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狄青与宋仁宗的关系一直还算君臣相得,尤其是狄青战功赫赫,一直不顾及形象地保留着从军时被刻在脸上的字以激励将士,宋仁宗很是感动,也对他的忠诚表示肯定。但是北宋个重文轻武的朝代,一些文臣谏官对于狄青所受到的恩宠很是嫉妒,他们一方面担心深受将士爱戴的狄青重演陈桥兵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受不了一个出身行伍的粗莽武夫地位高于他们。无形中这些文臣谏臣开始了对他的打压。曾有一个谏官,说狄青家的狗长出了犄角,而且还冒光,要知道赵匡胤出生时就冒着光,红光满室。可见,谏臣们的别有用心。但是此时的宋仁宗并没有理会这些大臣。然而没过两年,由于汴梁发大水,狄青一家为了避难躲进了相国寺,借住在了相国寺。相国寺是皇室家庙,哪能让大臣一家随便住进来,于是那些文臣抓住时机,又开始了一轮弹劾。这些普通大臣说说也就罢了,但是文坛领袖欧阳修也参了他一本,欧阳修说道,一个武将既有兵权,还深得士兵爱戴,这简直台可怕,这不就是当时的宋太祖吗?他还给宋仁宗提出建议,让皇帝夺去狄青的兵权,只让他做个地方官就可以了,以绝后患。

病中的宋仁宗一方面经不住这些文臣的不断上奏,一方面自己病重身体弱,很是担心王权旁落。宋仁宗妥协,狄青被免去枢密使职务,被调离京城出任陈州知府。不明不白的狄青离开了他所忠于的朝廷,离开了他挥洒热血的军队,愤懑而又抑郁地度日,再也没有了驰骋沙场的豪情与荣光。嘉佑二年,狄青因生毒疮,离开了人世。说他死的冤,但是并不准确,因为是得病而死,并且宋仁宗也没有真正的否定他,但是最终抑郁而终,壮志未酬,也确实可惜,要怪只能怪当时的时代,重文轻武,劳苦功高招人妒。

最佳贡献者
2

作为历史爱好者,我尝试回答一下这个问题,狄青是北宋仁宗年间抗击西夏的名将,功绩比起收拾旧山河的岳飞还是有差距的,他建立了赫赫战功不假,以武将身份担任北宋军事中枢部门的最高领导人枢密使也不假,但是说他死的比岳飞还冤,这就脱离历史史实了。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山西西河人,家境贫寒,出身行伍,面有刺字,以军功起家,最高官拜枢密使。狄青是在北宋抗击西夏李元昊前线战争中一举成名的。在他出类拔萃之前,北宋在与西夏早期的战争中,屡屡败北,先后丧师数十万,损兵折将,元气大伤。在这生死存亡之际,仁宗皇帝派遣大臣韩琦担任陕西经略招讨使,让范仲淹担任陕西经略招讨副使,开始了长达三年之久的抗击西夏的反击战。而狄青那时候只是范仲淹手下的一名作战勇敢的将军,在范文正公的提携与指导之下,狄青苦读兵书和史书,从一名粗通文字的莽夫,变成了一位文武全才的儒将。

西夏战争最终在元昊求和中结束,而狄青也因为这些军功官拜枢密副使,后来广州侬智高叛乱,狄青临危受命,带兵夜袭昆仑关,一举荡平了侬智高叛贼,平定了岭南地区。班师回朝之后,狄青就被仁宗皇帝提拔为枢密使,这个职务向来是文官担任,仁宗皇帝将其交由狄青担任,可见对其信任程度。

然而,北宋是在五代十国的军阀混战中立国的,对军人干政非常忌惮,所以“抑武扬文”成了整个宋代的基本国策,武将从来不会有机会担任中央要害部门的领导,狄青开了先例,自然招致口诛笔伐,大臣们纷纷上书,要求仁宗皇帝遵守祖宗制度,不要让武夫当国,以免尾大不掉,带来后患。即使狄青小心周旋,做人做事谨慎,他还是抵挡不住“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强大攻势,没过多久,就被仁宗皇帝免职。狄青气愤交加,面部生了毒疮,最终毒发身死。

所以说,狄青之死,谈不上有多冤枉,更与岳飞没法比。因为狄青是病死的,不是被皇帝杀害的。

3

不能说狄青是北宋第一名将——否则置王韶等人于何地?

