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晚清曾流传一副讽刺李鸿章和翁同龢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这样的对联能流行,说明李鸿章在民间老百姓的心目中就是个贪官,而且还是巨贪。

李鸿章到底“贪”了多少钱呢?

近代著名社会活动家、教育家,与李鸿章有过不少接触的广东人容闳,在他的回忆录《西学东渐记》中说,李鸿章有私产四千万以遗子孙。

这种说法当时很流行。

但与李鸿章同时代的梁启超不认同这种说法,梁启超在李鸿章刚去世后写的《李鸿章传》中认为,李鸿章留下的遗产没有那么多,“数百万金,概意中事也。”

鉴于梁启超不是李鸿章阵营中人,没必要往李鸿章脸上贴金,这种说法听起来多少中肯一些。

除了真金白银,说李鸿章是巨贪的还有另一种说法,“半个安徽都是李家的”,李氏家族在最盛的时候,有田257万亩,李鸿章这一支每年可收租五万石。

但经近代史专家研究认为,李氏家族有田257万亩这种说法明显夸张了,从每年收租五万石反推回去,李鸿章这一支在安徽所拥有的田产大概在6万亩上下(1896年安徽东乡的地价为每亩七十四银元,六万亩就是四百万多银元。)

关于李鸿章到底给家族留下了多少遗产,真金白银这一块无处查去,能让后世一窥究竟的只剩下李鸿章孙子李国超手里的一份李鸿章死后,三个财产继承人的分家《合同》,但这份分家《合同》分的基本都是田产、地租之类不动产,真金白银没有提及,整体算下来,大概也就是六万亩,四百多万这个数。

不管是多少,有一点是明确的,李鸿章为官的确有贪财的一面,不像继他出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一生不爱财,死后丧葬费用还要昔日的部下、故交来搭伙凑。

李鸿章有贪官的污名,除了他确实敛财、聚财,还有一点让民间百姓厌恶乃至痛恨,李氏家族喜欢以权谋私,搞经营,做生意,吃各种红利。

芜湖被称为李氏家族第二故乡,之所以有这个说法,那是因为芜湖是在李鸿章当权之后发展起来的,开埠之后迅速成为全国的四大米市之一。

这里有什么问题呢?

开埠乃国家方针政策,李氏家族成员,在知晓李鸿章主导的这个政策后,提前一大步涌向了芜湖,搞房地产公司,搞米厂,搞各种实业,政策红利吃的那叫一个爽。

李鸿章之子李经方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说他是当时芜湖最大的老板,一点不为过。

但这些并不是李鸿章的全部,又或者说用通体乌黑来定义李鸿章并不客观。

先来说贿赂太监,这是晚清官场的一大陋习,要办事,不贿赂李莲英之流,很可能要遭遇事倍功半的困境。

在当时,除了左宗棠这样罕见的硬派人物不吃这一套,就是恭亲王、醇亲王也要乖乖地按规矩给李莲英之流掏银子。

李莲英何以如此嚣张呢?

很简单,这中间有很大一部分是替慈禧办事,帮慈禧敛财。

谈到李鸿章又贪又贿赂一事,许多人往往会讲一个话题,李鸿章要是真爱国,清廷腐败不作为,他应该把私财拿出来用在北洋建设上,那样或许就不会有甲午之败。

这种说法忽略了一点,即便李鸿章有财,有心,他也不敢这么做。

开玩笑,这是私养军队,杀头的罪过。

对于北洋,李鸿章其实有良苦用心的一面。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赴日议和,离北洋大臣任,由王文韶接任。离任前,李鸿章列册交代,其中有“淮军银钱所”存银八百余万两。

这笔钱是李鸿章带兵数十年,由“截旷”、“扣建”而积攒出来的。

所谓“截旷”、“扣建”均为清代军队中的专门术语。

军队发生缺额,需要募兵替补,称为“顶名吃粮”,但顶补的日期不能衔接,差额日期的军饷须逐日扣除,这部分扣下来的军饷就称为“截旷”。

清代通行阴历,士兵月饷以三十天计算,遇到只有二十九天的小月,须扣减一天,小月又称“小建”,故而小月扣减下来的军饷就称为“扣建”。

按照当时官场的陋规,这笔灰色收入,李鸿章是可以列入自家腰包的,但李鸿章却把它当作北洋压箱底的公款,存在那里,仅利息一年就能收几十万两银子。

王文韶曾对梁士诒感慨,如果我王某人带兵,此款是否应当交出,尚且要费一番斟酌,然而文忠(李鸿章)漠然置之。

既列作公款,王文韶离任后,由荣仲华(荣禄)而至袁慰亭(袁世凯),中经庚子之乱,此款独能保存。

因为这件事,王文韶大赞李鸿章“公忠体国,廉介可风。”

