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唐太宗李世民二十三年的为帝期间,出现了一个很明显的分水岭,这就是贞观十九年的亲征高句丽事件。如果说之前的太宗皇帝是精明强干的、英明神武的,那么从高句丽战场上回来的太宗皇帝就是疲劳多病的、安于享乐的。

人在死亡面前很容易妥协,转而变得易怒、多疑,并且开始享受人生,即便享乐的代价是沉重的。比如说太宗皇帝,他在贞观末期的骄奢享乐一直成为世人攻击他的证据,甚至很多人忘记了他所做的那些政绩,而津津乐道于他如何如何昏庸,须知昏庸是相对的,太宗皇帝的昏庸只是相对于他为帝前期开创的贞观之治而言的,实在不应该大加苛责。

武德九年,一场玄武门之变成就了李世民的皇帝梦,在登上皇位的同时,伴随着李世民的就是永远的争议,皇位得来不正这件事是无论如何抹杀不了的,况且李世民还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兄弟。但正因为如此,李世民在为帝期间更加的严格要求自己,希望向世人证明他这个皇帝是最合适的。而李世民也的确做到了,由他和他的团队开创了贞观之治,虽然不能称之为盛世,但是正是因为李世民为后来的大唐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点是不可以否认的。

这样一个文治武功的时代,是令后世怀念的。而且,最重要的是,李世民善于纳谏,这是极为难得的,魏征和王珪这两个东宫旧臣时刻不忘规劝李世民,而李世民也愿意纳谏,留给了后世一段非常好的佳话。但后期李世民逐渐不再纳谏,变得独断专行,这一方面是因为李世民对于自己建立的功绩开始自信起来,另一方面自然就是李世民为帝日久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谏。

令人耿耿于怀的就是李世民在魏征去世后推到了他的墓碑,起因就是李世民得知魏征生前曾将进谏的时间和内容等拿给褚遂良看,目的很可能是为了青史留名,而且魏征推荐的杜正伦和侯君集接连犯下大错。这让太宗皇帝觉得自己被魏征蒙蔽了,因此在为魏征亲笔题写墓碑之后又将其推倒,但在后来,李世民发泄完心中的不满后还是下令为魏征重修墓碑。

重修墓碑这件事发生在亲征高句丽之后。从贞观十八年开始,李世民就打定主意要亲征高句丽,并在派出李绩和张亮的两路大军之后,于贞观十九年的春天带领十万大军亲征高句丽。李世民征高句丽这件事被看成是李世民贞观末期的穷兵黩武,实际上这还真算不上穷兵黩武。李世民在最初继位之后并没有开始对外战争,而是第一时间改革内政,发展经济,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又最大程度发展了农业。为了先提升国力,李世民甚至忍下了渭水之盟,为的就是在国力充足的条件下对外开战。

而经过几年的发展,国力确实大大提升,然后李世民才开始收拾骚扰边境的小国家。并数次取得胜利。攻灭高句丽是中原王朝从隋炀帝开始就有的夙愿,但是很不幸的,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虽然攻下了十余座城池,但是高句丽并没有就此灭亡。但李世民的身体却遭到了致命的打击。

实际上在回师的路上李世民就病了,从此之后,李世民再也没有真正好起来,太子李治开始长时间的监国。至于病因则是多方面的,但最大的因素就是劳累过度。他20岁随李渊晋阳起兵,之后的数年之间一直征战沙场,天下平定之后就是和太子李建成争权并发动玄武门之变,再之后就是勤勉政事,一直到贞观十七年李祐、李承乾、李元昌、李泰等等谋反的谋反,谋嫡的谋嫡,给李世民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再加上李唐皇室遗传的风疾,终于在持续近一年的高句丽战场上爆发了出来。

李世民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胁,他开始享乐,比如大兴土木,将终南山上的太和宫重修扩建为翠微宫,将仁智宫重修扩建为玉华宫,做为李世民的避暑行宫(李世民一直很怕热)。两处宫殿都是富丽堂皇,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更是不可胜计。

李世民的另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开始寻找长生不老药,而年轻时候的他曾耻笑过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这很可能就是病魔和死亡带来的恐惧,让李世民想抓住一切可能让他继续活下去的可能,为此他宁愿相信曾经不肯相信的东西。但他不知道的是,服食长生不老药反而加速了他的死亡。

贞观二十三年的五月,李世民在翠微宫含风殿去世,时年52岁。

最佳贡献者
2

说起中国古代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可能是最有名的一位了,在很多人眼中,他甚至可以称得上中国最伟大的皇帝。

他不仅协助李渊建立了唐朝,而且还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唐朝之后的繁荣盛世打下了基础,其美名流传千古。

(李世民剧照)

