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句话出自《盐铁论》,意思是:国家带头搞商业,百姓就会人人趋利,就会造成奢侈的社会风气,反之,以农业为本,百姓才能保持淳朴,社会才不会出现背义重利的不良风气。

背景

汉昭帝始元六年,也就是公元前81年,国家搞了场大型辩论赛,探讨的是民间疾苦的问题。由民间推荐出来的贤良文学代表几十人进京与国家代表桑弘羊等辩论。文学代表们怼了一段话:

文学对曰:窃闻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夫文繁则质衰,末盛则本方。末修则民淫,本修则民悫。民悫则财用足,民侈则饥寒生。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国家带头大力发展商业,导致老百姓人人以为有利可图,结果都去搞商业不种地了。于是民风变得见利忘义,难以教化。百姓不种地了,就没有粮食可吃,即使有钱了也一样“饥寒生”。所以要求“重农抑商”。

这里有三个重点:

一,上行下效。以国家身份搞商业,等同于直接告诉百姓,这个东西最赚钱。

二,种地又苦又累,收入又少,更多百姓只是处于温饱边缘,而商业轻松又赚钱。结果大家都去搞商业,那谁来种地?没人种地,吃什么?有钱也没得吃。

三,所谓“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商业有大利可图,那自然人人趋之若鹜。社会言必称利,那就会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慢慢就会道德败坏,无法教化。

此情此景,放在今天是不是也感觉很熟悉?这就要说说“重农抑商”的现实意义了。

农业是基础

工业文明之前都是农耕文明为主,农业经济是基础。古代封建统治,士农工商排名是有道理的。士作为统治阶层自然是第一的,农民本身也没地位,但却排在士之后,就说明农民与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工商虽然赚钱,但他们必须建立在农的基础上。这就好比如你现在之所以能做大老板是不是得先保证有饭吃这个基础?如果一个国家连吃都没得吃了,会怎样呢?

著名的“管仲买鹿”的典故正好说明这个问题。管仲利用高价买鹿的策略,让楚国上至朝廷下至百姓无不趋利而来,导致楚国几乎无人农耕,田地荒废,最终被齐国不费一兵一卒轻易征服。

所以古人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基础都没了,对一个国家来说,绝对是很危险的事?

当下重商失农的现象

看看我们当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让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因为谁都会算数,外出打工一个月所得比种地一年甚至两年都要多,谁还要种地?于是农村出现了大量的荒废农田。

房地产赚钱,于是炒房大热,谁都想去分一杯羹,最终良田变高楼,又有几人是真正的安居乐业?

当前,我们的农业主要面对两大难题:

第一,没地可耕。

城市化进程一定程度上让耕地越来越少,加上土地板结,不用化肥已经很难高产,还有土地污染等其他因素,以后我们能在哪种地?网络上吗?

第二,没人种地。

可以发现,现在农村还在种地的几乎都是妇女与老人,年轻人已经不会种地。当老一辈这些会种地的人走后,还有谁来种地?

或许有人说,现代化农业生产,大规模机械化不是可以解决吗,何必杞人忧天?真的这样吗?机械化生产就会用上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化肥,农药等等,这些东西对人与土地的危害,我们在学过的课文《寂静的春天》里不是早就了解了吗?

袁隆平一辈子都在想办法提高粮食产量,为的是什么?就是为了不论国家处于什么境地,我们都不至于粮荒啊!

解决之道,是要把发展红利给回农民

所以,农业稳定才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而要稳固这个根本,就必须把经济发展的各种红利政策放回到农民身上。所以,国家现在已经开始放缓城市化进程,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只有农民留在土地上也能富裕起来,才会有人继续种地。大本营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在其他方面安心发展,才能让国家更加强盛。

“重农抑商”一直以来都有争议,甚至被说是统治阶层的一种愚民政策,目的就是绑架农民,让他们安分守己为国家输出贡献。这是不可取的,它背后的现实意义绝对不能忽视。

最佳贡献者
2

语出自桓宽《盐铁论》,末是商业,本是农业。

意思是:经商,人民就会奢侈无节制。务农,人民就会忠厚老实。

就是西汉时期,重农抑商的一种说法。

3

末修则民淫,本修则民悫。这句话出自《盐铁论·卷第一·本议第一》。——境界太浅薄,拿到现在来没多大时代意义。

惟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问民间所疾苦。

文学对曰:“窃闻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夫文繁则质衰,末盛则本亏。末修则民淫,本修则民悫。民悫则财用足,民侈则饥寒生。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淫,过度的,放纵的。

