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道理其实不难理解,就像一个普通业务员和一位业务经理同时出去跑客户一样,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经理成绩更好、遭受的挫折更少。为啥呢?因为二者的能力、配置以及对资源的调配权限天差地别,自然会带来不同的回报。

古人打仗也是这样,那时确实很有很多身先士卒、亲自冲锋陷阵的武将,但他们个人作战技术更强、装备更好、人员配置更优,并且还拥有不同程度的主导权,自然战损率低得多。



敢冲锋陷阵的一线将领,作战技能一般都比较高强

古时战场上的将领分两类,一种是统帅,即主要负责研究形势、制定战术、协调各军等工作,另一种是猛将,身先士卒、率领军队冲锋杀敌。不过也有很多佼佼者身兼这两种职能,比如楚霸王项羽、五胡十六国时期的猛人冉闵、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秦王李世民等等。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能在战场上担负率军冲锋任务的将领,基本上都是从残酷的战场上成长起来的精英,并非泛泛之辈,毕竟如果一上场将领就挂了,那队伍的战斗指数起码得下降50%。项羽自不用说,被一些朋友奉为神人的冉闵,在战斗力方面确实高得惊人:临阵对敌时,他双手各拿一把长柄武器,骑在战马上横冲直撞,所到之处敌军人仰马翻,如同一辆威力十足的坦克。



而南朝的刘裕,他能从一位小兵成长为一国之君,与其武力密切相关。前期在基层参与平叛时,他曾经只身一人手持长刀追杀上千敌人;后来在平定桓氏的战斗中,刘裕深陷重围,但他毫无惧色,背靠大树、挥舞长刀,顽强作战,一直坚持到援军前来。

说得再直接点,古代战士能成为武将,靠的不是偶然:战斗力不强、运气太差的小兵,根本没机会成长为将领;能担任猛将的,自然是技艺高强、武力爆棚、在血腥战场上成长起来的佼佼者。



硬性优势:将领个人防护更佳

如今的古代战争剧,经常有这样的场景:无论数量多庞大的军队,一水的精良装甲,明晃晃的闪瞎眼;将领的装备,则主要体现在颜色更华丽、造型更夸张等方面。

但在真实的历史上,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顶级装备太昂贵了,而且损耗较大,不可能大规模列装。

我们的史书有一个不好的特点:执着于讲人和事,忽视技术和硬件,但我们可以仍然可以从一些细节中发现古时装备的防护能力。

如李世民与窦建德的虎牢关之战中,他的堂弟李道玄冲锋陷阵:

道玄挺身陷陈,直出其后,复突陈而归,再入再出,飞矢集其身如猬毛,勇气不衰,射人,皆应弦而仆。

这段话信息量很大:首先,李道玄自己在敌阵中来回冲杀,全身上下中箭无数,仿佛一个刺猬,但战斗力仍未受到影响;不过,他随手射敌人,却是一箭一个,也许有他射术高超的原因,但双方装备的防护能力差别才是关键。



而普通士兵想要配备比肩将领的装甲,也并非不可能:能够跻身精锐部队即可。举三个例子:

南北朝时期的“宇宙大将军”侯景反叛东魏,在面对前来平叛的慕容绍宗大军时,他让手下步卒身穿短甲,冒着火力冲入敌阵专砍马腿,一举击败对方的彪悍骑兵;

李世民手下的核心精锐是“玄甲军”,也就是身穿黑色装甲的骑兵,人数只有千余人,他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在公元622年平定刘黑闼之乱时,面对敌军的两万步骑,李世民帅玄甲军“击其骑兵”,依靠装备与技术优势平推对方弱势骑兵后,“趁胜蹂其步兵”,大获全胜;

大唐建立后,一线部队装备普遍较好。比如在出击薛延陀的诺真水一战,唐军的骑兵遭受对方箭阵,但只是“马匹多死”,军人没啥大事;接下来唐军化身为步兵,挺起长枪猛冲,一举击败敌人,可见他们的装备防护水平相当不错。

但在大多数时候,一线小兵的装备是远远比不上将领的,存活率自然较低。



将领都有“警卫团”

