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乾隆皇帝有时会赏赐大臣每人一个猪肘子,官员会感恩戴德,为什么一些人出宫门后就会扔了?如何看待乾隆皇帝的做法?

乾隆皇帝有时会赏赐大臣每人一个猪肘子,官员会感恩戴德,为什么一些人出宫门后就会扔了?如何看待乾隆皇帝的做法?

2020-11-15 14:33阅读(59)

乾隆皇帝有时会赏赐大臣每人一个猪肘子,官员会感恩戴德,为什么一些人出宫门后就会扔了?如何看待乾隆皇帝的做法?其实那个时候,做猪肉的方法就是清蒸,煮熟之

1

猪肉在古代也可以说是紧缺之物,普通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更别说吃肉,而那些权贵官僚们就不同了,他们有钱有势,自然是餐餐大鱼大肉,清朝皇帝在逢年过节的时候,都会赏赐给亲近的大臣和侍卫一些猪肉,而这些大臣表面上是谢主隆恩,可内心是一肚子的嫌弃,出了宫门就将它给扔了,这是为什么呢?


清朝朝廷每年都要举行各种祭祀,要用到许多猪肉,这些肉也叫胙肉,皇帝会把这些肉赐给大臣们分享,在祭祀前,皇宫的厨师们会把这些肉的皮出掉,剩下的肉就切成一大块一大块的,不放任何的佐料调味品,和白水一起放入锅里大火煮,煮至七八成熟,上面没有血丝就捞上来,这就是所说的白切肉,没盐没酱油没滋没味的水煮肉。

喝多下令将这些肉端上来给在座的每位大臣和侍卫将领各一份,好的五花肉一般都献给皇帝、皇后和妃嫔们,而比较肥的大片肉就赏赐给臣子们,臣子们接到皇上的恩赐,一个个的口是心非,嘴上山呼万岁谢主隆恩,眼里看着这些白切肉,心里直作涌,想吐。


古时候大臣们对皇帝从来都是言听计从,唯唯诺诺,不敢表现出任何的不尊敬,对皇帝赏赐的东西都要供起来,赏赐的猪肉更是要吃掉,皇帝和后妃吃白切肉是可以蘸着酱味、和着蒜泥韭菜吃的,但是大臣们和侍卫就没有那么好的待遇了,就这些直接吃。

乾隆执政时期清朝国力可以说是鼎盛时期,官员们早已习惯了山珍海味,这大块的猪肉虽然是熟的,但是没有加任何的调料,吃不上三口就想吐,可是皇上都吃了,他们也只能硬着头皮往嘴里塞。哪怕是赐给的毒药也要喝下去。

因此很多人都在皇上的监督下吃得一干二净的,吃不完或者吃得很痛苦都是要受到责罚的,吃上三口不想吐的那就是好胃口,而吐出来那就是对皇帝的“大不敬”,吃饭的脑袋就丢了,此生恐怕就再也吃不上肉了。

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聪明的侍卫就应招撤招,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要吃这种白切肉的时候,就悄悄的在怀里揣一打糯米纸,这些纸已经用咸盐酱油十三香反复浸泡晾干,用这样的纸包着肉来吃,热乎乎的肉浸润了纸中的调味品,自然有一番风味,但如果被皇帝发现了,那可是欺君之罪,要掉脑袋的,因此他们是非常谨慎小心的,那些大臣们可就不敢了,因为他们的衣袖里要装奏折,一旦被皇上嗅出来十三香的味道来,那不就是自投罗网了,因此没有人敢冒这个风险。


乾隆爷有时候也喜欢赏赐给大臣们一些猪肘子犒赏他们,大家都知道,猪肘子可以说是整个猪身上最肥腻的地方了,真是要让一个人吃下肥到流油的猪肘子的时候,那恐怕是余生都不想再吃肉了。

乾隆估计也认为猪肘子太大了一时半会儿也吃不完,就允许他们带回家吃,半生不熟的猪肘子比肉还难煮,皇帝说是让大家带回家吃,但是回家后到底吃没吃,乾隆肯定是不得而知的,因此这些难以下咽的猪肘子,大臣们看着就烦,等下了朝,一出宫门就都给扔了。


