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先,负责人的说句话,王莽绝非大部分人印象中的穿越者。另外,王莽是一个拥有严重强迫症的民族主义者、理想主义者。在他掌政的15年中,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有强迫症的民族主义者、理想主义者绝对不能当皇帝!容易在作死的路上狂奔不止!

王莽的崛起之路

王莽,字巨君,他的崛起,最关键的几点是会投胎、能忍耐,且心狠手辣。

公元前45年,王莽出生,此时,王莽的亲姑姑王政君已经成为了汉元帝刘奭的皇后,王政君的儿子也刘骜也被刘奭册立为了太子。此时,王氏家族已经在朝中拥有了相当大的影响力。

到了公元前33年,汉元帝驾崩,汉成帝刘骜即位,王政君成为了皇太后。此后,由于王政君的裙带关系,王氏一门迎来了跨越式发展,其家族成员先后有9人封侯,5人被拜为大司马,其余将军、列候更是数不胜数。

陡然而富,王氏一门沉浸在了纸醉金迷的逍遥生活中,而王莽却不同,他的生活异常节俭,为人勤学好问,对待家族长辈也谦恭有礼。

在世人看来,王莽这个贵二代的严谨生活简直就是另类,不过,这个另类却为王莽带来了巨大声望。到了王莽22岁的时候,王莽受王政君照顾,成为了黄门侍郎,直接进入了汉朝的中枢部门。

此后,王莽的官职越来越大,但为人却越来越清廉俭朴,而且王莽这个人还能礼贤下士,经常接济穷苦老百姓。这也让王莽在朝野上下,以及民间百姓中的声望与日俱增。

后来,汉成帝刘骜因为赵飞燕、赵合德两姐妹而殒命牡丹花下,汉哀帝继承皇位,王莽也因汉哀帝打击王氏外戚而被迫隐退。在隐退期间,王莽的次子王获杀死了一个奴婢,王莽便将王获逼死了,这件事经过宣传,王莽成为了体恤奴仆,大义灭亲的榜样。

过了几年,汉哀帝去世,王政君马上出击,夺回传国玉玺,之后重新任命了王莽为大司马、安汉公。

公元2年,全国大旱,并发生蝗灾,已经大权在握的王莽跃跃欲试,开始了试探性的改革。

这一年,王莽为了稳定流民,将皇家在安定郡的呼池苑撤销,改称安民县,之后将该县的耕地平分给流民。另外,王莽还在长安修建了一千多套住宅,用来安置无家可归的流民。

这些措施做下来,王莽很快得到了普通百姓,以及传统儒家学者的支持,很多人称赞王莽是当代圣人。

王莽称帝的15年

人呐,一旦有了权力,接下来想的必然是如何扩大自己手中的权力,王莽自然也不例外。

此时的王莽虽然已经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置,但他仍不满足。为此,他在各个政要部门安插亲信,打击异己,连汉平帝他也不放在眼里,将汉平帝安排的外戚全部踢出京师。

这时,王莽的长子王宇害怕汉平帝成年后会报复王家,因此劝说王莽做事千万不要太过分,否则会召来杀身之祸,但王莽压根不听。后来,王宇想了个馊主意,在王莽的大门口泼狗血,以迷信的手段吓唬王莽,让他交出权力。结果泼狗血的时候被王莽逮了个正着,王莽也在一怒之下将王宇给杀了。

长子王宇死后,或许是王宇的话点醒了王莽,现在这么欺负汉平帝,等他将来成年后,一定会报复王家。那索性干脆点,直接篡位当皇帝。

说干就干,王莽决定继续广施恩慧,在长安城里建房子,免费给儒生门住,建学校,大力弘扬儒家学说,建明堂,祭祀历代先贤。

一套大撒币的活动搞下来,儒家学者,平民百姓,以及朝廷命官本着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的原则,全部奏请朝廷赏赐安汉公王莽。于是,王莽控制下的朝廷为王莽加九锡之礼。

接下来,王莽还重金诱惑四方蛮夷,等到匈奴来归顺朝贺时,满朝文武、以及那些住在免费豪宅里的儒家学者大肆吹捧王莽为治国平天下的圣人。

公元5年,王莽毒死汉平帝,并拥立年仅2岁的孺子婴为皇太子,而他自己则做了“假皇帝”,代天子处理所有朝政,臣民则称王莽为摄皇帝。

公元8年底,王莽终于按耐不住激动的心,在无数人的吹捧之中,终决定顺应民意,改国号为“新”,并登上了皇位。做了皇帝之后,王莽随即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改革。

王莽对内改革

首先需要说的一点是;王莽的改革并不具备任何前瞻性,反而具有复古性。

改革的背景简单说一下。

西汉后期有一点不可否认,当时的社会由于土地兼并、阶级固化,富者恒富,穷者恒穷。这也导致了有钱人豪宅、妻妾、田产无数,而穷人被迫成为了有钱人的工具人,或者直接成为了流民。整个社会基本上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各种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当然,也正是这种情况,身处顶级豪门的王莽才能依靠巨量的财富搞大撒币活动,从而博得很多平民百姓,以及儒家学者的支持。

不过,王莽、以及朝廷的财富也不可能是无穷无尽的,依靠着大撒币的活动,只能赢得民众一时的支持,当钱花完了,支持也就消失了。所以,王莽也急需通过改革稳定海量的流民。

为此,王莽依靠西周的井田制开始了土地改革。首先将全国的土地收归国有,废除土地私有制,禁止私人买卖。其次,将土地划分为井田,每户男丁8人,可以领受一井田地,即900亩,如果男丁不足8人,多出来的部分需分给宗族乡邻。原本没有土地的人,可以按此领受土地。

乍一看,王莽的改革挺好,目的是让耕者有其田。

但是,当时是一个豪强私有制社会,所有的土地都在豪强、地主手中,这些人是有私人武装的。朝廷想要从他们手中夺取土地,简直难于上青天。另外,朝廷各级官员也都是土地兼并的受益者,让他们去拆自己的台,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因此,仅仅三四年后,王莽的土地改革就因为各地起义不断,以及朝廷官员极力反对而告终。

再说改革第二阶段,王莽开始了国有化的改革。将盐、铁、铸币和酿酒等几大暴利行业全都收归朝廷。另外,王莽还利用政府的力量干预市场,平抑物价,限制无良商人囤积居奇。

看到这儿,很多人以为王莽的改革和建国后的改革很像,但实际上,王莽的改革是效仿的汉武帝的。

这个政策对加强中央集权有很大作用,但是,这个制度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强悍的国君,以及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而王莽领导下的政府,效率极其低下,因此导致了朝廷官员勾结地主豪强的事情屡见不鲜。而王莽又没有汉武帝、明太祖一样的雷霆手段,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各种垄断商品质次价高,朝廷官员和地主豪强加重了对百姓的盘剥。

接下来,理想主义者王莽还进行了币制改革,建立了贷款制度。但一切的一切都成为了官僚盘剥百姓的根源。不仅没有缓和日子尖锐的社会矛盾,反而加速了当时的社会走向崩溃。

王莽对外作战

不知是对内的改革失败,王莽需要转移国内矛盾,还是王莽对四周的蛮夷天生具有仇恨心理。王莽掌权后,曾下旨改高句丽为“下句丽”,改匈奴单于为“降奴服于”,改西域各国、以及西南各国的国王为“侯”,最终引发了四周各国的不满,王莽统治下的新朝也因此陷入了无休止的边境战争之中。

另外,王莽可能是有强迫症,在国内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改名运动。

将南阳改叫”前队“ 。既然有前队,那得有后队、左队、右队,于是河内改叫”后队“ ,颍川改叫”左队“, 弘农叫”右队“ 。除此之外,河东改叫”兆队“, 荥阳改叫”祈队”,合称为豫州六队。

有了一定的改名经验之后,王莽又拿一些小地方练了练手。

比如上党有个谷远县,谷怎么能远呢?改谷近。陈留有个东昏县,东边咋能昏暗呢?改东明。山东有个亢父,人怎么能亢父呢?改顺父。再有,无锡,你怎么能叫无锡呢?改有锡。

不是说对外作战吗?怎么说到国内的改名上了。

别着急,原因很简单。

强迫症的王莽当时看着新朝的地图发了感慨;东海郡、北海郡、南海郡,怎么没有西海郡呢,不行,我得给新朝地图上补全西海郡。

于是,王莽数次发兵当时少数民族占领的青海湖,简直达到了穷兵黩武的地步。耗费了无数财力、物力,以及英勇将士的生命后,终于在青海湖的周边建立了一个西海郡。

建立西海郡后,王莽还从内地迁徙了大量农耕百姓去青海湖附近种地。但那地方土地贫瘠,因此搞得民怨沸腾。

最终,经过了长达15年的折腾之后,王莽的新朝终于被灭,他也跟着他的新朝彻底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最佳贡献者
2