不能说狄青死的冤枉——他只是外调出京,然后病死;

更不能说狄青之死就是崇文抑武惹的祸——多少还有他自己的原因。

我们来看看他晚年的境遇。

风雨飘摇

1056年,大宋嘉祐元年正月初一,连日来的雨雪交加总算停了,天空开始放晴。这本是个喜庆的日子,可朝中大臣们却高兴不起来。

年近五十的宋仁宗赵祯突然就重病了,而且皇帝仍没有儿子,继位形势很严峻。

福不双至,祸不单行,正值盛世的帝国却似乎处在一种风雨飘摇之中。

四月,黄河再次决堤,堤上土兵和民夫糊里糊涂地让汹涌的河水卷走了。

五月,先后两颗流星划过京城上空。

接下来连日大雨不停,河北、河东、京东西、陕西、湖北、四川都遭水灾。开封城严重内涝,太社、太稷坛未能幸免,数万民宅被毁,人畜死伤无数,幸存百姓撑着竹筏纷纷逃命、流离失所,城外坟墓被浸泡多日,水中漂浮着棺材、骸骨。

生者死者都无法安居,真是开国以来前所未有的灾难!天灾预示大变。宰执们一面忙着朝廷的防涝救灾,一面还得操心自家遭灾情况。

黄袍加身的阴影

皇帝病重,但首先受伤却是枢密使狄青。

已任枢密使3年多的狄青,家中也进了水,只好将家搬到相国寺的大殿上。忙乱之中,他穿了件黄衣服在殿上指挥士卒。

本来是件小事,但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

出生寒微,突然平步青云,京城的下层人士和军中士兵都以他为荣,恨不能一睹其风采。所以,他的事传得尤其快。

再说,皇帝突然重病,而且皇帝还没有儿子,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狄青,这是出身行伍的最高军事统帅。上一个如此出身、如此地位的是谁?是赵匡胤!

赵匡胤凭什么当了皇帝?是因为他军中威信高,是因为柴荣病逝、皇帝年幼,是因为“黄袍加身”!

在众论纷纷之际,知制诰刘敞说,最好能把狄青调往外地,以成全君臣大义。

大家都不听。之后刘敞又上书说,外面议论纷纷,虽然我们可以不信,但为防后顾之忧,宁可委屈狄青,也不要给他背弃国家的机会!

殿中侍御史吕景初也跑到中书说,最好把狄青调走。

文彦博说,狄青素来谨慎忠心,外面都是小人乱传言,何足为信!

再次犯忌

此时,宰执们都还没把传言当回事。

狄青也不在意,结果很快又犯了忌。

他在家烧纸化香用来祭神,却忘记按规定跟有关部门打招呼了。当地官吏见枢密使家着火,不敢怠慢,连忙跑去灭火。

虚惊一场后,传言却愈演愈烈,说他家中冒出怪光,这跟传说中的皇帝诞生有啥区别?还有的说他家中的狗头上都长了角,种种怪异之事接踵而来。

传言越来越多,狄青开始感到不安。

恰巧,七月,一道白色彗星划过夜空;八月初一又发生了日食。

再联系到之前皇帝生病、流星陨落、黄河决口、天降大水以及狄青身上的种种情景,一种莫名的恐惧和不祥开始弥漫在宰执的心头。

缺乏政治智慧

偏偏狄青没有什么政治智慧,在朝廷没结交下什么朋友。

像刚回朝担任三司使的韩琦,狄青本受他恩惠,两人关系却并不融洽。

当年兵变后,韩琦奉旨整顿军纪,狄青却因战友焦用违纪却恳求网开一面,被韩琦严词拒绝。

自焦用被杀后,狄青如鲠在喉,老想着当时韩琦那番话,什么中状元才是好男儿!是,当年我刺配充军时,王尧臣是状元,你韩琦是榜眼,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立的功可不比你们少!王尧臣不就是个枢密副使,照样在我手下干活吗?

现在,他忍不住去跟同年的韩琦攀比,时不时就跟人说,韩琦的功业、官职和我差不多,我不过是少一进土及第罢了!

全无之前的尊重和礼遇,搞得韩琦也特别别扭。狄青家“起火”那晚,韩琦就问道,枢密使出来灭火,有没有穿黄衣服啊?

所以,韩琦是不可能再去维护他的。

如果任由传言再继续下去,可能就对狄青不利了。这时,还是老朋友、已经回朝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再次帮忙。

欧阳修说,狄青虽然人不坏,但是现今情况下,他被士兵们、老百姓如此拥护,又有这种传言,足以祸害他!所以,为了保全他、为国家考虑,最好还是罢免他枢密使、调为外地知州为妥!

无法理解苦心

八月,狄青被罢枢密使,加同平章事、任命为判陈州,韩琦接任枢密使。

在欧阳修看来,调往外地任职,职级又没降,很正常,避嫌而已。多少大臣都经历过,不光文人,就是同为枢密使的王德用不也是起起落落吗?

