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自成在山海关大战之中大败亏输,最为关键的问题出现在大顺农民军政权的内部。

首先是李自成,对于这场战斗的准备,实际上并不充分。

对于当时山海关守将吴三桂,李自成一直采取的是招抚的策略,为此,李自成不惜通过用4万两白银劳军,并且单独给吴三桂本人1万两白银这样的方式,极力的拉拢吴三桂,起初吴三桂也答应了投降李自成,并且率部开拔,离开山海关。

但是就在吴三桂走到行至永平西沙河驿时,吴三桂遇到了从北京成功出逃的家仆,同时也收到了三个令他极为震怒的消息:他的家被抄了,一家老小全部被关了起来;自己的父亲遭到了刘宗敏的严酷“拷掠”,已经是遍体鳞伤,奄奄一息;与此同时,爱妾陈圆圆也为刘宗敏霸占。吴三桂就此与李自成反目,并且迅速重新夺回了山海关。

李自成得知此事后,先是极力安抚吴家上下,并且放回了陈圆圆,希望缓和同吴三桂的矛盾,但是吴三桂已经通过此事看清了李自成政权的本质,决议抗争到底,李自成这才决定出兵攻打吴三桂。

此时李自成的军中,还带着吴三桂的家人,以及被他俘获的明朝崇祯皇帝的太子,他还是希望能够让吴三桂投降,而不是与吴三桂力战,并且,对于李自成的军队以极慢的速度向山海关进发,加上被吴三桂的“诈降”所迷惑,使得李自成直到开战前的最后一刻还对吴三桂的投降抱有幻想,而这也注定了是一场对他来说准备并不充分的战斗。

其次是大顺农民军政权内部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迅速腐化堕落。

不得不说的是,进入北京城的大顺农民军,已经开始普遍的“乐不思蜀”了,不仅是普通的士兵全然没有了当年严整的军纪,开始了享受其来纸醉金迷的生活,包括李自成、刘宗敏在内的这些高级领导,也迅速的堕落。

特别是刘宗敏,原本李自成让刘宗敏带兵去攻打吴三桂,但是刘宗敏竟然公然反对李自成的命令,甚至说出了让他去上阵杀敌,自己在这里享福的话,这也使得李自成亲自带兵出征山海关,有着些许无奈的味道。

上至领导层,下至基层官兵的迅速堕落,不仅仅影响的是他们对于战争的心态,更是影响到了士气,这也在冥冥之中,注定了战争的最终结局。

再次,就是李自成农民军自身的战斗力了。

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其实更像是由一群“乌合之众”组成的“流寇”,有的只是求生的欲望和投机的心理,并没有正规部队的士兵所有的军事能力和军事素养。

李自成的崛起,甚至可以用是一个意外来形容,一方面,明朝面临农民军和清军的两线作战,已经是自顾不暇,难以维继,另一方面,李自成从西安打到北京,一路上的明军基本都是望风而降,不战自退,李自成并没有遭遇大仗和硬仗,而这就掩盖了农民军的真实的战斗力水平。回看当年的李自成在面对洪承畴、孙传庭的时候,几乎被彻底剿灭的状态,也说明了农民军的战斗力确实非常堪忧。

俗话说,“内因是根本”,也正是因为李自成军队内部的问题,注定了大顺农民军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亏输的结局。


山海关大战,李自成、吴三桂“两败俱伤”,清军是“坐收渔翁之利”。

1644年的四月二十一,吴三桂、李自成、以及领导清军出征的多尔衮都已经齐聚山海关,山海关大战就此打响。

整个山海关大战进行的是异常的惨烈,吴三桂固然是精兵强将,但是李自成这面是人多势众,双方都已经是精疲力竭,都在苦苦支撑,只有多尔衮率领着满清大军在坐山观虎斗。

而已经支撑不下去的吴三桂最终也接受了多尔衮的条件,剃发称臣,正式投降了满清,随后多尔衮率军直扑李自成大军而来,瞬间扭转了战局。

不得不说的是,此时的清军在战场上处于绝对性的优势地位。

一来,八旗铁骑在当时中国的几支军队中,即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张献忠的大戏农民军,南方残存的明朝军队,以及吴三桂的军队,战斗力是最强的。

二来,多尔衮出征山海关,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除了留下少数部队看家外,其余全部带出,特别是将所有的红衣大炮全部带到阵前,可以说拿出了必胜的决心。

三来,李自成与吴三桂已经恶战许久,双方损失惨重,并且均以疲惫不堪,清军却是以逸待劳,占据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至此,李自成大军根本无法招架八旗铁骑的冲击,全线溃败,主将刘宗敏负伤,不得以只得撤出战场,逃回了北京。这次失败对于李自成的打击是致命的,不仅仅是因为战场上的失利使其折损大部军队,更重要的是人心与士气的丧失,这也使得整个大顺政权呈现兵败如山倒,政权基础瞬间坍塌。

