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项羽要是能对范增言听计从,刘邦不知道要死多少回。

范增平时就好奇计,出山的时候就已经七十了,看来他是要效仿姜子牙的。

范增见到项梁后,分析了陈胜起义失败的原因。

范增认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有道理的,建议项梁扶立楚王后裔,充分利用楚国反秦力量,招揽人心。项梁很痛快地接受了范增的建议,找到楚怀王的孙子熊心,立为楚怀王,创立楚国政权。

后来项梁取得一系列胜利后就开始骄傲了,结果被章邯击杀。章邯接着渡河攻打赵国,楚怀王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出兵救赵。项羽在路上斩杀宋义,夺得了兵权,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

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入关后,约法三章,并派人驻守函谷关。项羽到达函谷关后,刘邦军不准楚军入关,楚将英布等以武力破关直入。刘邦知道怕了,撤出咸阳,扎营霸上。

范增劝项羽说,刘邦在山东时,贪财好色。入关之后,不贪财物,不沾女色,志向不小。刘邦有天子之气,应该趁机攻打灭掉他。项羽也是准备这么做的。

结果被项伯给搅黄了,来了一出有名的鸿门宴。

鸿门宴上,范增多次暗示项羽除掉刘邦,结果项羽不搭理他。范增又要项羽堂弟项庄去舞剑,趁机刺杀刘邦。结果又被项伯给挡住了,刘邦找机会溜之大吉。

项羽就丧失了这么一个天赐良机,把范增给气不行了,说了句:“竖子不足与谋!”

范增确实是个非常有能力的谋士,有眼光,又会看人,还会抓住各种机会。

如果项羽对范增言听计从,以项羽的英勇无敌配上范增这样的智囊,打败刘邦完全不会有压力。

项羽如果对范增言听计从,不仅仅可以充分利用范增的才能,还有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意义。

范增跟张良,陈平是同一类人,玩计谋的。与项羽的路数不一样。历史上的项羽只喜欢与自己路数相似的,要英勇善战的,不喜欢这些不能打的,只会玩脑子的智囊。

如果项羽对范增言听计从,这就意味着项羽能够接受这些只会玩脑子的智囊,不再刚愎自用,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

那么韩信,陈平这些人都可能得到项羽的重用,手下用脑子的人多了,就会帮助项羽看到很多不利因素。比如引导项羽体恤百姓,好好利用义帝获得民心。项羽也能听从意见,不衣锦还乡,直接在关中称王。最后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就会有更多人才投靠项羽。

如此此涨彼消,刘邦就没有任何资本跟项羽斗了。天下没有任何人能是项羽的对手。到时候都不用项羽自己开口,都会有人替他解决掉义帝。就算项羽只想当霸王,没有称帝之心,手下也会怂恿他称帝。称帝这种事项羽没道理拒绝吧?

最佳贡献者
2

项羽如果听范增的计谋,天下还有刘邦什么事。

《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如果当时杀刘邦,秦末无人再与项羽争锋。争锋是指政治角度,也就是统一。

一,谁人明一统,六国范增也。

范增是谋士,政治家。

范增老而弥坚,阴狠毒辣,眼光独到,计谋精准。范增最大的缺点,刚硬直言。

范增适合在雄才大略、礼贤下士的人物手下,出谋划策。

范增70岁加入大秦的势力,在项梁下做谋士。项梁死后,范增辅佐项羽。

范增很有可能是秦末六国中,最聪明的人。最聪明是指,范增明白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的格局。

六国反秦之人,明白统一的第一人就是范增,想一统秦末的第一人也是范增。秦末也只有范增明白,谁是项羽最大的敌人。

反秦的势力越来越多,唯独把刘邦视为最大的敌人。因为刘邦广施仁义,对百姓秋毫无犯。

范增看见了刘邦的威望越来越高,民心向刘。

项羽封自己为西楚霸王,范增坚决反对。皇帝不做,做什么西楚霸王。要这些虚名干什么?

