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晚清政局的动荡,当然和皇室子嗣不兴有关系,甚至可以说,光绪三十多年的人生悲剧,就跟他堂哥没儿子有关系。



一个王朝衰落的征兆,有一个比较玄学但是又很有道理得现象,就是皇帝寿命逐渐变短,皇室血脉难以为继。具体的说,就是皇帝生不出儿子了。这一点在清朝咸丰年间以后尤为明显。

咸丰皇帝只有一个儿子,就是懿贵妃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咸丰在他三十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六岁的同治即位。而同治当了十三年皇帝,最后因为梅毒而死,死前也没留下一儿半女,帝位只能交给从血缘和政治利益上最接近他的载湉,也就是光绪皇帝。



光绪是慈禧的姨侄,也是咸丰的七弟的儿子,也就是说他得管慈禧叫四婶和大姨。出于这份感情和血缘,以及对同治教养不严的深切自责,慈禧将她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对光绪的教育之上。而这一下,就坏事了。

光绪当了皇帝,可他亲爹醇王还没死。由于恭亲王太厉害,慈禧为了维护统治必须提拔醇王来制约恭王,史称“甲申枢变”。而慈禧最担心的就是她一闭眼以后,醇王就当上太上皇甚至是皇帝。出于对醇王的防备,她对醇王是处处掣肘,种种提防。正是这种中央层面的混乱,导致了光绪后期,整个国家大政已经彻底脱离了“同光中兴”时期的欣欣向荣。



而光绪虽然比他堂哥多活了二十年,却和他堂哥一样没孩子。无奈之下的慈禧只能继续薅醇王的羊毛,把三岁的溥仪抱回来当皇帝。但是三岁孩子怎么做天子?于是就只能把溥仪他爹载沣提为摄政王。

但是一个二十五岁的小年轻怎么做摄政王?更何况他还拉了一帮岁数和水平都差不多的王族兄弟来执政,把汉人甚至非宗室的满人都排挤出朝廷。这样看起来似乎是汉人势孤,其实是旗人自己自绝于人民了。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哦

最佳贡献者
2

作者:金满楼

从慈禧太后生下同治后,清宫中近半个世纪就再也没有听到婴儿的啼哭声,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宫荒”。

之后,清廷连续三个皇帝都是幼年登基,而且三个皇帝都没有子嗣,从命理运数上说,这是典型的“天命所终”。

简单说就是,清朝的气数,尽了!

连续三个儿皇帝,而且三个都生不出儿子,如果这朝廷还不灭亡,真是奇了怪了!

从这个角度上说,清廷在在风雨飘摇中继续支撑六七十年,这真是托了老祖宗康熙雍正乾隆三个大帝的丰功伟绩,否则早就该玩完了。



那么,如果不是儿皇帝登基,而是成年皇帝继位的话,那清廷能带领中国走出困境吗?

这个却是很难说的。

首先,这个继位的皇帝是什么样的皇帝?同治皇帝未满20就死了、溥仪退位时未满十岁,这两位就不说了,就光绪皇帝亲政之后,也算是成年皇帝了,他的政绩又如何呢?

也许有人说,如果把康熙雍正乾隆这种厉害的皇帝换来,那晚清会不会更好一点呢?

如果是这样,只能说,会好一点,但要说完全扭转当时的东西方差距,恐怕是不现实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1800年工业革命以来,东西方的差距已经不是一点半点,而是全方位的落后。

这就是说,不是像洋务派说的那样,中国和西方差的仅仅是坚船利炮,事实上,真正的差距是背后的产业力量。

再深入说的话就是,中国仍旧是传统的农业社会,而西方的坚船利炮不仅仅是买几艘战舰和几门大炮就可以拉平差距的;

真正的问题是,西方已经步入工业化社会,其工业势力已经在加速度发展,东西方的差距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



而且,东西方也不仅仅是产业差距,产业的背后,是技术创新能力、教育、文化、制度、艺术、法律等各方面全方位的差距,这绝不是一二十年的追赶就能弥补的。

而且,你在追赶,人家难道就停步不前,等着你吗?

