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的江山是从元朝蒙古族统治者手上夺回来的,从这里就知道明朝的缔造者们是多么的硬气。历代汉族中原政权在面对北方游牧部族的军事威胁时,大多都是采取妥协退让的绥靖政策。到了宋代,这种妥协退让简直到了丧权辱国无以复加的地步。笔者曾经在深圳南山区蛇口赤湾港见到过南宋最后一位皇帝宋末帝赵昺的墓。据说是赤湾地区的老百姓在崖山海战后从海边捞起来的。崖山海战,宋军连同数十万家眷随行人员战死,可谓是血染零丁洋,就连小皇帝赵昺也被陆秀夫背着跳海。其状之悲,可见一斑!笔者当时看到赵昺孤零零的坟茔不禁想到一句话:早知今日投海尽,何必当年风波亭!赵氏皇族的先祖、南宋高宗皇帝赵构要是能够早知道其江山丧毁、皇室家族落到这样的地步,当年又何必非要赐死坚持北伐恢复中原的岳飞等人呢?

岳飞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及其他将领如徐达、常遇春等大多本是普通百姓出身,因见惯了蒙元贵族对普通汉族百姓的欺压才参加义军奋起反抗。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上唯一北伐成功、辛苦收复燕云十六州、夺得万里江山的明朝统治者们怎么可能容忍与宋代同样的悲剧再度发生?自开国皇帝朱元璋始,明朝政府一有余力就会派遣军队出塞外打击漠北的北元残余势力。明太宗朱棣甚至七次征讨蒙古,自己也病死在最后一次出征的途中。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后,历代明朝皇帝的都城就一直在此。地处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接壤的北京是扼守草原部族南下的锁钥。都城在此、天子在此,满朝文武和三军将士焉能不拼死守护!就在明英宗于“土木堡之变”被俘,明军五十万精锐尽丧的时刻,中兴之臣兵部尚书于谦依然指挥来自全国的勤王之师将风头正劲的瓦剌军队击败于北京城下。没有逃跑、没有迁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就是大明的风骨。

朱元璋

最佳贡献者
2

当然不是啊。明朝的三百年,其实就和骨气这俩字没有丝毫关系,反倒是病态和软弱无能的写照。

网络上明粉最爱自吹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其实就是非常可笑的一句话。举两个例子,大家就知道它可笑在何处了:

嘉靖年间的庚戌之变都听说过吗?庚戌之变发生在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六月,蒙古土默特部的领袖俺答汗率军来袭,一路打到了北京城外。而我们的大明王朝做了什么呢?就是紧闭城门,根本不管城门外老百姓的死活。

相较于庚戌之变,再往前的土木之变想来是更有名气。堂堂天子被俘虏,不仅没有殉国,而且还舔着脸回来清算了于谦这些忠臣。

明粉最爱吹的骨气,大概就是廷杖吧。

但是,不知道大家听说过“骗廷杖”吗?廷杖制度是明朝特有的一种惩罚,就是在朝廷上被大臣触怒了的皇帝,派人扒了大臣的衣服打屁股。

久而久之,廷杖居然成为了士大夫敢于直谏的象征。因此,一些官员为了捞取名声,就想到了“骗廷杖”的奇招。

意思就是大臣挑一些鸡毛蒜皮但却能激怒皇帝的事,挨了打,然后突然就在百官中出名了。算是一种政治碰瓷吧。

总而言之,这不是骨气,而是病态。

3

因为大明王朝有骨气这句话是个天大的笑话。

“骨气”这玩意儿只有在自然+社会的人身上才能体现,对于一个没有抽象实体、时空跨度不小的王朝而言,根本不可能具备人才有的精神属性。很简单,铁骨铮铮大明朝,究竟谁能真正代表这个王朝?朱元璋吗?朱棣吗?还是朱由校?朱由检?谁都代表不了。明朝的皇帝代表不了明朝,明朝的大臣更代表不了明朝,明朝的老百姓也无法代表明朝,是一切自然的、社会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了这个叫“明朝”的实体,任何人,任何制度都不过是明朝时间或空间上的一部分,正如人的器官并不能代表人一样。


从理论上来讲,任何朝代都不可能具有“骨气”这种属性,自然明朝也不例外。

从事实角度而言,明朝皇帝、大臣干的那些事儿,也实在难以称得上有骨气。网络上盛传一句令人人血沸腾的中二口号“大明江山二百七十六年,不割地,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此话引无数人“粉”上了这个王朝,尤其是那句“天子守国门”,听起来实在是太硬气,太酷炫了!