说是扔了,但也不能乱扔,这毕竟是皇帝的御赐之物,谁敢啦,他们都送给了纪晓岚了。

纪晓岚跟清朝的皇帝一样都喜欢吃肉,据说他一壶茶就能吃下七八斤肉,大家都知道纪晓岚喜欢吃肉、会吃肉、善于吃肉,不妨就都送给他吃好了,纪晓岚就成了大家的救星。

纪晓岚也不客气,来者不拒,坐在回家的轿子上,大口大口的啃着猪肘子,满嘴流油,衣服上也是油光焕发,好不自在。


正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穷人吃不起,富人吃不下,许多东西就白白的浪费了,这就是腐朽社会的写照。



2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敢把皇帝赏赐的东西扔了,头上长几个脑袋?敢这么任性。

不说是猪肘子了,就算是别的任何东西,皇上赏赐的,都不能随意扔的。

这个猪肘子到底是什么来历呢?

古人是很敬重祖先的,特别是皇室,因为人家的祖先牛啊,有皇位给后代继承。

所以后人为了表示感激,在固定的节日,会给祖先敬上猪牛羊这些动物,让祖先享用。

祖先享用过之后呢,人们觉得这些东西都是肉,不用了浪费啊,于是就再次回收利用。

这就叫做“胙肉”。

清代时候,回收利用的比较奇特,直接将这种敬过神灵的半生不熟的肉,切成块,分给臣子们吃。

《啸亭续录·贵臣之训》中有记载:“坤宁宫祭神胙肉,皆赐侍卫分食,以代朝餐,盖古散福之义。”

因为大清皇室是满人,祖先都是生活在东北白山黑水的游猎部族,所以没有出关时候,满人吃这种肉不在话下。入关后,都锦衣玉食的,再吃这种不太熟,有没有任何佐料的肉,就有点故作苦而念先人之苦的意思了。

雍正皇帝刚继位不久,有一次遇到祭祀完祖宗的时候,就把小弘历叫到身边,然后什么话也没说,就将这样割下来的冷猪肉给小弘历吃。小家伙也没有多说什么,就将这肉吃了。雍正很开心,心里暗想,这真是有大福的小主啊,暗暗就将接班人选定给了弘历。

延禧攻略中有一个情节,魏璎珞陷害怡亲王,就给他的胙肉中,偷偷加了佐料,就这个事情,被告发之后就受到皇帝的责罚,连皇上都不嫌弃不好吃,大臣们还敢作孽,这不是找事嘛。

所以不要小看了这块冷猪头,来头大着呢。谁敢偷偷扔了,绝对是活腻了。


更所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3

“雍正元年,癸卯,春正月,次辛祈谷礼成,是为世宗登极后初次大祀之典。召上入养心殿,赐食一脔,意巳为他日付托之本。志早先定,仰告昊苍,故俾承福受胙也。”


提到猪肘子,大家可能立马就感到食指大动,垂涎欲滴。但是在清朝,一个皇帝赐予的猪肘子,却会被官员们所嫌弃?今天就来和大家聊一聊,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在这之前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就是出自上面的文献。

当年雍正夺得皇位,可谓是经历了千辛万苦。所以到了乾隆的时候,他不想让这种事情再发生,因此想提前指认皇帝。于是在乾隆十岁的时候,他叫了一群皇子,给他们一人一份胙肉。然后让他们所有人吃下去,可是只有乾隆吃的时候面无表情,其他的几个皇子都差点恶心的要吐。

这里的胙肉就是我们的猪肘子,只是这里的猪肘子都是生的。当时清朝已经建国一百多年,基本上皇子都是处于享福的状态。这个时候雍正想来试验他们一下,看他们有没有忘记先辈的不容易。因此也正是乾隆吃的猪肘子,让他在雍正心中的地位大大提高。

然后我们再说回大臣的事情,为何为何这么大胆扔掉这些?首先皇帝赐予他们的猪肘子,肯定有他们十分不满意的地方。否则他们也不至于冒着被皇帝发现甚至杀头的危险,丢掉猪肘子吧?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难吃!

