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太祖遗训:“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常好的解决了封建社会王朝内斗不止的痼疾。宋代治理国家的模式,一直被以后的朝代学习推崇,只是共治天下的模式会极大的损害皇族的利益,所以他们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宋朝宣扬有教无类,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皆是读书人。让普通百姓有公平竞争的机会,进入朝廷参与国家治理。也让当时的社会精英们以读书为己任,追求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梦想。

但由于草原民族的入侵,宋代的先进文明被突然打断。惯性使然,耕读传家的理念已经被普通百姓广为接受。

崖山之后,元朝统治者采取的是最落后的原始管理模式,在将近100年的统治时间里,只举行了16次科举,录取了1139名进士,其中只有一半是汉人。

落后的选材模式,使民间集聚了许多饱学之士,他们报国无门,只能寄情于文艺创作。元代的杂剧才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

这些饱读诗书的文艺创作者,总是把自己幻想成作品中的主角,借古讽今,强烈的抨击元朝统治者。

要达到目的,又不想被抓住把柄,元代杂剧中的朝代背景就只能选择北宋。

南宋和草原民族抗衡了四十多年,还干掉了一个大汗,对蒙元朝廷来说,这样的奇耻大辱自然不愿被提及。而北宋和南宋一脉相承,其时蒙古人尚未崛起。观众欣赏杂剧的时候,没有朝代变迁的违和感。

由于元代杂剧创作团体数量庞大,北宋所有的皇帝都成了被戏说的对象。《狸猫换太子》《回龙传》等连本剧,都是直接针对北宋皇帝的。

还有《杨家将》《岳飞传》《包公案》等评书类说唱类作品,都是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被普通百姓所接受。

由于特殊的原因,元代杂剧创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文采斐然,用词朗朗上口,很容易被人接受。这是后世杂剧创作者难以比拟的。

比如后来的《大明英烈传》《刘墉下江南》等作品,故事情节和元杂剧大同小异,但精彩程度就差的远了,影响力更是远不如元代杂剧。

由于元代杂剧的影响,北宋也成为普通百姓最耳熟能详的朝代,挨后凡是以北宋为背景的作品,也更容易被普通百姓所接受。

比如说《包公案》中《三侠五义》,就是公案作品中的代表作,相比之下,以其他朝代为背景的《狄公案》《刘公案》《施公案》,知名度就差了许多。

即使一部狗尾续貂的《白眉大侠》,在老百姓心中的知名度,也轻而易举地超过了其他公案作品。

还有一部诋毁北宋皇族的著名作品就是《水浒传》,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宋徽宗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昏君,主要就是拜《水浒传》所赐,就这么一个不学无术的皇帝,其书法造诣,绘画水平无不冠绝天下,可惜他所有的横溢才华都被视而不见。人们更津津乐道的是皇帝通过地道去私会李师师。

元代杂剧被广泛接受的另一个原因,是当时创作出来的作品内容积极向上,有着强烈的家国意识。

被百姓推崇的武将是抵御外族侵略的英雄。文臣都是明察秋毫的忠臣。他们忧国忧民,正符合老百姓心目中的偶像形象。

每看一部以北宋年间做背景的作品,就等于接受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只是苦了北宋年间的几位皇帝,一个个昏君形象深入人心。

反正宋太祖遗训:“言者无罪”,不许杀读书人。调侃一下宋太祖的的后世子孙,不会招来杀身之祸。既然如此,后世的创作者们就可以有恃无恐,更加把对北宋皇帝抹黑的游戏进行到底了。

最佳贡献者
2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这是柳永眼中的北宋盛景。

“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持,盖一都虞侯耳!”

这是辽国皇帝眼中的北宋仁宗皇帝。


北宋自960年宋太祖陈桥兵变到1127年靖康之变,其存在的时间只有短暂的167年。但它却在文化经济的繁荣程度上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到北宋末期,中国人口更是首次突破一亿。可以说这一切的成就与北宋每一位皇帝的勤政治国和开明政治是分不开的,即便是奢侈无度的宋徽宗,其执政初期也是广纳贤才图发展的。

那么北宋拥有如此繁华的灿烂的国家和如此勤政爱民的君主,为何在后世学者的眼中宋朝却是“积贫积弱”的典范,在文学戏剧上皇帝是昏庸无能的君主?

