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洋六镇各镇的兵力均在12000人左右。其中第二镇的兵力最多,有12468人,第一镇和第五镇的相对兵力最少,为11746人。

北洋六镇各镇的兵力之所以定在一万两千人左右,这是因为甲午战争之后,光绪想按照西式标准编练新军,让大臣们出主意,盛宣怀听说了德军的陆军编制后,就给光绪上了道折子

“查德国陆队,二百五十人为一哨,一千人为一营,六千人为一小军,一万二千人为一大军,额不缺,饷不扣,枪炮不杂,号令不岐。敢请速练枪队两人军,计二万四千人。”

盛宣怀说,德军是二百五十人为一连,一千人为一营,六千人为一“小军”,一万两千人为一“大军”。德军那么厉害,这个编制肯定没毛病,他奏请朝廷以此编制为准,编练新式陆军。

光绪皇帝接到奏报后,很是重视,下旨立了施行,不准有任何掣肘。所以清政府的官员便接受了这一陆军编制的标准。

只不过,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清政府没钱练那么多兵,下面各级官员也是吐苦水,表示真凑不出那么多经费,因而光绪的旨意落实到实际后,就只练出了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的七千新建陆军。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廷丢了大脸,颜面无光,而且武卫各军在战争中损失惨重,朝廷连京畿警卫部队都凑不齐,于是编练新军的问题就又被提上了议程。

这一次有慈禧施压,各级官员不敢推诿,所以袁世凯在领旨练兵后,新军的编练过程非常顺利。

1901年,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立即拟定“北洋营制饷章”。两年后,他的七千新建陆军就扩编为了一万人,并冠以番号“常备军左镇”。(当时缺四个马队营,少了大约两千人,后来补齐了)

此后,由于日俄在东北紧张对抗,袁世凯又建议加练三万新兵。不过练兵要时间,所以袁世凯还提议,先裁汰一部分旧军,编成一个步兵协(旅)和一个马队标(团),然后以此一协一标为基础再练一个镇,谓之“常备军右镇”。

日俄战争正式爆发后,袁世凯以东北边防吃紧为由,请求立即落实他提出练兵规划,将淮军的元字营,京城的马、步等营整编,编成步队第五、六标,并从河南、山东等省招募壮丁,编成步队第四协第七、八标以及炮队一个标,分驻马广和小站。至此,北洋常的右镇编练成军,拥有11883人。

光绪三十一年五月(1904年),清政府将北洋常备军左、右两镇的番号改为北洋常备军第一、二镇。至此,常备军的第一镇和第二镇正式成军。

常备军第二镇编练的同时,袁世凯继续招兵头马,筹建第三镇。1904年5月,第三镇与第二镇同时编练成军,段祺瑞出任第三镇的第一任统制。

之后,袁世凯从第三镇抽了一部分兵力出来组建第四镇,待第四镇初见规模后,又从第四镇抽了一部分兵力出来组建第五镇。然后又给此二镇添了一部分新兵,于是第四镇和第五镇也正式成军。

在袁世凯筹建北洋常备军五镇同时,满清贵胄担心新军都是汉人,会动摇国本,就在八旗前锋营、护军营、圆明园内外火器营及健说营之中挑选年轻力壮者,交给袁世凯,让他按他的训练方法训练八旗子弟。

袁世凯接任后,不敢怠慢,奏请铁良为京旗练兵翼长,并完全仿照北洋常备军章程,很快练出一镇,番号为“京旗常备军”。

之后,满清贵胄觉们得陆军第一镇的番号不能给汉人?就把第一镇番号改为第二镇,第二镇改为第四镇,第四镇改为第六镇,第三镇和第五镇番号不变,由旗人组成的“京旗常备军”就这样变成了第一镇