可狄青根本无法理解欧阳修的一番好意。

半年后,他因嘴上生毒疮,抑郁而终,时年49岁。

4

历史上的狄青,其实死的一点都不冤。他的悲剧,实际上是他没搞懂北宋正常的政治生态规则。没有搞政治斗争的政治智商,却硬要掺和到高层的政争之中。换句话说,狄青若是活的明白一点,把自己的姿态摆正,他根本就不会忧惧而死。相比于狄青,岳飞那是真冤!如果说狄青是作死的,那么岳飞就是冤死的



先介绍一下狄青这个人。

首先,狄青确实是名将,北宋第一名将,没有之一。并且狄青是小兵出身,坐到了枢密使的第一人,也没有之一。

其次,狄青确实是从枢密使的位子上被人赶走的,文彦博也确实说过朝廷不信任他,不信任武将之类的话。但至少在场面上,朝廷给狄青留足了面子:一是虽然被贬,但仍然给他加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衔,二是他的被贬之地仅是离开封不到三百里的陈州府。相比于苏轼动辄贬数千里远,狄青在宋代政治生态中是难得的善罢。

第三,狄青与文臣的关系紧密,并非传言所说的,狄青遭到文官的嫉妒。事实上,狄青一直是文臣们的合作伙伴。

第四,狄青与宋仁宗的关系一般。他的节操不高,谁更有权势,谁开价更高,他就立刻会与其结盟,回头咬旧主。

关于这个第四点,重点要说一下。

第一个对狄青有知遇之恩的,是范仲淹。在范仲淹之后提拔狄青的,是尹洙,而尹洙的后台是韩琦。狄青作为一个被三个人都提拔过的将领,他对第一个提拔他的范仲淹,是真的不地道。当时韩琦和范仲淹有矛盾,虽然两人都是君子党,但是两人对西夏战略截然相反,在关于是否筑水洛城一事上发生过冲突。于是韩琦授意尹洙让他对范仲淹的政策进行捣乱。而当时具体负责捣乱的人,就是狄青!

这件事的经过是,尹洙命令狄青抓捕执行范仲淹战略的刘沪(武将)。而在此之前,宋仁宗为了调和两派的矛盾,已经派出了钦差去调查此事。结果狄青为了邀功,居然赶在钦差到达之前,就对同是武将出身的刘沪动私行,甚至还打算杀人灭口,毁灭证据。这件事就是著名的水洛城案。

老实说,军人听指挥没错,范仲淹和尹洙两位恩主起冲突,狄青挑边站也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为了往上爬,用卑劣的手段来对付自己的同僚,就不厚道了。尤其是抢在钦差前面杀人的行径,这与奸臣有什么区别?



尹洙和狄青这么整范仲淹,那范仲淹当然要反击了。于是范仲淹一派郑戬、余靖等文臣的强烈抗议,与韩琦一派就如何处理尹洙和狄青的事情全面开战。最后的结果是,狄青在韩琦一派的力保,以及范仲淹、欧阳修的宽容下,免于死罪。

于是在此之后,狄青改投韩琦门下。结果没过多久,狄青与韩琦又起了矛盾。

当时宋仁宗派韩琦为帅,欲整顿荒废的河北禁军。韩琦一面以狄青为副帅辅佐自己,一面推行雷霆手段治军,狠治河北禁军。可是在这个整军的过程中,狄青居然为他的一个朋友(克扣军饷),跑去找韩琦为贪吏开后门。而理由是此人是立有军功的英雄。

其结果当然是被韩琦驳回,毕竟战斗英雄是战斗英雄,贪污犯是贪污犯。宋仁宗让韩琦整治军队腐败,而狄青为贪污犯庇护,任凭说上了天,也不占理。最搞笑的是,这件事居然在后来还被以北宋代重文轻武的标签被拿出来反复的宣传。



此事之后,不管狄青的官当的有多大。朝野文武对狄青的评价一律是:有能力,但政治智商和节操都是负数!

最后是狄青被赶出京师的背景,也就是所谓的狄青含冤一事。

当时还没有决定皇储的宋仁宗病危,各种谣言四起。身处要害位置的狄青由于有多次改换门庭的前科,而且对于部下士兵也偏向纵容,朝野都认为他的政治忠诚度不够,简而言之就是不可靠。

于是宋仁宗最后在选定顾命大臣时,把狄青给踢出去了。取而代之的是韩琦和李璋这一文一武的组合。韩琦不用对说,很可靠。而李璋虽是武将,但他是宋仁宗的表哥。并且李璋在可靠度这方面没得说,一向是敢于拒绝执政大臣对军队事务的干涉,并且在处理军队哗变这方面也是雷霆万钧,常以高压手段迅速平息士兵的兵变。而这两方面,这两点换成狄青都不太可能做得到。

所以说,狄青被贬。源自他的操守,源自同僚对他的风评。并且说实在话,在北宋当宰执大臣,几起几落完全就是家常便饭,不被贬的宰执大臣根本就没有。人家被贬了之后都能坦然面对,等着朝廷重新起用。怎么这事到了狄青身上就不行了呢?因此,狄青之死完全就是他自己的问题。

还有,前面也说了,狄青虽然被贬,但他最后还是全身而退。按照宋代的游戏规则,离开京师,躲过了这个政治风波,复起的机会还是很大的。当时与狄青同批的武将大多阵亡在了镇戎三败中。狄青是当时为数不多的选择,他被复起的希望很大。然而,狄青居然就自己把自己忧惧死了。这能怪谁?