然而,元明清三朝都定都北京,只有明朝将北京变成了“国门”,这居然是值得吹的点?这无异于把老人一把推到老人,给人摔了个半死,然后再扶起,并对大众宣称:看看我多尊老爱幼!明朝的北京成为国门,完全是因为朱棣软禁宁王朱权、并在靖难之役中大力仰仗朵颜三卫的蒙古人,在靖难成功后,大宁防务空虚,朱棣为了“报恩”,而将大宁整个送给蒙古人当礼物。结果北京失去了北部的屏障,成为了“国门”。这种完全自讨苦吃的行为,居然能成为吹点,实在是奇怪。

明朝朱棣对外也十分拉胯,比如明朝使臣在帖木儿帝国之时,居然向帖木儿下跪。这时候明朝的骨气在何处?


再者,明英宗朱祁镇在被俘虏之后,为瓦剌人叫开明朝的边关,成为瓦剌抢劫明朝百姓的帮凶,大同郭登坚决不开城门,朱祁镇居然不解地说道“何外朕若此”,仿佛帮助瓦剌人抢劫自己的子民是天经地义的一般。也对,毕竟天下是老朱家的,明朝百姓都是老朱家的私有财产,送几个给蒙古人,也没啥大不了嘛!况且,这丝毫不妨碍如今网上某些人将朱祁镇吹捧为“仁义之君”。

嘉靖皇帝朱厚熜,则更为可笑放任蒙古鞑靼部落的俺达汗在北京城下大肆抢劫三天,并目送蒙古人离开,果然“有骨气”;朱厚熜更绝的在于,不允许任何人提起收复被蒙古夺取的河套地区,否则斩立决,名将曾铣和首辅夏言因此殒命。可能嘉靖的逻辑是这样的:只要我不收复河套,那河套就没有丢!

一向以“硬气”出名的崇祯皇帝,也曾给蒙古的林丹汗每年六万白银的“保护费”,换取其不侵犯边境。某年崇祯钱没到位,林丹汗一气之下进犯大同,搞得崇祯好不狼狈。不得不说,明朝果然“硬气”。至于别的,清军入关之后,明朝军队成建制投降,原本在明朝君主手下战五渣的明军,在摇身一变成为清军之后,居然战斗力暴增,所谓“嘉定三屠”中的主角,便是明朝投降的军队。这个时候,“骨气”在何处?


南明在时间维度上已经属于清朝,但很多人喜欢将这段历史算入明朝。南明皇帝也是个顶个儿的软骨头。弘光皇帝朱由崧在被俘之后,认罪态度非常好;而监国的潞王朱常淓在被清军抓住后,更是写下了一份“自白忏悔书”,极力撇清自己和南明朝廷的关系,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看到自己这个后代居然耻于姓朱,会作何感想。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为了复国,不惜向罗马教廷许诺让天主教成为明朝的国教,这在古代中国,可谓是数典忘祖。同时,永历皇帝的老婆,老娘和儿子都接受了洗礼,成为基督徒,尤其是他的太子,居然起了一个教名儿“康斯坦丁.朱”,可能永历皇帝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东罗马君士坦丁大帝那样,从日耳曼人手中收复罗马帝国故土。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他自己成为了君士坦丁十二世,被清朝团灭。

综上,无论从何处来讲,明朝远远配不上“骨气”二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4

明朝为何被认为是中国最有骨气的朝代,相信很多明朝的粉丝立刻就会想起的几句话,“大明祖训曰:不和亲,不赔偿,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就是这样的气节奠定了明朝成为中国最后骨气的朝代。