而在草草举行登基大典之后,李自成便率部撤出了北京,从此开始被清军一路追击,直至自己身死湖北九宫山,大顺政权最终灭亡。

最佳贡献者
2

  公元1644年,注定是一个多事之秋。


  这一年曾经属于明王朝的紫禁城相继目送和迎来了三位帝王:崇祯皇帝、李自成、顺治皇帝。


  也正是这一年,山海关大战爆发。


  山海关之战一直以来都作为明朝末年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场战役。


先放一张大体的城池图,不是太准确,讲究看吧,欢迎指正。


备注:


1、红色为城墙防御线,依海联山

2、绿色为主体为山海关的四门

3、黄色为侧翼防护为北翼城、南翼城、西罗城、东罗城



  公元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顺利进入了北京城,崇祯皇帝煤山自缢。进入北京城的李自成深知第一件大事为筹集军资,为此在约束部下之后不久,便开始有大面积的官绅士族被严刑拷打,抄没家产。


李自成更是积极争取吴三桂的投诚,吴三桂在同意李自成的招降之后,和刚刚投降的明朝降将唐通以8000多的守兵交接了山海关的军事指挥权,吴三桂带领五万关宁铁骑前往京师。

  可是,在李自成抵达滦州的时候,京畿附近因为李自成抄没官绅士族的事情,怨气四起,流言不断。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和爱妾陈圆圆也受到侵虐。愤怒不已的吴三桂挥师撤退,击败唐通,重新夺回了山海关的控制权。


  历史的剧变正是在这一刻悄无声息的发生了大逆转。



  4月13日,李自成统率20万大军奔袭山海关(一般认为只有6万大军,有被清朝故意夸大的可能)。


  4月15日,多尔衮带领了近10万大军准备跨辽河---蓟州---密云一带侵入北京城(清史中有称3万)。


  然而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此时的李自成行军却异常的缓慢,按道理而言,吴三桂重新夺取山海关的统治权,李自成就应该统帅大军急行军奔袭山海关,重新夺回山海关的控制权。



  已经重新占据山海关城的吴三桂急忙致信于多尔衮,希望多尔衮能够援救山海关。但是此时的多尔衮略显迟疑,仅仅是改变了原来的行军路线,改道从连山---宁远一带缓缓进军。(多尔衮于4月19日急行军至连山)


  李自成一直到21日才抵达了山海关,足足用了八天的时间。山海关到北京的路程有300-350公里左右,按照李自成的行军时间,数万大军一天的速度仅仅为37.5-43公里/天,这样的行军速度可以说是非常的缓慢。


  在古代,行军打仗一般讲究兵贵神速,一般而言的速度最慢也能够达到50-80公里/天,甚至急行军的速度可以达到100-120公里/天,也就是说李自成在行军路上浪费了近一半的时间。


  我们无法得知李自成行军速度为何如此拖延,可能他仍旧希望吴三桂能够投降自己,他仍旧寄希望于吴三桂不会轻而易举的引清兵入关。


山海关是一座综合性防御城池,整个山海关为多线防御体系。


  防御体系正中心(山海关城):


  分别有:东门:(镇东门)、西门(迎恩门)、南门(望洋门)、北门(威远门)。


  防御体系两翼、两侧:


  分别有:两翼(东罗城、西罗城)、两侧(南罗城、北罗城)


4月21日,刚刚抵达山海关之后的李自成大军几乎没有休息片刻,就对山海关这座关城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 前锋军队:正面进攻西罗城

  • 中军部队:将北翼城进攻作为主要的突破点,屯集主力进攻北翼城

  • 后军部队:绕后驻守一片石,进攻东罗城

  李自成的攻势猛烈,让吴三桂开始腹背受敌。西罗城守军眼看无法抵抗农民军的进攻,佯装举城投降,当数千名农民军在接近西罗城的时候,城上大炮齐发,这些靠近西罗城的农民军死伤惨重。而进攻北翼城的为李自成的主力部队,北翼城抵挡不住,一部分军队出北翼城投降。



  双方交战一天一夜,吴三桂总算成功的挡下了李自成的进攻。这天夜里,多尔衮在此之前曾经受到了吴三桂的求援信,带领清军从连山急行军200里,开始缓缓的逼近山海关,一直行进至山海关15里处的关口外。(4月21日夜,多尔衮军队逼近山海关)


  抵达山海关附近的清军在一片石击溃了扼守在这里的农民军。



  但是,此时的多尔衮却下令让军队放慢了行军速度,因为他害怕这是吴三桂和李自成的一个天大的圈套。直到山海关的时候,关外一侧炮声轰鸣,厮杀声不断,多尔衮才进一步挺近了山海关。


  4月22日黎民,多尔衮带领军队已经抵达山海关东罗城外仅仅2里的地方,天刚刚亮,吴三桂驰马出关,亲自到多尔衮在关外的军营中再次请求多尔衮出兵援救山海关。多尔衮仍然在犹豫,勒令吴三桂剃发易服,方可进关援救。


