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殷商的历史传承到帝辛时,商朝初年的鼎盛早已不复往昔。尽管我们不知道帝辛的生卒年,但却知他是帝乙的少子,更是商朝的末代皇帝,到西周后改称其为纣,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商纣王。
即位之初,帝辛就任命了周侯、鬼侯和鄂侯作为当朝的“三公”。而这三位诸侯,都被史书记载为是当时的贤能之士。由此可见,帝辛在即位之初,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励精图治和有所作为的。
(一)周侯
周侯名叫姬昌,他就是闻名于后世的周文王。其部族在爷爷公亶父的带领下,才迁徙到了岐山的脚下。在此,他们开始繁衍生息,低头发展,很快就扩充了实力。姬昌的父亲季历即位后,开始四处征伐,恃强凌弱,进而引起了商朝中央政权的警惕。
为了防范周侯的一家独大,商王文丁趁季历来朝歌参拜之时,一举将其斩杀,史称为“文丁杀季历”。
姬昌即位后,立即率兵为父报仇,大举讨伐商朝。结果,不善作战的他很快就被帝辛的父亲帝乙击败,姬昌只得继续臣服商朝政权。
之后的十数年里,周侯姬昌开始韬光养晦,暗中积蓄力量。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帝辛继位之时。
(二)鬼侯
鬼侯又称为九侯,他是殷商后期时盘踞在今天山西北部和陕西北部的鬼方部落中的一部。可惜,后世对鬼方部落的记载并不多,只在殷墟卜辞中有显示而已。
鬼方部落历来都非常崇尚武力,历史上就曾多次和商朝发生过战争,双方互有胜负。
武丁担任商王期间,曾集结了各诸侯的势力,共同出兵讨伐鬼方部,终于将其击败并收服于商朝。
(三)鄂侯
鄂侯的所在地位于殷商王畿之地的西南方向,大致就相当于今天河南省沁阳的西北一带。
鄂国虽然面积不大,但却是诸侯国中的强者。在帝乙当政后,鄂国也因为大肆扩张而遭到了商朝中央的惩处。
帝辛即位后,鄂侯表面继续臣服于殷商,但私下却并不安稳。
以上的三位,虽都是殷商治下的诸侯,但却都不稳定。因此,帝辛才任用以上的三侯来出任“三公”之职。说白了,无非就是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而已,先搁在眼前,用笼络的方式慢慢进行分化瓦解。
二、开始暴政
在王位稳固后,帝辛开始不安分了。他对内横征暴敛,严刑峻法;对外连年征战,国无宁日。于是乎,国内的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商朝的统治基础被严重动摇了。
关于商朝的历史,相信很多人都是通过《封神演义》或者《封神榜》而得知的。在这些文学作品中,纣王沉湎于酒色,尤其是对于被狐狸精附体的妲己宠溺无度,导致了自己众叛亲离,还被西周政权所取代。
那么,妲己这个人是文学的虚构吗?不是。
关于妲己这一人物,历史上还就真实存在过。据《史记·殷本纪》记载:
殷纣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
另据《吕氏春秋》记载:
商王大乱,耽于酒德,妲己为政,赏罚无方。
除了《史记》和《吕氏春秋》外,《左传》中也有关于妲己的记载。可见,历史上确有其人,并非完全的虚构。
除了妲己等大量的美色以外,纣王还强娶了鬼侯之女。不过,因为此女不喜纣王的荒淫无度和嗜杀成性,很快就被纣王虐杀。甚至,余怒未消的帝辛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还将鬼侯本人施以醢刑,剁成了一堆肉酱。
鄂侯开始多次劝谏,制止纣王帝辛的暴行。结果,纣王竟然连鄂侯也不放过,将其施以脯刑,晒成了人干。