他们的做猪肘子的方法很直白,一开始会先杀一整头猪,然后直接用开水把这整头猪给煮得半生不熟,吃着一半可能还带点血丝的那种,想想就反胃。?在这整头猪被烫的半熟之后,就会有人按照皇帝的指令把这些猪切开成一片片肥瘦相间的肉,分给自己的大臣们。

然而像这样的猪肘子,在清朝那大臣看来,都不像人吃的。人家高官大臣啥山珍海味没吃过?这样的猪肉自然是吃不惯的,当然只能丢掉啦。?但是皇帝吃的比他们还好,难道皇帝也忍心吃得下去吗?皇帝其实也吃不下去,但是必须得吃,因为这是清朝的一个传统。

这个猪肘子在历史记载,是有来头的。清朝在那时候,是由满人建立的。而清朝大多数都是汉族,是起码几亿的汉人,而满人就只有十几万。这数量上的巨大悬殊,让人家当皇帝的肯定是没有安全感。万一皇帝一个不小心的举措得罪了人家几亿的汉人,那还得了?这皇帝还做不做了?

所以有着上面的这种压力存在,清朝很少出现各朝各代都经常有的昏君。清朝除了关外时期的太祖、太宗外,一共10位皇帝,除了咸丰、同治和两位不掌权的皇帝稍弱一点外。我们发现剩下的也几乎没有什么昏庸、荒嬉或是无心治国的皇帝,也没有出现过宦官干政或是几十年不上朝导致皇权旁落的情况。?

清朝的皇子小时候生活都是很刻苦的,他们除了要学习满、蒙、汉三种文字语言之外,他们还要练习各种射箭、骑马技艺。?吃这个猪肘子,就是为了让他们时刻牢记自己祖先生活的艰辛,不忘初心。

清朝的祖先是生活在那种十分恶劣的环境下,他们想要得到食物是一件特别艰辛的事情。而就算费尽千幸万苦得到了食物,也因为当时的条件艰苦,也没办法吃到什么好吃的食物,他们所吃到的东西经常是半生不熟的,就像猪肘子差不多。

清朝皇帝为了更好地纪念他们祖先的艰难,所以就会经常在各种祭礼中向手下人赏赐这些猪肘子。而这时候,人家无辜的大臣又不知道你们这些皇帝为什么这么会玩,他们平时吃惯了那些美味佳肴,哪里还能吃的下这些东西。

进一次皇宫,肚子就得遭一次罪,毕竟是皇帝赐予的猪肘子,是毒酒你都得谢恩,有谁敢违抗?所以这些大臣们表面上是笑脸相迎,吃的是不亦乐乎,其实早就已经叫苦不迭了。对于这些猪肉,能扔掉的自然再好不过。但是人家皇帝一高兴了,就即兴让你当面吃几个猪肘子,你敢不吃吗???

天无绝人之路,就有人想出来了一个办法。他们会将一种特殊的叫做糯米纸的,放在酱油里面浸泡上好几天,在这些糯米纸被酱油完全浸透之后,就可以直接放到食物上食用。

这个方法一时兴起,每个人进宫时身上都得有这么一些糯米纸。吃肉时就给他们的肉上放上一些这样的草纸,然后大臣们就可以将这些草纸中的酱油沾到肉上,直接将其吃下去,也不用那么痛苦了。

4

红雨天和大家来聊一聊乾隆皇帝分猪肘子的故事。大半夜的提到猪肘子,一阵饿意袭来,想起了每次餐桌上看到肘子,就特别的有食欲。其实这是流传在野史中的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和当时大儒纪晓岚分不开同时也是讽刺清朝吏治腐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猪肘子如此美食,百姓吃不上的东西,都成了官员嫌弃之物。

在很多野史中记载,纪晓岚爱吃猪肉,爱吃猪肉到什么地步呢?传言纪晓岚几乎没有吃过谷面只是偶尔吃上一两口,米饭从来没吃过,一顿饭要吃十盘猪肉,然后再加上上一壶茶。还有传言说纪晓岚八十岁了,仍然十分好色,日御数女早朝前,归家后,午间,傍晚,睡前各一次,并且每天以肉为饭,不吃米面,要吃十斤猪肉。这个故事就是根据纪晓岚的这一爱好流传出来的。

相传乾隆皇帝也喜欢猪肉,他在一次大典上,命令多做祭祀的猪肘子,打算分给众臣一同享用,共沐天恩。那么大典的猪肘子是如何做成的呢?大典祭祀猪肉的做法,一般都是直接白水煮熟,没有任何调料。所以大臣们对这种无味的猪肉十分嫌弃,不能接受。