袁世凯后来小站练兵,气象雄阔,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有这笔巨款支持的缘故。

曾国藩曾评价李鸿章,拼命做官,里里外外如果看清楚的话,这拼命二字,既包涵着李鸿章的私心,也包涵着李鸿章的公心。

总之,李鸿章,一张面具下是鲜活的血肉。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1904年4月李鸿章直系子孙留有一份《分家合同》,如今在合肥大兴集李鸿章享堂的陈列栏展出。美国学者苑书义(福尔索姆)在李经迈的儿子李国超处见到过这份合同,并征得主人同意,收入专著《李鸿章传》里。

这件《分家合同》,不包括金银财宝等动产,只涉及分布在安徽、江苏、上海市的土地、房屋和一处当铺等不动产,又没有注明这些不动产的规模、价值,因而难以估计李鸿章遗产的总值。此外,上海图书馆保存的李鸿章档案里,还有一份《李氏积善堂房地产契约集》。李鸿章在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煤矿、中国通商银行等都有不少的股份。

李鸿章发迹之后,他们六兄弟曾在安徽老家大量购置田产,并建造“大者数百亩,小者亦百十亩”的庄园式宅第。关于李氏家族拥有的土地,据说在最盛时期达250多万亩。这些土地一般都是采取“万亩建仓”的办法,委托亲朋管理。现已知仅在合肥、六安、霍山等地建立的“仓房”就有几十个。李鸿章名下的田产,每年可收租5万石。据统计,李氏在合肥东乡占耕地约60万亩,占当地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

从这些第一手史料可以看出,李鸿章无疑是相当富有的。梁启超说:“世人竞传李鸿章富甲天下,此其事殆不足信,大约数百万金之产业,意中事也。”几百万两白银,大约合今人民币10亿元左右。

也就是说,李鸿章公开的遗产就有数百万两白银。

而甲午海战的惨败,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北洋水师只有3门中口径速射炮,日军则有大量速射火炮。

双方海战中发射的炮弹高达1:20,北洋水师被日本速射炮修理惨了,整个舰队几乎不是被击沉,就是被重创,却没有击沉1艘日军军舰。

然而,1894年3月31日,根据北洋水师丁汝昌的汇报,李鸿章向朝廷上奏,要求为北洋舰队添置新式火炮。

北洋舰队打算向德国的克虏伯公司订购18门120毫米速射炮和3门105毫米速射炮,用来替换定、镇、经、来、济、威6艘军舰上的旧式火炮。如果这一计划得到批准的话,北洋舰队的单位时间火力投送量将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这一方案打算花费61万两白银用来购置21门火炮。

刘步蟾甚至提出,最低程度要购置12门克虏伯120毫米速射炮给“定远”、“镇远”换装,耗资仅有35万两白银。

然而,腐败的满清政府拒绝给钱,最终就不了了之。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李鸿章这么有钱,而北洋水师又是他的嫡系部队,区区35万白银或者61万两白银,不到李鸿章总资产的十分之一。

李鸿章真的关心北洋水师,他应该知道战争随时可能爆发,应该不惜代价增强武力,应该自己掏腰包拿出钱来。

然而,这是没有。

其实,李鸿章和某夹头的套路是一样的。他根本不关心国家民族的死活,只是做一份工作而已,以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李鸿章活在今天,他恐怕也是反美是工作,赴美是生活。

3

李鸿章贿赂太监中的太监主要是指李莲英。

在当时李鸿章有两次为世人熟知贿赂李莲英事件。一次是李鸿章急于担任两江总督时贿赂李莲英。一次是甲午战败后李鸿章向慈禧请罪时贿赂过李莲英。

众所周知,李鸿章在晚清担任重职,当时实际掌权者是慈禧。李莲英又是慈禧身边十分得宠的宦官。虽然,清朝在立国之初就避免了宦官干政的现象,但当权者身旁的太监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一些事上可以说上几句话。例如为哪位官员美言几句,君王闲暇时和身边太监聊上几句都实属正常。

言归正传,李鸿章贿赂李莲英的银两对于当时普通人家来说或许是一笔天价,但对于二李来说根本不值一提。这些钱对于北洋舰队的建设来说,更是杯水车薪,九牛不足一毛。北洋水师对于李鸿章来说,虽然是他的心血,但这个心血是指李鸿章把北洋水师变自己的北洋水师,只是拿北洋水师当做政治筹码来利用,并没有什么家国情怀。

