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打不过。

南唐的前身是五代十国之一的吴国,政权奠基人叫杨行密。这个人在世时,江东有打败北方的希望。

因为一方面,当时北方军阀混战,最强的两个军阀,朱温和李克用势均力敌,且又是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有你无我。朱温不敢大举南下。这给了杨行密统一南方,再大举北上的机遇。

另一方面,杨行密麾下的江东军头的战斗力也不弱,而且很多都是从北方来的精兵。靠着这班人,他多次击败朱温,打得朱温对他是无可奈何。

再一方面,杨行密本身也是从残酷战争中脱颖而出的豪杰,有才,有地位,有大志。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所以说,如果杨行密能活的久一点,依靠他的实力和当时南北实力差距不大的现状,他并非没有改写历史的机会。


但可惜的是,杨行密命不好,54岁去世。他死后,儿子杨渥继位,这位小爷是个荒淫放纵的昏君,所以仅过了一年,杨渥就被江东军头之一的徐温给杀了,杨氏的权力至此也慢慢落到了徐氏手中。

徐温这个人,善用人才,对百姓也很好,吴国在他的控制下,蒸蒸日上。但是,他的权力是靠篡权得来的,难免受世人非议,因而这也就导致他性格多疑。

当时曾有人劝过他,建议他攻打吴越国。后梁咱惹不起,吴越还惹不起?如果把吴越国给灭了,再逆江而上,灭了南平和楚国,形势一片大好。

然而,徐温派别人出征,他不放心,他自己出征,他又不敢。就这样一直到死,他都认为能保住吴国这一亩三分地,传到儿子平稳篡位就不错了,缺乏最基本的进取心。

时间来到公元927年。这一年徐温病死,其养子徐知诰接过权柄。十年后,徐知诰逼吴王杨溥禅位,吴国灭亡,大齐政权建立。又过了两年,徐知诰恢复本姓,改名李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改国号齐为唐,史称南唐。


李昪继位后,对现实情况看得很清楚。强兵是打出来的,北方军阀长年混战,南方却极少有战争,南北方连基本的“军事交流”都没有。这也就意味着,北方二代军阀的战斗力在这期间已远远凌驾于南方二代军阀了。

况且,经过后梁、后唐两代后,北方政权已全据江汉,占据了非常有利的地利,对南方割据政权形成了压倒性优势。此时南唐已经没有灭掉吴越,再一统江南的机遇了。

所以李昪的策略就是求稳,等待机遇出现后再出击。能不能反杀北方,这另说,最起码求个自保,与北方分庭抗礼,争取搞南北朝还是可以做到的。

对此,一帮南唐老臣被气要吐血,私下里讽刺李昪是“田舍翁”。但李昪不为所动,仍然是志在固守吴国旧地,无意开拓,只待时机出现后再动手。

公元943年,李昪病死,他儿子李璟继位。

李璟的性格跟李昪完全相反,他老爹战略偏保守,他是偏激进;他老爹善用人,他则是尽用庸才;他老爹休养生息,勤俭朴素,他则是铺张浪费,开启了奢靡之风的先河。南唐从这位小爷开始,正式踏上了作死之路。

公元945年,李璟出兵灭闽国。这是自杨行密死后,江东集团第一次对外扩张地盘。



然而,李璟志大才疏。灭闽国,南唐只捞到了建、汀二州,最肥的漳,泉二州被福建清源军占走了。另一块大肥肉福州,则被隔岸观火的吴越吞进了肚子里。

公元947年,后晋被契丹所灭,河东军阀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这个时候,是北方最虚弱的时候。对于南唐而言,既可以趁机打后汉,也可以趁机打吴越。不管打哪个,都可以捞点好处。

但可惜的是,由于被闽国拖住了手脚,此时南唐已经腾不出手再开辟第二战场。李昪等了十几年没等来的机会,就这样被李璟给活生生给浪费了。

公元951年,楚国内乱,李璟见机派大军攻入楚国。但跟此前灭闽国一样,由于李璟用人不当,南唐浩浩荡荡出兵,不仅一寸土地也没占到,反而让趁火打劫的南汉吞并了大片两广北部土地,其余土地则被湖南当地的军阀占有。南唐可谓是损兵折将,什么好处也没捞到。