但是,这样一位明君,到了晚年却也晚节不保,做出了许多昏庸之事,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让我们来看看吧。

首先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李世民其人。

李世民,是李渊的嫡次子。

正如许多传奇人物一样,李世民从出生起便不同凡响。他四岁的时候,家中来了一位相面的书生。

书生见到李世民后,大加夸赞,称其“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岁时,必能济世安民。”

李渊听了,便以世民两字为其名。

(李世民)

李世民少年时期便从军了,武功超乎常人,尤其擅长骑射,立下了无数战功,被封为秦国公。

后来,李渊推翻了隋朝的统治,建立了唐朝,李世民也因此成为秦王。

在建唐后,他平定四方割据势力,巩固了李家的统治。

不过,军功赫赫的李世民并没有得到李渊的青睐。

李渊曾在太原起兵时承诺立李世民为太子,但后来却违反约定而立李建成。

李世民自然是不甘心,两派之间明争暗斗许久。直到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太子和李元吉及其族人,逼迫李渊让出皇位。

(玄武门之变)

尽管得位不正,但李世民确实担得起明君这个称号。

李世民接手皇位时,国家还没有从隋炀帝造成的大乱中完全恢复过来。

杨广昏庸无道,大兴土木,造成了国库空虚。光是开凿大运河一项,就耗费钱财无数,而且人们苦于徭役,无数人因此而死,可谓是民不聊生。

再加上隋末各地割据势力兴风作浪,贞观初年,人口只有两百万户。

据史书记载,贞观初年 “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可以说,李世民接过的是一个烂摊子。但他却成功地把一副烂牌打活了,这与他的个人能力是分不开的。

李世民最出名的一点,就是他任人唯贤,积极纳谏。

李世民重用魏征的故事,大家都很了解了。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名言,正是出自李世民之口。

他鼓励谏官积极进言,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李世民不但不生气,反而积极地听从他的观点,励精图治。

(魏征)

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唐朝从一穷二白逐渐变成“贞观之治”的盛世清明景象。

那么,李世民晚年又做了什么昏庸之事呢?

其实,李世民的昏庸,是相对于他早期理政的贤明而言的。

对于这样一位明君,再昏庸,也不可能昏庸到隋炀帝那个地步。

只是,李世民晚年做的一些事,存在一些过失。 首先,李世民晚年大兴土木,修建了许多华丽的宫殿。在李世民看来,百姓不做事,便会产生惰性。

以此为名,他命人修建了翠微宫、玉华宫等富丽堂皇的宫殿,实在是劳民伤财。

(翠微宫)

其次,沉迷酒色。

晚年的李世民逐渐沉溺于女色当中,不仅招收了大批美貌女子入宫,而且还霸占了弟弟李元吉的妻子,荒淫无比。

(李世民后宫佳丽)

再者,以善于纳谏著称的李世民,晚年也不再听从谏臣的意见,刚愎自用,甚至对他们产生猜忌。

在魏征死后,他还派人推倒了他的墓碑,可见其怨恨之深。

最后,和秦始皇一样,李世民也想追求长生不老。

一位印度和尚宣称自己会长生不老之术,李世民便对其倍加礼遇,赏赐他数不尽的荣华富贵,还在全国派人搜寻珍贵药材,劳民伤财,而最后却反而中毒,误了自己性命。

总而言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李世民虽然晚年有一些过失,但在其执政几十年中,总体而言,是功大于过的。

在历代君王中,他可以称得上一位合格的君主。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微隌

3

李世民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那么我们可想而知,他肯定从小就会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他受的是当时门阀贵族典型的儒家教育,这在他之后作皇帝时充分表现了出来。所以,李世民深通经、史,而且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书法鉴赏家。

与他的兄弟们一样,李世民在年轻的时候就接受了第一次战争,早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随父亲多次出征,平服发生在今山西省内的各种叛乱以及抗击东突厥人的入侵。从中,年轻的李世民也学到了很多军事上的知识和才能。

李世民在位早期,就不仅体察民情,对民众非常的同情,更是善于接纳朝臣的意见和觐见。不仅是这样,他还经常为缺乏治国的才能而经常表示担忧,此外,他还多次声明由于他早年从事军旅,没有受过做帝王的专门教育,害怕自己不能治理好国家。所以,唐太宗李世民在群臣面前采取谦恭下士的态度,经常听取大臣的见解,并渴望从中学习一些治国的才能,他还主动征求大臣的意见和对自己做的不对的地方做出的坦率的批评。

总的来说在唐太宗的早期统治期间,他倾注于治国的精力是惊人和令人赞叹的,他还尽力要求群臣和他一样为治理好国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唐太宗经常下令宰相们轮流在中书、门下省值宿,以便能不分昼夜地随时召对。更令人惊讶的是,当谏书多起来时,太宗就把它们粘在寝室墙上,以便能对它们审查和思考,有时候,他还为此彻夜不眠。