至此,北洋六镇全部编练完成。北洋第二镇由于是袁世凯的老班底,所以兵员和装备相当最多。第五镇因为是六镇中的“徒孙”,所以兵员相对最少。

值得一提的是,满清贵胄除了组建由八旗子弟组成的北洋第一镇外,还在1908年,即宣统继位的当年,按北洋六镇的军事制度又编练了一支禁卫军。

该军兵力约12000人,基层兵员主要来自于八旗子弟中的精英。首任负责掌管禁卫军的统制是从法国索米骑兵学校毕业的清朝宗室爱新觉罗·载涛(溥仪的七叔)。

也就是说,咱们经常说的北洋六镇,实际上是七个镇,其中有两个是旗人镇。当时北方新军一共约84000人,其中有24000人是旗人子弟。以旗人和汉人的人口比例来说,当时皇室对军权的掌控还是比较靠谱的。基本遵循了此前八旗兵和绿营兵的兵力比例。

然而,满清高层的想法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由于旗人当中没有统兵人才,也就是没有将才,所以禁卫军和北洋第一镇这两支旗人部队,有兵无将,兵员虽然都是八旗子弟,但是中级军官以上,都是汉人。当时高层也不是没想过培养旗人军官,但奈何培养不出来,最后还得靠汉人才能统兵。

因此这就导致武昌起义后,要用兵时,发现两支旗人部队没办法打仗,最终还是要把袁世凯请出山才能稳定局面。

总的来说,北洋六镇实际上有七个镇,按照战斗力排序,第二镇最强,第三、四、六镇战力次强,第一和第五镇稍弱,禁卫军在七镇当中垫底。

另外在这七支部队外,当时还有一支番号为武卫左军的部队存在,这支武卫左军就是当年的毅军。毅军兵员大约一万人左右,战斗力与禁卫军差不多,弱于北洋六镇,也弱于参与辛亥革命的湖北新军第八镇和江苏新军第九镇。不过弱归弱,由于该军依附于袁世凯(辫帅张勋就出自毅军),所以毅军在清末民初,待遇也是相当好的。

最佳贡献者
2

晚清为了巩固反动统治,列强们为了维护殖民地的秩序,一拍而合决定编练新军,这个事情最早是德国人汉纳根提出的,曾任北洋水师的总教习,他向清廷建议,募集新勇十万,选派洋将,用西法训练一支强大的劲旅,此建议获得了日本的赞同,于是从1894年开始编练新军,共有2个阶段,1901年以前只在直隶、两江地区搞试点,1901年以后全省范围编练新军。

北洋新军条件较好,图中是第三镇步兵进行冬练,能看出士兵皮靴、呢料子,耳套、手套,很齐全。

新军最早由胡燏棻首练,底子是招募的定武军十个营,一个营500人,十个营5000人,胡燏棻调走后,由袁世凯接替,改名叫新建陆军,并开始扩编,部队清一色德国教官,西方军队模式,从旧军队中抽调宿将,从留学生中挑选军官,袁世凯开始发展个人势力编入军中。

北洋新军多为模仿德国和日本,在编制和训练上非常国际化,图为小军官们进行沙盘演习。

戊戌政变后,新建陆军改为武卫右军,义和团爆发后,袁世凯率领的武卫右军前往山东镇压,袁世凯一边拿义和团练手,一边壮大队伍,扩编20个营。南方的张之洞、刘坤一,都在编练新军,辛丑条约后,下令全国编练新军36个镇,到了1906年,只有直隶的袁世凯编练了5个镇,加上满人第1镇,北洋六镇基本形成,其余各省全部没完成任务。

图为江南制造总局的军火库,专供北洋新军的建设,门口摆的是仿制麦特森式8毫米轻机枪,装备新军。

袁世凯的北洋六镇,第1镇招的满蒙汉八旗兵,1903年成军;第2镇为1902年王士珍招齐6000人,1903年上报成军;袁世凯手里的武卫军改为第3镇;日本人支持和留学生招募的,编成了第3镇;1905年从老军中抽调并扩编了第5镇、6镇。部队全用西制,一营为1000人,一镇为一大军,有步兵8个营8000人,炮兵2个营2000人,骑兵1营1000人,工程兵1营1000人,总共12000人。