当然不会!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即便是康熙大帝再世,要想赶上西方恐怕也是很难做到的。拼命追赶尚且做不到,何况是近一百年还自己在瞎折腾呢?

3

个人观点,仅供各位参考。

个人不是很赞同这个结论,不可否认清朝后期几位君主均为子嗣不旺。

从咸丰帝开始:咸丰帝只有三个子女,分别为长女荣安固伦公主,咸丰五年(1855年)五月生,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病死,年仅22岁;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即同治帝,19岁病逝;次子次子悯郡王,出生当天即夭折,未命名。

同治帝和后来继位的光绪帝均无子嗣,宣统帝在位仅3年时间清朝即告灭亡,可以不统计在内。

我们来看看晚清时期,清朝所面临的局面。

1.外患

这个可以说是最为严重的!也是最令人中国人痛恨的!

那些强盗们犯我边境、杀我子民、抢我土地、夺我金银,在当时西方列强的欺凌下,那时的中国举步维艰,满清政府根本无力抵挡。

2.内忧

可以说,满清政府从来都没有对于底层百姓放心过,尤其是对占据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人而言,其主要统治还是依靠的是满族。而在晚清时期,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可以说是给到了满清政府一记重拳。其后的捻军起义,义和团运动,到了后来的民主革命,无不对满清政府进行着冲击。

3.统治阶层原因

即使是烂到骨子里,清政府仍然在苟延残喘,他们不愿意放弃握在手中的那点权力。晚清四大名臣之后,清政府也没有多少能够拿得出手的优秀政治家了(更别提满族大臣了)。固步自封,继续维持自身的统治地位,最终是被历史的车轮给碾压过去。

个人愚以为,在这种环境下,满清的统治已经是回天乏术,已经到了不破不立的局面,至于有没有儿子,都无关紧要了,毕竟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4

在晚清,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的最后三位皇帝同治、光绪和宣统(溥仪)都没有子嗣,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皇帝一般都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子嗣众多,如康熙帝就有子女50多个,其中皇子有35个之多。



有些人认为晚清政局混乱,慈禧太后独揽大权使中国饱受列强欺辱,与末代三位皇帝没有子嗣有关,真的是这样吗?

1861年,咸丰帝病死,慈禧的儿子载淳继位,也就是同治皇帝。慈禧为垂帘听政,控制中国的统治大权,联合恭亲王奕?发动了辛酉政变,从而开始了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历史。



同治继位后由于年龄尚小,只能由慈禧垂帘听政,慈禧的野心又非常大,控制了统治大权就不想放权了。但是迫于压力在顺治十八岁时让其亲政了,说是亲政,实际上大事还是由慈禧决定。顺治亲政一年后就驾崩了,年仅19岁,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慈禧对其约束太多,同治皇帝又比较风流,经常光顾北京城的八大胡同,据说是染上了梅毒而亡。



同治皇帝早逝,没有留下子嗣,故慈禧为了再次实现垂帘听政的美梦选载湉登基为帝,又是太过年幼,慈禧顺理成章的再次掌控大权。假如同治皇帝留有子嗣,那会怎么样呢?就算留有子嗣,也肯定会年龄尚小,其结果还是慈禧再次掌权。



光绪皇帝共在位三十多年,其成年后也实现了亲政,但也只是名义上的亲政,戊戌政变后,光绪皇帝被囚禁,慈禧太后再次训政,直到1908年病逝。假如光绪皇帝有子嗣也只能是在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后继位,此时慈禧太后也病逝了,但是清政府已经土崩瓦解了,民主革命大势所趋不可抵挡。

因此,末代三位皇帝都没有子嗣只是一种罕见的历史巧合,与晚清政局影响不大。假如都留有子嗣,慈禧太后依旧会垂帘听政,掌控统治大权。

5

晩清政治局面风雨飘摇,虽然与清末同治皇帝、光绪皇帝没有子嗣,皇位继承是在非正常情况下的人为指定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清末的政治局面动荡不定是取决于清王朝末期严重的内忧外患局面,而与皇帝生不出儿子关系不大。

