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请自来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根据双方官方宣称的己方伤亡来看,1939年的诺门坎之战,苏联军队的总伤亡确实比日军高。

(该图为摆拍,苏联坦克第11旅第24营的坦克炮塔射手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格拉西莫夫和摩托装甲第8旅独立机枪第171营的亚历山大·捷米多维奇·布尔纳绍夫,在被俘后数日答应日方要求,由格拉西莫夫手持一条白毛巾和布尔纳绍夫一道钻出坦克,装扮成向一名日本军官投降)

诺门坎之战中

日军的伤亡有如下数字:

比如日本第六军军医部提交的有关报告

出战:58,925人

战死:7,720人 其中 军属24人(日军的军属不是军人家属,是军队附属人员)

战伤:8,664人 其中 军属17人

战病:2,363人 其中 军属13人

合计:18,979人

另有,死伤病合计 17,405 人;战死及不明8,717 人、战伤8,647 人、战病2,350 人、合计19,714 人;死伤病合计 19,768人等不同说法。


还有个数据是,作为主力的第23师团,死4945,伤5574,失踪651,病1335 ,总计损失12505人,整个师团基本打光。另一个主力第7师团 ,死1108,伤1699,失踪345,病327,总计损失3479,投入的两个联队也报废了。第八国境守备队损失1454人,炮兵集团损失1450人,最后总计损失20589。

苏军按照《Soviet Casualties & Combat Losses-Hardbound》的数据,苏军战死6472、伤死1152 、病死51、失踪2028、纯减员9703人;受伤15251、疾病701、合计15952人;总损失25655人。


从这来看,如果双方没隐瞒伤亡数字的话,确实苏军的伤亡比日军多不少。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

因为当时日本关东军投入了自己的家底和精锐力量。比如23师团是日军为了更加适应现代战争,而于1938年专门组建的三联队制新式野战师团,第7师团更是作为老牌精锐的常设师团。而第1战车团(旅级)、满洲独立重炮联队和关东军飞行集团、自动车(汽车)部队,更是关东军的血本。

而对面的苏军呢?真没啥精锐,大部分苏是连三流都算不上、相当于民兵水准的地方师。这种地方师,有点类似美国的国民警卫队。士兵不是连续在营,而是在居住地附近分期服役,第一年三个月集训,掌握军事技能,随后四年每年服役一个月。其目标是省钱,维持基本训练。所以这种部队战斗力很差,甚至一听到日军的炮响就会吓得乱跑。

对此,朱可夫有过吐槽:

我们对德作战准备不足有许多原因,其中之一是地方部队训练制度不完善。这一制度我们实际上到1939年才废除。补充到地方师的人员训练素质极差,既没有现代战争观念,又没有同炮兵和坦克协同作战的经验。从训练水平看,地方部队与正规部队无法相比。在哈拉哈河我曾与第82师这样的地方师打过交道。日本人几声炮响就把他们吓得到处乱跑,我们不得不采取一切常用的手段来制止他们。……日军见他们几声炮响就逃跑,就一个劲地跟踪追击,而日军只要集中所有火炮,从前线各点向他们射击,就能阻止他们前进。未经任何军事训练的地方师就是这个样子,我在哈拉哈河是领教过了……

第82步兵师指挥机关及人员缺乏训练,部队各层面指挥员无法维持单位纪律,该师充斥了作训不良的兵员(该师有30%属于无任何训练的老龄人员),其第603步兵团不像是整建军事单位,更像是武装游民,在防御战时,该部面对敌军进逼,仓皇脱逃,丢弃大量步枪,轻重机枪,并蒙受重大损失。


第36师的步兵,缺乏“现代”步兵训练/整备,不知如何在夜间作战行动且未进行研习,在无良好收组情报的情况下盲目行动,指战员不知如何进行侦查(尤其在夜间)……部队遭受重大损失也是由于步兵作训整备的匮乏,指挥人员缺乏在战斗中掌控……


第5(摩)机枪步兵旅的一些骨干人员整训度令人满意,但被后涌入的该旅(有3分之2训练匮乏或完全无训练)的部队人员,稀释化。那一些骨干被其分入的各单位“淹没”。该旅作战不力也归咎于其旅长费德洛夫中校,他战场上抛下部队,自个逃跑……


