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到事情习惯说“我不会”,父母应该如何做才能使孩子变得自信?穿脱衣服、穿鞋、做一些手工,第一反应就说我不会,然后就要爸爸妈妈帮忙。:您好,我是翼翔
您好,我是翼翔老师,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在回答问题之前,首先我觉得您的问题描述得不是很全面,孩子习惯说“我不会”,实际上更多的反应孩子已经“很懒惰了”,“不自信”只是很小一部分原因。
为什么这么说呢?孩子穿衣服、脱衣服、穿鞋这些,跟自信根本就挂不上勾。孩子肯定是会的,只是孩子已经懒得动了。在幼儿园老师都要求孩子自己做这些事情的,为什么孩子在家就说自己不会了呢?家长有没有想过深层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试想一下,孩子一岁左右学走路的时候,有没有觉得困难放弃的呢?没有!孩子小时候最爱做的事情就是模仿,看到别的孩子在做什么,孩子就想跟着自己做;看到父母在做什么,孩子也想模仿大人。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
我没见过哪个孩子小时候不想模仿大人的,从小就呆坐着等父母帮忙的孩子几乎是少之又少。一开始,你只会嫌孩子“太会了”,什么都想干,什么都敢干。最常见地就是大人一直在旁边制止孩子:不要玩这个、不要碰那个。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变得什么都不愿意做?什么都怕做呢?
什么都不愿意做的孩子,几乎清一色都是家里有特别“关爱”孩子的大人。
宝贝,这个太辣了,不要吃!
宝贝,这里的水太冷了,我们下次再玩!
宝贝,这个你还不会,等长大一些再玩!
很多时候,孩子还没开始,就被剥夺了感受的权利。
都跟你说了多少遍了,叫你不要玩,你看看你,弄成什么样子!
叫你不用动,你偏不听!...哭、哭有什么用!
孩子想去尝试一件事,家长因为怕麻烦过多地否定孩子,孩子越来越逃避责任,不愿意独立做事。
很多家长一开始初心都是好的,希望孩子独立,但是过程却是错误的,一遍一遍地在告诉孩子:“你做不好!”
比如:
有些家长让孩子自己叠被子,可是每次孩子叠好的被子,父母都会重新再叠一遍。你这样做其实就是在告诉孩子,你做不到!
有些家长想让孩子自己穿衣服,可是每次孩子穿到一半,你就急冲冲地跟孩子说:“快点,你要迟到啦!”然后迅速地帮孩子穿好衣服。你这么做给孩子什么感觉?--我做不好,我做不到,反正妈妈都会帮我重新做一遍,我还是不要做,等妈妈来帮我好了!
穿衣服、穿鞋子这样的事情,本身是不难的,但是孩子需要练习的时间。家长在孩子练习的时候一定不能着急,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我们可以找周末时间比较充裕的时候练习,这样你就不会催孩子,着急着纠正孩子。
如果孩子第一次没有做好,你就可以示范一下,指导一下孩子。然后再让孩子尝试,记得要鼓励孩子,肯定ta的进步。孩子只要有几次成功的经验,那么ta下次就会自己做这件事情。
孩子看到别的孩子可以做很多事情,ta自己也想做。我的孩子看到别人可以从高处往下跳,他自己也想这样。我会跟他说:那个地方太高了,我们暂时还不能从那里往下跳。但是我们可以去选一个矮一点的地方尝试一下。
孩子内心升起的探索的渴望不能硬生生被我们扑灭了,这种事情如果持续发生,孩子往后就会变得畏手畏脚,变得“懒惰无比”。
很多家长很喜欢纠正孩子,希望孩子尽快做到完美。殊不知,孩子需要通过练习来获得自我认知,ta要通过练习来获得心灵的力量。
孩子很努力的完成一件事,家长觉得不满意就自己动手来做一次,这是非常“愚蠢的”办法。
你让孩子自己叠衣服、叠被子,结果孩子尝试了,你去否定了!重新再孩子面前自己叠一次。这收获了什么呢?你在明白无故地告诉孩子:你不会做,还是等以后吧!