关于古时将领的“亲兵”,史书中正式的记录比较少,但并未无迹可寻。

中国封建社会的军制,基本上都是秦军制度的延续与改进,那么我们看看秦军在这方面的规定。《商君书·境内》,对于军队的配置进行了严格说明,关于将领的随身亲兵也有详细的记录:

百人一将......五百主,短兵五十人。二五百主,将之主,短兵百.....国尉,短兵千人。将,短兵四千人。战及死事,而刭短兵。能一首则复。

大意是这样:一百人设一将......带领五百人的将领,有短兵50人;带1000人的,则有短兵100人......国尉,短兵1000人;大将,短兵4000人。在战场上,如果将领战死,而短兵却活着,那么这些短兵都要被处罚。但如果短兵能斩获对手的一颗首级,他就能免除刑罚。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所谓的短兵,在战场上不仅要作战,还担负起保卫将领的职责,甚至要承担连带责任。后世武将的亲兵规模也许比不上秦时,但一定存在,毕竟优秀的武将是战场上最稀缺的资源。



将领掌握战场指挥权,而一线士兵则是炮灰

一将功成万骨枯,一线士兵之所以战损极高,主要源于他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无论是攻城战,还是野外对冲,即使再高明的战术,其基础也是大量士兵的性命;更别说战局不利时,为了拖延时间,为将领、统帅创造脱身的机会,大量基层军人被当作炮灰。

而相比较而言,将领们则拥有更多主动权:

首先,将领们并不是没头脑的猛冲猛打,他们亲自出击,往往是在战局关键时刻,自己亲自上阵鼓舞士气、给对方致命一击;大部分时期,都是基层士兵在第一线用性命硬钢对方的冲击;

其次,他们有马,战局不利时可以率先跑路,而大部分步兵则喊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



因此,虽然看似都在一线作战,但将领们所具备的软硬件优势,并不是一般小兵所具备的,这就是两者战损率相差悬殊的原因。

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血腥的真实战场上没有主角光环,条件优越的将领们也面临着生命威胁:

南北朝时期东魏名将彭乐,他在战场上极为勇猛,曾经几乎活捉西魏领导人宇文泰,但也曾被敌人捅破肚子、肠子都流了出来;

上文所提的李道玄,也正是死在战场上;

如今家喻户晓的两大门神:秦叔宝与尉迟敬德,是猛将的代名词,但这两人也遭受伤病的袭扰。秦叔宝自称“出血数斛”,玄武门之变后就专心养伤,没多久就因病去世。而尉迟敬德则也满身伤疤,后期大部分时间都闭门养身。

所以说,兵者,危道也,真实的古代战场并不是大部分电视剧中展现的那样,正常人不会去歌颂、渴求战争。

最佳贡献者
2

战争大概是人类社会最残酷的事,当你踏入沙场就不存在贫富尊卑,但始终有人在战场上马革裹尸,也有人在战场上侥幸而归,平步青云,这是为什么呢?

1装备优势

战场上带头冲锋的大将之所以是大将,他所得到的装备肯定与那些无名小卒不一样。在影视剧中那些将军前锋满身的铁甲,而普通的士兵几乎没有盔甲,只是穿能辨别敌友的布衣。

古代生产力和生产技术低下,相应的铜铁等的产量就非常的少,有限的铜铁产量还承担着非常多的用途,比如农业、装饰等。自然能够分配给军队的金属就少之又少。在军队直接参战的军人军衔越高,他的盔甲等级就越高,等级越高盔甲的防护能力就越强。军队给予大将的物资倾斜越大、盔甲越好,自然大将的生存率越高。

2战斗力使然

大将的能在残酷的战争中不战死也有自生的能力原因。

能带头冲锋的大将他的战斗力自然不容小觑,要么他有挽牛之力,靠一身蛮力就可大杀四方,要么他有高超的战斗能力和充足的战斗经验,能够在战争中化险为夷。

3周围下属的保护

大将能在战斗中有较高的存活率,也少不了周围心腹的保护。在军队中一个大将能直接决定下属的升迁和战功多寡,去除大将的个人魅力不谈,如果你是大将的下属,上了战场杀不杀敌先不谈,在自己能保命的情况下,当然是优先的保护大将,也许救了大将一命,那以后的官职自然不必操心。