所谓的谋圣张良,根本不懂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格局。张良之所以反对统一,是想复韩而已。之后韩国实在前途无望,才辅佐刘邦。

史称良谋圣,初衷乃复国。

张良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张良的主观,是反对秦始皇统一天下,秦灭亡了韩国。

二,项羽为人刚愎自用、性格暴躁、决而不定、妇人之仁、不通政治、不明统一。

项羽如果听范增的计谋杀了刘邦,天下没一个人是对手。

项羽、刘邦是两大势力的主角。其他如韩信这类将军,都是人下的配角。

之后项羽统一天下,做了皇帝,顺理成章。

奈何项羽不是政治家,不明统一。只想复仇,为项氏家族,顺道为楚国复仇。

三,项羽和刘邦的对比

项羽的出生贵族,历史包袱太重,只想复仇与灭秦。

而刘邦出生平民,与大秦帝国没有什么仇恨。更没有为楚国的灭亡有悲愤之心,更没有想过恢复楚国。

项羽只是简单的军事家,一个实实在在的将军而已。

刘邦虽然不通军事,奈何刘邦懂政治。

项羽能力强,打仗身先士卒,更多的是靠个人。

刘邦能力弱,打仗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既然能力不行,就来者不拒,报团取暖。

项羽看见士兵受伤会难过,到了封赏时却舍不得,内部瓦解

刘邦宽宏大量,有功必赏。尽管需要名利拉拢人心,利益驱使。还是先解决主要的敌人,其次再说,团结各方

四、范增与项羽

一个是绝代谋士,贯穿古今。

一个是横推灭秦,冠绝诸侯至上的西楚霸王。

如何两人合心,所向无敌。天下的至尊宝座,谁可为之对手。

3

答案是肯定的,刘邦早就死翘翘了。

范增是项羽帐中最优秀的谋士,《史记》中记载“素居家,好奇计”七十岁出山后就力荐项梁立楚王为旗帜,项梁听从后果然声威大增。,范增非常有远见且十分果断。当刘邦入咸阳后与百姓“约法三章”,广收民心,范增立刻明白刘邦所图非小。而且刘邦当时实力已经不弱,范增对项羽说:“沛公居山东时,贪於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货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虽然望气之说只为虚幻之谈,但前半句分析的却极为透彻,因此建议项羽鸿门宴上直接斩杀刘邦,可项羽却优柔寡断,犯了妇人之仁。使得刘邦逃出生天,成为自己心腹大患。



在后来楚汉相争中,项羽依然占据绝对优势,在刘邦求和,项羽意动时又是范增谏言道:“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患之。”项羽听从,打的刘邦心惊肉跳。可惜项羽被刘邦给忽悠了,中了陈平的离间之计,范增不得已离开了项羽,回乡途中既发病而亡。

范增死后,再无高人指点的项羽开始了作死之路,一步步踏入刘邦集团的陷阱,最终于垓下被十面埋伏,自杀而亡。


人人都可惜楚霸王项羽功败垂成,其实他的命运在范增死后既已注定,范增年七十方出山,智计百出,高瞻远瞩,可惜遇到了扶不起的项羽,否则将士继姜太公后又一位耄耋传奇。

4

要项羽对范增言听计从,这件事恐怕不可能,因为项羽从小形成的性格就是自由不羁不受约束。而范增处处以亚父自居,对项羽的做派指指点点,妄图将自己的意志加于项羽之上,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就算是项羽的叔父项梁,恐怕也不会对范增言听计从,而只会在一些问题上采纳范增的建议,比如拥立楚怀王熊心作为天下共主,名正言顺讨伐暴秦这件事。但在定陶一战中,项梁就由于贪功冒进、狂妄自大,而被章邯所击败。

能成就大事者,对于身边的谋士并不是言听计从,而是根据时势有选择的接纳,因为谋士之言也不是百算百中的。说到范增的计谋,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鸿门宴前的见识,他发现刘邦和以前大不相同,进入咸阳后既不贪财又不好色,这明显是有鸿鹄之志,有气吞天下的天子做派,因此他建议项羽必须要当机立断除掉刘邦以绝后患。

项羽当时确实很生气,但却不是因为范曾所说的刘邦有天子气象,而是刘邦派人把住了函谷关关口,不让自己进入咸阳,这让项羽心中十分不爽。敢阻挠自己前进步伐的人一定要杀,至于他是否有做天子的心思,项羽倒不是太关注。他并没有打算把刘邦叫到鸿门除掉他,而是打算名正言顺的进军咸阳进攻汉军,将刘邦一举击杀,不如此怎能体现出霸王的豪气。

不过随着项伯的通风报信,张良的神机妙算妥善安排,刘邦的主动求示弱,项羽失去了杀死刘邦的理由。因此无论范增如何暗示项羽,甚至叫出项庄舞剑,也不能动摇项羽的决心。因为在项羽心中,刘邦已经不是那个令人憎恶阻挡自己前进的人,而是一个卑躬屈膝向自己请求怜悯和饶恕的可怜虫。项羽所杀的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反抗自己的壮士,而绝不是卑躬屈膝,跪倒在自己面前的可怜虫,这样的人项羽不屑于杀也不想杀。