首先我们先看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明朝是在强大的蒙古帝国元朝的手上接过来的。中原的汉人经过蒙古几百年的欺压后崛起的明朝,在认同感上会很强烈。再加上朱元璋也是一个强势的皇帝,北伐时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强势,给明朝奠定了强势的基础。

再到明成祖朱棣,经过“靖难之役”强势登上皇位,后迁都北京开启了“天子守国门”。朱棣在位期间“五征漠北”设立奴儿干都司,浚通大运河,再加上郑和下西洋,编著《永乐大典》等,开创了明朝第一个盛世,永乐盛世。明成祖朱棣征漠北初期限于南京到漠北路途遥远,征战都失败了,后期才决定迁都北京,亲自征战漠北,开启了明朝“天子守国门”的强势。

明英宗朱祁镇时期,北征瓦刺兵败与土木堡,共战死66名大臣,京师精锐之师都已失陷,在明英宗被困得情况下。留守北京的大臣没有投降议和,而是立景泰帝朱祁钰,奉朱祁镇为太上皇,继续征战瓦刺,后大获全胜接回英宗。区别于宋朝的软弱体现了明朝的气节,一直延续到明后期崇祯帝朱由检,在输掉了萨尔浒之战后明朝依然不妥协,不割地议和,而崇祯帝也在李自成攻破京都后自缢于煤山。

明朝的气节贯穿整个王朝的起始,“不和亲,不割地,不议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考虑明朝朝政的情况下,明朝区别于其他朝代尤其是清末,都是历史上最有骨气的朝代




5

明朝有没有骨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题主已拟定明朝有骨气,我来解释这种说法的原因。

明永乐帝曾经说过:“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一.不与外番和亲

中国历史上,两国和亲是彼此间重要的政治拉拢手段。汉朝王昭君出塞、隋朝义成公主去突厥、唐朝文成公主出使西域等等。唯独明朝的愿望就是彻底消灭这些胡人,明朝的口号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纪陈纲,救济斯民。明朝不以女人做文章。人们以和亲为耻。面对这群虎视眈眈的游牧民族,明朝人的血始终是热的,只管放马过来,可战,不可和亲,割地赔款更不可能。

二.天子守国门,出自明初。

明朝初年,朱元璋建都南京,但是蒙元的统治还残存在汉民族的记忆中,为抵御和消灭北元,朱元璋将几个儿子分封在北方边疆。北京是朱元璋的老根据地,距离山海关、蓟门、大同都非常近,一旦边关有漏洞,虏骑就会直逼北京,朱元璋迁都北京就是迫使子孙必须重视边境防守,民间称为“天子守国门”。



三.君王死社稷,出自明末。

明朝皇帝有一个的优点:就是具有职业操守。1449年,明朝北伐瓦刺于土木之变中,被俘虏的明英宗很有骨气。没有投降(比较一下宋朝的徽钦二帝)。1644年,李自成攻下明王朝首都后,崇祯皇帝拒绝了迁都到江南的建议,表示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在送走太子、敦促后妃自尽、亲手斩杀公主后,在煤山上吊自杀,至死不退。民间称之为“君王死社稷。”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不纳贡、不称臣、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王朝。确实很有骨气。


但为了明朝的大一统,为了那一刻的生存,明朝的皇帝以及子民也会有屈辱的一面。例如:朱棣为了“报恩”,将整个大宁送给蒙古人当礼物;土木之变中的明英宗,有人说他有骨气(我刚说的),有的人说他居然舔着脸回来,回来也就罢了,还要杀忠臣;上吊自杀的崇祯皇帝,也曾给蒙古的林丹汗每年六万白银的保护费;南明最后一位永历皇帝为了复国,不惜向罗马教廷许诺;天主教是明朝的国教,永历帝的老婆、老妈和儿子都成为基督徒等等。