在唐太宗即位的早期和中期,他谨遵儒家的教导,使士大夫参与国事并有权有责,事实证明,他对文人的谏诤和压力非常敏感而尽职尽责。即位没多长时间,唐太宗就令谏官参加门下和中书两省大臣们的国事讨论,以便有失误时可及时纠正,还让所有的官员都来议论政事而不必担心说错话或者出现什么错误,并使他们能更方便地直接向皇帝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唐太宗不只对群臣严格要求,最重要的是他还通过自己多方位的努力,与他们建立了密切的个人关系,这就是让他们觉得,在制定政策和处理国事方面,他们是起了非常重要作用的。

另外,太宗即位初年所自觉尊奉的另一个儒家美德就是节俭。他刚刚上位就严格地削减了大型公共的正在建设中的工程,为的是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他在即位后几个月内对群臣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他这样说,更体现了他宣扬节俭和关心民众疾苦,可以说这在古代帝王之中是十分少见的,正因为这样为唐太宗的统治赢得了民心。

从以上我们看出,唐太宗李世民在统治前期和他的早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明君,但是这个良好的形象也只属于这个时期,因为到了太宗统治的中后期,随着国家力量的强固和帝国边境的扩展,太宗对他自己的治国之术变得越来越自信,一个人要是对自己过于自信,那么他就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唐太宗也是如此,所以当时他独断专行和自以为是开始发展。另外,连带他早年的节俭和爱惜民力的经济政策也开始削减,取而代之的是,他开始大修宫苑和广兴土木。

公元629年和630年这两年中,很多大臣一再上书劝告他,不要大规模地重修洛阳的隋代宫殿,因为这样容易重蹈隋末的覆辙,更会造成劳民伤财,最后肿会造成国库的亏空,国家势力也会随之减弱。但是,唐太宗一句也没有听进去,他照样命令整修隋代宫殿。更令人无法接受的是,当他看到完工后的宫殿过于华丽和奢侈时,又觉得这样确实不是一个明君所为。于是,又下令把它拆毁。

但是,他这样的荒唐做法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因为在同一年,太宗又开始命人大力重修凤翔府的隋代仁寿宫,接着又建造了不少于四个新的宫殿。这些宫殿耗资耗时相当巨大,就单单一个襄城宫的建造,就用了将近二百万个工时。就算是这样费工,当641年竣工时,太宗发觉宫殿是建立在非常炎热的地方,他非常不喜欢,于是,又命令将其夷为平地,并把主持建造的工匠降了级。果然如一些大臣所料,由于太宗靡兴土木,造成国库一度空虚,于是这也成了推迟预定在次年举行封禅主要原因。

从以上唐太宗大修宫殿我们可以看出,他已经变得不再节俭和贤明,而这仅仅是其中的一方面,这还现在其他方面。他在即位初期,很少举行父亲李渊和弟弟李元吉喜爱的那种隆重的大狩猎活动。这种狩猎,看似只是单纯的捕猎活动,但事实上它是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是对当地人民来说是劳民伤财的事情。

但是,唐太宗在位的后半期,狩猎又变成了非常经常的事,为此他还长期离朝在外。公元637年,有一个皇子因沉溺狩猎而被降黜。太宗在朝宣称说:“权万纪是太子的老师,他却没有尽好他的职责,才造成了太子今天的错误,他的罪过可以问斩了。”但是御史柳范听了他的话,却冷冷地回奏说:“房玄龄为陛下效劳,也,没有能够阻止您去狩猎,怎么能只处决权万纪呢?”唐太宗听后,立即无话可说了,于是只好悻悻地退朝了。

就这样,太宗的群臣中渐渐的有人对他放弃早年的良好品格开始表示不满。到了公元637年,这种担心的呼声更大而且变得公开化了。也就是在这年,唐朝的重臣马周抱怨劳役过于重,而且嫌弃唐太宗越来越不关心民众的疾苦,他还呼吁应该恢复唐太宗早年的政策。魏征在第二年也向唐太宗陈诉说,自公元627年以来他的施政作风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越来越独断专行、而且过于自负和奢侈浪费。

但是,尽管是这样,随着唐太宗权力的日益巩固,他开始更加专断而不顾群臣的意见。也正是因为如此,他过去和群臣建立的个人良好关系也开始出现裂痕,更为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他开始对批评置之不理,并威吓那些和他意见不同的人们。