悫,朴实,谨慎,引申为拘束的、易管理的。

末,即所谓“国之末”,也就是商业。

本,也就是耕种。

所以,所谓“末修则民淫,本修则民悫”是说,如果国民都去进行商业,则逐渐变得不易管理;如果国民都老老实实耕种,就变得容易约束。

实际上,历朝历代最终遵循的都是姜子牙的治国策略,兴大农,兴大工,兴大商,缺一不可。农、商都为立国之本,文学重农轻商,脑子有病。

至于什么“文繁则质衰,末盛则本亏”、“民悫则财用足,民侈则饥寒生”都是胡说八道。

不知道谁读过《盐铁论》。其中写的这位“文学”,是一个疯狂的杠精,简单描述一下,他认为,不论任何人,不论说的是什么,反正都不对。文学就是这么个东西了。

罢盐、铁、酒榷、均输,到今天也没那样做。

或许文学是一番好意,可惜境界太差。

文学想的是,国营商业为百姓的小商业让路,他以为让百姓手里有点闲钱,百姓就肯老老实实去耕地产粮了。

——很明显不靠谱。

所以大夫很快就把文学驳倒了。文学只好偷换概念,把问题从是否该发展国营商业转移到官员对国营商业的影响方面,说什么治理国家“贵以德而贱用兵”,又说发展国营商业会出现“输不均”的现象等等。

文学的意见最终没有被采纳,毕竟他是个迂腐的傻子。盐铁会议的最后,朝廷只取消了“榷酒”(酒类官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基本上文学所说的那些不靠谱的东西没人相信,然后这个人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一生再无任何建树。

有些商业项目,必须要由国家严格控制。并且,为了抗击北方外族,我国几千年来都是靠榷铁来限制游牧民族的发展的。

文学鼠目寸光,竟然想取消盐、铁的国家专营制度和国家物资转运的专营制度,以为这样可以让普通百姓从中获利,然后百姓有了钱,就回去老老实实耕地……我也不知道这人到底吃什么样的毒蘑菇。

从文学的表现可以看到,西汉时的儒生,有些人真是迂腐透顶,只会满嘴空话,一点实务能力都没有。比如文学这种人,面对匈奴大兵压境,竟然还在说“贵以德而贱用兵”……这种人的想法根本无法理解。有这种人在,后期霍光摄政窃权,生出造反的野心,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反正就他这种动摇国本的构想,也就是汉昭帝脾气好,换个脾气差的皇帝,早把他剁碎了。

4

商为利?那农就不为利了嘛?这段论述看上去实在是说重商和重农哪个好,但是这段陈词是有政治背景的,必须要正确理解才能得到效果。其深层次的含义是在劝诫当时朝廷,要注意自己在引领百姓治国时的思想导向,也就是在加强国家基础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民众道德建设。要上行下效,双管齐下,才能保证未来国家发展更健康。

5

首先感谢邀请!

这句话出自西汉恒宽的《盐铁论》,而《盐铁论》实际上就是西汉昭帝时期,朝廷召开的大规模经济方针会议“盐铁会议”的会议记录!

这次会议的内容,所讨论形成的观点,对两千多年后的中国,仍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辩论的双方是以桑弘羊为代表的推行盐铁官营的重要物资国营政策,另一方是以董仲舒儒学思想为指导的贤良文学,有60多人,来自全国各地。

“末修则民淫,本修则民悫(音 却)”是贤良文学诸人在本次辩论会上的发言,其中一句。

儒家贬低工商业,认为工商业是末流,而农业是根本。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发展末流的工商业,会导致老百姓奢侈淫乐。而发展农业,则会让老百姓忠厚质朴。

这也是儒家思想落后的一面,对经济发展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视而不见。认为对人思想道德的改造,重要性远胜于对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

6

"末修则民淫,本修则民悫"出自《盐铁论·本议第一》,也是国家最高等级的会议纪要。


在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期间召开“盐铁会议”,以贤良文学为一方,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另一方,就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和平准均输等问题展开辩论。后有史官整理成书,因为盐和铁是国家命脉,所以命名《盐铁论》。

根据记录 双发各执己见,争得是面红耳赤,是相当的精彩和激烈,甚至一度休会。

好了话不多说,先回归主题


解释下 "末修则民淫,本修则民悫"的意思

末:指工商业,古代先是用知识分子或有学问的官吏替代了军士,然后,又认为这是尊卑排序,以士为首,农次之,以工商为末,这就形成了所谓的“末商主义”
淫:指贪婪、奢侈
本:指农业,
悫:诚朴,诚实简朴

"末修则民淫,本修则民悫"这句话的意思是工商业发展,老百姓就奢侈,农业发展,老百姓就诚朴。我们看看原文主要表达的观点是要重农抑商,并希望废除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和均输法。

这个观点显然是很偏激的,农业和工商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两条腿,失去那条腿都走不快,走不稳;目前中国的发展就是很好的证明。


附赠

《盐铁论》共有10卷60篇,其中1-41篇写的是正式辩论的过程和双方的观点;42-59篇主要争论的是法制问题以及对匈奴的外交政策;最后一篇作者的杂序。《盐铁论》的议论从实际出发,针砭时弊,颇中要害;语言简洁流畅,浑朴质实。很值得一读,有兴趣的可以读读原文。

7

农业文明与商业文明的立足点不同。这是重农抑商传统儒家治国理念。

8

商业使人不思劳作,谋取钱财,而至奢侈成风,以钱谋权,以权谋利,以至聚天下钱财于数人之手以万民为谋利之本,若利得损则天下动荡民不聊生。乃淫技也。

务农为人之本。务农者多劳多得,不种不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使人心纯朴,忠厚善良。