你的问题,我来答。

说实话,王莽在15年皇帝生涯里,还是干了不少事的。他的很多举措,被我们现代人认为非常具有前瞻性,但却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以至于有人认为,他是穿越过去的。很有意思的一个历史人物。

他的主要事迹,基本都在班固的《汉书》里。班固作为正统的历史学家,还是把他当作汉臣的。后世的正统历史学界,也是不把王莽的新朝当作一个正式的朝代。既是因为王莽是篡汉自立,也是由于时间太短。

下面我就班固的记载,做一个罗列。




王莽崛起

王莽生于公元前45年,王家是当时的望族,姑姑王政君是皇后,叔侄5人做过汉的大司马;9人前后封侯; 更多的家族成员被封为将军,列侯。

以下引自《汉书》:

王莽字巨君,孝元皇后之弟子也。元后父及兄弟皆以元、成世封侯,居位辅政,家凡九侯、五大司马,语在《元后传》。唯莽父曼蚤死,不侯。莽群兄弟皆将军五侯子,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莽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

这样的家族,在朝中是可以呼风唤雨的存在。王家的这些兄弟叔侄,位高权重,声色犬马,过着奢靡的生活。而只有王莽,对自己,生活力行简朴,行为恭顺,勤学修身。对家人,奉母至孝,友爱兄弟叔侄,。对外人,则结交贤良,远离小人。



这样的王莽,在声势喧天的王家,就是一个异类。一时间,王莽声名远播。

汉成帝阳朔3年,(前22年),王莽终于被拱进王室中枢,走上了辉煌的历史舞台。

公元前8年,王莽终于登上大司马的宝座,开始正式执掌权柄。2年后,汉哀帝登基,因与新皇帝的皇后与祖母有嫌隙,王莽卸任,退回封地。前后6年时间,蛰伏在家。

以上就是王莽的崛起前后的过程。

之后,汉哀帝一过世,汉平帝登基,王莽又重新回到朝中,继续做大司马。这一段时间,王莽的名声,在朝中,在民间,是姜子牙一般的存在。



2.王莽称帝

在第二次回到朝中之后,王莽开始在太皇太后王政君的支持下,总览朝政。慢慢的,他开始排除异己,打击政敌,显示出权臣的特征。汉平帝5年而死;这个时候的王莽已经权势熏天。为了继续把持朝政,他选了两岁的刘婴做新皇帝,自己成为摄政,称‘假皇帝”。

这个时候,王莽称帝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各地都在纷纷起义,动乱,反对王莽专权。 王莽全力镇压。

这个时候的王莽,已经骑虎难下,称帝已成必然。公元9年,王莽对姑姑王政君说,交出玉玺吧,汉家气数已尽。王政君起初不肯,王莽一再逼迫,王政君气急,一把把玉玺甩下朝堂,掉了一角。这块玉玺,可不简单,传说是和氏璧改的,先有秦始皇传下,直到汉家一直在用,是皇权的象征。王莽把摔掉一角的玉玺,用黄金补上,继续用。“接受”了尚未小皇帝刘婴的禅让。

新莽王朝正式诞生。



3.王莽新政

a. 改官名,汉朝的各类官职,尽皆改名。汉朝的诸侯王们,以及周边属国,匈奴等,尽皆称公,不得称王;宫中的各宫室,尽皆改名。同时大封群臣。

这些东西,无关紧要。后世也不得其荫泽。

b. 改革田亩,王田代替私田,恢复古代的井田制,遏制西汉末年的土地兼并,于民休息。效果不错,一时间,国泰民安。

c.禁止奴婢的买卖。这一点,现代人很是惊讶。王莽确实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君主。

d. 改革盐,铁,酒的买卖,由国家控制。

e. 遵从孔子,恢复“周礼”,建设王道乐土。

f. 改革钱币,把大钱的刀钱币改为小钱。

g. 组织编撰重要的典籍。


细节内容,限于篇幅,请参考史书记载。

以上这些,作为一个54岁才登基的老人,尤其在古代,这个年纪已经埋土半截了。王莽在如此大的年纪,还能如此的翻腾,把这西汉末年的历史改写。实在是非常的了不起。

这不是昏君和只知享受的君主,能够做到的;更不是一个暴君,能够做到的。只有迫切想有所作为的君主,才会不顾年纪,不顾后世的批评,和当时人鄙视,全力以赴的做下去。从内心深处,他从年轻时候的克己奉公,到后来的篡位,都是遵从内心,希望有所作为,为民奉献。


总结,可以说,王莽被后人怀疑时穿越过去,非常有合理性。当然,这都是表达对王莽新政的惊讶之情,这些新政太前卫,根本不是那个时代的人能想到的。这样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3

王莽的政权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奇葩的存在,虽然存在只有短短的15年,但是这个王朝做的种种“改革”,都是以完美的理想主义登场,以完全彻底的失败收场。而且对于王莽的评价,在登上皇位之前和登上皇位之后也截然相反,在登上皇位之前,人们普遍看好王莽,认为他是当代的圣人,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而在登上皇位之后,却被评价为了一个善于隐忍且心狠手辣的伪君子。那么对于王莽及其所建立的“新”政权,为什么会有前前后后完全相反的两种评价呢?

可以说,王莽是个极为矛盾的人,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也就是公元23年的10月3日,当起义军攻下都城长安的时候,他身边还是有不少侍卫拼死保护着他,但是由于力量过于悬殊,最后他身边的侍卫全部战死,他本人也被起义军割下了头颅。

起义军在割下了他的头颅后,将他的头颅挂在了城门上,不过这样还是不解恨,人们又把他的头颅拿了下来当球踢,最后踢得血肉模糊,就如此还是不解恨,又把他的舌头割了下来众人分食。

人们是如此地痛恨王莽,可以说王莽是个罪大恶极的人。在古代社会中,王莽可以说是集三个最大的恶于一身的人,第一他是外戚出身,靠着裙带关系获得了高位;第二他篡位,在儒家伦理来说,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第三他篡位以后把天下搞的民不聊生,盗贼烽起以至于天下大乱。这三点的任何一点,都是一个极为邪恶的形象,这三点是事实,但与我们一般所理解的又大不一样。

第一,他虽是外戚出身,是一个富二代,但他又是富二代中最不受待见,最为清苦的一类。

王莽能够发达,是因为他的姑妈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在汉元帝死后,她的亲儿子汉成帝继位的时候便成为了皇太后,掌握了朝政的最终决策权。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的政治当中,外戚专权一般都是皇帝母亲的一族人掌握了朝政大权,而皇帝的母亲要掌握大权又要靠什么人呢?自然是自家的亲戚了,在汉成帝时期的王政君也不例外,把她王家的五个兄弟都封了候,一时间王家成为了整个汉朝炙手可热的家族。这也是两汉时期政治上的一个通例,小皇帝能信谁呢?自然是自己的亲娘和亲舅舅了,外朝的大臣们搞不好也是要造反的。

而王莽的崛起,基本也是靠的他的姑妈王政君,只不过刚开始的时候王莽在家族中并不受待见,因为他的父亲王曼死的很早,在王政君还没有成为太后的时候就死去了,这就导致长期以来王莽一直都是王家的边缘人物,而且王莽天生长得比较丑,这也就加大了他在家族中的边缘化。

第二,王莽一路的崛起,靠的是恭敬谦卑的为人、扎实勤奋的工作,并不完全是家族的势力

只不过王莽从小到大算是非常争气,自小就勤奋好学,满腹经纶,而且王莽为人非常地谦虚,对人也非常地恭敬。而他的这个性格,也成为了他崛起的原因。当时在朝中担任大司马大将军的是他的大伯,也就是王政君的大哥王凤。

