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绝大多数影视剧里对于枪械、尤其是手枪的描述都有问题,驳壳枪也不例外。


咱们就这么想,它归根到底就只是一把也就是个140mm枪管、发射普通手枪弹的武器,还能上天不成? 手枪就是手枪,不带枪托时候打50米人型大小目标的都是高手高手高高手了,所以看到神剧里头带着驳壳枪一发一个小日本的都假的不行。手枪就是手枪,它的研发目的就只是自卫,撑死用于近距离狭小空间作战,正儿八经的干架不是他的主场。

再说了,驳壳枪发射7.65x25毛瑟弹也就是个480-500焦耳,这和当时那一票托卡列夫、M1911、勃朗宁大威力等都是一个级别。而且7.65mm虽然它初速高,有效射程要比9mm,.45ACP好点,但这个口径在手枪里头属于偏小,作战时候往往是穿透有余而停止不足,效用还比不上9mm和.45ACP

所以咱们现在能发现7.65毛瑟和7.62托卡列夫弹基本凉了,但9mm和.45ACP还活蹦乱跳。

还有个很大问题就是,作为手枪而言,驳壳枪太大太重,作为卡宾而言它威力和射程又太差,按我的说法

驳壳枪就是↓

最佳贡献者
2

驳壳枪,一般指的是毛瑟C-96,口径7.92mm,10发弹仓供弹,有效射程50m,只能单发射击的那种,国内战争时期,大量装备的就是10发驳壳枪。改进型的毛瑟C-96手枪,口径7.92mm,采用20发弹匣供弹,有效射程50m,既可单发,也能连射,称盒子炮、快慢机、二十响、大肚匣子等。无论是驳壳枪,还是盒子炮等,原产地是德国毛瑟兵工厂,这两把手枪随枪都配有木质枪盒,枪柄接驳木质枪盒以后,都可以实施抵肩射击,此时,有效射程就提高到了150m。至于抵肩射击时,有效射程成倍提高了,原因说不清、道不明,但可参考战后日本自卫队装备的62式7.62mm通用机枪,两脚架轻机枪射击状态时,有效射程600m;三脚架重机枪射击状态时,有效射程提高到1100米。驳壳枪、盒子炮的原产地,德国军方采购装备数量极少,原因就是这两把枪体积大、重量大,空枪就有1.25公斤,盒子炮加上一只20发实弹匣,重量将近有3斤,拿在手上死沉,因此,历来不受德国军队的待见。德国军队看上重量轻、体积小,握持舒适本国产的鲁格P-08、沃尔特P-38手枪,包括从西班牙采购的阿斯特拉600/43、从比利时采购的勃朗宁 HP-35手枪等。

反倒是万里之遥的中国,从德国大量采购驳壳枪,包括此后改进可自动射击的盒子炮,原因是国内装备杂七杂八的手枪不仅容弹量小,而且威力小,军队基本上是以5发手动步枪为主,缺乏冲锋枪等自动枪械,因此,中国正规的军队是将盒子炮抵肩射击,当微型冲锋枪来使用的。

在国内拍摄特别是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中,驳壳枪、盒子炮出镜率非常高,是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战武装的主要装备,排长以上的干部都佩戴这两把手枪。此外,坚持敌后抗战和打游击的游击队,也大量装备这两把枪,拿在手上、插在腰上,或藏在木质枪盒内背在肩上。对于驳壳枪,就是10发弹仓供弹的那种,本文作者是接触过的,握在手中死沉,要瞄准了打,50m的胸靶,估计都不会上靶,因为手抖动得厉害。因此,对于射手来说,出枪对着目标就射击,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手势很重要,影视剧中也看不到手持驳壳枪,提在手中眯起眼睛瞄准了打的,对准目标抬手就是一枪,这就对了,有的是横着来打,大致对准目标,根本就不是眯眼瞄准射击的。至于驳壳枪是否优秀,本文作者只能说,就是把烂枪,死沉死沉的,搁身上哪都不方便,战争年代,之所以成为主要装备,据网络上文章这两把枪包括仿制的,国内的装备数量不会低于100万把,就是没有其他什么好枪可选,有什么武器就打什么仗。战争结束以后,为什么驳壳枪特别是火力强大的可以连射20响的盒子炮都被淘汰了,就是太过于沉重了,使用实在不方便。军方有了7.62mm54式手枪,尽管只有8发弹匣供弹,火力明显弱于驳壳枪特别是20响的盒子炮,但军方仍然毫不犹豫地就将这两把枪械给撤装了