从下面一些具体事例便可以直接看出,为什么说北洋水师对于李鸿章来说只是政治筹码。

一,北洋舰队提督的任命

北洋水师的具体介绍这里不再赘言,只说一句北洋水师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成果之一 。


北洋水师第一任提督为丁汝昌,丁汝昌其人有些许能力,但是不具备担任清朝举国之力打造的亚洲第一舰队的提督之职。但丁汝昌有一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十分听李鸿章的话,早年参加过太平天国起义的丁汝昌对李鸿章心存感激。即使李鸿章家属倒卖北洋水师物质时丁汝昌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果丁汝昌不是淮系,不是丁汝昌忠实的附庸,那是没有机会获得北洋水师提督一职的,至于丁汝昌治军无方,李鸿章并不介意。同样参照甲午战败后李鸿章包庇淮系逃跑将领一事就可以看出李鸿章对北洋水师只是利用,不能被牵扯。

二,北洋水师经费问题和李鸿章家产遗留

翁同龢和李鸿章有私怨,这在当时已经是公开的话题。只是朝堂上下介于二人的权势不敢弹劾二人的斗争。毕竟应该是权倾朝野的中堂,一个是皇恩青睐的帝师。况且这也是慈禧的权衡之术。

户部尚书翁同龢掌管户部,而户部和北洋水师是平级。翁同龢本来没有权利减少甚至不拨给北洋水师经费。但一开始拨给北洋水师的经费经常对不上帐,甚至查无实据。这也就给了翁同龢足够的理由,而李鸿章派都知道其中缘由,自然不会以此理由来弹劾翁同龢。只是二人的内斗害惨了北洋水师的官兵和已经摇摇欲坠的清王朝。

李鸿章助手在李鸿章死后曾经统计过,李鸿章遗留四千万两白银家产。(清朝一两白银约等于现在的31克)即使一向偏袒李鸿章的梁任公也不得不承认李鸿章遗留了千万家产。北洋水师覆灭前十五年间,朝廷拨银四千万两之巨,其中两千七百万两入账存疑。参考李鸿章收取沙俄贿赂,贱卖旅顺大连导致沙俄不费一兵一卒开辟远东不动港一事,李鸿章可以不顾主权和后果一如既往的捞钱,断然不会为了北洋舰队的建设自掏腰包。

1898年3月16日(公历28日)七等文官璞科第由北京致财政大臣密码电:今天我付给李鸿章五十万两,计值486000两(按银行所用公砝两重量折算);李鸿章甚为满意,嘱我对您深致谢意。同时我当电告罗启泰。我没有机会将款交给张荫桓,因为他非常小心。——《七等文官璞科第由北京致财政大臣密码急件》


洋务运动同时期张之洞主创的汉阳兵工厂研发、仿制的武器在抗战时期还有使用,而江南军火制造局或许很多人都不会知晓,不如叫中堂钱库更为妥当。

三、海陆之争、威海卫战役时的李鸿章

阿古柏入侵新疆后,左宗棠主张出兵新疆收复失地。李鸿章慌忙跳出来反对,主张放弃新疆,重视海防。左宗棠表示,应该“海塞并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并重”,在重视海防的同时也不能放弃西北,毕竟阿古柏背后的势力是沙俄。以沈葆桢为首的李鸿章派,纷纷上书弹劾左宗棠,各地攀附甚至要借机讨好李鸿章的官员弹劾左宗棠的折子源源不断发往京城。

最终正确的提议获得了慈禧的肯定。但因为李鸿章的阻碍让慈禧选择了明面上支持左宗棠,暗地里支持李鸿章的做法。在银子上限制西征军,左宗棠无奈之下只能自己借款筹集军费,因为部分借的是列强的银子,沈葆桢抓住时机以此又弹劾了左宗棠。当两鬓斑白的左宗棠抬着棺材踏上收复国土征途时,不知这时的李鸿章是否会有一丝愧疚感?二人的争论显而易见,左宗棠的主张和做法是真正一心为国,高瞻远瞩。是真正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出发的的正确方案,这一点怎么赞扬都不过分。对比之下,李鸿章是担心因为西征军会减少朝廷对北洋水师的经费。更担心如果朝廷重视西征军,自己会减少话语权。只有北洋水师一直一家独大,李鸿章才能一直身居高位,才能利用北洋水师获取更多的利益。各种荣誉、头衔也会随之而来。

