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上被黑的最惨,难以翻案的人很多,举以下几例:

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是完成中国统一大业的第一人,对中国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具大贡献,但因大兴土木,修长城,造宫殿,修皇陵,加重了人民负担,给百姓造成了莫大痛苦,被称为暴君。几千年来,无数名人志士为他正名,但秦始皇"暴君”的名号在老百姓心中始终无法去掉。

曹操

曹操是三国时期有名的政治家丶军事家,是历史上数的着的英雄人物,几乎在中国妇孺皆知,但一提到曹操这个名子,必名前加一个"奸”字,叫他"奸曹操”,并且看到周围有人干事不出力,也以"奸曹操”代称。你说曹操怨不怨!

秦桧

秦桧害死岳飞,被人们从宋朝骂到今天,在人们心目中,秦桧成了祸害人的代名词,看到陷害别人的人和事,就说他是"秦桧”。听说前几年秦桧的后裔为他洗地丶正名,结果还是越洗越黑,反而这些人也被认为是别有用心。

事实说明,一个历史人物的形象一旦刻在了百姓的脑子里,融进了血液中,想改变是很难的。

最佳贡献者
2

遍观历史,如果说历史上被黑的最惨,难以翻案的人或事,那就是赵括和他指挥的长平之战莫属了。托司马迁的《史记》之福,赵括这个“纸上谈兵”的形象已经深深刻入每一个看过《史记》这本书的人的心中。

但是,如果我们对司马迁的《史记》有所了解,就会明白这本书是“无韵之离骚”。是司马迁借以歌物咏志的作品。中间有很多微言大义,让人难以分辨真假。司马迁写人,多是为受委屈的老人鸣冤叫屈,而对那些年轻的新进大加贬斥。而长平之战,正是司马迁最好的题材。于是,廉颇正面持重的形象和赵括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形象,就在司马迁的笔下呈现在大家面前。

一、长平之战的经过。

长平之战的经过比较简单。那就是在秦昭王时期,秦国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关东取得了重大的战果。周赧王五十四年,秦国攻下了韩国的野王。这样一来,就断绝了韩国上党郡和韩国本土的联系,将韩国切为两段。韩国的国王只得向秦国献上党郡求和。

可就在秦国以为上党唾手可得的时候,韩国的上党郡守冯亭却不愿意献地于秦。他为了拉赵国下水,让赵国和秦国发生冲突,以此作为关东各国合纵抗秦的契机,将上党献给了赵国。

赵国对于上党只能接受。因为上党战略位置对于赵国十分重要,赵国的都城就在上党的形势笼罩之下。如果秦国占有了上党,那么赵国将在秦国的威胁之下,战略形势十分不利。

但是,如果接受上党,就要遭受秦国必然的报复。本来是韩国献给秦国的土地,和赵国没有一分一毫的关系。赵国接管上党,于情、于理、于法都不会得到任何国家的认可。这使得赵国在外交上空前孤立。它只有单独的对抗秦国,这是它的国力不能承受的。

于是,在长平之战初期,秦国挟正义之气,打背信无理之敌,迅速占领了上党大半。一个偏将王龁就把赵国的名将廉颇打得接连败退,伤亡惨重。连自己的营垒都被秦军夺取,只得拼命在长平一带防守,才勉强将战局稳定下来。

在战役后期,秦国施展反间计,诱使赵王更换了主帅,让赵括替换了廉颇。赵括在接管赵军后,就更换将领,改变部署,准备反攻。而秦国得到消息后,也更换了将领,派白起担任主帅。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白起利用赵括精锐在前,全线反攻的机会,派精锐骑兵包抄了赵军的后路,包围了赵军。在断粮四十六日后,赵括将军队分为四队,反复冲杀突围。赵括在亲自率领精锐突击时,被秦军射死。赵军最终投降,白起将投降的四十万赵军全部坑杀。