3

兔哥回答:肯定会有区别,影视作品本身就是要一个舆论导向,突出一个正能量,同时为了影视作品特殊的渲染气氛的需要,需要能够吸引眼球。其实所有的武器,如果把实战中的表现照搬到影视作品中来,这个电影就没人看了,甚至是气的把电视机给砸了。不用说影视作品,就是逼真的实弹演习,都不及实战中的十分之一,这还是好听的,连百分之一都做不到,所以,军事演习也被称为军队中的影视作品。

驳壳枪也就是德国的毛瑟军用手枪,我国抗战时期大量装备,应该说是这款枪也是一个传奇,只不过是被我们创造出来的。这款枪并不被西方国家看好,就连德国对它都不削一顾,指出很多缺点,例如,枪口上跳严重,重量太重,携带不方便等等,怎么说呢,应该说是人家不缺此类武器,有合手的武器选择,自然就挑剔,有饺子吃就不会去肯窝头。而如果连窝头都没得吃,自然窝头就是宝贝,我想这是这款驳壳枪最大的缺点。

这款被认为一堆毛病的军用手枪西方不亮东方亮,因为没有选择,也没有能力改变这款驳壳枪的缺点,只能学会去适应它,熟练掌握它,结果,所有的缺点都变成了优点。例如,太重了,但正是它重量大,使用时才压手,反而射击稳定性能好;枪口上跳,那就平射,结合快慢机的自动功能,正好有利于横扫射击;携带不方便,那就别在腰间,或者是把木质盒子插在后背腰带上,做为一款手枪,再长也比步枪短很多,而且远距离射击时能把枪安装到枪托和枪套一体的木质盒子,抵肩射击,效果不错。
其实任何武器都有缺点,只要是枪支,哪个枪口不上跳?哪个不发出声音?那个不需要携带
?有得选就挑剔,没得选就是优秀的。这款手枪虽然不向影视作品渲染的那么神奇,但也不是西方国家认为的那么糟糕,驳壳枪能够打出百步穿杨的程度也并非都是传说,而其它所有手枪都没有这种传说,今天也是如此。手枪射击胸环靶25米能打出优秀就不得了,50米半身靶能上靶就是成绩,虽然没打过驳壳枪,但儿时没少见,而且打靶比现在的手枪更容易上靶。所以,还是那句话,没得选自然就会动脑筋琢磨,适应它,熟练掌握它,才能把性能发挥出来。

至于影视作品,给你观赏的,不渲染一下不吸引眼球,没人看怎么赚钱,人家做的是生意,需要符合观众口味。所以,这款驳壳枪的实战表现自然不如影视作品渲染的那样神奇。不过从抗战时期人们对它的喜爱来看,还是一款不错的武器,远比日本的王八盒子受欢迎,也说明驳壳枪更适合作战使用。
以上是兔哥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兔哥,欢迎探讨评论!图片来源网络。

4

老版《平原游击队》李向阳,手持两只驳壳枪的形象深入人心。

驳壳枪就是德制毛瑟C–96半自动战斗手枪,真实的情况是该枪在它的生产国并不受欢迎,原因是射程太近比不过步枪,火力持续性差不如冲锋枪,所以它地位很尴尬,在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不受待见。

但是它1920年代后到了我们中国就不一样了,由于一战之后国内军阀混战、北伐开始,欧美列强以“制止战争”的目的对华实施武器禁运,但所谓的“武器禁运”只是表面文章暗地里仍旧供给军火给他们扶持的军阀,一战后的德国由于被要求解除武装,使得大批的军火被销毁,在巨大的损失面前德国军火商将眼光投向了我国…从那时起“毛瑟C–96”战斗手枪开始大量进入到我国。