四、从北洋水师的覆灭看李鸿章的真实目的

甲午海战失败后,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保船”,当日军舰队堵在门口时,光绪帝三令五申让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出战。丁汝昌部下也恳请李鸿章下令,先发制人。李鸿章不为所动,在陆上没有加强防备的情况下以避战保船为由令庞大的北洋水师龟缩在狭小的威海卫。
▲威海卫战役战前清军

最终,这些没有在黄海海战中光荣沉没的军舰,成为了日军的活靶子。威海卫一战,清朝举国之力打造的海军利器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同时标志着洋务运动以破产而告终。威海卫日军与旅顺日军相互呼应,京畿门户大开,之后发生的事便是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现场

不懂海战经验,更不通海军战术的李鸿章为了保住黄海海战后残存的北洋水师,日后重建时换取更多的经费,下达了一项避战求和这一可笑又可叹的命令。威海卫战役时无力回天更无法组织起有力反击的丁汝昌将军自尽殉国,为李鸿章的愚蠢决定背锅。或许这个结局在李鸿章的外甥张士珩倒卖北洋水师军火给日本人时丁汝昌就已经想到了。
▲左李鸿章中年,右李鸿章晚年

从以上四条真实历史事件李鸿章的态度、做法、目光来看,李鸿章有足够的钱来贿赂李莲英。但不会自掏腰包建设北洋水师,况且这些钱对于北洋水师来说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毕竟宰相合肥天下瘦是身处当时的有志之士对于李鸿章最准确的评价。

综上所述,北洋舰队只是李鸿章的政治筹码和小金库,李鸿章贿赂李莲英有政治目的和个人利益牵扯,肯定不会从已经揣进腰包的银两来建设北洋舰队。

4

清朝后期的官僚腐朽风气,不仅遍及官场而且也已经深达内廷!李鸿章虽然很有开拓精神,但却也不得不向腐朽的封建皇权低头!

太监,自古以来就是皇权的依附者,被皇帝视为“体己人”和忠实奴仆!尽管这个“忠实”奴仆,也会上演反噬主子的闹剧,以至于汉、唐两朝的衰颓,以及明朝的混乱都与之有撇不清的干系!

可是,历代皇帝却还偏偏离不开太监!因此太监是依附于皇权的寄生虫,而皇权则依赖太监的依附而得以巩固——比如,明朝的刘谨和魏忠贤,都是皇权的既得利益者!

话题转回清朝,李鸿章为什么要讨好大太监,尤其是,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李莲英呢?这也是李鸿章情非得已的缘故!原因就在于李莲英得宠于慈禧太后,所以李莲英的谗言往往具有破坏性的杀伤力!

为了把洋务运动推行下去,也为了使北洋体系得到发展与充实,更是为了获得慈禧太后的持久的信任,李鸿章就不得不贿赂李莲英!如果李鸿章不肯这样做,那他也就不是李鸿章了。

李鸿章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倒,虽经甲午之战惨败的打击,但却始终成为慈禧太后离不开、甩不掉的高级助手。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李鸿章会做人、懂做人、能做人。

他已经把晚清官场的黑暗内幕了然于胸,对官场的蝇营狗苟洞若观火!但却为了能够在夹缝中生存,并得以实现自己救国强兵的梦想,他也不得不向黑暗的现实低头——李鸿章贿赂李莲英的原因尽在于此!

如果李鸿章不肯贿赂李莲英,那么即便是他已经深受慈禧太后的赏识,但也禁不住李莲英,利用围绕在慈禧太后身边的优势,对其时常加以诋毁。这种局面一旦出现,随着倘若日久天长,难免会积毁销骨,使慈禧太后对李鸿章产生不好的看法!万一出现这种情况,不要说李鸿章难以实现其理想,就是保住其地位不动摇也是奢望!

此外据历史传闻,当年左宗棠之所以会在被调入京城后,又很快被排斥到地方上担任督抚,就是因为得罪了李莲英!当初,李莲英为了笼络人心,曾经特意送给左宗棠一罐用小磨香油炸过,而后又用蜂蜜泡过的红辣椒,但却被左宗棠拒绝了!于是,怀恨在心的李莲英便在慈禧太后面前进了谗言,致使左宗棠被排斥出中央!