但是这是皇上赏赐,必须谢恩,而且还是大典祭祀的重要之物,如果不接受就是对皇上,圣人和上天的大不敬。但是等到大典结束,大臣们就纷纷开始处理自己手中的猪肘子。有朋友可能要问,回去加点料不就可以继续吃吗?但是当时的大臣,基本都富的流油猪肉都是不上档次的。比如我们看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里边就很多这样场面,范进中举以后,区区进士得到了什么样的待遇呢,满桌佳肴,筷子从象牙,黄金,白银,再到竹筷子各种形式,吃的是大虾圆子,山珍海味。

那么猪肉便扔给谁呢?扔到臭水沟,那不行,被皇帝发现了,怪罪下来可是担当不起。众官员就想到了当时最爱吃猪肉的纪晓岚,于是就把猪肘子都扔到了纪晓岚的轿子中。据说纪晓岚坐在轿子中从皇宫回到家里面,轿子里面的猪肘子就剩下一堆猪骨头。其实这个故事也是当时清朝官员腐败的映射,乾隆皇帝没有好好继承他父亲用着整顿吏治的决心,尤其到后期成就不大还要好大喜功,自命十全老人。

文/红雨说历史

5

把皇帝赐的猪肘子扔掉?这是不可能的,借给他们十个脑袋也不敢,不但因为这是皇帝赐的肉,还因为这种肉不是普通肉,是清朝皇室用来祭祀祖先的。

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政权,满族有很多特殊风俗,其中一个就是祭祖。

清朝皇室祭祀祖先时,给祖先上供的菜品中有一个叫“胙肉”的,用猪肥肉制作,做法是用一大块肥的流油的猪肉清蒸或水煮,不加任何佐料、调料,煮出来什么滋味都没有。

清朝皇室还有一个风俗,他们认为“胙肉”是祭祖用的,是十分神圣宝贵的,祭祖完成后,这些宝贵的“胙肉”不能浪费,所以有些皇帝会把“胙肉”分给皇室宗亲、贵族大臣,以示对他们的重视,也就是说普通官员是没有资格分得这些“胙肉”的。

要命的是,皇帝赐给大臣的“胙肉”还必须当面吃掉,不能拿回家去加上佐料再煮,更不能不吃——这可是皇帝御赐圣品,谁敢不吃?不想活了?

作者从小在农村长大,每逢过年给老祖宗上供,必备的就是“胙肉”,一大块肥腻的猪肉放在碗里当供品,但用完以后即便要吃掉,也要重新烹制后再吃,否则根本无法入口。

如果有人不吃皇帝赏赐的胙肉,会有什么后果?

正史上没有此类记载,但二月河小说《乾隆皇帝》中有此类情节,说的就是乾隆赏赐纪晓岚吃胙肉,纪晓岚一百个不愿意,也只能硬捱着吃上两口,清宫戏也有类似情节。

所以说,皇帝赏赐大臣“胙肉”,有的大臣不吃,反而一出宫门就扔掉的故事不可能存在——除非当事人不想活了,想被皇帝做成“胙肉”。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6

其实皇帝赏赐的这个肉啊,他不是什么猪肘子,而是叫做胙肉,胙肉是祭祀用的肉,做法很简单,就是白水煮猪肉,不可以加任何的调味品,这种煮的时间不长,能熟透已经非常不错,点背的人分到里面的肉,有的肉还带着血丝,这种肉意义重大,但是真的很难吃,甚至都咽不下去。

“司俎太监等舁(注:抬的意思)一猪入门,置炕沿下,首向西。司俎满注入洲一人,屈一膝跪,按其首,司俎满洲执猪耳,司祝灌酒于猪耳内……猪去息后,去其皮,按节解开,煮于大锅内……“——《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仪注篇》

这种胙肉尽管难吃,但是却很神圣,意义非凡,容不得有半点的侵犯。大家看过宫廷剧,其中《延禧攻略》中就有这一桥段。

当时正值月中大祭(宫中每月都有这种吃胙肉的习俗),可怜的怡亲王,他吃的肉就被魏璎珞给偷偷的处理了,加了少许的盐,然后可怜的怡亲王就被人给查出来了,居然在吃胙肉的时候加盐,简直是大逆不道啊。