张嘉译版《平原游击队》,上下两图对比可以发现右手的这只驳壳枪没有准星,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根据当年老版电影工作者们对老一代武工队员们的考证,那支没准星的是一支枪状况很差的老枪,也就是膛线已经磨损很严重了,原则上来说这样的枪早就应该丢弃 但当时我抗日军民武器极度缺乏,不舍的丢掉就把它当做近距离防身武器,C–96手枪没有外套筒,枪的指向性很好,在5米内近距离接敌射击准确性很高,而锉掉准星的目的是插在腰带上防止快速把枪时准星勾挂腰带。

驳壳枪相对的短小精悍,便于隐藏比较适合游击队或者侦察员使用,后期的M1931改进型C–96具备了自动射击方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快慢机”,不到2秒的时间就能把弹匣里的20发子弹打完,具备一定的火力压制密度,在与敌小股部队交战时不落下风。

但它到了正规战场上除了营连级指挥员拥有防身外其他人没人喜欢它,其原因就是开头所说的射程太近,其7.63毫米子弹最远有效射程才150米,远低于“中正”步枪和三八式歩兵铳,没等进入到有效射程内就被敌人压制了,所以它不适合正规战场上使用。

李向阳左手这支驳壳枪带有枪勾,便于挂在腰带上,游击队这种武装都是突袭行动,比的就是谁出枪更快一点,力求达到一枪制敌的目的,基本上是不用枪匣的,不过要注意李向阳拿的是C–96半自动手枪,采用固定式10发弹仓设计不具备连发射击能力。

抗战时期的我国是农业国家,武器装备不但少性能也不佳,在严重缺乏武器的情况下得到一支驳壳枪已经很好了,而得到它的战士都会倍加珍惜它,在使用上也根据它特点,创造了很多的使用方式,这也早就了它成为一代传奇武器。

5

影视剧里的驳壳枪并不优秀——因为未充分表现驳壳枪的性能特长。

驳壳枪的优点,在于当时条件下容弹量大(10-20发,当时除了勃朗宁大威力外绝大多数手枪都是5-8发的容弹量),瞄准基线长,由于是前置弹匣,握把比较小,这对于手型大的欧美人是缺点(握持牢靠度不够),对手型较小的亚洲人反倒是优点。如果是M1932这样的全自动型号,还可以当小冲锋枪使用。

毛瑟兄弟在接管费德勒兄弟驳壳枪专利,决定大量投产驳壳枪时,是打算卖给德国军队的,因此特意命名为“军用手枪”,但实际上德国一战至二战的主流军用手枪,是博查特和瓦尔特手枪,两次世界大战中毛瑟手枪德军都只订购了不多的数量。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德国是对冲锋枪用途体会最早最深的国家:尽管最早发明冲锋枪的国家是意大利,但第一个实用的近战全自动武器,却是德国的伯格曼MP18,而二战中率先把冲锋枪编到班组里的西方国家同样是德国(MP38/40)。既然冲锋枪担负起近战突击任务,那么手枪只需要能自卫甚至能自杀就好了,主打要求变成了安全可靠,轻便短小——您瞅瞅驳壳枪那长相,合适么?



中国(以及内战时的苏联,这是另一个驳壳枪大泛滥的国家)的要求完全不同:因为军阀混战导致列强禁运步机枪等进攻性轻武器,而手枪不禁,导致很多军阀纷纷采购半自动手枪充当步枪,因此中国当时对手枪的要求是两极分化的,“撸子”即自卫手枪要求和欧美差不多,而大手枪的要求其实是替代无法进口的步枪和近战突击武器,因此要求瞄准基线长、最好可以续接枪托(当时不但驳壳枪,西班牙各种手枪、勃朗宁大威力等也同样可以接驳枪套做枪托用),弹容量比步枪(5发)大,可以半自动射击。1931年以后能全自动射击的毛瑟和仿毛瑟冲锋手枪盛极一时,“横着扫的发明”之类神话也很动人,但实际上在中国,“快慢机”也主要打单发而非连发,这不仅因为连发不好控制,更因为子弹比较贵,有连发功能是为防万一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使用驳壳枪有自己的一套规则,比如怎么挎枪,怎么在皮带上别枪,如何压子弹,射击时掌握怎样的要领,以及如何使用双枪等等等等,对于这些,50-60年代一些老电影表现得非常真实贴切,现在的,说句不客气的话,近几年我看过的影视剧,女英雄之类斜挎盒子炮的造型,就没一个碰上歹徒能来得及把枪拔出来的。