状态稍好的是苏军投入的装甲部队,如第6和第11坦克旅,但也存在“缺失与步炮单位交汇协同的实际作训”的一些问题。

(以上记载出自《哈拉哈河区域武装冲突(5-9月)》 诺瓦利斯出版社(莫斯科)2014年)


可见当时苏联军队远东部队的状态确实很成问题。而之前的张鼓峰之战中,日军就跟这样的苏军部队交过手,占到了便宜,伤亡1:3。所以当时日本关东军非常狂妄,认为一个日本兵能打三个俄国兵。

但工业国力的雄厚与军事机械的强大,已经抹平以上问题,让几乎处于乌合之众状态的苏联地方部队,去压垮那些信奉着“武士道精神”与军国主义的所谓“日本精兵”了。


1939年8月20日清晨,苏军集结起57000名士兵、542门火炮、498辆坦克、385辆装甲车和515架飞机的强大力量,兵分三路,对日本关东军发动了超出其承受能力乃至想象能力的机械化立体式攻击。

战至23日,苏军完成对日军的分割与合围,31日,除少数漏网之鱼外,被围日军被全歼。

当然,由于步兵素质太差、导致装甲部队缺乏步兵配合,加之当时苏军装备的都装甲薄弱的BT5、BT7、T26等轻型坦克。所以在攻击中,苏军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仅从8月20日到30日间,苏军坦克就被击毁22辆,击伤102辆,技术原因损失89辆。

但是,谁被打疼了谁心里有数。

日本报纸对此哀叹,“大量高级军官如此集中的伤亡,是日俄战争后从未有过的。”而日本军队普通士兵的士气也低落到了谷底,甚至有伤员在医院,用刀将突围逃出时被炸断双腿的第23师团参谋长冈本德三大佐,砍死在了床上。

此战后,日本放弃北进计划,转而执行南进政策。1940年7月⒛日,主张南进的第二次近卫文瘩内阁成立,制定《基本国策纲要》和《适应世界形势处理时局纲要》,采取加快南进步伐的新政策。

(本文图片除第一张外,均为苏军展示诺门坎战役缴获的日本战利品)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日军比苏军厉害的多。

此战日军大约有3万兵力,苏军为接近6万,兵力相差较大。

双方战后公布数据为,苏军:阵亡失踪9,703人;受伤15,251人,一共2万4000多人。

日军:阵亡失踪8,440人;受伤8,766人,一共1万7000多人。

可见,即便按照这个数字,苏军伤亡也大于日军。

这还是苏军后期占据绝对兵力和火力优势下,才有这种成绩。

苏军分析伤亡,发现其中44%的伤亡都是日军子弹造成的,另外48%是炮弹,手榴弹造成的。还有6.5%是航空炸弹,0.9%是日军的刺刀。

有意思的是,日本方面却完全不同。

62.7%日军都是苏军的炮击造成的,37%的日军是子弹造成的伤亡。

可见,苏军的优势在于炮火,而不是士兵的具体作战能力。

也就是苏军依靠炮火的优势,劈天盖地的对日军阵地炮击,造成日军较大的伤亡。

随后苏军发起对日军阵地的攻势,日军则采用炮火拦截,然后再近距离用步兵武器射击,击退苏军。

由于日军防御战术得当,苏军伤亡较大,而且更多是被步兵武器杀伤。

这说明,日军是沉着等待苏军进入轻武器射击范围,才开火的。

苏军此战中消耗炮弹炸弹3万1000吨,日军投入炮弹与苏联相差甚远。这不是日军没有火炮和炮弹,只是并没有投入战场,说明日军对此战并不重视。

就单兵作战能力来说,日军造成的伤亡大于苏军,可以说日军比苏军要精锐。

要知道,该战役日军参战师团为23师团,只是一个日军二三流的驻守师团,同真正的一流师团相差很远。

就这样,尚且造成苏军如此损失。

连苏军总指挥朱可夫将军也认为,日军单兵作战能力比苏军要强:与我们在哈勒哈河作战的日军士兵训练不错,特别是近战,他们守纪律,执行命令坚决,作战顽强,特别是防御战。

我们再看看坦克战。

当时日本和苏联坦克性能都差不多,都是轻型坦克。

那么,双方坦克兵的素质以及战术素养,就是取胜的关键。

结果,苏军明明占据坦克装甲车数量的绝对优势,伤亡仍然很大。


苏军参战的第11坦克旅,损失158辆坦克及装甲车。

第6坦克旅损失30辆。第9坦克旅损失3辆。

合计苏军完全损失并无法修复的共有191辆。

日军此次参战的装甲部队为第1坦克旅团,后增兵至2个旅团,参战坦克约是84辆,后公布损失数据为37辆。

退一步说,我们就算日军数量有些水分,但就算84辆全部损失,也比苏军损失少得多。

所以,双方单兵战斗力的差距是明显的,这就是苏军伤亡更大的原因。

近战中,曾经1个日本兵,用刺刀连续刺倒6名苏军。

3

很多回答,包括我一向比较尊重的@萨沙 ,都在那儿逼逼叨叨地分析说,主要原因是:

1、日本鬼子厉害,士气高昂,敢于冲锋,战术得当……

2、苏联经过大清洗,士气低落,战术不当,指挥官水平下降……

我看了暗笑了半天,基本上憋出内伤来了。

这些人回答时,根本就没有分析,题目对不对,依据的数据对不对,就急吼吼地下结论。根本就没有先分析数据对不对,就开始瞎扯。前提不正确,怎么得出正确结论?

日本鬼子一向喜欢报喜不报忧,隐瞒伤亡数据,那是一贯的。比如说黄土岭战斗,按某些鬼子的资料,鬼子总共损失才6人,其中就有一位将军,就是那位有名的阿部规秀。还有刘老庄战斗,新四军损失八十多人,鬼子只损失2人,一个是带队的队长,一个是队长的文书。这用脑子想一想,就知道这两个数据肯定是不对的,偏偏有人引用起来信誓旦旦,还分析出各种原因,说来搞笑不?

诺门坎一战,鬼子被打怕了,直到二战结束也不敢打苏联的主意。诺门坎战后,鬼子的军官撤职的撤职,切腹的切腹。鬼子用血肉之躯去和钢铁拼,焉能不败?

要说日本鬼子损失少于苏军,原因也不是没有,除了前面说过的统计数据原因外,另外的原因就是,有人精日,拼命替鬼子隐瞒伤亡。另一部分人反苏反共,逢苏必黑。再有一部分人愚昧无知,听了前面两种人的话,信以为真,而且如获至宝,以为正史都是在掩盖,他们知道的才是真相。

4

诺门坎战役中日军的伤亡比是远高于苏军的,之所以会有这个疑问,恐怕你看的是日本方面的记录文献。由于在诺门坎战役中苏军给予日军极大的打击,以至于给日本陆军的内心中留下了一块大大的心理阴影,最后即便日本战败之前,都不敢在北上觊觎苏联的一寸土地,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当时的苏军究竟给日军打成了什么样儿。

由于之前日本从未打过什么像样的战争,也从未遇到过什么像样的敌人,即便之前已经跟中国军队打了好多年,但当时的中国军队既没有空军也没有坦克支援,就连步兵战术都是最为简单的军阀内斗打法,对当时已经接受过现代化改造的日本军队而言,简直就是大人打小孩的级别。

由于那几年的日本在中国打的实在是太过风生水起,以至于把日本陆军给惯的不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所以内心有些膨胀的日本陆军觉得自己很厉害,有能力跟苏联红军正面碰一碰,所以就派遣驻扎东北的关东军和本土的一支甲等部队前往诺门坎战场。然而历史现实的告诉我们,苏联红军叫做人。

其实诺门坎并不是苏联的国土,它位于蒙古境内,而当时的蒙古在苏联的庇护之下,所以日军入侵到了诺门坎,就是对苏联红军赤裸裸的挑衅,所以苏联红军自然要将来犯之敌给消灭干净。

当诺门坎战役打响之后,日本陆军才第一次见识到什么才叫真正的硬实力,首先空中有i15战斗机负责空中敌人,伊尔-2攻击机负责舔地。地面载具则是BT-7轻型快速坦克配合步兵协同作战,这对于缺少坦克没有飞机的日本陆军而言,无异于是致命的缺陷。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指挥官,在这次诺门坎战役中,日本陆军无异于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碰到了苏联最厉害的指挥官,朱可夫大将。

当常规作战处于劣势之后,日本军队甚至丧心病狂的使用起了细菌武器,将臭名昭著的731部队所研发的新型细菌武器投放进了河水中,妄图通过饮用水杀伤苏联士兵。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苏联军队不仅有强大的作战力量,后勤力量也同样完备。

