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能,因为弹性防御比打巷战更能发挥德军组织、火力优势,抵消苏军兵员数量方面的长处。莫德尔比鲍罗斯更有实战经验,是二战史上真正擅长大兵团防御的大师,对付朱可夫的坦克加人海强攻,他是不折不扣的克星级名将。

他是不会将德军精锐轻易投入到市区绞肉机中的,而会把装备差但相对勇敢的罗马尼亚2个集团军填进去,与苏军拼人命。养精蓄锐的第六集团军主力,将以装甲部队为矛头,在空军掩护下强渡伏尔加河,以德军擅长的钳形攻势,通过短促突击击退对岸苏军,打掉对手向斯大林格勒增援的渡口,让崔可夫集团军成为瓮中之鳖,用不了两周,就能迫使弹尽粮绝的守城苏军投降,立于不败之地。

斯大林格勒战役地图

之后,以莫德尔的预见性,应该能够未雨绸缪防止苏军合围,他会亲自带队指导四个仆从国集团军加强防御,在苏军反攻前,坚决拔掉顿河南岸的桥头堡。B集团军,将以斯大林格勒为核心,向左右展开,让仆从国四个集团军当监工,按照德军防御标准,驱使百万苏军俘虏、居民在前当苦力,将斯大林格勒废墟中的建筑材料充分利用起来,在严冬到来前夜以继日施工,构筑深沟高垒的大纵深防御体系。具体部署:由德军4个步兵师镇守城区,其余步兵与罗马尼亚集团军混编,配合意大利、匈牙利两个集团军镇守好侧翼。腾出德军六集主力中的装甲部队和机械化师后置作为战役预备队,在苏军突破时随时增援。

在莫德尔指挥下,顿河、伏尔加河将成为难以逾越的天险。即使冬季结冰,德军也会在河流上布置密集雷场,当苏军渡河时依次引爆,可以想像毛子兵惨叫着连同坦克成串掉进冰窟窿时的壮观场景。即使付出惨重伤亡渡河后,朱可夫也将会像攻打勒热夫突出部的“火星战役”一样,驱使苏军源源不断扑进B集群的火网之中,下死命令逼迫部下用尸体去逐个淹没德军据点......经过三周左右煎熬后,莫德尔将得到希特勒派来的10多万援军,以闪电战模式发起猛烈反攻,到时溃退的苏军尸体将把这两条河堵得水泄不通,仅被俘人员不会低于50万之众。

万一仆从国军队顶不住,莫德尔也会指挥B集群且战且退,在哈尔科夫附近稳住阵脚。等曼施泰因增援上来,把指挥权移交后蒙头补觉。剩下的任务,由更擅长反攻的曼帅完成,他只需要胜利后领取勋章就可以了。

退一万步讲,同样如历史上被包围,以他的决断力也不会拖泥带水,在废墟中犹豫不决,能及时突围杀出一条血路,与曼施泰因顿河集群会合,共同组织防线,保护好A集群退路,等三支队伍会师,苏军战线拉长,后勤供应跟不上时,再反击回来,把追击的朱可夫之流打个落花流水。

当然,中央集团军群那边,没有莫德尔,德军可能会吃些亏。不过,及时放弃勒热夫突出部,节约兵力加强最重要的南线战场,其实是非常合算的。

最佳贡献者
2

如果德军元帅莫德尔,来参加斯大林格勒战役,也是必败无疑。

一支劳师远征的军队,最渴望的就是速胜;最害怕的就是与强悍的对手,打持久战,因为绝对没有获胜的可能性。

具体到斯大林格勒战役来说:

1,苏联实行了“坚壁清野”的政策,断了德军以战养战的可能性。因此德军一切补给,都必须从苏联境外去获取。

斯大林格勒离德国本土有几千公里,德军的长期补给供应,是不可能有保障的,而苏军是在本土作战,苏军补给保障比德军要好得多。

这是德军的一大致命伤。

2,斯大林格勒中的苏德两军的装备,没有代差。而苏军在人数上有压倒性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头脑清醒,苏联没选择与德国速战速决,苏联刻意与德军打持久战,打消耗战。如此一来,德军战败乃至全军覆灭,就是迟早的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主帅能力强,德军可能会坚持得久一点;德军主帅能力差,德军也只是败得快一点而已。

