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蹄馆之战,是一场诡异的伏击战,由于中日朝三方史料对此战的记载大不相同,使得这一战的胜负争议颇多,充满了神秘色彩
一、背景
大明万历二十年四月,野心勃勃的丰臣秀吉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在十四万日军的攻击下,朝鲜军队不堪一击,短短几个月,全国八道丢了七道,国王也被迫逃到中朝边界,向宗主国大明告急救援。
(日本侵朝战争)
同年十二月,万历皇帝派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提督,率领四万明军入朝。次年初,明军在平壤战役大败日军大将小西行长,之后在提督李如松的指挥下向南进发,日军望风而走,明军半月之内收复失地五百余里,包括平壤、开城在内的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镜五道被收复。
屡战屡败的日军总大将宇喜多秀家紧急召集石田三成、大谷吉继、增田长盛等在将领在王京召开军事会议,商量下一步对策。此时的日军粮草供应也出现了问题,无法长期坚守,所以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加藤光泰等武将提出与明军进行决战的作战方案,在会上得到了大多数日本将领的赞同。
二、战况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明将查大受率前锋部队继续南下,二十五日在王京以北的昌陵与日军一小股部队相遇,日军被斩首百余,余部逃回王京。
明军不知道的是,这并非一场遭遇战,而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
(碧蹄馆之战)
日军之前定下的作战计划是这股日军遭遇明军后,且战且退,将明军引到马山馆地区,在那里设下包围圈,围而歼之。
但是日军千算万算,没有算到的是,查大受速度太快,连夜追击,一下子就冲过了马山馆。此时日军大部队尚在碧蹄馆集结之中,根本来不及反应。
宇喜多秀家不愧是名将,他立即调整部署,将包围圈高在碧蹄馆。这里距日本大本营王京只有三十里,此战对日军来说,只能胜不能败。
我们先看看各方关于这一战的记载。
《明史》上是这样说的:“距王京三十里,猝遇倭,围数重。如松督部下鏖战。一金甲倭搏如松急,指挥李有声殊死救,被杀。如柏、宁等奋前夹击,如梅射金甲倭坠马,杨元兵亦至,斫重围入,倭乃退,官军丧失甚多。”
《重订日本外史》的记载是这样的:“隆景以三万人,邀击于碧蹄馆。。。我军兵锐刃利,纵横挥击,人马皆倒,莫敢当其锋。遂大破明军,斩首一万,殆获如松,追北至临津。挤明兵于江,江水为之不流。”
《朝鲜李朝实录》的记载如下:“提督方行路上,见彦柏军官,详闻贼势,遂驰往碧蹄。。。。进阵于野,于贼对阵。。。。。贼三千人直逼提督,提督且射且退,贼遂乘乱斫,天兵死者数百”。
三、伤亡
在三个国家的史料记载上,碧蹄馆之战中明军的伤亡人数差别极大,到底哪一个是真的?
在收复平壤和开城之后,李如松于正月二十四日举行过军事会议,商量取王京之策。在这次会议上,众将的意见并不统一,也没有最终确定一个最终方案。最后,李如松作出了让查大受带领三千人马去王京探路,再决定下一步行动的方案。
也就是说,明军参加碧蹄馆之战的人数仅有三千人,无论如何不可能出现日本史料中记载的“斩首一万”的结果,日本史料明显是扩大了战果。
亲历过朝鲜战争的浙江游击钱世桢写过一本《征东实纪》,在这本书中,他记录了明军伤亡大约为三百二十人左右,这与《两朝平攘录》以及明朝的战报上的数字是基本相符的,有很强的可信度。
而作为援朝总指挥的宋应昌,在给朝廷的报告中也说到:“虽碧蹄之战,我军亦有操作,然事在仓卒,如松率将领奋勇血战,以寡击众,射死倭酋,砍杀倭众,彼实败退”,并且还给将士们请功。如果这是一场大败,宋应昌绝对不会这么做。
从李如松能够从战场全身而退来看,这也不是一场歼灭战,应该是日军对明军的伏击战,双方各有死伤。综合各方面的记载以及战场亲历者的记录,双方的伤亡其实并不大,均在数百人左右。
四、后续
这一战之后,李如松的确没有发动对王京的继续进攻,双方在战场上呈现出一种对峙的态势。但是这种对峙状态,和碧蹄馆之战关系不大。
因为正月是朝鲜南方的雨雪季节,当时天气非常寒冷,又连日雨雪,道路泥泞,明军无法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而且明军深入南方,战线拉长,后勤补给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正如《明史》所记载的那样,“会天久雨,骑入稻畦中不得逞,官军乃退驻开城”。
在这种天气下,明军的战马病死一万六千匹,士兵非战斗减员严重,李如松提出等天气转暖再进兵的建议是十分合理的,并不是碧蹄馆一败之后,立刻溃退到开城。
为什么说明军是主动撤退的呢?因为碧蹄馆之战是正月二十七日爆发的,二十八日明军仍向前推进了三十里,来到王京城下。明军的撤退是正月三十那天,是在王京城下三天后才撤的军。如果碧蹄馆之战明军大败,又如何向前推进呢?
五、和谈
明朝和日本的和谈,是双方的意愿。
通过之前的战斗,日本人对李如松率领的明军十分忌惮,包括他们的先锋小西行长都认为“明朝兵锐不可当,不早讲解,恐王京亦未可恃”,所以和谈是日本主动提出来的。
在得知日本想议和之后,万历指示首辅王锡爵给李如松下发了谕令:今已烧贼积聚,正我得胜算矣。正宜聚器械,保资粮,时出奇以挠之,此坐而制敌之策。通过这道谕令可以看出,万历还不大想与日军讲和,还想着把日本人打垮。这也说明,和谈,与碧蹄馆之战的结果是无关的。
当然,明朝也要做整体考虑。在王京城高墙坚,一时难以攻克的情况下,通过谈判得到想要的结果,也不失为良策。所以历史上最大的大忽悠沈惟敬才有了出场机会,也让后人看到了,什么是忽悠的最高境界。
六、结论
总体上说,碧蹄馆之战是明军中了日军的诱敌之计,被日本打了个伏击。但是由于李如松的辽东军(大部分是李如松的家丁)战斗力极为强悍,这一战日本并没有讨到什么好处。
但是明军在日军兵力大大占优,且是有准备的情况下,在这场遭遇战中表现出了极强的战斗力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撕破了日军的大网,突围而出,从这方面来说,至少在战略意图上,日本是失败了。
总之,碧蹄馆之战是这场战争中,日军唯一一个杀死李如松的机会。日本人没有抓住这个机会,这是让日本将领加滕清正和黑田长政事后郁闷不已的结局。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碧蹄馆之战是一场双方平手的战斗,谁也没有占到便宜。
至于《中国军事通史》上说的"碧蹄馆之战是第一次万历援朝战争的转折点。。。。明朝之后不得不采取讲和的方针"的说法,我是不太同意的。虽然我不同意起不了什么作用。
参考资料:《明史》、《征东实纪》、《朝鲜李朝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