因为在诺门坎作战的苏联士兵根本就不会饮用当地的河水,在战争初期苏联方面就铺设水管从大后方取水饮用。可本出于害人心里的日军却因为误饮支流里的河水,死了好几百人。

综上所述:为什么会觉得苏军伤亡会比日军多?因为日本觉得丢脸故意隐瞒死亡人数,那自己士兵的生命当草芥。可为什么现实中日军的阵亡率比苏军高出那么多,因为苏军军队比日军军队的实力高的不是一个数量级。面对陆空联动步坦协同的苏联红军,只会无脑冲锋没有坦克掩护的日军,简直就是一群老百姓拿着木棍去打正规士兵。

5

鬼子的伤亡数据不可信啊!之前五雷看华北日军打八路的统计,一场各自上千人的战斗,鬼子一共战死六人,然后又说自己作战艰苦,这不是精神分裂?

二战结束时,日本官方统计死了两百多万,战后几十年年增加,最后居然加了近百万,到310万了。五雷一查,它这统计方法类似美帝,是找不到尸体就算失踪,但死伤惨重的多数是败仗,自己被人追着打,怎么去收尸统计?

另外,鬼子还有一点也像美帝,只要不是在战场上立刻毙命,哪怕重伤后拉到后方医院咽气,也不算阵亡算伤病死。诺门坎战役鬼子在河里丢过细菌武器,结果把自己人毒倒了一大批,这么丢脸的事,肯定不算战场损失里了。

还有,无论是美帝还是鬼子,都不把伪军当人看,韩国在朝鲜战争中死亡103万、皇协军被歼灭一百多万都是不提的。

据史料记载,诺门坎战役中,伪蒙军几千人留下断后全部打光,而伪满军死了几万,剩下的伤兵都没人管,据说有个日本顾问就因此被伪满士兵给一刀劈了。加上这些死亡数字,才是鬼子惨败的真相。




6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诺门坎战役是日本近代陆军建立之后,人员和装备损失最多的一次战役。

按照苏军数据,共歼灭日军5万余人,缴获枪械5800余支、掷弹筒189支、火炮207门

日军自己数据宣布出兵75736人,战死8632人,战伤9087人,病1340人。

关于自身损失,俄罗斯1993年数据为纯减员9703人,伤病15952人,另外蒙古人民军损失556人。装备方面损失94门火炮和迫击炮(彻底损坏32门)、车辆667辆(彻底损坏139辆),全部损坏和需要大修的坦克与装甲车386辆

对于苏军来说,通过战役意识到坦克防护力差、汽油发动机容易起火等问题,为此后研制T-34坦克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至于双方空军损失,苏军宣布日军损失飞机646架,而日军宣称击落苏军飞机1162架以及地面击毁98架,自身仅损失162架。

日军由于惨败,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和参谋长矶谷廉介被撤职编入预备役,参谋本部参谋次长和作战部长等人也被撤职编入预备役,第6军司令11月6日撤职等。

在朱可夫的回忆录中,他写道“日军下级指挥人员受过很好训练,作战异常顽强。中高级军官训练差,主动性差,习惯于墨守成规。。技术装备落后。。。战役初期日军空军比我们强,当伊-153和伊-16歼击机到来后,制空权很牢靠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的БТ-5和БТ-7坦克容易起火。。。”

即便按照日军自己承认的损失数字,也并不比俄罗斯最新解密的苏军损失少多少,况且这个公布的数字无疑是缩小到。如果日军伤亡不惨重,也不可能那么多将官失去职务,日后在苏德战争时尽管关东军进行关特演,有百万大军,终不敢再与苏军较量!

7

日军的损失比苏军了很多,这种言论有人传了一次又一次,试图证明日军的战斗力很强,可惜吹过头了,相反显得日军的战斗力相当差劲了。如果日军与苏军的所谓伤亡数字是真实与可靠的,那么换个角度说,显示出日军的战斗力如何下降,尤其是战斗意志薄弱。

如果苏军伤亡25000人,与投入的总兵力不到6万人相对比,等于苏军在承受了40%以上的伤亡,注意,这是全军的平均伤亡率,如果到了团营一级,也许就是八成以上的伤亡率,在这种情况下,苏军依然能够对日军发动进攻,逼得日军认输。这说明苏军的战斗意志已经远远比日军高太多了。

