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皇帝做任何事都以维护他自身,及他身后的权贵集团利益最大化为宗旨!奸臣的存在,其实某种程度上对维护皇权及其利益集团是有利的,所以不能铲除!

比如,南宋时期的秦桧,我们都说他是奸臣,这是相对于国家和人民而言是这样的,可对于宋高宗赵构而言,秦桧可是最忠的忠臣了!因为他最了解高宗的心思,如果岳飞打到东北去,端了金国老巢,把钦宗,徽宗二帝救回来了,高宗的这皇帝还能做成吗?所以他制造岳飞冤案对高宗而言,绝对是大功一件了!这样的奸臣能杀吗?

岳飞是国之栋梁,民之救星,是实实在在大忠臣,可这样的忠臣必须杀,因为他对皇帝而言,是个绝对的障碍!在皇权面前,忠臣算什么?

有人可能会说,关键是宋高宗是昏君,如果是明君就不会了,真是这样吗?

清高宗乾隆算一代明君吧!自号“十全老人”,对中国边疆巩固,国家统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处理贪官真叫一个狠!基本上每年杀几个一二品的重臣大员,可为什么对贪污之王和珅视而不见?以乾隆之精明,怎么可能不知道和珅之贪,但和珅存在对自己绝对是有益的,和珅精于理财,填补了乾隆挥霍的许多窟窿,和珅精于满蒙维藏各种文字语言,可以充当乾隆的翻译,和珅尤其精于揣摩乾隆心理,给最高统治者莫大的内心满足!

所以,乾隆明知和珅是个大贪官,但不但不杀,而且离不开他,因为对他实在太重要了!

所以我们小民百姓看问题不要太幼稚了,“忠”,“奸”要以皇帝角度去看,不要以百姓角度去看。

最佳贡献者
2

个人认为,皇帝和百姓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什么是忠臣能臣,奸臣佞臣,廉臣贪臣,在皇帝(不是昏庸皇帝或傀儡皇帝)的眼中只有能用的和不能用,该留和不该留的臣属,这也就是所谓皇帝的“帝王统御之术”。为什么皇帝要留着奸臣不杀,反而还给予高官厚禄,压制言官对他们的弹劾呢,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三点原因:

首先,平衡朝局,正如《大明1566》中所描述的嘉靖皇帝驳斥海瑞所言:清流直臣犹如长江,馋佞奸臣犹如黄河,但无论是江还是河发水都会把皇帝的江山社稷给“淹了”。皇帝需要为朝野竖立对抗体制,无论忠奸善恶,廉政贪腐,让朝野上下无法形成合力,避免一家独大,架空自己。反着说这就像身体也需要病毒或有害细菌以对抗血液中的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白细胞不受控制的话就成了白血病一个道理。让善恶双方互相掣肘,互相争宠,互相猜忌,而“得利”的最终只有皇帝一人,当然皇帝也有英明和昏庸的,所得之“利”不同而已。而这种奸臣在皇帝能控制的“贤”时则用,不能控制的“奸”时则废,汉武帝时代的江充,明嘉靖时代的严嵩,清乾隆时代的和珅等等正是这种平衡之术的代表,这种人虽奸,但是一般很有能力。

其次,待如亲人。历史有很大一部分皇帝是幼年登基,自小身边的侍读或宦官陪着皇帝长大,为小皇帝遮风挡雨,护其平安,感情亲近,互相信任。另一些则是皇帝曾为皇帝立下各种“汗马功劳”(如金钱,美女)或是皇帝的宠妃外戚。甚至一些溜须拍马,谄媚钻营的奸臣,皇帝待之如友,他们也为皇帝带来了“快乐”。皇帝对这些臣子给予高官厚禄,这些人也仗着皇帝的恩宠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胡作非为,危害社稷。但皇帝念及旧情,或是感情笃厚,不忍除之。像秦代的赵高,明代魏忠贤,王振,冯保(也贪),江彬,钱宁。宋代的高俅,童贯等人,清代和珅等等,这种人最多。

最后,挡刀背锅。一些昏庸或被形势所迫的皇帝为了维持其无能统治,为了给天下百姓以交待,或是怕未来清史留下恶名。采取了拿人当枪使,给自己找挡箭牌的方法竖立一个“奸臣”。这样做既可以为毫无作为,昏庸无能的统治找一个借口,也可以为残暴统治,卖国求荣找一个台阶,甚至最后都可以都推到奸臣对皇帝的“欺君罔上,蒙蔽圣听”上边来,这一类最有标志性的代表就是秦桧,李鸿章,杨国忠(也有第二点)李林甫等人。