正确的做法是:先肯定孩子,接纳ta的不完美。当孩子养成自己叠被子的习惯之后,你再告诉ta如何改进,如何叠得更好。
很多孩子的自主行为都是被掐死在萌芽阶段,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父母的鼓励和肯定是孩子内心需要的阳光!你要知道孩子的节奏,试着慢下来让孩子自己练习,只有孩子自己有了“我可以”的体会,孩子才能有自信,也才更愿意主动去做事情。这个时候你不会再为孩子不愿意穿鞋发愁,因为你的孩子可能会想跟你学炒菜,想学洗衣服,想学你能做的大部分事情!
最后有一个提醒,现在大家都有学习各种育儿理念,里面大多提到要鼓励孩子,表扬孩子。这里会有一个误区,就是很多家长特别是老人,会经常夸奖孩子“你很棒!”实际上这句话不应该经常说,正常情况下孩子是不怎么需要你夸奖的。除非ta在做的事情不喜欢,ta仅仅是因为想获得大人的夸奖。
如果孩子真的喜欢做一件事,那么你的夸奖一定不能太多,否则孩子的关注焦点就会偏离了。孩子一开始是寻求一种自己掌控的感觉,后面变成了获得大人的认可!这不是一种好的方式,会让孩子脱离做事的本身,注意力也会不够集中。
以上是我给您的一些建议,感谢您的阅读!原创不易,多多支持哟!我是翼翔老师,这是我在问答的第1051个回答!再会!
我是小学二年级的老师,班里有个叫轩轩的男孩子(化名)。那天放学站队,我发现他的鞋带松了,一甩一甩的,怕孩子踩到鞋带子摔倒了,就把他从队伍里叫出来,叫他把鞋带系上。可是他却说“我不会,都是奶奶帮我系”,然后他把脚伸出来,那意思是叫我给他系上。我只好蹲下来,教给他系携带。看来这是个生活上被家长过度呵护的孩子。
后来我发现这孩子在做题时,别的孩子都在飞速地投入到状态,可是他还是在那里等待,我问他怎么不写,他说等奶奶读题,我说这是学校,没有奶奶,你必须自己读题。他最后勉强自己读题,有的题我觉得他根本就会,可是就是不敢下笔写,一看就是不自信。怕自己写错了,等着家长的肯定。这就是典型的不自信,依赖家长,产生了惰性,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和生活。
缺乏自信的人,往往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其中较普遍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某一点不如人家或者因为事情的挫折而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人家,自己什么也做不好,全盘否定自己。“我不会”“我不行”是他们的口头语。
不要老想着自己不如别人,低估自己的能力。学习成功的人,最重要的根本不是有多么聪明,而是那些有自信,勤奋好学,讲究策略方法,肯动脑筋思考的人。你自己这样做就会成功。
这个志向的问题,可以先从小的目标志向开始,不要先树立什么大的志向。先从树立小志向开始,一个个小志向完成的过程中,孩子的自信心也会好转,他自然就会树立大志向了。
有的孩子不管什么集体场合都会躲在后面,怕引人注意,不敢表现自己,就是缺乏勇气和自信的表现。可以鼓励孩子有所行动,目标明确后,就要行动,行动起来就会发现事情原来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困难,自己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这样也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只要坚持不懈,始终抱有自信,且积极行动,就一定能成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过,那些不自信的孩子,他们大多在遇到人的时候,是不敢拿正眼看人的,也不主动与人交流,他们可能因为害怕,因为自卑,不敢正眼看人,给人一种唯唯诺诺的样子,一看就是缺乏自信的样子,教孩子练习正眼看人,眼睛正视对方,主动交流,堂堂正正,既能增强信心,也是一种尊重对方的礼仪,还会赢得对方的信任。
父母要对孩子有信心,尤其是孩子受到挫折,失落沮丧,缺乏自信时,如果自己的父母都对自己失望,那么孩子又怎么可能有自信别人会来欣赏自己呢。所以家长那些对孩子打击的话语少说,多说些积极的、肯定的、鼓励赞美孩子的话,这样对于孩子的自信心也是有促进作用的。
同时家长也要教会孩子学会客观冷静的赞美自己,既不能盲目乐观,自高自大。也不要悲观失望,缺乏自信。自己做的越好,也就赢得了别人的赞美,别人的夸奖肯定会使你变得越来越自信。
这是我的一点点见解。友友们有什么好的见解可以分享出来,期待友友们踊跃留言!
孩子遇到事情喜欢说“我不会”、“我不懂”、“我不要”之类的话语,孩子不自信,确实令很多家长焦虑不已。对于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办呢?
