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董恂(1807—1892),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人,初名椿,科试后改名醇,同治即位,避帝讳,改今名。1840年道光二十年进士,1882年退休。为官42年,是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元老。历任户部主事、湖南储运道、直隶清河道、顺天府尹、都察院左都御史及兵、户两部侍郎、尚书,官居户部、工部、吏部、兵部四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权大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

一、董恂的官场经历验证了学者型官员的优势和缺陷

中国古代就有“选贤与能”、“贤人治国”思想,科举制度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官场仕途之路,这些学者型官员的优势时能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质量;能够较快获得各种新知识新信息,更新意识和知识储备,学术良知可能使他们更注重个人的修养和品德。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主要就是“书呆子”、“学究气”太重,这些说法虽然带有明显的偏见,但从某种程度上说明这个类型的官员还不熟悉政治运行的规则,缺乏把自己的知识转变为决策的政治技能。

台湾作家高阳先生在所著《慈禧全传》中这样提到董恂:董恂字韫卿,扬州人,人极聪明,博览群籍,而在讲理学的人来看,他搞的是杂学。当然像他这样的人,必定自负,与人交接,傲慢不礼,所以有个外号叫做董太师,是把他比作董卓。

书中提到董太师以户部侍郎在总理通商衙门行走,有一套正人君子所不屑为的花样跟洋人打交道,颇受恭王的赏识。

也许只有洋人能够接受董恂的办事风格。1873年日本外务卿副岛种臣一行人出使中国。日本大使此行,主要是祝贺同治皇帝大婚和亲政,以及交换前年签署的《中日修好条约》。在访华期间,日方随员柳原前光和郑永宁造访各国总理事务衙门,对“牡丹社事件”旧事重提,质问清政府为何不惩戒杀人凶犯。接待的清廷大臣为吏部尚书毛昶熙和户部尚书董恂,他们对日方的质询作出了答复。

根据《明治文化资料丛书》的记载,毛、董二人回答说:“本大臣等只闻生番掠杀琉球国民,未知与贵国人有何干系。不过,琉球国乃是我之藩属,琉民从生番逃出者,当时悉由我国官吏救恤,并送还本国。”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中记录的则是:“二岛俱我属土,属土之人相杀,裁决之权固在于我。我抚恤琉人,自有措施,事与贵国无关,何需烦为过问?”

此处日中双方史料记录不同,但大意是一样的。“台湾是我国土,琉球是我属国,两地居民间的争斗,我大清自会料理,关你日本屁事?”可以说毛、董二人的回复非常得体。

尽管董恂在官场40多年,最终却落得被弹劾退休的结局,这也是学者型官员政治敏感度弱的表现。

二、董恂晚年替人背锅被弹劾,稀里糊涂丢掉户部尚书

清朝入关之初的顺治五年七月丁丑,清廷为了拉拢汉人稳固统治,因此始设六部汉尚书,都察院汉左都御史各一员。而在此之前六部和都察院的只有满人担任尚书、左都御史。通俗来说六部尚书相当于今天的部长,左都御史相当于检察长。

这样的制度在历朝历代可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说是清朝的特色之一。主要是用来缓解满汉矛盾的,汉人尚书、左都御史侍相当于今天的名誉会长之类的,真正的实权还在于满人尚书和左都御史手中。直到光绪三十二年九月甲寅,尚书和左都御史,不分满汉,这一格局才改变。

董恂是从同治八年六月(1869年7月29日)到光绪八年正月辛亥(1882年3月13日)卸任期间,共有4位满人的户部尚书宝鋆(1862年3月8日—1872年7月16日)、载龄(1872年7月16日—1877年2月19日)、魁龄(1877年2月19日—1878年6月14日)、景廉(1878年6月15日—1883年7月25日)。

六部中户部的最高级长官,相当于今日的财政部长,掌握着国家财政,难免有贪污的流言传出,这引起都察院的重视。

光绪八年正月(1882年3月),左副都御史张佩纶对户部尚书董恂进行弹劾,还有吏部尚书万青藜、并指责左都御史童华包庇他们。10天后,万青藜、董恂、童华三位汉人高级官员被同时开缺,掉了官帽子。

这显然是替满人户部尚书背锅而已。因为两年后的光绪十年,朱谕户部尚书景廉循分供职,经济非所长,降二级调用。

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和左都御史,都属于从一品的高官。张佩纶一次性就让3名高官丢了官帽,在朝廷里引起极大的震慑。

张佩纶(1848年11月24日一1903年2月4日),字幼樵,号篑斋,直隶丰润齐家坨(今河北唐山市丰润区)人。晚清时期名臣,安徽按察使张印塘之子,近代才女张爱玲祖父。同治十年(1871年),中进士,授翰林院侍讲。早年任职京城,自任“清流”。署任左副都御史,以弹劾大臣而闻名。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前,慈禧以“因循萎靡”罢免全体军机大臣,改组军机处,重用清流成员,分别任命张之洞为两广总督、吴大澂为北洋海疆会办、陈宝琛为南洋海疆会办、张佩纶为福建海疆会办,将打赢战争的希望寄托在了清流党人身上。然而,真正的战争远不是清流派写奏折那么简单。风头最劲的张佩纶上任不久,法军舰队就突袭马尾军港,福建水师全军覆没,马尾造船厂被毁。

随后,张佩纶被夺职流放张家口,三年后光绪十三年,返回北京,投入李鸿章幕下,主管文书。光绪十四年(1888年)因原妻已死,娶李鸿章的22岁小女儿菊藕为妻。

李菊藕是李鸿章43岁时喜得贵女,即最小的女儿,将她疼爱得犹如掌上明珠。但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李菊藕长大后,李鸿章将她许配给了一个40岁的二婚男人张佩纶。

清代诗人刘体仁在《异辞录》中说:“养老女,嫁幼樵,李鸿章未分老幼;辞西席,就东床,张佩纶不是东西。”他调侃的就是这门老夫少妻的婚事。

李菊藕生了个儿子,起名张志沂。张志沂闺女,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女作家张爱玲。张爱玲一生遗传的,不光是奶奶的文学天赋,还有大叔控。在两次婚姻里,她先是爱上大她14岁的胡兰成,后又嫁给大她29岁的德国大叔赖雅。

最佳贡献者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