一、宋朝的创立,从欺负孤儿寡母开始

北宋的开创者赵匡胤,本是行伍军人出身,在机缘巧合下得到后周世宗柴荣的赏识,柴荣视赵匡胤为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屡次委以重任,更是在其病重时迁升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等军事高位。

但是在柴荣去世仅两年的光景,赵匡胤就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了后周柴氏的天下。中国古代对于王朝的正统性有着很高的追求,儒家认为“居正”远比“一统”重要。欧阳修更是指出:“统天下而得其正,故系正焉。统而不得其正者,犹弗统乎尔。”

以此观之,赵匡胤不但没有感念柴荣的知遇之恩,反而恩将仇报欺负人家孤儿寡母,夺了人家的皇位,实属不忠不义的乱臣贼子,所以在后世看来,宋朝从开始就有点来路不正。

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五代十国军阀割据的大背景下,皇朝更迭频繁,人民的生产生活收到了严重的影响,此时的国家最忌讳的就是主少国疑。而赵匡胤的出现,极大的稳定了人心和军心,防止国家再次跌入动乱。而且,我们从之后的历史中也可以看到,宋朝是中国所有朝代更迭中唯一没有流血而建立的,这和赵匡胤宽仁大度以及严敕军士是分不开的。

所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历史选择了赵匡胤,是五代动乱时期人民的幸运更是中华民族的幸运。

二、没有完成统一不说,还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

北宋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因为直到北宋的灭亡,燕云十六州都没完全的收回来。而且同时期与宋并立的国家不止契丹,还有西北党项人建立的西夏、青藏高原的吐蕃、西南之地的大理,以及脱离中国自立的交趾等。

由于缺少了燕山山脉的天然屏障,所以宋初与辽国经常发生军事冲突,而武人起家的赵匡胤甚知统兵大将的危害,所以自宋建立就实行了重文抑武的国策,使得宋朝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失利。所以在宋真宗时期,宋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在宋仁宗时期,宋夏签订了“庆历议和”;在宋徽宗时期,宋金签订了“宣和和议”。每一份条约的签订在后世看来都可谓“丧权辱国”了,因为每一份条约,宋朝都付出了大量的金银财宝,也就是说表面上是和谈,实际上是宋花钱买和平。

在看重“文治武功”和“尊王攘夷”的年代,宋与外族所签订条约,可谓是与华夏价值观背道而驰。朱熹曾经说过:“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

但是!!!!!

看待问题不应该只看其表面,凡事皆有两面性。宋朝由于军事能力弱,所以在面对北方强族时,如果死磕到低,那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以卵击石两败俱伤。而签订合约,虽然在表面上看宋付出了大量金钱,但是也为宋换来了百年的和平。北宋利用这个和平时期,使得整个社会的文化、科技、经济得以进步。在此期间,北宋的经济文化达到了高度繁荣,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由于边境处于长期和平状态,也进一步促进了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老子在《道德经》上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时的成败是短暂的,而经济、文化、科技等的发展却是能够影响子孙后代千千万年的。

三、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

中国历史上在文化领域有极高造诣的帝王不多,其中比较出色的当属陈后主陈叔宝、南唐后主李煜和北宋徽宗赵佶,他们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可以说是宗师级别的了,但他们都有一个“亡国之君”的结局。

年仅25岁的宋哲宗去世后,北宋这样一个富庶的国家就交给了端王赵佶的手中。由于赵佶作为一个文人,对政治可以说毫不感兴趣,他每每沉浸在自己的文化艺术的殿堂中,将朝政交有蔡京童惯等辈手中,使得国家日渐凋敝,四处起义不断,可谓是:“社稷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以致最终断送了北宋江山,并且连累赵氏皇族、大臣数千人被金人掳到遥远的北国。

元代宰相脱脱评价宋徽宗说道:“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但是!!!!!