跟狄青比起来,岳飞简直冤投了!他的功劳就不说了,下面只说岳飞到底冤在哪。

首先,以岳飞的官职等级,按照宋代此前的游戏规则,无论如何是不会死的。大不了就是流放岭南,或者直接贬官。比如,宋太宗的枢密副使弥德超就被指控与岳飞同样的罪名(指斥乘舆),其结果也就是发配琼州而已。再比如韩世忠,他最后也只是削职罢官而已。岳飞跟这些人比起来,完全就是特殊待遇,被特殊对待了。

其次,岳飞比秦桧年轻,比宋高宗那个阳痿男也小几岁。等秦桧和宋高宗死了(宋高宗太特么能活了),岳飞还有复出之日,并且肯定是当仁不让的北伐统帅。

但是谁都没有想到,宋朝延续了一百多年的游戏规则(重则流放,轻则贬官),到了岳飞这里变了!

并且谁都没有想到,北宋的皇帝已经是够没有骨气了,宋高宗居然比他的老祖宗更特么的没有骨气!



祖宗江山,大好河山不去收复,居然愿意给金人当儿皇帝——变态!

兜里的钱嫌烫手,宁可白送于金,也不愿意拿来以充军用——变态!

二十九岁就阳痿,唯一的儿子也夭折了。心理必然不正常——变态!

三个变态加一起,宋高宗的心态已经是完全不正常了。这么一个心理不正常的人,这么一个唯金人马首是瞻的阳痿男,他会干出为了谄媚金人,自杀大将的蠢事,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岳飞冤就冤在这里,他碰上了一个变态,碰上了一个不按常理出牌,不走大宋法律程序就直接杀的宰执大臣的变态皇帝。

所以,狄青是狄青,岳飞是岳飞。两人根本不一样。

狄青不是被冤杀,且狄青屡次背叛支持他的文官(欧阳修、范仲淹、韩琦),自己上杆子往漩涡里凑。最后狄青也是荣罢,以更高的虚职到地方养老,有机会还能复起,宋朝的宰相基本都有这一遭,狄青只是自己想不通,自己把自己吓死了。

而岳飞是货真价实的冤杀!他不愿意与秦桧同流合污(迫害韩世忠),遭到了宋高宗和秦桧的敌视。后来又在没有任何罪名的情况下被逮捕,最后居然又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简直是冤透了!并且更冤的是,北宋压根就没有擅杀宰执的传统,岳飞是到了两宋交替的这个时代,恰好碰上了宋高宗这个阳痿死变态,才给他罗织了一个莫须有的死罪。这种冤屈找谁说理去?

5

狄青可以说是北宋朝堂文臣当国的牺牲品。

刚好写过一篇类似的文章,可以一答!

狄青,北宋历史上最有名的将领,没有之一!

自北宋对西夏战争一路走来,狄青率军25战无一败绩。他的面具成为敌人的梦魇,西夏人称他为“天使”,即天上来的使者。

作为武将,狄青先后在西北教训李元昊,在南方收拾侬智高。功成名就后,狄青被仁宗任命为枢密使。

但树大招风,再加上北宋特殊的政治环境。不久狄青就被朝廷以各种“莫须有”的理由贬黜,最后抑郁而终。

一代名将无奈谢幕,北宋的士大夫们难辞其咎。这也成为他们的政治“污点”。

因为忠奸自有公论!

1、出身贫寒

狄青小时候家里穷,很穷。

但是越是这种贫困的环境,越能成就一个人,狄青的名将之路相信有家庭的磨砺。

16岁时,因哥哥与人打架,他代兄受过,被押到京城。北宋对社会不安定因素的方式比较单一,就是刺字充军。新兵蛋子的狄青,是一名御马直骑兵。

如无意外,狄青将在军队中混吃等死,运气好会混个一官半职。但是造物弄人,很快传来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的消息。于是北宋震怒,大举抽调部队到前线,狄青的命运开始改变。

2、崭露头角

初到前线,狄青的职务是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开战初期,北宋被殴得非常惨,导致了全军上下对西夏的畏惧心理。

但是作为从京城来的人,狄青不一般。每逢上阵,狄青总能身先士卒,发动猛烈冲锋。在大哥的带领下,小弟自然以一当十,所以西夏军队每逢遭遇狄青就很快败绩。

作战四年,大小二十五次战斗。狄青攻陷金汤城、宥州,屠杀了西夏多个部族,焚烧西夏军粮数万石,俘敌五千七百。除此之外,他还筑建招安等城堡,扼住西夏的咽喉。不仅如此,他还喜欢蓬头散发,戴着铜面具冲锋在前。这种吓人加砍人的效果非常明显,特别是中箭了还能起身杀敌。所以西夏人认为,他不是人,是神(天使)!