3



清朝统治的后期,先后遭遇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一系列失败,为了挽救自己的统治,清朝开始了著名的洋务运动。其中,改善军队的武器装备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朝军队的武器装备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并不算差。但是在甲午战争中,清朝军队还是一败涂地,连重金打造的北洋水师也全军覆没。 在经历了惨败以后,清朝最高层开始痛定思痛,既然仅仅装备武器无法自强,那便开始学习西方各国的军队编制。在这一中心思想下,清朝开始组建新军。由于新军由北洋大臣负责训练和组建,因此也被称为北洋军。



1901年,北洋军开始逐步建立,在组建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日本军队的成熟经验。 我们看一下北洋军的编制,一个镇下辖2个步兵协,每个步兵协下辖两个步兵标,此外还有一个独立的骑兵标,一个镇总计下辖5个标。一个标下辖3个营,一个营下辖4个队。一个队下辖了3个排,一个排下辖3个棚。棚是最低级的编制,一个棚只有14名官兵,类似于现在的步兵班。按照当时的统计,一个镇的总兵力为12000多人,北洋六镇总计为7万多人。



在当年的河南彰德会操中,清朝最高层对新军非常满意,计划全国总计建立54镇,届时,大清的江山将千秋万代。但是随着清朝的灭亡,这一宏大计划被打破,北洋军和南洋军总计只有10多万人。其余的部队还是旧式军队,虽然更改了番号,但旧式军队的战斗力不高,这是很麻烦的问题。 北洋军的编制与日本军队非常相似,在日本军队中,一个师团下辖2个步兵旅团,一个旅团下辖两个步兵联队,一个步兵联队下辖3个步兵大队。此外,还有独立的骑兵联队、炮兵联队、工兵联队等等。日本军队财大气粗,北洋军则没有这样的家底。



因此,仅仅组建了骑兵标,炮兵和工兵都是只有一个营。在军阀混战期间,各路军阀的编制并不统一,存在很大的差别。 普通百姓无法区分,一般情况下见到官兵会称呼“老总”或者“长官。”与其他军队相比,北洋军的战斗力确实很强。但是如果与西方国家的军队相比,北洋军存在很大的缺陷。最大的问题就是重武器数量不足,这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截止抗战时期,我国军队仍面临重武器不足的问题。



在北伐战争结束以后,当时的政权开始统一各地的部队编制。从这个时候开始,军、师、旅等常见的编制开始出现。不过由于各地的军阀各自为政,为了缓和军阀们的矛盾,还出现了集团军和路军,这是两个比较特殊的编制。进入30年代中后期,当时的军队中,开始出现著名的德械师。其实,德械师的编制也只有12000多人。由于财政紧张,德械师根本不可能按照德国军队的标准进行建设。和一般的军队相比,武器装备确实好一些。 但是与同时期的西方军队相比,仍旧存在巨大的差距。例如火炮的数量,一个德械师装备的火炮,还不足西方军队的四分之一。在战争过程中,火炮数量不足,根本无法形成火力压制。虽然日本军队的火炮数量也不足,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4

新军的起源

清末最早提出编练新军,是在甲午战败以后。随着淮军、湘军在甲午战争期间相继战败,张之洞、胡燏棻等认为原来各军不堪使用,必须按照西方军制训练一支新军。之后张之洞在南洋编练了自强军,而胡燏棻在北洋则编练了定武军。随即因为张之洞调任,刘坤一接管了自强军,而胡燏棻调任后,定武军由袁世凯接管,改名为新建陆军。

此后袁世凯的新建陆军被改编为武卫右军,庚子事变后,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他上奏以武卫右军为基础,创办北洋常备军。

清末新军演练

新军的编制

北洋常备军以镇为基本单位,镇相当于国外的师一级单位,其具体编制为:

步兵二协,每协二标,每标三营,每营四队,每队三排,每排三棚;

骑兵一标,每标三营,每营四队,每队二排,每排二棚;

炮兵一标,每标三营,每营三队,每队三排,每排三棚;