大将在战争中的存活率高是装备、个人能力、他人保护等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单靠大将本身的战斗力是难以实现的。

3

古代那么多勇猛的武将(张飞,关羽,项羽)为什么在千军万马前打来打去,,就不会死呐?而且还总是第一个冲,但他们就是不会死,说是武艺高强,但如果是真的那也太神话了.其实这些都是演义编的,当然在古代打仗将军确实不容易死,武艺高强是一部,但决不像演义或电视剧里的秦琼,程咬金,那些,能打几百个都不死的。

  古代打仗时将军冲锋为什么不容易死,原因有三!



  第一,一般战争中,将军是全军的重点保护对象,越高级别的将军越是如此。因为一旦将军战死,军队里又不能立即任命出新的将军,整支军队就会指挥不灵,进不能进退不能退,有被歼灭的危险,这也是为什么夏侯渊意外战死后,全军立即推举出张郃做主帅非常重要。

  在一场战斗中,将军的任务是合理配置自己能掌握的资源,以尽量小的代价完成战斗任务,不一定要用个人武力来体现自己的能力,而且一般来说指挥调度比起打架来要困难得多,所以不会因为将军打架不够厉害士兵就不服。



  第二,将军穿上的装备要比普通士兵好得多,战国时候的铠甲,多用金属所做,在战国初期至前后期,战国将士普遍用牛皮甲硬藤甲,主要用来抵挡弓箭,从战国中期开始,战国出现了铁甲以及金属铠甲,士兵的铠甲多用铜所做,副将以上的官职的将士铠甲为铁所做,那时我国的冶铁技术不发达,所以铠甲大多说都用牛皮硬藤铜所做,但也有金属铠甲。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后来将军的装备就更好了。

  第三,将军除了给将军穿上结实的装备外,一般身边还要保留卫队,并且全军主帅通常不可以亲自上阵杀敌(骑兵将军一般是需要带队冲锋的,主要是因为移动速度比较快,把将军自己丢下一是指挥失灵二是对将军来说更危险,即使上阵杀敌的将军也是全军重点保护对象),不仅如此,将军的指挥中枢要严密设防,尽量不能让对方找到破绽,而交战中需要抓的一个重要机会就是去攻击敌方的指挥中枢,一旦打破指挥中枢斩杀或者俘虏对方的将军基本就可以宣告本次战斗胜利。



  亲兵:就中国古代来说,一般是跟将领同乡同族或者有过出生入死的经历中选拔的士兵,泛指受到将领本人信赖的部队。

  古代军队将领的亲兵一般跟随将领,目的是负责保护将领的安全。平时担负警戒、传讯等任务,战时随将领冲锋陷阵。一般多为同乡、同宗亲属。亲兵不会参与屠城、烧杀、劫掠等行为,但他们的待遇比一般军队士兵要高很多。古代打仗军规中一般都会有,“主将死,亲卫无故而存者皆斩”的铁律。

  中国古代隋唐以前包括隋唐由于世家门阀强大,诞生了家将以及家臣这种角色,一般是由世家门阀收养孤儿从小训练而成的,其特点是忠诚,悍不畏死和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等或充任将领私人卫队或在战场中的决定性力量,明朝晚期卫所制的徒有虚名,导致地方将领都虚报人数,截留粮饷以用来训练家丁这种特殊兵种,不可否认其战斗力比一般营兵更加强悍和忠诚,但是数量极少,如吴三桂只养了几千家丁而已,耗费颇多。

  基于这三点原因所以在战争中将军是很少战死的,当然,打的仗多了总有可能遇险,曹操的传记记载中就曾经多次遇险。两河流域古代也有发达的文明,国王也常常需要统兵打仗,战死的国王并不少。

4

古代战场,冷兵器搏杀,刀来枪往一个不小心就会身首异处。武将常常带头冲入敌阵之中却生存率很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武功卓越、体力过人,胆大且艺高。