随后怡亲王就被皇帝给教训了,什么我们满足马背上得天下,起与白山黑水之间,几番厮杀才得到了今天的天下,但是我们要忆苦思甜,不能忘记过去的艰苦,吃胙肉习俗存在的意义就是让我们不要忘了列祖列宗的不容易,你居然放盐吃,简直不可理喻,你难道忘了祖宗的教诲吗?……

怡亲王被狠狠的教训了一顿,其实他内心想说,老子没加盐,可是他却不敢,毕竟正确确凿。

怡亲王被皇帝喷成了筛子,由此可见,吃胙肉的重要程度,是不可以有半点亵渎的神圣之举。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英勇善战的八旗子弟早就腐败的只会遛鸟、斗蛐蛐,茶馆吹牛了。

他们早就忘了祖宗们打江山的不容易,此时此刻吃胙肉,简直成了一种负担,这种胙肉难吃的要死,带表的意义,他们更是觉得毫无意义。

所以,宫中大臣和侍卫在吃完胙肉的时候,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个难吃的玩意赶紧扔了。他们恨死这个玩意了,只不过表面无人敢说,但是回到家里,却暴露了本性。

由于宫中每月都有吃胙肉的习俗,所以一些人开始自己想办法,如何才能让这样“劫难”变成一种“快乐”。其实也很容易,只要有盐就可以解决了。

于是,不知道是谁想出来一个办法,那就是用草纸泡在酱汁中,让草纸吸满酱汁,再将草纸剪成小块,放到自己的小壶里,等到吃胙肉的时候,他们随身带着自己的小壶,趁大家不注意的时候,将胙肉汤倒一点到小壶里,小壶内的汤汁就会丰富起来,再将小壶内的酱汤倒在胙肉上,这样一来,胙肉不再难吃,反而成了一道美食,只是胙肉存在的意义彻底失去了作用。

当年雍正选择接班人的时候,就曾经使用胙肉考研自己的皇子们,结果所有的皇子都龇牙咧嘴的表情,他们痛苦的撕咬着胙肉,没有一个能够吃完。

只有一位皇子,将胙肉吃的干干净净,似乎意犹未尽,他的表现让雍正很满意,这个皇子正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其实,清朝的胙肉习俗本意不坏,让族人们忆苦思甜,不忘这天下如何得来,只是前人的这番苦心,到了后来却成了一种群臣的负担,如此意义重大的胙肉,成了人人厌恶的“垃圾”。

7

清朝是一个几十万满人建立起来的庞大王朝,这几十万人是清朝建立的根基,而在这几十万人的统治之下,清朝还有着数亿汉人国民生活着。

几十万与数亿之间的差距是非常巨大的,正因为这种本身人口的稀少,清朝的很多皇帝都时刻产生了一种危机感,生怕自己会被关内的汉人赶回他们的东北老家,所以他们每走一步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


他们生怕一个行将踏错,自己就会走上一个万劫不复之地,因此在这种危机感以及各种应对措施下,就使得清朝很少出现各朝各代都经常有的昏君。

清朝每一个皇子小时候的学习生活都是非常艰苦的,他们除了要学习满蒙汉三种文字语言之外,他们还要练习各种射箭、骑马技艺的,在长大一些之后,更是要随同皇帝一起参与各种围猎。

而他们这么做主要跟他们忆苦思甜的想法有关,为了时刻警醒着自己,他们还会用另一个方法来追忆他们的祖先。

清朝的胙肉以及皇帝赏赐的胙肉原因

在清朝每次有皇家祭礼的时候,他们都会杀一整头猪,然后直接用开水把这整头猪给煮得半熟。

在这整头猪被煮的半熟之后,就会有人按照皇帝的指令把这些猪切开成一片片肥瘦相间的肉,分给参与祭祀典礼的王公大臣、武将侍卫们 ,而这些肉被我们称之为胙肉。

然后在没有任何调味料的情况下,这些被赏赐到了半熟肉的人就必须得生生吃下这些肉。

而之所以只把肉煮得半熟、不给任何的调味料,则就跟我们上面所说到的忆苦思甜想法有关。

清朝的祖先女真人是在东北原始森林中生活的渔猎民族,在那种恶劣的生活环境下,他们想要获取食物是非常困难的。

即便获取到了食物,也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使得他们所吃到的食物经常是半生不熟的。