应该说,李元昊给了狄青建功立业的机会。狄青在西夏摸爬滚打十多年,做延州知府、枢密副使,全靠西夏给的机会。

但是要成为名将,光有勇还不够。当初还是延州指使时,经略判官尹洙将他推荐给经略副使范仲淹。范仲淹对狄青非常欣赏,教他学习《左氏春秋》,并告之他:“将帅不知古今历史,就只有匹夫之勇。”

受到点拨的狄青从此手不释卷,终于开启了文武双全模式,成为范仲淹的得力助手。而有了理论支持,狄青的官运像是坐上了直升机,先升任西上阁门副使,后升为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又加升为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

在西北前线十多年,狄青成为一代名将,被召回京后担任枢密副使,进入武将最高层。

3、理论加实践

1054年,壮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最初侬智高想要裂土为王,仿效交趾成为宋朝的藩属国。

岂有此理!北宋很生气,后果不严重。和西夏一样,战争开始北宋接连败绩,边将的表现太过菜鸟,丢尽了天朝的脸面。

狄青看不下去了。

他向仁宗进言,自愿带兵平叛。仁宗一高兴,就把整个岭南地区的军队交给他指挥。但是宋军的战斗力实在不敢恭维。狄青杀了几个不听指挥的将领后,才逐渐控制住局面。

1053年正月过年期间,在大家都欢天喜地闹新春时,狄青兵出昆仑关,杀了侬智高个措手不及。随后,宋军大局进攻,岭南地区很快被平定。

在用兵岭南期间,交趾(越南)告诉宋朝,他们可以帮忙平叛。朝廷上下一听那个高兴啊,就算上不了场站在一边摇旗呐喊也是好的嘛。最重要的是,它说明了北宋强大的向心力…似乎都忘了一百多年前交趾建国割走大量岭南土地的惨痛过去。

关键时刻,狄青出面制止。似乎对交趾人心知肚明,狄青果断拒绝了这些想要趁机捞一把的蛮夷,也给北宋节约了好几万石的军粮和银子。这件事说明狄青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属下的进步,领导总是能看在眼里。平叛后不久,狄青被仁宗任命为枢密使。在那个武将普遍不被看好的北宋,狄青经过了几十年的拼杀,终于成为北宋武将的一把手。

4、树大招风

当初面圣时,仁宗看着狄青脸上的刺字别扭,劝他抹了刺青。而狄青的回答是:“陛下根据功劳提拔臣,而没过问臣的出身门户;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这些疤痕,臣希望保留它好鼓励军队,不敢奉行您的命令。”所以大家都称呼他为面涅将军。

身居高位不忘本,这是好品质,不过在乌烟瘴气的北宋朝廷,这就成了秀高调。树大招风,狄青的霉运跟着枢密使的上任很快开始了。

按说狄青是个很低调的人,很多好事的人说他是狄仁杰的后代,他说一时遭际,安敢自比梁公;每逢打仗归来,他都把功劳算在大家头上;缴获了战利品也是全部上交国家。但这在某些好事的人眼里,反而成为他们指责狄青作秀的“证据”。

狄青升为枢密使,这是仁宗的意思,但是同为皇帝阵营的士大夫们非常不爽。从此大家也不因为琐事扯皮了,也不因为门派而党争了。大家再次抛弃成见走到一起,只为将寒门出身的狄青搞下去!

欧阳修,时任北宋翰林院大学士,相当于今天的文化部副部长。欧阳修身居高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文坛领袖。在那个信息还不发达的时代,欧阳修掌握着社会舆论,是士大夫的精神领袖,这让欧阳修的地位举足轻重。

欧阳修是一个传统正面人物,表现在爱材忠君有才华,但这也导致他和狄青的“结仇”。

狄青任枢密使,本朝从未有过。因此作为文官领袖的欧阳修多次上书,主旨只有一句:“为了大宋的未来,罢了狄青吧!”

仁宗对自己的决定还是很自信的,直到欧阳修抛出狄青可能要谋逆的指控。仁宗也就相信了狄青可能要谋反,所以很快将狄青“扼杀在摇篮之中”。随后狄青被贬为陈州知州。一年后,郁闷的狄青含恨而终。

现在看来,家犬头上长角、避雨在相国寺佛殿上居住等都是借口,“莫须有”搞掉狄青才是目的。最终,他们成功了,或许他们真的是为了这个“国家”。

狄青死后,仁宗追授为“中书令”,谥为“武襄”。危机解除,封王也不为过。

几十年后,秦桧如法炮制,给岳飞又来了这么一次。从此秦桧的“莫须有”成为奸佞的象征。不过,在此之前的狄青,则是更大的受害者。

狄青死后,武将更加战战兢兢,国家衰落无法挽回。最终靖康之变,北宋画上句号。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6

虽然以战功来论,一生功勋卓著的狄青,比起李继隆曹玮等战将们还是有差距。但在文恬武嬉的宋仁宗年间,却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将。而以结局来说,病故善终的狄青,看上去比冤死南宋大理寺的岳飞好得多,但要细看遭遇,很多方面却比岳飞还冤。

尤其比岳飞冤得多的一条是:背负污名而死的岳飞,当然引得天下人激愤,为了堵住悠悠之口,宋高宗和秦桧还不惜兴起株连大狱。纵是如此抹黑加威胁,以大诗人陆游的感叹说:当岳飞冤死的消息传来时,整个临安都是“都人皆涕泣”。甚至还有人将岳飞冤情大量翻印张贴。岳飞冤死二十年后,数万岳家军战士更联合在鄂州上表,哭求为岳飞伸冤。官兵们各个“哭声如雷”。岳飞元帅,固然含冤而死,但他一生忠勇,早已铭刻南宋万民心中。