总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皇帝最为封建时代最高的统治者,他们看问题的出发点肯定与咱们平民百姓不在一个层面上。对百姓而言的奸臣,祸国之臣反而在皇帝的眼中是“贤臣”,是平衡朝局,带来统治利益和帮助驾驭百官,带来无限欢乐的“能臣”。举的例子如有不周正之处见谅。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3

古语有云: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纵观历史,没有哪一个朝代能够一直延续下去,王朝更迭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王朝衰弱覆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君王残暴不仁引来全国人民的奋起反抗;比如某一将领手握军权却又不服从中央政权,最后发动兵变推翻已有政权;比如奸佞之臣独断专权将王朝搞得乌烟瘴气。

尤其是最后一点,奸臣肆意妄为往往得到了历代皇帝的默许。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皇帝明智谁是奸臣却不铲除他呢?

笔者认为这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奸臣往往能力出众

如果说一个奸臣没有某种突出的能力,那么根本就不用皇帝亲自出手,他连其他文武百官都斗不过。然而很遗憾,那些成功遗臭万年的大奸臣往往能力都很出众。

比如唐朝独断专权的奸臣李林甫,世人对于他的评价大多是负面的,很少人知道他其实为唐朝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公元734年,李林甫奉命修订和整理全部法典,为此他特意请来一批法律专家,对现有法律进行细致入微的删减修订。

三年后,修订后的法律新鲜出炉,共分为:律12卷及其疏义30卷;令30卷;式20卷;《新开元格》10卷。这是唐朝非常重要的一次法律修订活动,修订后的法典的权威性甚至一直延续到十四纪初期。可以说凭借这件事情李林甫就可以名留青史。

不仅如此,李林甫还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促使机构、赋税、土贡、兵制、法制、选官以及科举的改革,为唐朝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旧唐书》这样评价李林甫:

“每事过慎,条理众务,增修纲纪,中外迁处,皆有恒度。”

可见李林甫的能力是值得肯定的。抛开他独断专权的行为不说,李林甫完全可以称得上推动唐朝发展的重要人物。唐玄宗也正是因为明白这些,才会对李林甫独断专权的行为听之任之,毕竟相较之下他的才能更重要。

二、奸臣往往是皇帝代言人

皇帝作为封建社会权势最为强大的那个人,有着极强的威慑力,谁要是能够得到皇帝的赏识认可,谁的地位就会高人一等,水涨船高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而历代奸臣在讨好皇帝这一方面能将其他人远远甩到身后。

李林甫的确独断专权,但是这仅仅是相对于朝廷其他官员来说,本质上讲他又无比尊奉皇权,所以他才会成为皇帝的代言人,哪怕坏事做尽也没有被唐玄宗惩处。

《旧唐书》如此记载李林甫面对其他人和皇帝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林甫性沉密,城府深阻,未尝以爱憎见于容色。自处台衡,动循格令,衣寇士子,非常调无仕进之门。所以秉钧二十年,朝野侧目,惮其威权。及国忠诬构,天下以为冤。”

李林甫虽然城府极深又喜好霸道专权诬陷忠良,但是他对于天子是非常恭敬,而且他与唐玄宗改革的理念高度契合,简直是其难得的知音,正是因为这样唐玄宗才会允许李林甫在朝廷上胡作非为。

再比如清朝的和珅。他凭借一己之力就贪污了近十亿两的白银,相当于清王朝十五年财政收入总和。而这一切活动都有乾隆皇帝保驾护航。

和珅的工作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他年纪轻轻就成为军机处大臣,每次有什么事情他都能又快又好的处理清楚。

不过更重要的是他拍马屁的功夫已经出神入化,时常将乾隆吹得龙颜大悦。在乾隆面前他一直自称为奴才,暗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服务皇帝。

执政后期,乾隆喜好虚荣的本性逐步显露出来,他打着微服私访的旗号屡次下江南嬉戏玩乐,而且还要求迎接的排场必须隆重盛大。可是这种事情不能明说,所以重任就全都落在和珅肩上,在乾隆看来和珅一直都是在为自己办事情,享受一些特权完全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所以他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放任和珅贪污。

李林甫与和珅这样的奸臣能够在朝堂之上横行霸道那么多年,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得到了当朝皇帝的许可,他们本身就是皇帝的代言人为皇帝排忧解难处理事情,只要能力够强懂得拍马屁,他们自然不会被惩处。

总而言之,皇帝明知朝堂之上有奸臣却听之任之,是因为这些奸臣不但能力出众,而且懂得讨好皇帝并心甘情愿成为后者的代言人,试问这种能为自己排忧解难分担工作的大臣,有几个皇帝忍心将其置于死地?