殷鉴不远,左宗棠的下场,李鸿章又岂能不引以为戒呢?所以李鸿章对太监,尤其是慈禧太后宠信的大太监李莲英,就不得不竭力巴结了!这就是李鸿章的无奈之处,也是晚清的时代悲哀。

5

李鸿章不是纯粹的爱国者,他只是满清的一个打工仔。

《走向共和》有一段戏演的挺好:李鸿章一边吃早饭,一边听下人汇报北洋水师的事。下人说了一堆北洋舰船的事,李鸿章只“哦”了一声。就是下人汇报日本要征讨清国的情报,他也没啥反应。但是,当他听到下人说给老佛爷的鹦鹉“一天不吃不喝了”。李中堂马上就不吃饭了,紧张的听下人汇报。甚至,他还咳嗽了。。

跟明朝于谦那样的忠臣不一样,李鸿章只是把自己当成了给满清打工的打工仔。工作可以干不好,但是,不能让老板不高兴。因为,哄老板开心,比干实事更重要。只要老板开心,他自己就有钱途!所以,他考虑很多事情的时候,会以自己的私人利益(前途)为落脚点,而不关心国家利益。

例如,李鸿章整垮胡雪岩,就是因为他和左宗棠不合。为了“倒左先倒胡”,这才和盛宣怀一起,趁着胡雪岩现金流紧张,搞死了一代名商胡雪岩。这件事,对朝廷和民间经济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好事。但是,李鸿章干了!在他看来,什么国家社稷,都没有他私人利益重要。

还有东南互保,李鸿章等人带头和洋人搞“互保”,不听朝廷勤王的命令。这也说明,李鸿章更关系自己的既得利益。他绝对不是那种(例如:孙承宗、左宗棠),为了家国社稷,舍弃小家的人。

再看左帅,为了收复新疆,自筹粮饷,抬着棺材上前线。为了国家利益,他真是压上了全部身家。就这一点,甩李鸿章十八条街!而李鸿章不仅不给左帅帮忙,还一直拆台。。。

左宗棠给家人写信:“念家中拮据,未尝不思多寄,然时局方艰,军中欠饷七个月有奇,吾不忍多寄也。尔曹年少无能,正宜多历艰辛,练成财器,境遇以清苦淡泊为妙,不在多钱也。”

再看李鸿章,“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李中堂的故居,门前有一条商业街。据说,当年有一半是李家的,时称“李府半条街”。李鸿章为了捞钱,甚至在和洋人谈判时也受贿。(参见沙俄在谈判时给李鸿章送钱的事。)李家鼎盛时期,在合肥有田地257万亩。每年收租子就能瘦5万石!"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曾评价李鸿章“有私产四千万以遗子孙”!

4000万两银子,要是给北洋,能买多少快炮和军舰啊!北洋的定远舰花费为140万两白银,镇远舰花费约142万两白银。就是日本的主力舰吉野号,也才200万两白银!

但是,李中堂分的很清楚。自己的钱,怎么能给朝廷花?给太监,是为了让自己工作方便。而给北洋就不行了,那是朝廷的“项目”。老佛爷还只顾着办寿宴呢,他李鸿章可不想当冤大头。

什么样的领导(老板),就会有什么样的手下!

(文|勇战王聊历史)

6

李鸿章到底有没有贿赂太监,史料上没有记载,这件事见于一些文学作品中。当李鸿章利用职权为自己敛财确有其事,不是谣传。

1898年3月16日(公历28日),俄国七等文官璞科第由北京致财政大臣密码电:今天我付给李鸿章五十万两,计值486000两(按银行所用公砝两重量折算);李鸿章甚为满意,嘱我对您深致谢意。同时我当电告罗启泰。我没有机会将款交给张荫桓,因为他非常小心。——《七等文官璞科第由北京致财政大臣密码急件》

沙俄的财政部长维特在1897年冬,曾经安排沙俄驻北京的代表,给李鸿章在银行里存款五十万卢布,另外给张荫恒送了二十五万卢布,俄国人不是冤大头,不会做赔本买卖。

1898年的3月27日,由李鸿章和张荫恒代表大清国,与沙俄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把旅顺和大连的沿海地区租借给了沙俄二十五年,作为军港使用,以便沙俄的军舰在此过冬。

张荫恒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没有什么真才实学,民间传说此人是个文盲,但此人却官运亨通,位居总理大臣,总览大清外交财政大权。在中日甲午战争后,还引荐光绪秘密会见中国的敌对国家政要伊藤博文。此人多次因贪腐被弹劾,但因为跟李鸿章关系非常几次涉险过关。

在此之前,李鸿章还陷入一个丑闻,不但跟俄国有关,也很张荫恒和有和珅第二奕劻有关。这个惊天丑闻,涉及臭名昭著卖国条约《中俄密约》。

很多人为李鸿章辩护,认为中俄密约是平等条约,没有猫腻;既然这样为什么要偷偷摸摸,条约的内容讳莫如深,要把原件锁到慈禧的密码柜里,民国时候才被公之于众?