连受两次重创,李昪当年攒的一点家当,算是被李璟败的所剩无几。

公元955~958年,眼见南唐衰落,后周世宗柴荣趁机南征。后周军三次大兵压境,南唐军一溃千里,淮河水军被打得全军覆没。李璟无奈之下只得上表请降,求划江为界。柴荣表示可以,南唐在长江以北的地盘自此为后周所有。


自古以来,守江必守淮,淮南一失,南方政权的灭亡基本上可以进入倒计时了。

并且本来南唐每年就要向后周进贡,而没有淮南的南唐,财政越来越吃紧。譬如说,江北产盐,江南产茶,南唐长江两岸的老百姓原先可以商业交流,互补茶盐资源,南唐政府也可以从中收税。但失了淮南后,南唐老百姓为了吃盐,不得不花高价从后周控制的淮南买盐。南唐政府失去一大笔税收,为抹平财政亏欠,又不得不几次加税,搞得老百姓是民不聊生。南唐国力更加的衰落。

李璟留给儿子李煜的江山,跟本就是个无解的烂摊子。

公元961年,李璟抑郁而亡。李煜继位。

公元963年,北宋假途灭虢,袭占荆湖。

公元965年,北宋分进合击,攻灭后蜀。

公元971年,北宋诱歼主力,灭亡南汉。

至此,南唐被北宋三面包围。如果再算上跟北宋穿一条裤子的吴越国,此时李煜面对的四面受敌局面。

他昏庸无能,南唐要灭亡。

他励精图治,南唐也一样要灭亡。

区别只在于抵抗时间的长短而已。

所以说。李煜是否认真治理国家,结果都是一样的。江东集团从徐温开始,就失去了打败北方军阀的可能性。从李璟开始,更是埋下了灭亡的根源。李煜接手的是一副稀巴烂牌面,南唐被灭只是时间问题。

最佳贡献者
2

南唐若想击败赵宋,不是不可能,但是你得确保赵匡胤得是像汉灵帝、唐僖宗、唐懿宗、宋徽宗、宋理宗等这样的昏君,并且还得确保高怀德、石守信、曹彬、潘美、赵普、张令铎、王审琦、张光翰等这些北宋名将都被赵匡胤给杀掉。如若这两个条件达成不了,即使李煜是李世民在世,南唐也断然灭不掉赵宋

赵匡胤时期,南唐与赵宋之间的实力对比,根本就不在一个梯队上,唐弱宋强,这是不争的事实。

南唐,在其开国皇帝烈祖李昪的带领下,曾短暂的拥有过一统南方的实力。彼时,李昪励精图治,奉行保境安民为基本国策,设太学,兴科举,办实业,对内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鼓励商业;对外休兵罢战,敦睦邻国,与邻和善。在他的治理下,南唐国力是蒸蒸日上,社会生产逐渐复苏并迅速发展,此时南唐的纺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茶、造纸、晒盐、造船、金银陶瓷、文具制造等行业,都进入到了高速的发展阶段,继而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经济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割据王朝。



此时,南唐可以说是南方最为强大的一个割据王朝,若无意外,让南唐继续发展数十年,南方定然以他为尊,成为南方唯一的王朝。而事实上,最初南唐也的确朝着这个一统江南的方向在发展着,李昪驾崩,元宗李景继位后,逐渐强盛的南唐,就一改往日与邻和善的国策,向周边的邻国露出了凶狠的獠牙,对邻国开始用兵

保大三年(945年)八月,南唐大将查文徽趁闽国内乱,乘机攻克建、汀、泉、漳四州,灭闽国。保大九年(951年)十月,楚国内乱,李景发兵灭楚,除南部数州为南汉乘机占有外,楚地全归南唐。这时,南唐的疆土达到极盛,据有今江西全省,以及安徽、江苏、福建、湖北和湖南大部地区。但就在南唐步入极盛之时,一切都变得极其的顺利,南唐有望一统江南时,一场巨变却让南唐由盛转衰,彻底失去了争夺天下的机会。

显德五年(958年)正月,周世宗柴荣率军亲征南唐,寿州一战,周军势如破竹,攻克泗、濠、楚等数州,唐军主力尽败,一溃千里,唯一能抵抗周军的淮河水军更是全军覆没。元宗李璟遣使求和,进献贡品,被迫献上四州之地,画江为界,尽献江北之地,包括淮南十四州及鄂州在江北的两县,每年进献贡物十万,以求罢兵。同时,南唐奉周正朔,用其纪年,去除国号,李璟改称“江南国主”。自此,南唐是一蹶不振,不复当年之强盛,再也无能力一统南方,为避后周锋芒,只能是迁都洪州,以此来求得一时之苟安。