如果鸿门宴上项羽采纳范增的建议,刘邦基本上是没有反抗余地的,因为鸿门是项羽的一亩三分地,就算项羽自己不出手,他手下之人也绝不会给刘邦活下去的机会,根本轮不到项庄这样的无名小辈出手。但按照项羽的性格和做派,他绝对不会这样做,这也是张良建议刘邦去主动示弱,请求宽恕缓解双方矛盾的原因所在,因为他了解项羽的性格和为人。

我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能只考虑项羽对范增言听计从,而不考虑刘邦针对项羽的变化会不会采取相应的对策的问题。如果项羽真的对范增的话言听计从,张良还会建议刘邦主动到鸿门去向项羽示弱吗?那样做没有用的话,刘邦既不会去做,张良也不会提这样的建议。

针对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对策,才是真正的智者,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本宣科,刻板的做一些事情。因此就算项羽对范增的话言听计从的话,刘邦也会依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在张良的辅佐下采取相应的对策,以达到缓和冲突的目的,引颈受戮、束手待毙,绝不是刘邦的作为,积极进取、欲败欲勇,才是刘邦的准则。

决定楚汉之争最后成败的关键绝不仅仅是范增一个人,也不是谋圣张良,而是综合的因素的作用。项羽要击败刘邦,首先要解决的是自身的性格问题,能容天下之人,能纳天下之谏,心怀博大、志在进取,心有帝王之雄心,有容人之雅量,方可成为人中之龙。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5

除了鸿门宴这一出戏外,范增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我认为在楚汉战争中,项羽就算对范增言听计从,也未必能打败刘邦。

第一,范增出过什么计谋?

我们从史书上看,范增出谋策划只有三个,来看一看。

其一,他认为陈胜起义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没立楚王的后人,建议项梁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重建楚政权,熊心同样称为楚怀王。后世认为这是范增的一条奇计,我却不这么认为。陈胜的失败,主要是在于自己的失误,与有没有立楚王后裔毛关系都没有。实际上楚怀王在楚政权里,也没扮演什么重要作用。所谓的人心思念旧王室,这是胡扯,倘若真的如此,后来的刘邦也不必称帝了,而应该再立一个楚王后裔。

其二,范增建议在鸿门宴杀掉刘邦。如果项羽听从范增的建议,刘邦就死翘翘了,也不会再有后来的楚汉之争。我认为这不叫计谋,而是范增这个人的心肠很黑。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呢?刘邦与项羽是同一阵营,不是敌对状态,况且楚怀王还与诸将约“先入关中者王”,杀人也要讲个理由,范增这个就是心狠手辣,算不得什么谋略。

其三,刘邦困于荥阳时,向项羽求和,项羽打算同意。范增反对,认为应该全力进攻,否则以后会后悔的。项羽由是听了范增的建议,拒绝刘邦的求和。但是这又如何呢?项羽还是没能消灭刘邦。

第二,从史料所记,看不出范增的谋略

什么叫谋略?就是在纷繁芜杂的乱象中,能够出奇制胜。我们讲韩信有谋略、陈平有谋略、张良有谋略,他们都能在复杂的形势下做出准确的判断,出奇制胜。就是说,谋略一定要是在很难的情况下来做一个最优选择。而范增所谓的“谋略”,根本就没什么复杂的形势,一句话,他就是觉得刘邦得死,所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他都选择能致刘邦于死地的做法。

我认为范增谈不上有谋略。他只是在项羽拥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做出致刘邦于死地的选择。这是他的性格决定的,而不是在脑海深思熟虑,也没有什么复杂的脑回路。他想的与其说是谋略,不如说就一句话:干死刘邦。

当然,如果项羽都听范增的,在鸿门宴上把刘邦干掉,就完胜了。除此之外,项羽就没机会了。至于在楚汉战争期间,听不听范增,并没有很大区别,因为范增就没提出什么妙计。

6

大家好,我是塘主,很高兴为大家答疑解惑。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如果项羽对范增言听计从,或许天下是他的,但或许也会因此而丢失天下。因为项羽本人个性原因,导致他不适合当领导者。