元宝是我们家二宝,从小就是一个相对比较谨慎的性格,在小区里面活动的时候,别的孩子会到处跑到处跳,元宝则会远远的先观察,慢慢的才有可能融入进去,遇到一些有难度的活动,小家伙会容易表现出不自信、不愿意尝试挑战的倾向,需要我们反复的鼓励,带着孩子一起做,才有可能愿意去尝试。
可能是之前我们一直带的比较亲密,保护的比较多的原因,孩子才会有这样的表现。
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一年前,我送2岁的元宝去了一家蒙台梭利儿童之家的幼儿园,让孩子开始适应没有爸爸陪伴,跟小朋友、老师相处的生活,经过半年左右的适应,孩子已经习惯了幼儿园的生活,老师跟我说,孩子在幼儿园会跟小朋友们有说有笑,户外大运动的时候,也会从最初的抵触、旁观,到现在能够主动参与进去,吃饭、穿衣、睡觉、叠被子、穿鞋子也都能够自己处理的很好了,基本上不需要老师的干预和帮助。
不过,元宝在面对我们的时候,仍然会时不时的表现出“我不会”的心态,比如每天我接他从幼儿园放学回家,下楼梯台阶的时候,他通常会要我牵着他,如果让他自己走,他往往会哭起来,边哭边说“不要”、“我不会”之类的话语,遇到这种情况,除了安抚孩子的情绪之外,我更多的会鼓励孩子尝试,甚至带着他从台阶上一起跳下来,让他找到成功的感觉。
平时孩子都是自己穿鞋,到了家也会乖乖的脱鞋放到鞋架上。不过,昨天就发生这样一个情况,因为孩子回到家后没有马上将鞋子脱下来放到鞋架上,我提醒他脱鞋,但是小家伙不服从我的要求,为了强化这个规则,我约束了他的行动自由,让他完成这件事情后才可以去干别的,小家伙跟我杠上了,边哭边喊“我不会”,就是不肯脱鞋,直到我抱着他安抚了一会,情绪相对稳定后,我再问他“现在去脱鞋?”,他才点头同意,放下孩子后,他自己跑去门口把鞋子脱了放进了鞋架里面。
类似的情况时不时会有发生,多半会发生在情绪不稳定、受到阻力障碍的时候,孩子会表现出畏缩、不自信的情绪出来。
其实,孩子的天性是充满好奇心和挑战欲望的,对新生事物、陌生的东西往往会愿意去进行尝试,不过,孩子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就会对孩子的自信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和阻碍。
一、父母过度的保护
有些父母,对孩子过度呵护,生怕孩子摔着、伤着,不让孩子去进行挑战和尝试,比如孩子想要爬高的时候,父母家长很紧张的把孩子抱下来,不让孩子继续尝试,这种情绪的感染和行为的约束,会让孩子产生“我不能”、“我不会”的意识,渐渐的失去挑战的欲望。
二、帮孩子决策、代劳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开始进行自我决策,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家长总是帮孩子做决定,让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会让孩子产生无力感,觉得自己怎么想都没有用。
比如孩子刚开始学习吃饭,多半会撒的到处都是饭菜,有些家长看着着急,急忙抢过孩子的勺子,给孩子喂饭,导致孩子失去了自我练习的机会,这种被剥夺的感觉,对于孩子的自信心会带来极大的伤害。
三、对孩子打击和负面评价
还有一些家长,长期带着负面的情绪和行为模式,对孩子的表现,习惯于进行打击、否定,给予负面的评价,这样的做法,对孩子的自信心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要想让孩子变得自信起来,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学会放手
放手,是对每一位家长的考验。毕竟,孩子在一天天的长大,需要有足够的机会进行锻炼和提升自我的能力,如果一直将孩子置于你的保护之下,孩子将会丧失锻炼技能的机会。我女儿以前就是被我保护的比较多的,后来孩子提出来想自己坐公交车去跆拳道馆,本来我很担心,但是放手让孩子去尝试之后,发现孩子做的远比我们认为的要出色,我自己也慢慢的意识到,孩子已经很大了,有能力、有意愿去尝试更多的挑战,作为父母,就不要再紧抓不放啦。
二、带孩子多进行户外运动
户外运动是锻炼孩子的自信心,放开心胸最为有效的手段,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多去公园活动,踢球、打球,骑行、爬山,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挑战和实现,让孩子找到成功的乐趣,自信心自然而然能够得到提升。
三、安排一些有趣、容易完成的任务
对于年幼的孩子,可以多安排一些游戏活动和有一定挑战性的玩具,带着孩子一起玩,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
四、及时的鼓励和赞赏