古代想成为武将,常见的途径有两个。一是考:自唐代开始,就设有武举考试,考中的有机会成为武将。武举考试包括力量测试,比如举石锁,舞大刀等;弓术考试,通常分为步射和骑射,要求不仅有准度,还要拉开较重的弓;兵器考试,对力度和准度都有严格要求。这样的考核内容,目的是筛选出身体强壮,力量过人,武艺精湛的后备军官。二是升:一些士兵通过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累加到一定程度被提拔为武将,能在多次战役中存活并大量杀伤敌人立军功,战斗技巧一定是不差。这两类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身体素质好,武技精熟。因此当他们与普通士兵对砍,胜率非常高。


清代武举考试


装备精良,兵器趁手,护具齐全。

古代战场上,盔甲的重要程度极高,一套制作精良的护甲,对劈砍和穿刺都有较高的防御性,普通刀剑很难砍破,更无法伤害到穿盔甲的人。而护甲简陋甚至没有护甲,就非常容易在刀来枪往中遭遇不测。通常来说,武将的盔甲会好于普通士兵,因此在战阵中,生存几率就大大提高。并且发给普通士兵的兵器通常是量产的,制作工艺较为粗糙。而武将的兵器常常是精挑细选的“神兵利器”,因此武将身穿重甲,手拿利器,占据上风。



骑马作战,灵活机动

武将上战场,通常是骑马的,本身骑兵对步兵就具有天然优势。骑兵进行全力冲锋时,步兵常常很难抵挡。此外,骑在马上挥舞兵器,有天然的高度优势,骑在马背上的武将很容易攻击到普通步兵,而步兵伤到武将难度很大。即便是战斗不利,陷入危险,武将骑马也比较容易利用机动性突围逃脱,从而存活下来。

有随身护卫协助作战,保护安全。

武将很少有单枪匹马冲入敌阵的,通常是有随行的亲兵侍卫。这些人一般战斗力较强,士气高昂,装备较为精良,能和武将组成一支“战斗小组”相互配合。并且这部分士兵对武将忠诚度很高,一旦陷入不利,大多数情况下会奋力保护武将安全。比如成吉思汗就长备有一支“怯薛”同进同退;亚历山大的“伙伴骑兵”常和亚历山大本人一起冲锋。有了这些精锐士兵的协助,大将相对安全的多。



贵族“同行”网开一面

最典型的是古代欧洲的骑士,即使落败通常对方也不会直接杀死。一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事做的太绝万一下次轮到自己怎么办;二是为了留个活口勒索巨额赎金。

综合以上,古代战场上大将的死亡率不高。但是事情也不是绝对,古语讲: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有些指挥官喜欢“斩首行动”,一开战就先拿对方军官下手。所以,打仗还是一件风险极高的事情。

5

在古代打仗的时候,要冲锋陷阵的时候,明明自己排在第一队冲锋,明知道前面必死无疑,这个时候上级命令冲请问究竟士兵心里害怕吗?

事实上,中国古代大型战争动不动就是几十万上百万,前排的敢死队为什么会拼死冲锋,要知道,基本上前排冲锋全部是炮灰,但是,一旦前排悍不畏死,气势上就先胜一分,在冷兵器时代绝对是赢了一半。



其实,究其原因,人都会怕死,没有人是不怕死。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而害怕是没有用的,谁让你来当兵呢。只要当兵,平时就要有随时上战场以身殉职的的思想准备,而且在时的教育训练也都是围绕这个来进行的。



此外,战争是残酷的,你不消灭敌人,敌人就要消灭你,在战场上,一旦发现身边的战友突然倒下,血洒疆场时,绝大多数士兵心理就会逆转,此时不再是害怕,而是复仇,这和军队中士兵的血性有关,越战越勇并非是空话。

而且,只有往前冲消灭敌人才有生路,退却生不如死,是没有出路的,当逃兵即使侥幸逃生,事后不仅被乡邻耻笑,更要被判罪处罚。



另外,像这类逃跑或者装死的士兵,在二战的时候,当时的美国士兵在参战时,为了保险起见,都会在这些躺在地上的日本人尸体插上一刀!中国古代清点人数的时候,会选择割耳朵或者人头,根本逃不掉。