以天下为一盘,重商若冲天一箭迅猛向前,方向单一且攻有余而守不足,全身之力集于一点,一离弓弦即若无根之萍,终将坠落。天下之事若皆如利箭,十年前有一目标,集天下之力射之,十年后又有新目标,不断强化箭头而不顾弓箭本身,弦断则天下亡。世界不断发展,技术不断更新,箭头已在九天之上,弓弦尚在盆地中,箭头想再上一重天而弓力已尽,何如。箭从九天坠下插入地底终作尘土。

重农若筑登天之塔,万丈之楼从地起,虽慢可无处不达。若重商是冲天之箭,重农则为筑墙之砖,支撑之柱,奠基之石。

只有农商平等以农为基以商为箭,农铸造以强弓,商修之以利箭,打破阻碍获得资源反辅于弓方得齐头并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9

引述

古时中国是农耕文明,所以历朝历代形成“以农为本”的主流看法,古代文人学士和官府权贵掌握着话语主导权,将社会阶层强行划分为“士农工商”四个从上至下的阶层,“士”包括官府权贵和学士乡绅,“农工”则是农民和小作坊主,“商”即搞民营贸易的私人。由此延伸出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极端理论,这个理论深刻影响了华夏文明的发展,并且对当时和后世几千年的整个华夏文明的向前发展和人们思想进步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是旧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所在。

本意:国家重视商业会导致民风变坏,重视农业能让民风纯朴

“末修则民淫,本修则民悫”出自西汉恒宽编纂的《盐铁论·本议第一》,这句话里,“末修”指的是商业经营,“本修”指的是农业种植,“民”特指社会民风,“淫”是贪婪过度、奢侈糜烂、逐利的意思,“悫”是朴实、宽厚、纯朴的意思。因此,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国家重视引导商业经营,那么民风就会变得贪婪逐利和崇尚奢靡等,而如果国家重视引导农业种植,那么民风就会变得纯朴宽厚和崇尚本分”。



看法:摒弃过去时代的浅陋短视,前瞻社会进步的底层逻辑

我们站在21世纪的今天,回望近200年的人类科学和文明的进步历史,科学发展引导了世界工业文明的飞跃、中国经济改革引导了社会稳步前进,显然,“末修则民淫,本修则民悫”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论一样,具有极大的现象迷惑性和表面浅陋短视。如今,从世界历史上的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视角来看,这种几乎没有全面详尽的考察样本、没有依据大量样本的统计分析、没有理性逻辑的学者研究,仅仅依靠个人生活经验和旧知识学习就断下“国家重视商业就会导致社会风气糜烂,国家重视农业就会使社会风气纯朴”完全是只看社会表面,而看不到文明进步的底层逻辑。

现在的我们根本没必要对处在农耕时期下的人们提出任何指责和过高要求,我们需要真正明白的是如何不再用几千年前的思维看当今的社会问题。当人类文明发展到21世纪,科学发展和信息流通带来知识大范围传播和认知大幅度提高,我们虽然被高成本生活包围、为生活而辛苦工作,但受惠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带来的社会进步、视野开拓、生活便利等种种好处,无论你是只想今朝有酒今朝醉、还是没事想想我为什么活着等各种想法,起码也不至于说出商业有害、或者农业无害的话吧?到今天这个时代,农业肯定不可缺少、但农业要想大发展那是要依靠科技发展的,现代农业科技是非常依赖农药、化肥等毒性、污染的技术问题,但这正是一代代科技人士在研究解决的问题,这涉及了农业成本、农业科技、农业方式、农业效率等等大量复杂的跨学科跨领域的东西,不能因为赞扬中国科学家在水稻领域的研究成果就要狠揍一顿商业,公认的以色列农业走出了科技新路,这也从侧面说明我们国家的农业科技多少年来进展有限,仍然需要学习先进技术和加大在农业科研领域的教育引导投入与法规监督措施的跟进。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民生、教育、科技、商业等四项均为文明社会取得进步的根本事务,几乎是不容置疑的,以上四个根本事务,只要哪一项严重缺失,都会导致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过大或者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倒退,世界近百年或近几十年的各国历史证明,社会稳定和文明进步的前提就是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到衣食无忧水平和尽量保持社会财富均衡。而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引导和平衡民生、教育、科技、商业等社会发展基础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这就需要所有人用心思考自身经历体验、提升自我思维能力和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努力做到前瞻文明进步的底层逻辑,保留住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消除束缚人性和妨碍社会进步的观念与习俗。

如果打着农业为本则民风纯朴、社会就能维系稳定的幌子,来禁止经商或垄断主要商品贸易等种种变相手段,最终换来的不过是社会经济倒退、民众生活水平严重下降,社会进入严重不平衡和不稳定时期,因为垄断的背后是大大小小权力者的个人暴利和对广大普通民众的压榨,整个社会也将再次进入权力至上的王天下时代。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