PS:在当时的朝政中,已经基本废掉了宰相的职权,大司马大将军就等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王凤在临终病危的时候,他的儿子以及亲戚们看到王凤病的不行了,便都不太搭理王凤了,毕竟久病床前无孝子,照顾一个即将病死的人,不但是个体力活,还是一个非常让人感到恶心的事情。只有王莽完全遵从儒家的教诲,在王凤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每天为他端屎端尿,床前床后地伺候着,令王凤非常感动,便在临死前把王莽托付给了王政君,于是王莽的仕途就有了上升的通道。

一开始王莽当的官职并不大,是黄门郎,也就是一个传达皇帝命令、引荐外朝臣子觐见皇帝的下级官员,但是职务虽然很低,却是一个能够直接让皇帝和太后看到表现的官职。加上他在职期间却是做的非常出色,周边的人交口称赞王莽,王莽也很快得到了晋升,不断地升官,很快就封了候。

在王凤死后,他的弟弟王商接替了哥哥的职务成为了大司马大将军,王商死后就由王商的弟弟王根接任大司马大将军,而到王根死后,在王家的子侄辈中,也只有王莽最争气,朝野上下的评价也都非常地好,于是王家便把大司马大将军的职位传给了王莽。

第三,在他当上了高官之后,仍然坚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和正直传统的政治道德操守

王莽在成为了大司马大将军后,并没有仰仗手上的权势作威作福,而是首先就把王家的所有田产全部分给了平民,同时大力兴修学校,讨好了当时的知识分子,他平时的生活又非常简朴,家里人都穿的粗布麻衣,女眷都不带化妆。这种简朴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就是一种高尚的品德,王莽的名声就越来越好了。

王莽的为官清廉和正直,不是一般的清廉和正直,而是对道德有着一种执着的追求,能执着到什么程度呢?有一次他的二儿子王获失手打死了家里的一个奴婢,在西汉的时候如果主人打死了一个奴婢,如果告到官府,最多只是赔钱了事。而王莽非要坚持儒家标准,认为人人平等,于是就要逼着王获自杀,尽管全家都为王获求情,但王莽最终还是不为所动。在王获自杀后,全社会都对王莽肃然起敬了起来,认为王莽是道德上的圣人。

王莽的政治操守也非常好,不会为了保留当下的权威而丧失政治底线。在汉成帝死后,由于没有子嗣,按照当时的礼法便找了个与汉成帝血缘最近的子侄,也就是汉哀帝当了新任皇帝。汉哀帝在继位后,因为王政君不是他的亲奶奶,他的亲奶奶姓傅,便要为傅太后拔份。再一次宴会上,便把王政君和傅太后的座位并排放在了一起,意思就是暗示大家,傅太后的地位与王太后是一样的。作为大司马大将军的王莽见了这个情况,马上就把傅太后的座位移开了,这个举动令傅太后十分不爽,当时就离开了宴会。这样做的后果可想而知,他马上就被汉哀帝罢免了官职,回到家中闲居了。

PS:按照当时的政治操守来说,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而傅太后其实只是一个偏妃,傅太后再大也不可能大过王太后。

当时汉哀帝只有20来岁,王莽已经40岁了,如果正常发展的话,汉哀帝还能活很多年,王莽的政治生涯也就算到头了。只是汉哀帝太作,在赶走了王莽后独揽了大权,就把傅太后和自己母亲丁太后的族人都封了大官,这些人当了大官以后就各种贪赃枉法,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同时汉哀帝还是个GAY,宠爱他的男宠董贤,竟然让20来岁的董贤做了大司马大将军。没过几年,汉哀帝就死了,而傅太后和丁太后家族的势力也很快就被王政君王太后给除了,朝政大权又重新回到了王家手中,王莽这才重新当上了大司马大将军。

▲汉哀帝与董贤,一对好基友

王莽在第二次当上大司马大将军后,政治声望可以说是蒸蒸日上,除了个人私德非常好之外,儒家经典上所说的所有的好人好事,如意识形态、道德、礼法、限制富人、资助穷人、施行仁政、重视教育文化,等等只要儒家书上写的,王莽全都干了。所以王莽得到了当时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下至平民百姓,上到皇亲贵族,都对王莽做出了非常高的评价。

因此,王莽虽然使外戚出身,但是他的崛起和上位在当时来说是实至名归,是靠他个人的道德、坚忍、勇于牺牲的精神得到的,并不是一个纯粹靠外戚关系上位的人。

王莽的篡位,得到了当时全天下的支持

那么为什么后来王莽会篡位成为皇帝呢?其实王莽能最终篡位,也是得到了全天下的支持。或许在我们现在看来不可思议,但是在当时来说却是如此。

比如说汉平帝在选皇后的时候,一开始王莽表示自家的女儿肯定不会参加皇后竞选,因为要避嫌,排除自己搞徇私舞弊的可能。可是当时全天下都不干,不少人纷纷上书到中央表示王莽家族的女儿一定要参加皇后的竞选,甚至有很多人都为此跑到了首都来请愿。在社会上各阶层不断地请愿下,王莽最终不得不让女儿参加了皇后的竞选,结果他女儿毫无争议地成为了皇后。从这件事情当中,也能看出王莽当时的声望之高了。

就篡位来说,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在皇室内部当中的篡位,如兄弟之间、叔侄之间等,典型的例子就是靖难之役;第二种是掌握了军队的权臣篡了失去军权的皇帝的位,如曹丕、赵匡胤等。

但王莽的篡位方式在中国史上是独一无二,别无分店的。首先他不是皇族出身,其次虽然他是大将军,但他的权力基础并不在军队当中,他没有带过一天的兵,打过一天的仗,他的权力基础全在朝堂之上。

而要理解当时王莽为什么能篡位,就要理解当时人们的意识形态。当时人们信什么呢?信天。一般来说,当皇帝做的好的时候,会天降祥瑞,当皇帝做的不好的时候,会频发灾难,而在西汉的末年,天下确实是灾难频发,今天这里洪水了,明天哪里地震了之类的,甚至在汉哀帝时期,大年初一就来了次日食,是最高级别的灾异,搞得当时人心惶惶。而到了王莽执政之后,灾异都不见了,竟然到处出现了祥瑞,很快就出现了白色的野鸡,儒生们对此赶忙找了经典一看,原来在周公辅政的时候也出现过白色的野鸡,这种祥瑞的意思很明显,王莽就是当今的周公了。所以王莽当时能篡位,是一个观念的作用,那就是上天在决定皇位该由谁来做。

此外,王莽能够篡位,还是一些人的野心的结果,其实如果王莽能够篡位的话,那么得到好处的其实也不止王莽本人,还有把他推上皇位的一群人,都会成为开国元勋。于是朝臣们不断地给王莽加称号,如古代有两个著名的宰相,一个是伊尹,一个是周公,他们一个称号是阿衡,一个是太宰,于是便各取一个字,将宰衡的称号加给了王莽,地位在所有的公爵之上。再后来就是加九锡(王莽是历史上第一次加九锡,以后加九锡就是篡位的信号弹了)。

或许很多人说王莽篡位是演戏,就是找一堆没节操的狗腿子不断地要王莽篡位,然后王莽半推半就,最后上位了。但事实却很可能不是这样,在此我有两个推论能证明。第一个推论是如果王莽真的要篡位的话,通常都会有反对派。如历史上曹操要篡位的时候,他最为亲近的谋士荀彧坚决反对,最后为此自杀。即便是清王朝这样腐败透顶的王朝,也仍然有汉族大臣极力维护,在清朝灭亡之后很多人都当了遗老。而在王莽时期,是全部拥护的声音,甚至连皇室刘家业拥护王莽,当时的大学问家刘向、刘歆父子(《战国策》作者)、大文学家杨雄这些儒学的精英全部支持王莽,所以王莽也就没必要搞小偷小摸了。在当时的记录当中,找不到王莽的反对派,这也说明王莽的篡位是得到了社会一致认可的。

第二个推论在于给王莽加九锡是一个大规模民间运动,并非王莽推动。这个规模大到什么程度?要求给王莽加九锡的信件当时有487572封,这是《汉书》的作者班固在档案室里一件一件查的。这是什么概念?当时全国人口不过几千万,能识字写字的人不到百万,在长安城周边能把信件递到中央的人,识字的有48万多,这等于是把能读书写字的人一网打尽了。当时的王公、诸侯、大臣上表的有900多人,也几乎是全部。

在加了九锡之后呢?整个事情就加速了,后来有人在院子里挖出了块石头,上写“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的字样,于是人们都要求王莽当皇帝,王莽推辞不过,最后宣布当了摄皇帝(暂时代替当皇帝的意思)。不过逻辑链条一旦启动也就收不住了,在人们一次又一次的呼喊声下,王莽最终当了皇帝。

所以王莽整个篡位的过程,我们用另外一个词更为确切,那就是民选皇帝,如果当时搞民主选举的话,王莽一定会高票当选。

偏执狂的改革

民主选举的话,王莽一定会高票当选。

那么一个有如此好的统治基础,一个有着如此崇高地位,一个有着上下如此一致拥护的人,又是怎样把天下搞的民不聊生,烽烟四起的呢?