项羽的失败其实与范增无关,关键还是出在项羽自己的身上,在当时形势下,项羽虽说有些残暴,但为人刚正不阿,从不出尔反尔,一身正气,大义凛然,然而,项羽也有其致命的弱点,优柔寡断,一意孤行是他最突出的软肋,并且做人做事不计前因后果。


项羽经不起失败,刘邦是打不死的小强

纵观项羽这一生,他一生大小战役七十多次,无一次落败,却在与韩信的最后一次决战中,却一败涂地,输光了自己全部的家产,包括一世的英名和功绩也毁于一旦,也只有项羽能做得到做得出来。

他与项羽的无数次交战中,从无胜绩,就是一个打不死的人,并且,在玩心计方面,项羽远不是刘邦的对手,项羽吃亏就吃亏在诚实守信上,而刘邦在立汉前的确耍过不少的无赖,而且一直扮演着十足的小人角色,无怪乎遭后世很多人谩骂,很多人唾弃。项羽与刘邦的争霸天下,是君子与小人的决斗,孰轻孰重,孰是孰非,历史已经明了。


胜负早就注定的,与范增无关

所以不管项羽有没有听范增的,最终坐天下的都不会是项羽!而鸿门宴之时,项羽即便杀了刘邦,刘邦阵营里的人肯定又会捧出一个新人来!范增这个人有才但不全,偏军事但政才不足,又心胸狭窄容不得人。比如,刘邦里的人很多都是被范增逼走的,而项羽,也是范增的受害者之一!


对此大家还有什么别的看法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点击关注,带你了解更多历史知识。

7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范曾其人。历史上,范增是个谋士,但这个人有才都不全,偏军事但政才不足,又心胸狭窄容不得人。从军事层面来说,他这个人在谋略布局方面,很善长。但是他不是一个真正的战略家,项羽征战多年,都没有一块稳固的根据地,也没有稳固的后方基地,这是战争之大忌,更没有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为政纲领。

而从刘邦方面来看,萧何就不一样了,他帮刘邦制定了一系列平定天下,安邦定国的施政纲领,为刘氏夺取政权奠定了基础。同时,他为刘邦推荐韩信为大将,韩信此人,军事才能极佳,有韩信这样的将才,刘邦这样的帅才,岂有不胜之理。

我们再来看项羽和刘邦。项羽被称之为西楚霸王,他英勇盖世,所向无敌,期间曾屡屡大破刘邦。项羽也是一个刚愎自用、我行我素的人。格性使然,决定了他的格局。而刘邦却是一个极属心极的人,凡事均能当机立断,干净彻底,做什么都很到位,一点也不粘糊。刘邦自己虽然没什么本事,也没什么计谋,但判断力极强,也敢拍板,而且豁得出去。正是这种资质,使他多次转危为安,化险为夷,终至以弱到强,步步走向胜利。

所以,从以上分析来看,就算项羽听从他亚父范曾的建议,也是天命难违,不可能成功。因项羽只能为将,不能为帅。

8

有一句话说的好,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势不可挡!逆历史潮流而动,最后都会落得失败的下场!

久乱思定,久乱必安!纵观楚汉相争的当年背境,春秋战国已混战了几百年,人心思安。秦国横扫六合,统一了华夏,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政权。怎奈过于残暴,二世而斩!诸侯纷争,又起狼烟。

项羽异军突起。又有高参谋士范增的扶助,本可以建立又一个大一统政权。但此人目光短浅,全胜后,又大封诸侯封国,而自己则来到封地彭城独享清福、沐猴而冠。

终于引发了刘项之争。当时项羽有精兵四十万,而刘邦仅十万,项灭刘是轻而易举的事。尤其是在范增设计好的鸿门宴上,可将刘邦一刀毙命。但项羽这次未听范增的妙计,以妇人之仁放走了刘邦。最后竟导致大败,自刎乌江。

不过话说过来,项羽犯的是:不是建立统一政权,而是诸侯国相互分离的根本战略错误!即便是杀掉了一个刘邦,诸候中也必然会出现第一个、第二个刘邦。

所以才有了历史名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9

当然能。

如果项羽对范增言听计从,早在鸿门宴上项羽就把刘邦杀了,当然是项羽赢了刘邦。

10

作为项羽阵营的顶级谋士,范增的作用不仅没能体现,反而最终因反间计而被项羽赶走,以致最终在返回彭城途中郁郁而终。那么,项羽如果对范增言听计从,是否能够打败刘邦呢?个人认为,如果项羽对范增言听计从,项羽至少有两次对刘邦的必杀机会,甚至都不会出现楚汉争霸。