淮南地区的丢失,对于南唐而言是致命性的打击,淮南不存,就意味着南唐再无对抗北方王朝的机会。自古,淮南地区就是盘踞在南方王朝抵挡北方王朝进攻的天然屏障。对于南北方王朝而言,淮南若在,则南方王朝无忧矣;淮南若丢,则北方王朝无虑矣。因此,历代南方王朝都是不遗余力的经营着淮南地区,将襄阳、徐州等淮南地区是布置着如同铁桶一般,让北方王朝是不得进寸步,继而维持着与北方划江而治,平衡天下的局势。

但是,这种依靠淮南防线来抵御北方王朝的措施,是有利也有弊,利者若淮南防线不失,则国存;弊者若淮南防线有失,则因地利的缘故,南方王朝往往是很难再与北方王朝抗衡,多半只能是任由其宰割,再无反抗的机会。彼时,南北朝、宋元时期,在南方的陈、南宋,其皆因淮南的丢失,继而亡国。

因此,对于南唐而言,此时从淮南地区丢失的那刻起,南唐就失去了击败赵宋的机会。这时,对于赵宋而言,只要其统治者不昏庸,灭亡南唐是指日可待。

因此,对于南唐后主李煜而言,他要想击败赵匡胤,除了自己得励精图治,得拥有李世民、朱棣那般的政治、军事才能,及果断、狠决的性格,他还得寄托于赵宋统治者赵匡胤要昏庸,要无能,要残暴,要独断专行,只有这样李煜才有击败赵匡胤的机会。



可是,事实上,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先不说赵匡胤并非是昏君,而是一位颇具政治、军事才能的开国君主,因此即使李煜再有才能,以南唐的实力,他也断然击败不了赵匡胤。其次,以李煜的性格,他即使再有才能,再有决心去做一位明君,他最多也就是一个守成之主,而断然成不了李世民、朱元璋、朱棣这样的雄主。而以那个五代十国那个乱世环境来说,如若李煜成不了朱元璋、朱棣这样的雄主,只是一个如同明孝宗这样的守成之主,那他是绝对不可能击败赵匡胤的,因为在乱世,一位君主需要的不是仁慈,也不是宽厚,而是果断与狠决,只有够狠,够果断,他才能带领着这个国家,在这个吃人的乱世生存下来,直至一统天下。

总得说,对李煜而言,无论他多努力,赵匡胤都是一位他不可觊觎的存在,他能做的就只是静等宋军的到来。

3

事实上,即便李煜再怎么励精图治,也不可能守住南唐那“一亩三分地”。因为,当南唐的“接力棒”传到李煜手上时,赵宋统一天下之势早已不可逆转了。

客观原因:李煜接手的,是一个半死不活的南唐;

南唐基本上继承了杨吴的衣钵,成为十国之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然而,这不过是“矮子里头拔高个”罢了,毕竟十国的实力是无法与坐拥中原的五代(梁、唐、晋、汉、周)这些藩镇型中原王朝相比的。不论杨吴也好,南唐也罢,之所以能以江淮之地抵抗五代,根本原因不是自身国力强大,而是因为五代更迭频繁,政局不稳,所以很多时候无暇顾及南方这些割据政权罢了。

而且,南唐在第二代皇帝元宗李璟时期,实际上就已完成从全盛到衰败的转变。李璟在位期间,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当然,南唐的这些军事行动,其实就是在欺负周边小国而已。

不过,李璟前期确实也尝到了不少甜头,接连消灭了楚国和闽国,使南唐的疆域达到全盛。但是,接连的胜利却让李璟忘记了很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南唐虽是”十国“中的霸主,但跟五代这些藩镇型中原王朝相比,它本质上还是属于小国。而小国在大国面前不断“舞枪弄棒”,那可是作死的节奏。

这就正如后周世宗柴荣在亲征南唐的诏书中所言:

“淮地蠢材,竟敢抗拒大邦,盗据一方,越位称帝。晋、汉时代,国家不安宁,而你们招纳叛亡,共助凶逆......