6

并没有那么优秀,首先我们要明白驳壳枪为什么会被发明出来。在早期欧洲的战争中人们发现,在时间漫长的堑壕蹲坑作战中,清理战壕中的敌人是最麻烦的事情,因为当时的步枪都是很长的栓动步枪,这种步枪不仅射速慢而且自身过长不利于在堑壕内作战,也正是因为如此,军队急需一款结构小瞧,能够连发射击,而且易于控制的武器,也正是基于此冲锋手枪应运而生。

毛瑟手枪是德国毛瑟兵工厂制造的一种手枪。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动手枪之一。由德国费德勒兄弟研制,并以毛瑟命名。枪长288毫米,口径7.63毫米,重1.24千克,20发弹匣供弹,子弹初速每秒425米,射击方式为单发和连发,射击速度每分钟900发,有效射程50-150米。

可是由于毛瑟手枪重量太大,所以在实际使用上并没有达到预期,所以德国陆军只进行过小规模的列装,之后就被性能更为优秀的正统冲锋枪给替代了。可是西方不亮东方亮,由于中国当时并没有制造这种精密小型连发枪械的工业能力,所以则像德国购买了大量的毛瑟手枪。因为当时的国民军并没有小型的连发武器,而毛瑟手枪正巧弥补了此块的空白,再加上德国自己并不喜欢,所以在采购方面价格也算合理。

其实驳壳枪真心没有影视剧里描写的那么优秀,只是出于当年中国战场物资匮乏没有选择,一旦出现了一款小型自动枪械,自然会当做宝贝疙瘩来使用。有时充当手枪有时代替冲锋枪,但有了更好选择的时候,没有军人会继续选择驳壳枪。这就好比中国远征军,一旦得到美国运来的汤姆逊冲锋枪之后,谁还会去用驳壳枪。

7

这是一种无奈。

电视剧里怎么表现游击队?难道李向阳拿着步枪去当武工队长?

旧中国没有完整工业体系,1919~1929年又遭遇西方国家的武器禁运,大量订单被搁置,步枪、机枪、冲锋枪、火炮都在禁运名单之内,国内仅仅只能依靠1903~1919年的存货支撑。

当然,英法美基本遵守了规定,流氓国家的苏联倭国却在秘密出口,尤其意大利将法国产的一战剩余物资75小姐炮刷上意大利文就向云南等地军阀出口,也就成为李云龙嘴上说的那个意大利炮:

不是李云龙喊错,法国M1897式75毫米野炮确实就是从意大利到中国来的:

在这样的局面下,不管各地军阀,还是国民革命军,都只能用军工厂自产货,或者进口不在限制内的手枪。而毛瑟手枪就是一把勉强能用的大威力手枪:

毛瑟自动手枪:

在德国与欧洲,甚至全世界,毛瑟手枪就是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失败品,作为手枪携带不便,使用不方便。作为冲锋枪,威力又严重不足。尤其枪口震动问题,导致射击精度差。

可惜,中国军队得用啊。所以20年代大量出现手枪队甚至手枪团,手枪旅的编制。因为哪怕就是单发的毛瑟手枪也是半自动,远比汉阳造这种栓动步枪射速快,可以弥补军队火力孱弱的缺点。

因此才成就了盒子炮的传奇:

中国进口与仿造驳壳枪超150万支,占据世界产量的9成。也可以说毛瑟手枪支持了中国抗战与国内革命30年。

至于枪口跳弹,中国人迅速找到了有效解决办法,一支正常使用,一支去掉准星,利于迅速拔出,又呈45度射击,巧妙将上下跳弹转化为横扫:

8

讲道理驳壳枪毕竟是19世纪末的产物,在20世纪30到40年代,驳壳枪和先进两个字肯定是插不上关系的


盒子炮,中国又称驳壳枪,正式名称是毛瑟军用手枪。毛瑟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隔年正式生产。毛瑟手枪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动手枪之一,长288毫米,口径7.63毫米,重1.24千克,20发弹匣供弹,有效射程50-150米。该手枪具有威力大、动作可靠、使用方便等优点,广泛流传于世界许多国家。不过该枪也有重量大,后座力大,尺寸大,精度一般,威力小等缺点,后来逐渐被勃朗宁,瓦尔特P38手枪等取代