而在这一点上,狄青的遭遇却更不幸。这位为大宋征战一生的铁汉,生命的最后时刻,遭遇的却是北宋官民们,近乎刻薄无情的对待。

狄青的蒙冤,是从他的人生顶点——官升枢密使开始。这位宋仁宗年间的第一勇将,凭着数十年保家卫国的战功,当之无愧的踏上这个官位,却立刻招来了满朝的刁难。那些他浴血保卫的北宋文官甚至读书人们,平日看他都是冷眼。甚至见面还嘲笑他脸上当兵时的刺字金印。他昔日的上司韩琦,自从他当了枢密使后,对他就更是颐指气使,动不动就拿狄青的学历文化说事。自从官居枢密使起,昔日的大宋英雄狄青,就成了被集体敌视的怪胎。

对这样的冷遇,狄青还是忍了,曾经在战场上杀伐果决的他,在这高位上变得小心翼翼。被其他文官刁难,更是小心赔笑脸。可低调做人的后果,却是灾难变本加厉而来。一开始是他家里住宅失火,第二天汴京城的小民百姓就纷纷传言,说狄青家里冒红光,是做天子的征召。没多久后宋仁宗感染了风寒,京城又下了一个月大雨。伟大的文学家兼“名臣”欧阳修立刻写奏折,说是因为狄青的命数与宋仁宗犯冲,为了大宋国泰民安,必须让他走人……

结果,为北宋王朝出生入死一辈子的狄青,就带着这个比“莫须有”还荒唐可笑的罪名,黯然贬去了陈州。一辈子性格快意恩仇的他,这次走得非常悲伤,临行前还不停的给朋友们哀叹,感慨此行命不久矣。来到陈州的狄青,每天闭门谢客,但万万没想到的是,朝中的这一批“名臣”们依然不放过他,隔三差五就派使者来打探他的情况,惊惧交加的狄青卧床不起,最终含恨病故。说是善终,却是被北宋的“名臣”们集体逼死。

为什么一位战功卓著的将军,会在北宋这个号称“盛世”的宋仁宗年代里,落得如此下场。这时的北宋王朝,对于武将们的防范已经变本加厉。武将一旦立功,好些名臣的脑筋就立刻浮现出五代武人当权的惨事,正是这僵化的思维,令宋朝歧视军人的思维甚嚣尘上。狄青的悲剧,只是其中缩影。

于是,也正是在这司空见惯的歧视下,北宋的军备水平急剧下滑,军队兵不习战。以宋仁宗年间的官员们的话说,很多军将整天捧着书本,射箭连靶子都打不中,打中了也穿不透。这样的花拳绣腿,还谈什么保家卫国?于是战场上也是一遍遍被打惨。如果不是王安石变法提升了西北军战斗力,号称“富宋”的大宋王朝,恐怕连一百年也熬不过去。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7

宋朝曾流行过这样一个故事:宋仁宗出生之时,大哭不止,一位白发老人走到跟前,说了八个字,孩子便止住不哭了。这八个字便是“文有文曲,武有武曲”。这个故事很多人可能听过,文就是包拯,“文”在后世被演绎的相当精彩,开始这“武”却过得相当憋屈,最终郁郁而终。这“武”就是狄青。

狄青,出身很普通,出生于西河一个贫寒的家庭。也许是汾河的水特别好,所以他长的孔武有力,还立下了大志。16岁时,他兄长与乡人斗殴,结果乡人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更严重的是他哥哥还跑腿了。狄青充分发扬了自己的义气,帮哥哥顶了罪,被送到了首都服役,恰在这时,他投了军队,只是要在脸上刺字。

虽然往日的形象不再了,但此后的人生却像开了挂一样,在军中实现了人生的逆袭。1038年,30岁的狄青当上了军区司令员,被任命为延州指挥使,负责一线的战事。

果然不愧为军事天才。面对西夏军,范仲淹等人毫无办法,狄青一改往昔的战法,以弱敌强,打起了野战。为了震慑,他还想到了另一个方法,那就是带上面具。凶神恶煞般的形象在信鬼神的西夏人面前显得十分狰狞,见到“面涅将军”都远远躲之。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说估计狄青太帅了,不带面具无法杀敌。

在与西夏对敌的四年中,大大小小的战役有25次,威名大震,据说开封人都将他画成了罗刹的样子。狄青也不断得到大咖的赏识,包括范仲淹、韩琦等人。

经过大咖的提携,狄青的路途更加畅通。一路从刺史、都指挥使等做到了军委副主席——枢密副使。

做了中央京官的狄青却不舒服了,因为远离了军队,无法带兵打仗,憋得慌。终于,到了1053年,机会来了。这一年,侬智高叛乱,官军战斗力却十分渣,叛军一下子就占领了很多城池。宋仁宗决定派遣一些精锐部队配合当地军民作战。