压迫侵夺闽越、涂炭湘、潭,至于与契丹来往,仗势侵犯徐部,沭阳之战,曲直可知。勾结契丹,进入中原成为边患,结连并垒,实在是我们的世仇。罪恶难以指出,人神共愤。

实际上,李璟不断的对外征伐,虽然让南唐疆域因此快速扩大,但连年征战也同时掏空了南唐的有限国力。后来,面对后周的“大国之怒”,南唐军队一溃千里,丧师失地。最终,李璟只能尽献江北之地,并且自去帝号,降称“江南国主”,改奉后周为正朔,乞求与后周划江为界。从此,南唐由盛转衰,国力一蹶不振。

及至李煜即位,南唐的国势也是半死不活的状态。面对之后的赵宋王朝,只能称臣纳贡,保持恭顺才能避免战端再起,继续在江南苟延残喘。再后来,随着赵宋统一战争的推进,南唐即便在赵宋面前再怎么卑微,也无法阻挡灭国的步伐了。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在志在一统天下的赵匡胤看来,南唐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所以灭它没商量。

主观原因:李煜即便再怎么努力,那也不是赵匡胤的对手;

再说,别说是国与国之间有强弱之分,人与人之间的实力也是有差距的,即便努力了也不见得就能赶得上。赵匡胤跟李煜就是如此。

赵匡胤文韬武略,在后周时期就凭借赫赫军功最终官至殿前都点检(后周禁军部队最高军事统帅)。而反观李煜,自幼身居宫中,是一名养尊处优的皇子。他跟后来的宋徽宗赵佶一样,都富含艺术细胞,但却缺乏政治细胞。所以,要让李煜写诗填词、作画听曲倒是在行,要说励精图治,振兴南唐,即便他努力,也不见得能做好。而且,即便能做好,也不见得能比得过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完成了改朝换代,使得赵宋完全继承了后周世宗柴荣积攒下的全部国力,而赵匡胤自己也是一代雄主。因此,赵宋可谓是强国又遇强君,怎么可能不击败弱国又遇弱君的南唐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4

李煜是南唐的末代皇帝,不过当皇位传到他手上时已经取消了“帝号”,对外称国主。他自幼出生于帝王之家,聪明好学,精于诗词歌赋,是一个才子。

但是李煜所处的时代正是五代十国的末期,北宋统一天下的局势越来越明显,南唐作为一个南方小国,根本没有抵抗之力。

李煜从小洞晓音律乐曲,深谙书法绘画,是一个才子,但他当皇帝后热衷于声色犬马,不喜欢理政,所以并不是一个好皇帝。开宝八年,也就是975年左右,南唐被北宋灭亡,李煜与周皇后被迫投降,被宋军押往北宋首都开封,后来被毒死。

李煜虽为国君,但其父李璟留给他的是一个衰败破烂的半壁江山。无论李煜如何努力,都改变不了南唐灭亡的结局。南唐国是李煜的祖父所建立,但皇位传到李煜手上时,国家已经衰败不堪。

南唐是五代十国中的割据政权,也是十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不过,在李煜继位当皇帝以前,南唐国就已经衰落了。

在李煜的父亲李璟执政时期,南唐国四处用兵,劳师动众而一无所获,导致国家衰败,埋下了灭亡的隐患。945年,闽国内乱,李煜的父亲李璟趁机发兵,灭掉了福建的闽国。可是由于当地人抵抗激烈,南唐用尽全力虽然灭了闽,但并未完全统治闽地,可谓得不偿失。

951年,楚国发生内乱,南唐再次出兵,想要夺取湖南全境。唐军一开始势如破竹,灭掉了楚国,结果还未站稳脚跟,就在次年被楚国的残余势力击溃。在这次战争中,南唐劳师动众,结果一无所获,不仅没能统治湖南。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经过多年的战争,南唐的疆域不仅没有扩大多少,反而还损失了大量的兵马。以至于到了后来,南唐在面对北方进攻的时候一筹莫展,居然连有效的抵抗都组织不起来,只能一昧地割地赔款,称臣纳贡。

公元955年至958年,北方的强敌国家后周三次攻打南唐,强大的周军势如破竹,夺取了整个淮北14州。南唐的边境一直退到长江,不仅丧失了进取中原的机会,还丧失了有利的淮河流域,从此一蹶不振。自古南方政权想要长久,都是遵循守江必守淮。失去了淮河以后,南唐就只剩下长江天堑了,独木难支。