工程兵一营,每营四队,每队三排,每排三棚。

每棚有士兵14人,全镇有军官和文书748人,士兵10436人,长夫1328人,合计12512人。不过这只是编制上的人数,实际上北洋六镇每镇的人数不一样。

清末新军炮兵

新军的形成

北洋六镇是分批设立的。1901年,袁世凯首先成立了北洋常备军左镇,1904年,又编练了右镇,之后不久左镇改名为第一镇,右镇改为第二镇,同年又编练了第三镇。

1905年,以武卫右军一部、南洋的自强军和第三镇一部组建了第四镇。5月,北洋常备军被改名为陆军,从第四镇抽调6个营武卫右军先锋队20个营,改编为陆军第五镇。

同月,京旗常备军被改名为第一镇,原第一镇改为第二镇,第二镇改为第四镇,第四镇改为第六镇,至此北洋六镇正式组建完毕。

此时北洋六镇具体人数分别是第一镇有12512人,第二镇有12468人,第三镇有12636人,第四镇有118042人,第五镇有125122人,第六镇有125932人,六镇合计有74525人。

到了1909年,直隶总督端方根据日俄战争经验,认为应该在北洋新军里增设重炮和机关。1910年,北洋六镇各增设24挺机枪,以营为单位直属于镇,不过其具体人数不详。

清末新军机枪组

5

北洋六镇是袁世凯的发家部队,也是北洋军阀最初部队。在公元1895年的时候,满清已经知道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以及后来的淮军都已经彻底糜烂。甲午一战满清的核心部队已经损失殆尽。必须从新组建新的“中央军”于是在1895年,清政府派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练兵,编成“定武军”。随后改派袁世凯训练新军。应该说,自袁世凯起,一直到民国中国军队陆军建制和操典条令,基本都是仿照德国体系,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袁世凯对定武军进行改编,由4000余人扩编至7300人,定名“新建陆军”,即北洋新军。它是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开始。袁世凯有一句名言:原本以为军队是朝廷的,今天要知道军队是我袁某人的。北洋六镇只知袁世凯不知有朝廷。

北洋六镇的编制是:每镇辖步兵两协,每协两标,每标三营,每营四队。士兵一万零四百三十六名,后勤杂役一千三百二十八名,两镇为一军。其中二、四、六镇,为袁世凯的基本力量,为北洋军的主力,装备最好。

北洋第一镇最初主官主要是何宗莲,袁世凯嫡系,北洋政府弼威将军。在袁世凯去世以后,退出政界。1931年去世,时年70岁。第一镇最后归于孙传芳,在北伐中覆灭。

北洋第二镇最初主官主要 分别是王英楷和张怀芝。王英楷是孙传芳的姐夫,1908年病死。张怀芝民国政府任参谋总长,1922年授陆军上将。1934年因病卒于天津。时年72岁。第二镇最后归于孙传芳,北伐后被国民军收编。

北洋第三镇最初主官主要是袁世凯六镇里综合实力最强的一镇,其中段祺瑞、段芝贵和曹锟都担任过第三镇主官,他们我就不多做介绍了。反正都是牛人,出了总理,总统,东三省主官。第三镇归于吴佩孚,最后被张作霖收编。

北洋第四镇最初主官是主要是吴凤岭。吴凤岭是袁世凯嫡系出身但1912年去世。第四镇后来也成为了孙传芳的部队,是五省联军之一,北伐后被国民革命军收编。

北洋第五镇最初主官是主要是吴长纯。也是袁世凯嫡系。也是最不显眼一个镇。后归曹锟所有,北伐中被收编。

北洋第六镇最初主官主要是王士珍,北洋三杰之首。有北洋之龙之说。出任北洋政府总理。袁世凯死后,在1918年退出政坛,隐居北京。1930年去世,时年70岁。

北洋六镇涌现出北洋最初军政两界著名人物,比如王占元, 卢永祥,鲍贵卿,田中玉,雷震春 ,孟恩远,张敬尧都出自北洋六镇。但北洋六镇不仅没有成为 满清的保护神,而是成为了满清的掘墓人。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6