当德军开赴斯大林格勒的那一刻起,德军就败局已定,换谁去指挥德军,结果都一样。即使德军元帅莫德尔,去指挥德军攻打斯大林格勒,德军也是死路一条。

3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不是输在谁指挥的问题上,而是发动战役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如果论指挥才能,曼施坦因应该排在莫德尔前面,他还亲自组建顿河集团军群前去营救,结果还是无功可返。

一方面,人们对莫德尔元帅在苏德战争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勒热夫-瑟乔夫卡的防御战斗上。这是因为,莫斯科战役以后,希特勒解除了一大批德军前线高级将领,包括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契、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包克元帅,还有第2装甲集群司令古德里安,可以说山中无老虎,猴子成霸王。莫德尔也是在这个时候走上了前台,担任勒热夫战役防御任务时,他一防就是一年多,将近15个月,而且还在防御作战中打了不少运动战,不仅牵制了苏军中央兵力南下增援斯大林格勒战场,还且还取得了朱可夫发起“火星行动”的胜利,这是让他重放光彩的经典一战。

另一方面,德军闪击战需要的是进攻人才,莫德尔擅长防守体现不了德军的优势。在莫德尔的指挥生涯中,三场战斗对他影响深远,一是勒热夫之战,他防守有功,赢得防御大师美称。一场是库尔斯克战役,战斗打响没两天,他在北线就弃守撤退,致使曼施坦因在南线独立作战,应该说,莫德尔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打得并不好,虽然有种种理由,但这么做等于把曼施坦因推向了绝境。

还有一方面,莫德尔因为擅长防御才又被选派到西线接任隆美尔。但是,莫德尔防御才能并不能以他的意志为转移,因为到他接任西线防务时,战场环境根本对德军没有任何优势,他纵有天大本事,也难逃被歼灭的结局,这也是他兵败自杀的原因之一。

因此,莫德尔仅仅是在防御上有一些经验,但对于整个德军的进攻来说,并没太大帮助。所以,他算得是德军中不可多得的指挥官,却排名靠不到前面。

4

就斯大林格勒那个战场,谁去指挥都没有用,最好的办法就是彻底毁掉它,而不是占领他!

5

谢邀。莫德尔是敢于顶撞希特勒少有的高级将领,此前诸如德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和总参谋长哈尔德等德军高级将领,经常被希特勒训斥得灰头土脸,丝毫没有勇气坚持己见。莫德尔证明,希特勒只尊重强力和信念,他是可以被“征服”的。

莫德尔从德军一个高级参谋到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南方集团军总司令、中央集团军总司令,所表现出的军事才华,令盟军指挥官们侧目。

在斯大林格勒期间,莫德尔据守勒热夫突出部15个月,挫败苏军两次大规模攻势,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苏联铁木辛哥元帅策划的攻势遭到德军莫德尔凌厉反击,苏军4个集团军被围歼,20万官兵被俘。使拱卫莫斯科的朱可夫指挥两个方面军两百万雄兵却无法驰援南线。

莫德尔的真实意图是利用他对希特勒的影响力不断拖延战役时间表,期待苏军失去耐心而率先进攻,然后打一场他最擅长的防守战。经11天激战,苏军第39集团军被全歼,阵亡1万,伤俘5万,德军缴获坦克230辆,火炮760门。

奥列尔突出部战役是莫德尔的又一个防守杰作,德军两个集团军虎口脱险,从苏军的钳形攻势中全身而退。苏军损失惨重,阵亡和失踪11万人,伤32万人,损失坦克2600辆,大炮900门,围歼德军的战役目标完全落空。德军伤亡6万余人,损失坦克将近300辆。

特别是在1944 年12 月16 日,莫德尔指挥的突出部之战即阿登攻势中,他的指挥和组织才华被淋漓尽致的发挥了出来。在接任中央集团军总司令后,在艰苦和伤亡过程中,他及时停止部队溃退。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只有假设。希特勒假如早一点把德军的指挥权交给莫德尔,也许斯大林格勒战况会有所不同。但是,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的战争,战争的走向最终会以正义的战争赢得胜利。

6

谁来都不中!