二、长平之战赵国必败的原因。

长平之战失败的原因,赵括的指挥要占一部分,但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并不在赵括的身上。在赵括接管赵军之前,赵军的失败已经是注定的了。

首先,赵国违反道义的底线,不顾各国之间的约定俗成的法规,越过上党本来应该的主人韩国和秦国,接受了他根本就不应该得到的土地。这使得它陷入了极端的孤立。其他的国家宁可袖手旁观,也不会对它进行援助。没有一个国家会助长这样的歪风邪气。在外交上,赵国没有开战就已经完败。

第二,赵国和秦国的国力相差很大,无力抵抗秦国。由于其他国家袖手旁观,赵国只有独自对抗秦国。赵国的军事、经济、政治和秦国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的。在战略层次上,双方对抗的结果就是赵国必败。

第三,赵国的计谋方面根本就不是秦国的对手。我们可以看到赵国和秦国的战争中,有一个现象,那就是赵国的一举一动,秦国了如指掌。而秦国的举动,赵国则一无所知。可以说,赵国的策略还没有实施,秦国的对策就已经实施了。这样一来,赵国怎么可能有胜利的希望?

第四,在战术上,对付精锐的秦军,廉颇也实在没有办法。在野战屡战屡败之后,廉颇只得转入防守。在被秦军多处夺取营垒后,他只得步步后退,加筑营垒,继续防守。兵法云,小敌之坚,大敌所擒也。在这样相持的情况下,最终只有失败被歼灭的下场。

因此,当赵括接手赵军的时候,赵军早就陷入了失败的灭顶之灾。没有一个人能够挽救赵军,包括赵括自己。

三、赵国唯一破局的办法。

由于赵国战略、外交、战术等方面的错误,相持到最后,赵国已经陷入必败的局面。在当时,只有一个办法能够打破这个僵局。赵括也正是采取了这个策略,可惜由于赵国的内奸破坏,使得赵括最后只有用生命去实现了它。

这个策略是针对秦国的破绽制订的。当时双方对峙的结果虽然对秦国有利,但是秦国也不愿意长久的相持下去。这是因为秦国和赵国的国情不同。赵国只需要面对秦国一个强国,他身边只有一个弱国燕国需要警惕。而秦国不但要面对赵国,它还必须要紧盯着楚、魏、韩这些国家。如果这些国家趁着秦赵对峙的机会合纵,那么秦国将十分不利。

这次长平之战秦国最大的破绽就是嘴张得太大。秦国的实力不足以在消灭赵军主力的同时,威慑住其他各国。这是秦国战略上的错误,它只能用外交手段弥补。但是,这只能骗得了一时,当骗局破灭的时候,就是秦国失败的时候。

当时,赵国的谋士也极力想达成关东各国的合纵。但是,赵国接受上党的恶行,让关东各国对它十分厌恶和警惕。关东各国都不希望赶走了一个贪得无厌的秦国,再在身边冒出来一个贪得无厌的赵国,而且赵国会比秦国更危险。

因此,关东各国都按兵不动。要想达到合纵的条件,那就是秦国和赵国两个国家互相削弱。当双方到了两败俱伤的情况下,才可能与赵国合纵。这样,赵国和秦国的决战,就成为合纵的必要的条件。

四、赵括唯一扭转战局的机会。

赵王任用赵括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赵括是赞同自己反攻意见的将领,也是当时赵国唯一敢和秦国拼命的将领。二是赵括出身军人世家,他的父亲赵奢在阏与之战中大败过秦军。但是的情况和现在长平之战的情况相似,老将廉颇、乐乘都束手无策,是赵奢创造了奇迹。赵括是赵奢的儿子,受到他父亲的言传身教,万一这一次也能够创造奇迹呢?

