤其是在晚清风雨飘摇之际,她还能通过一系列操作让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苟延残喘多年,实在也算得上奇迹。

事实上从她早年执掌朝政开始,她的一切行为都是在着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前提下进行的,这也就决定了她的境界和眼光只对祖宗负责,想尽办法维护大清王朝的统治而不会对国家和人民负责。

在慈禧执政的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进一步扩大,随之而来的殖民扩张给欧洲带来了巨额资本,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但当时的清政府仍然处于闭关锁国的落后状态而不思变革。

客观来讲,早年的慈禧确实有一腔热血,也有很强的民族耻辱感,尤其是在八里桥之战后,她对咸丰的逃跑极为失望。1860年9月21日的八里桥之战,虽然僧格林沁带领的军队都能英勇作战,悍不畏死,但终因敌人武器装备先进而不敌。

当英法联军逼近北京时,咸丰皇帝却决定逃往热河避暑山庄,当时还是懿贵妃的慈禧力劝咸丰再战,咸丰震怒之际差点要了慈禧的小命,虽然最终她也跟着咸丰逃往了热河避暑山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力劝咸丰再战的精神着实难能可贵。不过当时她只是懿贵妃,并未掌握实权,人微言轻,自己也无能为力。

如果说此时的慈禧还有长远眼光和民族大义的话,到了后来,她的表现就一直在维系大清祖宗之法不可变和牢牢控制自己手中的权力之间游走。

1861年8月咸丰在热河去世,临终前任命八大臣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同时又给皇后和皇太后两枚代表皇权的印章,本意是希望他们互相牵制。但皇子载淳继位后八大臣却企图专权,于是慈禧发动了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从此开始了她正式掌权的时代。

1861年慈禧垂帘听政后在议政王奕?的辅佐下,整饬吏治,重用汉臣,依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地主武装,残酷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回民起义等,她的这些作为,对于缓解清王朝的统治危机是必要的,如果不残酷镇压国内起义,那么祖宗的江山可能不保,所以在对内镇压方面她是表现出铁腕手段,让当时此起彼伏的起义得到了有效遏制。

站在统治阶级的角度来看,这些应该不算什么大问题,因为历朝历代,对待国内人民起义都会毫不留情地进行镇压,虽然有些朝代对待起义会采取怀柔和招安政策予以化解,但总体上大多都是赶尽杀绝,不留后患。

当年抗日战争期间,在日本人大肆侵略中国,国家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蒋介石照样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因为他心里清楚,外国侵略者不过就是秋后的蚂蚱,再怎么蹦跶,也就那么一段时间,最终还是要滚回去的。但国内的革命却是要跟他争夺江山,要改朝换代,这对统治者而言是最无法接受的。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慈禧其实与其他各个王朝的统治者没有多少区别,当国内人民起义或者革命浪潮直接威胁到清廷政权时,以雷霆手段毫不留情地予以剿灭,不论手段和方法,只看结果,这就给人留下了她对内残酷镇压的印象。

但在对外过程中,她所表现出来的好多行为,着实让后世感到汗颜,堂堂中华大国,居然任由外国列强肆意蹂躏,签订了那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赔了那么多银子,又割让了那么多土地,给整个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就拿发生在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发生的中法战争来说,战争过程中虽然法国海陆军多数战役处于上风,但却始终无法取得彻底胜利。1885年3月23日,盘踞在凉山的法军倾巢出动,直扑镇南关,冯子材率领士兵冲出墙外,激烈搏杀,终将法军击退,清军乘胜追击,连破文渊,凉山等失地,让法军陷入了困境。

镇南关大捷本来是一次转败为胜的关键一仗,如果当时的慈禧能以此为契机乘胜追击,法军彻底失败的可能性很大,结果慈禧非但没有以此战胜利为契机乘胜追击,反而以此战的胜利作为与法国谈和的条件。

其实,镇南关大捷的消息传到法国国内后,整个舆论一片哗然,声称遭遇了“新的滑铁卢”“第二个色当”,茹费理内阁面临巨大压力,他希望将战争继续打下去,可是预算案却遭到反对党的群起攻之,茹费理内阁不得不倒台。虽然茹费理辞职后法国议会通过了五千万法郎的增兵议案,但那不过是虚张声势,他们也经不起继续折腾。