公元648年,宰相房玄龄临终时难过地说,现在朝廷已无人敢犯颜强谏了。因为唐太宗过去对顾问大臣们的谦虚态度已经被帝王的专断所取代了,他无法摆脱身上存在的一些帝王骄横的习性,他晚年经常炫耀自己早年的武功和强大了唐朝的伟大功绩,他还自认已超过以前的其他伟大君主,因为这样,一些大臣为了迎合他的虚荣心,也不得不阿谀之辞来满足他的骄傲和自以为是。这也致使他统治的中后期,唐朝的国力有所下降。

总的来讲,唐太宗李世民统治的早期创造了“贞观之治”的繁盛时期,但是到了晚年由于他对自己早期的功绩过于自满,而造成了后期统治的不足。人都有功过是非,但是他的一些早期的良好的做法和政治才能还是值得我们去称赞的。

历史自有点评,关注点滴紀,互相学习

4

要说谁是中国最伟大的封建帝王,李世民是毫无疑问能够当选的一位。

但其实,李世民的黑历史也非常多,尤其是他晚年时,本质上和后来的唐玄宗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李世民在和他儿子的斗争中取得最后胜利,加上他死得正是时候,所以一生盖棺定论,才是完美。否则,他恐怕就是另一个李隆基。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李世民晚年的时候,他为防止太子对自己造成威胁,就扶持魏王李泰和太子李承乾抗衡,硬生生搞出一个东西宫并立的局面,结果酿成兄弟相斗和父子相残。

站在李世民的角度,这自然不是他的错,而是儿子们不孝,所以他才不得已自卫,不得已杀掉齐王李佑,废掉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

但问题是,如果李世民的儿子和后来唐玄宗的儿子李亨一样,能够获取最后的胜利,那站在他们的角度来说,显然就是李世民老迈昏庸,宠信奸臣,对自己的儿子各种不信任和打击,惹的天怒人怨,百姓苦不堪言,最后李世民的儿子为挽救大唐江山社稷,只能提前上位。

如果真是这种结果,那我们现在看李世民时,那和李隆基、甚至是李渊又有什么区别呢?



其次,李世民在晚年的时候,也是大兴土木,他曾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至理名言,叫做“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

意思是说老百姓如果不辛勤劳动,就会骄奢淫逸,所以需要不断劳役他们,让他们不停的工作和干活,这样统治才能稳定。

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李世民开始大兴土木,贞观二十一年,他嫌弃皇宫闷热难耐,就下令在临潼骊山顶上修建了翠微宫。谁知刚刚建立不到三个月,李世民又嫌弃宫室规模太小,辱没了大唐的威仪,于是又下令重修了玉华宫。

结果,等到玉华宫建完之后,他又觉得玉华宫太过华丽和奢侈,实在有辱他明君的称号,于是他又下令将其拆毁。

然后,他又命人大力重修隋朝留下的仁寿宫等五个宫殿。这些宫殿耗资巨大,一直到年底才竣工,结果等修建完,他发现这些宫殿不是他喜欢的样子,于是又命令将其夷为平地。

类似的事情,李世民晚年经常干,不仅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是完全是把广大百姓当成牲口或奴隶使唤,以至于很多老百姓为逃避徭役,不得不自断手足。

然而,当李世民听到这个消息后,非但不反思,反而痛骂这些百姓是刁民,下令要将他们全部处死,最后逼得剑南道(川贵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第三,李世民晚年的时候,变得是一意孤行,不再听从别人的意见。

遥想当年,魏征刚死的时候,李世民流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这幕画面,何其感人,套用《长安十二时辰》中何监评家李隆基的那句话:“圣人于泰山之巅,自比尧舜,我们都觉得他像,他配!” 当时的李世民,同样也配得上这样一番评价。

然而,魏征死后还不到半年,因为魏征举荐的侯君集、杜正伦都被牵扯到太子李承乾的谋反案中,李世民便认为魏征竟然串联侯、杜害自己;于是他当即翻脸,先是下令解除了公主与魏征之子的婚约,接着又推倒他亲自给魏征撰写的墓碑。

不仅如此,李世民为杜绝群臣来劝谏自己,甚至公开警告他们说:“若不为此,不便我身。”贞观十九年,谏臣刘洎只因为说了句“疾势如此,圣躬可忧”的肺腑之言,李世民便给他加个“谋执朝衡”的罪名,赐其自尽。后来,房玄龄临终时也难过的说,现在朝廷已无人敢犯颜强谏。



在这种局面下,李世民仍然是变本加厉,他晚年一方面沉醉美人温柔之乡,大肆搜罗美女充实后宫,搞的民间百姓苦不堪言,后来篡夺了李唐天下的武则天就是这个时候被吸纳进宫,成为“才人”,当时她才十四岁。

另一方面李世民又好大喜功,他拒绝张亮、李大亮等人的谏阻,三次下诏攻伐高丽,却遭到了高丽的顽强抵抗,唐军损兵折将,最终无功而返。

当时李世民的种种行为,已经到了怨声载道的地步,甚至最后竟然引起了羽林军哗变,卫兵们“夜射行宫,矢及寝庭者五。”

再后来,晚年的李世民还变得贪生怕死起来,他下令国内的方士为其炼制长生不老丹药,为此他还专门从印度抓了一个和尚回来,让其一起炼制药丹。

一年后,丹药终于练成,李世民毫不迟疑地吞下,结果中毒暴亡,仅仅52岁!由此李世民也成了第一个被长生不老药毒死的皇帝!