1896年9月28日,《密约》在北京换约,奕劻、翁同龢、张荫桓三人是中方操盘手。

而在当时,李鸿章因此受贿丑闻已经闹得沸沸扬扬,妇孺皆知,但由于三个大清权臣运作,条约还是如期签订。

为了让大清签订这个出卖中国东北利益的密约,沙俄煞费苦心。1896年6月,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特意”邀请李鸿章参加,并待以国家元首级礼遇。

据后来解密的俄方文件显示,华俄银行董事会曾经拨出300万卢布“为事业进行之方便而耗用”,并且说明这300万卢布将分期支付。

“财政议定书”的目的“是要李鸿章放心,知道该款项已在形式上决定了。”

李鸿章1898年俄方为加快与中国签订《东省铁路公司续订合同》而贿赂给李鸿章的,为609,120卢布。

由此可见,李鸿章确实是会做生意的,既然这么会把握商机,在洋务运动一系列商业活动中赚点外快就不足为奇了。

被公之于世的李鸿章不动产就多达10亿元,可见“合肥天下瘦”此言不虚。

有人说,既然李鸿章这么有钱,他为什么不把自己这些钱用在北洋舰队上?

其实对于李鸿章来说,钱和北洋舰队同样重要。

伴君如伴虎,尤其是在爱新觉罗手下打工,作为一个汉人大臣的处境是非常危险的,

随时有可能会失宠、会失势、会丢官、甚至会丢命。

而要想巩固自己的地位,想避免这一切,只有牢牢抓住军权,扩大自己的势力,让朝廷不敢轻易动自己。

从这个意义上讲,淮军和北洋水师是李鸿章的资本、筹码和保命的本钱,李鸿章能不全心全意投入吗?

但李鸿章保命保权,仅仅靠专权是不行的,要朝中有人。

决定自己生死荣辱的人,非慈禧莫属,慈禧身边的宠臣跟不能小视,这些人可以无事生非、进谗言陷害你;也可以在你真的有事的时候,罩着你,在慈禧跟前为你美言、让大事化小、化险为夷。

因此兴办水师跟贿赂太监,这两样事对李鸿章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李鸿章都会非常重视。

因此,李鸿章无论如何不会把向太监行贿的钱省略掉,去投入到兴办水师中去。

事实上,海军建设并不指靠李鸿章的小金库,至少名义上它是大清海军,自然应由国家财政投入。

李鸿章是个政治家,也是个精于算计的人。让大清国库出钱,安插自己的亲信,让北洋舰队成为自己的护身符,可谓一本万利。

正因为如此,在跟日本发生冲突的时候,保存实力是李鸿章的基本战略,他的亲信多数当了逃跑将军,事后都能还从轻发落。

客观地说,李鸿章不能说没有政治抱负,但他的政治抱负是放在自己私利之后的。

7

沿街两侧的商铺大门紧闭,几百名日本警察手持刀、剑躲在屋后巷尾,日本百姓们则藏在屋里,手持棍、棒和石块儿屏住呼吸,似乎在等待什么。

忽然,一个负责放风的日本武士低声喊了一声:“来了!”循着手指的方向,远处码头黑压压一片,涌过来几百名北洋水师的官兵……

这是1886年8月15日,日本长崎街头发生的一幕。

半个月前,也就是8月1日,北洋水师镇远、定远、威远、济远四舰前往日本长崎三菱造船所检修,并顺便对日本进行“亲善访问”。

8月13日,北洋官兵上街购物,与当地人发生争端,把前来调停的一名日本警察打成重伤,打人的水兵受轻伤后被警察逮捕。北洋水师的官兵闻讯后,几百人赶过来围住警察局闹事,要求放人。

长崎当地政府在北洋水师坚甲巨舰炮口的威胁下,被迫放人并赔礼道歉。

15日,450名北洋官兵放假一天,再次上街游玩时,便发生了开头的那一幕。

他们被蓄谋报复的日本警察和上千名日本民众围堵、殴打、砍杀。北洋官兵死5人,六人重伤,失踪五人,38人轻伤;日本警察死5人,数十人受伤。

这就是震惊一时的“长崎事件”