所以说,当时如果清政府能坚决再战,完全是有可能让法国不敢再战的,毕竟他们远天远地的要跑到大清国打仗,无论天时地利人和基本都不占优势。但此时的慈禧却急于求和,她根本不是被法国人吓怕了,也不是缺少继续再战的自信,而是有她更深层的考虑,一则此时求和,法国更容易顺坡下驴,二则她考虑到的是清廷统治的暂时平安。

慈禧清楚,这仗继续打下去,无非两种结果,要么胜,这是最好的结果,虽然能增强大清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声誉,但却对国家财力的耗费巨大,而当时的清政府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再耗费巨资打仗很可能加剧国内矛盾,再加上战后死伤人员的抚恤和养老等都是一笔巨额款项,到时国库空虚,根本无力镇压国内起义或革命。

要么败,这是最坏的结果,不但要向法国赔款割地,还可能引起国内人民不满,如果真到了那种地步,她很可能会感觉到无力应对。所以,她选择求和,毕竟是在小胜的情况下讲和,法国的要价不会太高,这样就能平稳度过危险期,虽然对国家和人民来说,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令国人难以接受,但从维护大清统治暂时的平安来看,慈禧确实算得上高明。

如果说中法战争是不败而败的话,那么到了中日甲午战争,那是彻底败得一塌糊涂,两支近代化的海军,在实力相当的情况北洋水师全军覆灭,败给弹丸之国小日本,这实在是奇耻大辱。但这个仗打到当时那种惨烈程度,小日本其实也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如果大清统治者能明白以我泱泱大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人才济济来与小日本打一场持久战,小日本根本无力坚持多久。

因为他们在准备甲午海战的过程中,就已经是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就连天皇的老婆都将首饰之类价值昂贵的东西捐献出来备战,而慈禧在甲午战争前还为了自己享乐挪用大笔军费修建颐和园,这只能说明清政府当时并不是筹集不到钱粮,而是根本不愿打一场持久战。

实际上这场仗从一开始慈禧太后就不打算打,只不过迫于当时主战派和国内舆论压力,尤其是日本人拒绝讲和的坚决态度,她才不得不战,到甲午战争失败后,慈禧更是先指使奕欣委托田贝秘密向日本疏通,1895年她正式派户部侍郎张荫桓和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并聘请美国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赴日求和,而当时日本正在猛攻威海卫。为达到让清政府无条件投降的目的,日本人有意侮辱了一番全权大臣,并将他们驱逐回国。

其实当时的情况是日本为了与大清一战已经是倾全国之力竭尽所能,而清军并不像我们想象的见了日本人就跑,而是英勇作战,这让双方的战争消耗都在增大,但大清国地大物博,虽然算不得富裕,但勉力支撑的耐力还是有的。而日本就不同了,因为战争不断加重普通百姓的负担,自1894年以来,日本不少地方都爆发了农民暴动,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此情况下,如果清政府能继续坚持打下去,或许能很快拖垮日本。当时日本国内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已经让日本内阁头痛不已,他们也不敢让战争持续下去。日本其实也急于想与中国和谈,只不过他们想要得到更大的好处,才表现出一副拒不和谈的样子,当然,要和谈也不是不可,正如伊藤博文所提出的割地、赔款为议和条件。

如此苛刻的“议和”条件,但凡有一点民族自尊心和国家责任感的统治者根本就无法答应,但在谈判过程中,李鸿章虽然苦苦哀求减轻勒索,但均遭拒绝。李鸿章曾问伊藤博文:“难道不准分辩吗?”伊藤博文坚决答道:“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这么大的事情,涉及卖国行为,李鸿章哪里敢擅自作主,只能请示清政府,到1895年4月14日,清政府电令李鸿章遵旨定约,就这样丧权辱国《马关条约》于4月17日正式签订了。

《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更进一步刺激了日本侵略扩张的野心,更为严重的是当其他列强看到小日本都能从中国获得了那么大的好处,也进一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随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慈禧原本想着以割地、赔款来维持清廷的统治,没想到却引发了更为严重的后果,因为列强看到日本获利甚丰后,都想从大清分得一杯羹,瓜分狂潮让清政府开始疲于应付。

不过对于慈禧而言,只要列强不损害大清皇室的统治地位,割点地其实也无所谓,大清朝疆域广阔,列强也不可能瓜分完,至于赔款她就更不在乎了,反正钱都来自百姓,又不是大清皇室自掏腰包,也没什么不可。