5

好色对于男人来说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最起码可以证明这个男人很正常,享受也是大多数人追求的终极目标,最起码这些人活的很现实。不然人活着为什么,就是成天喊那些高大上的口号吗?帝王也是人,有血有肉有感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为什么世人非要把他标榜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

在许多事情上,普通老百姓不能免俗,为什么皇帝就得免!所以,唐太宗晚年痴迷长生不老之术也好,兴建宫殿也罢,人之常情,不足为怪。这些事情也不能作为唐太宗的“十大罪状”,毕竟他又不是罄竹难书的隋炀帝。所以,我们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去看一个人,理性分析他的一生功过,而不是去大肆渲染、铺陈一个人的过错。

还有人指责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是穷兵黩武,想想可笑。如果李世民坐视高句丽为患,那才是最大的过错呢,不然的话,辽东被高句丽占到什么时候都说不准。为什么隋朝要倾全国之力四征高句丽,难道是吃饱了撑得,隋炀帝好大喜功,可是隋文帝并不糊涂。只不过隋炀帝太过于张扬,一生只玩大手笔,数次挥师百万、劳师远征,搞得民不聊生,最终成为了压垮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唐朝攻打高句丽的原因是,高句丽对中原王朝阳奉阴违,四处挑拨周围国家敌对唐朝,而实现它们称霸东北亚的野心。而唐太宗亲征高句丽,虽败犹荣。

此战共歼灭敌军六万多人,攻破占领城池十余座,剿获战略物质无数,迫使7万多高句丽人内迁为唐朝子民,为唐朝开荒、戍边。同时有效的打击了高句丽人的嚣张气焰,此后,唐太宗还对高句丽实行了骚扰战术,极大的消耗了高句丽的实力,为以后的唐高宗征讨高句丽取得全面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李世民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征高句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他一直耿耿于怀。事实上,李世民征伐高句丽水陆两军,共出动十余万人,最终唐军伤亡两千多人。与隋炀帝的动辄百万大军,每次全军覆没简直就是小乌见大乌。

还有,唐太宗修改史书的事情是发生在贞观初年,也有人把它做为了唐太宗晚年昏庸的证据。自古,历史是就是由胜利者写就的,历史所以才会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上的那个朝代不修史,那个朝代的前朝史都是一字不落的真实!乾隆皇帝就连一套《四库全书》还修得面目全非,多少不利于清朝统治的“禁书”而惨遭焚烧失传。所以,乾隆皇帝修《四库全书》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政治目的,但对于文化界无疑是一场空前洗劫。

也有人指责说,唐太宗在处理太子争位上失当,要知道权利的争斗从来就是充满血腥,在那个错综复杂、尔虞我诈的环境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朝历代莫不如此,为什么非要李世民塑造成一道鹤立鸡群的风景呢!有一句诗写的很好:“红颜未老身先死,无情最是帝王家”。

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以人为本,政治清明,君臣同德一直是历朝历代争相效防的典范。而唐太宗更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他不但不歧视少数名族国家,还把他们当成平起平坐的兄弟,而这些国家才会听从唐朝调遣,为唐朝所赴汤蹈火,并且心悦诚服地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所以,包容、自信、开放、博大的唐朝才会出现四海升平、万国来朝的盛况。

纵观唐太宗的一生功过,所谓的过根本不值一提,这就是瑕不掩瑜的道理。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6

李世民即位时,励精图治,身边有贤妻良臣,创造了繁华的贞观之治,但晚期由于长孙皇后、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一个个离去,特别是废立太子风波引发朝廷混乱、穷兵黩武征讨高丽失败后,晚年的李世民开始松懈,出现了渐不克终的现象。

唐太宗早年评价,平天下靠房玄龄、长孙无忌,治国靠魏征;晚年评价,魏征是面镜子。

637年以后唐太宗李世民也没有什么劣迹,但发生了几件事情,比如他不再一视同仁,刻意抬高自己出身的关陇集团官僚,打压普通的官僚,不喜欢太子李承乾,慢慢喜欢魏王李泰,还有势力是支持吴王李恪的,所以朝廷开始明争暗斗,风起云涌,导致混乱,当年魏征在世时是相当维护太子地位的,现在唐太宗废除了太子,又立了个性格宽厚的李治。