众所周知,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大清王朝就走向了风雨飘摇的穷途末路。彼时,清王朝已入关近200年,从中国古代历史上几个国祚较长的大一统王朝的历史周期律来看,维持到这一时间王朝也已经该走下坡路了。清王朝自道光帝后期已明显看出其朝廷的腐朽没落、衰败颓废现象,皇室和八旗子弟已全然没有了入主中原时的斗志和精神状态,到了晚清时期朝廷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靠汉臣们在支撑着。咸丰帝去世、“辛酉政变”后,慈禧太后攫取了最高权力,这个没有政治头脑,只会玩弄权术的女人统治中国长达近半个世纪,更加剧了清王朝衰败的进程。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西北、西南边疆地区的民变都沉重的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蓬勃兴起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及革命党推行的议会共和运动都严重地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这些都是清王朝面对的内忧。

而清王朝面对的外患是经过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民主革命后,欧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扩张势力纷纷进入中国,我们的近邻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运动也快速进入到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经过第一、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王朝除了一败再败,而且被迫签订了一系列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清王朝大厦摇摇欲坠。

因此说晚清风雨飘摇的局面主要是取决于上述的内忧外患,换了谁做皇帝都不会带来根本性的转变。只能说同治帝短寿且无子,促成了慈禧太后指定光绪帝继位,慈禧太后继续执掌大权。后来光绪帝又无子,又让慈禧太后指定了小皇帝宣统继位。这些都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进程。

6

非也非也,我们要清楚,清廷腐烂不止是皇帝,最根本的是整个统治阶层都已经古朽。在十九世纪强大的西方文明面前,这样一个腐朽的封建大帝国,死亡是迟早的事,只是死法有异罢了。

想通过变法来刮骨疗毒,对统治阶级而言是极其痛苦的。而且历史上的变法贵族到最后也没有得到什么好下场,他们手中的权柄终究被抢夺干净,而之后要不成了傀儡、要不成了刀下亡魂。

他们肯定也清楚这一点,所以旧贵族们顽固地挣扎,想再博一把,终于把这个风雨飘摇的旧帝国整的乱七八糟。

“好吧,大家一起玩完”

于是革命爆发了,人们意识到只有革命才能拯救这个苦难的帝国。

大清终究完了。

7

大势所趋,和有没有后代没有关系。当时的欧洲各国工业革命蓬勃发展,满清还在君君臣臣闭关锁国时代,除了“朕”和“臣妾”之外,就是唯唯诺诺的老百姓,革新派被杀或者流浪国外,只能呈现一个风雨飘摇的局面。

8

不是,纵观历史,一个王朝总是从开始的繁荣到后期的混乱,然后更替,这不是说皇帝生不出儿子的问题,王朝的兴衰不是以皇帝的儿子为标准的。

9

任何一个王朝皇帝换的勤,都是亡国的根本因素。好多人老说什么制度原因。这君主制度就是最大的制度弊端。家天下的君主不以才华立,而以血统立。即使是开明专制君主国乃至君主立宪国。如果长期立幼不立长也会亡国。何况纯粹的君主专制国

10

后继乏力,是很小的因素。

晚清皇室,除了恭亲王奕盺,再没有一个有政治能力和治国能力的人才。奕盺还处处受到以慈禧为代表的统治集团的掣肘。

满清贵族集团,大多数目光短浅、不思进取,【宁与友邦,不与家奴】,仅仅想维护满清的贵族统治!

这些因素,影响了内政和外交政策的制定。有名无实的洋务运动、贪污腐化的政治氛围、停滞不前的思想环境。终致内外交困、饱受欺凌。

个人认为,满清贵族面对汉文化的不自信、肆意篡改;对新兴科技力量的拒绝、压制;是导致华夏民族近代悲剧的重要原因。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