其实王莽当了皇帝以后,干的都是好事。

第一件事是人为当时天下贫富分化严重,于是决定均分天下的田地,一户人家只要人均超过了100亩田,就要把多余的田拿出来分给其他穷人;第二件事是宣布解放所有的奴隶,一下子释放了全国360多万的奴隶;第三件事是认为商人做生意太过于奸诈,于是国家专营了所有的生意,从盐、铁、酒、钱等都由国家来干,而且国家设立银行,借贷的事情都找国家的银行来借贷;第四件事情就是严厉惩治贪官,搞浮动工资,按照官员的政绩来发放工资;第五件事是按照《周礼》的记载,把全天下的官名、地名全都改了。如太守改叫大尹,县令改叫县宰,长安城改成了常安城,未央宫改成了寿成室等等,各种改名一时间满天飞。把自己的名称改了也就算了,还要把周边国家民族的名称也改了,如匈奴改名为降奴服于,高句丽改名为下句丽,后来还因为这种改名引发了外患。

可以说,王莽做的基本上都是好事,以至于后来的史学家也评价说王莽的改革是一个理想化的改革。这些改革在历史上成为王莽改制,那么王莽改制是怎样导致国家最终的动乱的呢?

▲王莽的末年,天下到处都是农民起义

其实王莽是用一个高标准的道德来强行干预了自然规律法则。我们就拿奴隶来说,在西汉末年之所以有人会卖身为奴,是因为遇到了天灾实在过不下去了才会如此。虽然成为了奴隶,但是好歹还能吃上一口饭,还能活下去。而废奴令出台后,人们不敢买卖奴隶了,那些遭到了灾荒活不下去的人,就失去了最后的生存手段,而全国360多万的奴隶一下子就失去了生活的来源,由于没有任何财产,他们也无法活下去;再说下取消各种贸易,将所有的生意收归国有,其实贸易是在人们资源买卖的基础上形成的,当王莽取消了所有的贸易之后,历史上对当时的情况留下了四字评价“食货俱废”,就是老百姓的吃的用的都没了着落;把所有的田地都均分的政策,着实得罪了不少大地主,他们也成为了后来反对王莽的主力军。

而王莽是一个有着高度道德、制度、文化自信的人,他认为自己做的都是按照儒家经典学说来的,为了实现这个理想,连自己的亲儿子他都舍得杀,如果他人没有按照他的标准去做,那么他人也是该死的,该杀的。所以王莽的政权到了后期,也变成了暴政。

当时记载,全国所有的大陆上,到处都是戴着枷锁的罪犯,全国所有的监狱都出现了爆满的状况。因为王莽的道德标准太高,人们一般都做不到,王莽便用最为强力的手段推行他的标准,以至于一时间到处都是罪犯。

王莽由于过于自信,甚至到了一种偏执狂的地步,当时的国家来说,已经有了东海、北海、南海郡,王莽便非要搞一个西海郡,找来找去就找到了青海湖,当时青海湖还是羌人的地盘,为了这块地盘打仗自然是避免不了了,打下来以后便在青海湖设置了西海郡。没有人口怎么办?就迁了不少罪犯过去。

此外,王莽搞货币改革,一开始发行了大钱和小钱,到后来又奇思妙想地想出了上百种货币,各种货币名称不同,换算机制也极为复杂,货币改革最后的结果就是货币系统崩溃,人们又不得不回到了以物易物的时代。

就这么的改革,从公元8年到公元23年,搞了15年最终结果是天下大乱。王莽也只做了15年的皇帝,便在农民大起义中丧生了。

所以综合以上来说,我认为王莽能够篡位成为皇帝,其实很大程度上确实是当时民意的结果,只是王莽在当了皇帝以后,他的改革全部是按照儒家经典理论进行的,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偏执的改革,忽视了自然规律,以至于改革最终都违背了自然规律,造成了天下大乱。虽然所有政策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最终都成了好心办坏事的结果,导致了他的王朝的最终覆灭。

4

王莽当了15年的皇帝,这15年他都在专心的做一件事:改革,各种各样的改革。

王莽本想有生之年,直接改变社会制度以及阶层,却不曾想步子迈的太大——扯着了蛋。

到最后自己还被把脑袋砍了下来,做成了酒壶,成为了胜利者收藏的一件玩具。

王莽的改革,如果详说的话是一篇太大的文章,大官人今天只说几条重要的,看看他是准备如何改变社会制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

1.土改。

任何新生封建王朝都要进行土地改革,目的是实现土地的重新分配。但是前提是承认土地私有。

王莽的土改跨过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直接迈入了社会主义。

他的土改是:土地收回国有!注意是国有,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是一切土地都是国家的,由国家统一分配。

这是社会主义土地制度的典型特征。你看,王莽直接进去了社会主义。

2.按劳分配。

强迫劳动,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凡是无业游民,每人每年罚布一匹。

这是典型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

3.计划经济与贷款制度

人民群众祭祀或丧葬没钱怎么办呢?向政府贷款,还不收利息。

如果为了经营农商而贷款,那就收纯利润的10%。请注意看一下是纯利润的10%。

4.征收了个人所得税。

一切工商业包括:医生,算卦,打鱼,捕猎,开旅馆的,妇女们家里养蚕织布的,都要交个人所得税。

国家用这些钱作为贷款或者平抑物价的资金。在古代,国家要是做这些与商业有关的事儿,马上就会有人说这叫与民争利,从实际出发,完善国家税收政策。

个税上交,始于王莽。

5货币制度改革。

王莽不但发明了铜币,还有布币,贝币,金币,银币。他并没有局限于货币的形式,而是看清了货币制度的根本上维持信用价值。

货币的形式是什么样子的并不重要。

但是这种观点在2000年前可并不被所有人接受,当然到了现在也不是能被所有人接受。

5

王莽因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篡位之人,由于带了一个不好的头,所以历史学家都不承认他所建立的新王朝。公元8年,王莽就改元初始,不久自封为天子,改国号为“新”。建国元年(公元9年)正月初一,从鸡叫的时候开始新的一年。那么,他做了皇帝以后,做了哪些事情呢?其实,就做了两件大事。

第一:封王拜将

公元9年,正月初一,王莽率领公侯卿士捧着皇太后玺绶,废掉了汉朝的名号。废掉汉朝以后,他就开始娶宜春侯王氏的女儿,立她为皇后,然后册封太子。

王莽本来有四个儿子,嫡长子王宇与次子王获在王莽称帝前,被他处死了,王莽立第三子王临为皇太子,王安为新嘉辟,将王宇的六个儿子全部封爵,然后大赦全国。为了安定君臣之心,王莽封孺子刘婴为定安公,以万户居民为食邑,以祭祀汉代宗庙。这个举动在当时,让很多大臣感动,可见王莽一直在收买人心。

此外,王莽又册封了:四辅,王舜(安新公)为太师;平晏(就新公)为太傅;刘歆(嘉新公)为国师;哀章(美新公)为国将。三公,甄邯为大司马(承新公);王寻(章新公)为大司徒;王邑(隆新公)为大司空。四将,甄丰(广新公)为更始将军;王兴(奉新公)为卫将军;孙建(成新公)为立国将军;王盛(崇新公)为前将军。总共封了十一个公爵。

第二:改制

王莽对官职进行了修改,并设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地位都是孤卿。将大司农改名为羲和(后改为纳言),大理改为作士,太常改为秩宗,大鸿胪改为典乐,少府改为共工,水衡都尉改为予虞,与三公司卿一起为九卿,分别隶属三公。

此外,他还对郡县做了修改,改称郡太守为大尹,都尉为太尉,县令、长为宰,将长安为“常安”。诸侯王的名号都称公,四夷冒用尊贵名号而称王的,都改为侯。比如匈奴王降为侯,因为改印玺,匈奴后来造反。三皇五帝,的后代都被他找到,然后封为公侯。包括改单名,也是从王莽开始的。

在经济上,他对钱币进行了改革,取消刀币,改制小钱,直径六分,重一铢,铭文为“小钱直一”,与“大钱五十”同时通行。为防止民间私自铸钱,他下禁令不许百姓私藏铜和木炭。此外,全国田地改称“王田”,奴婢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

由于王莽新币大小两种并行,难以辨认,又多次改动而缺乏信用,都私下用五铢钱交易。他又下令凡私藏五铢钱、声称大钱将取消的人,按照诽谤井田制的罪名,放逐到四方边陲去。很多农民和商人失业,天地荒芜,民众甚至在集市和街头痛哭。所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直到新朝出现旱灾和蝗灾,老百姓没有吃的,最终导致了农民起义。

6

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当了15年皇帝,他都干了些什么?