真正的历史是人书写的,人有硬气的一面,必然也有软弱的一面。此一时彼一时。讨论一个276年的王朝有没有骨气,也是和其他朝代相对比而言。

6

早在太祖朱元璋北伐之时,朱元璋在北伐檄文中首次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老朱将华夏子女和鞑虏区分开来,给明朝起了个好头。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朱元璋的无心之举了,为了巩固皇权,巩固太子、太孙的皇位。朱元璋几乎杀完了功臣宿将,整个明王朝几乎一个能打的都没了。其实虽然明朝虽然刚刚建国不久,但是北边的防务还是比较吃紧的,还是需要一批将领的来保家卫国,朱元璋杀完功臣把北方防务交给自己的儿子完全是一厢情愿。但恰恰是这一厢情愿成全了明朝最有气节的王朝。

提出一个假设 ,如果朱允炆削藩成功,朱棣选择不反抗,那么明朝会是什么结果呢?北方防务将会拖垮整个帝国。朱棣即位之后曾经五征漠北,但仅仅几十年后,瓦剌依然包围北京,如果没有五征漠北,可能瓦剌会更早的占领北方,到时候明朝只有一种结果走北宋的老路,和鞑虏划江而治。

朱棣在南京即位之后,因为皇位还未巩固,北元又闹腾的不行,朱棣派曾经靖难时就跟着他的将领丘福领10万大军征讨北元,甚至朱棣千叮咛万嘱咐,不要轻敌,最终10万大军全军覆没。足以证明足以证明那时候军事将领有多匮乏。无可奈何之下,朱棣只能亲自披上铠甲,但如果从南京讨伐漠北,成本太高,朱棣便有了迁都的打算,当然也有朱棣个人原因。最终,迁都北京成为了明王朝最正确选择,天子守国门正好弥补了将领匮乏。自此,天子守国门成为了明朝的祖制,明朝京师北京先后多少次被围,无论君主昏庸与否,无一人选择弃京师而逃。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亡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便是党争。党争有多严重?拿袁崇焕来举例,满朝上下都知道袁崇焕是被冤枉的但是因为党争的原因,无一人为袁崇焕说话。袁崇焕成为阉党残余、东林党党派夺权的牺牲品。甚至,崇祯死后,各党派还拥立不同的朱氏一脉为帝,趁着清朝征讨李自成,几个政权还为了争谁是正统而刀兵相见。

如果,崇祯迁都南京,就不存在正统的问题,明朝还是能控制住南方的,可惜,崇祯没这样做,但正因为如此成就明朝最有气节的王朝。终明276年,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您好,我是史争朝夕,一个喜欢历史、爱好历史的作者,欢迎您关注、评论。

7

“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明朝无论是遇到多大压力,既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割地赔款。这就是明朝的骨气。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帝)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当时起兵推翻元朝打出口号就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纪陈纲,救济斯民。正因为如此,既使明朝到了后期即将亡国,也从来不拿女人做文章,当时人们有一种和亲就是辱国的意识,堂堂明朝公主外嫁藩国是绝对的耻辱,宁可战,绝不和亲。

明朝疆域图

由于清朝修《明史》极尽诋毁、抹黑、污蔑之事不胜枚举,现代人看到的《明史》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篡改,所以,在许多国人眼中,明朝似乎是一个很窝囊的朝代。其实不然,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

一、明朝在当时的世界上具有无法撼动的霸主地位

明朝国祚276年,期间有三大盛世。即明初长达70年的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中间有弘治中兴,最后有隆万盛世。

明成祖朱棣(永乐帝)

其中长达五十四年的隆万盛世(1567——1620)较少为人提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一段开明、开放、繁荣、稳定的辉煌时期。“隆庆开关”后,明朝出现一个全面的开放局面,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1/3 涌入中国,共计约5亿两。因此,这段辉煌的历史也完全值得今天的国人骄傲与自豪。

明穆宗朱载坖(jì)(隆庆帝)

明朝在军事上非常强大。明成祖朱棣曾五次远征漠北,每次都是大军五十万,这种规模还如此高频率,除了明朝是绝无仅有的。明代曾经有5次对外战争,都以全胜告终,这一成绩也是冠绝中国历朝历代。