北洋军所设立的六镇,其大概的部队编制大致是镇、协、标、营、队、排、棚,对应的话就是师旅团营连排班,其中最小的单位人数大致为14人。

那么在其中部队的编制又如何配备的?首先,一个镇拥有两个协(我恨死这个名称)两个都是步兵协,也就是两个步兵旅,一个协有三个标,接下来是标,一个标有三个营,一个营有四个队,一个队有三个排,一个排有三个班,当然一个镇还拥有一个独立的骑兵标,事实上大致看下来,其编制大致相当于一个师的编制,人数的话,一个镇差不多是12000人,也对得起这个编制吧。

其实算起来的话,北洋六镇军队人数大致也就在7万到8万之间,是整个清政府建设的新军,也大致是10万人左右,本来清政府是打算建设54个字,人数的话差不多也是60万人左右,但是后来清政府灭亡之后,(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北洋六镇就在袁世凯的手里面,而至于南方的新军则是被革命党给策动了,算得上是直接没有了,但是最为精华的步兵精锐是在北洋政府手里面。

对于袁世凯来讲,北洋六镇里面除了第一镇,这是游驻守在北京的八旗子弟旗兵改建过来的一支主力部队,其他的北洋五镇全部都是为袁世凯马首是瞻,当然亲政府也十分明白这个情况,所以在袁世凯卸任期间,清政府一直致力于全盘掌控北洋军,但是北洋军还没有彻底掌控下来,新的军队还没有彻底建立起来以前,南方涝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爆发以后,没有办法,只能够再次让袁世凯回来。

其实如果南方的辛亥革命爆发的时间稍微晚一些了,袁世凯基本上也就没他什么事情,南方的革命党算是帮了袁世凯一把。

咱们继续说道北洋军的战斗力,北洋军是清政府花费重金,而且在袁世凯的精心打造之下,成为了当时全国范围内首屈一指的强军,不知道,现代军队和过去的军队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统一指挥,听命令,由于更加注重团队配合,你家先进的编制体系,所以现代军队在遇到同级别的古代军队,在相同的装备之下,能够爆发出更加强悍的战斗力,袁世凯通过小站练兵,在北洋新军身上,(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除了深深的打下自己的个人印记以外,还训练出了一支听指挥,敢打丈,有战斗意志的一支强军。也正是凭借着这么一支力量,袁世凯在后来能够在中国横着走。

当然话说回来,虽然北洋军在中国可能是第一强军,但是在当时的世界上来讲,北洋军的战斗力仍然还是属于二三流的军队,为什么?没有重武器?这一点几乎是整个中国军队的心病,一直到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仍然没有成批次的配备重武器,所以在面对日本军队咄咄逼人的攻势的时候,通常显得有些无力。

但是无论如何,北洋军将现代军事体系展现在了当时的中国人面前,也为接下来现代化军事编制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模板和基础。

7

北洋这个称呼,最早起源于宋朝,当时指的是渤海、黄海一带的海域。清朝时期,这个范围要更广一些。

清朝后期,曾把中国沿海的省份以上海吴淞口为界限,划为两个部分称呼。以北的称为北洋,以南的称为南洋。以此为始,才有了北洋的一系列称呼。

北洋新军正式的创建时间是在甲午战争,北洋水师被击败后。因为当时清朝急需一支武装力量可以保卫国防,短时间内,海军是不可能速成,也没那么多的财力,只能从陆军上想办法。这才有了北洋新军。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派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练兵,编成“定武军”。随后改派袁世凯训练新军。袁世凯仿照德、日陆军建制和操典条令,对定武军进行改编,由4000余人扩编至7300人,定名“新建陆军”,即北洋新军。

不过,这支军队的雏形是在甲午战争时,由胡燏棻湘军、淮军的旧部训练而成。1901年,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上奏创办常备军。同年,袁世凯又拟出“常备军”营制饷章。清朝原为募兵制,自创办新军以来,一直未改;“常备军”则一改以前的募兵制为西方的征兵制,即设常备、续备、后备三种性质和任务不相同的军种。兵丁由民间“计丁抽练”,民丁视此为正常当差。