4

另类君解题^_^

“忠”与“奸”是中国人在道德层面的标准,然而对皇帝来说,所谓的“忠臣”和“奸臣”却不是审查用人的标准,对皇帝来说,需要铲除的是两种人:朋党和谋逆。

我们以明朝嘉靖皇帝为例,说明此问题。嘉靖时期,他最崇信的人不是沈炼、徐阶、高拱以及张居正,反而是严嵩和严世藩这对以贪腐和卖官鬻爵闻名的父子俩。

嘉靖皇帝是个高智商的人,他不是不知道严氏父子贪墨误国的实情,也不是不知道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些忠臣们的实心用事。

对嘉靖来说,治国理政很重要,然而修仙学道也很重要。

他想修炼仙丹长生不老,然而那些忠臣却不支持,不只是不支持,还强烈反对他修仙学道,由于各种原因,嘉靖帝为了回避那些喋喋不休的不停进谏他阻止他修仙的大臣们,干脆几十年不上朝,在西苑和一群道士们厮混在一起,讨论“天地大道”和“金丹炼制”。

然而嘉靖帝也不是傻子,他修仙学道之于也不忘平衡术。在适当的时候他还会敲打一下严嵩父子,让这俩人别做得太过火,同时也会警告徐阶高拱这些忠臣,让他们别太“自由发挥”,得“保持礼态”,懂得“尊上”。

在神剧《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如此评价“贪官”和“清流”:古人说长江清,黄河浊,可长江之水什么时候清过?无论清浊,都能灌溉两岸天地,但若是泛滥,那就是毁堤淹田,必须得治。

这段话非常到位,对皇帝来说,平衡术才是最重要的。

相比之下,忠臣是忠于江山社稷,而非皇帝本尊(例如岳飞与赵构),但奸臣恰恰相反,凡事以讨好君上为圭臬,如此就更能讨得皇帝的欢心,如此一来,皇帝又何必要铲除奸臣呢(秦桧和赵构)?

5

在古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是天下共主,常被称为天子,也就是昊天之子,君权神授在古代是被普通老百姓认可的,也是皇帝统治百姓的基础。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可见,在掌握了皇权的皇帝眼里,天下皆是蝼蚁,大臣只是皇帝监管天下的棋子,是随时可以丢弃的。那么,在这些臣子之中,必然会产生贤臣和奸臣。诸葛亮在《前出师表》里写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

  • 诸葛亮

那么,为什么很多皇帝明知谁是奸臣,却不铲除他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帝王权术,制衡的需要。古代皇帝居庙堂之上,要掌控全局,必须讲究平衡之道,也就是说,宦官、外戚、士大夫之间要相互制衡,达到一个平衡,如此皇帝才能更好的指挥他们。而如果宦官、外戚不强势,那么在士大夫之间就应该有派系之争,如此才不会一家独大,奸臣可以削弱贤臣的势力,而贤臣必然制约奸臣派系的发展。

第二,奸臣往往都是皇帝自己培养出来的。奸臣与贤臣有一个区别,就是奸臣会拍马屁,而贤臣总是认为忠言逆耳。举个简单的例子,和珅就是一个奸臣,是一个巨贪,但是乾隆皇帝却不处置他,一是乾隆能控制局势;二是和珅能办很多皇帝想办却不能办的事,关键时刻还能帮皇帝背锅;三是乾隆发现和珅贪污的金银珠宝都分门别类的放在一栋房子里,不像是贪污,倒像是帮乾隆在做储存,事实证明后来查处和珅这些金银珠宝又回到了乾隆的国库。

  • 乾隆与和珅

第三,皇帝用人与普通人站的角度不一样。奸臣能够权倾朝野本身就说明了他不简单,所以皇帝用奸臣,看怎么个用法,如果用的是长处,就对国家有利,如果用的是短处,则是祸害。关键是贤臣提的治国方针,也不一定完全合皇帝的心意,如果没有奸臣唱对台戏,皇帝怎么来和稀泥,否决贤臣的意见呢?