6

首先你先把打仗和战争的目的弄清楚,战争的就是消灭对方,抢夺对方的地盘和国家,古往今来一个道理,冷兵器时代也是如此,不象小说演义那样,二将交锋,比武义量招数。一将阵亡全军覆没,这只是从小说中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发展,世界人口不断彭胀,一枪一刀显然不行,枪炮火药也就应运而生,一发炮弹一死一大片,还是那句话,战争主要目的就是消灭人口,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和日本发动了战争,开始的时候只是飞机,坦克,舰队之间的博斗,杀伤力不是特别大,后来美国发明了原子弹,这家伙真利害,所以说两军交战,主将很少伤亡,保护是多方面的,战争的主要目的就是消灭人口。

7

因为冷兵器时代,将领也是要在指挥位置的,没有说冲杀在前的(特殊情况除外),古代打仗其实和现代差不多,不是像平话小说里那样动不动就主将单挑的,那只是演义。

8

这要从2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一是大将亲自冲锋陷阵的肯定不多,电影电视的那些片段虚构成分较多,小说里面的描述将军冲锋陷阵也是“春秋笔法”较多,符合一般情况的是,低级军官带领士兵进攻,高级大将在后方,不然动不动大将就战死,这也太危险啦。

二来古代冷兵器时代,大将的铠甲防护比一般的士兵强,基本上是全身上下都有,其一副铠甲的成本据说是一个地主家庭一年的收入,所以不会普及。而一般士兵仅仅有一副马甲式的防护,防护水平天差地别。

因此,防护水平不同、接触敌人的多寡,就决定了将军和士兵的伤亡水平不同。

9

在战场上,活下来的才能成名将,死去的都是烈士。

除非不上战场,否则枪林箭雨之下,众生平等。不论将领还是士兵,不管勇敢还是怯懦,都是一样的生存机率。

在一场场血腥撕杀下活下来,并立下战功的,未必是武功最强者。若非幸运值最高的;那必然是最机警,战场嗅觉最灵敏的人才能活到最后。

古代名将中,除了像韩信、诸葛亮这样的指挥官。凡出身寒微,发于卒伍之间如狄青、岳飞、常遇春等名将,莫不如此。

亲上战场冲锋陷阵的大将;高强的武功,精良的铠甲,贴身护卫等,只能稍微提高保命几率。因为他绝对是敌方首要击杀目标。所以,只有战场嗅觉敏锐,对军阵把握入微的人,才是活下来的胜利者。

靠着屡立战功而被提拔重用的将领,把自己战场保命的经验传与部下,带领他们不断获胜,部下们就会视他为神。会跟这位名将上刀山下火海,万死不辞。

所谓功高震主,真的是赏无可赏吗?是皇帝怕他们在军中威望太高,黄袍加身。

赵匡胤、朱元璋都是如此起家的。

战场是位最残酷的裁判官,只有在层层淘汰下活到最后的,才能成名将。

10

明清时的野战,两军对垒,双方主将是严禁作为前锋的锋矢冲锋陷阵的!(这很容易成为对方的众矢之的受到集火攻击而阵亡)
野猪皮归定:伍长阵亡,而部下未能抢回尸体逃回者,全体斩首!以此类推,就算是旗主战死,也更没人敢抛弃他的尸体自顾逃亡!
更何况旗主及以下部众都有白甲兵(千里挑一丶万里挑一的军中精锐)的保护!这些精锐都身穿外层棉甲,内穿链甲,中间穿一层铁甲或棉甲外层缀铁片!三层甲衣,一般的箭矢、火枪是难以远距离射穿的,主将的防护就更加精良了!(主将战死,护卫他的卫队全部斩首)
明军将领有家丁(近卫军)保护,其衣甲武器比普通军士要强得多,不会比对阵的满人白甲兵差。
因为家丁是将领自已掏钱养的精兵,是保命的本钱啊!所以一般不会用来作为前锋冲锋在前!
不管是野战(浪战)还是攻城(野猪皮强悍,一般主攻,明军弱势主守)主将和近卫军是不用作为前锋进攻或者防守的,而是使用炮灰先打消耗战,所以主将一般都躲在后方或比较安全的位子,不会直面敌军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