  在完成这一切之后,多尔衮依旧没有选择立即入关,而是仍旧在关外徘徊。


  4月22日早上,多尔衮从关中门、南水门、北水门分三路大军分别进关,驰援吴三桂在山海关西侧的战斗。


这天早上,李自成为了能够彻底拿下山海关,将所有的兵力一字排开,从北翼城到南翼城一线尽数布满了农民军。多尔衮下令让吴三桂在北翼城列阵,主动进攻农民军,而自己却在作壁上观,拒不出战。


  吴三桂和农民军厮杀良久,已经被农民军重重围困在了北翼城外,形势一片危急。中午时分,恰逢天降狂风,多尔衮下令骑兵出城猛然攻击处于海岸侧的农民军,因为这里临近海边,守卫最为薄弱,防守最为空虚。


  清军骑兵趁势突破缺口,杀到了农民军的身后,开始用骑兵不断的冲击农民军的阵营。吴三桂眼看多尔衮已经发动进攻,誓死冲破了包围圈,从北翼城杀到了西罗城,冲入了李自成的中军中。


  清军的意外进攻完全打破了李自成大军的布防,农民军开始节节败退,形势扭转之下。李自成帐下大将刘宗敏中箭而逃,李自成也未能及时收整残兵及时迎战,一路逃回了北京城。


  山海关一战,清军顺利入关,吴三桂也因此成为了清王朝横扫中原王朝最快的一把利剑,平定江南、四川、云贵,弑杀南明皇帝,吴三桂可谓是一路高歌猛进,走上了人生巅峰。

3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从1628年扯旗造反,李自成几起几落,可以说屡败屡战,最后终于在1644年杀入北京,彻底颠覆了明朝的统治。

但是,这样一支屡败屡战,能够多次东山再起的军队,在山海关一片石被吴三桂和清军击败后,就一蹶不振,从此走上了败亡的不归路。

这是为啥呢?静夜史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李自成集团能力不足

这个很简单,在历史上,很多王朝都是在农民起义中建立的,比如刘邦,比如朱元璋。但是李自成的班底实在太弱,因为明朝的科举制度一直很完善,因此社会上不存在文人没门路所以造反的情况,这和秦朝和元朝完全不同。所以导致李自成的班底无论是整体素质还是潜力上都和刘邦、朱元璋无法相比。

在李自成的麾下,牛金星是举人出身,这在人才济济的大明,基本就是初中毕业。而将他引荐给李自成的李岩却被牛金星设计杀害;而武将尽是些刘宗敏之流,这样的班底,是无法建立起一个新的王朝的!

班底不行,本人能力怎么样呢?俗话说,一群狼带一群羊,就会成为一群狼。不过李自成虽然不是羊,但是比较虎,这就决定了他们这个团队成不了狼群。

从李自成多次被打败,到多次东山再起,可能是李自成忙于奔波,所以一直没有顾得上政权建设,这导致李自成从西安杀向北京时,还没有做好颠覆明朝的准备。

等到明朝倒下,李自成懵逼了!
由于没有充分准备,李自成一心想着崇祯能封他个西北王,继续做一个快乐的屌丝。不料一朝乌鸦变凤凰,李自成就好像一个从某重点高中出来的孩子一样,放飞自我了,飘了起来。

在北京,李自成没有做好安抚明朝旧臣的工作,加上刘宗敏之流的瞎搞,得罪了北方的地主阶级,他们巴不得李自成快点死掉。

李自成没有税收!因为许下了“三年不纳粮”的宏伟口号,所以李自成不好舔着脸和农民出尔反尔。所以对于“追饷”行动,李自成是默许的,所以应该负领导责任。

而且,占领北京后的李自成集团,面对的形势非常严峻,南有南明势力尚强,北方的满清虎视眈眈,西南的左良玉贼心不死,所以李自成说什么也不能掉以轻心,但是李自成和整个大顺政权都轻敌了。

等到一片石大战后,李自成还想着在北京登基了再跑,农民啊!

2、流寇思想害人不浅

应该说,作为一个多次失败的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多少知道点根据地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发展太快,最重要的还是以灭明为第一要务,所以李自成还是将大部分的兵力带到了北京,在地方上只留下了很少的兵力。

这导致两个很严重的后果:

一是由于地方兵力不足,根本无力地方明朝旧部比如左良玉等的进攻,导致各根据地纷纷丢失;

二是大部队跟着李自成进攻北京,遭遇到了明末最恐怖的华北鼠疫!

要知道,李自成为什么能拿如此轻易地打下北京,这是因为此时的北京卫戍部队已经被鼠疫折磨得奄奄一息,根本就没有抵抗能力。而李自成进入北京后,也同样被鼠疫笼罩。

这就是短短42天,李自成集团的百万大军迅速萎靡的原因,到李自成进攻吴三桂时,能够抽调的兵力只剩十几万人,以这点兵力,不说李自成亲征,就是朱元璋亲征,李自成的军队也是必败的!