北宋共有九位皇帝,而徽宗之前的七代帝王虽然不是人人都是盛世之君,但可以说各个都是有上进心的好皇帝,他们都曾为国家的进步付出过心血,即便是临危受命的宋钦宗也曾努力过。只有宋徽宗可谓是不思进取只顾贪图享乐,大好河山葬送在自己的手里,北宋真正称得上昏庸的皇帝只宋徽宗一个人。

四、文化创作需要,总要有人背黑锅

关于宋朝的文学作品,大多都是明清时期的产物,其中比较著名的故事有《水浒传》、《杨家将》、《三侠五义》等。而此时的文学创作多与当时的时局有所联系,但由于明清之际开始兴起文字狱,所以文学作者们只能借助讽刺前朝的帝王来暗喻本朝的君主,所以我们看到了杨家将中宋太宗的软弱,三侠五义中宋仁宗的愚钝等等。

而随着这些文学作品被排练成戏剧并搬上舞台,其传播能力较比文字更加能深入人心了,所以后世每每提到宋朝都是“积贫积弱”的,每每提到宋朝皇帝都是“昏庸无能”的。

但是!!!!!

这些本学作品大部分是为了借古喻今。再说,文学作品什么时候能够代表真正的历史了?!

3

北宋朝皇帝: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及宋钦宗。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对外战争中,宋朝都处于弱势的一方。如与辽国、西夏和金国的战争,宋朝都是处于下风,最后都是签订丧权辱国的协议。而百姓为了对现实表达不满,就通过戏剧演绎一些故事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如《杨家将》、《呼延庆》等故事。

这些故事有个共同的特点,与外族战争,忠臣良将受到陷害,皇帝昏庸,被奸臣蒙,这样给大家的一个错觉就是宋朝的皇帝真不行。

北宋皇帝,在位期间,由于自身昏庸,真正给国家造成了严重损失的皇帝,一个是宋真宗;另一个是徽、钦二帝。

宋真宗,第三任皇帝,把宋太祖和宋太宗两任皇帝打下的基础,全部给挥霍一空了。如泰山封禅,劳民伤财,本来两朝皇帝好不容易积攒的一些家底,硬是给他折腾的国库空虚。

有资料记载,东封泰山,耗费国库八百三十余万贯,西祀汾阴,又耗费一百二十万贯。还有各地祭祀的耗费无法统计,加起来就是天文数字了。折腾下来的结果,不仅把咸平、景德年间积累的财富消耗殆尽,就连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积攒的家底也给弄个精光。

本来宋真宗完全可以当一个承前启后的皇帝,他继承了前两代君主开创的江山和财富,又消除了北方和西边边境的战争。迎来了难得的和平时代,只要励精图治,总结和改正太宗朝以来的弊端,大宋国力军力不难强盛。

虽然有初期的兴盛,但宋真宗性格上的懦弱最终影响了在政治上的作为,拿钱买和平,签订丧权辱国的《澶渊之盟》,为宋朝后期留下了无穷的隐患。

徽钦二帝,这俩皇帝就不用说了,在与金国的交涉中,表现出的昏庸无能,不忍直视。以致于酿成“靖康之耻辱”,以致皇室宗亲几乎被金国一网打尽,北宋灭亡。

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自然是英明无比。

宋太宗赵光义,两次北伐辽国失败后,就走上了“守内虚外”的道路。另外,涉嫌害死太祖、弟弟及两个侄儿,或许是百姓为了表达对他的不满,同是也为了怀念杨业,就演绎出了杨家将的故事。故事给人的感觉就是奸臣当道,皇帝昏庸以致被蒙蔽,所以给人的错觉宋太宗不行。

但客观的说,宋太宗也没有那么垃圾,至少不算是昏君。

宋仁宗,民间对这位皇帝,还是比较认可的,觉得是个仁义的皇帝。但是,有个武将狄青被文官集团打压,以致于被贬到地方暴毙。再加上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宋朝表现的非常不好,这给人的感觉就是宋朝太软弱,而且奸臣当道。但实际上,仁宗一朝,政治还是比较清明的。

再一个是变法皇帝宋神宗,这是一个比较有理想抱负的皇帝,希望能恢复汉唐盛世。但由于能力有限以及国家积累的弊端太多,靠他和王安石,也没办法解决。而且在与西夏的战争中,虽然收复了一些失地,但付出的代价很大,有点得不偿失。