久没作战的狄青来了精神,主动请缨。慷慨激昂之后,皇帝已按捺不住,遂任命狄青前去平定叛乱。不愧是名将,在昆仑关大败叛军,一场叛乱不久之后就被平定。

得胜归来,宋仁宗十分高兴,加官进爵自然不在话下。于是,又从枢密副使、节度使升为了枢密使。但在此时,却引起了一些文臣的不满。诸多流言也加在了他的头上,狗长角还发光了,就连避水灾到相国寺,都被说成是居心不轨。

此时的宋仁宗还是维护着狄青的。文臣们没办法只好请出了重量级的人物——欧阳修、文彦博。经过两人的一番言论,大家都纷纷指责狄青。最后,皇帝只能妥协,将狄青降职,并到陈州任职,虽然还是副国级,但只能担任市长了。不仅如此,朝廷隔三差五就派来使者,名义是探视,实际上为监视。狄青终于支撑不住了,与1057年郁郁而终。狄青到死可能都不知道自己为何会落得这样的结局,仇人是谁都不知道,真的是憋屈到死。

宋朝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只要是武将,都会很惨。所以,狄青的死是死于猜忌,“人主之猜心一动,则文弱之士亦供其忌玩。”,文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一直被压制的武将呢?狄青之死,是死于制度。

8

我是“红雨说历史”,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北宋大将狄青。

出身低微

狄青,是山西文水人,他有勇有谋,精通兵法,身经百战,立下赫赫战功,是北宋著名的大将。狄青出身贫寒,从小立下大志,16岁的时候他替自己的兄长受过治罪。“逮罪入京,窜名赤籍”,面颊刺字,发配军中,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军中显威

狄青在军中很快显示出自己的军事才能。党项首领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以后,对宋朝虎视眈眈。狄青被安排到西北戍边。他在抵抗西夏的战斗中骁勇善战,多次为先锋,率领士兵夺关斩将。狄青烧毁西夏粮食数万,指挥宋朝士兵在丰林、新寨、谷修城等地抵御西夏。

每次战斗,狄青披头散发,头戴铜面具,一马当先,所向披靡,四年里参加大小战役25次,身中8箭,立下累累战功,名声大振。

治军有方

狄青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很快当上了枢密使。但是他却依然与士兵保持,密切的联系,狄青脸上代表低贱的刺字“制”依然保留着。皇帝宋仁宗劝他抹去,狄青说:“您不问门第提拔我,让我当上枢密使,我正好可以以这个刺字来激励将士,鼓舞军威。”

功高遭忌

狄青抵御西夏,平定叛乱,多次取得重大的功绩,登上了最高的军事长官枢密使以后,朝廷开始对他猜疑。尤其是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得狄青成为流言的中心。当时欧阳修,王举正都提倡为了宋朝的未来,要罢免狄青。欧阳修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又是朝廷大员,自然引领了时代的言论导向,朝廷百官纷纷进言反对狄青。

谣言四起,甚至到了离谱的地步。狄青家的狗头上长了角,狄青的住宅夜里有光。开封发大水,狄青避难相国寺,也被认为是要夺取王位。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惶惶而终

做了四年枢密使的狄青,最后被宋仁宗罢了官。但是狄青没有过错,所以给他加了一个,宰相的官衔,其实就是有名无实。狄青离开了开封,但是朝廷对他仍然不放心,每半个月就派使者来以慰问的名义,监视狄青。狄青在朝廷的做法和谣言的中搞的身心俱疲。每次有朝廷的使者到来,他都提心吊胆,生怕生出祸患。当初征战沙场的一代名将,而今惶惶不可终日的狄青。罢官不久的狄青就在这样,惊慌的氛围中发病去世了。当时他只有49岁。

文/红雨说历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马上删除。

9

狄青是北宋中期的一代名将,人生结局也挺凄凉,但若说他死得比岳将军还冤的话那又不至于。

岳将军是真的冤死,冤死在当时的帝、相手中。

狄将军却是在遭到贬谪之后,抑郁之下病亡,狄将军之死不能说不冤,但他所蒙之冤确实不如岳将军。

岳将军一心直捣黄龙府,为老赵家收复失地,可是他换来的是什么?是一个“莫须有”的死罪。

狄青如果是生活在赵构在位时期的话,他的结局可能也比岳将军好不了多少,不过,他确实比岳将军幸运。

因为狄青所生活的时代,是后世之人所称颂的时代,因为他遇到了被后世史书高度评价的宋仁宗。

宋史称赞宋仁宗:“《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 无愧焉。”