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好奇心,作为父母一定要及时的给予鼓励和肯定,不要吝惜赞赏的话语,只是在进行赞赏和鼓励的时候,要尽量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表扬,而不是去夸孩子聪明、厉害这样的说法。
五、支持孩子的想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慢慢的有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对于孩子的这种诉求,作为家长不要一味的打压和否定,多听孩子的心声,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给孩子更多尝试的机会,支持孩子的想法,让孩子看到,爸爸妈妈是支持我的,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孩子的自信心提升。
我是元宝爸爸,教育实践家,多平台原创作者,分享专业的育儿、教育知识!欢迎关注我,留言咨询或讨论。未经本人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题主问,应该如何让遇到事情总习惯性的说我不会的孩子,变得自信。
其实在书生看来,说我不会,其实和自信心并没有多大关系,而是很多人的一种逃避行为,包括很多大人也是这样,无论你想让他干什么事儿,他都会说我不会,因为这样他就不用继续做事儿了,或者说你今后也不会再找他做事儿了。
对成年人来说,说我不会,简单说就是懒!有的是真的不会,但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拒绝的方式。
其实,人从生下来的时候,除了会哭笑和吃奶以及排泄,还会什么呢?不都是后天学习的吗?我不会,其实根本就不是理由!更和自信毫无关系。
当然题主说的这个事儿,针对的是孩子,孩子可能确实是不会,在书生看来,大人要做的事儿,其实很简单。
题主其实是补充说明里,说的也很明确:穿脱衣服、穿鞋、做一些手工,第一反应就说我不会,然后就要爸爸妈妈帮忙,在书生看来,这明显和自信无关,而是一开始的时候孩子不会做,家长们帮孩子养成了一个坏习惯。
就是告诉孩子,以后遇到不会做的事的时候,不要用我不会这三个字,因为这是一种消极的态度;告诉孩子,要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面对不会做的事儿,告诉他,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我怎么才能做好这件事儿。或者说成这样我怎么才能会做这些事。
而且,非常重要的是,家长在这个时候,要做的是指导孩子把事情完成,而不是替孩子完成这些事。
只要家长或大人坚持下去,要求孩子这样说和做,将来孩子就一定会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和心态。
书生综述:孩子说我不会,不是不自信的表现,而是一种消极的面对问题的态度;大人要做的是,让孩子培养积极的心态,乐观面对困难和问题,努力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用我不会这三个字做为理由,一推了之。家长一定要坚持住,不能心疼孩子,替他完成任务,切记,切记。
一年前,我家也有个和题主一样习惯说“我不会”的娃,很理解你的苦恼。一年后,儿子很少说“我不会”“我不要”了。
发生这样的转变,总结有以下几点经验:
我家儿子经常说\"我不会”是在三岁多的时候,这之前有半年的时间他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二老对孩子十分溺爱,大小事喜欢包办,帮他穿脱衣服、鞋子袜子,连吃个小零食都会拆好包装放到他手里。
老人的过度保护和代办,带来的后果是,儿子到了本该学习各项小技能的时候却完全没有动手机会。再想让他做,他会本能地觉得这是大人的事,自己不会也不愿去动手。
面对一些小事情,孩子总是说“我不会”“我不要”,说实话当时心里很是气恼。不过我知道,孩子既然已经这样了,打骂不是办法,一时半会儿他也改不过来,我只能平复心情想一些对策。
于是我会试着这样跟孩子沟通:儿子,穿衣服这件事你从来没有做过,觉得有些难,是吗?孩子回答是,我接着说:妈妈跟你差不多大的时候,也不会穿衣服呢。孩子表情放松了些,我又笑着说:不过妈妈以前可是个勇敢的小朋友,外婆教了几次,妈妈从不会慢慢就学会穿衣服了呢,妈妈是不是很棒?
儿子点点头,我拥抱着他,试探着问:你想不想像妈妈一样,做个勇敢的小朋友?这时他多半会愿意。
在确认孩子愿意尝试后,我会带着宝宝一起做,比如穿衣服,一边示范一边慢慢告诉他,怎么分辨衣服的前后,先做哪一步后哪一步。每跟着妈妈完成一小步,我会给予鼓励,比如“你学得真不错”“嗯,对了,就是这样”“儿子又前进了一步呢”......