一是明成祖朱棣远征安南(越南),以碾压式的胜利结束了战争。二是1521年——1522年与葡萄牙之间的一次战争,一战屯门,二战西草湾,均战胜了葡萄牙。三是1592年——1598年爆发的万历朝鲜战争,明朝军队跨国出战,在朝鲜半岛击败了来势汹汹的日本军队,使得日本在300年间不敢染指朝鲜半岛。四是1633年与荷兰进行的料罗湾大海战,明朝军队在郑芝龙的帮助下,击败了荷兰与海盗的联军。五是1637年,明朝军队在广州击败了侵入中国内河的英国船队,迫使英国赔偿白银2800两。

这5次外战中,除了第5次规模较小外,其余几次外战规模都比较大,明朝军队取得了全胜的骄人战绩。特别是第4次和第5次,都发生在明朝末年。明朝统治摇摇欲坠之下,竟然还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二、明朝皇帝代代相传,历代君主都具有血性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这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没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也是九个大一统王朝中所仅有。无论遇到多大的压力,从未向外族低头,永远昂首,这就是最有骨气的大明王朝,称之为“烈明”。

为使后代皇帝必须重视边防,明成祖迁都北京,北京距离九边之中的山海关、蓟门、大同都非常近,一旦边关有漏洞,虏骑就会直逼首都,就被称之为“天子守国门”。明朝皇帝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就是比较有节操,即便是土木堡之变中,被俘虏的明英宗,也非常有骨气,无论如何对他威逼利诱,始终不投降(比较一下宋朝的徽钦二帝)。明朝则断然拒绝蒙古索求财物换英宗的要求,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明英宗朱祁镇

不论明英宗还是崇祯帝,几场在京城打响的大战中,都为后人展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与江山同在”的风采。而当大势已无法挽回,明朝灭亡的时候,末代皇帝崇祯拒绝迁都到江南的建议,在送走太子、敦促后妃自尽、亲手斩杀公主后,上吊自杀,被称之为“君王死社稷”。

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和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又说出了怎样的话呢?我们不妨对比一下。

明思宗(崇祯帝)煤山上吊

大明覆灭已成定局,崇祯遗书:“朕自己摘下冠冕,用头发遮住脸愧对先人,贼子们可以随意蹂躏我的尸身,但不要伤害任何一个老百姓!”这种气节的确使人敬佩不已。

日本占据东北后,满清统治已失去了最后的尊严,溥仪为了皇帝的虚名,竟然说道:“不论日本人在东北屠杀多少人,也不管他们抢走多少煤和粮食,他们不让我继续做清朝的皇帝,对于这一点,我是无法甘心的。”

三、从王公将相到普通布衣,明朝殉国死难人数之多、抵抗之强、遗民之多都是历朝最强烈的

早在京城沦陷的前一日,忠于明朝的大臣们便已掀起了殉国的浪潮,他们比自己的君主更早一步走向死亡,以此表达殉国之志。而殉难“比率”最高的,却是明王朝皇宫里的宫女们,城破之夜,选择自杀殉难的宫女,先后多达数百人。直叫诸多降将降臣羞愧万分。未死在北京之劫的忠臣们,大多在南明政权时期以身报国。

崇祯自杀后,明朝亡国了吗?并没有。接下来的南明旗帜不倒,继续反抗清朝。即便是南明亡了后,也一直不断有反清复明的声音。

公元1645年,清军多铎率军围困扬州,史可法率四千亲兵坚守孤城,面对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绝境,他誓死坚守。后来清军攻破扬州城,多铎再次劝降史可法,史可法大笑一声说:“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于是壮烈殉国。清军进入扬州城,进行了疯狂屠杀,死亡逾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

扬州史公祠史可法座像

到了南明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以死相殉的人就更多了,成千上万名字都已经湮没的人物,数不胜数。所有这些人,或为封疆大臣,或为布衣文士,国难之时,他们皆临危不惧,挺身赴难,百屈不挠,杀身成仁。

《明遗民录》作者孙静庵所著《异史氏与诸同志书》中说:“又思宋明以来,宗国沦亡,孑遗余民,寄其枕戈泣血之志,隐忍苟活,终身穷恶以死,殉为国殇者,以明为尤烈。”

被誉为南天一柱的李定国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的烈士与遗民数量最多,事迹也最壮烈,但被刻意埋没与遗忘的程度最深。现在的人但知宋亡的崖山,但又怎知明亡时类似崖山的壮烈数不胜数!