英宗和哲宗,真正主政时间比较短,死的比较早,对国家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结论,宋朝皇帝其实真正昏庸的少,顶多就是懦弱,可能与“重文轻武”的思想有关系吧。

4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其经济实力与文化发展程度皆为封建社会高峰。北宋也是一个“重文抑武”的朝代,宋太祖赵匡胤生恐其后世再次发生“陈桥兵变”之类的事件,对武将的限制重重制约。同时北宋非常注重文化发展,宋代的帝王除太祖赵匡胤是武将出身外,自太宗赵光义以下,整个宋朝皇帝文人书生气皆比较重。特别是宋徽宗赵佶,可谓是“诗书画”三绝,无论在当时还是整个历史上都能称之为大家。可以说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宋代皇帝的整体文化水平是最高的。

北宋的皇帝当政期间思想开放、经济富裕,文化气氛浓厚,另有一大批文臣名士辅佐,执政期间不折腾,内部也没什么大的矛盾,北宋的皇权延续也比较顺利,整体上来看,北宋的皇帝在历史上评价还是很不错的。

虽然北宋皇帝执政期间还是比较温和仁义的,但相比汉唐帝王最被诟病的地方在于北宋虽然经济文化程度很高,但其军事战力却比较差,常年受外敌威胁动不动就主动赔钱讲和有失大国体面,而且严格意义上来说北宋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大一统中原王朝。这些不足也在戏剧中表现出来,在很多反映宋代历史的戏中,北宋的皇帝虽然不是暴君但却显得有点昏庸无能。

我国自古以来对帝王皇权的传承讲究一个名正言顺。而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的皇位则来之不正给他人以话题。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欺负孤儿寡母,有负周世宗柴荣的信任。赵光义深受“烛光斧影”的影响,有杀兄欺嫂的嫌疑。这就给后世戏剧创作有了话题。如最具代表性的《贺后骂殿》,就是直接将赵光义定义为欺世盗权的贼子,而赵光义将皇位传于自己后世一脉并未归还于太祖一族同样不大地道,这些在戏剧中表现出来无形中给人一种北宋帝王得位不正的意思。

北宋的戏中以包公和杨家将最为出名,在这些戏中总有一些被称为皇亲国戚的反派,如庞太师,潘仁美等,而且很多戏中还会出现一些诸如贵妃、皇姑、国太等皇室后宫里的负面人物。这些人虽然不能完全代表皇帝的意思却总是皇帝身边的人,其权利多少有点来自于皇帝的偏袒。人民群众在对戏中正面人物颂扬的同时也对这些来自皇帝身边的势力厌恶不满,这个锅无论如何皇帝也得背一点。

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反应的便是北宋的故事,小说中各路英雄揭竿而起替天行道落草为寇,其中主因皆由朝廷腐败各路官员结党营私而致。天下虽然富裕但贫富差异较大,社会矛盾重重,而皇帝却整日沉醉于文艺享乐却无所作为。作为一国之君,这个责任皇帝是无论如何也推却不掉的。《水浒传》的后世影响很大,很多戏剧也受此影响,有意无意中贬低了皇帝的作用和影响。为衬托出主角的正面光辉形象,在反映北宋的戏剧中皇帝通常被刻画成一个昏庸无能的形象也比较符合剧中所反映的主流价值观。

5

这只是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当不得真。

历代文人创作都喜欢把背景放在一些强盛的朝代,在中国历朝历代中,最强盛的朝代莫过于汉、唐、宋、明、清,所以这五个朝代自然也就成了文人最喜欢创作的背景。然而在这五个朝代里最弱的朝代就是宋代,因为宋代是唯一不能开疆辟土的朝代,它的强盛只是对内,比如经济强盛文化强盛,向对外比如军事那是一塌糊涂。在北宋一百多年历史里,不断的被辽、西夏 、金轮流欺负,可以说是屡战屡败。所以在文人眼中,这些惨剧发生的根本原因自然只能怪朝廷腐败皇帝昏庸了。