在欢乐的互动中,儿子好像忘记了这是一件困难的事。孩子因为是第一次做,可能并不会立马掌握这些步骤,在这个过程中,爸妈要多给点耐心,只要孩子愿意,可以多练习几次。
“穿衣”“穿鞋”在我们眼里是件小事,对于孩子来说,掌握它可是学会了一项大本领呢。所以,父母在这个时候应该多鼓励和表扬孩子,比如: \"宝宝今天学会了自己穿衣服,进了一大步哦,妈妈觉得你是个非常勇敢的小朋友。”“儿子今天学习得很认真哦,也掌握得很好,妈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没学会穿衣呢,”
孩子在有这种成功的体验后,会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也会增强,愿意尝试更多新的事情。后续让孩子多做一些相对简单的事,让他从这些“小小成功”中建立更强大的自信心。当然,父母在表扬孩子时,尽量用赞扬具体的行为来替代“你真棒”“宝宝好聪明”这样的词。
0-6岁的宝宝,从出生到一步步接触这个陌生的世界,一点点熟悉各种人事物,处于一个敏感的学习阶段,父母可以多阅读一些儿童心理学或专业育儿书籍,理解孩子的行为,从而更从容淡定应对育儿路上的各种状况。
乔·卡巴金在《正念:此刻是一枝花》中说,“ 每抚养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为期18年的静修,做父母是一种修习。”
以上个人经验分享,希望对你有启发。
我是左手育儿右手精进的八零后职场妈妈黛西,喜欢记录和分享成长育儿心得。关注我,一起做温暖有智慧的父母。
如同最好的挡箭牌,“我不知道”一样,是万能的搪塞方法。一句“我不会”,父母马上心领神会地出手帮助解决,养成凡事有爸妈代劳的习惯后,谁还愿意自己动手去做。小少爷小公主全都是这样养出来的。
让孩子认识到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去做。如果觉得某件事,做起来比较困难,可以请父母协助完成。但不能把事情,全部推给父母来做。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小事,都不会做的话。容易招来同学的嘲笑。人靠父母,父母会老,只要自己才是最可靠的。
对于某事不熟悉,感觉困难时,更应该去尝试着做。不去做的话,难度不会降低,反而恐惧心理更强。只有去做了,在做的次数增多了,难度自然随之下降。熟练后,先前的困难,变得轻松起来了。
当孩子说“我不会”时,可以对他说,妈妈来教你。示范穿衣服的动作,一边穿,一边跟他讲解步骤。比如穿裤子,伸伸右腿,伸伸左腿,提一提,裤子穿好啦。然后鼓励孩子,亲自尝试一下,他一边行动,你一边解说。他穿好后,你再说说穿裤子时,他哪些地方没有做好,下次应该注意些什么。
经过示范动作,亲自尝试,纠正错误。根据这个过程,多练习几次,孩子一般是能掌握方法的。
一定要多鼓励孩子采取行动,当孩子打退堂鼓时,要及时用语言鼓励他,先行动起来。比如做手工,告诉不用担心做不好,不漂亮,我们可以多做几次,拣选一个最满意的交给老师,到时老师会表扬你的。
当孩子去做时,不要在身边催促和唠叨。这样做,会打击他的积极性,甚至会让他直接放弃。静静地看着他动作,或者偶尔提醒一句就可以了。要相信孩子,多给他一点时间,只要肯行动,他慢慢会摸到窍门的。
您好,感谢您的邀请!我是高级育婴师、母婴KOL福林妈咪,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
对于穿衣服、穿鞋这种事情,孩子总是说他不会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是可能是因为父母包办孩子的事情太多了,对于穿衣这种本该自己做的事情都需要父母来做,所以这个问题主要是如何让孩子独立,只有孩子独立了,才敢于自己去做一些事情,才会慢慢的变自信。
1、父母不要包办孩子的事情
很多父母过于宠溺孩子,孩子的大事小事都全权包办,当有一天发现孩子都这么大了还需要你操心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管的太多了。爱孩子没有错,但是适当的锻炼孩子也是父母需要做的。
2、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做主
对于孩子的事情,父母要尽量做到让孩子自己做主,孩子穿衣服、穿鞋子这种小事,就让孩子自己去做,可能孩子会比较磨蹭,但是只有让孩子真正的去做这些事情,孩子才能真正的知道什么叫做独立。
3、让孩子从小事开始做起
从小事做起,锻炼孩子的独立性,父母需要一步步来,一口吃不成个胖子,比如让孩子学做家务,就要教孩子扫地、洗衣,一步步的教孩子,教会之后让孩子去做,不要给孩子太多帮助。
做到这三点,孩子会变得越来越独立,也会越来越自信。
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请关注@福林妈咪,每天为您推荐落地实用的育儿知识,陪伴孩子一起健康快乐的成长。
孩子遇事习惯说“我不会”是家长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权利造成的!