与其问王莽15年皇帝生涯都干了些什么,不如问“为什么说王莽是穿越者”?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先看看王莽的出身。



王莽的身世

王莽生于公元前45年,他爹是孝元皇后的弟弟,可惜他爹死的早,没封侯,但其他亲戚就了不起了,叔叔伯伯全是大司马,亲戚中有9人封侯,姑姑还是太后,我要是这身世,毫无疑问会成为一个嚣张跋扈的纨绔子弟,就如同王莽的堂表兄妹一样,但王莽呢,艰苦朴素,对内尊重长辈,对外礼贤下士,对己勤奋好学:

“王莽字巨君,孝元皇后之弟子也。元后父及兄弟皆以元、成世封侯,居位辅政,家凡九侯、五大司马,语在《元后传》。唯莽父曼蚤死,不侯。莽群兄弟皆将军五侯子,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莽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汉书·王莽传》



因为王莽同学的良好品质,所以等他到了当官的年纪,朝中有点名望的大臣,全部积极举荐这个年轻小伙子,当时汉成帝也觉得这孩子真是不错啊,随手封了个黄门郎,此后一路顺风顺水,直到叔叔王根去世,王莽接过了大司马的位置。

你会说,小时候勤奋节俭,是因为死了爹,寄人篱下,长大后高官厚禄,总会有变化吧?确实,王莽变了,他变得更加勤俭节约,到什么程度呢,客人到他家见到一个奴仆打扮的人,后来才知道那是他媳妇儿,大司马的夫人穿着粗布衣服,谁能想象?还把工资分给穷人,甚至把车马卖掉,接济穷人,一时间,王莽在老百姓眼中,根本不是个人,而是活菩萨。



即使如此,还有人认为王莽是装的,直到他那不争气的二儿子杀死了一个家奴,王莽二话不说给儿子砍了,这要真是为了沽名钓誉,那代价未免太大了吧!

说太多了,总之,王莽从出生到为官,不论对谁都是恭恭敬敬,礼贤下士,在朝在野都有巨大的声望。



王莽的为政措施

不再介绍王莽的人品如何,也不说他如何建立新朝,直接跳到他当皇帝后的为政措施,在历史上,王莽推行的一系列惠民政策,被称为“王莽改制”。

1、将土地收为国有

每个朝代的末期,都伴随着豪强兼并土地,百姓水深火热,每个朝代的开端,都要对土地问题进行一次全新的规划。

王莽直接宣布:将天下田改曰王田,以王田代替私田。

土地都是国家的,你告诉我怎么兼并?



2、禁止奴隶买卖
这相当于废除奴隶制,什么叫人权啊朋友们,2000年前的王莽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3、改革货币制度,控制物价
奸商们再也不能哄抬物价了。

穷苦的老百姓,想做生意又没本钱,怎么办呢?贷款,政府给你钱,还不收利息。



4、控制酒、盐、铁等,将山川河流收为国有。

想开矿?没问题,但是要先向国家申请,那些想私铸钱币的人,彻底断了发财梦。

5、注重科学发展

王莽穿越者身份最有力的证据,就是他发明的青铜卡尺,跟现代的游标卡尺简直一毛一样。

除了以上这些举措之外,他还改革了中央机构,重新规划郡县等。



你看王莽这一系列为政措施,感觉他哪里是2000年前的人啊,分明是个现代人穿越回去,拯救水深火热的封建王朝啊,以至于胡适先生都说:王莽是1900年前的社会主义皇帝。

但可惜,王莽如果真是穿越者的话,估计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历史爱好者,对于封建社会许多问题,他看在眼里,就想要改变,但完全没有考虑改变的过程和方式,不能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至于虽然是惠民政策,却也搞得老百姓怨声载道,更得罪了土地豪强,最后改革失败,留下骂名,新朝也仅仅存在了15年,甚至都不被历史承认这是一个统一的朝代。



也有人说,王莽的改革,其实是一味崇古,他信奉儒家思想,所以想要将社会恢复到礼乐崩溃前的时代,通过恢复周礼来达到他的治国理念。

哎,王莽到底是个有远见且无私的社会主义改革家,还是一个盲目复古的腐儒呢?如白居易诗中所说的那样: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谁知道呢?




7



传统文人出于君臣观念将王莽贬为篡位的跳梁小丑,现代五四文人为打翻传统文化的壁垒而称颂王莽为“民选皇帝”,在一片禅让声中,王莽走到了历史前台,无数人在他身上寄托了美好的期望,但他的出现如昙花一现,很快走向灭亡,而且失败得如此惨烈!


王莽篡汉

后人常常慨叹王莽不费一兵一卒便轻易得了一片江山, 表面看王莽得益于他的外戚权势,而实际上得利于当时千载难逢的机遇,王莽只不过是顺应了时代潮流。



  • 王莽篡汉之地利与人和

西汉末年,国家的军政大权逐渐被汉成帝之母王政君王氏家族把控。王莽的天生优势在于,他也是王家的一分子。王太后有8个兄弟,除了兄弟王曼早死外,其余7个兄弟都被她封为候,执掌朝政。王莽正是王曼的儿子,王家权倾朝野,大多都是十分骄横奢侈,只有王莽是个例外。


他自幼丧父,这样的家庭背景使他从小便与众子侄泾渭分明。他在家孝顺父母,勤奋读书,连日常打扮也是一个普通儒生的样子。在外结交贤士,尊敬长辈,对于官至大司马的叔伯王凤,更是孝顺。王凤生病,王莽鞍前马后的照顾,让叔伯大为感动。因此,王凤在临死前把王莽推上了政途。



几年之间,王莽在官场得到了直升机式的提升,从黄门郎-骑都尉-光禄大夫-新都候,至公元前8年,38岁的王莽已升任大司马(主管全国征战和用兵,是最高军事长官)。尽管王莽的官职越升越高,但他身上丝毫没有官大一级压死人的蛮横。他为人谦逊,不但散财接济门下宾客,而且不遗余力地结交贤士和朝中文武百官,名声超越了他的几位同样手握重权的叔伯。


汉成帝死后,十年间换了两任皇帝,即哀帝和平帝。平帝即位时年仅9岁,国家大事几乎都掌握到了王莽手中。不久王莽被授封为安汉公,并且只受封号退了封地。公元2年,中原发生旱灾和蝗灾,王莽自己拿出100万钱和30顷土地,当作救济灾民的费用,并引发贵族和大臣们的效仿,纷纷出地出钱来赈灾。为此,王政君又封新野之地给他,又被他拒绝了。



王莽这一系列收买人心的操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公元3年,王莽将女儿嫁给了平帝为皇后,他也顺理成了国丈,掌握了朝廷更大的权柄。但随着平帝的逐渐长大,再加上王莽杀光了平帝舅舅家的人,还不准其母留在他身边,于是平帝对王莽日益不满。但平帝无权无势又能将羽翼丰满的王莽如何呢?没过不久,王莽便对平帝下了毒手,一杯毒酒结束了平帝的统治。


之后他从刘家宗室里找了一位“代理皇帝”,这时一些吹捧王莽的大臣开始为王莽上位做宣传工作,什么“王莽才是真命天子”,什么汉高祖庙里存着“汉高祖让位给王莽”的铜匣子等等,用迷信思想,用君权天授的思想去影响民众,从而为王莽称帝得到舆论支持。


这时,一向谦虚的王莽突然不再推让了,他派人去向王政君要来汉朝皇帝的玉玺,公元9年正月,王莽自立为帝,将汉家的天下据为己有,并取消了汉朝的称号,改称新朝。西汉的政权就这样被王莽和平过渡了。