一片石大战失败后,由于华北地区兵力损失殆尽,而陕西等地的根据地又被左良玉等夺回,李自成彻底失去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3、满清是比明朝更恐怖的杀器

为什么李自成遭遇明军的打击多次还能东山再起,而面对满清军队就一蹶不振,彻底败亡?

这主要是因为,满清相比于明军,战斗力更强。

明朝末期的明军,受制于明朝腐朽的军制,以及腐朽的官僚体制的盘剥,明军失败普遍挣扎在温饱线上。在李自成打来之后,很多明军也加入到了起义军中。

打起仗来,一大照面,好家伙,都认识,那还打个啥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除了长官亲自督战会卖点力,其他时间,基本是出工不出力!

而满清不一样,因为满清有八旗。

八旗真正创立的时间是1615年,由努尔哈赤编成,其特点是将女真部落中精壮男子全部编入八旗中,这些人平时渔猎种地,战时组成军队开赴前线,战斗力极强!

征服漠南蒙古后,皇太极在八旗中加入了八旗蒙古军,八旗的战斗力更加顽强。在清朝入关前,皇太极将明朝降军编成八旗汉军,加入八旗为满清作战。

所以,李自成面对的,是集合了女真、蒙古已经汉人的混合兵种。在八旗中,满洲八旗是主力,蒙古军负责侦查迂回等,而汉人则主要负责操控火枪大炮等,属于技术兵种。

而李自成军队中,很多是缺乏训练的农民子弟,自然难以与八旗对阵。

再加上,为了笼络更多的人才,每一个八旗子弟都是既得利益者,这使得八旗战斗力在清朝前期极为强悍,这是组织混乱的李自成政权没有的优势!

所以,每逢出战,八旗军队就将李自成军队往死了打,因为打下来的每一寸土地,都有自己的股份,不能不卖力!

这也是明朝灭亡后,投降满清的明朝降军战斗力突然爆发的原因,利益二字而已!
所以,李自成一片石之后的一蹶不振!着实不冤!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4

这个问题有两个误区,第一、李自成并不是山海关一战就一蹶不振;第二、李自成失败不仅仅是军事问题。我们就来梳理下其失败的军事与政治因素吧。

1、山海关后的一系列战斗

山海关战役确实以李自成的失败而告终。虽然损失比较重,但还有很强实力。

之后双方在永平、在京师城下、在庆都到定州、真定作战。在真定作战失败后,李自成才确定回陕。

(山海关战役)

2、太原作战与主动出击

在李自成退往陕西,准备防御作战的同时。大顺在河北、山东、河南地区建立的政权迅速瓦解。

在山西战场,大同总兵姜瓖、守府谷的唐通先后降清,叶臣在几个月持续作战中,攻下太原。同一时期,大顺军也展开局部反击。

在十月初,大顺军反击怀庆,先后斩杀清军梅勒章京金玉、汉军镶红旗常鼎等。迫使清军改变两路行军战略。

(清军南下)

3、陕北与潼关两个方向作战

在两路进军中,多铎行军较快,在潼关与大顺军作战多次,在12月29日作战后,转为守势。之后被大顺军攻击多次。在正月初九日,红衣大炮到达后,战局才转变。

更关键的是在陕北的阿济格部已经与唐通会师,率兵南下。整个关中处在其钳形夹击中,只能撤退。

到这时候双方胜负的天平才彻底逆转。

(好书)

4、立国根基不稳、政策不行

相对而言,大顺军失败不仅仅是军事问题。更多是政权成熟度,政权的社会控制力、组织力;与国家政策。

显然李自成的大顺在这方面差大清太远。政权初步建立,社会基础不稳,推行追脏助饷,得罪了士大夫阶层。

这是大顺失败的重要原因。

(李自成)

总结:

山海关战役并不意味着李自成一定失败,之后的一系列作战以及最后的陕北、潼关作战失败才底定天命。再者政权的因素也很重要。

参考文献:

《明档》、《明末农民战争史》、《问鼎中原》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5

近日有网友提问:能够打败明朝军队,顺利攻入北京城的李自成大顺军,为什么在山海关之战中,会面对吴三桂和清军大败,从此走向彻底败亡?如果李自成能够打败吴三桂和清军,是不是会重新改写历史?