因此,赵括接任赵军的统帅,是赵王想让他接任,赵括也想证明自己,想去接任。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跟那个所谓的反间计没有多少关系。

赵括接任赵军统帅,其实也就一个任务。那就是反击,这是因为赵国已经难以支持战争的压力,只有孤注一掷的反击去赌国运。但是,由于上面的那些原因,内奸的出卖,赵括赌输了,他被白起包围了起来。

在被包围之后,才是赵括真正显现自己的将才的时候。在断粮四十六天的情况下,赵军没有崩溃,军心不变。在这段时间里,是赵国唯一可能挽回战局的机会。秦军在战术上也照样犯了嘴张得太大的错误,想以三十多万秦军去围歼四十万赵军。

秦军白起本来以为一旦包围了赵军就可以看到赵军崩溃的局面,但是,他没有看到。而且,他的嘴张得太大,反而让自己陷入最危险的境地。如果赵国邯郸的救兵赶到,内外夹击,白起反而很可能会全军崩溃。秦王没有办法,只有赶紧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壮丁赶往长平前线增援。

但赵括没有能够等来援军。赵王没有从邯郸派来援军,具体的原因无法知晓。这个整个长平之战中,赵军唯一能够取胜的战机就这样丢失了。于是,赵括决定突围,让秦军付出最大的代价。

在最后的决战中,赵括率领的赵军消灭了大半秦军,最终弹尽粮绝,全军覆灭。赵括也身死沙场,他初次出战,就做到了自己不死,赵军不降的地步。这一点,是绝大多数处于他境地的将领做不到的。

在长平之战后,由于赵括的奋战,秦军损失惨重。在秦军和赵军都拼得两败俱伤的情况下,关东各个合纵的时机成熟了。在接下来的邯郸之战中,被严重削弱的秦军再也无法用虚言恫吓住关东各国了。关东各国一拍即合,合纵后的联军在信陵君的带领下,让秦军遭受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败绩,丢掉关东的领土,退守函谷关几十年。这一切,都发轫于赵括在长平的血战。

结语:

由于司马迁《史记》的影响,赵括的“纸上谈兵”的形象深入人心。但是,在这背后,有着赵括的一颗拳拳的报国之心。赵括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将领,在战场上的表现也显示了这一点。如果,在赵括被包围的时候,赵王从邯郸快速派出援军,被歼灭的可能就是白起了。

可惜,庸碌无能的赵王,还有分崩离析的赵国内部,把这赵括用生命创造的战机轻易抛弃了。但是,赵括没有投降。他用生命换来了秦军被歼大半的战果,为将来关东各国合纵创造了条件。在赵括的努力下,最终秦军被打退回函谷关几十年。

可惜,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由于司马迁的《史记》,由于司马迁个人的好恶,赵括的“纸上谈兵”的罪名是很难洗清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3

殷纣王;妲己;吕雉;杨广;秦侩。

4

刘禅,小名叫做“阿斗”。刘禅是刘备的嫡长子。刘禅也是三国时期在蜀汉之中,继刘备之后的第二任皇帝。说起刘禅我们最先想到的是那句“扶不起的阿斗”,印象中的刘禅一直被人们理解为昏庸无能之辈,让诸葛亮忙前忙后的操持政务,刘禅只会贪图享乐。但真正的史事却并非如此这般。

诸葛亮辅佐刘禅时包揽了大部分事务,导致刘禅的在外形象被误认为“无能”。

1.刘禅敬重诸葛亮。

刘备去世后的早期,因为刘禅的不熟悉政务,诸葛亮不厌其烦的帮助刘禅操持了大部分的事务。这让很多人误认为刘禅是个无能之辈。其实刘禅不和诸葛亮争执,也是为了稳定朝局,为了遵循父亲刘备临终前的教诲。刘禅待诸葛亮如同自己的亲生父那般的尊敬,即便是诸葛亮动用大量人力多次北伐,刘禅心中不满,但也依然尊重诸葛亮的决定。