  • 王莽篡汉之天时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小民百姓在天灾人祸中悲惨度日,可以说汉室王朝民心已失。而西汉儒生注重追求的是“公天下”的理念,即天下非一家一姓之私的观念。上天设立君主并不不是纯粹为了君王的利益,还要建立基本秩序,为民谋福利。


君主要履行天职,就要具备圣贤的品质和非凡的人格魅力,如果君主做不到这一点,就要被革去天命,自然可以被废、被诛、被退位。王莽通过一系列的运作,把自己打造成为具有圣人一般的人格魅力,导致数十万人狂热的追捧他。


因此,王莽以一个道德楷模的形象出现在了世人面前,被民众膜拜,再加上出身显赫,不断的向权力中心进发,最终顺其自然的将帝王收入囊中。


所以,王莽篡汉能成功,也是天时地利人心所向的结果。



王莽夺位后的“无米之炊”

王莽建立新朝后,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王国登场了,“无米之炊”的王莽能走多远,几乎是显而易见的。


在位期间,王莽基本在忙着做两件事,一件是改制,另一件就是镇压农民起义,而两者又是一个因果关系。


  • 王莽改制

王莽的改制,在其掌握政权前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土地制度的变革,官制改革和货币改革。



第一,田制的改革。西汉末年,土地兼并的情况非常严重,土地大多集中在大官僚大贵族和外戚手中,贫富差距十分悬殊。哀帝时即提出限民名田,即限制私人占有土地的数量。到了王莽即位后,再度出台政策来调整土地过于集中的问题,以期望可以缓解日益紧张的社会矛盾,稳定政局,缩小贫富差距。


王莽也实行了一次“土改”,更名天下田为“王田”,以便使土地国有化,然后再按劳动力按人头去分配土地,名义上是通过国有化土地将原先集中的私田还给农民,但实际上这样的操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执行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首先,“王田”动了大官僚大贵族的奶酪,他们没有人会去配合这样的政策,即使有个别权贵放出一部分土地,也很快会被新起的权贵所吞并。封建王朝的本质是以家天下的理念用以治国,生来就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钱与权的统一是地主贵族的本质。这从根本上已经注定了王莽田改的失败。


其次,就算当时的权贵们尊重田改,也要有一支素质过硬的队伍去执行这项改制,同时推行也需要一套严格的流程制度。这项改制牵扯的不只是个别权贵,而是整个地主阶级,如果没有人去具体推行实施,基本可以认定这是一纸空文,最终逃不过流产的命运。



第三,一纸空文宣布后,一旦没有具体实施细则,反而会在社会上增加混乱,特别是地方上的大混乱,被地方官利用,从而乱上加乱。


果然,改制提出三年后,王莽已知推行不下去,又废除了土改,土地私有重新合法化。财政一旦发生困难,只能重走横征暴敛的老路,结果不仅没有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反而加重了民生凋敝的局面。于是盗寇四起,王莽下台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后人将这项改革称之为复古式改制,本本主义的典型案例,也有一定的道理。



第二,官制的改革。通过王莽田改的失败,我们大致明白,王莽是一个形式主义者,好大喜功,本人也没有什么治国之道。 西汉在董仲书的推动下,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这实际上有很大弊端。纵观历朝历代,儒学固然一直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存在,但也需根据形势需要,吸收转化其他各家思想,作为非主流的意识形态为其所用,这一点古今皆如此。


儒家重礼,六艺,即《春秋》、《易、》《礼》、《书》、《诗》、《乐》,就是儒生们整理和传承的经典记录。《春秋》纪史事,《易》讲得是认识论和思维方法,《礼》讲礼仪原理及政府机构,《书》是文告的汇总,《诗》是人们交往的文化载体,《乐》是音乐及其意义。王莽在六艺上大作文章,意在赢得儒生阶层的文化认同,得到他们的支持。



司马迁讲儒者,“以为人主天下仪表,君唱臣和,主先臣随”,帝王之所以喜欢儒学,在很大程度上,它助长了帝王权力的无限膨胀,好大喜功。董仲舒把灾异与人事对应起来,又将儒学神化,这股思潮,从西汉后期到东汉都很风靡,在王莽时期最为盛行。


王莽“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明堂、辟雍、灵台都是儒家王道理想中的重要典制,作为圣人教化大行、治趋太平的产物,具有无限神圣崇高的象征。


而实质上,不论六艺还是为学者筑舍万区,王莽无非是在搞形式主义的那一套。但人最怕的就是自欺欺人,在这种氛围之下,王莽最终也把自己绕了进去。他以孔子、周公自拟,“愚昧以为万世笑而不疑”。



成为帝王之后的王莽,对形式主义更加上心,开始改变汉代职官名称。这种只改变职官名称,而不改变官僚机构的架构,实际上带来的效果,不仅没有实际意义,反而让人们很难接受,在使用新名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常常是新名与旧名并用,单 用新名,便不知所云,特别是在地名变更的问题上。


关键王莽改名,改到匈奴那儿还引发了战争。在处理匈奴换印的问题上,引起了匈奴的不满,遂而王莽屯兵边境,庞大的军队给养加重了财政负担,横征暴敛的结果,也加速了社会的动荡。


形式主义的官制变革,在处理匈奴问题上集中爆发出来,也成为王莽统治崩溃的一个触发点。



第三,币制的改革。

王莽在货币上的改革,完全可以理解为搜刮民财,以应对内外浩大的开支所造成的财政拮据。历史证明,任何统治者,妄图想借助于垄断货币发行权,通过发行货币,增大通货膨胀来缓解财政危机的做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在西汉,汉武帝在币制上已经进行过变更,以小换大,以轻代重,发行贬值的货币,造成盗铸私铸成风,物价飞涨,并不能解除财政危机。而王莽的币制改革,可以说是在重蹈汉武帝的覆辙,是历史的倒退。但他不如汉武帝的地方在于,汉武帝还知悔改,在意识到错误之后,将货币做得精致,无法盗铸,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稳住了货币流通。而王莽却至死不知悔改,最终只能自吞苦果。



镇压农民起义

王莽改制的全面失败,导致的结果便是农民起义不断。


最早起来反抗王莽的是汉的宗室,不过很快就被王莽镇压了。真正对王莽政权造成是赤眉军和绿林军。


赤眉起义于公元18年爆发,那一年,山东琅琊连年饥旱,饥民聚集,迫于生计起兵反抗。这支农民军实际上很无厘头,没有文书,没有番号,组织涣散,在眉毛上涂赤色,其目的也只是为了在作战时与王莽的军队相区别。但就是这样的农民军,居然也把王莽的正规军给打败了,这说明王莽的军队早已是一盘散沙,不堪一击。


公元20年,南边的绿林军也起义了,同样也是饥民组成的农民军,但官军同样也不敌这些民间武装力量。东边的赤眉,南边的绿林,不断扩大形成规模,而官军对他们的围剿均以失败而告终。



随着汉朝宗室刘玄、刘伯升等的加入,农民起义军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乌合之众转变为数十万的正规军。宗室起兵后,义军开始有了政治目的,除了攻城略池之外,还进行政治宣传活动。


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王莽一直认为百姓起义是为结党谋乱,而非因饥寒所迫,为此还出台了一些苛刻的政策,更是加重了“自杀”的过程。到最后,新朝内部也分崩离析,王莽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困境。


公元23年,王莽的帝王之秀走到了尽头,被义军斩首分尸,退出了历史舞台。


王莽流于形式,走复古主义的道路,以诈伪登场,以悬首于闹市为结局,其间教训甚多,为后世警醒。

8

主要就是在瞎折腾。

王莽是孝元皇后王政君的侄子,西汉外戚世家魏郡王氏出身。他的地位比起一般人,当然是显赫的。但要与达官显贵相比,那他就很一般了。即便是在他们自己家里,他其实也不算很出彩的一个人。


只是普通外戚出身,可王莽又想篡位,自己当皇帝。那他该如何实现梦想呢?