李鸿章对外如果有一颗虎狼之心,借此事件,只需命令北洋舰队向日本开炮,逼迫日本给予巨额战争赔偿,这笔巨款就足以养活北洋水师一阵子了。

与此相比,贿赂太监那几千两白银只是微不足道的小钱而已。

但是,从他对北洋水师的使用上可以看出,李鸿章只是把这个花重金买来的庞大舰队,当成一只“花瓶”而已。

李大人没有充分发挥“花瓶”的作用,对“长崎事件”处理失当,是一生最大的败笔。

“长崎事件”中,日本人对我官兵的报复行为,如同战争行为。北洋水师总教习英国人朗威理主张用武力解决,炮轰长崎,并趁机灭掉日本海军。

当时日本只有“扶桑”、“金刚”、“比叡”三艘近代化军舰,每艘才三、四千吨,只能称为海防舰。

而当时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两艘坚甲巨舰,每艘就7200吨,实力远在日本海军之上,如果当时采用武力方法解决,灭日本海军不费吹灰之力。

另外,十几年前长崎还有一笔旧账未算。

1874年,西乡从道的军队在长崎港待命,不顾英、美反对,以及日本政府暂缓行动的命令,“士气强盛,其势难止”,以保卫琉球民众为由,率兵入侵台湾,这就是历史上的“牡丹社事件”。

在英国公使威妥玛斡旋下,中日达成《北京专约》,清廷赔偿日本50万两白银,还承认日本出兵台湾是“保民义举”,这给日本后来吞并琉球提供了口实,“西乡大暴走”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榜样。

本来趁“长崎事件”,大清应该老账新账一起算,用武力好好教训一下野心日益膨胀的日本人,杀鸡给猴看,向世界展示北洋水师的威武和强大,同时打消英、俄对大清属国朝鲜的觊觎之心,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但当时,不论是丁汝昌还是李鸿章都不主张动武,仅把北洋水师当成一个威慑的工具和摆设,逼迫日本谈判,“乞求”给点儿面子,磨磨唧唧跟日本人交涉了半年之久。

在各退一步的情况下,中日达成了如下协议:日方赔偿中方52500元,中方赔偿日方15500元,中方人员在日医院治疗费用由日本承担,凶手各自惩处,互不干涉。

李鸿章自以为挣足了面子,但也刺激了日本以战胜北洋水师为目标,加速发展海军实力的步伐。

明治天皇据此认为:“立国之务在海防,一日不可缓”。从天皇到子民勒紧裤带,节衣缩食,掀起了“海防献金运动”,并大幅提高海军经费的财政预算。

仅过了三年,日本就购买或建造了“千代田”、“吉野”、“秋津洲”、“八重山”等舰只。

“长崎事件”后,大清购置了几艘巡洋舰和鱼雷艇,便不再有所作为。

清廷无视当时海军发展速射炮的潮流,以及日本卧薪尝胆发展海军舰队的不轨图谋,把海军经费挪作修建颐和园和给慈禧“老佛爷”祝寿的事宜上。

北洋水师只被当做看家护院的摆设和花瓶,整天东游西逛不干正事,乐此不疲沉浸于所谓的亲善访问和“威慑”上,只求外表“强大”好看就行,哪管“瓶”里边儿空空如也。

1894年,羽翼丰满的日本海军在规模及质量上,已经全面超越北洋水师,并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成功复仇、灭掉了对手,逼迫清廷签订了《马关条约》,拿到两亿两白银赔款,使日本国力一飞冲天。

可见,中日对海军的认识、发展和使用的理念不同,导致了各自不同的命运。北洋水师虽然属于李鸿章的势力范围,但毕竟是大清建立的舰队,他缺乏战略眼光和谋略,根本不可能把钱花在北洋水师身上,更不会以战养舰,贿赂太监只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已。

8

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我是历史爱好者孤灯寒门客。为什么李鸿章宁愿花钱贿赂太监而不把钱省下来用在北洋建设上,这是你所问的问题。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说一个现象。你说大学上步入社会进了公司职场。想要生存更想高升的话,除了自己的专业水准和业务要好,更重要的就是职场中的人脉关系要时时刻刻予以维护。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团队的力量,一己之力将会寸步难行。那有人会说了,不如你这维护这些同事、客户上的人脉资本入股到公司做老板不是更好吗?那我就要说一说了,首先你的这些资本公司老板看不看得上,其次你的资本是你的,公司是老板的,你想拿钱买公司就要卖给你点吗?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身为一个打工仔,就是要做好本职工作,你出力赚取薪水无可厚非,但是要惦记着不属于你的东西,想要谋取,那公司还会容得下你吗?