要回答李自成的山海关之败,要从三个方面谈起:

1、迅速腐化,吃喝玩乐,失去战斗力

郭沫若曾把李自成败亡归结为:进京后队伍迅速腐化、失去战斗力。这一说法在《明季北略》中有佐证:二十戊申李自成入宫,大顺军的马兵入城,乱闯百姓家,大顺军将领看到高门大宅就据为已有,刘宗敏占据了田宏的宅子,李牟占据了周奎的宅子。

另一处记述是这样的:大顺军进京后“先拿娼妇及歌童小唱各数十人设宴”,又到大大殿里摆宴演戏,往来奔突,嘻笑嘈杂。北京的午门处,马兵东西驰骋,一片狼籍,大顺军的童子兵还把从宫中抢来的锦绣裹在身上,飞马在闹市……

“闯王来了不纳粮”的那支队伍消失不见了,将领们带头腐化,士兵们初进北京城很快迷醉在酒色财气之中。这就是为以后的失败埋下的第一粒种子。

2、无心理准备,更缺乏战略准备,逼反吴三桂

细看历史会发现,李自成攻下北京城,并非军队战斗力超强,而是明朝军无能,正如李岩所说明朝的“报效之人,不能多见也”。意外打下江山要当皇帝了,对李自成来说很意外。因此,缺乏战略准备和心理准备,导致一把好牌被打坏。

表现之一:大顺军进城后如同之前每攻一城就抢掠、打击豪绅一样,没有及时安抚和稳定旧有官吏体系,保证国家机器运转,而是追饷索银,刘宗敏发明了新夹棍,“夹木俱有棱,铁钉相连”,专门拷打官吏,还在军府门前立两根木柱,“磔人无虚日”,天天都有官吏被凌迟处死,一天不漏。

表现之二:大顺军以为攻下北京城就万事大吉,将领们忙着往腰包里抢钱,李自成忙着搞登基,唯一头脑清醒的李岩提出:对追赃者按贪污、抗命不降、清廉者分成三类,不要一棍子打死,同时提出“以尧舜之德爱及天下”、“一切军兵,不宜借住民房”、招抚各地将领,“许以侯封”等。李自成却只批示三个字“知道了”。

表现之三:李自成进京后曾打过一张好牌:遣人招吴三桂,又行文招左良玉、高杰、刘泽清等。他意识到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是最大威胁,各地明军战略力量犹存。面对吴三桂等重要的将领,李自成最初的招抚之策是正确的。但是,事情并没有向好处发展。

历史一瞬间被改变了:吴三桂当初奉崇祯诏命救援,到山海关时北京城已破。他犹豫不决时,李自成抓了他父亲吴襄,写信招降,吴三桂准备投降。率兵走到滦州(今滦县),听人来报爱姬陈沅(陈圆圆)被刘宗敏抢走,冲冠一怒为红颜,率兵回到山海关决心与大顺军为敌。

3、战术上失败,又遇奇怪天象,被清军偷袭

失去战略上先招,面对抗命不降的吴三桂,李自成搞了一出“御驾亲征”。吴三桂则暗暗投降清军。对这一切李自成一无所知,把20万部队布阵于山海关,从北山绵延到海边。有野史说,当时李自成汇集了百万大军,摆出决一死战的架势。

清兵却暗中设阵,吴三桂奉命在右翼。关宁铁骑本是精锐之师,大顺军依仗人多势众,两军从上午7点杀至晚上5点,大顺军的包围圈被打开又合上。清军在战况胶着时,从吴三桂阵地右边出击,直冲大顺军的中军,“万马奔跃,箭如雨下”。

《明史》记述此时又遇到奇怪天象:天黑时突然刮起大风,吹向大顺军的阵营,沙石如同冰雹……李自成正挟持崇祯的皇太子朱慈烺在高岗观战,发现清军偷袭后,自乱了阵脚,急忙纵马下岗而跑,自己率先当了逃兵。

清军追击40里,大顺军彻底溃败,自相践踏,死亡无数,尸横遍野,河沟里的水都被鲜血染红了。

此后的事情就是大家熟知的了:李自成回到北京后匆匆搞了个登基大礼,把从北京城追讨出来的金银宝器等烧铸成金饼,同时携带着大量珍宝跑回了西安老家……

图据网络,文为指动济南原创,转载请注明

6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在攻克北京后,又在山海关附近抚宁县境内,与明朝残余势力吴三桂的军队,进行了一场大决战。


这场大决战,从早晨一直杀得傍晚,简直是杀得天昏地暗,农民军越战越勇,而吴三桂的军队却渐渐的力不从心了,就当吴三桂的军队,眼看就要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彻底消灭的时候,斜刺里,杀出了一只清朝的军队,把李自成的军队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最后不得不撤出战场,逃回了北京。

在以后的日子里,蓬战必败,败了就逃,最后在四川被地主武装要了老命,这次这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军,彻底失败。

败了,就是败了,然而在后来的评论里,事后的诸葛亮实在是太多了。

有的说是因为一场大瘟疫,让李自成的军队战斗力大减,如果要是做好防疫工作,就不至于败了,这一点历史并没有记载。

还有的说李自成信息闭塞,还不知道,北方还有一个满洲的大清王朝,在虎视眈眈的注视着明朝的江山,并与明朝多次交锋。

我也当一次事后诸葛亮吧。

李自成的失败,确实忽略了还有满洲清王朝,这股强劲势力的存在,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李自成的山海关一战,与吴三桂的军队在决战的时候,虽然做了充分的准备,并把吴三桂的军队溃不成军。