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只能三面,河对岸的苏军可以源源不断的支援城内抵抗的军队,且可以炮火支援。

德军如果形成四面包围的态势,铁桶一般,城内的苏军打不死也得降。

所以,希特勒来也没有办法。

7

瓦尔特-莫德尔以巧阵布奇,攻防兼备,又以防御为著。特点是,主要防御阵地布三道防线。第一道,消耗敌人实力,挫败敌人冲锋士气。第二道,布重兵,重型武器,支援一道防线。第三道,由坦克、自行火炮、装甲步兵组成的预备队,作为机动力量,随时增援被敌人突破的缺口。

当敌人炮击时,一道防线德军除了个别观察哨外,全部撤到二道防线。待炮击停止,马上回到原阵地,极大地减少了伤亡。

善于排兵布阵。在建立防御阵地之前,首先考虑防御纵深。他事先通过空中侦查和侦查兵侦查,摸清对方兵力布暑,主要突击方向及补给供应,然后制定精密的防御计划。这是他指挥艺术与其他德军将领的区别。

如果派莫德尔指挥德第六集团军,他也会如保罗斯一样展开凄厉攻势,但一旦屡屡受挫,他会建议元首改变战略,倘不接受,他会停止进攻,继而将打击重点放在伏尔加河沿岸,封锁苏军的一切补给的通道,从而困死苏军。从战术上讲,即使德军最高统帅部拒绝这一作战方案,但他至少不会把德军宝贵的装甲师一批又一批葬送在斯大林格勒的瓦砾中。

斯大林格勒是德军行进中的战术目标,由于政治原因变成了战略目标。它与高加索一样,成为元首一块心病。

总之,如果德第六集团军司令官改由莫德尔指挥,元首不干涉战场作战,任凭莫指挥定夺,说不定能改变该集团军后来被围、被歼的悲剧,因为那时德军势力正盛。

8

根据纳粹德国的宏观战略战术来看,德军换主帅不会有很直观的作用。即使德军能够取得斯大林格勒,也会在下一个双方交锋的地点停滞不前。

沃尔特·莫德尔(Walter Model,1891年1月24日—1945年4月21日),纳粹德国陆军元帅,著名的军事家、统帅。


德军为何不能夺取斯大林格勒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战术短板

首先我们先了解以下德军的主要战术:闪电战。

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它往往是先利用飞机猛烈轰炸敌方重要的战略设施的通讯中心,把敌人的飞机炸毁在机场,取得制空权,并使敌人的指挥系统瘫痪。闪电战就是奇袭、快袭集中加在一起,将像闪电一样打击敌人!可以使敌人在突如其来的威胁之下丧失士气,从而在第一次巨大的打击之下就会立即崩溃!闪电战理论最初用于波兰。1939年9月1日4时45分,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德国装甲部队与空军构成的快速纵深挺进力量,将陈旧庞大的波军迅速撕裂、合围,9月17日,苏军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条款入侵波兰东部,至10月5日,波兰战役即告结束。波军6.6万人阵亡,21万人受伤,69.4万人被俘,而德军仅伤亡3万余人。从而以一种成功的全新的战术被铭刻到了世界军事史上。