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她一步步将国家和人民带向了深渊,反倒是大清统治者却过着奢侈无度的生活,仅慈禧一个60大寿就花掉了1000万两白银,她平常时候的一顿饭也足足要花掉几百两银子。这样看来,她完全就不会把国家尊严和人民幸福放在眼里,只顾着让大清能多活几年。

事实上,在慈禧推行洋务改良运动的过程中,她其实也表现出只想维持大清江山永固,并不想因为洋务运动的兴起而让大清的政治体制受到任何影响。所以,她一方面重用汉人中的能臣干将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另一方面却让保守派倭仁主持洋务的总理事务衙门行走,达到牵制洋务运动的目的。

而且在戊戌变法过程中,她刚开始其实是愿意变法的,当看到变法涉及到大清政治体制的变革后,她立即表现出一副残酷镇压的面孔,不仅囚禁了光绪,还将以谭嗣同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杀掉。

就在她临死前的1908年,在大清王朝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她还想到了以君主立宪制继续维持大清王室的地位,并列出了一个为期9年的时间表。虽然客观上来看君主立宪制在当时具有先进性,但实际上她也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想到这个办法。但凡有更好的办法来维护清朝皇室的地位,以她一贯主张的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原则底线,她应该是不会走这条路的。不过,也就在她公布时间表后的当年,便溘然长逝,终于结束了她长达48年的统治。

从好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背后我们都可以看出,清政府之所以对外妥协退让软弱投降,对内残酷镇压,慈禧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她为了维护大清皇家的统治,不惜牺牲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让近代中国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对整个国家和人民来说,她实在罪不容诛。

6

如同一个人被洪秀全不停的追打,他怎么有能力再去阻止趁火打劫的一个叫英国和法国,另一个叫俄罗斯的三个强盗抢劫他的金链子,和他的金手表?他的当务之急肯定是想尽快摆脱消灭洪秀全无休止的纠缠,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摆脱困境,争取主动。

7

谢谢邀请。本人对历史知之甚少,不敢妄加评判。只能从人的心理角度略加揣摩一二,

其一:但凡列强入侵,觊觎之心大多不过是出于利益。并不会威胁到清朝政权。这也是晚清时期没底线妥协,西方列强纷纷寻找各种借口,对华夏民族大动干戈的主要原因。以晚清庞大的疆域之富饶程度,再加之闭关锁国固步自封造成的国力孱弱。二者相加必然让拥有坚船利炮的西方列强垂涎三尺。而早已在对外争端中吃尽苦头的晚清政府,深知自己落后别人太多。无谓抗争必然会招致更大的损失。所以只能委屈求全,以割地赔款等丧权辱国条件填满西方列强的胃口。以求的摇摇欲坠的统治得以苟延残喘。

其二:国内农民起义,不同于外敌入侵,这也是晚清政府残酷镇压的主要原因。一旦起义规模达到某种程度,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的更替阴影,不可能让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晚清政府掉以轻心。统治阶级深知,西方列强索要的不过是真金白银和部分国土。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最终结果要得是大清江山。不对农民起义痛下杀手,江山社稷就将岌岌可危。

这便是满清政府对外无底线妥协,对内残酷镇压的真正原因。

区区管见未知妥否,还望不吝赐教

8

为了利益害苦广大农耕户[流泪][流泪]

9

清政府对外软弱,对内强硬的主要原因,诚意哥以为不外乎以下几点:①清政府坐井观天,自以为大,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知己而不知彼,面对经过工业革命洗礼后西方的强大,信心缺失底气不足。②腐败统治,国力溺弱,没有支持对外强硬的本钱。③东西方冷热兵器差距巨大,清军很清楚,即便是能与抵抗,也免不了被“吊打”的结果。④对内强硬是因为,清政府的残酷统治,搜刮民脂民膏,已经引起国人的激烈反抗,“内忧”威胁清朝政权稳定,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既得利益。因此,暴力镇压就成了清政府的必要手段。

10

晚清如年老体衰的老人,国力疲软。面对内忧外患,对外示弱对内残酷镇压暴乱也是唯一可行的国策,道理简单,外敌谋求的是利益,并不谋求取代清政府。迫不得已时可示弱让步缓解压力,而国内暴乱如太平天国则是目标明确就是推翻清政府。是生死存亡的大事。轻重缓急,相信正常思维的人都会明白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