通常来说,这种情况只有三种途径解决。

一是像后来的曹操、高欢那样,靠军功、靠实力说话。谁不服?不服就砍了谁!等传到他们儿子曹丕、高洋一辈时,慑于压力,朝野自然没人敢有反对篡位的意见了。

二是像后来的司马家族那样,军功不够,用封赏来凑。豪门大族都拿了好处,自然是抛弃老主子,支持司马氏继位。

三是就是王莽这种了。没啥军功,震慑不住别人。想给别人点恩惠,自己还没筹码。无论是恩,还是威,都做不到。

当然,这难不倒王莽。手上没筹码,可是他擅长“表演”,懂怎么样才能迷惑人心。

王莽篡位之前,上至豪门贵族,中至地方豪强,下至黎民百姓,都被他迷惑了。大家都认为他是救星,觉得只有他当了皇帝。死气沉沉的社会才有救,大家才能获得利益。

正是因为有了大家支持和推举,有广泛民意基础。最后王莽才成功篡汉,做了皇帝。

然而,牛皮吹的越多,落实起来就越难。

他又不能不兑现当年的承诺。如不然,大家干嘛要推举他?

而且,达官显贵和黎民百姓,根本就是两类社会人,两种相对立的阶级。

要想维护中上层达官显贵、豪强的利益,那就得伤害底层老百姓的利益。

要想维护底层老百姓的利益,那就得逼达官显贵、豪强出让自己的权益。

所以,王莽在位的十五年,他面临的局面是一锅大乱炖。极其矛盾,一般人处理不了。

那么,他到底是怎么处理的呢?

他的处理方式堪称是穿越者,用一种极其虚幻的手段,把矛盾全部转移到了他的身上。

首先,他觉得天下人的矛盾在于土地,在于土地私有制。于是他改革的第一刀就劈向了土地制度。宣布废除土地私有制,恢复西周时代的“井田制”。改私有为国有,全国老百姓的土地,统一由朝廷分配。不准土地在民间自由买卖。

另外,他还下令禁止奴隶买卖,要求天下所有奴隶都恢复自由身。

这个土地和解除奴隶政策好不好呢?

以现在看来,是好的,是有进步性的。可是以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讲,这是在瞎折腾。

因为土地收归国有,而国家又是皇帝的。那么这土地到底是国家的呢?还是皇帝的呢?

事实上,就是皇帝的。

王莽的改革,只是从名义上结束了土地私人占有制度。可根本上,却是在打劫,把天下土地都收入进了皇帝的囊中。

大家不傻,所有人都“一夜回到解放前”,就肥了皇帝一个人。这怎么能忍?

还有废除奴隶制也是如此。废奴,当然是好的举措。但不能太急。有些奴隶,根本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突然解放他们,他们没有房,没有钱,只能去街上要饭了。

所以,王莽这一刀下去,不仅没有缓解任何社会矛盾。反而还斩断了地方豪强对新莽朝廷的支持,也导致一部分普通老百姓亦不再支持朝廷的改革了。

换而言之。王莽没有解决任何问题,他只是把原本的阶级矛盾都转移到他身上了而已。

大家都恨死他了。

折腾完土地制度之后,王莽随即又改革了地方地名、官制、度量衡、财政制度和货币。

前三点没啥好说的,只是会让人感到一时不适应而已。真正要命的,也最折腾的,是财政制度改革和货币改革。


财政制度改革,简单点说就是两条。

一是控制物价,防止商人囤积居奇。并且让一些农商可以向国家申请贷款。

说的具体一点,就是朝廷根据每年某件商品的价格,再按照商品质量分为上、中、下三等标准,定一个标准价。当市场上这种商品的价格超过标准价时,就不能再涨了,必须要按照朝廷定的标准价格出售。当市场价格低于标准价格时,则可自由买卖。对于重要民生产品,比如五谷、布帛等,如果价格跌的太厉害,则朝廷按成本价进行收购,使经营者不致于亏本。

第二是将酒、盐、铁全部收为国有,而且山林矿山,也全部收为国有。私人要开采,必须得到国家的批准。

这两条政策好不好呢?实事求是的说,即便是放到现在也是值得商榷的。

因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标准价好定,可执行起来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地方上但凡出个贪官,打着朝廷的旗号牟取私利。他就能一颗老鼠屎坏一锅粥。

啥是市场价?谁去做市场调研? 谁特么又会做市场调研? 谁特么的又有功夫去给你做市场调研? 我买你东西的时候,市场价就是一块,我卖你东西的时候,市场价就是一百!

你别嫌贵,还不打折!不卖就封你的摊!不买就抄你的家!等市场上没有粮食你活不下去时再高的价你也得买!

贪官既然敢贪,他就不会心慈手软。

如此一来,老百姓可算是苦不堪言。



再就是货币改革。

这个改革简单点说,就是西汉流行的旧货币一律废除,采用新货币。新货币一共推出了四个版本。

第一版是用重量不等的“大钱”,分别兑换50个、500个、5000个五铢钱。可“大钱”的分量又没有500个、5000个,甚至连50个五铢钱的分量都不够。

用一块钱换五十块,这完全就是明抢。

第二版是直接废除五铢钱,用分量只有一铢的小钱一比一兑换。

这也完全是赤裸裸的明抢。老百姓拿五铢钱换一铢钱,多出来的四铢钱,就全部落到了王莽的腰包。

第三版更绝。这一次,王莽连铜钱都懒得再铸了,直接用上古时代的货币,如龟甲,贝壳当货币。谁不用新钱,就发配边疆。

第四版是在前三版改革,搞得市场彻底崩溃了,也可以说是彻底萎缩了。民不聊生,各地分分起义后,王莽为了平抑民怨,宣布又恢复旧制的改革。这一次,他把什么龟币、贝币等烂七八糟的货币再次废除,又改回了五铢钱。(新货币叫货泉,重五铢)

然而此时此刻,再改回货币,已经晚了。不合理的土地改革,欠妥当的财政改革,加上瞎搞的货币改革,天下早已是民怨沸腾。王莽靠他的折腾,把整个中华大地,不分阶级的全体国民全部“精准致贫”一遍了。

大家利益都受损了,一起回到解放前了。所以全国也就不约而同的一起造反了。

公元17年,琅邪人樊崇起兵于莒。一开始仅有百余人跟随他造反。但当这伙小武装逃进了泰山地区后,仅仅过了一年的时间,部队就发展到了一万人。

樊崇的起义振奋了很多人,不久后,山东的徐宣、谢禄、杨音等人也起义,这些人聚兵于一处,用朱砂涂抹眉毛,作为区分自己与其他武装的辨别。这也是“赤眉军”的由来。

赤眉军起义的同时,湖北的王匡、王风也聚众起义,这伙人起义后,在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建立根据地。"绿林军"之名也由此而来。(后来绿林好汉的始祖)

当然,这些纯粹的好汉,都成不了事。真正能成大事的人,还得看好文化的地方豪强。

前面不是说了吗?王莽的改革,是全国范围内的“精准致贫”。老百姓吃了大亏,豪强也一样吃了大亏。所以当赤眉军、绿林军起义后,诸如刘演、刘秀兄弟等地方豪强,也纷纷加入了起义军队伍。

最后,就是关于王莽政权覆灭的过程了。

简单一点讲。刘演、刘秀起义后,加入了绿林军,为绿林军带去了质的变化。

之前,这支队伍只是流寇武装。但自从刘演加入之后,就进化成了一支劲旅,多次挫败王莽的围剿。

可能是因为忌惮刘演的过人才能,怕他一家独大,绿林军的几个大佬便瞒着他,扶持了他的同族兄弟刘玄为皇帝。刘玄继位后,定年号为更始。这便是“更始政权”的由来。

王莽听说绿林军敢建立政权,还称帝,就勃然大怒,调集四十万大军前去围剿,这一战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昆阳之战”。

而绿林军最终也打赢了“昆阳之战”。

昆阳一败,彻底敲响了王莽政权的丧钟。

他的政权在全国开始土崩瓦解。地方上的官员开始纷纷宣布脱离新莽朝廷,改为效忠更始政权或者自立为王,

在西北、四川、汉汉、长江下游沿线和整个关东,都爆发了各种各样的起义与割据,整个中华大地彻底变成了散沙状态。

后来刘玄联合绿林军,杀了刘演。刘秀强忍着悲痛,隐忍不发,配合刘玄和绿林军杀入长安,干掉了王莽。

立国十五年的新莽政权灭亡。

刘玄坐上了王莽的宝座,开心了。刘秀趁机向他提议,请求准许自己出镇河北。刘玄没有多想,就批准了请求。而刘秀这一去,就是龙回大海,再也受任何人的牵制。

他后来以河北为基地,继皇帝位,用了13年一统全国,重新复兴了汉室。

9

有时候,好演员是能否荣登帝位的先决条件。历史上,西汉末年人物王莽便是个好演员,其姑姑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太子刘骜(后来的汉成帝)的生母。当时,汉元帝并不喜欢这个皇后,而是喜欢傅昭仪和冯昭仪,子以母贵,故汉元帝想废黜太子刘骜。多亏皇后王政君胞兄王凤,从中斡旋,刘骜太子之位得以保全。