2.刘禅并非无能之辈。

其实刘禅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般昏庸无能,刘禅在四十多年,其中的三十年是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自己治理国家。刘禅靠自身才识能把持朝政这么久,没有让自己的决策性有太大的失误,证明刘禅身为君王,依然是个不错的明君。而且刘禅还是历史上唯数不多能够善终的帝皇。

刘禅是贤良的明君。

1.刘禅懂得分权制衡朝政。

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便观察朝政让大臣们分权制衡,尽最大的可能减少朝政的偏向,也避免影响到朝局的变化。这样聪明的方法,也证明了刘禅并非碌碌无为之辈。只因三国时期英雄豪杰倍出,才让刘禅的聪明才智显现得不是那么的耀眼夺目。

2.刘禅很少杀臣子。

在公元223年刘备过世,刘禅身为刘备和甘夫人所生的嫡长子顺理成章的继承了蜀国的王位。刘禅在位期间并没有像其他朝代的帝王一样嫉妒贤臣的才能,将他们都杀之而后快。而是依然礼待诸葛亮,重用各种贤臣,有事就同诸葛亮商量。由此可见,刘禅是一个值得人们敬仰的明君。

3.在魏国兵临城下时,刘禅为了百姓安危选择投降。

刘禅选择投降魏国,很多人不解刘禅的做法,认为他很是无能才把刘备和诸葛亮打拼下来的基业拱手让人。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刘禅是为了顾全大局,为了自己的百姓免受战乱带来的苦果。

在刘禅投降之后,司马昭设酒宴款待刘禅。这时司马昭问刘禅:“思蜀否?”刘禅吃回答:“乐在此,不思蜀也。”有人认为刘禅是昏庸才会有如此言行举止,但有也人认为刘禅是大智若愚,司马昭实在试探刘禅是否有复国之心。而刘禅地回答既保住了自己的命性,也保全了自己的子民。

结语:

刘禅小时候就接受皇家的优良教育并苦读各种典籍,为人也颇为贤良。而且还学习各种骑射之术强身健。虽说刘禅并不愚笨,但其才能还是不及刘备和诸葛亮。刘禅能选择放权于诸葛亮也是了了蜀汉政权大局着想。刘禅可能自身也明白自己的才识不如诸葛亮,但刘禅确实不是一个昏君,只是他的父辈和诸葛亮的名声太过显赫。

本篇由小编执笔所书,

原文盗搬者必究其责。

在下:“写红尘作梦语”,

感谢各位看官的赏阅。

5

秦始皇,总是说他是暴君,可是他统一七国,统一了思想,文字,农业。

6

应该是陈世美,只要是听到“渣男”这个词就会想到他,俨然成为了渣男的鼻祖,但事实上都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以陈世美为原型诞生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铡美案》。这个故事也很简单,陈世美本是宋朝的一个普通青年,在与秦香莲完婚后发奋读书,最终考取了状元,皇帝看陈世美一表人才有意让其做驸马,而陈世美也是隐瞒了自己的婚史,和公主结为夫妻。

后来秦香莲带着子女来与陈世美对峙,陈世美居然狠心想要除掉自己的妻子与儿女,最后包拯接手此案,一代渣男陈世美最终被斩首。

但是历史的真相真的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

陈世美的人物原型叫做陈年谷,不是宋朝人而是清朝人,但铡美案有一点没有说谎,陈世美在当时确实是一个学霸,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取了进士,随后开启了自己的仕途。因为为官清廉,陈年谷很受皇帝的赏识,升官的速度也是非常的快。

俗话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很多陈年谷的老乡听说自己的同乡做了大官,于是动起了歪脑筋,想要陈年谷赏给自己一官半职,但是陈年谷刚正不阿,虽然买官在清朝盛行,但是在他这里这条路走不通。

两个人在陈年谷这里碰了璧,心中怀恨在心,当时有个新剧叫做《琵琶记》,剧中的主角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两人突然计上心头,花重金让戏班将情节改写,将剧中的主人公换成陈年谷,为的就是搞臭自己的仇人,手段十分的下三滥。