  • 乾隆与和珅

以上就是皇帝明知谁是奸臣却不处理的原因,总之,我认为不管是贤臣,还是奸臣,皇帝用他,就是因为他对皇帝还有用处,否则,皇帝随时可以杀了他。

如果喜欢@凌烟历史社 的回答,请关注我,并给我点赞、评论和转发哦!

6

为什么古代帝王重用奸臣的问题,我觉得可以分这么两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就是帝王并不认为自己重用的大臣是奸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作为历史的旁观者,已经知道了历史的最终走向,所以我们自然知道谁是忠臣,谁又是奸臣。但是帝王作为局内人,面对自己信任的重臣,未必就能洞悉对方的贼子之心。因为奸臣的手腕那都是非常高明的,都很会讨皇帝欢心,皇帝有点什么小心思早就被他们摸透了,终日领着皇帝吃喝玩乐,昏君自然会对他们满意至极,这一类的代表就是赵高。胡亥把朝野大事交给赵高代理,于是不再上朝,一味寻欢作乐,决断之权大部落到了赵高的手中,赵高略施伎俩便把秦二世胡亥哄的一愣一愣的。

其次,就是帝王知道自己手下的大臣是奸臣但仍然重用。明知自己的手下是奸臣仍然重用?这听起来有些不合常理,但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奸臣的能力强啊,只要能帮助自己稳固江山社稷,任何人都是可以用的,这一类的代表就是严嵩。严嵩此人可谓才高八斗,在68岁那一年成为大明帝国的首辅。严嵩能在内阁二十多年屹立不倒,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媚上功力”,让嘉靖皇帝离不开他。嘉靖帝崇尚道教,一心求仙,身边正好有严嵩这么个忠心耿耿的半仙,道士们练好了仙丹,他不敢贸然食用,就让严嵩替他试验药效。可怜老严嵩常常吃得疼痛难忍,口吐鲜血,还得乖乖地给嘉靖写“实验报告”。嘉靖皇帝还有一大爱好:藏私房钱。史学家说,嘉靖几乎自己兼任了户部尚书,大明朝的财政收支全在他的算盘中。对财务盯得这么紧的皇帝,历史上还真少有。除了修建宫苑、炼丹求仙需要大把的银子外,嘉靖皇帝就像穷怕了的守财奴,需要盯着內帑里的银子才能踏实。內帑的钱不能从国库里抢,只能委屈严嵩想办法从民间搜刮,严嵩之与嘉靖,像极了乾隆之与和珅。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您满意。

7

干嘛要铲除?真正的合格的帝王是掌控群臣的高手,所谓怎么用人,用什么人,怎么样让大家都为朝廷(实际上就是皇帝自己)效力,这才是驭臣之道。高手帝王会找到一个平衡点,保证忠奸力量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不能一家独大,否则就要出事。因此,大部分人的皇帝都要先学会怎么驾驭群臣,再学会怎么治理国家。前者比后者还重要。

大部分时候,所谓的奸臣在主子眼里却恰恰相反,皇帝要的是忠于他的人,不是忠于大家的人。在很多时候,奸臣是替皇帝干事的,替皇帝背黑锅的,试想,皇帝为什么要铲除他们呢?例如秦桧,赵构当然知道秦桧是什么样的人,但他需要秦桧,需要秦桧替他背黑锅,赵构干嘛要铲除秦桧呢?再如和珅,乾隆当然晓得和珅是个什么的人了,但和珅能讨乾隆高兴,和珅能替乾隆敛财,和珅能制约其他大臣,乾隆为什么要铲除他呢?再说了,和珅敛的那些财,不过是替皇家保管一时罢了,这些钱早晚都是皇帝家的,乾隆留着和珅何乐而不为呢?

再比如魏忠贤,魏忠贤不怎么贪财,他贪恋权力,但这个权力是皇帝给的,皇帝可以随时收回,最大的好处是,魏忠贤在,可以平衡朝廷内的东林党一派,让大明朝忠奸之间始终平衡,不会造成一家独大。而崇祯杀了魏忠贤,大明朝迅速灭亡,东林党一家独大,掌握了发言权,所有大臣不能再干事,也不愿再干事,也干不好事。所有崇祯临死前哀叹:“若忠贤在,何故如此啊!”