太子李承乾被废后贬到黔州充军,也就重庆,最后死在这儿。

晚年的李世民为身后事做了很多准备,比如太子即位的班子成员,还有历史对自己的记载,李世民非常忌讳当年的玄武门之变,所以关于自己的记载全部干涉、修改,留下了篡改史书的诟病,为后世帝王树立了不好的典范;他的长孙皇后死的早,后宫没人管他了,除了早期霸占李元吉的妻子杨氏,还霸占庐江王小妾武则天,之后大肆收罗美女,大兴土木也不少行宫,大明宫、翠微宫、玉华宫、襄城宫等。

因唐太宗死于翠微宫,此宫被废为寺,图为现存的翠微寺。

年轻时候的唐太宗对秦始皇求仙丹被术士诓骗一事呲之以鼻,又嘲笑汉武帝也步及后尘,但到了唐太宗晚年时也想再活五百年,到处求取仙药,这是活脱的帝王版“真香事件”,吃多了国内金石丹药也没什么效果,刚好出使印度的王玄策回来了,带回来印度神僧和神药,唐太宗吃了,暴卒,享年52岁,照这个态势发展的话,唐太宗再多活10年,估计就会变成汉武帝晚年式的人物,还好吃了点印度货,死了。

7

唐太宗晚年的表现,确实不如之前,但用昏庸来形容晚年的唐太宗,恐怕有失偏颇。唐太宗确实退步了,这一点无法否认。但肯定没有到昏庸的地步。

唐太宗晚年被人诟病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沉迷酒色

唐太宗晚年贪图享乐,好色无度,搜罗各类美女充实自己的后宫。早在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时,就曾杀了弟弟后,然后把貌美如花的弟媳纳入后宫。

而等长孙皇后死后,唐太宗对女色的需求更旺盛了。唐太宗命人常年在外给自己寻找美女,凡是有点姿色的,都被送入唐太宗的后宫。

唐太宗晚年喜欢宴饮,非常喜欢喝酒。唐太宗沉迷酒色当中,朝野上下怨声载道,甚至发生了羽林军朝唐太宗寝宫射箭的事件。

迷恋道术

晚年的唐太宗,的确非常迷信道术,特别是对长生不老这样的道术非常迷恋,可以说,唐太宗晚年有点怕死,想着如何长生不老。这是人之常情,显然不能用昏庸形容。

世上追求长生不老的人多得去了, 偏偏指责唐太宗显然有失偏颇。况且唐太宗就算迷恋道术,依然关心着朝政,只是没有以前积极,这一点我们要承认。如果说唐太宗迷恋道术后导致朝政荒废,那倒是可以批评。

明嘉靖也爱好道术,依然把权力死死握在手里,朝廷的大事小情都由他自己做主。唐太宗大概和嘉靖有点类似,但比嘉靖的表现好太多。

不过,唐太宗因为迷恋道术,吃了很多带汞的“仙丹”,导致他身体每况愈下,50岁出头就去世了。

拒绝纳谏

唐太宗早年很善于纳谏,从善如流,特别是非常欣赏魏征。魏征多从犯言直谏,唐太宗也没有处罚他,反而事后表扬他。魏征的建议和意见,唐太宗也听得进去。

到了晚年,唐太宗开始厌倦魏征。不止是魏征,其他敢纳谏的人也几乎没有了。原因则是晚年的唐太宗对犯言直谏的大臣,容忍度很低。动辄惩处那些敢批评他的人,以至于后来没有人劝谏他。

唐太宗征高丽时,魏征劝谏他不要这么做,遭到了唐太宗的严厉批评。魏征死后,唐太宗得知魏征把劝谏唐太宗的各种奏章都保留了下来,以图让自己万世留名。更是导致唐太宗对他非常厌恶,还推到了魏征的墓碑。还撕毁了唐太宗女儿和魏征儿子的婚约。

大兴土木

唐太宗晚年贪图享受,大兴土木,修建了很多宫殿。他相继修了翠微宫、玉华宫、飞山宫、襄城宫、九成宫、大明宫等大型宫殿。

贞观二十一年,李世民嫌弃京城皇宫闷热难耐,于是就在临潼骊山顶上修建了翠微宫。谁知刚刚建立不到三个月,李世民就嫌弃宫室规模太小,辱没了大唐的威仪,又下令重修了玉华宫。