清朝皇帝为了更好地追忆他们祖先的艰难,因此才会经常在各种祭礼中向手下人赏赐这些胙肉。

猪肘子说法的不可靠性

接下来我们回到这个问题的本身,我觉得提问中所说到的现象在清朝是根本不可能会发生的。

这个提问有说到乾隆皇帝会在祭礼上给手下大臣们每人赐予一个猪肘子,而这些大臣们在获得皇帝赏赐予的猪肘子后,并不会将其吃下,而是在出了皇宫后将其直接丢掉。

这种说法其实是有着巨大漏洞的,首先,清朝皇帝不会给每一个大臣们都赐予猪肘子。

当时皇帝们赐予的是一头猪的各个部位,有的人可能分到猪头皮或者猪尾巴等其他的部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得到猪肘子。

而在朝廷的众多大臣中,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那么大的运气获得皇帝赐予的肉。

当时能被皇帝赐予肉的人大多数是皇帝身边最为信任的侍卫或者他最为看重的武将们,其他人则就是他的儿子或者他的兄弟们。

当时在朝廷的众多文人大臣中,除了极少一部分非常受到皇帝看重的人之外,其他人是没有资格获得这些肉的。

还有就是根据正史的记载,这些胙肉是不可能会被人们带出皇宫外的,他们在获得皇帝赐予的胙肉后,必须得在皇宫内、在祭礼中吃完这些胙肉才行。

试问在皇帝的眼皮底下,谁敢冒着杀头风险丢掉这些皇帝赏赐的肉?

关于乾隆皇帝的胙肉故事以及底下人的应对方法

在正史上有记载乾隆小时候直接吃下了雍正给他的一块胙肉而受到了雍正皇帝看重的事情。

而在乾隆成为皇帝后,他曾经给自己的一个儿子赏赐过这些肉,不过他的儿子因为这些肉半生不熟、还没有佐料的原因,所以拒绝了吃乾隆皇帝赐下的肉。

而当时因为他的这个举动,乾隆皇帝发起了巨大的怒气,说出自己都能吃得下,你一个皇子竟然不敢吃之类的话,以此来痛骂他的不孝。

虽然乾隆皇帝当时并没有给他太大的处罚,但是在乾隆皇帝的心中,未来的皇帝之位必然没有这个皇子的一席之地了。

根据以前某本美食书籍的记载,因为这些肉实在难入口而手下大臣们碍于皇帝在前又不得不吃的原因,所以很多人在吃这些肉的时候是很痛苦的。

正因为感受到了这些大臣们的痛苦,皇宫里才有一些专门负责打点膳食的人想出了一个方法。

他们会将一种特殊的草纸放在酱油里面浸泡上好几天,在这些草纸被酱油完全浸透之后,如果这些大臣们提前有给过他们好处的话,那他们就会在给这些大臣们上肉的时候,给他们放上一些这样的草纸,然后大臣们就可以将这些草纸中的酱油沾到肉上,直接将其吃下去了。

所以说皇帝赏赐大臣们的并不只局限于猪肘子,他们所赏赐的包含了猪的各个身体部位,这些被他们赏赐的肉被称之为胙肉,是一种半生不熟、难以下口的肉,而清朝皇帝之所以赐予这些肉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想表达一个忆苦思甜的态度。

8

提起猪肘子一般都让人想起过年大菜,它香味浓郁,肉质细嫩,肥而不腻。乾隆皇帝也会时不时地赏赐给大臣们一些猪肘子,可是大臣们出了宫门会把这些肉扔掉,扔掉“皇帝的赐品,冒着惩罚的危险,这些大臣该是多么讨厌这样的肉啊。

原来这些肉不是一般的肉,是乾隆用来祭祀的肉,清朝祭祀的日子比较多,据《钦定总管内务府则例》记载,清朝每年要在前殿大祭26次,后殿祭祀33次,不定期临时祭祀至少5次。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提醒后代要饮水思源,居安思危。清朝祖先生活在寒冷较长的东北地带,他们辛勤劳作,生活艰苦,常常食不果腹,能吃上不熟而且没调料的肉就不错了。所以清朝皇帝们为了不忘祖,常常祭祀,分吃祭肉。