应征者条件是:“实系土著良民,年在十八九以上,二十五岁以下,身长四尺八寸,素无嗜好,不带暗疾。”这是新军军制的一大改革。

同年,北洋常备军左镇成立;1904年,右镇成立,遂改左镇为北洋常备军第一镇;同年,将右镇改为第二镇;1901年,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上奏创办常备军。

同年,袁世凯又拟出“常备军”营制饷章。清朝原为募兵制,自创办新军以来,一直未改;“常备军”则一改以前的募兵制为西方的征兵制,即设常备、续备、后备三种性质和任务不相同的军种。兵丁由民间“计丁抽练”,民丁视此为正常当差。应征者条件是:“实系土著良民,年在十八九以上,二十五岁以下,身长四尺八寸,素无嗜好,不带暗疾。”这是新军军制的一大改革。

同年,北洋常备军左镇成立;1904年,右镇成立,遂改左镇为北洋常备军第一镇;同年,将右镇改为第二镇;同年并添募一镇为第三镇;1905年五月,清廷又改常备军为陆军,统一各镇番号,第四镇的一部(步队四营、马队一营、过山炮队一营)和原武卫右军的先锋队二十营,改编为陆军第五镇;同月,原北洋第一镇更名为陆军第二镇,将番号让与驻保定的京旗常备军。原第二镇改为第四镇;而原由武卫右军一部、自强军和第三镇一部组建的第四镇,又于6月改名为第六镇。

这就是北洋新军辖下六镇的来源。

在北洋新军中,是可以剪掉辫子的。这虽然只是个小细节,却可以看出这支军队很大的不同。不过,跟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一样,北洋新军名义上上是效忠朝廷,实际上却是效忠袁世凯个人。

当年湘军就出现了“兵为将有”的情况,军队内部只知道统帅,不知道朝廷。

常备军平时的编制为每镇辖步兵两协,每协两标,每标三营,每营四队;骑兵一标,每标三营,每营四队;炮兵一标,每标三营,每营三队;工程兵一营,每营四队;辎重兵一营,每营四队。步、炮、工三个兵种,每队三排,每排三棚;骑兵每队两排,每排二棚;辎重兵每队两排,每排三棚。各兵种每棚目兵十四名。总计全镇官长及司书等七百四十八名,弁目兵丁一万零四百三十六名,夫役一千三百二十八名,共计全镇人员为一万二千五百十三名。两镇为一军。其中二、四、六镇,为袁世凯的基本力量,为北洋军的主力,装备最好。

各镇军事装备,相当庞杂。据第五镇造册成案云:“自编练成镇以来,所用军械,或购于比、德,或购于日、英,或制造于南洋,或制造于湖北,全国故难期其划一,即各镇,亦互有异同。” 六镇中,常是二、四、六镇不用的武器拨发给三、五两镇再用。

如光绪三十二年第六镇领取日造6.5厘米五三十一年式步枪时,就全把旧毛瑟枪和旧炮(克虏伯、格鲁森厂造五生七)拨发给了第五镇,第五镇才把许多湖北造换下来。中国新军到宣统三年(1911),在费用上已是远居各军种之上了:第一位是新军;第二位是勇营;第三位是旗兵;第四位是新军学堂;第五位是绿营。

说明新军在迅速发展、壮大,而勇、旗、绿三军,则日益衰退,将被取而代之。虽然有资料称:至1905年5月,袁世凯主导的北洋六镇新军练成,共计约7万人(如此推算,每镇人数约为12000人左右)。但实际上,根据国家档案馆的资料显示:北洋六镇当中第一镇编制最为完整,实力也最强,不过是旗镇(以满族人为主,1913年10月1日上报人数为15738人),不属于袁世凯的北洋系,所以袁世凯能掌握的应该是第二,三,四,五,六这五个镇。