刘骜继位之后,王政君家族兄弟王凤等人册封为侯,但并不包括王莽的父亲王曼。一则相较于嫡出的王凤,王曼是庶出;其次是王曼早早过世。加之哥哥又早逝,王莽家中是度日艰难,但其没有自怨自艾,反而一步一步登上权力之巅:

  • 先是借着跟随名儒陈参刻苦攻读《礼经》,还身体力行实践《礼经》上的思想,将寡嫂与侄子接到家中供养,史籍记载:折节为恭俭......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

  • 之后伯父王凤病重之时,有利害关系的宗室都盼其早日病忙,好取而代之。只有王莽主动搬到王凤家中,悉心照料,此举刚好给前去探望的皇后王政君碰见。有感于王莽的孝顺,皇后给了他黄门郎的小官,从此步入了官宦之路;

  • 虽然官阶很低,但在官场上,王莽博得了“克己奉公、诚挚待人”的清流之名。以致于他的叔叔成都侯王商上表,请求将自己的部分封地给予王莽;接替王凤出任大司马的另外一位叔叔王音,也向皇帝极力推荐王莽;

  • 公元前8年,王莽通过姑姑王政君了解内情,搜集证据,PK掉了淳于长,坐上了大司马的宝座。公元9年,王莽更是逼迫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导演了孺子婴的禅让后称帝。

在位的15年间,王莽新政主要是三方面:

1、货币改革:改革的内容是在流通的五铢钱外,增发大面值新币,包括两种复古的刀形币(错刀面值五千,契刀面值五百)和一种圆形币“大钱五十”,但很快废止;此后又统筹货币“宝货”,凡六名(金、银、龟、泉、布、贝)28品,造成了金融市场的混乱,货币贬值过快,前后经历了四次货币改革。这种频繁改易的流通币种让百姓民不聊生,国民财富被大量洗劫,普通家庭很快就会破产失业。

2、土地改革:法令规定,全国土地改称王田,用这种形式收归国有,禁止私人买卖。实则是直接打击的是大土主,改变“富者田连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的现状。实际却是以抑制豪强兼并的名义,为中央政府聚敛财富,普通老百姓并没有从改革中,得到真正的实惠。相反得罪了大量的王公贵族而遭到抵制,不得不在施行不到三年便废止;

3、税收改革:即“五均六筦”,初衷为了规范整顿百姓,抑制富家大族对平民田土资产的吞并。其中“五均”的设立是为了平定物价,防止商人囤积居奇进行敛财,维护市场稳定;“六筦”就是由国家全面垄断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和销售,等于是计划经济。垄断货币发行权,控制大城市的物价波动等工商业活动。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因王莽管理不力,用人不当,致使各级官吏的横征暴敛,富贾豪强的巧取豪夺。

史称“莽性躁扰,不能无为。每有所兴造,必欲依古得经文”,是说王莽新政改革有复古的理想主义倾向。在实践过程中又过于简单粗暴,以为只要把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国家层面,然后就可以发布改革法令,便能实现新政,殊不知随意性太强,措施缺乏操作性,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捧个人场,点个赞呗^_^

10

公元8年12月,也就是孺子婴初始元年十二月,王莽在朝野的广泛支持下,逼迫孺子婴禅让帝位,登上了皇帝宝座,并且改国号为“新”,王莽即新始祖,称“始建国元年” 。就这样,王莽开了中国历史上通过禅让作皇帝的先河。

王莽是一位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古代史学家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是篡位的“大奸贼”。但近代帝制结束之后,王莽被很多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改革家”,认为他是一个有远见而无私的社会改革者。就连胡适都认为他是1900年前的社会主义皇帝。也正是由于王莽的一系列超前新政,所以现在还有很多人说他是从现代穿越回古代的人。

王莽建立新朝后,当了15年的皇帝,而这15年里,他都在干什么呢?

王莽称帝后,于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宣布: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措施,史称“王莽改制”。

由于汉末以来,政治腐败,朝廷奢华无度,地方搜刮盘剥,再加上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使得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经济凋敝,所以人心浮动,政治危机愈演愈烈。王莽为了缓和当时已经激化的阶级矛盾,使封建关系得到调整,巩固新莽政权,企图通过改制来限制已相当严重的土地兼并和农民奴隶化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王莽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措施。

1、实行"王田""私属"制,将天下田改曰王田,以王田代替私田;奴婢改称私属,与王田一样,均不得买卖。

王莽认识到土地和奴婢问题是主要社会问题,于公元9年依据《周礼》记载的井田制度,实行"王田""私属"制,更名天下田为“王田”,不得买卖;男丁8口以下之家占田超过一井(九百亩)者,分余田给邻里乡党;原无田者按制度授田(一夫一妇受田百亩)。奴婢改称“私属”,不得买卖,违令者治罪。这个措施跟新民主主义土地改革有点类似。

2、实行五均、赊贷和六管规定盐铁官营,山川河流收归国有。

所谓五均就是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立五均官,负责管理市场的物价,收取工商业税。五均官在每季度的中月,写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称作“市平”。物价高于“市平”时,则把库存物资按平价出售;物价低于“市平”时,则听任人们自由买卖。

这个五均官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统计、工商、税务部门。各郡县也设司市,职掌和五均官相同。赊贷是由政府办理贷款。规定贫民遇有丧葬、祭祀等事,可向政府申请无息贷款,欲经营工商业面无资金的,也可以向政府贷款,年息什一。五均设贷,加上政府垄断经营的盐、铁、酒、铸钱和收山泽税,合称“六管”。这个政策跟我们现在的政策几乎一样,确实超前了将近两千年。

3、改革币制。

王莽执政期间,对货币进行了频繁改革。公元7年,下令铸大钱、契刀、错刀,与原来的五铢钱“四品并行”,公元8年废刀币和五铢钱,另铸小钱,与原来的大钱共同使用。9年,实行宝货制,所造货币有28种之多,由于货币种类太多,换算困难,流通不便,仅一年就被废除,只留小钱值一、大钱五十两种继续使用。公元14年,王莽又废大、小钱,另作货布、货泉,两种并行。但这两种货币的比值十分不合理。总之,王莽一再改变币制,使得大批农民破产,也造成了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这跟当年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发行法币和关金券的行为很像,原来蒋总裁有王莽这个老师傅。

4、改易官名、地名。

为了与《周礼》官制相合,王莽在中央设四辅、三公、四将共十一公。三公下设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又置六监,也就是改革了中央机构,加强了相权、兵权;重新划分郡县,更改地名。

5、改革少数民族名称、首领称号

王莽改制并没有解决西汉末年以来的土地兼并以及流民问题。

由于改制触及了大地主、大贵族、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王莽又未能坚持到底,中途放弃改革。同时,由于王莽用人不当,贪官污吏利用改制“侵渔百姓”,以致“农商失业,食货俱废”,再加上改制措施本身存在很多问题,造成了政治经济秩序的混乱,破坏了与周边各族的友好关系,加重了国内人民的负担,使本来已经存在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由于他兴师动众讨伐匈奴和周边少数民族,大兴土木,大大加重了老百姓的赋税、徭役负担,甚至造成成千上万的百姓死于非命。人祸加上天灾,使土地荒芜,物价腾贵,米价由汉文帝时的每石数十钱涨至二千钱。到王莽末年,更达到了每斛价值黄金一斤。天灾人祸迫使百姓流落他乡,人相食的惨状史不绝书。面对这种现象,王莽无计可施,竟然异想天开,派人教流落关中的饥民“煮木为酪”。这种悲惨的生活,怎么能使百姓不铤而走险,揭竿而起呢!

天凤四年(公元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时,一场酝酿已久的全国性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了。各地农民纷起,其中形成了赤眉军和绿林军两大军事势力。地皇四年(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在混乱中为商人杜吴所杀。在位15年的社会主义皇帝王莽连同他的新政就这样消逝在了茫茫历史长河中。

王莽改制的失败,固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他性情狂躁、轻于改作,一味慕古、不切实际,刚愎自用、所用非人,这些性格特征使他在改制中既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又不能建立一个高效率、有威信的推行新政的领导班子,因此改革注定是要失败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