8

主要有两点原因吧:

第一:不和亲、不割地,不议和。这是现代很多明粉的共识,明朝自朱元璋开始,仿佛就奠定了这一个基调,无论对手多强大,绝不认怂,明朝皇帝打仗仿佛就是一根筋,只要你打我就陪你打,哪怕可能会输,朱元璋、朱棣这些人就不说了,即便是到了万历朝,藩属小国一旦有异动,也是立刻开干,绝不犹豫。

无论形势多严峻,绝不服软,“土木堡之变”中,京师力量损失殆尽,皇帝被俘,50多位大臣命丧疆场,结果明朝直接另立皇帝,接续与蒙古死磕,这要是换到其他朝代,早就投鼠忌器,选择妥协服软了。

无论形势多严峻,绝不割地, 崇祯年间,努尔哈赤在北方已成气候,尤其是输掉了萨尔浒之战以后,明军已经很难再打胜仗了,但是明朝仍然选择与努尔哈赤死磕到底,从来就没有想过割点地给满族,然后给努尔哈赤封个XX王之类的,在明朝眼里敌人就是敌人,绝没有向敌人低头的道理,这就是他的硬气。

第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明朝最为人称道的地方,其他朝代都是把都城放在疆土的中心位置,一来方便控制全国,二来避免敌人直接攻击都城。而明朝恰恰相反,在永乐时期,朱棣直接把都城迁到了北方边境,以天子之尊镇守国门两百年,直到北京城门被破,崇祯皇帝都没有选择将都城南迁。再者,建文帝、崇祯帝这两位君王,也都是选择直面死亡,不愿做那逃亡的皇帝。这与清末时期的慈禧、光绪等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9

有明一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终明一世,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朝:“无汉朝之威武,无宋朝之璀璨,无唐朝之繁盛。”

明朝:“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明朝无论是遇到多大压力,既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割地赔款。即使到了亡国之际,明朝依然兵分两路顽强对付满清和李自成,对关外的国土自始至终没有放弃。从明英宗到崇祯帝的几次北京保卫战中,明朝宁死不迁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而且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和任何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朝代,相比之下清朝,就完全不同了。

康乾盛世中的三位皇帝,是清朝历史上著名的明君。康熙签下了尼布楚条约,丢失外兴安岭以北土地。雍正五年签定恰克图条约,俄国侵占中国贝加尔湖之南及西南约1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乾隆五十五年,约10万平方公里的库叶岛,被俄帝暗中吞并。道光二十年,原为我属邦哈萨克,被俄罗斯无理霸占,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 道光二十年,同样为我属邦的布鲁特,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被俄国吞并。到了晚清,让我们怎么还说得下去。。。。。

颇为讽刺的是,大清祖训有云:“丢尺寸之土,减一分版图,即非我爱新觉罗子孙。”

同样是太祖开国,朱重八反元义无反顾,努尔哈赤给李成梁当小厮。同是中晚期,万历三大征大败日本,光绪甲午完败。同是末代皇帝,崇祯自尽,溥仪给关东军当傀儡。

崇祯说:"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

溥仪说:"这时占据着我全心的,不是东北老百姓死了多少人,不是日本人要用什么办法统治这块殖民地。它要驻多少兵,要采什么矿,我一概不管,我关心的只是要复辟,要他们承认我是个皇帝"。

对于外敌,明朝就是一个字:“打”!当时越南杀了明朝的时臣,朱棣一个字“打”!倭寇来了,嘉靖一个字,“打”!李自成和满清一起来了,崇祯还是一个字:“打”!

明朝宁死也要打!!!