他命令整修隋代宫殿。更令人无法接受的是,当他看到完工后的宫殿过于华丽和奢侈时,又觉得这样确实不是一个明君所为。于是,又下令把它拆毁。

太宗命人大力重修凤翔府的隋代仁寿宫等五个新宫殿。这些宫殿耗资耗巨资,当641年竣工时,太宗发觉宫殿是建立在非常炎热的地方,他非常不喜欢,于是又命令将其夷为平地。

干预史官

唐太宗之前,很少有皇帝干预史官对皇帝日常行为的记录。哪怕史官记录了皇帝残暴、昏庸的一面,皇帝也甚少去干预。史官秉笔直书,是对历史最大的尊重。

不过唐太宗不管这一套,唐太宗非常在意后世对他的评价。

贞观十三年(639年),就“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注》,所书可得观乎?’”表示想看起居注,可是当时的规定是起居注不允许让皇帝本人查阅的。
褚遂良“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唐太宗禁不住又问道:“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话中隐隐透出自己的担忧和不安,同时又似乎是在以君临天下的皇权来考验对方。
这无异于给褚遂良出了道难题,可他不假思索地答道:“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这时,黄门侍郎刘洎插进一句话:“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
看到这些大臣的反对,李世民只好作罢。

但是唐太宗还是不甘心,第二年“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
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
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隐,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唐太宗如此执着于《起居注》,强力干预《起居注》的记录,最终得以查看和修改《起居注》,开启了皇帝查看自己起居注的恶劣先例,这一点确实应该好好批评。

总结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唐太宗晚年的表现,比之前有明显下降的趋势。但我不同意用昏庸来形容晚年的唐太宗,毕竟唐太宗开启了大唐盛世。

因为唐太宗执政的前期和中期的表现过于优秀和出色,以至于他晚年不如之前的表现时,就有人批评他昏庸。这显然是非常不公平的。

我只能说,唐太宗退步了,但没有到昏庸的程度。类似于有人每次考试时都在90分以上,后来他退步到70分了。

8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文治武功,可谓是千古一帝。但是,李世民做皇帝的这二十三年里,其实是要分成两部分来看的。这个时间的分水岭应该划在贞观十七年。这一年,一代贤臣魏征去世了,李世民悲痛地说自己痛失一镜,而这一镜正是为他明得失的一镜。



贞观十七年之后,李世民开始在他两个儿子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之间举措失当,导致了一场宫变。李世民甫一登基就立8岁的李承乾为太子,可是太子长大之后却并不称他的意,太子不仅在东宫蓄养胡人歌伎,还打了教他的老师,并且骑马时还不慎摔断了退,成了瘸子。因此,李世民越看李承乾就越来气。

这个时候,魏王李泰在李世民心目中自然就比较青睐了。加上李泰诗文很好,又与一帮文士们编撰了《括地志》,李世民就更加器重李泰,也让李泰有了非分之想。李承乾被冷落,李泰得宠,这让太子的心里更加不平衡。于是,李承乾勾结了侯君集,杜荷等人一同密谋夺位,最终因齐王李佑造反迁出太子而告失败。



李世民废了太子李承乾贬到黔地,同时也将李泰圈禁在自己的封国内,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才算结束了这场风波。可是李世民还是觉得李治懦弱,又想立吴王李恪为太子,最后是长孙无忌力劝才罢休了。



在儿子的问题上李世民的处理方式失当还只是朝内的事情。接下来,李世民于贞观十九年御驾亲征高丽,就让整个国家也跟着受到了更大的损失。李世民一生胜仗打了无数,他自己说,只要有弓在手,就算百万军中也来去自如。临了,却吃了一场大败仗。李世民最后说,若魏子在,勿使朕有此战。

9

唐太宗早年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中期因为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让李世民留下了很大面积的心理阴影。贞观前期,唐太宗励精图治。晚年的李世民却变得昏庸起来。

幸亏唐太宗服仙丹中毒而死,活了51岁,否则唐朝说不定还搞出什么乱子来。

终身制的皇帝,年轻时可能英明,年老了大多数都会昏庸起来,心理和生理都逐渐老化。

唐太宗晚年的昏庸事主要有这么几件:

1,不再纳谏言

李世民晚年不但仆倒了魏征的墓碑,还把上面的字磨去。

讨伐高句丽时,唐军好不容易才打败高句丽,但也没有征服高句丽。不得已而退兵,唐太宗这才想起魏征:“魏征若在,吾有此行邪?”。

李世民讨伐高句丽时,让刘洎辅太子监国。因李世民生病,褚遂良诬陷刘洎想当伊尹霍光,刘洎自己向李世民分辨,并请另一个大臣马周作证人。李世民听到是谋反的事,就再也纳不了进谏了,直接把刘洎赐死。