不论怎样,宋仁宗身为一个皇帝,他确实已经做到了一个“仁”字,也正因宋仁宗的仁,狄青才能免于冤死的结局。

若不是碰到了宋仁宗的话,狄青的结局只会更加的糟糕。

宋朝一直秉承崇文抑武、以文驭武之策,这就造成了武夫的政治地位远远低于士大夫,从而饱受士大夫欺压。

即便是像狄青这样的名将,也不例外。

士大夫为何非要打压狄青不可?原因就在于狄青功劳太大了。

狄青功劳大了,那么宋仁宗怎么封赏他?不仅得要发奖金,还得升他的官。

武将在宋朝最高能够担任的官职就是枢密使,而枢密使向来由士大夫担任,从而达到以文驭武的目的。

狄将军一旦占了这个位置,那么士大夫能够占的位置就必然少了一个,何况还是那么重要的一个。

这是利益攸关的问题,事关士大夫的权力和利益,所以士大夫只能出手对付他。

狄青功劳大了,那么他在军中的威望就必然会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此就违背了崇文抑武之策。

关于狄青的威望,史书有言:“青在枢密四年,每出,士卒辄指目以相矜夸。”

这样的威望,别说士大夫了,哪怕是宋仁宗这样的老好人,也会有那么一点忌惮,所以宋仁宗才会默许士大夫弹劾狄青。

欧阳修就曾上书隐晦地说狄青威望太大,难保不会学太祖陈桥故事。

士大夫只用了两件虚无缥缈,甚至可以说是啼笑皆非的事,就顺利地绊倒了狄将军,让宋仁宗痛贬狄将军。

第一件,京师大水。

当时狄青家也被淹了,于是搬去了大相国寺,于是士大夫趁机构陷于他,说水灾皆因狄青而起。

危言耸听地威胁宋仁宗,不处理狄青,水灾就不会退。

第二件,狄青养狗。

狄青养了一条狗,一天晚上可能是点多了灯,所以家里就比较亮,被士大夫瞧见了,于是说他家的狗头生龙角,狄家冒金光。

又一次危言耸听地威胁宋仁宗,再不处理狄青,老赵家等着卷铺盖走人吧。

于是,宋仁宗就把狄青贬出了京师。

搬去相国寺,可以说是狄青欠考虑。

可是养条狗,也能被构陷?

总之,狄青就这样在士大夫的打击之下,抑郁地离开了京师,随后在外病亡。

冤吗?当然冤,但是又没岳将军冤。

至少狄青遇到了宋仁宗,若他遇到的是高宗的话,那么他的结局就不是被贬之后抑郁病亡这么简单了。

10

不能这么说吧,狄青好歹是善终,岳飞可是被宋高宗以“谋反”罪名处死,一起被判处死刑的还有其子岳云、女婿张宪。

此外,宋高宗还下令将岳飞和张宪的家属全部流放到当时被视为绝境的岭南和福建,而且全部家业都被籍没入官。

不仅如此,岳飞的部属,幕僚,以及帮他抗辩的官员,都遭到了各种各样的贬逐,下狱,处死等等罪名。

可以说,岳飞的冤狱是宋高宗一手造成的惊天冤狱。

用王曾瑜先生的话说,即:是个人的悲剧,又是时代的悲剧。

那么我们来看看狄青,他和岳飞一样,也是出身贫寒,少时入伍,通过军功一步一步被提拔为枢密使。

这是在重文轻武的宋朝,武人所能担任的最高官职。

然而在一贯防范猜忌武人的宋朝,打压武将是文官群体的心理默契,尤其是当时有一个微妙情况:即宋仁宗没有儿子,狄青不仅得士兵心,又身为枢密使,有调兵权。

当时的文官群体特别担心狄青效仿赵匡胤,也来个“黄袍加身”,所以,文彦博、欧阳修这些人都极力上书要求罢免狄青。

尤其是文彦博为了反驳宋仁宗“狄青是忠臣”的说法,举例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意思就是赵匡胤也曾经是周世宗柴荣的忠臣。

嘉祐元年,即1056年,宋仁宗大病一场,后来虽然康复,有人趁机上书:“天下有大忧者,又有大可疑者,今上体平复,大优者去矣,而大疑者尚存”。

直截了当把狄青视为宋仁宗最大的威胁。

当时可以说群情汹汹,谣言四起,什么狄青家的狗头长角喽,什么狄青家夜里发光喽,甚至就连京师遭遇洪水,狄青避居于相国寺,也被认为是篡位的前奏。

最后,这年八月,宋仁宗终于下旨罢免狄青的枢密使,不过从上到下都知道狄青是被冤枉的,因此仍然加宰相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君臣之间既然已经起了疑心,因此狄青到了罢官地陈州后,宋仁宗每半个月就遣中使,名曰抚问,实则监视。

这时的狄青早已是惶惶不安,昔日的战场猛将最后“惊疑终日”不到半年就发病而死,年仅49岁。

狄青死后,威胁不复存在,宋仁宗心态回归正常,于是“帝发哀,赠中令,谥武襄”。

可见,狄青的悲剧是北宋“重文轻武”背景下,猜忌武将所导致的悲剧。

这样的悲剧不仅发生在狄青身上,同样发生在宋朝许多将领身上,比如南宋末年力挽狂澜的孟珙,但他们仅仅是被猜忌而已,并没有真正引来杀身之祸,更没有牵连到家人后代。

所以,并不能说狄青死的比岳飞还要冤枉。

谢谢阅读,欢迎点赞并分享您的观点。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