再如高俅童贯,他们在徽宗眼里可是肱骨之臣,许多大事离不开他们。所谓奸臣,是站在我们普通老百姓的角度看的,实际上,高俅和童贯不但不是奸臣,反而是能臣、权臣,在徽宗朝立下汗马功劳。所以,我们看问题要全面看,综合看,不能以偏概全,管中窥豹。再者说,奸臣和忠臣都是小说演义评书中宣扬的,是激发人们的真善美、正义和邪恶而特意夸张出来的,真实历史上,那些故事大多不存在。

如评书《杨家将》、《岳飞传》等,为了衬托杨家将和岳飞,将潘仁美和秦桧贬的是一无是处。事实上,潘仁美(历史原型是潘美)是大将,为北宋的建立立下不朽之功,最为赵匡胤所依赖。秦桧的文化水平高、书法好,人也很帅,他是赵构的心腹之臣,替赵构办了不少赵构不能办、不便办的事,也替赵构背了几百年的黑锅,像这些人,皇帝能杀吗?当然不能了。

8

不一棍子打死,大部分皇帝还是想要一个得心应手的朝政体系,以便自己能够掌握大局,而在这种朝政体系中,大臣是最重要的一环,而一个有能力又能够为自己所用的大臣,更是不可或缺的。

皇帝朝堂上的大臣,不可避免的有一些属于“奸臣”这个范畴,而皇帝在知道这种情况的时候,为什么不除去这些奸臣呢?

可大致概括为两种原因:

  • 其一:心有余而力不足

有的时候,不是皇帝不想除去,是他没办法,他没那个能力除掉奸臣,总不能自己个拿着刀砍了吧,就算皇帝真的准备拿刀砍了奸臣,也不一定能成功,搞不好自己也要搭进去。


就比如汉朝汉献帝和曹操,曹操对于汉献帝来说,那就是奸臣,都挟天子以令诸侯了,还用说啥,可是汉献帝明知曹操是个啥人,可他就是无可奈何,还不是因为当时局势复杂,汉献帝本人没有实权,反而过的还是傀儡式的生活,这种情况下,他能自保就不错了。


  • 其二:有用处

再有就是这个奸臣对皇帝有大用,这还不得不说一个情况,就是这种奸臣个人能力确实有,就比如和珅,和珅的权力就不用说了,那在当时是响当当的,朝堂上诸臣都避其锋芒,但和珅甭管是奸臣还是贪官,他本人能力还是有的,要是只会混吃等死,乾隆帝早就把他踢一边去了。


而如和珅这样的大臣,与曹操还不同,和珅权力大,可他的权力是皇帝给的,皇帝能给他,也能收回去。所以,皇帝对于和珅这样的大臣不会过多的忌惮,毕竟能够掌控住,而和珅本人又深得乾隆帝宠信,会来事儿,又能办事,那皇帝对他自然重用。

结语

皇帝知道谁是奸臣,却不除去,自然有他自己的思量,有的是皇帝本人动不了,没那个能力;有的是还不到动的时候,等时机到了,自然该处理就处理了。

9

皇帝明知道谁是奸臣,却不铲除他,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皇帝需要奸臣充当“白手套”角色,二是在皇帝眼中,对奸臣与忠臣的划分与定义,往往与普通人不同。

一、皇帝需要奸臣充当“白手套”

古代皇帝看似高居九五之尊,手握天下大权,但也并非总是能不受任何限制为所欲为,也要顾虑自己在天下臣民心目中的形象和舆论风评。

打个比方来说,皇帝想铲除某个“刺儿头”或者排除异己,但他的下手对象偏偏是个美名遍天下的清官好官,或者并没有什么违法乱纪的把柄,皇帝就会感到难以措手,一不小心就会背上昏暴之君、暴虐嗜杀的恶名。


这种特定情境下,皇帝就需要一双“白手套”来替他干脏活,奸臣的作用在此时就发挥出来。奸臣可以秉承皇帝的心意,不惜办理冤假错案,帮助皇帝达成目的,皇帝却不必担心背上昏君之名。事后一旦激起众怒,皇帝还可以把奸臣抛出去当替死鬼挡箭牌。


武则天重用酷吏来俊臣铲除李唐宗室,宋高宗利用秦桧冤杀岳飞,朱棣利用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冤杀解缙,皆是此理。这也是为何千百年来历朝历代总有奸臣的关键原因。