周侯姬昌一看势头不对,准备偷偷逃回自己的封地。结果,很快就被崇侯虎捕获并关押起来。为了保命,周侯向帝辛再三表示誓死效忠,还进献了大量的美女和珍宝,以及洛水以西的一大片土地,帝辛才勉强同意将其释放。
在清除完“三公”势力后,商朝早已危机四伏,可纣王帝辛却懵然不知,继续霍霍人生,还任用了只会溜须拍马和阿谀奉承的费仲来出任国相。
三、众叛亲离
由于纣王乱政,越来越多的诸侯开始叛乱。甚至于,就连殷商统治阶级的上层中,也出现了王族的分裂。
(一)箕子
箕子名叫胥余,是帝乙的弟弟,更是纣王帝辛的叔叔。
纣王登基之初,箕子尚能竭力辅政。但是,目睹纣王的残暴无道,他苦心谏阻却毫无效果,甚至还得罪了纣王。
在见到忠直的比干被纣王挖心残害后,箕子料定成汤六百多年的基业必将断送于帝辛之手,竟然割发装癫才躲过了一劫。
(二)比干
比干也是帝乙的弟弟,是纣王的叔叔,此人贤德,一向都主张宽仁治国。帝乙过世前,比干受托孤重任来辅保帝辛。
对于比干的多次劝谏,纣王帝辛开始时还有所顾及,但却越来越怒不可遏,最终决定杀之以儆效尤。关于这段,《封神榜》中还专门演绎了比干七窍玲珑心的神话故事。
(三)微子
微子是帝乙的长子,也是纣王帝辛的长兄。因为出生不高,有德有才的他才没有继承王位。
纣王帝辛即位之初,兄弟二人的关系还是非常亲近的。但是,随着纣王的黑化,微子也积极谏阻,竟然遭到了帝辛的猜忌。为了避祸,他只得悄悄出走,躲回了自己的封国。
武王灭商之后,微子亲持商朝王室的礼器,表示愿意归顺周朝。武王非常感动,准其复位如故,继续为诸侯。
四、诸侯反叛
周侯姬昌返回自己封地后,立即开始扩充备战。同时,他广布恩德于四方,引来许多中小诸侯的真心归顺。
与此同时,纣王帝辛即位后,他的精力一直都集中于东南地区,持续对东南地区进行扩张。因此,商朝的主要军力多驻扎于东南部,使得西部地区兵力空虚,为周侯日后的突袭埋下了巨大隐患。
公元前1050年左右,周侯姬昌病逝,他的世子姬发继位,后世称其为周武王。
在武王继位后,表面继续臣服于殷商,实则更加积极地扩军备战。他利用商军暂时无暇西顾之机,大肆向东进行扩张,已经越过黄河,威胁到了商朝统治的核心地带。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大会诸侯于盟津,准备对商朝发起攻击。而此时,殷商的主力尚在淮河流域远征东夷,使得这次会盟具有了突袭的意味。
不过,通过甲骨文的记载和考古学家的推测得知,此次会盟并非是“不期而会”,而是以周侯为核心的一次精心夺权。
五、牧野之战
听闻武王会盟,纣王帝即就慌了,匆忙之中拼凑军队进行抗击。他将狱中羁押的所有奴隶和战俘都予以释放,联同朝歌周边的商军,共同开赴牧野迎战诸侯联军。
诸侯联军率先出战,很快就击溃了商军的前沿,接着由周武王亲率中军主力全线冲杀,商军很快就全线溃散,甚至还有纷纷倒戈一击的。据《尚书·周书·武成》记载:
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纣王眼见牧野之战败局已定,自己已经是回天无力,只得逃回了朝歌。为了维护自己仅剩的尊严,他选择自焚而亡。据《史记·周本纪》记载:
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
待周武王率军赶到鹿台时,立即砍下了纣王的头颅并悬旗示众。至此,商朝宣告灭亡。
六、历史评价
通常认为,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也是终结六百多年商王朝和建立周王朝的标志性战役。甚至,还被附加了其他许多的正面积极意义。
不过,笔者个人却认为,牧野之战的意义和功绩被无限放大了,因为它就是一次普通的朝代更迭战争罢了,武王伐纣的目的远没有那么伟大,就是一次蓄谋已久的夺权罢了,无非也还是为了土地、奴隶和金银。
回答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