其实北宋的皇帝除了宋徽宗昏庸之外,其他的还真不昏庸,最多只是无能。北宋皇帝相对于其他鼎盛朝代皇帝来讲能力是最弱的,而且是一代更比一代弱。像其他朝代起码还有至少两个皇帝能力非常强,比如说汉代有汉高祖和汉武帝。唐代有唐太宗唐玄宗。明代有明太祖明成祖,清代有康熙雍正。而宋代除了一个宋太祖,其他还真不上了台面。

北宋没有一个皇帝是暴君,朝中大臣只要不造反,脑袋都是稳稳的。在中国历朝历代里北宋官员可是最舒服的,薪水高,福利好,即使顶撞皇帝也不怕掉脑袋。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北宋皇帝不是昏君,如果真正昏庸起来只怕动不动就会咔嚓人了。

6

北宋初创伊始,与石敬瑭达成过协议,割让燕云十六州,以求得草创政权的稳定。

但是,一俟北宋建立,且稳定了局面之后,即对当初的承诺矢口否认,拒不接受。

好在当时石敬瑭自己也是麻烦缠身,自顾不暇之余,自然没有余力追究。

北宋虽然就此安稳了一段时期,可到底于理有亏,再加上没有其他的执政亮点,因此几位继任者都泯然众“皇”矣。

7

首先来说,戏剧艺术加工的成分比较多,为了吸引观众不得不作出许多不符合历史真实情况的描述;当时写戏剧的文人,只能从直观的生活状态或传闻中去吸取创作的营养,对于历史真实与否并不会详加校对的。

其次就是北宋王朝的靖康之耻与北宋的灭亡,与北宋王朝的皇帝们,在施政纲领上有过错也是分不开的,所谓事出必有因,文人墨客既惋惜繁华落尽的悲凉,又有恨铁不成钢的怨气,将北宋皇帝们写的昏庸也在情理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真实的历史已经面目全非,戏说的成分却能够广为流传,在人们心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国家衰亡必然昏君当道,奸臣为患,这些定式或者说是以讹传讹观众已经不再深究,戏剧就要符合大众的思路来迎合观众,真实的不一定得到大众的认可。

戏剧中的北宋只是戏剧家们,对那个时代选取了一段的流光浮影,真实与否已经不重要了,历史的背景以及以后的深远影响也不失他们考虑的,即使不是昏君,即使不昏庸,亡国可是真实存在的,戏剧家们无法直言所处时代的弊端,把北宋皇帝写的昏庸无道,这对他们所处的时代也是敲响了警钟。

8

剧情需要,毕竟电视剧含有艺术成分,夸张两极容易被人记住:比如十分贤明或十分昏庸,这样拍出来的影视剧更受观众喜爱,其次而已。商业片毕竟是利益驱动的,偶尔扭曲一点历史很正常。





9

历史上北宋皇帝基本都不错,为什么很多戏剧都说是昏庸呢?

第一、真实历史上北宋前期的几位皇帝是比较勤政而且勤俭的。谈不上不错,也谈不上北宋所有的皇帝有多昏庸,之所以有这种说法,最多的原因就是后面靖康之耻,外族入侵,岳飞枉死等。

首先宋朝的经济的确是很繁华,但是在战争方面却是一直被外族压着打的,老百姓天天活在担惊受怕之中,当然会对朝廷有所抱怨,因此戏剧里面写出昏庸也不奇怪,都是民间艺人真实感受。百姓眼中根本就什么条条框框的政治,他们在乎的自然就是为老百姓做实事的官员,岳飞在民间地位太高,甚至名声是超过皇帝,自然对于他的死,百姓就耿耿于怀。

戏剧不可尽信

戏剧源自民间,很多人会进行多重加工,以至于后面有些戏剧变成讽刺和调侃也实属正常。

10

北宋的皇帝哪个皇帝都是昏君,比第一代宋太祖登基没多久就把与他出生入死的义弟郑恩杀了第二代太宋第三代真宗把杨家满门几次要杀都是八王赵德芳保本才免死的,中间几代我就不讲了到了徽宗时代奸臣当道向童贯:菜京高俅等把握朝政徽宗对奸臣是言听计从,宋江一伙好汉逼上梁山方腊起义,到了南宋高宗更昏君岳飞每次都打胜扙他确听秦桧的话一味的要求求和所卫的求和就是割地培钱,最后以莫须有罪名将岳飞害死。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