明朝臣子讲究气节,方孝孺拒绝为朱棣撰写即位诏书,大义凛然“诛十族又有何妨”,结果朱棣把方孝孺的门生列作一族,诛十族。

再比如,嘉靖皇帝想把自己的生父加庙号(这是皇帝死后才有的待遇,而嘉靖皇帝的生父并非明朝皇帝,仅仅是藩王),于是群臣按照有违祖制下跪劝谏,嘉靖皇帝先后一连杖毙16人,最后还有人出来以死劝谏。

又比如史可法,苦守扬州数月,扬州被陷后拒绝投降被杀。抗倭名臣胡宗宪被诬告,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诗句自杀身亡。

皇帝方面,明朝部分皇帝虽昏庸,但少有变节的。如被俘的明英宗绝不屈膝谄媚,崇祯宁死不投降!南明隆武帝被清军俘后绝食而亡,绍武政权被清兵攻破后,绍武帝自缢而死。

这就是明朝,不屈的帝王!

大明一朝276年,没有对外屈膝一星半点。在明代,内阁是有权利驳回皇帝旨意的,这是中国历史绝无仅有的。虽然这个权利很少有动用,但是确实存在。更有甚者,有大臣直接和皇帝说你只要乖乖在后宫生孩子就行了,国家大事有我们这些内阁大臣来管。这已经是君主立宪的萌芽!

明代的士子们视媚上为仇寇,无论什么人,有明一代,没有一个媚上的获得好下场!反而是那些犯颜的大臣成为天下读书人景仰的典范。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就是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的骨气!

10

大家好,我是九井散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明朝坚持在对待外族时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是历史上超过百年的帝国之中,唯一从不向任何势力屈服的王朝。

明朝的对外政策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中国古代强大如汉、唐都有向草原强势民族和亲的时候。向其他民族赔款,失地,纳贡的王朝也不在少数,唯独大明朝无论何时都绝不用女人去换取所谓和平,也绝不割地赔款。哪怕瓦剌大军围攻首都,哪皇帝不幸被俘…大明朝都绝不认输。

硬气的大明天子,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朱棣迁都北京,从此明朝每代君王都贯彻天子守国门的国策,明朝的每一个皇帝可能都有自己的弱点,却没有一个是软骨头的。明英宗在瓦刺几次包围首都的情况下,依然坚守北京城,在土木堡之变后依然坚持不投降,明朝大臣们立即拥立新君再战。明末崇祯帝杀死妻子儿女后,煤山上吊依然不愿意抛弃北京南迁。践行了君王死社稷的誓言!

明朝如此硬气的原因

明朝是朱元璋创立的,朱元璋时期是不可能和亲的,因为明朝和元朝不死不休,更是打出口号: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纪陈纲,救济斯民,明朝继任者的任务也是彻底消灭掉这些元朝遗存势力,和亲也是不可能了。

中国古代王朝都非常重视前一王朝的灭亡教训,明代也不例外。明朝士大夫吸取了宋朝苟且偷安以至亡国的深刻教训,因此任何割地赔款,纳贡的提议对于明朝官员来说都是一场必败而且会败的很惨的政治赌博,所以没有明朝官员会提出割地赔款,纳贡的建议,有也可会被群起而攻之。

明朝尊敬读书人,读书人众多,读书人受程朱理学的忠君报国思想影响,普遍还是很有气节的,明朝读书人以敢于“犯颜”而著称,甚至读书人崇拜死谏的大臣,因此君王不敢屈服外敌。

明朝衰亡的原因

明朝的衰亡,总结来说气数将近,内忧外患!嘉靖万历时明朝就已经开始走了下坡路,到天启年,皇帝不从政,却只是苦心专研木工,魏忠贤干政,时政腐败,明朝已经病入膏肓,崇祯虽竭力挽救,但无济于事。

明末士人和地主疯狂展开土地兼并,导致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日益激烈,财政收入日益减少,而边地战乱不断,九边每年虚耗大明朝无数财政收入,加上明末时受小冰河期气候影响,陕西大旱,灾民食不果腹,只有造反,外部又有东北作乱,内内忧外患,长期双线作战导致最终明朝走向不归路。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