但是他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俗话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李自成没有拿出一部分军队,用来提防满清军队的出现,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与满清军队交战,然而,来势凶猛的满清军队,立即把他的农民军打得溃不成军,这个时候,李自成的农民军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不得不撤出战场,逃回了北京。

一旦遭蛇咬,十年怕井绳。

李自成的农民军,还没有来得及休整,满清军队又逼近北京,他不得不逃出北京,然而在逃亡的路上,虽然组织了几次与清军决战的战役,但不了解对方的实力,特别是满清军队的骑兵部队。

在历史上中原军队,大多以步兵为主,而北方游牧族却是以骑兵主,步兵与骑兵对决,显然是要吃亏的。

李自成的军队就是以步兵为主的,而满清的军队,却是骑兵为主,还没等李自成的军队,研究出一套对满清骑兵部队作战的方案,便匆忙交战,哪有不败的道理?

兵败如山倒,一败再败,并且一败涂地。

然而更可悲的是,还没等李自成缓过神来,一觉未醒的时候,却被地主武装杀害了。

至此,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彻底的烟消云散。

7

李自成的大顺军之所以在山海关之战中失败是有多种因素构成的,可以说在山海关之战前大顺军失败的种子已经埋下了,在政治策略和军事筹划方面犯了不小的错误,才导致最后的失败。

首先,大顺集团错估形势。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城内,明朝的统治被推翻。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大顺政权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首先,在南方的明朝官僚们建立了弘光政权,拥有黄得功、刘泽清、高杰、刘良佐江北四镇,具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吴三桂率领关宁精锐盘踞于山海关,而关外的清朝经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两代经营,统一了东北地区和漠南蒙古,是一个想取明朝而代之的强大政权。所以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尽管是一个重大胜利,但离最后的成功还非常遥远。

但是以李自成为首的领导班子大多是由贫苦农民和小知识分子构成,目光较为短浅。在此时错估形势,占领北京城这个惊喜实在是太大,自认为大局已定,天下太平,将不该放下的军事斗争抛在脑后,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情绪,就比如说为李自成制定襄阳—关中—北京战略路线的顾君恩在闯军进驻北京后,大功告成,享受胜利果实的喜悦溢于言表。

顾君恩往往科头坐吏部堂,举足置案上,乘醉携娈童唱边关调为乐。伪尚书企郊规之曰:“衙门自有体,不比营中,可以自放。”君恩咻之曰:“老宋犹作旧时气象耶。”


在李自成的闯军进入北京的最初二十天里,主要做了三件重大事务。

一、追踪崇祯皇帝的下落,李自成刚进入北京就下令献出崇祯皇帝者赏黄金千两,隐匿者全家连坐。

主上救民水火,克破京城。其崇祯跳出紫禁城外,有能投首者,赏黄金千两;隐匿者戮其全家。又伪旨:“献上者爵侯,赏金万两。”


在二十二日确认崇祯自缢身亡后,才接受百官朝贺上有“独夫授首,天下归心”之语,只是独夫确实授首,天下尚未归心矣。

二、在其占领区大规模进行追赃比饷,由李自成的主要将领刘宗敏和李过亲自主持,大顺军的几乎所有将领都充满激情的去干这项工作,获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据《国榷》记载“所拷输共七千万”,追赃助饷活动还在河北、山东、河南等地铺开,有效的将大批明朝官员和地方缙绅推向了对立面。

三、就是筹备李自成的登极大典,主要由文官之首、天佑阁大学士牛金星负责。

而面对外部威胁大顺军显然没当回事,对于在南方的明朝势力自认为可以凭着自己的军威,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传檄而定。

诸盗多秦人,既至燕,谓江南可传檄下也


而对于吴三桂,李自成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不屑态度。对于清军和吴三桂联合的可能性,那是根本没有想到或者认真部署。

声言:‘讨吴三桂,彼兵三千,吾三十万,以一百人捉一人,可靴尖踢到耳。且三桂与北兵久相仇杀,必不相救;即或来救,北兵住满洲,衣粮、马匹、器械尚须整顿而来,旷日累月。’

所以,在山海关之战之前大顺政权就已经严重误判了当时的军事形势。



其次李自成在军事举措上对山海关防务非常轻视,在军事上犯下了严重的错误。

进入北京以后,李自成对吴三桂也确实有过一定的注意,派明朝降官降将和他的父亲吴襄写书劝降。对李自成的劝降攻势,吴三桂的态度各种史料记载不一,为严谨起见,这个值得先说一下。

一方是如《明史》、《甲申传信录》、《甲申朝事小纪》叙述吴三桂在接到李自成的书信后,确实动心,启程出发拜见新主,在中途听说家人被拷掠,爱妾被霸占,愤而回师占领山海关,消灭在山海关的原明降李将领唐通的8000人(一说20000,此事史料细节多有模糊不定之处,搞得我头疼欲裂)