相比之下,日军伤亡19000人话,伤亡率似乎不比苏军高,相反要低了一点,更重要的问题是日军败了,当伤亡情况还不如苏军时,日军竟然打不动了,这说明日军的战斗意志很弱,如果按战斗中的一些记录,可以理解成,许多日军部队根本就是不战而退了。比如:日本的坦克部队到底是弹药没了不得不撤退,还是临阵脱逃?或者许多日军坑队友,明知友军陷入苦战,依然不想去救援,否则很难解说,日本的伤亡数量是怎么回事。

许多传说中,日军可以在伤亡7~8成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作战能力,也是日本人一直相当吹嘘的地方,现在看到了,还没有苏军承受能力强,这说明日军状态有多么糟了。

如果日军的实际伤亡率达到八成以上,才输掉这场战役,说是虽败犹荣,认为日军打的好顽强,那么真的没什么可质疑的,如今某些人拿出的数据,只能证明日军在比苏军更低的伤亡率条件下,输掉了战役,那么就只剩下可耻,也难怪日本人会放弃了北上,苏军通过实战证明自己的战斗意志比日军还要强盛,日本人怎么敢去再碰硬石头呢?

8

爆发于1939年5月到9月间的诺门坎战役,是当时发生在中蒙边界的一场日本与苏联、蒙古之间的边境冲突,起初只是小规模的战斗,后来演变成了一场局部战役。这场战役在当时的世界来说并不明显,毕竟到了1939年9月的时候德军开始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但是这场战役却改变了二战的格局,对二战的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只是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还没有意识到这点。

苏联和日本的战略

当时来说苏联的战略明显是在欧洲,远东是其战略次点。诺门坎战役爆发在1939年5月,当时欧洲的局势已经非常紧张,而在二战爆发前,苏联就有了一个“大雷雨”计划,一开始是假设二战开战后德国死磕英法,当德国和英法死磕的不行的时候苏联从东线进攻德国,把德国拿下,运气好的话甚至可以拿下英法。根据相关资料,在战前斯大林认为苏军强于德军,因此对这个计划充满了信心。

▲斯大林的野心是整个欧洲,远东地区能不管就不管了

正因为苏联的重点在欧洲,所以对于远东地区来说,最好是与日本保持和平,在自己专注于欧洲的时候不要被日本分心。

对于日本内部来说,一直存在“北上”和“南进”两个战略选择,日本陆军支持“北上”即进攻苏联的计划,而日本海军则支持“南进”即进攻东南亚的计划。对于日本天皇来说,他需要在陆军和海军之间维持平衡,之前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可以说日本的资源基本都用在了陆军方面。如果继续“北进”,那么还是要仰仗陆军,海军就一直没有用武之地,政治上的天平就会完全倾向于陆军,陆军就会形成在政治上的绝对力量,甚至可能会压过天皇(欲仁的父亲大正天皇就曾经被陆军压制,郁郁而终),这点来说欲仁还是时刻提防的,他绝不会允许政治上出现一个过于强势的集团。

所以当时的天皇欲仁在内心上还是 支持“南进”计划的。正是因为日本天皇的态度,才在后来中止了诺门坎战役的继续扩大,并促成了日本与苏联之间的谈判,维持了苏联与日本在远东地区的战略平衡,直至二战末期。

战役经过

其实整个诺门坎战役从1939年5月11日开始的时候,只是一场小规模的冲突,日本关东军计划拿下当时蒙古东部的哈拉哈地区,作为攻占苏联远东地区的跳板。当时日军的一支分队在哈拉哈河地区进行侦查的时候遭遇了苏蒙联军的攻击,损失惨重,随后日军向诺门坎地区增兵,双方由此爆发了一场局部战役。

双方在诺门坎地区的前期作战中,基本都是胶着状态,你来我往互有胜负。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了8月20日,此时在诺门坎前线的日军以23师团为主,大约有25000人左右,双方经过近3个月的拉锯战,此时已经形成了各自的防线,暂时谁也无法形成突破。但是就在日军认为战线就此稳定的时候,苏联却背地里做了许多大动作。

首选苏联将最能打的朱可夫派到了诺门坎前线担任司令员,全面指挥诺门坎战役。然后又从后方调来了大批部队,使诺门坎前线的兵力增至10万余人,以及大量的重武器和补给物资,其中包括坦克498辆、装甲车346辆、542门大炮、515架飞机,物资方面包括了18000吨炮弹、6500吨炸弹、7000吨燃料、4000吨粮食和4000吨其他物资。

