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奉天殿大封开国君臣,以六公二十八侯为主,封李善长为韩国公、徐达为魏国公、常茂为郑国公、李文忠为曹国公、冯胜为宋国公、邓愈为卫国公,李善长为公爵之首,又是文臣之首,和徐达一起为大明文武领袖。

至于后世十分有名的刘伯温,却只是在六公二十八侯之后,封了一个诚意伯爵位,而且食禄仅仅240石,不但无法李善长的4000石、徐达的5000石相比,就连和他一样被封伯爵的汪广洋,每年至少还有360石,从这一点来看,朱元璋确实是有点寡恩薄义了。

可是从感情上来看,李善长、徐达等六公都是朱元璋的淮西老乡,是跟随他起兵的家底嫡系,正如朱元璋自己所说:“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是朱元璋的萧何,当年刘邦册封功臣时,定萧何为首功,封酇侯,食邑最多。而刘伯温是半路被自己邀请过来的,单从这一点来看,六公的名单之中就不能有刘伯温的名字。

同样的情况,二十八侯里也多半是朱元璋的同乡、发小,也多在战场上立下了汗马功劳,朱元璋穷苦出身,登基后自然先照顾自己的同乡好友,但基本上也是论功行赏,没有太过偏爱某人。

从本领上来看,李善长是萧何,可刘伯温却不能算是张良,朱元璋虽然多次称呼刘伯温是“吾之子房”,但同样有此称呼的还有和刘伯温一起封为伯爵的汪广洋,史称“屡献忠谋,比之子房、孔明”,刘伯温在历史上最出名的一件事,是他为朱元璋上书了《时务十八策》,堪称朱元璋、刘伯温版的《隆中对》,对朱元璋夺取天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可是像这样内容也有差不多的,如第一策以元朝失德,必须如商汤、周武这样的仁德之君行事,才能争取天下民心,像李善长最早就和朱元璋探讨过,只不过刘伯温以商汤、周武对比,而李善长以刘邦对比,希望朱元璋效法刘邦,知人善任、豁达大度,则帝业可成。总的来看,李善长的建议比刘伯温还有更贴近历史,有路可循,也符合朱元璋布衣起身的现实。

又如第三策,不脱离韩宋政权,打着其旗号做事,也就是朱升“缓称王”建议,不去和群雄争夺这个虚名,安心开拓土地,发展实力。这一点汪广洋、朱升等都和朱元璋建议过,朱元璋是靠着诸谋臣的智慧才成功的,并不是刘伯温一人之功,功劳这样一分薄,刘伯温自然不能位居谋臣首位了。

从政治上来看,不同于李善长、徐达等人,刘伯温不但是半路收拢的,而且他原先还是元朝的旧属,后来因不满元朝上下的昏聩无能,愤而辞官回家,再后来才被朱元璋邀请出山。对朱元璋来说,刘伯温个人有污点,他身仕两朝,并不符合当时的政治要求。

朱元璋之所以会分封功臣,就是因为当时北元顺帝去世,徐达北伐成功,蒙元势力已被逐出中原,只能在草原上蹦跶了,这时候朱元璋自然要树立对大明有利的忠诚形象了,可刘伯温显然就不符合这样的形象塑造,所以朱元璋给他的爵位是诚意伯,比起同为伯爵,却没有侍奉过故元势力的忠勤伯汪广洋,明显是还要低一级的。

目前很多影视剧或者小说都喜欢神化刘伯温,就像诸葛亮一样,是属于人们心中的英雄人物,对于老百姓来说,历史人物太多,有时也是很难去辨别他们各自的成败得失,所以索性把所有事全都安在一个人身上,刘伯温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可实际上,朱元璋作为赤贫出身的皇帝,他对手下的赏赐不只从功劳、亲疏来分,更重要的是要看重政治属性,像刘伯温这样的谋士,既无亲故,本事又不是冠绝群贤,加上又有政治污点,能够争得上一个伯爵之位已经是天恩浩荡,再给了给不了多少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最佳贡献者
2

以李善长为首的政冶集淮南派,在朝庭树大根深,牢不可破。刘伯夂等一些外省官员多受排挤,得不到重用。李善长封他为公,刘伯温为伯。刘伯温低调做人,深知官场凶险,告老还乡。最后还是被胡违庸所害。

3

少看电视剧

4

因为朱元璋不喜欢刘伯温的耿直不屈的性格,更喜欢李善长的忠心耿耿的脾气。博学多才,足智多谋的刘伯温经常让朱元璋赞口不绝,但是实际上朱元璋心里早就不安稳了,因为老朱猜忌刘伯温很可能是对他的改朝换代大业心存不满,口是心非。明朝刚成立的时候朱元璋和刘伯温的关系比较密切,朱元璋也安心的把督察院御史(今最高人民检察院一个性质)的重要位置交给了刘伯温,刘伯温也是作为一个心狠歹毒之人,没有让老朱失望,在空印案,胡惟庸案等重大案子的办理过程中取得了不少政绩。其实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刘伯温后来怎么跟朱元璋闹起来的,但是可以看出来老朱确实担心刘伯温的这种无情无私的性格会给他的后代带来麻烦。

5

李善长功劳大于刘伯温,能力也比刘伯温强啊,

6

少看电视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