所以,看了以上我说的,我觉得你应该可以理解李鸿章的所做作为了。花钱结交宦官太监,那是出于人脉,地位稳固需要。而把钱花在不属于自己的北洋上面,是一个正常人都不会最做的。第一:你花这点钱远远不够北洋的建设。第二:天有不测风云,伴君如伴虎,今天你老李能做到这个位置上执掌北洋,可能下一刻就革职抄家,名利全无。

综上所述,李鸿章此等作为完全可以理解。

9

在晚清,贿赂太监这种事是存在的。

因为如果你不去贿赂李莲英之流的太监,你就根本没法打通关节,通过太监把话递给慈禧太后,从而达成自己的目的。尤其是一些人微言轻的官员,他们根本没机会上达天听,又或者他们想办的事本来就是非法的,所以就只能通过这种私人渠道去解决问题。

说白了,这就是一种官场潜规则。

但是,晚清重臣李鸿章有没有贿赂过太监呢?



首先来说,正史对这个问题是没有记载的,一些文学、影视作品里倒是有。比如电视剧《走向共和》里,李鸿章曾经多次贿赂李莲英,希望他能在太后面前美言几句,顺便就解决了北洋水师的经费问题。

但问题是,即便李鸿章真贿赂过李莲英,那点钱也不够支付北洋水师买大炮的钱。

比如在1894年,李鸿章曾经向朝廷上奏,为北洋水师添置新式速射炮21门,共计需要花费61万两白银。结果,清廷拒绝给钱,李鸿章的上奏石沉大海。如果北洋水师赶在甲午战争爆发前添置了速射炮,局面断不会如此被动。

由此可见,李鸿章贿赂李莲英几千银子,相比于北洋水师的经费来说,根本不值一提。



不过,要说起李鸿章的身价来,能不能长期养一支海军,很难说,但若只是购置几十门速射炮的话,那简直是绰绰有余。

李鸿章究竟有多少钱呢?

容闳曾说,李鸿章有私产四千万。但同时代的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曾提及李鸿章的个人财产应该在数百万金上下。

考虑到梁启超的立场比较中立,他的说法肯定不会故意洗白李鸿章,所以应该能够采信。

而后世学者根据1904年李家的分家合同,以及其他一些流传至今的地契,大体折算出李鸿章名下各地田产、房屋等不动产,大约在6万亩上下,如按照每亩地74银元算,应该就是四百多万银元。

这么算下来,基本上和梁启超的说法差不多。



当然,这四百多万银元不包括现金,也不包括李鸿章在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煤矿等公司里所占有的股份。如果算上这些,李鸿章的个人财产数量还会增加不少。

如果李鸿章愿意牺牲自己,拿自己的私产给北洋水师买炮买弹甚至买军舰,那甲午战争的结果可能还很难说。

但私养军队,还是把国家的军队私有化,这可是杀头的罪过,谋反的前兆。

所以,精明如李鸿章,是绝对不会干这种傻事的,除非他不想要自己的脑袋了。

10

李鸿章和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是晚晴的“中兴四大名臣”,在他身上的标签,实在太多,晚晴第一卖国贼,说的是最多的,大家称呼他最多还是李中堂。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袖和创始人之一,建立了北洋水师,一生参与了晚清大部分大历史事件,签订了《马关》、《辛丑》等卖国条约,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成功守住了上海,虽然最后曾国藩剿灭了天平天国,但是李鸿章在军事进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中国近代化的转型和变革是从“洋务运动”的开始的,可惜一场“甲午战争”这场变革很快夭折,但是"洋务运动“给中国近现代化的影响是很深远的,洋务运动主张的就是军事强国,组建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西式海军,加强陆军的装备,建立了军事讲武堂,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

在经济上动摇了最开始重农轻商的原始观念,启蒙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诞生,加快了历史车轮的前进,使很多这方面的人才物尽其用,洋务运动顾名思义就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不管是军事还是经济,还是政治制度。

中国历来选拔人才的方式就是科举制,可是到近代这样的方式,已经早早无法满足洋务运动的需求,并着手开办新式学堂,派遣大量留学生,比如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清末交通总长梁敦彦等,都是这个时期杰出的代表,他们分散到政界、军界、实业界、知识界等各个领域,给中国都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鸿章花几千两贿赂太监,那几千两白银用在北洋水师上面简直就是杯水车薪,所谓阎王好对付,小鬼难缠,与其在这些小事上消耗过多的精力,不过拿着这些有限的钱,可以达到更快捷更直接的政治诉求,这也是晚清腐败的一个折射点,但是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李鸿章一直活跃于外交,,多次出访欧洲,美国在当时已经是世界解列的国家,把自己半生看到的世界,都带回了中国,明白了靠着自己培养人才的速度远没有外出学习来的更加直接,才更新了中国近代的教育方式,派遣留美,留欧的大量学生,为中国的复兴崛起起到了很直接的作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