相对来说,诺门坎前线的日军在人数上明显少于苏军,在武器装备上,尤其是重武器方面与苏军差距也非常明显。

于是当8月20日苏军突然向日军发动大规模进攻的时候,日军措手不及,很快就败下阵来,到了8月31日的时候,诺门坎地区的日军已经被苏军合围,经过拼死突围,23师团才侥幸逃脱,回过神来的日本关东军急调其他地方的部队赶到诺门坎地区,包括关外的第5、第14师团和关内的第2、第4和第7师团,如果这些部队都赶到诺门坎的话,可以说战争的规模就会进一步扩大,搞不好日本和苏联在远东地区就真的开战了。

这个时候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起到决定作用的还是日本天皇欲仁,他知道如果日军继续增兵诺门坎,那么“北进”计划就真的要实施了,一旦“北进”计划实施,政治的天平就会完全打破,日本政治就基本会被陆军把持。这种事情能发生么?绝对不能,于是便命令日本驻苏联大使东乡向苏联提出了停战的要求。

此时的苏联正巴不得把精力都放在欧洲(此时德国已经闪击波兰,按照德国和苏联的约定,苏军主力已从东线进攻波兰),见日本提出讲和,也是求之不得,很快就与日本达成了停战协议,双方约定保持边境现状,诺门坎战役就此结束。

双方伤亡分析

其实这场战役的结果并不重要,一是当时苏联和日本的高层其实都不想把战争扩大化;二是这场战役虽然规模不小,双方总共投入了20万人作战,但是相对于当时的焦点来说,实际上是微不足道的,尤其是当时的欧洲战场。

此战苏联方面阵亡失踪9,703人,受伤15,251人,日本方面阵亡失踪8,440人,受伤8,766人,从损失情况来说苏联明显多于日军,原因也是在于当时苏联在远东地区的部队多是二三线部队,无论从训练、作战素养来说都明显不如日军。而日军此战中的主力23师团实际上也不是日军最精锐的部队,只是一支日军的二流部队,一支日军的二流部队在对方兵力和装备绝对占优的情况下还能打出这样的战绩,说明实际上当时的日军如果在数量上与苏军对等的话,是能够占据上风的。

同时此战中苏军之所以能获胜,主要是在后期突然大量增兵,并在进攻中投入了大量的重型武器装备,在消耗了大量的弹药的情况下获胜的。

而日军的损失有62.7%来自于苏军的炮击和航空轰炸,此战苏军发射了31000吨炮弹炸弹,整个战役中苏军消耗了大约8万吨的物资,而日军仅消耗了约2000吨的物资。这说明诺门坎战役中日军和苏军的火力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

此战中,即便是苏军占据了火力上的完全优势,并且在兵力完全占优的情况下损失还是大于日军,这只能说明当时苏联在远东地区的部队作战素质明显不如日军。

所以在这里可以回答这个题目,苏军损失多于日军的原因,其实在于诺门坎战役中苏军作战素质不如日军。

战役影响

其实此战的影响在当时来说并不明显,在很多人看来也只是一场局部冲突而已,相对于全世界的焦点欧洲战场也实在是微不足道。但这一战之后,日本选择了“南进”的战略,之后便是对美英开战,发动了太平洋战争。

而苏联则可以把精力从远东地区抽出来,全力对付西线的德国。尤其是在苏德战争爆发以后,在德军前期凌厉的攻势下几乎快亡国的情况下,由于与日本保持了远东地区的和平,才得以从远东地区抽调大量的部队支援西线的作战,也才得以在决定性的莫斯科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获胜,逐步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

实际上,诺门坎战役最重要的并不是这场战役本身,而是这场战役对后来的二战格局,实际上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9

很多人低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的战斗力,日军精锐部队的战斗力还是相当强的,在诺门罕中同苏军战斗的关东军第23师团便是一支战斗力强悍的精锐部队。苏军统帅朱可夫在战后回忆中,对日军顽强的战斗力印象可谓十分深刻,日军步兵联队陷入苏军装甲部队的合围后仍然能够娴熟地运用步枪和掷弹筒杀伤苏军,这给苏联红军带来了不小的伤亡。朱可夫曾这样说,“被装甲部队合围后仍然能顽强作战的部队是不多的”。多年地战争准备为日本培养了一支非常有战斗力的部队,因此日军无论是拼刺刀还是比枪法都非常专业。