如果项羽对范增言听计从,刘邦在鸿门宴必死无疑

秦二世(前208年),在巨鹿发生大战的同时,刘邦率军攻破武关,杀入关中地区,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短暂进入咸阳后,在张良劝说下退军驻守霸上,一面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一边派人驻守函谷关,防止项羽楚军入关。

项羽在巨鹿击败秦军主力后,得知刘邦已经入关,随即也率领诸侯联军多达四十万向关中进发,然而却在函谷关遭到了刘邦军队的阻拦,一怒之下攻破函谷关,并推进至戏水以西,刘邦闻讯大惊,而其麾下的左司马曹无伤则向项羽汇报,表示刘邦有裂土称王之心。

项羽听到此话,一怒之下便准备于次日发兵攻灭刘邦,而范增则看出刘邦志向不小,因而也进言道,“沛公居山东时,贪於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不过,项羽并未采纳范增的计策,原因在于他虽然也恼怒刘邦有裂土称王之心,但更多源于楚怀王那个“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更多是在恼怒刘邦想要自己称王而不尊重自己意愿,而并没有看出刘邦的野心。因此,当刘邦对项羽表现恭顺,因表示次日要亲自前来请罪之后,项羽便已经收起了杀心。

项羽这个人显然极为自负,尤其是巨鹿之战以来随着自己声望的不断提高,已经渐渐力压各路诸侯之上的情况下。因而当刘邦的态度足够恭敬之后,项羽根本没有对刘邦起过杀心,这与他对待其他诸侯的态度并无二致,而这也是造成刘邦能够在鸿门宴逃出生天的主要原因,否则凭借当时项羽的实力,在刘邦深入虎穴的情况下,又岂能逃过一死?

范增则与项羽不同,作为顶级谋士,范增很快便从刘邦的举动中觉察出其志向不小,即使范增没有意识到刘邦有称帝之心,但也已经明确意识到,刘邦未来必成项羽的大敌,也正因此,当项羽放弃诛杀刘邦后,他才会说出“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之语。

因此,如果项羽对范增言听计从,那么刘邦在鸿门宴必死无疑,如此一来也就没有了后来的楚汉争霸了。

如果项羽对范增言听计从,刘邦在荥阳之战必死

彭城之战后,虽然刘邦凭借一系列的谋划,成功稳住了阵脚,避免了彻底覆亡,但在正面战场上,刘邦却始终处于被动。不过,由于荥阳和成皋南屏嵩山,北临河水汜水纵流其间,不仅是洛阳的门户,而且是入函谷关的咽喉,因此即使再艰难,刘邦仍然牢牢的将项羽阻挡在荥阳以东。

汉高祖三年(前204年)初,楚军多次切断汉军粮道,刘邦被困于荥阳,形势十分危急。于是,刘邦连忙派人向项羽请和,项羽本已经打算同意,但范增却建议说,“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意思是如果今日放过了汉军,将来必定要后悔。

在范增的建议下,项羽最终拒绝了刘邦的议和请求,反而与范增一起猛攻荥阳。不过,情况危急之下,刘邦麾下的陈平意识到项羽态度的转变必然是范增之计,于是向刘邦建议使用反间计,离间项羽与范增的关系。

于是,当项羽的使者去见刘邦时,刘邦叫人准备了丰盛的筵席,捧着佳肴正要进献,细看使者,故意假装惊讶地说,“我们以为是亚父的使者,没想到却是项王的使者”,说罢便更换了佳肴,改以粗食供项羽的使者吃。

然而,就是如此简单的一个计谋,结果真的起到了作用,项羽怀疑范增与刘邦私下有所联系,开始渐渐疏远并夺取范增的权柄,范增愤而向项羽请退,结果项羽想都没想就同意了,范增最终在返回彭城途中,因背生毒疮而死,而刘邦则最终依靠陈平之计,以“两千妇女”掩护自己逃出了荥阳。

如果项羽对范增言听计从,那么楚军必定会尽全力围攻荥阳,并很可能识破刘邦声东击西的“金蝉脱壳”之计,从而防止刘邦从荥阳脱逃。如此一来,虽然汉军已经开辟了北方战场,但刘邦自己则很可能命丧荥阳。

如上所述,如果项羽对范增言听计从,那么项羽将有极大把握在鸿门宴或荥阳之战中将刘邦除掉,如此一来也就不会存在什么击败不击败刘邦的问题了,毕竟刘邦已经从肉体上被消灭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