第二镇在1912年5月1日上报人数为4742人,第三镇在1912年5月11日上报人数为5307人,这两个镇是近畿六镇的主力,以此估计袁系的新军主力约为25000人左右。

8

作者:金满楼

清末新军以北洋新军为起点,而后者同样有一个发展壮大的过程。

追根溯源,清末新军的变革主要以昔日之八旗、绿营及半近代化的湘淮练军在甲午战争中无能与惨败为契机,清廷也深深知道,这些旧军在近代战争中毫无作用,必须改弦更张。

是以,甲午后的“小站练兵”就成为近代新军的最早尝试。最开始,在小站练兵的是原广西按察使胡燏棻,其在此练就新军10营,计4750人,号“定武军”。

之后,胡燏棻调任津卢铁路督办,袁世凯接办后将原兵额招足至7300人并改名为“新建陆军”,这就是后来北洋军的祖师爷。

庚子年前,袁世凯将练就的新军(时名武卫右军)带往山东镇守地方,由此在庚子年毫发无损,就凭这这个,袁世凯得以接任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清末新政时期,在清廷支持下,袁世凯开始再度扩大新军规模,其在新建陆军的基础上增募两营,合为四标十二营,于1903年6月在保定成军,这就是后来的北洋陆军第二镇,也是最早练成的一个镇,实力最强;

1904年4月,袁世凯派人到河南、安徽、山东等地招募新兵并以之前的练兵方式练成北洋陆军第三镇,驻保定;同年练成的还有第四镇,分驻天津小站和马厂。

1905年5月,袁世凯以山东招募的先锋营为基础,从第四镇抽调步、炮六营,另在山东招募一些新兵,合编成北洋陆军第五镇,驻济南和潍县;

1905年2月,袁世凯将驻京的武卫右军和江南调来的自强军二千人合编为北洋陆军第六镇,仍驻原地。

作为北洋六镇的第一镇,则从驻京旗兵中挑选三千人,由袁世凯拉到保定进行训练,时称“京旗常备军”,由此练成后来的北洋陆军第一镇。

按1904年的《陆军营制饷章》,国家常备军编制以两镇为一军,每镇官兵定额12512人(含将校、军佐、士卒),下辖2个步兵协(旅),骑、炮兵各1标(团),工程、辎重兵各1营,另设军乐队;

其中,每个步兵协辖2标,每标3营,每营又分前后左右4队(连),每队辖3排,每排辖3棚(班),每棚设正副班长各1名,正兵4名,副兵8名,共14人(骑兵为2排,每排2棚)。

按清廷的计划,其国防军规模为36镇,但因为种种因素,至1911年辛亥革命为止,清廷勉强练成陆军14镇以及18个混成协,外加禁卫军2协(除步兵一标为汉人外,其余大多为从第一镇中抽调的旗人)。

在这些练成的新军中,其中又以北洋六镇成军最早,人数最多,实力最强。当然,如果排除袁世凯不能控制的北洋第一镇和禁卫军的话,北洋新军其实只有五镇。

不过,因为第二十镇完全是北洋新军派生出来的,所以可以填补第一镇的空缺。所以,袁世凯系下的北洋新军,兵力仍旧接近8万人。

北洋新军之所以成效显著,与清廷的重点扶持也有关系,比如在开支上,北洋新军的费用是最高的。仅1905年,就有600万两用于编练北洋各镇。

而在清廷1911年的财政预算中(也是中国历史上首份国家财政预算),陆军部年预算为7800万两,这已接近全国总预算(26000万两)的三分之一。

最终,清廷养了这帮虎狼之师,他们没有去抗击侵略,反而在日本人的蛊惑下、在士官系的带领下,成了分裂削弱近代中国的急先锋。

历史就是这样的吊诡!

9

北洋六镇指的是清朝末年,大清政府为了满足巩固国防,镇压内部起义所建立的六支队伍,这也是袁世凯,段祺瑞等人发家的本钱。清政府对于这支部队给予了厚望了,不但清一色的德国军械配置,连教官都是从德国直接请过来的,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老佛爷还能省出吃熊掌的钱来搞这个,也是有心了

那么北洋新军的镇是个什么单位呢?