从战后统计可以看出,日军精确的枪法、炮兵和拼刺刀,给苏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而苏军主要打击日军的方式,则依靠装甲部队地冲击和强大火力地炮击,这说明苏军打败日军依靠的是实力上的绝对优势。苏军指挥官朱可夫,在战前集结了数倍于日军的技术装备和火力,在加上正确的战略战术,日军失败也就不难理解了。不过日军依靠其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娴熟的战术技巧也有效杀伤了苏军。

苏联军队损失大还有别的原因,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斯大林的大清洗。斯大林在红军中捕杀了3000余名中高级军官,连大纵深理论的提出者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也未能幸免。此时,苏军的战略战术水平遭到了极大的削弱,这也严重影响了苏军在战场上的作战。由于缺乏有经验的军官,苏军蒙受了许多不应有的损失,这从日后德军闪击苏联,苏联红军一溃千里中也可以看出端倪。

或许会有人奇怪,华西列夫斯基元帅闪击关东军仅用7天就收复了中国东北,好像也没看出日军的战斗力有多强。这是因为到了1945年,与纳粹德国血战4年的苏联红军,其战斗力已经到达了无敌的状态,装甲部队的配合和战术水平已经炉火纯青。而且,关东军大部分精锐部队已经在太平洋战场上损失殆尽。事实上,苏军对关东军的进攻也遇到了大量的阻碍,而且在东北战场上苏联军队也没有摧毁日本关东军的主力,在日军被歼灭前,裕仁天皇就已经颁布了停战诏书。从这可以看出,日军的战斗力是不俗的,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日军能在诺门罕给苏军造成重大伤亡了。

10

朱可夫指挥水平差劲,苏军过分依赖火力优势,步兵战斗力十分低下!

面对小国芬兰,苏修三度换将、五次总攻,最后死伤百万,才抢到了足够埋葬战死尸体的地盘!

日军虽然只出了一个二流师团,装备火力全无优势,但兵员素质强悍,个个舍生忘死,敢在下风中与毛子拼命,所以虽败犹荣,杀伤了大量敌兵!

朱可夫回忆,在追击日军时,鬼子一个大队占据山口丘陵死命阻击,苏军一个师久攻不下,他气得枪毙了师长,副师长再攻败阵又被枪毙,最后参谋长驱动人海冲了上去,日军全部肉搏战死,原来是没子弹了。

否则,死大林也不会同意和平解决。哪些俄奴毛奸,不会以为芬兰兵比日军更强吧?!

在小日本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前,日军会对各个等级的新兵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训练,在这一年的时间内,军事教官会根据新兵的不同“等级”,开始进行相应的军事训练,例如,作战科,后勤科,医护科等方面来针对性训练新兵,同时灌输军国主义思想以提升他们的“信仰”与心理素质及战斗欲望。

战后根据解密的日军档案可知,日军在对各类兵员的军事训练与各项技能培训中做的都非常科学与全面,可谓人尽其才。日本人他们知道自身的身材矮小,缺点也显而易见,耐力与体质相对较弱,军事教官们则对他们进行体能训练,例如:负重耐力训练,强行军,野外拉练等。这些训练使得日军士兵大幅提高了身体素质与耐力。

日本人的优点就是善于学习,他们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理论,并制定了适合自身科学严谨的训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量变引起质变。所以在二战初期才会出现很多“彪悍”的日军士兵,虽然他们的先天性条件并不怎么好(身高),但通过长期艰苦训练与思想的灌输,才造就他们与自身身高并不成比例的强大战力,而且非常具有侵略性与破坏力。

根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时期国民革命军战士平均需要射击大约300余发弹子弹(比苏军2000发杀一人有效率)才可以干掉一个鬼子,反观日军士兵,他们则平均只需要射击20发左右的子弹就可以杀死或击伤我军士兵。双方士兵的射击精度的差距就是这样巨大,平心而论,身材矮小的日军士兵确实“厉害”。

在《李宗仁回忆录》中就曾记载过李宗仁将军对日军士兵的感叹:日军的战力强弱,与他们对士兵严格训练不无关系,系统而具有针对性的训练,使日军士兵的战力大大提升。再加上他们的“武士道精神”,在世界各国中的确是很罕见的。

当日军士兵在战场上进行作战时,指挥官与士兵们都会有条不紊地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并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军事作战原则与理论与敌人战斗,临危不乱。日军的这点,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与深思。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