另一方是以《国榷》、《石匮书》、《明季北略》为代表,这儿的吴三桂就比较“高大上”了,吴三桂始终大义凛然、全程高能,从未向李自成屈服过。

经过比较,前者一种可能更加可信,因为不管是哪本史书(包括上述所有史书),都提到了一个细节,唐通的农民军占领过山海关,包括《国榷》也提到吴三桂放弃山海关,行至永平(回军地点又不确定,《明史》说滦州)的时候,听说家人被拷掠,回军歼灭唐通部的情节。

辽东总兵平西伯吴三桂缟素入山海关,至永平西沙河驿,闻其拷父,遂从沙河纵掠而东,顿兵山海城,规复京师,唐通御之,兵溃迎降,仅八骑还京师。


所以,不管何种说法,吴三桂向唐通交割山海关一事当是事实,而李自成对山海关的只派唐通的降军8000人(我所看大多史料从8000之数)进行防守,不派重兵,被吴三桂轻松占领,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如果以重兵进驻山海关,离开山海关的吴三桂即便是想反抗,也非常困难,清军突破山海关难度也会加大,局面就大有改观了。

再次忽略对清军的防守因素是直接原因。

李自成此次的失误就在于他认为对付的是吴三桂,而忽略清军。所以,只带战斗力最强的标营精锐6万多人北上(注:此系笔者推测,李自成从北京带出军队与其标营军队数量基本一致,在战斗表现上与关宁军交锋,未落下风,可见该部战斗力因属顶尖),后又继续调兵增加到10万人,再让唐通出一片石率2万人攻击吴三桂(注:关于李自成出兵数量各书不一,各方史书有5万,6万,20万,40万之数,经过综合对比,我认为《国榷》的说法应该最为靠谱),12万兵马面对吴三桂的约5万关宁军,看起来确实是绰绰有余。事实上大顺军与吴三桂展开战斗时确实堪称英勇顽强,吴三桂差点没扛住,下面请大家看两则史料以兹证明。

《国榷》崇祯十七年四月丁丑条:三桂悉锐出战,无不以一当十,贼亦连营而进,金鼓之声震荡百里,三桂力战,杀贼数千人,贼亦贾勇叠进。

《石匮书后集》卷63:三桂所部皆蒙古锐丁,但贼多,为所迫压。战不甚利。三桂惧,求救满洲。



而清军此次动员早在得到吴三桂的乞兵信之前就开始动员了,自沈阳出动南下的有满、蒙八旗军和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沈志祥汉军10万余人(《明季北略》说是14万骑),而在接到吴三桂的求援信后,清军迅速击败了唐通所部,所以从可动员兵力上来说李自成处于下风。

而在实际战斗中,赶到战场的八旗军大约是5万人。所谓“英王莽蛤嗒将万骑为左翼,入西水关。豫王阿吉哥将万骑为右翼,入东水关。摄政王汤鹅泰将三万骑驻欢喜岭”。而李自成所部虽有10万人,而实际“精锐向不过数万”。又与吴三桂部战斗竟日,面对精锐八旗军从侧翼打击,顿时兵败如山倒。


如果李自成能对八旗军入关参战的可能稍稍认知,先全力巩固京师防守,再逐步增强所部兵力,打牢基础,站稳脚跟,通过筹划,再举兵征讨,也为时未晚,这样也是有可能避免“骄兵必败”的覆辙的。

最后、李自成的部队其成分很多都是投奔他的明朝精锐边兵,这些边兵在投奔李自成前很多在辽东与清军交过手,被清军击败过,难免怀有恐惧心理,所以当清军突然杀出,难免士气崩溃。所谓“忽尘开,见辫发而甲者,咸惊呼曰:“虏至矣!虏至矣!”拉然崩溃,坠戈投弓,自相蹂践,死者数万人。”这种心理上的恐惧,就不能让李闯王背锅了。

九王子挥兵前进,而贼众系辽阳败兵,一见本朝旗号丧胆星散。


以上就是为何大顺军在山海关败北之原因。

参考文献:《明史》、《国榷》、《石匮书》、《甲申传信录》、《怀陵流寇始终录》、《甲申朝事小纪》、《吴三桂纪略》

8

谢邀。



纵观明朝历史,自朱元璋建立大明到最后一任皇帝崇祯自杀,共传一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在明朝末年,朝政岌岌可危,百姓揭竿而起,烽火硝烟下,明朝江山山河大地已然进入倒计时。