可以说,在李煜的父亲李璟执政时期,南唐就已经衰败了。在后周皇帝柴荣的进攻下,李煜的父亲李璟被迫取消帝号,向后周称臣,迁都到南昌避难,并且忧愤而死。

因此后人认为,李煜生不逢时,因为他接手的国家已经是一个烂摊子,无论怎么励精图治都改变不了被灭的命运。恰恰他又没有什么治国之才,适逢国家江河日下之势,只知道沉溺于文学创作和声色犬马,所以成了亡国之君也是不可避免的。

5

很难。

李煜在位时,南唐已经国势衰落,宋朝也已建立。一个艺术爱好者面对一个强大的创业者,就算李煜再努力奋斗,也抵挡不住创业者想要拥有一切的决心。

一个艺术者治理国家,感性主导了理性的骨干,何况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国家:

南唐到了李煜手中,可以说是一个烫手山芋,谁接谁倒霉,见过坑儿子的,没见过这么坑儿子的爹,那就是李煜的老爹,南唐中主李璟。

李璟从他老爹手上接过来时,南唐还是一个富饶的小国,到了李璟手上,由于他太作,以至于弄得南唐乌烟瘴气。

他上台后,首先重用了一批奸臣,官场风气也随着这批人上台渐渐往黑的方向走来。

李璟也一改他老爹口口声声说要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开始奢华之风。

他父亲在世时,深知自己的实力,努力耕耘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好,但李璟这个官二代不这么认为,大刀阔斧就派兵攻打内乱中的南方小国闽楚,谁知好处没捞到,倒是自己的大肥肉福州被吴越占了,真可谓损兵折将,出师不利。

后来柴荣又大兵压境,三次攻打南唐,使南唐长江以北的疆土全被后周占了去,淮南一失,南方政权也就很难存活了。

自从失去了淮南的南唐,百姓的生活就越来越差,以至于到了民不聊生。

李煜接的就是这么一个烂摊子,即使李煜认真治理国家,也无法抵抗一个想要统一中国的帝王,何况是一个强势帝王。

6

虽然我很喜欢李后主的诗词,也很同情他的遭遇,但是我认为他打不过赵匡胤。

李煜的南唐前身是南吴,和北宋的情况相似,都是属于借鸡生蛋。南唐的开国皇帝李昪早年身份低微,在亳州(今安徽凤阳)一带流浪,南吴太祖杨行密攻下亳州后,遇见了他,对他很是喜欢,将其收为义子。可能是因为出生低微,杨行密的儿子们不喜欢他,老是在杨行密面前说他的不是。杨行密无奈之下,将其交给自己的心腹徐温,徐温将其收为养子,并给其取名徐知诰。

等到杨行密死后,徐温逐渐取得南吴的控制权,徐温也想将自己的权力传给自己的儿子,无奈自己的儿子们能力都比不上徐知诰,最终权力还是到了徐知诰手中。937年,徐知诰建立齐国,过了2年,恢复李姓,改名李昪,自称是唐朝宗室,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李昪称帝后,一心就只想安分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无意开拓。等到他死后,李璟继位,一改之前的国策,想要建国立业,开疆拓土。944年,闽国发生叛乱,南唐趁机出兵,灭亡闽国,但是此次进攻不够彻底,指挥不力,闽国的疆土没能全部并入南唐,被吴越国抢去福州不说,还让清源军割据泉州、漳州。951年,楚国内乱,南唐又乘机下手,灭掉楚国后什么都没得到,占据的地盘又全都吐了出来。李璟这个人还有个缺点,奢侈无度,政治腐败,导致南唐的国力逐渐下降,被后周夺取淮南江北之地。

李璟死后,李煜出场,史称李后主,李后主是在“春殿嫔娥鱼贯列”的环境中长大,比起其他帝子王孙来说,他还有颗诗人的心,能够在“胭脂泪,相留醉”的氛围中,发出“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感慨。但是,继位后的他,还有机会守住南唐的江山吗?