小班新来了个小女孩叫李好,长得白白净净的,很可爱。老师几乎是把她从妈妈身上撕下来的,看着她哭得很伤心,嗓子都快哑了,老师就想让她喝点水,谁知小水杯刚放到她嘴边,她就边推边喊:“我不会!我不会!”老师小心翼翼地把小水杯放到她嘴边,让她说“啊”,就这样,象喂一个小婴儿一样喂她,看着她喝水的样子,心里真像打翻了五味瓶,那滋味真的不好受。
一个3岁半的孩子,几乎没有自理能力,不会自己吃饭、喝水、不会如厕,其他的能力更无从谈起。仔细观察,孩子的智力跟同龄孩子没有差别,语言能力也不差。一个身体健康、智力正常的孩子,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使得她跟同龄孩子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带着这个疑问,中午李好妈妈来接的时候,我跟她进行了简单交流,原来,李好 是二孩,哥哥已经上大学了,喜得千金,全家如获至宝。全职妈妈加上奶奶姥姥三个大人一起照顾着呵护备至,疼爱有加,真可谓顶在头上怕吓着,含在嘴里怕化了,到现在,喝水用奶嘴,吃饭全是喂,大小便都是大人端着把屎把尿,和外界几乎零交流,脾气特别大,一不合适就大声哭闹。怕见生人,怕听较大声音。但孩子很聪明,能认识不少字,会背诗。
李好现在的表现,完全是家人的百般溺爱造成的。“我不会”幼儿或多或少都可以在李好身上找到他们的影子。让孩子从“我不会”转变为“我能行”、“我可以”,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放开孩子的手脚,让孩子自由探索、发现,大胆尝试。每个孩子内心都埋藏着一颗好奇的种子。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再到直立行走,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一些行为往往会把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学习能力扼杀在摇篮里。聪明的家长应该放开孩子的手脚,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给孩子提供条件和机会,让孩子多动手、多动脑、多探索、多发现,从而形成大胆、勇敢、喜欢学习等优秀品质。
2、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任何事情都包办代替。孩子天生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喜欢用小手去探索世界。1岁半以后,孩子已经具备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是由于孩子小手的协调能力相对较差,如:孩子开始学着大人的样子,尝试自己吃饭,这时候,会弄得脸上、身上、桌子上、地上等到处都是饭粒,此时家长如果怕麻烦,不让孩子自己吃了,或是大声呵斥,不再让孩子自己学着吃饭,就等于把孩子学习自己吃饭的机会给剥夺了。家长应该对孩子的学习行为给与肯定,然后教给孩子吃饭的正确方法,让孩子多次练习、强化,孩子慢慢就会自己吃饭了。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家长的职责是引导、帮助,而不是包办代替。要多跟孩子说“你能行”、“你可以”、“试试看”,在你充满鼓励和期待的目光中,孩子会逐渐变得能干、自信、自立、自强。
3、多和同龄孩子玩。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家长要多带孩子到户外去玩,要创造机会让孩子跟同龄小伙伴玩。孩子的好多能力是在和小朋友玩的过程中习得的,如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等。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认识几个好朋友,孩子通过与小伙伴交往,可以模仿小伙伴的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自己的一些不好的行为进行克制,还可以和小伙伴互帮互助,共同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好的教养环境和教养方式能培养出自信心强、自理能力强、遇事不退缩、敢于尝试的孩子。做一个好家长也是一门学问,家长朋友也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成长,要营造轻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多对孩子进行引导鼓励,使孩子变得越来越自信,彻底摆脱“我不会”的格局。
每一届接手新入园幼儿,都会出现不少孩子遇到事情就说“我不会”的情况,看来这个问题很普遍?