但老李说得对,能治病的就是好膏药,在那个时代驳壳枪毕竟比传统的大刀和火铳管用,自然在中国人民的抗战中也做出了很大贡献

但是要注意,驳壳枪毕竟是上世纪的产品,讲道理它没有超远距离击杀日军,亦或者双手开枪,一枪一个准使用者还很轻松惬意的地步,至于打起来没完没了,那射速仿佛端上一把机关枪,这更是扯淡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9

初识“驳壳枪”,缘于当年所看的革命老片和连环画(小人书)。

儿时的偶像是手执双枪,左右开弓,指哪打哪,弹无虚发的李向阳、桥隆飙、双枪老太婆这等英雄人物。

长大之后才明白这般枪法难度有多高。

听老辈人讲:在战争年代,确实有甩手一枪10米打断铁丝,30米击落麻雀的神枪手。

但能做到这点,都是天赋、努力和大量的子弹“喂”出来的。

而“驳壳枪”本身,并非是如此优秀的枪支。

“驳壳枪”本名是毛瑟C-96,由于配硕大一个木盒枪套,又被称为“盒子炮”。

从1896年定型量产以后,因为作为手枪,形体宽大笨重,携带不便,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把它作为制式武器。

其主要销售客户就是旧中国的各路武装。

之所以和中国结下不解之缘,首先来自当时国际列强对国内的武器禁运,而手枪不受禁运限制。

一战结束后,作为战争剩余物质,各类手枪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

但最具竞争力的就是,可以接驳上枪套有效射程达150米的大威力毛瑟“盒子炮”。

旧中国那些老旧步枪有效射程不过200米。

正规贸易进口的德国毛瑟手枪上多数在枪侧面刻有“德国造”的字样。

外表和功能俱佳的毛瑟“盒子炮”,受到各路军阀和国党政府的青睐而被大量采购。

两次大战期间,中国的革命战争和军阀混战,及日寇的侵略使大片国土满目疮痍。

也为毛瑟手枪提供了充份发挥的舞台。

三十年代初,可以连发的毛瑟M712冲锋手枪“快慢机”传入国内,各兵工厂纷纷仿制。

“20响快慢机大肚匣子枪”几乎成为国内各路军队的制式武器。

在使用冲锋手枪连发时,为克服枪管上跳,中国人的射击方法是射击时枪向侧面倾斜,使枪弹呈水平散布。

遭遇战时,打开“快机”连发,快速一梭子弹打散敌方;然后再接驳上枪套,开“慢机”远距离精确射杀,是常用战场手段。

请注意照片中两支手枪的异同之处。

八路军武工队员们深入敌后,因隐蔽携带枪支,一般不用枪套。

为快速拔枪方便而将毛瑟手枪磨掉准星,直接掖进腰带——甩手射击是无须精确瞄准的,但往往会压得肚子十分难受。

也有在枪身上装个铁夹子,挂在腰带上,只是外观难看还容易丢枪。

老电影的在道具上的精确程度是现代神剧没法相比的。

真正说来,毛瑟手枪不算是一款真正优秀的军用手枪——据说侦察英雄杨子荣就是因为天冷枪机被冻住,未能及时开枪而牺牲。

由于弹仓前置,握把空间闲置所造成的体积增大,枪身笨重以及枪身加工困难,结构过于精密,制造成本高昂,因而被德国军方弃置不用。

但在贫困落后的旧中国,既能作手枪自卫,又能当冲锋枪用的毛瑟“盒子炮”,却堪称“游击战神器”。

此枪能发挥最大作用的环境是游击战、遭遇战和夜袭偷营。

只是在中国军人的手中,毛瑟手枪才发挥出巨大作用,成为战场利器。

也只在中国战场,中国军民创造性地对毛瑟“驳壳枪”的拓展使用,才积累出丰富的实战经验,成为中国革命战争标志性武器之一。

10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把驳壳枪用到了极至。此枪带有快慢机装置,能打单发;又能打连发。在近战中极为实用;便利。该枪缺点枪口跳动较大,我国军民在实战经验中,巧妙的把此枪横转九十度。既克服了缺点;又增强了杀伤效果。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