2,篡改史书

李世民对玄武门之变非常忌讳,经常召见史官,对他们旁敲侧击。

他还要求读自己的《起居注》和《实录》,这些书本来是要留给后来的皇帝看的,当朝的皇帝不能看。

从李世民开始,中国史书大坏。

3,沉迷后宫和仙丹

李世民首先霸占了自己弟弟李元吉的妻子杨氏。

李世民的堂弟庐江王李瑗被杀后,李世民霸占了庐江王的妾武则天。

李世民晚年还想再活五百岁,可是没找到好仙丹。

王玄策在西域时,俘获了一名印度人那罗迩娑婆,自称会造仙丹。就献给了李世民,炼成的仙丹,李世民吃了后就死了。

4,对儿子们猜忌

李世民从哥哥李建成那里夺权,逼迫父亲李渊让位。

李世民也猜忌自己的儿子。

太子李承乾被废并流放;三子吴王李恪被杀;四子魏王李泰被贬流放;五子齐王李祐被赐死;六子蜀王李愔被废流放。

5,奢侈浪费

李世民晚年大兴土木,在长安、洛阳等地建造大型行宫。

相继修了翠微宫、玉华宫、飞山宫、襄城宫、九成宫、大明宫等大型宫殿。

6,穷兵黩武

高句丽强大后,与百济合伙欺负新罗,新罗向李世民求援。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不顾褚遂良等大臣的谏阻,御驾亲征高句丽,共15万大军。虽然给高句丽以很大杀伤,但攻城乏力,久攻不下,东北天气寒冷,后勤粮运困难,李世民被迫撤军。

7,诛杀无辜

《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都记载了李世民无辜诛杀李君羡的事情。

当时有太史占卜说:女主昌;又有民间谣言女主武王代有天下。

李世民非常厌恶这件事,有一次宴会时,让大臣说自己小名,李君羡说自己小名是五娘子。李世民大吃一惊,左武卫将军武连县公武安李君羡直玄武门,有四个武,把李君羡跟占卜和谣言联系起来了。最后找个借口就把李君羡杀掉了。

“初,(指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六月初)左武卫将军武连县公武安李君羡直玄武门,时太白屡昼见,主史占云:“女主昌。”民间又传《秘记》云:“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上恶之。会与诸武臣宴宫中,行酒令,使各言小名。君羡自言名五娘,上愕然,因笑曰:“何物女子,乃尔勇健!”又以君羡官称封邑皆有“武”字,深恶之,后出为华州刺史。有布衣员道信,自言能绝粒,晓佛法,君羡深敬信之,数相从,屏人语。御史奏君羡与妖人交通,谋不轨。壬辰,君羡坐诛,籍没其家。”

李世民无辜诛杀李君羡,让武则天逃过一劫。李世民没想到一个小女子也能夺天下,他读书少,他让人编写的《群书治要》也从没有女主夺皇位成功的。当时武则天在李世民后宫里面,地位排名在第40名左右,李世民没想当武则天会篡权。李世民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死后,后宫里面的嫔妃就打入一个小宫殿,寂寞到死算拉到。李世民没想到自己的儿子竟然敢娶父亲的妾!

唐朝的嫔妃:

四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

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婕妤九人。

美人九人。

才人九人,正五品。以上三等是为二十七世妇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10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历史上很多大人物到了晚年都是容易犯糊涂的。比如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齐桓公,重用管仲,使得齐国能够称霸一方。但是他到了晚年的时候,任用小人,加上诸子争斗,自己在宫中被活活饿死,直到死了六十七天才有人来收尸。

唐太宗再厉害,他也会老,也会犯糊涂。中国封建王朝有些问题其实是难以解决的,比如皇位的继承。一代雄主汉武帝在晚年也是发生了巫蛊之祸,害得自己的太子被诛杀。唐太宗的皇位本就是他发动玄武门之变,从他哥哥手里抢过来的。即使如此,他还是没有能够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在晚年的时候,他的几个儿子还是为皇位而争夺不休。

唐太宗本来是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的,可是他有点不成器。加上唐太宗有14个儿子,这些皇子中必定会出现有才华,有能力的人,比如吴王恪、魏王泰等。皇帝晚年其实和太子关系一般都很尴尬,毕竟太子时间久了,身边聚集的力量容易威胁到皇帝。这样,皇帝自然会扶持别的儿子,或者权臣,来维持权力的平衡。

不过,一旦维持不好,权力失衡就容易,使得骨肉至亲相残。唐太宗晚年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十几个儿子,多半没有好下场。比如太子李承乾被废;三子吴王恪被杀;四子魏王泰被幽禁;五子齐王祐造反被赐死;六子蜀王愔自杀。

唐太宗由于早年成果显著,晚年的时候就有点飘飘然。比如他四处作战。东北远征高句丽、西北打龟兹、北方打突厥余部、西南打蛮族。特别是他打高句丽,过于急躁,导致劳民伤财。

不仅如此,他猜忌心还特别强。比如他在魏征死后,推倒魏征的墓碑。贞观19年,他逼迫宰相刘洎自尽。贞观20年,他又以谋反的罪名杀掉了开国功臣张亮。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