此时的李煜接手的南唐,已经是矛盾突出。地域上,所占的区域大幅缩水,只有苏南(不含苏州)、皖南、江西、闽东这些区域,只比吴越国略微大些。经济上,因为之前淮南一战耗费三年,已经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结果还是丧失了江北之地。江北之地历来就是产盐区域,不仅供给了南唐所需的盐,还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可惜落入北周之手,失去钱袋子不说,自己还要花钱买盐。淮南一战后还有个极大的不足,在于向北周称臣纳贡(岁输贡物四十万)。财政上的窘迫,导致了南唐不得不加大赋税,以至于人们怨声载道,此时统治的根基已经开始逐步腐烂。

政治上,南唐一直存在严重的党争,哪怕是北宋已经兵临城下,这种内耗还在不断加剧。朝堂之上,奢靡之风严重。

971年,北宋一举灭亡南汉,此时的南唐已经处在北宋的三面包围之中。此时的李煜在做什么?只能到佛寺去烧香许愿,结果可想而知。

7

当然不可能,从当时天下大势看,北宋除了北汉和北部的辽国之外,基本上已经平定北方,而南唐所在的南方分裂成十个割据小国,整体实力比北宋相差悬殊,南唐自保都困难重重,那还有能力和北宋抗衡。


8

南唐后主李煜但凡有一点帝王之气,打赢北宋是不成问题的。虽然当时的宋朝综合实力比南唐要大的多,但是由于连年征战,宋朝的经济并不好,北方又有强大的敌人,两国隔着长江天险,宋朝又缺少强大的水军,以当时南唐的实力,反攻是很难的,但是自保却绰绰有余。可是就是在这样两国你死我活的战争中,南唐首先想到的并不是怎样去抵抗宋朝,而是首先想到的怎样谈和,文臣武将想的不是怎样齐心协力发展国家,而是忙于内斗,而后主李煜又完全不在乎加强国家的军备力量,而热衷于春花秋月、热衷于盖宫殿。试问这样的帝王怎么可能在这样艰险的时候,带领自己的国家走出困境呢?

9

一提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就会想到南唐后主李煜。

如果李煜认真治理国家,会打得过赵匡胤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剖析一下。

李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李煜是历史上五代十国之一的南唐最后一任皇帝,虽然是皇帝,但他没有治国的实际能力,软弱无能。唯一的长处就是精通诗文音律,倒是一个不错的文人,他所作的一些诗词自成一派,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讲,他是一个真实的艺术家。


众所周知,李煜这个人不善于谋略。作为一个皇帝他把大把的时间浪费在研究佛学,舞文弄墨诗词歌赋之中。

南唐是唐末藩镇割据的产物,在最鼎盛时期也有三十五州,在其父李璟统治时期碰上了历史上有名的周世宗柴荣。柴荣不断的南下进攻,李璟无法抵挡,只好用长江以北的十一个州来换取和平。李煜继位后继续延续他父亲的国策,继续对中原王朝俯首称臣。不过这时候中原王朝换成了北宋,对手也由柴荣换成了赵匡胤。甚至为了避免战争,他把弟弟当人质,可以说他非常胆小。

性格缺陷,优柔寡断逃避现实。要说李煜老老实实的对赵匡胤俯首称臣也不难理解,毕竟以当时南唐的国力,就算拼死一战,也不会有胜算。哀鸿遍野,老百姓都当不安,李煜也不忍心,也不符合他信佛本心。但是无法理解的是,面对敌人一边抵抗不彻底,狠不下心,一边又跃跃欲试。纠结无处不在。金陵城破之时,竟然还在躲在家中念经。被抓到汴京之后有不甘屈辱,经常写词怀念故国。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词中充满了哀怨,面对选择,李煜总是表现的十分矛盾,面对宋军进攻,拱手相让,失败之后又是那种哀怨。


赵匡胤时期,南唐与宋之间的实力:

唐弱宋强,这是不争的事实。自南唐李璟开始,以长江以北的十一个州来换取和平开始,南唐一蹶不振,不复当年之强大,再也没有能力一统南方。从后周柴荣到宋赵匡胤哪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因此,对于南唐后主李煜来说,他想要击败赵匡胤,除了要励精图治,还得有祖宗李世民那样的政治军事能力,健全的性格,果敢刚毅。


10

他不是治国的料,人世间太负能低频了,那容得下高贵大爱之灵魂?屈原嵇康苏格拉底耶稣,那个大爱之人世间容得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