行军中的德军部队


但是同样闪电战也有它的短板,即进攻时部队对敌方的进攻纵深受到后勤补给的限制,而且闪电战的进攻路线往往会选择避开防守严密的要塞,城市等地区。德军在闪击西欧的时候荷,比,卢,法等国国土战略纵深较短,远没有达到德军闪电战进攻纵深的上限,所以德军能够轻易占领西欧。反观苏联,仅如今俄罗斯领土东西长达9000公里,南北宽约为4000公里,更不要说加上乌克兰白罗斯等国的纵深了。所以说国土的战略纵深真的很重要,纵使你闪电战再强,在达到你进攻距离极限的时候也得老老实实的跟我打阵地战。

斯大林格勒苏军发起反击试图夺回街道


二.元首的一意孤行

对于整个南部战线来说,斯大林格勒仅仅是一个点,而真正具有战略价值的是南部高加索油田和斯大林格勒以西的煤炭产区。元首将攻取斯大林格勒作为他和斯大林的个人恩怨,使得最高统帅部为了不违背元首的意志将斯大林格勒作为南部德军的重点目标。斯大林格勒虽然是南部各类工业和资源转运的枢纽,但是苏军同样在此部署了重兵防守。如果选择以少量兵力佯攻斯大林格勒,大部队横渡伏尔加河攻取各个战略资源产地,不仅仅能够获得宝贵的战略资源,更能够从根本上切断外围苏军对斯大林格勒的支援。我们都知道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并没有切断南岸苏军和守城部队的联系,苏军用添灯油的方法源源不断的向斯大林格勒守军输送兵员.弹药.食品,而德军被慢慢的卷入这个巨大的绞肉机而无法脱身。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伏尔加河对岸的苏军开始大规模集结,随时准备对河对岸的德军有所动作,从常识上来说德军理应退兵修整准备迎击即将到来的反击。但是元首依然不为所动,坚持要求德军拿下斯大林格勒。也正是因为元首自己的专断,从11月到次年2月,在持续200天的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过程中,轴心国军队在南线共损失150万人,3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2万门大炮和迫击炮,3000架飞机。

苏军步兵在坦克的掩护下发起进攻


纵观全局,换帅并没有决定性的作用,即使隆美尔接过帅印同样也会收效甚微,因为他们只能够在局部战术上做出调整,除非能够左右希特勒的意志,不然即使能够攻占斯大林格勒,也会在不久的将来遇到无数个斯大林格勒。

电影《兵临城下》中的标志性建筑,坐落于斯大林格勒火车站广场的喷泉雕塑《儿童园舞》

9

咱们长话短说,中国有句话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莫德尔和曼施坦因都在,也无济于事,最多就是损失全部重装备,撤出大量有生人员,因为分兵高加索,导致兵力严重不足,后期苏联不断增加兵力,德军补给困难,一系列导致德军无胜利

10

我喜欢学习和回答问题。针对笔友提出的这个问题,我查阅了各种资料,并与同学和朋友进行了讨论,得出了以下结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德陆军元帅莫德尔,参加斯大林格勒,战役,他将被打败。

一支为远征而努力的军队渴望速战速决;我最害怕的是和一个强硬的对手打持久战,因为绝对不可能赢。

具体到斯大林格勒战役:

1.苏联实施了“加固城墙,清除荒野”的政策政策,切断了德军队参战的可能性。因此,德军队的所有物资必须从苏联境外获得

斯大林格勒离德国有几千公里远,不可能保证德军队的长期供应,而苏军队正在国内作战。苏军队的供应安全比德军队好得多。

这是对德军队的致命伤害。

2.在斯大林格勒,苏和德两军的装备没有代沟。苏军队在数量上有着压倒性的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头脑清醒,苏联没有选择与德国,速战速决,苏联故意与德军队打持久战和消耗战。因此,德军队被击败甚至被彻底摧毁只是时间问题。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总司令是强大的,而德军可能会坚持得更久一些;德陆军教练能力差,而德陆军只是输得更快。

从德军队去斯大林格勒,的那一刻起,德军队就被打败了,无论谁指挥德军队,结果都是一样的。即使莫德尔,统帅德军队,去指挥德军队进攻斯大林格勒, 德军队也将是死路一条。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