最后这个剧大火,其中的人物也惨遭人们唾弃数百年,这应该是历史上被黑的最惨的人了。

7

首先要明确“被黑”与“自黑”的区别。有些人名声不好,并不是因为被黑,而是因为他本质上就是黑的。

譬如隋炀帝杨广,滥用民力,导致民不聊生,最终隋朝三世而亡,可谓是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百姓。

再比如秦始皇嬴政,有些人为焚书坑儒等政策洗地——固然,秦始皇的功业很伟大,但人无完人,你不能因为功绩就把他做错的事也给顺手洗白了。如果他做对了,秦朝何至于二世而亡?

历史上真正被黑的人,是哪些明明有功劳,爱护了百姓,却因为一些儒家固有的观念,导致名节受到连累的人。

例如,历事五朝的不倒翁冯道。

冯道自后唐庄宗正式入朝起,历事五朝、八姓、十一帝。在同时代的人们心中,冯导是一位模范宰相,体恤百姓、勤勉与政务,被誉为“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偁誉”。死后,还得到了“与孔子同寿”的美名。

可是,这种声望自北宋时期就大打折扣,人们指责他道德沦丧,作为贰臣哪怕做了多少好事,都是奸臣。

这才叫被黑。相较而言,隋炀帝、秦始皇那些根本不叫被黑,而是有人在洗白罢了。

还有一些普通老百姓,因为民间文学的恶毒演绎,导致声名受累。

最简单的案例——潘金莲。

潘金莲是有历史原型的,她是河北清河人,嫁给了武植为妻。此女善良贤惠,心灵手巧,却被《水浒传》、《金瓶梅》等作品污蔑,直到今天都没能翻身。

这才叫被黑的惨。没有话语权的普通人,要如何才能翻身?

总而言之,请区分被黑的惨,与真正自黑的区别。

8

历史上被黑的最惨的人数不胜数,比如商纣王、王莽、杨广等,其中包括被《三国演义》黑为三姓家奴的吕布。

吕布被《三国演义》丑化为三姓家奴其实是冤枉了,吕布遇到汉献帝这样的主公就相处的很好,是汉献帝眼中的忠臣,吕布对汉献帝比曹操董卓甚至刘备都要忠心。

在公元192年5月除掉董卓以后,吕布任职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却对汉献帝非常尊重,是汉献帝一生唯一作为真正皇帝而不是傀儡皇帝的短暂时期。

公元195年七月,因李傕、郭汜的火拼,汉献帝从长安东归,途径河东,下诏书令吕布迎驾。

但吕布此时刚刚投奔徐州牧刘备,吕布本身就寄人篱下,哪有粮食养得起汉献帝的东汉宫廷。于是吕布派使者向汉献帝谢罪,表示无能为力,汉献帝也没有怪吕布,反而加封吕布为平东将军、平陶侯。

可见汉献帝与吕布关系不错,至少在汉献帝的眼中,吕布是一个比较可靠的忠臣。

毕竟吕布在铲除权臣董卓以后,对汉献帝比较尊重,那短暂的一段时间是汉献帝唯一作为真正皇帝而不是傀儡皇帝的几个月宝贵时光。

可见吕布并不是被《三国演义》黑化的所谓三姓家奴,而是忠于汉献帝的忠臣。

可惜吕布有勇无谋,连李傕、郭汜这些实力平平的普通军阀都打不过,导致汉献帝落在李傕、郭汜手里,汉献帝怀念吕布除掉董卓以后作为真正皇帝的短暂美好时光,因此汉献帝在摆脱李傕、郭汜以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忠臣吕布。

为什么汉献帝投奔寄人篱下的吕布,却不投奔当时的徐州牧刘备,证明在汉献帝的心目中,吕布是比刘备更值得信任的忠臣。

公元199年曹操与刘备狼狈为奸杀害吕布的难以启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害怕吕布归降曹操以后,与汉献帝联手,因为吕布是忠于汉献帝的忠臣,而曹操刘备都是野心勃勃想自己做皇帝,而吕布从来就没有做皇帝的野心。