乾隆祭祀时要在坤宁宫前宰杀几头大猪,用白开水煮熟肉的表面,里面依旧有生肉和鲜红的血水,这些猪肉里不能添加任何的调料,(他们认为如果放调料就是玷污神灵,玷污祖先) 这样的白肉被称为“胙肉”也叫“福肉”。谁要敢玷污“胙肉”要受刑罚。

皇帝带着皇子、内外藩王、贝勒、大臣、皇后、地位尊贵的妃子(皇后,妃子们必须素颜,素装)、六部正卿等等,祭祀完毕后,将祭神的肉分给大臣、侍卫们一起吃,这叫“受胙”。

开吃前皇上要面北而坐,各位王爷,大臣身穿祭祀服向皇上行礼,然后大家一起坐下来,按身份地位的高低分吃肉,和皇上一起吃这样的肉是大臣们无上的荣耀,他们必须表现的感激涕零,但是吃这样的肉实在让人难以下咽,何况这样的生肉一年得吃60多次,还绝对不能表现为难吃的样子,反而吃的越香越受皇帝高看。当年雍正选择太子的时候,就分给他所有的皇子一人一个大肘子,就是这种不熟的肉,只有弘历(现在的乾隆)非常津津有味的吃完了,雍正非常满意,一步步把弘历立为太子。

有些聪明的大臣就在手帕上,或者糯米纸上灌满食盐酱料,大胆一点的就用这些托着肉吃,小胆的就用这些东西擦嘴,吃一口肉擦一次嘴,也能勉强下咽,乾隆把吃不完的肉分给大臣们。出了宫门这些大臣们的就放开了胆子,他们知道纪晓岚非常爱吃肉,干脆“借花献佛”纷纷把肉扔到纪晓岚的轿子里,纪晓岚怕肉扔掉在轿子的木板上弄脏了肉,就会用衣服去接这些肉,一阵子下来,衣服上油腻腻的很搞笑。

还有一些大臣看到街旁的饥民就把肉直接给了他们。

“百善孝为先”清朝祭祀分“胙肉”,体现了对已逝者的尊重和孝心,浓重的孝道文化的传承。

9

在正式行文之前先发两句牢骚,我看了一些史料之后,突然很愤慨,吃猪肘子,那叫忆苦思甜吗?就算是煮的白水肉,也半生不熟的,但有那么难吃吗?真的是造孽。这些扔了肉的人,就应该砍头,并不是说对皇帝大不敬,这从侧面反映出他们的生活平时有多腐化,如此下去,大清不灭,天理难容。


据传纪晓岚一天至少10斤肉,从个人习惯来说,当然无可非议。别说胃受不受得了,如果没有高薪,这都养活不起。此题与纪晓岚无关,只与吃肉有关,这么写出来只当引子。

清人昭梿在《啸亭杂录》卷十中这样记载纪晓岚:“北方之士,罕以博雅见称于世者,惟晓岚宗伯无书不读,博览一时。所著《四库全书总目》,总汇三千年间典籍,持论简而明,修词澹而雅,人争服之。今年已八十,犹好色不衰,日食肉数十斤,终日不啖一谷粒,真奇人也。


好了言归正传。乾隆皇帝每年要祭祀五六十次,祭祀时都要杀几口大猪,仪式完后,把这些肉分于大臣与皇妃们享用,每次都用白水煮肉,还不把肉煮熟,煮至七八分时捞出切片。

《啸亭续录》记载:“定制,大内于元旦次日及仲春、秋朔,行大祭神于坤宁宫,钦派内外藩王、贝勒、辅臣、六部正卿吃祭神肉……上自用御刀割析,诸臣皆自脔割。”


有肉吃本是好事,为什么有些大臣冒着杀头的危险,却把皇帝赐的肉给扔了呢?

原因很简单,这样的肉不好吃呗。这些大臣整日的山珍海味,鱼翅燕窝的,已经把嘴养刁了,这白水肉,又半生不熟,很难嚼烂,食之无味,大臣们哪能受得了这罪。 本来就不咋好吃的肉,还要把瘦肉和五花肉分给皇帝身边的人,而大臣们得到的,就是肥肉和咬不动的筋。皇帝身边的人,还可以蘸着料吃,大臣们就没有这个待遇了。


难以下咽,那也得吃,这是皇帝赐的,不吃就是欺君,为了一块肉,再把吃饭家伙给丢了,所以题中说的,大臣把皇帝赐的肉扔了,我觉得这不大可能,谁会去冒这个险?