二、皇帝眼中的忠臣奸臣定义,往往与普通人观点不同

奸臣的脑门上并没有写着“奸臣”二字,每个人都会站在自己的出发点,对奸臣忠臣的定义做出解读和定义,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是此也。

皇帝也会从自己的利益角度来判断谁是忠臣与奸臣,他眼中的忠臣奸臣划分标准,往往与普通人大相径庭。天下人眼中恨不得食肉寝皮的奸臣,在皇帝眼中甚至可能是碧血丹心的忠臣。因为奸臣往往都有一个鲜明的共性,善于察言观色揣摩上意,投其所好,皇帝往往受其蒙蔽而不自知。


明朝魏忠贤恶名昭著,明熹宗死前,还特意嘱咐弟弟崇祯“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清朝和珅劣迹昭彰,乾隆却至死认定和珅是大忠臣,都是属于这种情况。

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奸臣虽然能蒙蔽得了皇帝,却终究躲不过历史的审判。

10

首先奸臣这个标准就是非常模糊的。什么样的臣子才算是奸臣?奸臣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一直都是一个谜。百姓眼中有自己判断大臣们是否奸臣的标准,那就是看大臣们做不做有益于百姓的事。臣子们眼中也有判断是否奸臣的标准,那就是看对方是不是自己的政敌。皇帝眼中自然也有判断臣子是否是奸臣的标准,那就是这个臣子是否听话能办事。听皇帝的话能办实事的,皇帝自然会喜欢,其品性也就不论了。如果没能力办不了事的,还品行不好,这样的人自然会被皇帝所厌恶,甚至清除掉。这就是现实。

就依照这种情况而言,你说皇帝除掉的奸臣究竟是百姓标准下的奸臣,还是臣子标准下的奸臣,亦或者是皇帝眼中的奸臣呢?如果是百姓和臣子眼中的奸臣,那么皇帝会判断,杀掉这个所谓的奸臣对于自己有什么好处,会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还是会加强皇权。如果会损伤自己利益的话,那么皇帝绝对不会如百姓和臣子的意去杀了所谓的奸臣。毕竟皇帝需要的是一个相对平衡的政权。水至清至无鱼,有忠臣自然有奸臣,在皇帝看来,只要忠于自己,其他的问题都是小问题。

事实上很多百姓和臣子眼中的奸臣都是被皇帝养起来的。比较典型的代表就是明朝嘉靖皇帝时期的奸臣严嵩。严嵩的严党在当时被视为国之蛀虫,操控政坛长达二十年之久,满朝文武对于严党是敬畏有加。严党自身玩弄权术,结党营私,贪污腐化,无恶不作。为什么严党如此嚣张却可以屹立不倒呢?就是因为嘉靖需要严嵩,他认为严嵩能帮他处理一些事情,这样就可以让他有充足的时间来修道。因此,即便所有人都反对严嵩这个奸臣,但皇帝依旧不为所动。

但如果是皇帝认为某一个臣子是奸臣的话,那么没二话,必须要除掉对方。基本上皇帝眼中的奸臣都是和自己不合群的人,这样的人已经威胁到了自己的统治,必须杀之而后快。当然了,虽然皇帝至高无上,但也并非无敌。就比如明朝末期,东林党就被皇帝视为奸臣,但皇帝对于东林党也是毫无办法。毕竟东林党的势力太强了,强大到皇帝都要顾及三分的地步。毕竟,如果动了东林党,那么很可能就会引起国家的内部动荡,这是皇帝也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此时皇帝就需要找证据,证明对方有错,这样皇帝就可以直接狠下辣手除掉对方,而对方也不能借助舆论压力来施压皇帝。

还有一些奸臣就是皇帝默许他存在的。这个世界有黑自然就有白,对于皇帝来说,满朝都是奸臣是危害,但满朝都是忠臣也是一种危害。要想自己的皇权统治稳固无比,那么就必须要使得朝堂之上的臣子互斗,自己居中调停稳坐钓鱼台。在皇帝看来,只有臣子们斗起来,他这皇帝才会当着放心,如果臣子都团结一心起来,那么害怕的是皇帝。所以历朝历代很多的奸臣都是皇帝默许存在的。皇帝知道他们的存在,但是不懂他们,因为存在即合理,政治上需要平衡,皇帝也不愿意打破这种平衡。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基本历朝历代的皇帝治下都会有奸臣的存在,至于原因嘛,就是我说的这个道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