因此曹操与刘备在白门楼狼狈为奸杀害吕布,证明曹操与刘备都不希望忠于汉献帝的吕布活着。

可见吕布非常可惜,如果吕布生活在太平盛世,也是卫青、霍去病那样保家卫国的一代名将,但吕布生不逢时,出生在暗无天日的东汉末年,结果报国无门最终成为野心家曹操篡权的障碍而落得兵败被俘,被奸雄曹操下令活活勒死以后又斩首的悲惨结局。

9

难道不应该是武大郎和潘金莲么!!

武大郎,本名武植,父母早亡,自幼家贫。武植之墓,早已被人发掘,他身高七尺,经科学测验,身高起码在一米八以上,是一位读书人。考上进士,后当上县令。他在任期间兴利除弊,清正廉明。

武大郎的配偶潘金莲,出身名门,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对武大郎一心一意。潘金莲以善良贤惠勤劳仁义的贤妻良母而闻于乡里。

武植早年贫苦,接受过好友黄堂的资助。武植做官后,黄堂家的房屋失火,他便投奔武植,希望谋个一官半职。不料,他在武家住了3个月,天天好酒好菜,却始终不见提携,黄堂感到不满。

为发泄心中怨恨,黄堂在回乡路上四处编造宣扬关于武潘的谣言,并张贴传单捏造武潘二人的"丑事"。当地恶少西门庆与他沆瀣一气,添油加醋。但黄堂回到家里后,却发现家里建起了新房子。妻子告诉他,这是武植派人建的。黄堂无比懊悔,但他捏造的武潘俩人的丑恶形象,早已轰动四方,并被施耐庵写进了小说《水浒传》。

这一事件,见于施耐庵后人的道歉诗中,也在武大郎本人的墓志铭中得到了证明。

希望能帮到你,欢迎评论!

10

隋炀帝杨广。

因为他遇上了李世民,李世民治国有一套,黑人更有一套。

在古代,不,在什么时代也是,弑父从来都是大罪,李世民那么狠和诈,也没敢把李渊杀了,只是养了起来,尊为太上皇。

有人讲故事说杨广杀了杨坚,还说杨广调戏了小妈宣华夫人,演绎了“仁寿宫变”,杀了哥哥杨勇。

再来研究下李建成的故事,李建成在李世民的笔下也是和李渊的嫔妃不清不楚,李建成在李世民的笔下也准备弑父杀弟,只是被他李世民反将一军,李世民“迫不得已”杀兄杀弟逼迫父亲。

同样的配方,同样的故事,真巧呀!

李世民懂的把失去力量的李渊尊为“太上皇”。

  1. 为什么杨广不学习李世民把杨坚也弄成太上皇呢?

  2. 为什么杨广要主动背负弑父的罪名呢?

杨广之十几岁就开始领兵打仗,开府封王,手下谋士成群,武将列队,不至于控制不住局面的呀!

这两个为什么,依据我们能看的见的史料,我们是找不到答案的。

因为

太宗既立,惧于身后名,始以宰相监修国史,故《两朝实录》无信辞——章太炎

李世民之前,人主们不会去阅读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注》的,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多次要求阅读李渊和他自己的《起居注》,当时的史官是褚遂良,大书法家褚遂良。

褚遂良一开始是不同意的!“陛下,历来没有这个先例!”

后来,李世民强行开了先例。

于是,杨广就背上了弑父的罪名。

当然了这里不是说杨广是明君贤主 ,有道皇帝。

但是一码归一码,杨广没有杀杨坚的理由。

李世民反而有让杨广杀杨坚的理由,因为李世民他自己就没有杀李渊呀!

两相比较,两个害死太子哥哥夺得大位的人,好像是李世民更有人情味呢!

李世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