本来乾隆皇帝这么做,就是为了让他们忆苦思甜,给这些大臣敲敲警钟,让他们别忘了先皇们打江山的不易。我觉得这待遇已经不错了,要是给他们上点什么糟糠野菜的,那该怎么办?难道为了舌尖美味去死吗?


这些大臣们也就琢磨开了,不吃不行,那就想点办法。于是他们就用盐和酱油把糯米纸浸泡透了,然后拿出来晾干。再去吃肉就带上,肉用糯米纸包了吃,就相当于蘸料了。

想想我们茹毛饮血的先祖们,那些大臣们居然不能下咽白水肉?可见他们平时的生活有多糜烂。题中说的,大臣们把皇上赐的肉扔了,这我是不信的,如果是真的,那真要给这些大臣们上上课紧紧发条了。

10

大臣们:我太难了,这都是些什么事儿啊。皇上赏赐的东西,我根本就不想要。可是我不敢对皇上说不。

这就是那些被看重的大臣们接到皇上赏赐的猪肘子的心情。

那为什么有些大臣敢把皇帝赏赐的东西扔了,他们头上长了几个脑袋,敢这么任性呢?不说是猪肘子了,就算是别的任何东西,皇上赏赐的,都不能随意扔的。

那么这个猪肘子不就是猪蹄吗?为什么让大臣们这么嫌弃呢?

首先,先来看看这个猪肘子为什么能够被乾隆赏赐给大臣们。

一.猪肘子的作用

其实皇上赏赐的这种猪肘子叫做胙肉(zuò),是用来祭祀的肉,一般来说是用水下去煮不加任何调料,当然不会煮得很熟。

那自然味道是不好的,但是既然是祭祀用的,那么它代表的意义自然是重大的,容不得有半点的侵犯。

根据《高宗实录》记载,当年雍正帝在立太子前,就想出了一个考验皇子们的办法,那就是让他们吃胙肉。只是皇子们哪里肯吃这样的肉,只有皇子弘历面不改色地吃完了胙肉,得到了雍正帝的赞许。

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当然这里只是一种关于清朝重视祭祀背后所代表的意义的体现,并不是说他吃了这个肉就被封为皇上了。

而乾隆也延续了这个特色,他觉得胙肉既可以表达大家对祭祖的诚心,又彰显了皇恩浩荡,简直两全其美。

虽然被赏赐胙肉是非常荣幸的事,就算这肉再怎么难吃,作为臣子能不吃吗?

所以大臣们也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找东西中和下这味道。他们会提前准备好一种糯米纸,这种纸不是纸张,而是可以吃的。一般来说它们已经在酱油缸里泡过几天,然后放进其它佐料,这样整张纸就充满了浓郁的酱香。

等到祭祖皇上分肉那天,大臣们偷偷把白白的猪肉裹上糯米纸,然后找水泡一泡,那滋味总能比白水煮猪肉好多了吧。

不过皇上也没那么闲去盯着大臣们吃完所有的肉,一般都会允许他们把剩下的肉带回去的。所以有的大臣们一出宫就会把肉给扔了,要么就带回去分发给亲戚。但是扔掉又会有被皇上知道的风险,毕竟伴君如伴虎,你竟然敢把皇上赏赐的东西给扔了?

这里也有个典故,是关于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相传他非常爱吃肉,一顿饭可以吃很多肉。所以那些得到皇上赏赐肉的大臣们就会把吃不下又不敢扔的肉送给纪晓岚。

一来解决了这烫手山芋,二来又做了个顺水推舟的人情,两全其美的办法。

也许有些人会问,那么这些得到重视并赏赐肉的大臣为何不对皇上感恩戴德呢?皇上又为什么当时偏偏要赏猪肘子,而不是金银财宝呢?

这就得说说当时的情况了,在当时的朝代,猪肉并不多而且又贵,乾隆觉得把这种有些难得的祭祀的肉赏赐给大臣,更具有意义。

其实,清官很少吧。那些大臣们真的会稀罕那些肉吗?未必。

毕竟,人心易变,初心难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