在这时代背景下,农民起义中便有这么一支抗明队伍,由于律法严明,善用奇兵,随着规模不断扩大,竟成了颇具代表性的一支队伍。

而这支队伍的领袖便是李自成。



李自成。延安府米脂县人,也是银川驿站的员工。因一次在工作中丢失文件遭到辞退,回家后又因发现妻子通奸他人,愤而杀人,转而投向自已的土匪舅舅高迎祥。

不久舅舅高迎祥身死,李自成自称闯王,继续拉帮结派,扩大人手规模。

随着明朝日渐腐败,百姓苦不堪言。李自成遂打着抗明救民的旗帜到处收买人心,在他的前期军队带领下,治兵严明,士兵不得骚扰贫民家眷,所得粮食金银尽数平分天下。

这就是均田免粮的出处。



然而,这么一支队伍,究竟还是在山海关一役惨遭失败。

究其原因,到底还是因为李自成并没有由民转将再由将进王的思维和目标。

他始终停留在土匪的行为处事上,这也是他以后一时的功成名就便快速遭遇滑铁卢失败土崩瓦解。

李自成的兵源来自农民,并不代表农民的利益,李自成是流寇,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既杀官吏,但是所杀更多的还是老百姓,真正遭殃的也就还是老百姓。

一个不为百姓拥戴,不为百姓谋福利的军队,即使再牛逼,再厉害,终究还是被历史淘汰。

谢谢。

9

处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中,李自成的失败早就注定了。

李自成的起义军,不客气的说,就是一支流寇。什么叫流寇?就是到处烧杀抢掠,只搞破坏性的动作,没有做对社会有建设性的工作。

在李自成占领的区域,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政府。他任命的地方官员对他并没有忠诚度和认可度,他们随时都准备着反水。

在南方地区,还有明朝的上百万军队。虽然他们没有被调往北方,去镇压农民起义,但一旦被发动起来,对于李自成的军队来说,仍是一个强敌。

李自成的所作所为并没有赢得地方权贵和知识分子的支持,而地方的权力都掌握在这些人手里。他们随时都准备着对李自成发动致命的最后一击。

李自成对当时天下的局势,根本就没有一个清醒的判断。

李自成认为,只要拿下了北京城,消灭了崇祯皇帝,他就可以登基当皇帝了。

李自成根本就没有把满清放在眼里,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多尔衮有多可怕。李自成更没有想到,他们在北京的所作所为会逼迫吴三桂和清军联手。

不管是吴三桂的关宁铁骑,还是多尔衮的八旗军,都是当时中国大地上最厉害的军队。他们的强悍攻击力是李自成根本没有想到的,尤其是关外的八旗部队。

多尔衮的八旗军中,还有让汉人军队闻风丧胆数百年的蒙古骑兵。李自成根本就没有和蒙古骑兵和八旗军交过手,对于这些军队也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孙子兵法中说,多算胜,少算败。也就是说你对敌人知道的情况越多,战胜的概率就越大。如果你对敌人知道的越少,那么失败的概率也就越大。

当李自成的主力军在山海关大败之后,消息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

当李自成迅速向陕西湖北撤退的时候,碰到了清军和明军的围追堵截,还有地方民团的袭击。

在他们的联合围剿下,李自成被打得溃不成军。他的军队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基本上也没剩多少了。

当李自成逃到湖北九宫山的时候,连他自己的小命也被当地的民团给拿走了。

李自成的眼界和水平,决定了,他在那样的环境中必然走向失败,根本就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它可以破坏一个旧世界,但没有办法建设一个新世界。

10

李自成为什么会在山海关之战一败涂地,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李自成轻敌了,李自成没有意识到山海关战败会有连锁后果,而且李自成也没有想到满清八旗的战略目标是直捣中原。

在李自成进北京建立大顺政权后,李自成当时并没有把满清当做第一目标,当时李自成忌惮的是张献忠,张献忠当时也建立了大西政权,如果满清不入关,张献忠和李自成肯定要决一雌雄,所以李自成在进军北京时很多主力部队都没有跟随李自成进京,主要就是为了防御张献忠。而满清以往多次入关烧杀抢掠,就和以往的少数民族政权匈奴契丹差不多,而对这样的少数民族政权只要有钱就很容易对付,所以李自成的战略误判是致命的。

在李自成发现招降吴三桂无望后,就派军去打吴三桂并要收复山海关,可是为时已晚,因为吴三桂已经投降满清,而且在一片石战斗中,清军是八旗精锐主力尽出,而李自成这边却是精锐主力都在山西等地防着张献忠,在一片石参战的几乎都是新招的前明降军,结果一战就被清军打得大败,李自成在一片石惨败后,马上撤出北京,可清军统帅多尔衮却没给李自成重新整军备战的机会,从北京一直追到湖北,仅八个多月就把李自成打得全军覆灭,不得不说多尔衮确实厉害。

最后多说一句,李自成的失败和吴三桂献山海关其实关系不大,因为中原的天险多了去了,只不过是李自成遇到了多尔衮,如果多尔衮和匈奴大单于一样就满足于烧杀抢掠,那李自成的江山就坐住了,可是而多尔衮的志向就是问鼎中原,所以说李自成还有张献忠最后输的不冤。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