为何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懒绝不是真正的原因,它绝对与家长的带养方式有关:习惯说“我不会!”或者“我不想做!”的,大多是与家长照顾过于周到、包办代替过多有关。
一般遇到这种情况我都是这样处理,家长也许可以借鉴一下:
1、引导孩子试一试,告诉他们做不好没关系,做错了也没关系。
2、帮助孩子明白:不做,你就永远不会;做了才会越做越好,越来越能干。
3、能做的事情就放手让他们大胆去做,在做事过程中帮助孩子获得自信。
4、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征选择引导方式:信心不足的孩子需要哄,有尝试欲望的孩子需要鼓励,狡猾的孩子则需要软硬兼施。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只要孩子敢于尝试、敢于动手做事了,他们就会在实践中证明“我能行!”有了自我肯定,自信心自然也就可以建立。
结束语:一般来说,家庭照顾越周到,孩子动手机会越少的孩子,自信心越弱,能力越差,内心也会更脆弱。他们在家一直被捧着,被家长盲目赞美着,可是来到了幼儿园,他们发现,别人会做的事情他都做不了,他们怎不怀疑自己的能力?当他们发现老师不是围着他一个人转,又怎不内心失落?
简单的“真棒!”、“真能干!”、“真厉害!”也并不能帮助孩子坚信自己的能力。愿家长们都能明白这个道理。
我们家孩子现在两岁11个月,正在经历这个过程。之前本来会穿衣服,穿袜子,现在也不做了。经常说:“我不会,妈妈你帮我吧。“
我觉得我们要做的:
1多鼓励孩子,少给建议。不管孩子做的好与不好,我们都要鼓励,鼓励他努力做的过程,而不是一直在旁边告诉他,你要这么做,要那么做。只有当孩子向你求助的时候,你给他演示一遍就好了,不要指望一次学会,多练几次总会学会的。
2孩子真的不会,我们可以给孩子做示范。比如说穿袜子,可以说:你看妈妈是怎么穿袜子的。还可以变成游戏式,可以说,我们比赛看谁能先穿好袜子。在游戏中学习技能,更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3尊重孩子的成长速度,不着急。一件事,我们可能觉得很简单,但对孩子来说,是第一次学习,需要时间,我们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学习,只要孩子愿意尝试,有进步就要鼓励。千万不要说:告诉你多少次了,你怎么还做不好。这样的话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有时候孩子做的慢,家长的急脾气来了,直接上手帮孩子做了,这只会让孩子有挫败感,感觉没有妈妈,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4为孩子分配学习任务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自信心也是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虽说孩子不怕挑战,但一开始就接受超过自身年龄的技能,会浇灭孩子的学习热情。
5当孩子说”我不会”,我会说:“宝贝,没有尝试过的事情,你怎么知道自己不会做呢?你愿意和妈妈一起学习怎么做吗?
6还有可能已经学会的技能,又不想自己做了,向我们家孩子现在就是这个阶段。比如穿衣服,我会说,和妈妈一起比赛好吗,看谁穿的又快又好,孩子还是很乐意参加的。继续增加有难度的技能,调动新的积极性。
对待孩子的成长,家长需要做的就是:耐心,耐心,耐心。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急,不催,不责备。多鼓励孩子,少给孩子建议,孩子的信心会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
华裔女赌王就此没落,生前让所有 浓情端午粽飘香,青浦邀你“云体 上海:“云端”展现端午节文化内 “甜咸大战”!明星艺人们喜欢什 如何做一个男人喜欢的情人(如何 当你和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如何在昏暗的光线下设置快门速度 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世上做坏事的人死后会面临什么因 拜登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步是什么? 同意/不同意: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二战后,德国在调和分歧方面做得 亚伯·林肯恨白人吗? 一个编辑能把你的故事毁得有多严 现在的iPhone6还能坚持再用一年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现在买房是不是最便宜的时候,现 我身边的农业银行营业厅关了,AT 欧洲媒体评选CBA最有实力球员, 荣耀play的6+128和荣耀8X的6+128 蚂蚁集团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请问机友华为mate30P与华为mate3 听说老詹修剪一次指甲需要5小时 为什么说宝宝“一月睡二月哭三月 戴笠人称戴老板,这个是怎么叫出 没有工作能一次性补缴社保么? 我想知道定向师范生和免费师范生 肺癌引起的咳嗽是怎样的呢? 5000mAh电池的5G手机推荐吗?要 恒大亚冠表现“差强人意”,你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