清政府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明明白白都已经承认人家西方强大先进了,去学习人家还是要坚持什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于是在编练新军的时候,虽然装备和方法都是德国的,但是其编制还是以大清为准,全国共编新军14个镇、18个混成协、4个标、1个禁卫军。

所谓的镇就是现代军队的师(下辖旅)

据史料记载,北洋军用两个步兵标组成一个步兵协,一个镇下辖2个步兵协、独立的骑兵标和炮兵标。此外,就是独立的运输营和工兵营,所以一个镇的总兵力有12000多人,在当时也是一个不小的部队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10

北洋新军是在袁世凯小站练兵的基础上,乘清末编练新军之机形成的一支新式军队。由于袁世凯在小站编练的新建陆军被清政府认为卓有成效,因而清末编练新军时就以新建陆军为张本,袁世凯也就乘机把新建陆军扩编为北洋新军。

1092年 ,袁世凯拟定了北洋新军的兵役制度,包括募兵条件、招募办法及服役起先三项主要内容,募兵条件年龄在20-25岁,体能举百斤,身高4尺8寸,速度每小时20里以上,五嗜好、能安分守己。吸毒的,或者吸过毒的不要.....

招募的办法是先由各府、直隶州、县地方官核查所辖村庄壮丁数,由村长确认系土著后,造册报所载州县,由州县派员验收。

服役起先规定:军分三等,即常备、续备、后备。常备军服役三年,发给全饷;三年后转为续备军,减成给饷;续备三年后转为后备军,军饷递减,三年后转为平民。

根据上述制度,袁世凯派王英楷、王士珍在直隶精选壮丁6000人,连同原新建陆军,扩编为北洋常备军,后人称之为北洋新军。

北洋新军编制及武器装备

关于北洋六镇的兵力编制情况,请参考下表:


北洋新军陆续建军后,一律改用奥地利制造的口径8毫米5响的曼利夏步枪、马枪及6响左轮手枪,与格鲁森快炮。新建陆军枪炮都是由汉纳根购自西洋,基本也都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武器装备。

新建陆军步队营制为,分军总统下分左右两翼,每翼分统二员,由统带兼任,每翼分统辖步兵两营,共应有步兵八营,当时只有步兵5营,每营官长46名,正副头目72名,正兵864名,号兵24名,护勇96名,军官配左轮6响手枪一支,挂刀一把,正副头目、正兵、号兵、护勇各配曼利夏步枪一支,子弹50法。因此,步队武器装备情况如下:左轮六响手枪230支,军官佩刀230把,曼夏利步枪5352支,子弹267600发。

炮队营制是炮队设一分系统,由统带兼任,分辖两营,当时只有一营,营设统带官。每营分左、右及接应三队,每队设帮统兼领官。每队三哨,哨设哨官、哨长。具体数据太繁杂了,再次就不罗列。主要来说一说装备配置,左队分左中右三哨,每哨炮6尊、每哨分9棚,每棚配炮2尊,在作战训练时,一棚用炮,一棚预备,一棚警戒,彼此轮流更替。其中,警戒部队要配备步兵武器。

右队主要装备格鲁森长五七过山轻炮24尊,每尊配马7匹,共168匹。接应对主要装备格鲁森厂五七陆路快炮18尊,每尊配马5匹,骑马5匹,共180匹。

综上,新建陆军炮队武器装备主要包括左轮6响手枪46支,军官佩刀46把,克虏伯厂75过山轻炮18尊,格鲁森厂57过山轻炮24尊,57陆路快炮18尊,马匹474匹,曼夏利步枪约400支,子弹2000发。

马队营制是设一份统,由统带兼任,分统辖骑兵2营,但是只有1营。武器装备主要是左轮6响手枪26支,军官佩刀26把,曼夏利马枪470支,马刀470把,子弹23500发,马匹496匹。

工程营属于技术兵种,没有查到武器配备情况,在此只能略过......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